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红楼-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观园,潇湘馆中。
黛玉在书桌上,写下贾环被人说心怀怨怼的诗:潦倒南冠顾影惭,残生得失夜深寒。君恩未许夸前席,世路谁能脱左骖。雁去雁来空塞北,花开花落自江南。可怜庾信多才思,关陇乡心已不堪。
黛玉将细细的笔管轻轻的顶在洁白优美的下巴处,细声道:“这如何是怨怼之诗?被逼的辞官了,还不许人发几句牢骚么?”声若清萧,极为动听。
“是啊!”宝琴、香菱都点头。她们两个是最佩服黛玉的诗词才华。
宝钗苦笑一声,轻声道:“颦儿,不是以诗词论。”南望刑部所在。心中更充满担忧。不知道夫君在监狱里过的如何?
金钗们都在潇湘馆中说话,气氛很压抑。毕竟,之前的争斗,不过是那些男人们的游戏,但贾环再次被人从家中带走,这便直接影响到众女的感官。
宝玉给贾政狠狠的抽了一顿,这时已经大好,在潇湘馆中凑热闹,笑道:“林妹妹,你不用担心。仔细着身子。环老三,必定有后手。我看他被抓的时候,走的气定神闲。
再者,你看无忧堂里他那些同学,有几个担忧的?我昨儿还听人说他们还饮酒作诗呢。”魏翰林上任之后,将贾环的同学全部从真理报清退。作出铁面无私的做派。
要说,大脸宝人其实很聪明的。见微知著。他觉得将他整的很惨的环老三不会有事。一方面是贾环快把他整出心里阴影来。另一方面,贾环是贾府的架海紫金梁。
京城中如此激烈的政治漩涡,贾府上下,没有人可以应付的了。除了贾环。
元妃已经失宠。贾母、王夫人都不想贾环出事。大脸宝同样不想。他又不傻。虽说恨贾环,讨厌贾环,不爽贾环,但贾环出事,几乎等同于贾府出事。他同样过不好。
湘云口快的插一句,嗔道:“二哥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环哥儿还在监狱里受苦呢。他被抓走时,做出的样子,只是不想我们担心罢了。”
众女纷纷议论起来。言语中,难掩担忧。然而,她们还不知道的是,形势已经悄然的在发生变化。
黛玉的书桌上,今日的真理报上,署名唐道宾的文章,文中列出朝廷实施一条鞭法以来,国库税收的增加。各种数据,极尽详实。
唐道宾,时年39岁,字元徵,南直隶华亭人。乙卯年进士。贾环的同年,官任户部主事。
在季节上,已经是冬天了。然而,在朝政的局面上:寒冬已将尽,春风柳上归。
…
无忧堂的前院某处院落中,各种消息正在如同流水一般的传出去,同时,各种各样的谣言也从这里出发,在京城中散布。贾环个人养的情报部门般到此处。
在报纸没有出现前,路边社的主要消息来源,就是各处的谣言。而闻道书院的众人在操纵舆论上,都颇有心得。
厅堂中,庞泽喝着茶,大笑道:“还是魏前辈给力。把韩谨那个闹人的傻逼给封印了。萧胖子就是太念旧情。”
罗君子笑着摇摇头,一边批着文书,一边道:“魏前辈毕竟是大师兄的岳父,子玉的房师。”
…
十月初九,真理报上的动态,已经被朝堂中的大臣们所关注。风波正在汇聚。
傍晚时分,大太监刘国忠,锦衣卫指挥使毛鲲,晋王三人在晋王府的摘星楼饮酒,说话。
寒风呼号,楼内温暖如春。
三人分席而坐,各人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几碟精美的小菜,一壶美酒。并没有人在旁边服侍。
饮了几杯,交换着京中的动态,二十六岁的晋王一身月白色的长衫,器宇轩昂,点评道:“魏源质此人颇有些强项令。谁都没有想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查封大周日报。据闻,他是方宗师推荐的。”
礼部尚书方望。他还在翰林院中修书。但他提出的意见,天子亦会考虑。
锦衣卫指挥使毛鲲,四十多岁,眉毛有些短,一身浅黄色绣图的褂子,喝着酒,微微一笑,“近来真理报上出现一些说一条鞭法的好话文章。怕是和他脱不干系。”
刘公公晒笑道:“大局已定。他能如何?”贾环的罪名是“心怀怨怼”。有诗词为证,这如何洗脱的清?
晋王点点头,道:“如今朝堂的形势,何朔去职之日不远。我与八弟的夺嫡之争,势必将变得更激烈。韩秀才此人作为我那位八弟的谋主,刘公公以为如何?”
毛鲲插话,笑道:“呵呵…,殿下,京中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个山寨版的贾环。”
刘公公不屑的冷哼一声,缓缓的道:“韩谨此人,不足为虑。他对舆论的理解很肤浅。包括贾环,都是一样。天下最大的舆论阵地,在哪里?不是在报纸上,而是在天子的身边。”
这话一出,晋王和毛鲲都极为信服。
晋王抚掌笑道:“刘公高论。本王敬刘公一杯。”毛鲲跟着举杯。
刘公公的冷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他的酒杯还没端起来,门外响起晋王府的一名管事的声音,“殿下,奴才有大事禀报。打扰殿下饮酒雅兴,罪该万死。”
晋王一愣,“进来说。”
一名穿着蓝衣的管事低头走进来,寒风吹拂进来。很有些冷,他跪在门口,说道:“殿下,下午时分,杨皇后在西苑为贾环求情。”
什么?
晋王、毛鲲两人都看向刘国忠。刘公公的脸色变得很有点难看。他刚刚还信誓旦旦的嘲讽贾环,根本不懂什么舆论阵地在哪里。而现在,杨皇后在天子面前说话了。
这一耳光打的!
谁都明白,杨皇后绝不会主动开口。这必定是贾环请求的。
贾环到底懂不懂舆论阵地呢,看样子是懂的。
第六百五十一章 极具大周朝特色的战斗
西苑,国朝如今的政治核心地带。自雍治十三年底,天子怠政以来,便常住在西苑。声色犬马,纵情享乐。
十月初的下午,西苑含元殿后的御花园中,满地菊花残落。飒飒秋风。
雍治天子在小亭中赏残菊,饮酒。皇后杨燕燕作陪。小亭中摆着屏风,阻隔寒风,另有暖柱,相当舒服。
近日朝政纷扰,但并没有影响到雍治天子的心情。眼下他所关注的大事无非是:天灾、兵变、民乱。其余的事,都不足挂齿。
再者,他于七月底顺利的将燕燕册封为皇后,这比别的事都要让他舒坦。为天子者,当顺心尽意!
杨皇后安坐在天子身边,时年三十二岁,容貌精致,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穿着一身淡绿色的精美镶边绣花宫装长裙,肌肤雪白,身姿偏丰腴,珠圆玉润。宛若熟透的美妇。有着尤物般迷人的风情。美丽难言!
杨皇后和天子随意的聊着,然后话题一转,道:“陛下,臣妾听恪儿说元春妹妹的弟弟贾环因心怀怨怼而下狱。他官位没了,心里肯定有些些怨气。只是一首诗而已,陛下和他一个小孩子计较什么?”
杨皇后的话,说的很有技巧。从杨皇后,雍治天子的年龄看,十五岁的贾环,确实只是一个小孩子。当长辈的,给晚辈抱怨几句算什么大事?
雍治天子笑着摇头,握住杨皇后的手,道:“燕燕,你不懂。他犯错的不是那首诗。”
很多事情,他心里有数。那首诗并没什么问题。以皇家的威望,根本不用搞文字狱。他震怒的下中旨,收押贾环,是另外的事情。贾环怨恨的不是丢官的事,而是怨恨贾贵妃的孩子死了。
算起来,这些年他夭折的孩子不少。春天容易爆发时疫。虽然隔离的及时,处置的妥当。但那孩子没福啊。唉…
杨皇后微笑着点头,不再说这个话题。心中想起那日代表天子去凤藻宫探望贾贵妃的情形。
…
摘星楼中。
刘公公虽然脸上仿佛被抽了一耳光,但依旧沉着,问跪在地上的管事,“此时结果如何?”
管事道:“天子并没有下旨释放贾环。”准确的话语没法传出来,大致的结果却是都知道。
刘公公心中松一了口气,脸上浮起自信的神情,扭头对晋王、锦衣卫指挥使毛鲲,说出他的判断,“无事。”
他秘密给天子上呈了一件事。看来,杨皇后的求情,并没有抵消天子心中对贾环的恶感。
这便足够了。
晋王、毛鲲两人都不自觉的长长松一口气。
晋王笑骂道:“你这贼杀才,竟然敢说话说一半。信不信我揭了你的皮?快滚。”笑着将府中的管事骂走。
虚惊一场,三人继续笑谈饮酒,摘星楼中的气氛又变得轻松起来。话题,围绕着杨皇后。
贾环只是个过去式。被关在天牢中的大臣,关上十年都不足为奇。晋王党接下来的大事,是如何干掉楚王,顺利的坐上太子宝座。然后等着御女无度的雍治天子驭龙宾天。
而杨皇后无疑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棋子,她对天子的影响力非常大。
…
杨皇后为贾环求情,贾环都没有被天子释放出来。在晋王党眼中,贾环的结局已经是:板上钉钉。绝不会好到哪里去。
但是,真的如此吗?很多看似强大的力量,往往会被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绊倒。
十月初六,风起。真理报重新挑起一条鞭法的议论。
十月初七,户部主事唐道宾发布了一条鞭法实施以来的各项数据。不可否认,它有缺陷,但确实于国有利。
十月初十,经过几天时间酝酿的舆论,在真理报的推波助澜下,突然爆发。
只要是一个正常逻辑的人,在户部主事唐道宾公布的数据面前,就很容易判断的出来:一条鞭法总体上,是好还是坏。然而,官场上,很多时候,不讲对错,只讲立场。
术语叫做:屁……股决定脑袋。
一时间,奏章如潮。
短短的数天之内,力挺继续推行一条鞭法的奏章如同雪片般出现。反对推行一条鞭法的奏章亦同样如雪片般出现。
口水战大爆发。
据通政司不完全统计,三天以来,投向通政司的奏章至少有三百多封。来源十分广泛。科道言官,六部衙门,三法司,连顺天府,宛平县,大兴县都出来吼一嗓子,刷存在感。
其中,贾环的同年好友,江西道御史朱鸿飞,连发近十道奏章,与科道中人呼应、呐喊,十分活跃,引人注目。
公论成功的被挑起来。
辩论一条鞭法,并不是为了光明或者正义。而是延续自明朝以来,极具大周朝特色的战斗。
激烈的辩论里面隐藏着玄机。年中,贾环因一条鞭法出事而罢官,现在被关在天牢里。如今,大学士何朔称病不出。如果推行一条鞭法,有功于国,那么这两人要怎么奖赏?
而坚定的反对推行一条鞭法的宋天官,工部尚书白璋,又要如何处罚?
要知道,此时,军机处只剩下两位大学士。何朔称病。华墨出京招抚漕工。宋天官以吏部尚书,执掌朝政,为百官之首。他入阁,几乎已成定局。
白璋则是另外一位入阁呼声极高的人选。因为,基本上有点政治智商的人都看得出来,何朔的相位已经摇摇欲坠。上无圣恩,下无小弟们支持。何系已经一溃千里。只要华墨功成回京,则必然替代何朔为领班军机大臣。
换言之,军机处,有两个大学士的坑位。甚至,雍治天子恢复几年前的传统,设四位大学士,都有可能。如此情况,各方的口水大战,目的可想而知。
利益!还是利益!
十月十五,对于一条鞭法的大辩论,成功的以极具大周朝特色战斗的方式,延伸到对何朔,贾环,宋天官,白璋、通政使俞子澄、户部尚书卫弘、掌翰林院事礼部左侍郎曾缙、左都御史殷鹏等庙堂大佬的身上。
各种人身攻击。从“品性虚伪”,“为人刻薄”、“缺乏实干”等人品问题,骂到“好色如命”、“族人横行不法”、“收受贿……赂”等黑材料上,精彩纷呈!
挨骂的,除了何朔、贾环,上榜的全是有机会进军机处的庙堂大佬。之前廷推时,很多人都已经露过头。比如:卫尚书,曾侍郎,俞纳言等人。这是完全的饱和攻击。心里素质稍微差一点的人都抗不住。
在满朝都卷入到此事中,明争暗斗的情况下,雍治天子不得不出面,诏令十月二十三日常朝后在武英殿中议事。作为皇帝,他的职责之一:当裁判。
二十二日晚,中庭霜露白,京城月如钩。
自贾环对朱鸿飞说出“开始吧”,打响反击的发令枪之后。舆论重新讨论推行一条鞭法的利与弊,到大半个月后,雍治十五年的十月二十二日,终于由一道小小的、荡漾的水纹,演变成浩荡的洪流,席卷整个朝堂、天下。
中外瞩目。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关系极大,如何会不引人注目?
况且,当日陕西民变,通政司右参议,真理报主编贾环引咎辞职,朝廷并没有接着讨论一条鞭法的存废。而是被立后、商税、漕运等事耽搁。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局面依旧晦涩不明。支持和反对一条鞭法的大臣们,都有。
明日,大家,在御前,在武英殿,一决胜负!
天子的诏令,就像是给朝廷中奔涌起来的洪流,暂时给拦住。又像是在电影播放到高……潮时,给按了一下暂停键。顿卡。然而,这仅仅是暂时的。
雍治十五年的初冬,十月二十二日的夜晚,京城中暗流汹涌。每一方,都在蓄力,为明日的较量做准备。
…
京城内城西城,刑部天牢中,贾环坐在牢房中的茅草堆上,很随意的歪着。
隔壁牢房的前山东右布政使元昂元老大人,笑呵呵的道:“贾朋友,半个月过去,你这门前冷落车马稀。看来,你要在这里安心住下去了。”苦中作乐。
贾环手笼在衣袖里,笑一笑,道:“未必。”
终于等到此时了。他在这天牢里实在是住够了!要落几颗人头啊!
…
吴王府中,永清郡主,宁潇在她的香闺中月下徘徊,并没有休息。
杨皇后开口帮贾环求情,是因为贾环和九哥谈了一次。而她担心九哥被贾环给卖了,和贾环谈了一次。
此时,她并不是在想和贾环的对话,而是在揣摩,明日的武英殿议事。她对政治,很有兴趣。
虽然,杨皇后帮贾环求情,看似没有效果。但她有一种预感,贾环明日一定会脱罪,并且一定会反击。
重论一条鞭法的利弊,搅起朝堂风云,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贾环又给她了她一个惊喜。而更大的惊喜,似乎就在明天的朝堂上。她拭目以待!
…
无须再赘述朝堂各方的所思所想。该用的手段,这半个月以来都用了。明日,凭实力说话。
十月二十三日,雍治天子参与,皇极门常朝后,群臣三三两两的折向武英殿。
少时,约上午七点左右,雍治天子从殿后转进来,升座,大臣们参拜。然后,满殿鸦雀无声。
朝阳,温暖的从云层中透出来,朝霞万丈,浸润着紫禁城中,金碧辉煌的楼阁殿宇。
第六百五十二章 死斗(一)
武英殿中出现冷场。这并不奇怪。大臣们都知道,谁先沉不住气,谁就会倒霉。根据过往的历史,从概率计算,先开口的人,成为输家的概率非常高。
雍治天子高居在御座之上,环视着群臣。他鬓角已见花白,四十五六岁,略显富态,身穿明黄色龙袍。因起的早,参与常朝,在皇极门上吹了风,此时气色不佳。
让一个闲下来的皇帝,凌晨四五点起床早朝,和熬了一通宵的感觉差不多。奈何,古训,一天之计在于晨。
雍治天子将殿中群臣的表现都尽收眼底,略有些调侃的道:“近日朝廷吵架的奏章都快要堆成山。今日议事,诸卿怎么反倒一言不发呢?”
雍治天子当了十五年的皇帝,当然不是菜鸟,挥洒自如。
几天前的晚上,他在西苑的御书房中,批阅奏章。由商贵人读本,他做决定,御书房的几名太监书写。
读完一本奏章,清丽绝伦的商贵人喝着茶润嗓子,娇笑道:“陛下,怎么这些大臣们骂来骂去的?”又娇憨的道:“也对。看戏文里,大臣们斗来斗去,才不给陛下添乱。”
雍治天子哈哈大笑。商贵人出身于小门小户,见识有限,多半是通过戏文得来的。言语率真,反而更讨他的喜欢。
朝中大臣相互攻讦日久,以雍治天子的经验自然知道需要召见群臣,作出裁决。当即作出决定,道:“诏令大臣,十月二十三日武英殿议事。”
他并不是昏君,并不需要像明朝嘉靖皇帝那样操纵朝臣们斗来斗去。在朝堂上留下制衡力量即可。比如,他用吏部尚书宋溥制衡何朔。
他更看重宰辅们的治国能力,替他治理国家。何朔之后,下一个宰辅,他选中的是华墨,希望不要让他失望。
…
雍治天子难得的“调侃”大臣们一句。但武英殿中,依旧很安静。暂时,没有人出头。包括,现在站在御座下,“结束”病假的何大学士。
现在出头,岂不是承认自己上奏章是在吵架吗?牌坊立的不够高,要被朝堂诸公笑话的。
其实,今天的局势,说简单也简单。
大致上可以分为两派:赞同继续推行一条鞭法的大臣一派。如:卫尚书,曾学士,俞纳言等人。反对一条鞭法的大臣一派。如宋天官,白尚书等人。
说复杂呢,也相当复杂。
因为,除了吏部尚书宋溥几乎确定军机处外,还剩下的一个坑位,这需要竞争。白尚书领先。不管持何种意见,庙堂大佬们绝不会在今天去附和别人。而是要尽量给自己加分。
数数,白璋、俞子澄、卫弘、曾缙、左都御史殷鹏,五个人争一个位置,局面岂能不能复杂?
这时,站在雍治天子身边的监总管许彦,尖着嗓子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若是中外瞩目的一场大戏,以这样一句常规的散场话结束,那才叫搞笑。会令人怅然若失啊!
事实上,站在西侧的武勋方阵中,已经有不少人嘴角冒出笑意。比如:南安郡王。一条鞭法的推行,和武勋们无关。
当即,兵部左侍郎鲁侍郎出列道:“近日朝中纷扰不断,就其原因,还是因当日陕西民乱未决,只处理了真理报主编贾环。臣请陛下废此恶法。”
鲁侍郎的态度,不足为奇。武英殿中的群臣,各自精神一振:何大学士独立于御座下。下面,东边是鸿胪寺赞礼官、通政司读本官、纠仪御史监察官。其后是翰林方阵,六部方阵,科道言官方阵。西边是王爵、公侯、勋贵。
众人都知道:大幕终于拉开了。
…
朝堂之中,从来都不缺乏明眼人。对于今天的这场大戏,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解读。
第一个层次,几乎大半的朝臣都知道:真理报在这次舆论中发挥的主观作用。真理报主编魏原质在通政司中臭骂《大周日报》主编韩秀才的事,都已经在京中传遍。
韩秀才,是楚王的人啊!大周日报是楚王的报纸,但是京中闻名的“茅坑里的石头”魏翰林硬是将其查封一个月。不负声名。
魏原质是贾环会试的房师,据闻私交不错。
虽然,魏翰林掩人耳目般的在上任之初,就将贾环的一帮同学全部清理出去。但这改变不了《真理报》和其创始人贾环间的关系。
所以,今天这场大戏,就如同昨晚永清郡主宁潇的解读:以辩论一条鞭法的对错,来营救贾环。贾环因一首心怀怨怼的事,被天子下狱。
第二个层次:这次舆论的辩论,之所以闹的这么大,原因在于,庙堂诸公,都在争夺大学士的位置。
第三层次:以户部尚书卫弘这个等级的人物来看,今天其实是一场分赃大会。
何大学士率群臣反对天子立杨皇后。结果,在朝堂中,一败千里。盟友大学士刘飞白告老还乡。何系的干将,如贾环丢官去职。如吏部左侍郎许澄贬谪辽东。大理寺卿梁锡贬云贵,刑部左侍郎田昌贬海南。
但是,这些空下来的官位,因为距离的朝政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的定。今天的胜者,将会在原何系的大蛋糕上切下最大的一块。
…
河南道掌道御史宇文锐看着正中的鲁侍郎,微微皱眉。不在于鲁侍郎的态度,而在于鲁侍郎和宋天官是同乡。这表明的是宋天官的态度。
宇文锐沉吟着,心中略有些担忧。别看赞成一条鞭法的大臣众多,但行不成合力。而宋天官,当前以吏部尚书的身份执掌朝政,话语权要大的多。
他和贾政,贾环父子是多年的老关系。今天的这场大戏,在别人看来,有多重点,在他看来,关注点只有一个,是否能救出贾环。否则,诏狱里,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
江西道御史朱鸿飞,同样担心的看着殿中。已经有朝臣出来和鲁侍郎辩论。
从制度上讲,朱御史不具备来武英殿议事的资格。但近日来朱御史火力全开,鼎力支持一条鞭法,引人瞩目。所谓的江湖地位,都是战斗出来的。
是以,朱御史此时混在武英殿中,科道言官方阵中的同僚们,并没有人讥讽他,赶他走。
经历这两年朝堂上的洗礼,朱鸿飞已经从菜鸟御史,成长为精英御史。看着渐渐扩大的争论局面,这种口水阵仗没什么用。
他内心中担忧无比。忧心如火。因为,贾环给他的“任务”,只到挑起舆论为止。
贾环安排他、闻道书院的众君子挑起舆论,不可能就是为了将其命运在朝堂上过一遭。满朝大臣,谁会支持、爱护他?
站在班次之首的何大学士,已经是死去的老虎了。卫尚书的影响力,明显争不过宋天官。
怎么办?
…
武英殿中,不断的有大臣们开口加入“战团”,局面略显混乱。
雍治天子高居在宝座上,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切。作为成熟的天子,他当然知道,此时还远远没有到他裁决的时候。
这时,吏部尚书宋溥轻轻的咳嗽一声。正在争吵的某侍郎和某通政使同时闭口。
宋溥手一滑,从袖袋中取出一本奏章,朗声道:“诸君皆是空言一条鞭法的利弊。本官手中有一封来自黄州府知府尹言的奏章。所言之事,颇让人深思。
湖广之地,诸君所知。一年两熟。黄州府的百姓,在夏收之前,向大户、乡绅借银子购买种子、支付家中用度。在夏收之后,需要卖掉谷物,换取银子,偿还债务,同时缴纳朝廷赋税。
然而,夏收后,银贵而谷贱。一个府的百姓,辛苦半年,所得银两只有几何?若是依旧能以谷物缴纳朝廷钱粮,尚有活路。若是全部被迫换成银子,倾家荡产。
陕西民乱,原因莫不是如此!增加的朝廷赋税又如何?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而,臣请陛下废除一条鞭法这种恶法,惠泽天下百姓。”
语出论语…颜渊。国家富裕和百姓富裕,这种辩证的关系,老祖宗们在几千年前就讲过。
宋天官说完后,从容的环顾满殿大臣,然后,向雍治天子躬身行礼。奏章,自有小黄门上前来取走。
在宋天官开口说话时,安静下来的武英殿中响起一阵轻微的交头接耳声!
宋天官的话,切中要害。湖广黄州府尹言的奏章在这里,谁会昧着良心说:不关一条鞭法的事?
这是实证!
很多中立的朝臣,心态都有所变化。读书人:民为本。这种思想、论调是深入人心的。武英殿中的气氛,为之一变。很显然,宋天官的意见,占据着上风。
以通政司右参议、真理报主编的身份,站在六部方阵中的魏翰林禁不住深深的皱眉。
若是,一条鞭法被认为是恶法,要废除,贾环今天还怎么出来?贾环同样没有和魏翰林谈接下来的事情。舆论之事,从朱御史,诸位同学,到魏翰林这里为止。
第六百五十三章 死斗(二)…套路,都是套路
殿中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文官阵营中的俞子澄、卫弘、曾缙、殷鹏几人。
宋天官出手不凡。切中要害。将本身的条件利用到极致。话说在何大学士称病不出、华大学士出京的情况下,宋天官是第一个接触到奏章的人!
通政司虽然管着天下的奏章来往。但是,尹言要将奏章直接送到宋天官手中,办法不要太多。比如,他派人将奏章直接投到左顺门那里即可。
是以,尹知府这份颇有分量的奏章,朝臣都不知道。宋天官是突然袭击,效果极好。
尹言原为詹事府右谕德。在雍治十三年为前太子奔走,构陷贾环,乙卯科会试舞弊案,事败被贬。他是前太子的心腹。然而,此时,却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和宋天官之间的关系。
比如,稍后一会,在荆园中关注武英殿这边议事情况的韩秀才就意识到:尹知府曾经说过他重返朝堂易如反掌。此言不虚啊!
…
辩论的正方,殷鹏出列道:“宋尚书此言大谬。每逢秋收之时,银贵谷贱,并非是推行一条鞭法之后,才出现的情况。而是一直都存在。”
这时,新任的山西道掌道御史,工部尚书白璋的头号马仔,戴琮抢出来,高声道:“殷大人要知道,不在于银贵谷贱的事情是否存在,而在于朝廷不用银子收赋税,则百姓有一条活路。”
说着,上前几步,叩首大声道:“臣戴琮,弹劾都察院左都御史殷鹏殊无实干之才,只知道大言不惭,罔顾圣君仁心。臣请斩此獠,以谢天下万民。”
“嚯…”
如果说,之前武英殿中的口水战,因为大家吵了大半个月都已经免疫,只是开胃小菜,如果说,宋天官的奇袭,还有点高官做派,像涓涓小流。
宋天官虽然,切中要害,并没有说什么过分的话,只是要求天子废一条鞭法。
那么,戴琮这番话,就如同狂暴的大雨一般,猛烈的袭来。
武英殿中的群臣都是惊讶的发出声。很扯淡!很生猛!很嚣张!指着顶头上司说要砍了他的头。听的如同惊雷一般。
殷大中丞给手下的御史,呛的很没颜面,当即闭口不语。不再和戴琮纠缠。
他如果要和戴琮纠缠,这个时候,只需要出列,把官帽子脱下来,乞骸骨,做个姿态,自然会有人把戴琮训斥下去。不可能,因为几句话,就要砍重臣的脑袋。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殷大中丞此时退让,同时就意味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