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一个拥有阅历的现代人,见惯世情的黑暗。贾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以强大的理智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后,拍桌子,让同学们都安静下来,说:“庞兄,启动第二套备用方案。你去取出来,发给大家看。”

    “什么备用方案?”

    贾环抿了抿嘴唇,硬声道:“潭柘寺不借给我们粮食,我们就去抢!”

    或许会流血。但前头的路都是绝路。要去趟开一条路。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他的选择是:爆发。

    命,是要自己去挣扎的。

    明伦堂中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堂外,夜色极其的浓郁、阴暗。但希望之光,在每个人的心头被点亮。哪怕它是微弱的。

    …

    对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来说,抢粮食吃,是一种很难接受的行为。类似于野兽。但更难接受的是他们当前所面临的困境。446名灾民中,有超过300名青壮男子。也只有青壮男子能挺过前期的灾情,抵达闻道书院这座储备着一些粮食的“小岛”。

    闻道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书生。如果断粮,在饥饿的驱使下,这超过300名的青壮男子将会书院带来极其惨烈的后果,有着无法承受之重。

    明伦堂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但最终方案还是定下来。此时已经是凌晨一点。

    贾环、公孙亮、乔如松、庞泽、许英朗、秦弘图、张四水、卫阳、闻讯赶来议事的罗向阳、柳逸尘、姚纬、易俊杰、都弘围坐在一圈。大家都是神情疲倦。

    有的人已经躺在被子上睡着。有的倚在廊柱上打瞌睡,有人去远端的火堆边烤衣服回来。安安静静的,没人说话。

    他们将引领着闻道书院的六七百人的未来。死与生,成与败,血与火。明天抵达潭柘寺后就将见分晓。今晚的这一幕将会铭刻在大家的心中。

    公孙亮悠悠的叹口气。天地之威,人性之复杂。他感觉到无穷无尽的疲倦袭来。唯一可以信赖的是贾师弟的意志。

    贾环思索着,临睡前对身边的易俊杰道:“明天早上吃饭前,把韩秀才找来见我。”自主持就救灾后,他就没有再回过寝舍。

    以书院八十名弟子作为核心的团队,外加其他的书院弟子,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灾民中巡查、讲解规矩、聊天、说前途、帮忙、督查。牢牢的掌握着局面。

    刚才议事时,主管情报收集工作的易俊杰就在寒梅书院的灾民巡查。半路回来参与讨论,支持贾环的意见。

    “贾兄,你放心,我明早一定把韩秀才找来。”

    …

    天蒙蒙亮,空中飘荡着雨丝。

    明伦堂中,一片繁忙的场景。所有的人都已经起床,各司其职。

    贾环在书桌前写文书,安排着事情:将求粮的结果通知山长、讲郎,抢粮的计划则不用通知,事后好有说法;通知斋夫将早上的口粮增加以及留守事宜。

    公孙亮、乔如松帮贾环补漏:要准备哪些东西、工具。行进的路线、热水、雨具。准备工作一一的安排下去。粮食要抢,但不能硬抢。

    在出发之前,贾环要将灾民中的青壮年全部带去。这种“带出”不能是强迫的。没有人会愿意面对危险。贾环的方法是鼓动。

    韩秀才在救灾中参与的是宣传部分,对这份工作他拥有极大的热情。不知疲倦。数天都没有休息。他最喜欢给乡民讲解约法三章、讲天下大事、讲洪水的由来、大骂贪官污吏,引得乡民一阵叫好声。在乡民中颇有声望。

    贾环见韩秀才是要韩秀才鼓动青壮年同去。

    …

    约清晨8点许,韩秀才穿着灰蓝色的直裰,来到书院的正中心明伦堂见贾环。正好,众人在吃早饭。

    贾环坐在书桌边拿碗喝着热粥,啃着馒头。

    和贾环说话的卫阳掩着鼻子拿着碗离开。这位京城狂士韩秀才身上有一股子极其难闻的味道。他实在受不了。

    韩秀才作揖行礼,“韩某见过贾院首!”秀才不与童生叙年齿,这是科场规矩。但此刻拥有秀才功名的韩谨,心悦诚服的向童生、时年九岁的贾环行礼,口称:院首。

    他本来是来鼓动贾环为惩罚顺天府府尹陆新翰奔走。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困在闻道书院中。在这七天的时间里,他见证了一个奇迹诞生。本来应该在暴雨、饥饿中死去大半的乡民。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人死亡。虽然他们过的很苦。

    他所看到的是:贾环展露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才华,令他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他所想的是:若是朝廷政令通达,何至于天下事如此?若是东林党的组织有如此严密,上下一心,又如何不能上报君王、下安黎庶?

    他每天都在观察、学习、进步。

    贾环有点诧异韩秀才对他的称呼,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礼节,笑了笑,道:“韩相公客气了。我找你来,是有事情要和你说。请坐!”说着,邀请韩秀才一起吃早饭。

    韩秀才坐下来,“贾院首,叫我一声韩兄即可。”接过一名同学递来的一碗粥和一个馒头。很粗犷的喝着粥,咬着馒头。

    贾环很直接的说道:“书院里没有粮食了。妙峰山上潭柘寺的和尚不愿意借粮食给我们。我要带人去潭柘寺抢粮。

    韩兄在在灾民颇有声望,我要韩兄去灾民中鼓动。将青壮都带出去。一则是,保证书院这里的安全。二则是,要增加声势。”

    贾环的话非常直白。

    韩秀才知道事出有因,当即起身,作揖行礼道:“贾院首放心,韩某一定尽力。”

    他本身就个是暴力秀才。别说抢粮吃大户,当年他还没入贡国子监时,在家乡对抗朝廷税监的事情都干过。

    “好。”贾环一边吃饭一边和韩秀才讨论起细节。

    …

    一个时辰后,约300名青壮年带着干粮,从闻道书院冒雨出发,前往海拔800米的潭柘寺。

    明伦堂前,人声鼎沸。

    留守的罗向阳和乔如松在台阶前给诸位同学送行,“贾兄,此去万事小心。我等在书院静候佳音。”

    贾环点点头,笑了下,带上斗笠,走进雨中。(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二章 人或为鱼鳖(五)

    雨点如豆。蜿蜒的山路中,人群沉默的前行。

    约300名青壮年乡民,再加上闻道书院100多名士子,所有人都被告知:问道书院中已经没有粮食了。但潭柘寺里有!

    沉默,是表象。潜伏之下的是对生存的渴望。这种渴望,野蛮而凶厉。此时的人群,就像是一锅滚油,只要一点火星,就要爆炸开。

    约两个时辰后,人群大队抵达妙峰山金云峰的潭柘寺山门前。

    …

    潭柘寺的大殿中,几十名僧人按照辈分、地位的高地站列几排。气氛极其紧张。大量饥民抵达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寺。

    殿外的雨声清晰可闻。

    潭柘寺主持智尘左手侧的灰袍僧人智无向众人说明当前的情况,“山门已经被饥民占领。现在慧来率武僧守着大门。外面情况不明。”

    老和尚智尘披着袈裟,垂着眼帘,神情淡定。

    一名老年的灰袍僧人出声安抚众僧:“三十年前,京师大水。然而敝寺地处深山,并未受到冲击。饥民体力不足,到不了金云峰。少数几名,慧来十人足以护卫大家的周全。不必惊慌。”

    寺庙中的僧人情绪稍缓。想想也是,山高路远,饱一餐饥一餐的饥民哪有体力上山来到潭柘寺?

    但就在这时,寺庙外,突然响起一阵高呼声。声浪喧嚣。令人胆寒。饥民,往往代表着毁灭!

    很快,一名武僧装扮的青年和尚飞快的跑进来,汇报道:“方丈,闻道书院辛亥年院首贾环叩门。想要进来和方丈见面详谈借粮的事情。”

    智无一听消息,火冒三丈,怒声大骂道:“闻道书院多的书生竟然将饥民祸水东引。心思如此歹毒!枉为读书人!”

    但智无和尚大概忘了:昨天闻道书院的信使秦弘图手持山长张安博的亲笔书信来借粮被拒。

    大殿中一阵骚动。和尚们纷纷交头接耳。妙峰山下的闻道书院和潭柘寺往日有往来。但没想到他们竟然会作出这样无情无义的事情来。

    主持智尘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外面喧嚣的声浪让他感受到沉重、巨大的压力。不能,生硬的拒绝,拖时间最佳。

    …

    潭柘寺占地约百亩。山门之后是一座宽敞的青石板大广场。广场正前方是潭柘寺的主建筑群。依山而建,连绵起伏。大门紧闭。

    饥民们汇聚在广场中。在闻道书院的弟子带领下此起彼伏的呐喊:“要吃饭!”、“要活着!”、“吃他娘!”、“喝他娘!”。

    人群的情绪已经如同半开的沸水。

    闻道书院的众人只等了一盏茶的功夫,就得到潭柘寺的回复:方丈智尘大师同意和贾环见面详谈。

    贾环拱手,表情凝重的向同学道别,带着庞泽进入潭柘寺中。之所以选择带庞泽进去,是因为他需要一名“嘴炮党”的助手。

    他们带着饥民来潭柘寺,说的好听点:叫做“借粮”,说的直接点:他们是来抢粮食的。这与潭柘寺是最直接的冲突。

    生与死,成与败,血与火,现在都寄托在贾环肩头。担子有千钧之重!

    贾环准备了预案。但他不知道他能否成功。因为,他始终没有想明白潭柘寺为何拒绝借粮。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一次极为特殊的谈判。失败即是死亡。

    身后传来公孙亮、韩秀才、张四水、卫阳、秦弘图、易俊杰、都弘、柳逸尘等人的声音:“贾兄,小心。”

    贾环深深的吸了口气!

    …

    谈判的地方位于潭柘寺偏厅的一间静室中。静室中布置的简朴,摆着一张方桌,几把椅子。潭柘寺出面的是主持智尘、其师弟智无。

    下马威并没有少。带贾环、庞泽进来的黑脸和尚,在进静室前,拿刀锋在贾环喉咙上比划着,凉幽幽的刀锋让皮肤起了疙瘩。贾环嘴角抽搐。怕不怕?他当然怕!但怕,并没有卵用!

    寒暄和客套都显得没有必要。在简单的通报姓名之后即开始最直接的交锋。

    智无和尚质问贾环为何故意将灾民带到潭柘寺来,包藏祸心,若无闻道书院提供粮食,灾民绝无体力来到寺前,最后怒喝道:“贾院首,如此行事,究竟意欲何为?”

    “活下去。智无大师一定不知道有一样东西叫做希望。现在,潭柘寺的粮食就是灾民们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他们来了。”

    智尘皱眉道:“贾院首不知,敝寺没有多余的粮食。你家山长要救济众生,就应该自己承担起来。而不是将负担转嫁给敝寺。”

    “大师去和外面的饥民说。你看他们信不信?”

    智尘明智的闭上嘴巴。智无暴怒道:“你以为我潭柘寺武僧不敢杀人么?”

    “外面饥民有783人,潭柘寺武僧共十人。你去杀人试试。你去杀。”

    “你以为我不敢吗?我先杀了你这个匪首。”

    “来啊!来。哥皱一下眉头就是狗…娘…养的。”

    “我要杀了你。”

    “来啊!”

    “我杀了你。”

    “来!”

    静室中的气氛无比的紧张。像崩紧的弓弦。越来越紧。贾环和老和尚智无爆发了激烈的争吵。针尖对麦芒。言辞如刀。都是在赤…裸…裸的谈论着生死:自己的命,或者别人的命。

    在这江河泛滥,与世隔绝的日子中,妙峰山不需要秩序。暴力,鲜血,黑暗,掠夺,这才是主旋律!

    庞泽看傻了。九岁的贾环,和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和尚剧烈的争吵。不,他们不是在争吵,而是在拼命的恐吓对方,在逼对法让步,在赌命。

    言辞不是说说。很有可能等会就要兑现。这是意志力的较量!

    庞泽为他没能帮上贾环感到惭愧。

    气氛终于到了极致。谁也吓唬不了谁!言语终究是无法代替行动。智无没有在静室中准备刀。不然,他会砍这小孩几刀。杀死不敢,将他砍个半死丢出去,以儆效尤。他敢。

    而贾环做了准备,他从怀中掏出一个瓷瓶,重重的放在桌面上,“这是京城仁和堂卖的鹤顶红。我进来前已经吩咐过:半个时辰后我没有出来,就开始进攻。时间差不多了。饥民攻寺后,我自己会喝毒药,不劳烦诸位大师动手。”

    智无看贾环的眼色就变了些。这是个狠人。居然设定了谈判时间,还带了毒药在身上。

    智尘口宣佛号,“阿弥陀佛。”守在门外的和尚进来。智尘吩咐下去。一共两件事:第一,测试鹤顶红的真假。

    第二,核实外面饥民是否在准备进攻。以及数量如何?这么长时间,该查探明白了。

    不久之后,结果反馈回来:第一,鹤顶红是真的。寺院里养的一条黄狗很快就口吐白沫,毒发身亡。

    第二,饥民的数量很多。呼号声此起彼伏。预计不超过五百人。他们带了竹篙、木棍、梯子。正在行动。寺庙的侧面已经发现他们的人。

    智尘老和尚愣了下,看看坐在桌边脸庞稚嫩、脸色平静,坚毅的孩童,禁不住叹了口气,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贾院首要借多少石粮?”

    “哗………”庞泽腿一软,跌坐在地上,将身边的条凳带翻倒在地上。脸上在笑,但比哭还难看,干涩的道:“谈成了!”

    然而,他竟然不知道贾环进来时身上带着毒药。他现在才反应过来:刚才是生死一线。这不是请客吃饭。会死人的。

    不知道,怎么的,眼泪就流出来。庞泽分不清是后怕,还是喜悦!

    …

    潭柘寺外,公孙亮、韩秀才、秦弘图、易俊杰等人已经含泪在调配饥民准备攻入寺庙内。

    配备了长棍、竹篙的饥民们,用人堆都可以堆死潭柘寺的和尚。在饥饿的驱使下,他们的战斗意志会非常强。

    但留在潭柘寺内的贾环、庞泽必然会被杀死。抢粮食,哪有那么多道义、规矩可讲?见了血,就是不死不休。

    然而,就在书院的众同学已经绝望时,大门打开了。贾环和潭柘寺的主持智尘大师出现在门口,贾环带回了最新的消息:潭柘寺答应借粮。

    随即,欢呼声向一阵风暴般席卷潭柘寺的人群。消息传开。每一个人都欣喜若狂。有粮食,就意味不用死。借粮,意味着他们不用去杀人,或者被杀。书院的士子不愿意死,饥民也不愿意死。

    秦弘图哈哈笑着,连雨水落在嘴里都不管,拉着身边一样狂喜的卫阳,卫神童的眼泪都流出来,“哈哈,哈哈。卫神童,掐一下,我不是做梦吧?”

    易俊杰络腮胡子在抖,用力的拍着好友都弘。都弘被拍的不断的吸凉气。但痛苦,却是让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件事:他们得救了。

    欢呼声在山峰中久久的回荡!

    贾环召集已经分开的核心团队,分派事宜。此时,闻道书院的士子依旧控制着整个饥民队伍。

    时间缓缓的流走。潭柘寺提供了一间大殿用作饥民临时休息用,并分批量提供饭食。书院的弟子们维护着秩序。

    雨势下的越来越大。贾环喝了一碗粥,倚在大殿门口的廊柱,回头看看大殿中欢笑的人群,心里有些喜悦。突然间发现肩头的担子轻了许多。

    秦弘图已经下山回书院传递信息。公孙亮、易俊杰、张四水、柳逸尘带着一拨有家有口的青壮,约40多人,背着一口袋粮食下山。他们将为今晚断顿的书院带去食物。

    潭柘寺的主持智尘换了一身灰袍带着师弟智无顺着回廊走到贾环身边。智无道:“贾院首,你不怕我现在命人杀了你们?”(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三章 人或为鱼鳖(六)…希望

    贾环洒脱的笑了笑,轻声道:“当个饱死鬼总比饿死鬼强。”

    潭柘寺有存粮500石。足够寺庙约四十多名和尚食用一年。闻道书院约定只借一半,250石粮食。乡民们秩序井然。

    这个时候,潭柘寺僧众又怎么会乱杀无辜?

    智无只是心里一口气不忿,本来要吓唬贾环,见威胁失效,顿时黑着脸。他在最初其实是希望借粮食给闻道书院。毕竟,潭柘寺和有来往。他师兄智尘和山长张安博私交不错,诗词场合,棋友相交。只是,师兄智尘拒绝。

    而今天他见到贾环待人上山来抢粮食,心中的愤怒顿时爆发。给不给,是个交情问题。但是,你带人上来抢,这是几个意思?

    贾环见智无和尚黑着脸,心情不错,调侃道:“佛门首善之地,大师张口闭口说杀人,在乡民面前不注意下高僧形象吗?”

    智无和尚的脸再黑几分。

    智尘为师弟解围,岔开话题,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贾院首小小年纪,洞彻人心,实属不凡。张伯玉收了个好弟子。”

    贾环笑着看圆脸的老和尚智尘一眼,重新去盛了碗粥过来喝。

    智尘大师接着话题说道:“贾院首说你们共有783人。我以为你在饥民中搜罗了西山煤窑里的矿工。那些矿工都是流民,其中不乏亡命之徒。

    我刚才命人点过,你们总计不过五百人。幸好如此。三十多年前同样是永定河决堤。妙峰山有家寺庙收留了一批矿工,最后寺庙的僧众全部被杀。如人间地狱。”

    贾环沉吟了几秒,道:“谢大师提醒!”

    智尘大师叹口气道:“不提醒你不行。这次永定河决堤,时至今日,乡民估计都死绝。接下来,若有灾民,必定是成群结队的矿工。

    所以,我不赞同张伯玉收留灾民。再多的粮食也禁不起矿工们的消耗。而有你们闻道书院做据点,他们有能力上山到潭柘寺来。我们两家如今是唇齿相依。”

    贾环轻轻的点头。救不救受灾的乡民,这看个人的选择。救或者不救,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救灾的职责在官府。

    他算是明白为什么秦弘图拿着山长的书信,借不出来粮食。智尘大师不愧是寺庙的主持,脸厚心黑。闻道书院这个点若是被毁,潭柘寺将处在绝对安全中。不过,智尘大师大概没料到他有能力将灾民组织起来,扑上山来。

    智尘大师看贾环的神情,就知道贾环明了他的心思,口宣佛号一声,“阿弥陀佛!”看着院落中的大雨。

    智无和尚此时脸色已经缓了几分,开口道:“贾院首,你打算何时归还我们寺庙的粮食?”

    贾环笑着道:“大师若是信得过我们山长的人品,就不用担心区区几百石粮食。信不过,我再怎么承诺都没用。”

    “…”智无和尚给堵的一口气憋在喉咙里,半响,说道:“你们山长知不知道你来抢粮的事情?”

    贾环微微一笑,道:“这要看结果如何。”说着,对智尘大师道:“令师弟性情耿直,恐不适宜接任方丈一职。”

    智无和尚的脸顿时又黑下来。他五六十岁的人,给一个九岁的小孩调侃、压住,实在让他有些郁闷,距离恼羞成怒只差一步。

    贾环哈哈大笑,心情飞扬。

    …

    夜色笼罩着闻道书院。秦弘图已经将消息带回来:潭柘寺借粮100石。这个消息让留在闻道书院的乡民们、士子们欢欣鼓舞。

    书院中心明伦堂西厢的偏厅中,山长张安博和六名讲郎点起一只蜡烛,聚在一起说笑、谈论今天借粮事宜。

    山长张安博笑着道:“有了粮食,书院的局势就安稳了。真没想到贾环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决心。他不提前知会我,大概是担心我阻止他吧?但老夫又岂是食古不化之人!”

    范文正公有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闻道书院六七百人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活活的饿死。要谋一条出路。他赞同以强硬的手段向潭柘寺借粮。当然,他不赞同杀人。人死则无,粮借有还。

    叶讲郎温和的笑一笑,道:“不摆出破釜沉舟的架势,潭柘寺的智尘老和尚未必肯松口。那老和尚滑溜的很。当然,等此次水灾之后,还得好好感谢潭柘寺的大师们。”

    又道:“可惜我那瓶上好的鹅顶红大半给喂了狗。”

    众讲郎都是莞尔一笑。

    有人抚掌道:“你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免得那畜生入了酒肉和尚的口。”讲郎们心中对潭柘寺一开始不肯借粮还是有怨气的。

    明明有储备粮食,为何不肯周济一二?非得贾环带着人逼上门,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才肯拿出粮食。闻道书院难道还不起两三百银子的粮食钱?

    今天全程跟着士子上山目睹全部经过的骆讲郎疲倦的靠在椅子上,撵着短须笑。心里的感受是:畅快、爽、值得。

    其实,今天情况的凶险远超在座诸位的想象。幸好,贾环成功了!否则,流血将不可避免。届时,对错将无从判定。只关乎生存二字。

    现在嘛,自然是他们闻道书院占着道理:两家有旧,你潭柘寺有余粮,为何不肯借出?而且书院是先礼后兵。山长手书先至借粮不成,第二天才“大军压境”。

    …

    明伦堂的大厅中,灯火通明。潮湿的雨水似乎被隔绝在外。

    留守负责的罗向阳举起手中的土碗,笑道:“诸位,为贾院首贺!”他们这里吃饭比较晚,已经快亥时末。

    众人纷纷举起粥碗,意兴飞扬,“为贾院首贺!”

    书院终于度过难关!

    众人兴致高涨的议论今天的“借粮”。最精彩的当然是以不足五百人,闹出了五百多人的声势。公孙师兄他们谋划、运作的好。

    此时,公孙亮等人劳累了一天,早早的吃过饭,洗了澡,回寝舍里休息。明伦堂这边值守的是罗向阳、乔如松等人。

    乔如松坐在书桌后,宽厚的笑着道:“罗君子,书院这边稳下来,你也可以抽出时间关注你家里的情况。”

    贾环对罗君子的信任要超过他。所以,留守的负责人指定是罗君子。但他并没有怨气。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是当务之急。

    罗向阳本来微微有些小胖,贾环有时会戏称他是小胖兄,但此时他的肚腩已经完全的瘦下去。喝着粥,笑呵呵的道:“

    乔兄有所不知。京城西郊这里,永定河曲曲折折。但要说能河水将整个西郊都淹没绝非可能。我家乡那里早就因连日大雨被淹,家人早已经转移到远离河边的村落。日子过的苦些,但不像我们书院这里与城镇隔绝。没有粮食。”

    乔如松笑了笑,微微有些振奋的道:“如此说来,只要我们能将消息送出去,就有希望获得官府的救援啊。现在我们拥有足够的粮食。应当派遣人员向四周探路。不一定要抵达京城,能到一个村落、城镇也行。”

    罗向阳一想,兴奋的道:“这是个可行的办法。我们书信和贾兄商谈。”

    …

    第二天上午时分,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粥香。

    书院,内舍寝舍十二号寝舍中,卫阳从山长押着运粮食的队伍下来,吃过饭,回到寝舍。

    寝舍中飘着淡淡的女子幽香。闻道书院虽然与城镇隔绝,但是不缺柴火,有热水提供。寝舍里这两个美女倒是拾掇的干净。其中一位还带着面纱。

    同寝舍四个人。贾环自主持救灾以来就再也没回来过。床铺给这两个美女占去。

    正在和两个美丽姑娘说话的林心远转过身,拱拱手,“卫兄回来了。听说,书院已经拥有粮食…”

    卫阳打着哈欠摆摆手,他都快累死,难得和林心远啰嗦,“林兄还是出去做事赚取口粮为好。天天守着妹妹、侍妾是什么道理?一天一碗稀饭顶什么用?贾兄建立的规矩,书院安全着。”

    卫阳说完,也不管林心远什么反应,倒头就睡。非常时期,他有洁癖也讲究不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四章 人或为鱼鳖(完)

    卫阳睡下后,内舍十二号寝舍里发生了争吵。清丽的女子声音与男子争辩,另有一个女子声音柔柔的劝着。

    然而,这些事情,贾环并不知道。贾环在潭柘寺呆了四天的时间,坐镇指挥将来“借粮”的青壮年逐步、分批的派回闻道书院。潭柘寺同意借粮,他们自是不能鸠占鹊巢。

    潭柘寺面积宽敞,粮食充足。而为防止灾民偷盗、破坏寺庙的财物、建筑,饭食,饮水一应由僧众准备。

    不少灾民想要留下来“享受”这安逸的生活,不愿回拥挤的闻道书院每日卖力气以获取少量的口粮。

    贾环自是少不了用些手段,将企图长住在潭柘寺的青壮年分批遣送回去。随着运粮队伍的来来往往,企图赖在潭柘寺的青壮年都被打发下山。

    二十九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山峰中水雾空濛。登高远望,江山尽为泽国。

    潭柘寺一处偏殿门口,贾环和前来送行的智尘大师、智无、庞泽道别。贾环将会留庞泽在潭柘寺主持运粮的局面。闻道书院向潭柘寺借250石粮食,几天时间内搬运不完。

    从山上向山下运粮是个体力活,长期工程。

    潭柘寺粮食的总量,处在保密状态。只有贾环寥寥数人知道。对外宣称是借粮100石。否则,人心不足。难保不会有人提出要吃饱饭的要求。

    智尘大师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以老衲的经验来看,这场雨再过四五天就要停下来。贾院首此去,功德无量。”

    贾环轻松的一笑,双手合十道:“大师借出粮食,活命数百人,在佛祖面前的功德远超过我。”

    智尘大师苦笑着口宣佛号。

    贾环微微一笑,从容的带上雨笠,和张四水各自背了一小袋粮食,与12名同行的运粮队队员冒着小雨下山。

    他对老和尚的判断很信任。人活得久了,就成了精。还有四五天,闻道书院就将不再是孤岛了。这苦难的日子会过去!

    …

    傍晚时分,贾环跟着运粮队抵达闻道书院的后门,将粮食送入厨房边的粮库中。

    从潭柘寺的粮食运来后,书院的情况稳定下来。恢复成由大师兄公孙亮在明伦堂的议事厅坐镇。罗向阳、柳逸尘带人管着粮库。罗君子私德过硬,柳逸尘吏员世家,钱粮算术精通,配合的相得益彰。

    贾环卸下粮食出来,在粮库隔壁文书房里做事的罗向阳、柳逸尘已经迎到走廊中。

    罗向阳笑的眼中有泪水。五天前,他受留守重托,在明伦堂前,和乔如松给诸位同学送行。贾环以决死之心率众上山,今日总算是平安归来。纵然这几日有书信往来,商议探路事宜。但此时再见贾环,令他心情激荡,几欲哽咽。

    罗向阳弯腰深深一揖:“贾兄平安归来,令人欣喜至极!院首力挽狂澜,将书院带出绝境,向阳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