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庆安一眼便看到了曼苏尔,这是一个三十四五岁的男子,容貌英俊、气度高贵,举手投足间有一种王者的气息,尽管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他们应该是老朋友了。

他走上前微微拱手施一礼,用突厥语笑道:“阁下就是曼苏尔艾米尔殿下吧!”

曼苏尔精通突厥语,他有些愣住了,他来长安根本就没有报自己的身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告诉迎接他的大唐官员,此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还竟然知道自己是艾米尔,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这名唐朝军官,见此人约三十岁,身材魁梧,气势不凡,在他额头上有一条长长的伤疤,给人印象深刻,尤其他的眼睛,有一种俨如夜间狼眼的瞳孔射出的那种光,直透人心,使曼苏尔心中一阵凛然。

“我便是曼苏尔,请问这位将军认识我吗?”

李庆安笑了,道:“曼苏尔殿下,你怎么能不知道我?你经过安西,难道我的手下没有告诉你,我也来长安了吗?”

“你就是……李庆安!”

曼苏尔向后退了一步,呆呆地望着李庆安,这就是他的对手吗?这就是那个把穆斯林打得大败,夺取了河中之地的唐军主帅吗?他竟是如此年轻。

杨旺干咽了一口唾沫,一路上他和曼苏尔交谈,只觉得此人就像海水一样深不可测,他的眼睛里从来没有半点表情,使他不由自主地对曼苏尔生出了一种敬畏之心。

可现在他忽然从曼苏尔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慌乱、甚至胆怯,杨旺心中更加对李庆安畏惧了,他怯生生上前施礼道:“大将军,下官是鸿胪寺典客署令杨旺,奉命迎接大食使者。”

李庆安瞥了他一眼,他知道这个杨旺是杨铦之子,谋刺思翰告诉过他,当初就是这个杨旺替他们引荐了杨花花,为谋刺逻多争夺他的未婚妻,此人是个极为贪赂的小人。

李庆安淡淡道:“曼苏尔殿下是哈利法的继承者,不是你一个小小的典客署令所能迎接,你去吧!从现在开始,大食使者由我来接待。”

杨旺不敢多言,他行了一礼,便匆匆走了,连看也不敢看曼苏尔一眼,这时,曼苏尔慢慢从震惊中恢复了平静,尽管初见李庆安时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是大食的第二号人物,不会因此而失态。

他把手掌放在胸前,向李庆安躬身回一礼,微微笑道:“原来你就是李将军,我们应该是老朋友了,我临行前,哈里发陛下让我替他转达对您的敬意。”

“彼此彼此,我对阿拔斯陛下也心怀敬意,能开创一个帝国,可见他绝不是平凡之人,曼苏尔殿下也是一样,我相信您能带领阿拔斯帝国走向辉煌,另外,我也很想认识穆斯林将军,他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李庆安对自己国度的熟悉让曼苏尔有了一种错觉,仿佛他面对的不是大唐将领,而是自己的同胞,曼苏尔的心情变得轻快起来,他笑道:“我们阿拔斯帝国无意和唐王朝为敌,所以特派我来唐王朝,与贵国交好,希望我这一趟出使能圆满成功。”

“只要贵国有诚意,我想殿下应该能出使成功,可如果殿下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来,恐怕殿下就会失望而归。”

“哈哈!李将军说笑了,我万里迢迢而来,怎么会没有诚意。”

“那好吧!我祝愿殿下访问成功。”

李庆安看了看天色笑道:“现在已是中午,估计殿下一行还没有吃饭吧!我知道一个地方,能烹调出尊重你们信仰的美味佳肴,请随我来!”

曼苏尔一路东来,最痛苦的就是饮食,伊斯兰教还没有传入大唐内地,而来大唐做生意的粟特人大多数信仰的是祆教,因此在大唐能好好地吃一顿饭,便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可惜到现在他们一直都是自己做饭,还没有品尝过大唐美味佳肴。

听李庆安说有符合伊斯兰教习惯的场所,曼苏尔喜出望外,学着大唐的礼节拱手道:“多谢李将军!”

……

李庆安带他去的地方自然就是热海居了,热海居有一个厨师在库法呆过几年,能做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菜肴。

李庆安带着大群客人到来,使热海居一下子热闹起来,数百头骆驼将小巷堵得水泄不通,常进闻讯迎出了大门,对李庆安躬身道:“恭喜大将军荣升郡王,今天我们热海居请客,给大将军庆祝!”

“改天吧!”

李庆安指了指身后的曼苏尔一行人笑道:“这些可不是我的朋友,是来你这里花钱的。”

常进看了一眼大群黑袍客人,不由脸色一变:“大食人!”

“不仅是大食人那么简单,我身后这位可是大食的二号人物。”

李庆安回头给曼苏尔介绍道:“这位是我朋友,也曾去过大食,能说几句阿拉伯语。”

曼苏尔听说常进去过大食,便呵呵笑道:“请问阁下去过大食哪里?”

常进对大食着实没有什么好印象,不过看在李庆安的面上,他勉强用生涩的阿拉伯语道:“我去过木鹿。”

“哦!原来阁下去过呼罗珊,我们就是从呼罗珊来。”

常进点点头,“大家请进吧!小店会让你们感觉像到家一样。”

几名伙计帮忙去照顾骆驼,曼苏尔的百名随从涌进了大堂,各自找地方盘腿坐了下来,常进知道他们的饮食习惯,大声吩咐道:“准备新餐具,不要上酒,他们不能喝酒,给他们上茶,多端些水果来,另外准备烤羊。”

常进用的是突厥语招呼手下胡姬,胡姬们像蝴蝶一样穿梭不息,端来了大盘的水果蔬菜,又给他们倒了清茶,曼苏尔见他确实很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他放心下来,便对常进笑道:“从今天开始你们店就不用再接待别的客人,我包下十天,会给你们丰厚的银钱。”

他回头吩咐一名手下,“先赏五百两银子!”

这时李庆安给常进使了个眼色,常进会意,便上前喜出望外地接过银子,连声道:“尊贵的客人,请楼上坐!”

李庆安和曼苏尔上了二楼,在一间雅室里坐了下来,李庆安给他倒了一杯茶笑道:“我知道你们的教义中不能喝酒,那我们就以茶代酒,殿下请不要客气。”

“多谢了!”

曼苏尔端起茶杯小心地喝了一口,赞道:“我们王朝也有大唐来的茶叶,可是很粗糙,远不如我在大唐喝到的这么清新爽口,这次回去,我一定要多带一些茶叶。”

李庆安笑道:“殿下离开时,我会给殿下准备茶叶为礼物,不过殿下若想长年喝到这样的茶叶,恐怕还是需要与大唐建立密切的贸易往来。”

曼苏尔听出李庆安话中有话,便微微一笑道:“现在贸易不是很好吗?粟特人就是天生的商人,有他们往来于丝绸之路,不正是我们两国之间的一座桥梁吗?”

李庆安摇了摇头道:“我觉得还不是不够。”

“那李将军认为怎样做,才叫密切呢?”

李庆安喝了一口茶,悠悠道:“不能只依靠粟特商人来作为桥梁,我希望大唐的汉族商人也能组队去阿拔斯帝国,将来还有海上贸易,同样,我也欢迎阿拉伯商人来大唐,至少安西会欢迎他们到来,另外,我还希望大唐官方和贵国的官方也能建立贸易关系,如果殿下能和我达成协议,我会在今年组织五千头骆驼的贸易队伍赴贵国进行贸易,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曼苏尔心中有些苦涩,李庆安所说的五千匹骆驼估计就是怛罗斯一战的战利品吧!他勉强笑了笑道:“阿拉伯人来大唐,你就不害怕阿拉伯人学走你们的造纸术,学走你们制弓术、制铠术吗?”

“我们汉民族是个胸襟开阔的民族,如果你们愿意来学习汉民族的文化,我本人是不会反对,还会大力支持,我也同样会派年轻人去学习阿拉伯人的先进文化,造纸术并不是什么国家机密,造纸的作坊遍布大唐各地,若你们有心学,其实很容易,像日本和新罗,他们都是从唐王朝学走了造纸术,只是造纸不易,大唐本身就不够,还要从新罗进口,商人贩运高价纸去大食,也无利可图,所以朝廷不支持纸出口,但这并不代表你不能学造纸术,如果贵国确实很有兴趣,你们可以正式向我大唐的皇帝陛下提出这个要求,我想皇帝陛下会考虑你们的要求。”

说到这,李庆安的声音渐渐变得严厉起来,“但是我大唐的胸襟开阔并不是毫无原则,有些东西大唐严禁出口,像生铁、兵器等物品,还有你刚才说的制弓术、制铠术,这些大唐都严禁外传,我一旦查到有违反大唐律法的商人,不管是汉人、粟特人还是阿拉伯人,我都会格杀勿论,这一点,请殿下务必要记牢了。”

……

兴庆宫,李隆基已经回到了大同殿的御书房,他小睡了片刻,精力又恢复了一点,今天他虽然非常疲惫,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他不得不强打精神,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的事。

最急的事情莫过于他要和皇长孙好好谈一谈,今天他正式宣布将由皇长孙继位,可他还一直没有和皇长孙谈过此事。

李隆基半倚在龙榻上,慢慢地喝一碗参茶,在他面前,皇长孙李俶,现在应该叫做李豫了,他正式改了名,李豫垂手站在祖父的身份,聆听祖父的教诲。

李豫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他的颌下留了短须,显得比从前成熟了很多,尤其他父王被废太子,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这几年他变得很沉默,一改从前喜欢在各自社交聚会中抛头露面的形象,每日在房中埋头读书,也正是这样,他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最终被选定为皇位继承者,这却是令他意想不到。

李豫已经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他将入住东宫的消息,兴奋虽然已经过去了,但现在正式被认可,他依然感到十分激动。

“孙儿可常常去看你的父亲?”李隆基终于开口了。

第二百八十八章 老姜嫩葱

“回禀皇祖父,父亲身体不好。我这段时间是时常去探望他。”

李豫小心翼翼地回答,事实上他们父子就这个问题已经商量了不下十次,圣上问这个问题是他该怎么回答,一种方案就是已经近一年没有见面了,思念父亲,因不得圣谕而不敢妄自去探望,这是最好的答辞,但这样未必瞒得过那些常驻王府的宦官,中官的新总管鱼朝恩不会帮他们隐瞒事实,所以风险太大,李亨父子便退而求其次,打人情牌,先点出身体不好,再用含糊的词汇‘时常’,就很难明确是天天,还是三天一次,还是每旬一次,甚至每月一次,这样便可以有缓和的余地,所以当李豫说出这个答案时,他看见李隆遇眼中的目光还是保持着温和。他便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了,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李隆基点了点头,现在他并不是很看重李亨了,他已经决定放弃李亨,那李亨便是一个普通的亲王,只是他的儿子,棣王事件后,李隆基尤其看重子孙们对自己的诚实度,所以长孙去探望从前的东宫太子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长孙会不会也对自己说谎,他事先已经从宦官手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皇长孙这一个多月来几乎是天天去探望父亲,尽管不知道他们谈什么,但每次都在一刻钟以上,所以他很担心自己看中的皇长孙也对自己说谎,万幸的是没有,皇长孙没有对自己说谎,他这一年来,是每旬去一次,只有最近一个月他才天天去,而且最近一个月里亨的身体确实不好。

这个答案让李隆基很满意,长孙以孝为先,而诚实稳重更让他满意,这确实是一个最合格的皇位继承者,李隆基做出皇长孙继位的决定并非偶然,他已经观察了两年,最初他看中的是颖王。但观察半年后,他便发现颖王有遇事冲动的弱点,这不是帝王应有的品格,他便放弃了颖王,继而是棣王,棣王是四子,从长幼排序来看,他比较合适,可是河南旱灾引发土地兼并事件后,李庆安弹劾庆王、崔翘两人,李隆基立刻派出心腹宦官去秘密核查,不料却拔出萝卜带出泥,宦官竟查出棣王也在陈留及荥阳一带圈地近五万亩,这令李隆基极为震怒,庆王的贪婪是浮在水面上,一眼便看得出来,而棣王的贪婪却是隐藏得更深,这样的人心机可怕,如果自己还能再继续在坐皇位十年,他能忍得下去吗?

正是从棣王心机使李隆基终于决定放弃子辈,而把目标转向孙辈。让孙辈继承王位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就是他李隆基能够平平安安坐完皇位,这是李隆基忌讳了几十年的大问题,他在皇位上呆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四十年,他还想再坐二十年,这样一来,等他退位时,他的儿子都已近花甲,哪个儿子能忍得下去?李隆基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每隔十几年换一个太子,先是在开元二十五年时除掉了不耐烦的太子瑛,又在十几年后再次废掉太子亨,但这样频繁换太子的后果李隆基也知道,所以立孙辈为储君,便可使他担忧了几十年矛盾迎刃而解。

立孙辈为太孙,李隆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长孙李俶,这是他最喜爱的孙子,在很大程度上,他其实就是为了这个长孙而立资质平庸的三子亨为太子,最后让大唐皇位能落在长孙的手中,现在既然不考虑儿子,而李隆基目光自然就锁定在长孙的身上,而且他当初废太子的理由现在看起来是个冤案,是他的长子琮和他的情妇虢国夫人联合下套,所以他对三子亨也有一种内疚感,立他的儿子为储君,也算是对他的补偿。

诸般因素综合考虑,使李隆基最终确立了皇长孙继承大统的方案。今天上午,他突然在大朝上宣布了这个方案。

李隆基望着自己这个生机勃勃的长孙,心中充满了欣慰,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已经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正好让自己年富力强的孙子来接手解决这个问题。

“孙儿,今天祖父已经在大朝中宣布你为储君,虽然事先没有和你商议,但祖父希望你不要因此惊慌失措,或者得意忘形,祖父希望你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看待此事。”

李隆基的语气很温和,这和与他儿子说话时的态度完全不同,他打心眼里喜欢和信任自己的孙子,他不想让自己的严厉吓坏了孙子,他此刻就像一个坐在大树下给孙子讲故事的慈祥的祖父。

“孙儿不会得意忘形,孙儿只觉得肩头的担子很重,孙儿会更加努力读书,让自己能负担起皇祖父的重托。”

李隆基点点头道:“读书是有必要,但也不能一味读书,朕会逐渐下放一些权力给你,让你尽早地处理政务,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朕不会像对从前你父亲那样束缚你,你可以结交百官,建立自己的势力,为你将来的继承做准备。”

应该说这是李隆基破天荒的决定,他从前对两任太子都是百般限制,唯恐他们掌权,说到底还是怕儿子权势过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但对孙子他却没有这个顾忌,他完全可以放手让他去做事,即使做错了。他也能替他挽回,或许这就是隔代继承的好处,父子是天敌,祖孙却不是,另一方面李隆基也有私心,他实在倦于政务,可又不放心杨国忠的能力,让孙子开始处理政务,既可替他分忧,也能制衡杨国忠一党独大。

李隆基一边说,一边注视着李豫的神情,他今天是把李豫找来长谈,就是不想李豫有过多的负担,这时他见孙子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忧虑,便问道:“孙儿有什么担忧,可以说出来!”

李豫嘴唇动了动,他忽然跪了下来,道:“皇祖父,孙儿着实忧虑土地兼并,孙儿这几个月曾几次去关中考察,发现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七成农民已无土地,孙儿认为若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土地兼并,孙儿担心我大唐危矣!”

这并不是李豫的一时冲动,他早在几年前便知道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大唐的毒瘤,而且愈演愈烈,大量国戚,权贵重臣都有侵占土地的事实,权势大的拒不交赋,权势小的则将租赋转嫁给佃农,高昂的租赋使大量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稍有天灾便会出现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若再不遏制土地兼并,大唐必将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从而动摇到李氏江山的统治,李豫为此忧心忡忡,今天他便趁这个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想得到皇祖父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土地兼并。

李隆基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喝他的参茶,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他何尝不知,他为此已经几次下诏,严禁土地兼并,可并没有任何效果,土地兼并牵涉到大唐上上下下几乎所有权贵的利益,甚至他李隆基不也拥有数万顷的皇庄吗?这个问题他不敢动,一动则牵涉全局,他只有寄希望于自己的继任者来解决这个问题,长孙李豫能提出要解决土地兼并的危机,着实令他感到欣慰,但李隆基并不认可长孙的方法,他太急了一点,甚至有点轻率,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当然这因为是孙子有锐劲、年轻气盛,可让孙子明白他的处境,却是自己的责任。

李隆基放下茶碗,便缓缓道:“孙儿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朕理解,也支持你,但朕也要告诉你,如果你现在就着手解决土地兼并,你将来会坐不稳皇位,你明白吗?”

李豫没有想到祖父会这样回答,他一时沉默了,李隆基叹了口气道:“你以为朕不想解决土地问题吗?可是难啊!这已经不是个别官僚贪渎土地,如果是个别官僚贪腐,很好办!杀了他便了事,可整个大唐的权贵都在兼并土地,甚至军队的高官,你能去杀谁?又杀得了谁?以皇祖父这么长的执政时间尚且投鼠忌器,你刚刚坐镇东宫就想破冰吗?你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会容忍你登基皇位吗?”

见孙儿要开口,李隆基摆了摆手道:“你先不要说话,听朕说下去,朕正是知道土地问题严重,才表示支持你解决土地兼并,但朕不认可你的方式,朕希望你将来坐稳皇位后再动手徐徐削之,这才是稳妥之计,而不是现在就动手,你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植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样等你接朕之位后,你才能迅速坐稳皇位,才有人会听你的指挥,替你办事,你的旨意才能走出皇宫,落实到大唐的每一个州县。”

祖父的谆谆教诲使李豫深受感动,但土地问题的急迫性又让他觉得时不我待,而且他认为并不需要清算土地旧帐,只是遏制土地的继续兼并恶化,这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处理几个民愤最大的权贵,便能收到儆示的效果,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皇祖父仍然不肯作为,上次李庆安已经查出庆王圈地一案,皇祖父完全可以拿他来做文章,杀一儆百,可皇祖父最后还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这明显就是没有诚意,或许就是他自己说的那样,把最后积累的风险都推给自己。

李豫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垂手不语,李隆基看出了他的心中并未服气,这个孙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也难怪了,看来这是一个固执的年轻人,也将是一个得罪人的皇帝,也罢,做皇帝总归是要得罪人,自己不肯得罪权贵,就让孙儿来做恶人吧!先让他体会一下为政的艰险,也是不坏事,可是自己又必须保住孙儿的储君之位,让他不能因此被罢黜。

李隆基不由想到了自己今天的布局,今天的布局其实就是为保住孙儿的皇储之位而做的准备,是他考虑已久的方案,提拔能力出众、且为官清廉的李岘,他是宗室,又是原来的东宫党,这是为了让宗室支持李豫,其次提拔韦涣和裴旻,不仅因为他们是东宫党人,更重要他们代表了大唐的两大世家,韦氏和裴氏,这是为了让世家支持李豫,而崔家和杨国忠走得太近,所以他没有考虑崔翘,再次便是提拔李庆安为相,这固然是为了让李豫得到军方的支持,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庆安一直便是他打算留给太子的柱梁,原本是想留王忠嗣给李亨,但王忠嗣权势涨得太快,在他还没有准备好时,王忠嗣便成熟了,再放下去迟早是个祸患,从他敢违抗圣意,拒绝攻打石堡城便可见端倪。

在军权上他眼中容不下半点沙子,这便是他除掉王忠嗣的原因,而李庆安则是他继王忠嗣后又选定给继承者的柱梁,尤其是长孙,他们两人年纪相仿,他们的思想更加接近,而且李庆安对前太子的忠心一直令他赞赏,他需要李庆安这个么强有力的地方诸侯来保护他的孙子,先让李庆安在安西发展实力,待长孙继位前,便可将他调到陇右河西,以强大的军队来保护新皇的改革。

这就是李隆基考虑了整整两年的布局,他还不想告诉孙子,而是让他自己慢慢地领悟,这样才是他的进步,得让他慢慢学会运用帝王之术来解决问题。

想到这,李隆基便微微笑道:“时间还长,以后有时间我们慢慢谈,另外,我会让高力士去东宫,他是朕的忠仆,他会教你如何处置政务。”

李豫再次跪下,给李隆基重重磕了两个头,“孙儿谢祖父的教诲!”

……

李豫告退了,李隆基有些疲乏,他正要下令摆驾回宫,这时一直候在旁边的鱼朝恩小声道:“陛下,高翁说有急事要见陛下。”

鱼朝恩原本是给李隆基研磨的小宦官,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深得宦官总管高力士赏识,便慢慢将他提升为御书房主管,鱼朝恩伺候李隆基处理公务也有十几年时间了,至今从无过失,也被李隆基认可,但两年前东宫案爆发后,太子被废,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高力士没有支持李隆基,而是极力替李亨辩解,这使他们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出现了裂痕,李隆基开始慢慢疏远高力士,先是剥夺了他批阅奏折的权力,又剥夺了他主管监军宦官的权力,最后连随身伺候也不大用他了,而鱼朝恩便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脱颖而出,渐渐取代了高力士,成为李隆基身边的第一宦官,但唯一美中不足便是鱼朝恩名不正言不顺,内侍监令还是高力士,不是他鱼朝恩,高力士还是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他鱼朝恩什么都不是,只是个宦官而已,因此他要想真正取代高力士,唯一的办法就是高力士离去,今天鱼朝恩终于看到机会了,刚才高力士来求见圣上,乞骸骨告老还乡,这是鱼朝恩梦寐以求之事,所以尽管李隆基疲惫不堪,鱼朝恩还是要让李隆基接见高力士,错过这个机会,不定高力士就反悔了。

李隆基正好也要找高力士,便点点头道:“让他进来吧!”

鱼朝恩大喜,慌忙跑去通告高力士,片刻,高力士走进了御书房,他是来告老还乡,想着终于要离开他伺候了近五十年的圣上,高力士心中也有些不胜唏嘘,他慢慢跪了下来,“老奴参见圣上!”

高力士可以说是李隆基最信赖之人,他与高力士名为主仆,实际情为手足,他给了高力士最大的恩宠,高力士给了他最大的忠心,只是在废太子一事,他们终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竟使他们不能相容,高力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他,他说,‘陛下晚年废太子,必将使手足相残,亲情泯灭。’

现在这句话不幸被高力士说中了,几个儿子为争位东宫势同水火,棣王还丧心狂,炮制御驾前刺杀的假案,现在再看高力士,李隆基心中也涌起了无限的内疚,他笑了笑道:“大将军来见朕还要禀报吗?怎么越来越生分了。”

高力士心中难过,颤声道:“宫中有规矩,老奴不随驾伺候,就要先报后见。”

“规定是人定的,那朕就改一改这条规矩,以后大将军除外。”

高力士暗叹一口气,还有以后吗?他摸出乞退的奏折,递给李隆基道:“这是老奴给陛下上的折子,恳求陛下恩准!”

李隆基一眼瞥见奏折上有个‘退’字,便将它反转过来,用茶杯扣住不看,笑道:“今天朕立长孙为储君,大将军以为如何?”

“这是陛下明智之举,老奴支持。”

李隆基听他说支持,心中蓦地松了,这是他最想听到的一句话,高力士一直在太子之事上和他唱反调,今天他终于认可了自己的决定,李隆基悬在半空中的心一下子落地了,他忍不住靠在龙榻上呵呵笑了起来,心中觉得畅快无比。

“陛下既然已立储君,老奴心事也了,特请陛下恩准老奴告老还乡。”

“不!”李隆基断然拒绝了,这下把旁边鱼朝恩的心给悬了起来,不等高力士再说话,李隆基便抢先道:“大将军的心意朕明白,但朕最信得过之人便是大将军,朕恳请大将军能替朕教导长孙,辅助他处理政务,教授他为君之道,大将军,看在我们五十年的交情上,就再帮帮朕吧!”

泪水蓦地从高力士的眼中涌了出来,五十年的交情,圣上终于认可自己了吗?为了这句话,这一刻高力士情愿为李隆基而死,他泪流满面,重重地磕了一个头,悲声道:“老奴遵旨!”

第二百八十九章 禄山所谋

今天注定是李隆基多事之日。高力士刚刚安抚完毕,宦官又来报,东平郡王、骠骑大将军安禄山求见。

李隆基已经非常疲惫了,他正想推迟到明日,可一转念,便对鱼朝恩道:“去宣他觐见!”

鱼朝恩有些心神不宁,高力士的退仕不成固然令他失望,但李隆基对高力士的信任才真正令他沮丧,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宦官罢了,他想取代高力士,还是个遥远的梦想。

当李隆基命他去宣安禄山时,他愣了一下,这才忽然醒悟来过,低头匆匆地走了,片刻,安禄山拖着一身赘肉快步走了进来,他虽然肥胖,但却十分灵活,给李隆基半跪行一军礼,“安禄山参见吾皇陛下!”

这几年李隆基非常喜欢这个胡人,他善解人意。在自己儿子都想不到的情况下,居然给自己送来的助情花香,让自己能重振男人的雄风,尽管这个助情花香的后患很严重,但李隆基还是很感激安禄山,对他信任有加,甚至还在安禄山一次击败契丹的功劳下,封他为东平郡王,开启了大唐册封异姓王的先河。

今天朝会上,又是安禄山在细微处体贴自己,让李隆基深受感动,李隆基望着这个憨厚老实的胡人,微微笑道:“你这个大胖子,朕革了你一年的俸禄,你在怨恨朕吗?”

安禄山吓得另外一只膝盖也跪了下来,给李隆基磕了一个头,诚惶诚恐道:“臣只恨不能替陛下去死!”

李隆基哈哈大笑,指着他道:“当真是胡儿,口不择言,你希望朕现在死掉么?”

“臣不敢!不敢!臣只是打个比喻,臣对陛下忠心耿耿,陛下叫臣向,臣不敢向西,陛下叫臣跳海,臣不敢下河。”

“是吗?那朕叫你回京为官,你肯吗?”李隆基似笑非笑地问道。

安禄山心脏都几乎要停止跳动了,他想起了李庆安给他说的话。圣上有意调他回京,难道会是真的吗?还是陛下在试探他?安禄山心念一转,立刻道:“臣会遵从陛下旨意。”

“朕只是和你开个玩笑,不会让你离开范阳,朕还需要你替朕看好东大门,对了,你就是朕的一条狗,一条肥胖狗。”李隆基心情大好,和安禄山开玩笑道。

安禄山一颗心慢慢放下了,他的背感到一阵冰凉,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后背,他今天来找李隆基是有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