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云奴满腔仇恨,她歇斯底里地大喊道:“我还没有死,但我已被葛逻禄人玷污,我要你们杀尽葛逻禄人,就是婴儿也不放过!”
“遵命!”
贺莫达干下达了杀无赦的命令,回纥骑兵立刻分成五十队,以玄池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杀去,这一次,葛逻禄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
数万回纥骑兵屠杀葛逻禄的消息在三天后便传到了碎叶城,安西军为之震动,安西政事堂立刻改变了南下吐火罗防御吐蕃的计划,将两万唐军精锐向北调动,前往碎叶以北的七座防御城,安西政事堂又以特别紧急军情的方式,向驻扎在石国的两万唐军求援,吐蕃大军和回纥军同时出兵安西,使安西面临着自武则天垂拱二年以来,七十年不遇的最大挑战。
第四百八十七章 血战且末(上)
且末城原本是个小城,自武则天长寿元年,唐朝大将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后,唐廷便断断续续对且末城进行重建,十几年后,且末城成为了一座周长近二十里,城高五丈的中等城池了,尤其三年前萨毗泽战役后,李庆安再次下令对且末城城墙进行加高加固。
此时的且末城已经成为安西的雄城之一,高达七丈,城宽五丈,可并行三辆马车,尤其城外的护城河,与且末河相通,宽三丈,深两丈,南北两座城门高高地悬起了吊桥,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此时的唐军已经意识到吐蕃军将对安西发动进攻,他们放弃了兰城、尼壤城、弩支城、典合城、七屯城等小城的驻防,将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了且末城,此时的且末城内已有唐军七千余人,囤积了大量的军械粮食,足够守城一年。
当萨毗城的唐军撤回了且末城后不久,唐军斥候便传来了消息,吐蕃军三万大军已经到二十里外。
‘当!当!当!’刺耳的警报声响彻了全城,唐军从四面登上了城墙,在城墙四角,唐军架设了四十台重型投石机,又发动了四千余名且末城男子,给他们穿上了唐军的衣甲和军服,也投入了城池的防御中来,还有数千名年轻妇女,她们将为城上的军民送水送饭,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若且末城失陷,那图仑沙漠以南的安西领土就将全部被吐蕃人占领。
一刻钟后,吐蕃大军的身影已经出现在绿洲的尽头,三万吐蕃军分成三个方阵,黑压压的向且末城行军而来,离城三里外,吐蕃大军开始扎下营帐,很明显,他们要进行攻城之战了。
吐蕃军进行攻城之战原本并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无法制造精良的攻城器械,但这几年,吐蕃军从掳掠来的汉人工匠那里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技术,他们也能制造一些大型的攻城器械了。
这次吐蕃从逻些长途跋涉而来,需要翻越一座座高山,使他们无法携带投石机、攻城槌等重型攻城武器,只携带了数百架拆散的云梯。
尽管吐蕃不愿意攻城,但且末城却是他们绕不过的障碍,他们不可能将敌人重兵置于自己的后方,那样不仅严重威胁他们的补给,也会断了他们的退路。
吐蕃军在三里外忙碌地扎下了大营,并组装云梯,而吐蕃主将尚嘉素则在数百名吐蕃精兵的护卫下靠近了城池,查看且末城的防御状况,尚嘉素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且末城的严密防御使他不由皱起了眉头,要攻下城池首先就要渡过护城河,其次高达七丈的城墙使他们的登城变得异常艰难,但这些吐蕃军都能克服,关键是知己不知彼,唐军在且末城到底有多少兵力?
他眯着眼睛打量着城头上的唐军,他的位置处于南城,城头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士兵,足有四五千人之多,刚才他在东城墙上也看到了数千士兵,这不由使尚嘉素倒吸一口冷气,如此计算,唐军在城内应有上万士兵了。
以三比一的比例攻城,这对吐蕃军非常不利,尚嘉素暗暗诅咒尚息东赞,本来,如果是七万人来进攻安西,那么以七比一的攻城比例,拿下且末城不成问题,可现在,尚息东赞本人去攻打吐火罗,而让他来啃安西这块硬骨头,他只有三万人,就算他不计伤亡拿下了且末城,那至少也会损失过半了,后面呢?他拿什么去进攻于阗,拿什么去进攻疏勒?
尚嘉素沉思片刻,如果他不狠狠打上一仗,尚息东赞是绝不会答应增兵,想到这,他便调转马头,向自己的大营而去。
城头上,贺娄余润也在注视着吐蕃军的动向,他最担心就是眼前的三万吐蕃军只是前军,而真正主力在后面,这是吐蕃军打仗的特点,喜欢先派部分前军在前方进攻,而主力却在后面,如果三万人只是前军的话,那么后面的吐蕃军至少要在七八万了。
仅仅凭借且末城和他的七千军马是抵挡不住十万吐蕃大军的进攻,如果真的被吐蕃军攻克了且末城,那么安西就危险了,贺娄余润为此已经担心了好几天,也给河西各州发去鸽信,他希望李庆安能接到他的快报,尽快来支援且末城。
但几天过去了,唐军斥候始终没有能得到吐蕃主力后军的消息,至始至终都是这支三万人的军队,这让贺娄余润的心中不由又燃起了一线希望,如果真的只有三万人,那他有能力保住且末城不失。
这时,天边出现了一只小黑点,在且末城上空盘旋,贺娄余润一下子便看到了这个小黑点,他心中顿时充满了惊喜,这是报信的鸽子回来了。
“贺娄将军!”
一名士兵举着鸽信飞奔而来,“是肃州来信,大将军传来了消息。”
“快把信给我!”
贺娄余润几步上前,从士兵手中接过了鸽信,细长的信管呈红色,这表示情况紧急,在信管上方有一圈金色,这是安西节度使李庆安的标志,所以士兵一眼能认出这是李庆安发来的革信,另外在信管下方一般都刻着鸽信的来处,这支信管上刻着‘肃州’两个字。
其实不用看信贺娄余润便已推断出了大致的军情,李庆安已经抵达了肃州,离这里还有近千里之遥,他打开鸽信,只见里面是李庆安的亲笔信,只有短短一句话:‘守住且末城四天,官升一级,三军重赏,守不住四天,当斩!’
就这短短的一句话,使贺娄余润热血澎湃,李庆安给了他四天的期限,四天,他无论如何也要拼死守住。
就在这时,吐蕃军大营里传来了隆隆的鼓声,只见数千吐蕃军从大营中冲出,他们执剑拿弓,长矛锐利,高举着长长的云梯和木板,如潮水般向城池涌来,唐军的战鼓也敲响了,四千唐军部署在南城上,严整以待,第一场试探性的攻防战在吐蕃军抵达且末城两个时辰后,便正式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
萨毗泽以南一百八十里外,天色还没有大亮,在一片松林的空地上,队正林牧率领十五名唐军巡哨队士兵正围着一堆泥土,泥土中刚刚埋下一名死去的唐军士兵,这已经是他们队伍中第六名死去的唐军士兵了。
前天晚上,他们不幸遭遇到了高原狼群,在一番血腥的厮杀后,狼群丢下百余具狼尸逃跑了,但巡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四名士兵被咬死,两名士兵重伤,而这两名士兵也最终挺不过夜晚,先后死去。
按照唐军的规矩,阵亡的士兵一律就地烧掉尸体,将骨殖带回给他的家人,但在吐蕃大军刚刚走过后,很可能还有吐蕃军在附近,焚烧尸体的黑烟在数十里外都能看见,无疑会暴露他们的目标。
“上香吧!”林牧沉声道。
他将一根木条插进了坟墓中,紧接着其他士兵也将手中木条插进墓中,这是他们用独有的方式为死去的战友祈祷。
十六名唐军围成一圈,默默地望着六名长眠在高原松林中的战友,一堆堆坟土也将是他们的归宿。
不知过了多时,林牧取出一只皮袋子,递给了阵亡士兵的火长,道:“他的东西都装起来吧!别忘了他的头发也要带上。”
林牧叹了一口气,走出了松林,他坐在一块大石上,望着远方白雪皑皑的昆仑山雪峰,手下的阵亡使他的心情有些沉重。
林牧一直有一种预感,吐蕃军不会只有三万人,他们一定还有大队在后面,这种预感使他不肯放弃任务,而是继续向西南方去寻找,即使找不到吐蕃大军,他也应该找到吐蕃军的后勤基地所在。
按照吐蕃军的习惯,一支三万人的军队出征,后面必然会跟着一支同样人数的放牧大军,老弱妇孺都有,这其实就是整个部落跟着他们的青壮男子一同远征,只不过他们的速度稍慢,会落在远方,他们往往会择湖而居,距离吐蕃军百余里左右。
林牧知道前方二十里外有一个乌兰湖,湖中有地热,受地热影响,那里的牧草长得格外茂盛,就算是冬天,羊群也能找到过冬的牧草,林牧怀疑乌兰湖就是吐蕃军的后勤基地。
这时,士兵们陆陆续续走了出来,火长道:“林队正,已经收拾好了,我们走吧!”
林牧点点头,站起身道:“走吧!去乌兰湖。”
十六名唐军士兵纷纷上马,向西南方向疾奔而去。
离乌兰湖还有八里,唐军骑兵冲上了一座低缓的丘陵,仿佛蓝宝石一般的乌兰湖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唐军们都纷纷勒住了战马,十分震惊地望着前方的情形。
只见乌兰湖边扎满了帐篷,到处是一群群牛羊,看来这里确实是吐蕃人的后勤重地了,但这还不是他们震惊的原因,而是一支黑压压的吐蕃骑兵队正向这边快速驰来,队伍足足有五六里长,至少是两万人。
林牧心中变得兴奋起来,果然被他猜对了,吐蕃军又来了两万援军,那么即将投入进攻且末城的吐蕃大军就有五万了。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林牧一声低喝:“快走!”
他话音刚落,忽然数支冷箭射来,一名唐军士兵惨叫一声,从马上坠下,只见从南面不远处的树林中涌出了大队吐蕃骑兵,而唐军的北面也冲来一队吐蕃骑兵,两支军队足有一千五六百人之多,
他们是吐蕃营地的外围驻防军,唐军哨兵在十几里外的荒原中奔驰时,便被他们藏在树林中的探子发现了,他们并不急于拦截,待唐军靠近了乌兰湖,他们才南北夹击,截断了十六名唐军哨兵的后路,并将他们包围了。
林牧心中虽然大惊,但他并不慌乱,目光向左右一扫,只见东南角只有不到百名吐蕃军拦住去路,或许是因为东南方有两万吐蕃大军正向这边迅速驰来的缘故,相对而言那里人数最少,而且突破他们,侧面就是一片树林。
“跟我来!”
林牧大吼一声,挥动长矛向东南角猛冲而去,百余名宛如黑炭一般的吐蕃士兵嗷叫着,挥动长剑迎战上来,矛剑相击,当啷作响,林牧力量极大,一矛刺穿了一名吐蕃百夫长的胸膛,将他挑落马下,随即拔出横刀,侧身劈去,刀快如闪电,另一名吐蕃士兵惨叫一声,额头被劈开了,血浆喷出。
这时,吐蕃军箭如疾雨,奔在最后的五名唐军士兵以及坐骑被射中,战马摔倒,唐军士兵滚翻在地,数百名吐蕃士兵一拥而上,将五名唐军乱刃分尸。
最后的十名唐军士兵已经到了生死一线之时,他们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才有活命的机会,十名唐军仿佛疯虎一般,跟随着他们的队正在密集的吐蕃军中拼死厮杀。
他们的长矛刺穿了吐蕃人的胸膛,横刀劈砍断了他们的脖子,当长矛被折断,他们就用刀劈,用牙咬,用匕首捅,眼睛瞪得血红,吼声如雷,片刻间,东南角的百名吐蕃士兵被杀死了三十余人,但唐军士兵也不断被吐蕃军的冷箭射中,他们惨叫着从马上摔下,随即便被凶蛮的吐蕃军砍下了头颅。
又有两百余名吐蕃军也杀进了战团,他们凶残异常,列成十几小队不断冲击唐军士兵,企图将他们冲开落单,再包围杀死。
那名最年少的唐军士兵不幸被冲倒了战马,他滚翻在地,立刻有数十名吐蕃士兵像野狼一般争先恐后扑来,个个目光狰狞,盯着他的头颅,少年唐军只有十六岁,在死亡面前,他吓得大哭起来:“爹、娘,救救孩儿啊!”
林牧大吼道:“不准哭!”
他奋力挥刀劈死了一名吐蕃军,企图去救少年唐军,但只听见一声长长的惨叫,他放弃了,数十名吐蕃军的剑已经将少年唐军砍得血肉模糊,一名吐蕃士兵高高举起他的人头和心脏,得意地狂笑。
此时唐军只剩下了四人,眼睁睁地望着少年唐军的惨死,林牧和其他三名唐军的嘴唇都咬破了,他们发疯般地大喊,迸发出最后的力量,刀劈矛刺,浴血奋战,杀死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一举冲出了包围圈。
但队正林牧却故意放慢了一步,替三名手下挡住了吐蕃军的追击,此时他已经身中三箭,肚子被一剑劈开,肠子也流出来了,他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挥刀格杀,他的战马浑身是血,再难以支撑,‘扑通!’一声,前蹄跪倒在地,将林牧掀翻在地,他已经站立不起来,吃力地半跪着,用刀支撑着身体。
已经冲出包围圈的三名唐军士兵大惊,转身便要来救,林牧大骂道:“滚!快滚!给老子回去报信。”
三名唐军士兵大吼一声,转身冲进了树林,这时,三十几名吐蕃军将林牧团团围住,他们高高举起剑,一步步向他走来,林牧惨笑一声,自言自语道:“老子绝不会死在你们手中。”
他调转横刀,猛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第四百八十八章 血战且末(中)
安西的黄昏残阳如血,吐蕃大营中,激烈的鼓声依然在‘咚!咚!’的敲响,一万五千名吐蕃军如狂潮奔腾,向且末城掩杀而来,这已经是吐蕃军在三天内的第三次攻城了。
在第一天的试探进攻中,吐蕃军未能冲破唐军密集的箭雨,死伤数百人而败退,第二次进攻,吐蕃军被唐军的投石机打得骨断筋折,死伤千人,被迫鸣金收兵。
在两次试探后,吐蕃已经明白了唐军的防御套路,远以投石机和床弩,而近以弓箭防御,这时,尚嘉素得到了消息,又一支从逻些过来的两万人援军已经抵达了吐蕃大营。
这两万援军的到来使吐蕃军士气大振,有了这两万人的底气,尚嘉素也信心大增,这样一来他就有五万人的兵力了,他便可以集中兵力,将唐军的城堡一一攻克,这时他的探子也传来消息,于阗军镇的守军并不多,也就是说,只要拿下且末镇,整个图伦沙漠以南都将被吐蕃军占领,安西的大门也就被打开了。
正是两万援军的到来使尚嘉素下定了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且末城。
在轰隆隆进攻的鼓声中,吐蕃一万五千大军分为三个方阵,一起向唐军前沿推进,人数密集,从高处望去,黑色的吐蕃军密密麻麻,如蚁群一般,将且末城外的大地覆盖住了。
“前进!”在鼓声中,吐蕃大将高声喝喊,
“杀进城池!”
……
“前进!”
在滚雷般的呐喊声中,吐蕃大军如排山倒海般地向且末城推进,这一次吐蕃军使用了很多攻城武器,首先是排筏,也就是十棵大树困绑在一起,这些大树都是从附近绿洲砍伐来的杨树,又直又长,每一棵大树都长四五丈,保留其枝桠,将它们密集捆绑后,便成为了临时的栈桥,使吐蕃军能冲过护城河,数百吐蕃军顶着一只排筏奔行,它同时也能抵御唐军的弓箭以及床弩。
其次是皮斗,这原本是汉人抵御滚木礌石的防御武器,现在也被吐蕃人学会了,所谓皮斗就是一种用粗木搭成的架子,上面覆盖了数层牛皮,牛皮涂上厚厚的油脂,滑腻无比,又有一定的斜角,当巨石砸上牛皮,则容易被卸力滑飞,尽管不是每一块巨石都能防御住,但至少可以防御住四成的巨石飞射。
一只皮斗宽三丈,长五丈,下面装有木轮,可以缓缓推行,而一只皮斗下面则躲藏了三四百名吐蕃士兵。
在战鼓声中,一万五千吐蕃大军发动了,排筏、皮斗、长梯以及浩浩荡荡的吐蕃大军汇成了一道壮观的黑色大潮向城池奔涌而来。
城头上,唐军已经准备就绪了,东西两排二十架重型投石机吱嘎嘎地拉开了,皮兜里放上了一块百十斤重的巨石,每一架投石机需要一百五十人来拉拽,唐军无法分出这么多兵力,便由唐军指挥,且末城的三千民夫负责拉拽投石机。
吐蕃大军越来越近,已经进入了八百步线,如果是两百人的超大型投石机便可以投射了,但且末城的投石机略小,射程只有五百至六百步远,负责指挥投石机的唐将是郎将罗胜军,这也是一名由小兵一步步走上将军职位的实战型将领,他是萨毗城的守将,受贺娄余润之令,烧毁萨毗城,撤回了且末城。
罗胜军注视着吐蕃军的进攻浪潮一步步迫近城池,前军锋头已至七百步了,唐军的床弩已经射出,三百支四尺长的铁箭和无数密集的小箭一齐射向吐蕃大军,吐蕃军中一阵人仰马翻,数百名吐蕃士兵被射倒,强烈的射击欲望诱惑着罗胜军,但他手中的红旗始终没有挥下,红旗不挥下,二十名唐军指挥手便不敢下达射击的命令。
六百步,吐蕃军终于进入了投石机的射程,罗胜军手中的红旗终于挥下了,“射!”二十名唐军指挥手几乎是同时嘶声大喊。
重型投石机发动了,二十根长长的抛杆挥出,将二十块巨大的石头向吐蕃阵营中砸去,巨石发出尖利的呼啸声,在空中翻滚,迅疾无匹地出现在了吐蕃军的头顶,吐蕃士兵一阵大喊,纷纷向两边躲闪,或者钻进皮斗中。
‘轰!’的一声闷响,巨石砸下,尘土飞扬,几名吐蕃士兵躲闪不及,被砸成了肉酱,强大的冲击力使巨石继续翻滚,直冲进吐蕃士兵群中,顿时惨叫声一片,十几名士兵被撞死,血水四溅,整颗巨石被染成了红色。
又是一声巨响,一块巨石砸中了皮斗,‘嘭’的一声震响,皮斗的滑腻使磨去了棱角的巨石无法打实,滑飞出去二十余步,这一块巨石没有达到效果。
但皮斗并不是每一块巨石都能承受,这取决于石块本身的光滑程度,如果石块粗糙毛棱,那皮斗就很难发挥效果。
又是一声闷响,伴随着支架的碎裂声,一只皮斗被砸塌了,数百名藏身皮斗下的吐蕃士兵跌跌撞撞爬出,不少人被倒塌的木柱砸伤,在皮斗下痛苦呻吟。
第二轮投石机再次发射,二十块巨石在空中翻滚,呼啸着砸来,砸得吐蕃士兵人仰马翻,血肉横飞,皮斗破碎,排筏折断,紧接着第三轮、第四轮……每一轮投石发射便有数百人伤亡,尽管投石机威力巨大,但毕竟数量少,无法形成巨大的杀伤力,一万余名吐蕃大军已经奔涌到了城下,城上唐军万箭齐发,箭如冰雹急雨,铺天盖地向吐蕃军射去。
吐蕃军举盾相迎,不断有人中箭惨死,在箭雨中,几千吐蕃士兵将数丈长的排筏‘轰!’地搭放在护城河上,形成了二十几座临时树桥,一架架八丈高的宽大梯子搭上了城头,一群群凶悍的吐蕃兵冲上梯子,开始向上攀爬,唐军的箭雨斜射而至,滚木礌石迎头砸下,一串串吐蕃士兵惨叫着从楼梯上摔下,身上被箭射中,头颅被砸碎,城墙下死尸堆积如山,紧接着又有吐蕃士兵疯狂地攀上楼梯,不顾一切向上冲锋。
这时,吐蕃大营中再次鼓声大作,又有一万名吐蕃骑兵飞驰而至,尘土飞扬,他们是用最快的速度穿过四百步到八百步这一段巨石和床弩的射程区,巨石呼啸而至,将一片片骑兵砸翻,床弩之箭强劲快疾,一支箭便能射穿两到三人,战马惨嘶,士兵翻滚,大石下,到处是惨不忍睹的尸体和血浆。
此刻,吐蕃军已投入了两万五千名攻城士兵,城池攻防战进入了最白热化的阶段。
……
在且末城攻城战进入第三天之时,唐军的四万主力骑兵已经抵达了距离且末城约五百里外的蒲昌海,蒲昌海也就是今天的罗布泊,唐朝的罗布泊依然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盐度也没有今天这样大,周围生长着生命极为顽强的胡杨树和灌木丛。
唐朝的蒲昌海是西线丝绸之路南支线的必经之处,从沙州出阳关向西走三百里便抵达蒲昌海,然后再沿着且末河向西南走,便可抵达且末城,在途中有一片广阔的绿洲,是商人以及军队的重要补给地,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若羌县,唐军在那里修建了弩支、典合、蒲桃以及七屯等四座小城,成为唐军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历史上天宝十一年对吐蕃的播仙镇战役便发生在这里。
当李庆安的四万军抵达这片绿洲时,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了,三万唐军从陇右马不停蹄赶来,已经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眼看要达到战场,李庆安反而不急了,为了尽可能地保持唐军的作战体力,李庆安下令唐军就地驻扎,休息一夜后再出发。
夜幕下,行军疲惫的唐军将士皆已入睡,只有一千多名巡哨兵在大营的四周巡逻,大营内,李庆安的主将大帐内依然灯火通明,一张宽三丈、长五丈的巨大沙盘已经拼好,放在大帐正中,这座沙盘囊括了除了信德以外的整个安西军的控制地,是近千名安西斥候兵耗时一年才制成。
沙盘旁李庆安和几名随军大将正在商议军情,这次李庆安从陇右归来,并没有走祁连山南面的高原,而是穿过入大斗拔谷,进入甘州,正因为绕了一圈,使他们的行军日程晚了几天,但李庆安更考虑到了唐军的战斗力和给养,因此三万唐军进入河西后,又带了五万匹战马,同时河西的荔非守瑜又分出一万精锐跟随李庆安同赴安西。
李庆安站在沙盘前久久沉思着,他在思考整个战局,且末城之战只是整个战局中的一环,他已经知道回纥入侵葛逻禄人的老巢,几乎将葛逻禄人斩尽杀绝,但南方有唐军修建的伊丽城、弓月城七座城堡为防御,碎叶又有两万军北上,回纥骑兵很难突破这道防御线。
他已经下令六万三胡联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葛逻禄军走金山北面拦截住回纥人的退路,另一路由同罗军和沙陀军走金山南面前往玄池,从正面拦截回纥军进入北庭,但为了防止回纥人又趁机出兵进攻北庭,崔乾佑的六千汉军便留在北庭。
从某种意义上,葛逻禄人被斩尽杀绝也符合他的期望,就让这些草原胡人去自相残杀。
虽然安西遭遇到了南北夹击,局势非常不妙,但李庆安也发现了敌军大举进攻的一些微妙之处,主要就是入侵者的兵力并不多,回纥只派出三万人,这种出兵不像是战略性的进攻,更有一点趁火打劫的意思,这也证实了李庆安的判断,回纥军经过多年的削弱,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侵唐战争,所以只能派出三万人,进行一种强盗偷袭式的进攻。
相比回纥军的南侵,李庆安更关注吐蕃军这次进攻安西,很明显,这和吐蕃军进攻陇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吐蕃军的一贯策略,几次发动侵唐战役,吐蕃人往往都是东西两线并举,从吐蕃军出动了三万军进攻且末城来看,人数似乎少了一点,他们极可能还有别的战略企图。
这时,大将安抱真在一旁低声道:“大将军,卑职有一点建议。”
安抱真就是羽林大将军安抱玉的幼弟,今年只有二十四岁,年轻有为,他十七岁在陇右从军,当年跟随李光弼一起来安西,从一名队正慢慢积功升为中郎将,深得李光弼的喜爱,这次李庆安从陇右西归,李光弼分兵一万跟随,他向李庆安推荐了安抱真。
李庆安也很欣赏这个年轻的将军,他便点点头笑道:“你说吧!”
安抱真一直跟随李光弼在吐火罗,对那边的形势非常了解,他便躬身道:“大将军,我怀疑吐蕃军的主力是要进攻吐火罗,李将军从吐火罗回陇右后,吐火罗的唐军只有八千人,主要驻防在几个大银矿,吐火罗只有本地军队四万余人,他们战斗力很弱,不会是吐蕃军的对手,而且吐蕃军进攻且末,我担心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疏勒,占据疏勒,截断安西唐军支援吐火罗,卑职浅见,请大将军斟酌。”
李庆安没有说话,其实他想到的也是这个可能,现在唐军的势力已经从北庭向西延伸到了河中,向南延伸到了信德,如果他是吐蕃赞普,那么要想和唐军长期抗衡,那就必须要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根基地,吐火罗无疑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向北可打碎叶,向西可攻河中,向东可占领安西,向南可下信德,而且又和吐蕃高原山水相连,即使守不住也可以退回高原,另外,吐火罗盛产粮食,也可以为吐蕃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供给。
想到这,他便取过几面小红旗,依次插上了大勃律和吐火罗,之所以不插小勃律,因为他知道,吐蕃军过不了娑夷河。
李庆安已经肯定了吐蕃军的西征战略,打安西为辅,打吐火罗才是正。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名巡哨军官的禀报,“大将军,我们的巡哨队在五十里外的荒野中发现了两名唐军士兵,他们都身负重伤,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们说有重要情报要禀报大将军。”
第四百八十九章 血战且末(下)
被唐军士兵发现的两名伤者就是从乌兰湖逃出的幸存唐军了,他们本来一共逃出三人,在吐蕃军的追击中又被射杀一人,最后只剩下两人,他们逃回了萨毗城,却发现萨毗城已被焚毁,唐军不知去向,他们又去了且末城,但且末城战事正酣,他们无法回城,只得调头来弩支城,最后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荒原,幸得唐军斥候发现,否则他们已成为野狼的美餐了。
十几名亲兵将这两名浑身是血迹的唐军巡哨用担架抬进了中军大帐,两名巡哨此时已醒来,他们见到李庆安,便挣扎着要起身跪拜。
李庆安上前按住了他们,道:“你们俩有伤,就不要起来了。”
“谢谢……大将军,我们是萨毗城巡哨,有……重要情报。”
两人声音低微,说话非常吃力,李庆安点点头道:“先说重要情报,马上去给你们治伤,你们的功绩我会论功行赏。”
“我们不要行赏……只是情报非常重要,不当面告诉……大将军,就对不起……死去的弟兄们……”
一名士兵已经说不出话来,另一名士兵接着道:“乌兰湖是吐蕃军的后勤重地,他们又有两万重军支援且末城,请大将军速发兵乌兰湖。”
“我知道了,你们先下去休息,好好治伤,再说你们的经历。”
李庆安一摆手,亲兵将两人抬了下去,李庆安迅速转身回到了沙盘前,找到了士兵们所说的乌兰湖,距离萨毗泽约一百八十里左右,在昆仑山脚下,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边缘,是陇右走祁连山南麓前往安西的必经之路。
李庆安和吐蕃军打了多年战争,他非常了解吐蕃人的习性,最早吐蕃人是部落制,一场战争便由整个部落参与,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和老弱跟在后方不远,一旦吐蕃军败退,后方妇孺老弱就往往来不及逃走而成为唐军的俘虏,‘辎重疲弱’一直是吐蕃人掣肘之痛。
这几年他也听说吐蕃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建立了‘奴’这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