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杀房琯随时可以动手,但现在应该考虑后路。”
李亨无奈,只得问道:“那朕该怎么办?请先生教朕。”
“臣以为陛下现在应该做两手准备,现在李庆安转移家人大臣,占领潼关,很明显是要为他进军安西做铺垫了,臣没有猜错的话,还有郭子仪的军队,也会配合他入关中,但他至少还要三五天才能部署完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三五天的机会调兵。”
“爱卿的意思是……”
“陛下,臣的意思是,小王爷应该先率主力入汉中。”
第五百二十六章 惊弓之鸟
随着赵王妃母子和三百余名大臣及家眷撤离,长安城的局势开始骤然紧张起来,长安县和万年县都先后实行了宵禁,天刚一擦黑,长安城隆隆的鼓声便开始敲响了,这是关闭坊门的鼓声,三百下鼓声敲过后,长安各个坊门都将关闭,军队开始上街清理,不准民众出门。
长安的紧张气氛也影响到了每一户人家,几乎所有的长安人都意识到了,李庆安的归来将使大唐变天,他们都感受到了局势的紧张,天色刚刚昏暗,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东市西市的商人也关闭了商铺,酒楼客栈,以及青楼、乐坊等各种娱乐场所也停止接客。
大街小巷都冷冷清清,只有一条条的野狗在黑暗中悄悄出没,大街上不时可以听见骑兵奔过的马蹄声,可以听见士兵跑过的步靴声。
亥时刚过,长安县出现异动,大量的军队在长安县太平坊集结,此时的太平坊内已经挤满了黑压压的军队,骑兵、步兵、弓弩兵,个个全副武装,杀气腾腾,太平坊内所有的消息出口都被封死了,民众不准出家门一步,甚至连鸽子也不准放飞,不仅有专人猎杀,而且谁家胆敢放飞鸽子,立刻会有军队砸门冲入抓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宵禁了,这种紧张的气氛是战争的前兆,一场战争确实要在这里爆发了。
太平坊内已经部署了一万五千军队,一万千牛卫和五千羽林军,由大将南霁云和长孙全绪率领,他们今晚将攻占皇城。
皇城是大唐王朝的政务机构集中地,尚书六部,储放各种物资的各大仓库都在皇城内,储存原料的将作监、保管兵器盔甲的军器监、储放财物金钱的左藏库、囤积粮草的太仓和司农寺大仓库等等等等,可以说皇城内集中了天下近一半的国家库藏,尤其太仓和司农寺大仓库内的粮食更有三百万石之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目前皇城由效忠李亨的羽林军控制,兵力并不多,只有三千人,但根据李庆安和李亨达成的协议,国家库藏双方军队都不得动用,否则朱雀大街分治条约将立即作废。
正是被这个条约限制,李亨登基以来,他也并不敢轻举妄动,将国库物资私给关中军,每天上午都会有千牛卫的士兵前来检查物资库存情况,每一笔物资领用都会有清晰记录,并由千牛卫抽查复核。
尽管李亨对千牛卫的这种审核颇为恼火,但他也无可奈何,为了争取李庆安的支持,千牛卫的这种严格的监查,他也尽量容忍了。
但随着时局的骤然紧张,李庆安和李亨将随时翻脸,当初两人签订的分治条约也将随时作废,为了防止李亨将皇城内的物资搬走,李庆安在两天前便下达了命令,提前动手,抢占皇城,这也是他继撤走家属百官、占领潼关后的第三个重要行动。
行动由南霁云全权负责指挥,之所以将进攻点放在太平坊,是因为太平坊的东北角正对皇城的含光门。
军队已经渐渐集结完毕了,此刻南霁云骑在马上,单手挽弓,等待着探子的消息,他在今天下午又一次率领士兵检查了皇城各大仓库,暂时还没有发现李亨搬走物资的迹象,但今天下午,关中军有大规模调动的迹象,李亨应该会有所行动了,如果不是在今天晚上,那就是在明天白天,关中军一定会将皇城内的各种物资搬走。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南霁云的嘴唇渐渐咬紧,腰中的横刀也被他捏出了汗,就在这时,皇城上空出现了一个亮点,‘啪!’地炸开了,这是潜入皇城的斥候发出的动手信号。
南霁云立刻下令道:“毁墙!”
在太平坊东北角已有数千千牛卫士兵准备就绪了,当南霁云的命令传来,数千千牛卫士兵便冲至坊墙之下,开始一齐用劲推墙。
坊墙约高三丈,基本上都是用泥土和砖石砌成,坊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很有些破败老旧了,在千牛卫士兵们的奋力推动下,坊墙开始摇摇欲倒。
“一、二、三!”
随着士兵们最后一声大喊,一段百余丈的坊墙终于轰然倒塌,尘土飞扬,一万五千大军如决堤的洪水,向皇城汹涌冲去。
沉闷的倒塌声和地面的轻微颤抖将整个太平坊的民众都惊醒了,也惊动了二十几丈外的含光门守军,含光门有两百余名守军,大部分都住在高高的门楼上,这时,很多守军都已经睡了,但坊墙的倒塌声惊动了他们,士兵们纷纷跑到城楼边向下察看,眼前的情形将他们惊呆了,只见铺天盖地的军队已经冲到城楼下,黑压压地挤满了整条街道,数百名士兵抱着粗大的木槌正向城门冲击而来。
“轰隆!”一声闷响,如平地一声闷雷,寂静的夜晚被这撞门声惊破了,整个皇城内的士兵纷纷从梦中惊醒,他们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朱红色的含光大门高约三丈,皆用铁皮包裹,大门十分厚重,但大门并没有特别防护,只用一根八尺长,两寸厚的木条闩门,这根木条经受不住千钧一击,一下子便断裂了,大门轰然洞开,一万五千大军如潮水般涌进了皇城。
……
含光门的撞击声并没有传到大明宫,李亨是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有宦官惊惶禀报道:“陛下,出事了!”
此时,李亨已经有一点草木皆兵了,他吓得从床榻上翻身坐起,颤抖着声音问道:“出什么……事了?”
“南霁云和长孙全绪率一万五千军队占领了皇城。”
李亨吓得呆住了,他第一个反应便是宫廷政变了,他跳了起来,在地上打转,慌如热锅上的蚂蚁,口中急惶惶念道:“朕的衣服呢?朕的靴子呢?快给朕穿上!”
和他同帐共寝的张皇后却还冷静,她连忙低声道:“陛下别急,不是大明宫,是皇城!”
“皇城?”
李亨一下子冷静下来了,他又急问道:“千牛卫没有进攻太极宫或者大明宫吗?”
“没有,他们只占领了皇城,没有进攻宫城。”
李亨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床榻上,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张皇后道:“吓死朕了,多亏皇后冷静。”
张皇后也披上衣服起身了,她命宫女点亮了灯,对李亨道:“陛下,臣妾猜李庆安是要抢占库禀,所以他们才占领皇城。”
李亨倒吸一口冷气,他这才反应过来,对啊!肯定是这样,其实李庆安还高估了他,他今天下午才刚刚命令李系率六万军入汉中,他身边只剩两万金吾卫了,根本没有能力搬走国库。
“速去召王珙觐见!”
李亨想到国库被李庆安抢占了,他也不由慌了手脚,这时,李辅国也接到消息匆匆跑来了,他在门口道:“陛下,是老奴。”
“进来吧!”
李辅国进了内寝室,对李亨急道:“陛下,千万不可召王珙来!”
李亨一怔,问道:“为什么?”
“现在时局对陛下非常不利,我们只有两万金吾卫了,对这些大臣应尽量少让他们知道,否则引起恐慌,如果他们泄露了消息,千牛卫便会立即对我们动手。”
“可是我知道库房的存量情况。”
“陛下,老奴知道,快去召回宣旨宦官。”
李亨一下子醒悟过来,连忙道:“快把人叫回来,不用召王珙觐见了。”
李辅国从身边取出一份折子给李亨道:“这是我刚刚接到的库报,请陛下过目。”
这其实是户部三天前上奏的折子,关于库存的清点情况,奏折被李辅国扣下来了,他不想让李亨知道实情,但现在他知道隐瞒不住了。
此时,李亨心慌意乱,没有注意这份奏折的日期已被涂改了,他匆匆浏览一遍,粮食三百五十万石,钱五百三十万贯,绢一千二百万匹,安西银元一百七十万枚,还有其他金银财物无数,这只是户部的钱粮奏折,还有其他军器物资,这里就没有了。
李亨看得心中直滴血,这么多钱粮都被千牛卫抢占了,他忽然眉头一皱,问道:“朕记得前几天,你不是告诉我库禀中没有多少钱粮吗?怎么会有这么多?”
李辅国为了让自己的侄子出任度支使一职,才故意对李亨隐瞒了库禀钱粮真相,此时他早有对策,他一跺脚道:“陛下,老奴是听房琯所言,老奴也是被他骗了。”
房琯在今天下午已经被李亨秘密赐毒酒而亡,死无对证,李亨听信了李辅国的话,他不再追究,便忧心忡忡道:“现在李庆安已处处动手,朕很担心他明天就会知道系儿率军南下的消息,从而知道我们兵力空虚,会对大明宫下手,朕想连夜离开长安。”
按照李亨的原计划,是先派儿子率军去汉中,然后等河南道和河东道的军队返回关中,他再随大队南下,但他万万没想到,王思礼竟然在最关键时候背叛了他,占领潼关,截断了中原军队的撤回,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而上午令狐飞的意思是分两步走,一边派人去和李庆安谈判,然后他们悄悄在三天内南撤,但今天晚上千牛卫占领皇城,又让李亨惶恐起来,他觉得自己一刻都呆不下去了。
不等李辅国回答,旁边的张皇后忽然插口了,她听懂了李亨的意思,竟是抛下大臣悄悄逃跑,这可不行,很多大臣都是她辛辛苦苦说服的。
“陛下是不是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李亨诧异地回头看了她一样,“什么事情?”
“陛下丢下王珙这些大臣,将来去成都,如果那边的大臣不支持陛下怎么办?陛下不就变成孤家寡人了吗?”
张皇后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李亨,很有这个可能,如果那边大臣支持荣王,或者支持十六郎、十八郎,那他可就麻烦了。
“那依皇后之意,朕该怎么办?”
“臣妾的意思是通知大伙儿一起走。”
“不行!”
李辅国当场否决了张皇后的提议,“如果有人生了异心,向安西军告密,那我们就全完了。”
李亨沉思不语,他轻轻捏着额头,考虑着万全之策,过了半晌,他对李辅国道:“这样吧!朕和皇后先走,我们在汉中等待,你天亮时替朕去通知百官,如果愿意随朕一起走,就赶紧来汉中会合,朕会带他们同赴成都。”
……
凤翔府雍县,李庆安的十万安西大军已陈兵关中,兵指李亨的关中军,但是李庆安并不急着发兵进攻,他需要等待时机成熟。
清晨,李庆安早早起床,等待长安的消息,昨天他接到情报,他的妻儿和三百余名大臣已经退到了武功县,而王思礼不负他的众望,占领潼关,拦截住了李亨河南道和河东道的十万大军西撤,现在关中地区只有李亨的八万大军,时机已经成熟了。
尽管时机已渐渐成熟,但李庆安还是没有出兵的打算,干掉一个李亨对他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但想再树一个杀子杀孙,被天下人所抵制,被天下人所诟病的皇帝,那就很难了,李庆安考虑了很久,他觉得留下这个李亨,要比杀了他更有用。
如果李亨是像李豫那样励精图治,为扭转土地兼并而勇于向宗室开刀,那这样的人他李庆安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而李亨则不同,他德行有亏,被百官抵制,被天下州县抵制,而且此人重用宦官,默许土地兼并,他就像一颗毒瘤,这样的毒瘤不拿去祸害李隆基的南唐,却要把他杀了,自己是不是太愚蠢了一点。
杀了他,天下人就没有了憎恨的对象,那么天下州县是会效忠自己,还是会效忠李隆基立的新帝呢?
政治其实也很简单,说白了也就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就是他们眼光的长短不同,眼光长一点就叫政治家,眼光短一点则叫政客。
李庆安正是在反复的考虑和权衡之下,他终于做出了决定,下令子午谷的安西守军撤离,给李亨南撤让出一条路,同时命令南霁云占领皇城。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奔跑声,有亲兵来禀报:“大将军,长安急件!”
“拿进来!”
亲兵进帐,将一管红色的鸽信递上,这表示情况紧急,李庆安掰开信筒,从里面抖出了一卷纸,只见上面写着一句话:‘李亨昨夜已南逃汉中,长安局势混乱。’
“传我的命令,大军起拔,立刻开往长安!”
第五百二十七章 各有心思
连南霁云自己都想不到,他的一次攻占皇城的行动,竟会带来如此难以想象的成果,四更时分,一名宦官便在胡沛云的带领下匆匆赶来了,他带来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消息,李亨在一更时分逃离了大明宫,连同他的几名儿子和皇后宫妃,此时大明宫内已是空空荡荡,胡沛云还同时告诉南霁云,他的手下在两个时辰前发现了金吾卫有大规模调动的迹象,很有可能是出城了,但南霁云十分谨慎,他立刻派人去万年县查看情况,很快便得到了消息,万年县的各坊依旧紧闭坊门,但金吾卫却人迹皆无,找到几名守城的老兵,这才得到确切消息,两万金吾卫在一更时全部出城。
南霁云又惊又喜,他当即向李庆安进行紧急汇报,并下令长孙全绪的羽林军接管宫城,关闭宫门,不准任何人随意出入,同时命千牛卫接管万年县,维持万年县秩序,并封锁李亨已逃亡的消息,就在南霁云犹豫要不要封闭长安城之时,一直在幕后进行操控的严庄找到了他。
严庄昨晚几乎一夜未眠,这几天他也忙碌得精疲力尽,这次李庆安在长安的三步棋:撤走大臣家眷、占领潼关、占领皇城,都是由严庄统一部署策划,这三步棋并非那么简单,它包括了大量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占领潼关,如果不被李亨的其他军队发现,如果能出其不意占领潼关,这里面都有大量的细节都需要落实,严庄也知道,这几步棋是李庆安最后的收官了,能否成功占领关中就在此一举。
他殚精竭虑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三步棋都成功落子,他刚刚得到胡沛云传来的消息,李亨已经逃离长安,尽管已经疲惫得难以支撑,但严庄还是放心不下,急忙来找南霁云。
夜色昏明中,严庄赶到了皇城,他见到南霁云便急问道:“南将军,万年县如何了?”
南霁云刚准备去万年县察看情况,见严庄到来,他又翻身下了马,笑道:“先生还没有休息吗?”
“哎!我放心不下,来问问情况。”
“先生放心,我已派军接管了万年县,现在万年县局势还算平静,我想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严庄却摇了摇头,他望着东方已经发白的天空,道:“现在或许还平静,但天亮后万年县恐怕就会混乱了,将军要有准备。”
“我准备继续戒严,封闭城门和坊门,不准民众上街闹事。”
严庄见南霁云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他暗暗叹口气,便缓缓道:“这就是我来找将军的原因,将军不能戒严,相反,要放开坊门和城门,让想出城的人悉数出城,让想去成都的官员尽管走,这也是大将军的意思。”
严庄见南霁云低头不语,又继续道:“李隆基南逃时也同时引发了混乱,你看大将军下令拦截了吗?当时逃掉那么多重臣权贵,才有裴旻等一批支持大将军的骨干大臣崛起,这次也是一样,只有尽可能地让支持李亨的人跟他走,才能实现大将军的长远策略,大将军是希望李亨能取代李隆基,才能引发他们之间的内斗,给大将军时间解决安禄山,南将军千万不要误了大将军的战略。”
南霁云只是一个军人,只知道不折不扣地执行李庆安的命令,虽然李庆安还没有指令放李亨的支持者出城,但他处于对严庄的信任,便最终接受了严庄的劝告,便回头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坊门大开,城门大开,不能阻拦任何人出城。”
……
天色渐渐地亮了,原本一直沉寂的万年县终于出现了混乱,当万年县的民众发现在大街上巡逻的军队不再是手执黄金棒金吾卫,而变成了腰挎银装长刀的千牛卫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唐变天了,各种小道消息在长安迅速传播,很多人都将昨晚发生在皇城的事件扩大化了,说那是安西军攻占了大明宫,圣上和皇后都在小房间里关着呢!
可又怎么解释金吾卫全部失踪的事情,显然不是被安西军歼灭了,连颗血珠子都没留下,只能说明是跑了,金吾卫跑了,那圣上呢,会不会也跑了?
一些有心人的注意力都开始集中在李亨的身上,很快,万年县汹涌的逃亡潮印证了这些有心人的猜测,圣上确实跑了。
大街和城门到处是逃亡官员的马车,马车里运载着细软财物和他们的子女,以及千娇百媚的妻妾,尽管李辅国自己先在四更时跑了,但他也怕将来李亨追究他不通知百官的罪责,便派了两个得力的心腹,在天亮时挨家挨户地通知这些李亨的死党,他却圆滑,没有说是李亨先跑,而是说安西军进攻大明宫,圣上被迫从后门先撤了。
不管是什么理由,李亨南逃的消息在他的心腹大臣中炸了窝,整个万年县里乱作一团,王珙、李俅、李麟、达奚珣等李亨的心腹大臣也自知李庆安不会容他们,就像上了贼船的人,船老大换船,他们也要跟着换船了。
王珙是第一个带着财物家眷离开长安的大臣,他早就知道会有今天,早在两个月前,他便派两个儿子带着一部分财物秘密赴蜀置办田宅土地,一个月前,他便开始收拾家财,甚至他名下的五顷永业田也在上月悄悄卖掉了,因此王珙逃跑得最为迅捷,八十几名心腹家丁簇拥着五辆马车,在天色刚亮便离城了。
马车内,王珙透过车帘望着大街上的情形,此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几年前,他还和李庆安结成了联盟,成为他在朝中的策应,也不知是几时,他便渐渐和李庆安分道扬镳了,他竟成了李庆安的对头。
‘对头?’王珙的嘴角露出一丝苦笑,他太高看自己了,他现在哪里还配做李庆安的对头,甚至连李亨都不配了,李庆安对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李亨,当初李庆安不也是李亨的心腹吗?只不过他后来自立山头,而自己却依然看李亨脸色吃饭。
这时,王珙身旁六岁的小儿子脆声声地问道:“爹爹,我们为什么不能留在长安?”
王珙慈爱地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柔声道:“长安虽大,却没有爹爹的容身之处,爹爹只有去成都,你现在还小,长大就明白了。”
“孩儿明白了,成都没有坏人,爹爹,是这样吗?”
“是这样,我们快点走。”
王珙立刻命道:“加快速度,不准半点停留。”
车夫加快了速度,五辆马车向南方的子午谷疾驶而去。
……
傍晚时分,李庆安的大军抵达了郿县以西十里处,这时,他得到消息,郭子仪也率六万大军向关中挺进,离他军队已不足百里,李庆安立刻命大军就地驻扎,保持战备状态。
这时,一队郭子仪部的骑兵飞奔而至,为首是一名三十余岁的大将,是郭子仪的心腹爱将李国良,他奉郭子仪之命,前来向李庆安说明情况。
这也是郭子仪自李适驾崩后的首次表态,自从李适驾崩后,已拥有十万朔方军的郭子仪大军一直便保持着沉默,他既不效忠李亨,但也不参与讨伐保皇派人所咒骂的伪朝,着实让很多支持李适的大臣对他感到不满,事实上,李亨手中只有八万大军在关中,而郭子仪却有十万大军,还有三万党项雇佣军,实力远远超过李亨,如果他兴兵前来长安问罪,那么大唐的局势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将由他郭子仪来控制大唐朝政,而轮不到李庆安了。
但李庆安知道,郭子仪这只老狐狸是另有考虑,他可是中唐唯一能善终的中兴之臣,绝不是一个低调就能办到。
“我是朔方军李国良,奉我家老将军之命前来求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催马出列,对李国良厉声问道:“朔方军未得我的允许,怎敢擅入关中,郭子仪为何不来见我?”
李国良心中凛然,连忙拱手道:“朔方军还在弹筝峡一线,尚未正式入关中,郭老将军派末将前来,一是希望大将军同意朔方军入关中,其次是想和大将军共商给少帝建陵一事。”
给少帝建陵只是借口,郭子仪明显是想参与新帝的拥立,或者是为了监督李庆安,不要做出违反人臣之事,这些李庆安都心知肚明,他也知道郭子仪已经给自己的让了步,他始终不进逼长安,在某种程度也是不想得罪自己。
李庆安略一沉吟便道:“回纥不会对甘心受困,他们会随时入侵关内道,朔方军主力不可入关中,请转告郭老将军,我十万安西大军足以驱逐伪帝,不需要朔方大军前来作战,若郭老将军一心想给少帝建陵,那他只需带三千人便可,我可以保证他的安全。”
“三千人?”
李国良有些为难道:“大将军,三千人是否少了一点。”
李庆安冷冷道:“如果朔方军是想和安西军一战,可以,他带多少军队进关中都可以,我李庆安奉陪!”
李庆安毫无修饰的威胁让李国良额头上出了汗,他连忙抱拳道:“末将明白了,末将立刻去回报老将军。”
李国良不敢多呆,立即回去禀报郭子仪了,李庆安望着他的背影走远,不由冷笑一声,便下令道:“大军在郿县驻扎过夜!”
命令传了下去,大军立刻加快了步伐,这时,李庆安对他亲兵道:“速去武功县,将裴旻、张筠、崔涣、韦滔、张镐、卢奂等一众大臣给我请来。”
停一下,他又对另一名亲兵道:“速到岐阳县,将杨氏兄弟给我叫来。”
……
天色渐渐黑了,天空飘起了雨丝,十万大军在郿县城外扎下了连营,李庆安并没有住进县城,而是在大营中的中军帐中等待裴旻等人,他背着手站在帐帘前,凝视着黑夜中密密的雨丝,已经十年了,他入唐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他由一个戍堡小卒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无数人拿去细心地揣摩和体会,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改变天下大势,这让他品尝到了权力的甘甜,同样也使尝到了权力的孤独,没有人可以和他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包括他自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是天下吗?可拿下天下后呢?或许他已经改变了历史,可谁又能保证,大唐在走完一段岔道后,又回到历史原有的轨迹,谁能保证他的子孙就一定比李隆基的子孙做得好?
困惑,十年来,历史的先知就一直深深地困惑着他,直到今天,他还是找不到指引他前进的灯塔,或许是权力的迷雾遮挡了他寻找灯塔的视线,李庆安深深地叹了口气,或许二十年后,当大唐的强盛推动他走出权力的怪圈,他就能找到另一条不会再回历史轨迹的新路。
而现在,他需要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权力顶峰:天下。
这时,一名在帐前踌躇的亲兵打断了李庆安的思路。
“什么事?”
“回禀大将军,有一个道士求见,他说是大将军的故人。”
“道士故人?”
李庆安微微一思索,便道:“带他到我大帐来。”
他暂时收起了思路,转身回了大帐中,片刻,几名亲兵领着一名身材高大的道士走进了大帐。
“无量寿佛,大将军一向别来无恙?”
道士头戴竹道冠,道袍破烂,手执一柄只剩几根毛的拂尘,乍一看像一个来军营要饭的邋遢道士,但他的眼睛却与众不同,他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带着一种期盼的目光,他正是在皇庄惨案中失踪了近一年的李泌。
“原来是李先生!”
李庆安笑了起来,“果然被我猜中,先生出家为道了。”
“贫道有慧根,出家为道是我多年的夙愿。”
李庆安似笑非笑道:“那为什么今天又回红尘了?不会是偶然路过吧!”
“不!不是。”
李泌很坦白,“我是为劝大将军而来,也是为了大唐五千万民众的命运而来。”
李庆安深深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先生坐下说吧!”
李庆安请李泌坐下,又命亲兵给李泌上了茶,他微微笑道:“先生这一年在哪里出家。”
“贫道在衡山出家,近来在中原云游,听说吐蕃大败,贫道便赶来求见大将军。”
“原来道长身在道门,心却在朝堂,倒也难得。”
李庆安淡淡地讥讽了一句,尽管这个李泌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臣,治国大匠,但李庆安却对他并不感冒,就像对李白一样,慕其名,而不重其人,相比之下,李庆安却更欣赏李泌的外甥张志和,那个脚踏实地在安西为民谋利的年轻县令,以及同样是历史名臣,却勤勤恳恳在安西治理财政的刘晏,李庆安比较喜欢踏实做事的人。
对李泌这种动不动就遁入空门避祸的布衣相国,他不感兴趣。
李泌听出了李庆安讥讽的语气,他尴尬地笑了笑道:“入道门并非就不能问天下事,我并非为求富贵,只想为天下苍生尽一点绵薄之力。”
“天下苍生?道士的口气很大啊”
“非也,并非是贫道的口气大,而是大将军的每一个决定都事关天下苍生,若芝麻小事,我又何必来找大将军?”
李庆安笑了笑,这次他没有再讥讽了,便道:“继续说下去。”
李泌忽然站起身,向李庆安深深施一礼道:“我早在安西便知道大将军志在天下,但我从来没有向敬宗皇帝提起过,我也深为赞同大将军在安西限田限奴的举措,大将为建成太子之后,入主大明宫并非不可以,但如果大将军这次就入主大明宫,将是大将军最不明智的决策。”
“继续往下说!”
李庆安脸色没有半点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李泌不由暗暗一叹,他发现李庆安的城府更深了。
但话已至此,他只得硬着头皮继续道:“我记得大将军曾给我说过,大将军平生最佩服之人,便是魏武帝曹操,但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敢称魏武,连下葬也是谥号‘汉武王‘,这是何也?就是他不肯背篡逆之名,大将军是李唐宗室不假,但大将军想过没有,若大将军登基,天下人会以为南唐是正统,还是大将军为正统?且大将军今天以替敬宗及少帝昭雪之名而来,最后却自己登基,大将军又怎么圆这个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我劝大将军忍一时之权欲,先扫天下,再立名碑。”
李庆安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脸色变化,却使李泌心中感到了一丝暖意,李庆安还是没有他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
“先生其实可以不用告诉我!”李庆安注视着李泌道。
“非也,贫道也说了,贫道是为天下苍生而来,并非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