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堂的七人都是名望之臣,像他族兄裴旻、张镐、王缙等人都是清廉正直之人,而且李庆安曾率安西军将入侵关内道的安禄山驱逐,这也使他一直心怀感恩。
裴矩以为是裴旻派人来给自己送信了,再过十天就是裴宽的九九之祭,他将进京参加裴氏家族的聚会。
他走进州衙内的客房,一进门,却见房内坐着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长得身材高大魁梧,英姿勃勃,此人见裴矩进门,便拱手笑道:“在下已等候裴使君多时了。”
“你是……”
裴矩见此人很陌生,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便诧异地问道:“你是何人?”
这男子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笑道:“在下是长安胡沛云,奉我家大将军之命,前来给裴使君送一封信。”
……
三天后,泾州太守裴矩向朝廷政事堂写来紧急求救之信,说境内山贼猖獗,焚烧官仓,攻打城池,严重危害泾州民众的生活,他恳请朝廷发兵泾州,剿灭山贼。
政事堂一致决定出兵剿匪,得到了政事堂地指示,李庆安随即命令大将田珍率军五千人,出兵泾州剿匪。
第五百三十二章 王府宦官
灵州是朔方节度使的军衙所在地,位于黄河东岸,是一座周长四十余里的大城,有居民近三十万人,大部分都是朔方军的军户家属。
这一带也是河套平原的起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十分发达,由于朔方军有重兵在这里驻扎,因此,这一带的军田尤其广袤,军田有两种,一种是军户田,也就是士兵家属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另一种则是军粮田,由士兵屯田耕作,朔方军原有编制是六万四千七百人,虽然朝廷每年会有粮食运至,但大部分军粮还是自己耕种,尤其郭子仪接任节度使一职后,更加重视屯田,他鼓励军队开垦土地,短短两年,军粮田便增加了一倍。
其实李庆安的情报还是停留在两年以前,按照两年前的军粮田规模,朔方军确实养活不了十万大军,最多只能供养四万人。
但经过郭子仪几年的努力,现在他凭借灵州的军粮田和河套地区广袤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他已经能养活十万大军了。
这就是郭子仪放弃关内道的主要原因,他是朔方节度使,关内道本来就不是朔方节度的传统势力范围,现在李庆安强势东归,郭子仪不愿意和李庆安发生矛盾,他便主动退让,撤回到了朔方的原领地。
大帐内静悄悄的,郭子仪独自坐在帅案前沉思不语,他刚刚接到消息,泾州闹匪患,李庆安已经派五千军入泾州剿匪。
这个消息令郭子仪的心中一阵苦笑,他当然知道安定县内有山贼,只是这场匪患来得太巧了,他前脚刚走,匪患便后脚闹了起来,虽然看似合情合理,一切都顺理成章,但郭子仪还是看懂了李庆安的真实用意,他派五千军入泾州,名义是剿匪,但实际上是试探自己的反应。
也由此可见,李庆安并不相信自己的撤军,他对自己充满了警惕,不过这也难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鼾,李庆安控制了关中、陇右、河西、安西等广袤无垠的土地,而自己却率十万大军悬在他头顶,向南可进关中,向西可进陇右、河西甚至安西,严重威胁到了他的根基安全,所以李庆安进关中后第一个要对付的并不是成都李隆基,而是自己,这也在情理之中。
想到这,郭子仪不由长叹了一口气,背着手慢慢走到大帐前,凝视着南方的天空,他和其他人一样,其实也看出了李庆安有登基的野心,虽然李庆安也是李唐宗室,又是仅次于皇帝和储君的亲王,但郭子仪并不支持李庆安登基。
这或许是源于郭子仪心中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作祟,建成太子早在百年前便已不再是大唐的正统,大唐的嫡系正统应该是太宗的后人。
这就像一个远房偏庶要去继承一个大家族的族长一样,很难让人接受,李庆安之所以被封为赵王,不过是因为他实力强大,敬宗皇帝被迫封爵,否则,像李林甫也是李氏之后,难道他也可以继承皇位不成?
这次郭子仪北撤灵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庆安并没有篡位登基,而是立了李豫的儿子为帝。
这让他松了一口气,可如果李庆安真的强行登基了,他又该如何?连郭子仪自己的都不知道,但有一定是肯定,他绝不会支持,他或许就会去支持李隆基,当然,前提是李隆基不能立李亨为储君,他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杀了两任皇帝之人为自己的圣上。
那么他或许会去投靠荆王李瑁,或者去扬州投靠吴王李璘,总之,他郭子仪绝对不会跑去对李庆安三叩九拜。
但李庆安并没有登基,立了年幼的新帝,郭子仪知道正是自己迟迟不肯进京觐见,才使李庆安对他充满疑虑,派军队剿匪来试探他。
想到这,郭子仪便出帐对亲兵道:“收拾一下吧!我们准备进京。”
……
六月下旬,长安也到了大暑之日,压迫人的暑热,热得无情,太阳将长安的道路晒得焦干、滚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种透明的热浪,整个长安城都散发着一种燃烧的气息。
长安城内仿佛沉寂了,所有人都躲在房内不肯出外,大街小巷都静悄悄的,看不见一个行人。
这几天李庆安也呆在自己的王府内,没有入朝,李庆安的赵王府最早位于怀远坊,原是武三思的老宅,由于这座府宅靠近西市,往来商客极多,运货马车昼夜不息,使坊内从早到晚都十分吵闹,明月很不喜欢这里。
当李庆安回京后,政事堂也感觉怀远坊离皇城太远,坊内的外来人十分繁杂,对李庆安的安全不利,也与他身份不符,政事堂便将位于兴道坊的原太平公主宅子改成了新赵王府。
兴道坊是长安的名坊,这里大多居住高官权贵,一座一座巨大的府邸林立次比,到处是茂密的大树,环境十分安静优雅。
太平公主故宅是一座堪和王宫媲美的巨宅,它的规模和等级都是参照皇宫的标准建造,占地足有一百五十亩,高檐大梁,气势恢宏,曾经被李隆基赏赐给了李林甫,但李林甫却不敢住,而是一直住在平康坊的旧宅。
明月从小就在隔壁的务本坊长大,她也十分喜欢兴道坊,太平公主的这座巨宅她小时候也来玩过几次,却从来没有想到,她会成为这座巨宅的女主人。
有了兴道坊的新家,明月在怀远坊一天简直也呆不下去了,半个月后,太平公主府宅修缮完毕,将宅子正式挂牌为赵王府,明月便不顾炎热,当天便带着如画和一群丫鬟下人来新宅看房子。
“热死了!热死人了!”
如画手中摇着一把轻罗小扇,从后院一间仓库里出来,仓库内像蒸笼一般闷热,只呆了片刻,她便汗流浃背,额头上的汗渍使她的头发也有点散乱了。
“这里没有,我们再找另一间。”
如画在找可以放置冰块的地窖,冰块是唐人度夏的宝贝,一般大户人家都有冰井,皇宫和权贵人家还有专门的冰窖,在冬天时大量储藏冰块,供夏天度过炎热所用。
如画十分怕热,每年夏天,她几乎都要靠冰镇酸梅汤来度过炎热的季节,她很长时间是住在安西,她们所住的安西府中就有冰窖,而在独孤府中也有,这让她这些年过得十分惬意。
这次搬新家,她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到太平公主府宅内的冰窖,太平公主府宅内就专门有一名照看府邸的执事,而其他人所知道的旧冰窖已经被改成酒窖,新冰窖除了管家知道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在哪里?偏偏这名管家今天正好家里有事没来,明月已经派人去找他了。
但如画热得心急,她便带了两个丫鬟,一间间仓库地找了起来,她已经找了半天了,可还是找不到新冰窖的所在,问了几名下人,也一无所知。
她热得香汗淋漓,索性也不找了,坐在一株大树下乘凉,就这时,一名丫鬟带着一名中年男子匆匆赶来了,此人便是照看这座府邸的执事,他叫潘小良,其实是一名宦官。
李豫登基后为了削减开支,便大规模清理大明宫,不仅将李隆基的四万嫔妃放回家,还有近十万宫女宦官也都放走了大半。
宫女若运气好,还可以申请注销宫籍嫁人,但宦官却很难安置,也很难注销宫籍,李豫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便让他们送去各个王公权贵府中,让他们能有口饭吃。
这个潘小良是东宫的宦官,十五岁入宫,当宦官近三十年,因为人太老实,一直都没有得到提升,他没有后台,自然也被清理出宫,还好因为资历很老,便来太平公主旧宅当执事,本来他准备就在这里养老过一辈子了,却万万没想到,大唐第一权臣李庆安成为太平公主旧宅的新主人,这让潘小良喜出望外,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
但他运气也不好,他原以为赵王妃明天才会来,便赶回家里安排一下,却没想到王妃心急,今天便来看房子了。
他赶回府宅,得知急着找他的不是王妃,而是四夫人,潘小良在宫里呆过,他知道一些一般人不知道的隐情。
比如一般人除了知道明月王妃外,李庆安的其他几个妻妾就不太了解了,这里是指她们的诰命官爵。
可不是次妃偏妃那么简单,一般亲王的主要妻妾都封号,但李庆安的妻妾却有点特殊,沈太后曾经下旨,准李庆安的妻妾按照东宫的标准封赐。
李庆安除了王妃明月外,还有一名次妃和两名偏妃,其中舞衣被封为良娣,正三品,如诗如画姐妹都被封为承徽,正五品,姐姐如诗在生下俱兰县主后,便升了一级,被封为良媛,这是正四品的诰命。
这些封爵一般都不知道,但这个潘小良却知道,他当然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美貌的夫人就是承徽娘娘,一直就跟随在李庆安身边。
他跪下磕头道:“老奴潘小良叩见承徽娘娘,老奴伺候来迟,望娘娘恕罪!”
如画听得两眼发呆,还从来没有人叫她娘娘,她更是早忘了自己的封号,她的官名叫李如画,在安西人人都叫她四夫人,还从来没有人称她为娘娘。
她眨了眨眼,连忙摆手道:“别叫我什么承徽娘娘,我们家里不兴这个,我也不喜欢,你叫我四夫人好了。”
“是!奴才叩见四夫人。”
这时,明月走了过来,笑问道:“你就是这座府邸的执事潘小良吗?”
潘小良见过明月,他吓得连忙又转身给明月跪下,磕头道:“老奴潘小良叩见王妃娘娘。”
如画连忙让丫鬟给王妃搬一只圈椅来,明月坐下笑道:“你起来吧!今天让你是为了交接一下,明天你就不用来了。”
潘小良如五雷轰顶,他惊呆住了,半晌,他默默点了点头,“老奴明白了,这就去交接。”
他转身要走,明月又叫住了他,“你等一下!”
“是!王妃还有什么吩咐。”
明月问道:“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亲人?”
潘小良摇了摇头道:“我在宫中三十年,攒下两百贯钱,在永安坊买了一座小房子,我无父无母,无子无女,孤身一人过日子。”
虽然李庆安不喜欢宦官,但明月也考虑到后宅让男仆人进出不方便,但有些力气活只能让男人做,尤其长安比碎叶热得多,夏天女眷都穿得很单薄,让男仆进出确实不妥。
明月考虑王府内应该也有几名宦官, 她也明白李庆安的担心,但凡事都有两面,只要李庆安自己不相信宦官,那就没有什么问题。
她想了想便道:“你如果想留下来也可以……”
明月的话还没有说完,潘小良便激动得‘扑通!’跪下,连连磕头道:“老奴谢娘娘大恩!”
明月无奈,只得摇摇头道:“你先起来,听我把话说完。”
“是!”
潘小良站起身,恭恭敬敬站在一旁,明月这才慢慢道:“你想留下,就能遵守我们家的规矩,我们家的规矩在安西是很普通,但在长安却有点与众不同,希望你能明白。”
“是!奴才一定遵守。”
“第一个就是你的称呼,我们家里没有奴才,就算你是宦官也没有,记住!不准下跪,王爷最恨人下跪,躬身行礼便可;第二条规矩是我们家的丫鬟家人都是自由之身,我会按月支付你们俸禄,要远高于外面店里的伙计,当然,你们可以随时离去,愿意留下来我也欢迎;第三条,我们家里虽然不责罚下人,但如果你们犯错严重,我同样会辞退你们,这三条是最基本的,其他还有一些规矩细则,以后你自己会了解。”
说到这,明月取出一张发黄的纸递给他,这是刚才内侍监转来的你的宫籍,上面我已经签字了,你可以拿着它去内侍监注销,然后你便可以重新办户籍,你自己去跑吧!遇到难办之处,告诉我一声,我会替你办妥。
潘小良惊得呆住了,他也曾听说安西已经废奴,但他们是宦官,永远是皇室的奴才,他们怎么能和那些正常人相比,可是今天,他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种做人的感觉。
潘小良颤抖着手接到宫籍,他鼻子一酸,两行泪水从他眼中流出,他连忙擦去泪水,低声道:“老奴,不!属下谢谢王妃。”
这时,如画笑道:“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了,这府里的冰窖在哪里?”
“有!有!”
潘小良指着远处的一面湖水道:“冰窖就建在湖边,我带夫人去,前天皇宫送来了不少冰,随时可以用。”
第五百三十三章 夜市偶遇
整整一天,李庆安都呆在城外的军营里,天气太过于炎热,士兵们都停止了训练,各自呆在营帐之中,只有在清晨和黄昏时分,士兵们才出帐活动。
天黑以后,大街上的热气才渐渐消散了,行人开始多了起来,一家人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来大街上散步,原本冷冷清清的朱雀大街上摆满了小摊,打着灯笼,叫卖各种东西,瓜果蔬菜、日用百货、小首饰挂件,应有尽有,长长的地摊足足摆出五里长,很快便吸引了数万民众出来逛街,使朱雀大街变得异常热闹。
准民众出来摆夜市,这是李庆安的提议,这倒不是后世的启发,而是从撒马尔罕得到的启示,撒马尔罕的夜晚,夜市便摆出来了,人山人海,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格外热闹。
长安两市的夜市在李豫当政时曾开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又关闭了,这些天由于天气炎热,长安民众白天无法出门,所以李庆安便提议准许夜间摆摊,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政事堂的批准,长安、万年两县便在朱雀大街上辟出一条五里长的地段,专供小商贩们摆摊。
这已经是第四天,第一天冷冷清清,只有十几个小商贩,顾客也稀稀疏疏,买卖双方都一时不太适应这种开放。
在第二天商贩和客人都多起来了,商贩达到一百余家,长安的市民们也闻讯前来看热闹,到第三天时,京兆府正式贴出通告,除了城门关闭外,长安各坊的坊门都将通宵不闭,这个消息使得夜间出门的人流量剧增,白天不出门的民众都利用晚上出来散步购物了,朱雀大街上摆摊的小商贩达到了一千余户。
而今天晚上,朱雀大街上更是盛况空前,五里长的朱雀大街上摆满了数千家小商铺,家家户户都挑着灯笼,将整个一条街都照如白昼。
行人更是摩肩接踵,人流如织,每个小摊铺前都挤满了客人,卖小吃的,卖便宜首饰的,卖鞋卖布的,卖瓜果蔬菜的,几乎是应有尽有,人声鼎沸,俨如正月十五观灯的盛况。
李庆安的马车在拥挤的人流中缓缓行走,五百名亲卫前后护卫,极为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不少民众都知道这是李庆安的车队到了,纷纷让开一条路,让他的车队通过。
马车内,李庆安坐在车窗前,注视两边热闹的夜市,连他也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盛况,密密麻麻的人头一眼望不见头,至少有十几万人上街了,这里面固然有长安民众追求新奇感,全家出来看热闹,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长安目前的经济很不乐观,在李庆安的记忆中,夜市小商品市场的兴盛,就意味着大家的口袋里都没有多少钱了。
这半年多来,东市的生意尤其不景气,这是由于大量权贵南逃的缘故,东市的不景气也对西市产生了冲击,尤其夜市小商品市场的兴盛,必然进一步影响东西两市的生意。
可这并不是关掉夜市,东西两市的生意就会变好,关键是要民众们的钱袋子鼓胀起来,钱李庆安不担心,安西有大量的银元和银角子会流入长安,但根本还是要物资丰富,只有物资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才会提高,民众才会富裕,否则,一块银元买个包子,那也毫无意义。
这时,李庆安忽然远远地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一个身材丰腴的女子站在一家首饰摊前挑选饰品,她穿着一袭飘逸的白裙,盘着云鬓,和周围的长安民众没有什么区别,她身旁跟着一名侍女,李庆安又向周围看去,果然看见了两名远远保护她的女侍卫。
这让李庆安感到十分惊讶,她不是去洛阳了吗?是几时回来的?他立刻令道:“停车!”
马车停了下来,李庆安下了马车,走到这家首饰摊前,这时他的亲卫们迅速将四周民众隔开,不准人靠近这家小摊。
摆摊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子,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女儿,母女二人见大群士兵向她们的摊子冲来,吓得她们俩紧紧抱在一起。
穿白裙的女子正是杨玉环,她也是出门逛街,正好被李庆安看见了,杨玉环眼波一转,便看见了快步走来的李庆安,她的美眸中顿时亮了起来,便笑着对吓得惊慌失措的母女道:“你们不要害怕,他们不是来为难你们,是我的朋友。”
母女二人这才放下心,但见这么多军队把自己的摊子围住,她们还是有点提心吊胆。
这时,李庆安走了过来,走到杨玉环身边,对摆摊的妇女笑道:“大嫂,我想买几件首饰。”
声音非常和蔼,那女摊主这才发现摊铺前站着一个年轻的军官,其实也不是很年轻了,三十几岁,颌下留住一络黑须,她慌忙道:“客官想要什么,尽管自己挑!”
李庆安见这些首饰做工都比较粗糙,便心不在焉地挑了十几件,对女摊主道:“替我包起来吧!”
杨玉环背着手,笑吟吟地看着李庆安一本正经地挑选首饰,最后她忍不住道:“喂!你看清楚了,这些首饰可都是铜制,你买这么多回去,明月会喜欢吗?”
李庆安这才发现这些首饰都是铜制,他笑了笑道:“无所谓了,反正是我的心意。”
他又挑了一支凤凰展翅的首饰,递给杨玉环道:“这支送给你。”
杨玉环见他还想着自己,不由心里喜欢,便接过来笑道:“那就多谢你了。”
这时,女摊子将一包首饰递给李庆安道:“客官,一共是一贯五百文。”
李庆安这才反应过来,他一摸身上,分文皆无,不由尴尬地向亲兵望去,杨玉环看在眼中,不由捂嘴扑哧一笑,道:“我来吧!”
她从身边的小竹包里取出一只绣花钱袋,从里面取出一枚安西银元,又摸出十颗五十文的银角子,递给女摊主道:“这是一银十角,你数数看。”
女摊主点了一下银角子,又捏住银元吹了吹,放在耳边聆听,笑道:“没问题,正好了。”
旁边的李庆安却看得目瞪口呆,杨玉环拿起首饰小包,望他怀里一塞,笑道:“这钱你可要还我的,这一银十角,我要织三天的丝才能换来,我可是穷人。”
李庆安心中感叹,摇摇头道:“你又何苦呢?”
“这有什么?我愿意,你不知道我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这种感觉多好,我从来没有这样舒心过,这种平静的普通人生活是我过去做梦都想要的。”
杨玉环说着,又把李庆安给她买的凤凰饰品小心地插在头上,对李庆安笑道:“你看看,有没有戴偏了?”
“没有,很好看!”
李庆安见杨玉环的头上的首饰都是廉价的银饰品,他心中又叹了口气,这可是当年的杨贵妃啊!
“你还要逛街吗?”李庆安又问道。
“是啊!我刚出来,可不想这么早就回去。”
杨玉环笑嫣然一笑:“你是要回去,还是陪我逛一逛。”
“我陪你!”
李庆安又回头对亲兵道:“留两三人跟着便可以了,其他人远离,别惊扰了民众。”
“是!”士兵们都退了下去,但却没有远离,而是三三两两混迹在人群中,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女摊主待他们走远,这才忙着收拾摊子,这时,两名亲兵上前,将一袋银元递给她道:“这是五十枚银元,我家大将军赏你的,把刚才那女子的一银十角给我们。”
那女摊主顿时呆住了。
……
人群中,李庆安和杨玉环并肩而行,李庆安柔声道:“你不是去了洛阳吗,什么时候回来的?”
杨玉环抿嘴一笑道:“我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
“那你怎么不来找我?”
杨玉环白了他一眼,娇嗔道:“为什么要我来找你,你就不能来找我吗?”
“可是我不知道你已经回来了。”
“那是你的借口,你又不是查不到我的住处,若你有心,问一下下属便可,可你一直不问,也不来找我,可见你根本就不关心我。”
“我怎么会不关心你!”
李庆安想起了上次她不肯跟自己去安西,心中又有点不舒服起来,他当时是有点生她的气,现在虽然淡化了,但他确实很忙,一时故不上来找她。
杨玉环瞥了他一眼,见他眼中有一丝惆怅,便笑着低声道:“怎么,上次生我的气了?”
“没有,我堂堂的安西节度使,怎么会生你这个小女子的气。”
李庆安心中有些犹豫,他想着要不要把杨家已经满门被诛杀了消息告诉她,这时,杨玉环却轻轻地挽住了他的胳膊,柔声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都听说了,早在十年前我就知道会有这个结局,我没有伤心,过去了杨贵妃已经死了,我现在只是民女杨玉环。”
李庆安知道,此时杨玉环挽着他的胳膊并没有别的意思,更多是对他的一种感激,这里面是有一种情分,但这种情分和男欢女爱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心中也涌起一丝失落,难道杨玉环真的只当他是朋友吗?
杨玉环挽着他的胳膊在人群缓缓而行,她对李庆安娓娓道:“我小时候最喜欢逛夜市,三姐也很喜欢,那时候县里每逢庙会都会开市三天三夜,每到有庙会时,我和三姐就会借住到县里亲戚家去,我们两人一逛就是一夜,一点都不困,时光一晃快三十年了,我现在终于悟懂了刘希夷的诗句。”
杨玉环眼波朦胧地望着李庆安,低声问道:“你知道是什么吗?”
李庆安点点头,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吗?”
“对!就是这句诗。”
杨玉环见他能理解自己的心境,不由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两人又走了片刻,这时,杨玉环忽然指着一家摊铺惊喜地喊道:“快看,玉笛!”
她拉着李庆安便向摊铺跑去,这是一家躲在墙角的摊子,挂着二十几管箫笛,几乎没有什么生意,摊主是一名六十余岁的老者,他见有客人光顾,连忙起身笑道:“这些都是我亲手制作,材料是东海玉石,客人若喜欢,不妨买一管回去。”
杨玉环一眼便看中了一管挂在最上面的玉箫,她把玉箫取下,细细端量,这管箫笛制作得非常精致,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杨玉环是音乐大家,无须吹奏,她从外表便可看出这支玉萧是上品。
“老伯,这支玉箫多少钱?”
“姑娘好眼力,这玉箫是我十年前所制,是我做得最满意的一支,我不想贱卖它,一百贯钱!”
“一百贯!”
杨玉环一咋舌,连忙笑道:“一百贯我可买不起,老伯,还你了。”
她把玉箫递给老人,李庆安却拦住她道:“你喜欢就拿着,我给你买了。”
说着,他从腰间取下一把金匕首,杨玉环明白他的意思,便拉着他连忙走开了。
李庆安心中又有一丝不悦,淡淡地问道:“为什么不接受我的心意?”
杨玉环明白李庆安心中有些不高兴,便将他的胳膊挽得更紧了,柔声道:“我并不是不想接受你的心意,因为东西我虽然喜欢,但未必一定要去占有它,你明白吗?”
李庆安似乎听出她话中有话,半晌,他叹了一口气。
“为什么要叹息?”杨玉环一双美眸盈盈地望着他。
“我在想,若谁再娶了你为妻,那真他的福气了。”
“我这么老了,谁还肯娶我?”
李庆安见杨玉环眼中带着玩笑,便也忍不住道:“那安禄山不是做梦都想娶你吗?”
话一出口,他便知道自己说错了,果然,杨玉环脸色大变,她挣脱了李庆安的胳臂,快步向一条小巷走去。
李庆安紧追上去,一把拉住了她的胳臂,“你等一下!”
“你放开我!”
杨玉环愤怒地甩开他的手,站在墙边,胸脯因愤怒而上下剧烈起伏,李庆安走到她身后,歉然道:“对不起,我开玩笑过头了。”
“这不是开玩笑的问题!”
杨玉环霍地转身,盯着李庆安的眼睛道:“你是不是也认为,我就该是权贵的玩物,任何一个权贵看上我,我就该随他,李大将军,你要记住了,我杨玉环虽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但我绝不会再成为任何一个男人的玩物。”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我才会这样保护你,不让你受到任何人的欺负。”
杨玉环凝视着李庆安诚恳的眼睛,她的眼睛渐渐地红了,她再在克制不住自己,扑进李庆安的怀中痛哭起来。
“你知道那天晚上,安禄山派人抓我时,我手中握着匕首,若逃不掉,我就一刀杀了自己。”
李庆安轻轻搂着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他心中对她充满怜惜,这时,李庆安轻轻抬起她的脸庞,温柔地替她拭去脸上的泪水。
杨玉环一双美眸呆呆地望着他,这一刻,她心中对这个一直保护着自己的男子充满感激和爱恋,她对他是如此依恋,仿佛天底下只有他才是自己唯一信任和依靠的男子,可是自己又配不上他。
李庆安望着她微微颤动的红唇,他低声呼唤着内心的期待,低头吻住了她的红唇。
第五百三十四章 裴家名份
送杨玉环回了家,李庆安回到王府时,时间已经很晚了,此时李庆安还沉浸在那一吻的余味之中,尽管最后一步他能没走出,但杨玉环的心已经被推开了一条狭窄的缝隙,李庆安知道,最后一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新王府明天才正式搬家,今晚他还是住在旧府里,他下了马车,快步走进了府中,正好潘小良迎面跑来,他一下子看见了李庆安,吓得一哆嗦,想跪又觉得不妥,愣了半晌才手忙脚乱地躬身施礼道:“奴、不!潘小良给王爷见礼。”
李庆安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但也没有多问,‘唔!’了一声,便直接走进了内宅去了。
“王爷回来了!”
早有丫鬟奔回内宅禀报,明月迎了出来,笑盈盈道:“大郎,你回来了?”
“嗯!”李庆安走进内堂,没看见如画,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