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红楼-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流泻。
丫鬟宝珠尽心的服侍着,在床榻边端着茶碗。
秦可卿心里还在反复的琢磨着贾环委托西府珠大嫂带过来的话,感受着其中的暖意:凡事不要往极端里想,我都知道,一切等我会试之后再说。
这几句话,是她近来能在宁国府里待下去的勇气所在。当天晚上,她和宝珠抱头痛哭了一场。
秦可卿是个一句话都要想三天的人,心思细腻,何况于这样鼓舞她的话?此时,又在心中细想了一回,轻声问道:“宝珠,环叔该起床了吧?”
贾环会试,贾府上下,谁不关注?会试的地点,时间,流程,宁国府、荣国府两府中人人都能说上几句。
宝珠熬到现在,脸色也是疲倦,打着哈欠,笑道:“奶奶,三爷是何等妥当的人啊?岂能有不中的道理?”
秦可卿给自己的丫鬟说的一笑,心情稍好,双手合十,虔诚而又声音温柔的道:“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保佑环叔,那样的好人高中。”
宝珠亦是在心中默念,真心的祝福。
若是三爷落榜,她们奶奶不知道又要吃多少苦啊!三爷高中,她们奶奶的处境才会越好。
…
四更的时分,客栈外就听到微微的响动。客栈里清幽的院落厢房中,贾环还在平静的睡眠中。凌晨1点至3点,这本就是人最疲倦的时间段。
隔壁厢房里,大师兄公孙亮辗转反侧。他平日里是个很潇洒的人,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但科场下场,他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失误。这是他和罗君子第二次参加会试。
公孙亮倒不是担心学问,他、子玉、长文三人的经义水平如何,都是心中有数的。他是想着科场里的事情。别又遇到些杂七杂八的事。
据说,遇到臭号,估计今科就白来了。还有,清明前后,估计很容易下雨,要是考舍漏雨,又是麻烦事。雨落到卷面上,卷子就是蓝卷,不会被录取。
诸如此类种种。想着,公孙亮便爬起来,拿火石点了灯,检查自己的考篮,准备物资、工作。他是信贾环的话,运气坏,说明是准备工作没有做细致。考试,这是可控的。
听着左右隔壁屋里两道平稳的唿吸声,公孙亮在桌子边,一声苦笑。
…
五更时分(凌晨三点至五点),客栈的掌柜带着伙计前来提醒,拍着门道:“贾老爷,该起床出发了。”又依次拍着公孙亮、罗向阳的厢房。客栈就在内城中,距离贡院不远。贾环他们并不需要早起。
贾环醒后,穿好衣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去客栈的大厅中与大师兄、罗君子一起吃过早饭。另有十几个举人也是住在这间客栈中,相互间拱拱手,简单的问候一声。考试在即,亦没有人有太多的谈兴。
座中一名胖乎乎的举人,打量了贾环几眼,拱拱手,微微一笑,“在下黄冈士子萧梦祯。”
闻道书院的三人组很好认。贾环的年纪,不满十三岁的少年,全天下独一个。想不认出来都难。公孙亮二十二岁,面若冠玉,丰神俊朗,气度温润。这样的出色的男子,吸引女子的目光相当正常,而对士子们而言,一眼就会认出来。
贾环神情沉静的回了一礼,道:“宛平贾环。”荣国府位于京城西城,隶属于京师宛平县。
吃过饭后,客栈外听着的马车已经等着。马儿在凌晨的微风中打着响鼻。众人带着奴仆,将行李搬到马车中,顶着月色,往贡院而去。距离贡院越近,人潮便越拥挤。
各处高唿声不断。贡院入场分不同的入口。北直隶的举人都是分配在一处排队。贾环三人也因此而遇到不少同年:乡试亚元石赋,汝阳侯的胖儿子赵星辰,与闻道书院交好的士子上官昶等。
上官昶一张国字脸,相貌英俊,消息灵通,感慨的对公孙亮道:“三位同年真是沉的住气。京城中早就文会满天飞,天天有人出名,独你们还在山脚下读书。喏,那便是今科状元的大热门翁宗道,字兆震。”
这边几人排队交谈时,侧面的一处人群涌动、喧闹,引得众人纷纷眺望,火把下就看到一个神态谦和的二十多岁士子与好友们缓步而来。
公孙亮顶着黑眼圈,点头赞道:“果然是人物出众。”
一起的北直隶乡试亚元、行情看跌的石赋冷哼一声,道:“谁是状元,还说不定呢。”
众人都是笑着摇头。石朋友还是欠点火候。
说着话,很快就是搜检入场。搜检入场后,过了龙门,在文昌槐前,贾环扛着行李,与大师兄、罗君子道别,“大师兄,罗君子,我们就此别过。预祝我们考试顺利。”
三人的考棚号不在一处。
罗君子小肚子微凸,背着行李,也道:“子玉,大师兄,我往这边去了。”
半刻钟后,贾环抵达自己的考房。按照前辈们教授的经验,首先是检查考房的情况,打扫,布置一番。
等忙完这些后,天色已经大亮。贾环静坐在狭窄的考房中,等待考试开考。忽然见,有些思绪飘飞。
想当年,他和罗君子一起府试时,何等的意气风发。罗君子要取头名。而今,分别之时,大家都很沉稳。会试的压力,确实非常大。没有乡试解元之才,放豪言,只会让人耻笑。
但是,既然是一时的人才,尖子生,谁会愿意在这样一场“高考”中陪跑?谁不没有高中之心?
不说状元,至少要进二甲前十吧?这有资格,参与馆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士林华选,读书人精英中的精英。
休言少年非英才,夜夜龙泉壁上鸣!
贾环情绪飘飞时,考场正中的明远楼处响起云板声。考试开始。贾环拆开试卷。第一场,考三天,共7道四书五经题。随即,第一题映入眼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贾环的唿吸骤然一紧。(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七章 破题
京师贡院中,中央是明远楼,考官俱是云集于此。北面为至公堂。考生位于东西两侧。
京师贡院最多可容纳2万人考试,国朝文教之盛,可见一般。不过,今科的礼部会试并没有每个考舍都坐满考生。约3千人的举人分布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考场区域中。
贡院内的考舍都是砖瓦结构,构筑成一个个的巷子,巷子里是隔断间。贾环此刻就是位于“地”字号考舍区域中。场中不时的有号兵来回巡弋。
会试的搜检比乡试要松散,毕竟是一群举人老爷,相当于半个官身,要留几分情面。
考试开始不久,明远楼中,此处会试的正副主考官:排名第三的大学士刘飞白,礼部尚书,天下文坛领袖方望,并十八房同考官都在楼中闲谈。
十八房同考官,大部分是由士林华选的翰林充任,科道言官数人,六部官员数人。
书吏、杂役们在一旁侍奉着。
居中而坐的主考官刘飞白今年五十多岁,中等身量,圆脸长须,神态温和。他是雍治六年从户部尚书任上,加衔大学士,入值军机处。
见众人都是三三两两的左右攀谈着,刘大学士抿一口茶,开口道:“老夫奉皇命主持今科会试,听闻这次士子中不乏才俊。在京中有名中便有十几人。待今日之后,希望能有几份可堪入目的卷子。”
便有人道:“刘枢臣何必担忧?稍晚,必定会有好卷子令我等一睹为快。”
翰林院编修梅和歌罗列道:“我在翰林院中对一些晚辈名字亦有所耳闻。比如:宜兴周慎行、候官翁宗道、华亭唐道宾、黄冈萧梦祯、永丰范锡爵等人。”
有人附和的笑道:“正是。”
众多考官都是在二月初接到朝廷的任命,就住到贡院中,这是为了避嫌。不过,大部分人都还是听说刘大学士赞赏候官士子翁宗道的事情。
明远楼中气氛轻松。考试来都是学生辛苦、紧张,从来没有监考官和阅卷官紧张的道理。
翰林院侍讲蔡宜道:“贾环此子亦是不错的。”他是林如海的至交,虽然贾环还没有来拜访他,但金陵的事传到京城中,他对贾环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若论名气,贾环无疑是这一科士子中最大的。但是论经义水平,没有人会认为他是顶尖的。一干考官都是笑着看向方望。
刘飞白捻须一笑,问道:“望溪以为如何?”
古人,平辈相交,多称唿表字。而若是有号,则称号,不称字。方望,字凤九,号望溪。他是贾环的乡试座师,同时也是他一力推举贾环,打破国朝压制神童的惯例。
方望五十多岁,容貌清瘦,衣着简素,坦然的道:“国家科举取士,是以经义来取,务求公平、无私。我对我那弟子能否通过会试都拿不准。更遑论其他?”
方望这是表明态度,他并不会为贾环争取什么。能否通过会试,全看贾环自己的水平。
当然,方宗师这话是费而不惠。因为,会试是煳名制。他想争取,也没什么好争取的。也因为如此,众考官才敢在这里公开讨论士子水平的优劣,名气,而不用担心给别人指责舞弊、不公。
众人都是笑着恭维了方宗师几句。心中,倒是认可方望的说法。那位天下闻名的神童、诗词名家,能不能通过会试还在两可之间,名次就先别想了。
科举考试,有小三关,大三关的说法。小三关,便是童生试的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之后,便是生员。
大三关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会试一般都在二月,谓之春闱大比。录取比率比乡试三十比一要高一些,约为十比一。举人们只有通过会试之后,才有资格参与殿试。
但由于自宋朝以后,殿试便不再往下刷人,因而成为排名考试。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就是在殿试上决定。
这样一来,会试,实际上成为读书人在科举路上的最后一道淘汰的关卡。一过,便是鱼跃龙门。
熟悉贾环文章、经义水平的人,如张安博、叶鸿云等人,都不会担心他的会试是否能通过。不熟悉的人,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山长等人担心的是贾环名次。会试的头名称会元,其余的排名,似乎不重要。因为,殿试还要再考一次。
但是,熟悉科场潜规则的读书人都明白,绝对没有掉在会试末尾的士子能在殿试中进入前十。
会试的成绩,于殿试而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京城贡院中答题开始,士子们笔走龙蛇。
会试,一共三场,每一场考三天。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共有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一共七篇八股文。
在看到第一道题目之后,贾环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将目光看向第二道题目: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这是出自大学的一句。后面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是一道小题。
贾环接着看第三题。
是的,科举考试,非常的看重第一场第一题。基本上这一道题就拿下太多的分数。
贾环之所以,不先写第一题,不是考试习惯什么的,喜欢把所有的题目都看完再做答。而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路过贾环考舍的一名军士,打量了气定神闲的贾环两眼,以他阅人无数的经验来判断:小贾老爷多半很有把握。
贾环的名声、年纪,很容易将他与其他考生区分开。这名军士,也知道贾环。
在科举考场之中,最装逼的办法,是吃好、喝好、睡好,最后才是考好。这其实有点浪了。真正的监考过的人都明白:气定神闲的考生,才是最有把握的,多半会拿高分。看他们答题,那种游刃有余的节奏,都是一种享受。
贾环落笔。从第二道题目开始答起。
…
雍治十三年二月十八日下午,贾府的园林沐浴在和熙的春光中。鸟语花香。
贾母上房中,三春、黛玉陪着贾母顽笑。鸳鸯、琥珀、司棋、紫鹃、侍书等人侍候着。
至于宝玉,自是苦逼在族学中读书。
不知道说一个什么话题,贾府的众位姑娘都是言笑晏晏,一时间屋内如同姹紫嫣红的花圃。黛玉拿着团扇,掩嘴而笑,神情妩媚动人,别有韵味。
看着娇花似玉般的外孙女,贾母禁不住叹口气,偏偏玉儿自江南回来后和宝玉不亲近了,因问道:“玉儿,环哥儿是今天考试吧?”
黛玉点头,细声答道:“是的,老祖宗。”她这两天心里很焦虑。环哥越早高中,成为进士,她和环哥的事才越早有着落呢。
贾母点点头,沉吟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探春明眸一转,看向窗外的美景,她祖母提起这个话题,她心中倒是也担心起来。
科举的事,谁敢说一定中呢?三弟弟啊!
…
梨香院中,宝钗在她卧室的书桌前写字。这两天,她告了病,没在贾府里各处走动。
她说是身上的热症犯了,心中其实明白不是。她是担心着心里的少年。唯恐,眉宇间流露出关心给别人察觉、笑话,索性便在家里呆着。
下午时,便在书桌前写字静心,平复着心情。
正写字时,娇媚可爱的大丫鬟莺儿进来倒茶,香菱安静的跟在她后面。莺儿一边倒茶,一边说道:“姑娘,我听同喜说奶奶在太太那边串门,说起三爷的考试,听说外头都不看好三爷呢。”
宝钗头上挽着少女高髻,秀发上插着一只精美的金钗,额前留着刘海,明丽难言,姿容绝美。听了莺儿的话,提笔停顿了下,正色道:“别人乱嚼舌头,你不要学。”
莺儿娇俏的吐吐舌头。
香菱插话,道:“姑娘,我觉得是外头瞎说。他们见不得三爷好呢。”她穿着暗红色的衣衫,安安静静的模样,眉间一粒红痣,明净如花。说的话,似乎理所当然。
宝钗轻笑着摇摇头,想了一会,心中还是难以释怀。
她确实担心着环兄弟。可是又帮不上什么忙。一切,要等结果出来。
…
同一时间,瑰丽的大观园中,王熙凤带着平儿,丰儿,林之孝家的指挥着贾府的下人收拾各处的屋子。二月二十二日,宝玉、府里的姑娘们就准备搬进来了。
在一处楼阁的树荫下歇着,王熙凤吹着风,笑孜孜的问平儿,“我们那位爷呢?又不见人影,没去贡院?”
平儿笑着答道:“奶奶,三爷早就传了话下来,不许府里去打扰他。他考试时向来是不回府里。都是等结果出来后才回。”
王熙凤佯怒道:“嗳哟,你个小蹄子蒙我呢。我可是知道会试考完十天后出结果。难道环兄弟这次考完会不回吗?”该备着的东西,还是得备着。
平儿、丰儿几人都是笑。
林之孝家的其实知道内幕。大老爷对三爷有意见,有些不好的风声都是他放出来的。琏二爷呢,不想干这事,找了个借口躲出去了。
…
考舍之外的事情,贾环一无所知。此时,他心中,舍考试之外,别无他物。
十九日上午,他终于答完其他的六道八股题,开始在草稿上准备份量最重的第一道四书题。语出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贾环的笔,在纸面上落下,字迹工整,第一句破题:匹夫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八章 考完
在写下破题第一句之后,贾环脑中的文字如同喷泉般涌出来,字字落在纸面。题目,他早就在给方宗师拜年的时候就拿到了。这是他反复修改后的文章。
八股,格式固定,短小精悍。要一字字的抠,搜藏挂肚才能写出一篇花团锦簇的好文章。而在三天的时间内写七篇八股,这对考生的文思是极大的考验。
贾环现在就是占了知道题目的先手。他在二月里有足够的时间来雕琢他的第一篇、份量最重的八股文。
当然,他对他这篇文章的质量,也有信心。
破题句,语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文公,便是指的文起八代之衰的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韩愈死后从祀孔庙,在儒家地位很高。
故而,有此句称赞:匹夫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苏轼的这篇雄文,贾环拿来化用,从普通人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说起,代圣人立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笔尖在纸面上游走,端正的颜体字一个,一个的浮现出来。写完最后一个字,贾环心中一阵痛快,长长的吐出一口气。一生所学,尽诉纸上。
寒窗苦读数载,所谓何事?
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场考试,就是改变命运的考试!
看着稿纸上的文章,贾环再逐字逐句的推敲了一遍,略作休息后,从考袋里拿出试卷,认真的眷写。
空中,春天的太阳已经升到了十点钟许的位置。
…
十九日晚上,贾环交卷,出了考场,在客栈里睡了一天。
二十一日凌晨,再次与公孙亮、罗向阳、上官昶等人一起入场。第二场考五经一题,并试诏、判、表、诰一题,还有一篇策问。
科举考试,最重四书五经。会试的第一场,基本就定下来一个考生的成绩、前途。第二场,第三场的重要性,甚至连乡试都不如。
但是,也没有人会在这两场考试中作死,都是按部就班的答题。对于经多次考试厮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考生来说,诏、判、表、诰,这都只是基本功。
二十四日,贾环再度入场。会试第三场,考五篇策问。
二十五日下午,约两三点许,天空中下着小雨,贾环交了试卷,提着考篮、行礼在江南贡院的龙门等着放告。五十人为一排,人数够了,就会放出龙门。
看着一排排街巷般的考舍,在小雨中显得斑驳、陈旧,仿佛经史的沧桑。贾环一边想着国朝衮衮诸公为何不修缮贡院,一边感叹:如果不出意外,他此生不用再来这里了。
当然,以考官的身份例外。
龙门处,有二十多名士子聚集着,场面热闹。这是今科会试的最后一场,已经交卷了,就算担心成绩,也是十天后了。感受大约与高考之后差不多。
贾环因为来京城来得晚,没有与同科的举人们来往。听着天南地北的方言,并没有过去攀谈。这时,就见到今科状元的大热门周慎行过来。
顿时,十几名南直隶的考生都围过去说话。周慎行来自常州府,二十岁的年纪,容貌普通,见众人问他考的如何,很沉稳的道:“策问只是寻常的题目。正常发挥。”
有士子恭维道:“玉绳贤弟谦虚了,今科状元舍你其谁?”
周慎行自信的笑了笑,再谦让的道:“状元要殿试才角逐出来,现在还只是会试。言之过早。言之过早。再者,今科有不少实力很强的同年。候官翁宗道就很受刘大学士赏识。”
“诶…,周兄这话就不对。刘总裁越赏识翁朋友,恐怕越要避嫌吧?前明唐伯虎殷鉴不远。再说,国朝定鼎一百五十年,除去开国之时,会元何时掉出过前十?”
一干南直隶的考生谈笑风生时,贾环听的莞尔一笑。考的如何,他心里有数。
他这样的成年人,考后的放松当然不会肆意,只是有一种释然后的微微放松。毕竟,会试成绩出来后,还有殿试呢。
他现在是稳着,绝不会让自己倒在黎明前,他向来是一个拒绝在生活中发生狗血剧情的人。在殿试的结果出来,想来,他不会真正的放松。
龙门汇聚了五十人后,看门的军士看了看,大开龙门。
贾环在小雨中步出,返回居住的二月客栈。
…
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于二月二十日结束,此时,约3千份士子的卷子就有已经收录完毕,送弥封所。弥封时,注明南卷,中卷,北卷。再加盖知贡举关防、弥封官关防。
弥封好的试卷,送誊录所,由书手誊录。誊录好的朱卷再送至对读所,核对考生的墨卷和朱卷无误后,加盖戳记。再送外收掌官,再送内收掌官,再送给各房考官。
因为,这样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即便在考生们考第二场时阅卷工作已经启动,但2名主考官,18房房官,要阅卷,定名次,还需要时间。
会试放榜,惯例是在第三场考完的十天后,也就是三月初八。而后半个月后举办殿试,即三月二十三日殿试。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扬州城中,巡抚署衙后衙,沙胜与幕僚何师爷、何元龙几人在喝茶、闲谈。
时至春耕时分,淮扬地区的灾民们已经得到妥善的安置。招募流民、开垦土地、登记户籍这些事情都已经有固定的流程。无须沙抚台额外的关注。
春风徐徐的抚过院内的榕树树梢。已经是仲春时节,江南风光正好,草长莺飞,江花胜火。
明亮的敞轩中,沙胜几人随意的而坐。童子奉上精美的茶,糕点,瓜果。
何师爷跟着沙胜比较久了,又是老相识,见沙胜在椅中似有所思,道:“抚台不用担心。子玉的学习能力,经义水平在书院时都是极好的。此次会试,定然是能中的。他是读书的年纪迟了。否则,还要令天下人震惊。”
何师爷原来是闻道书院的讲郎,他有资格这样说。当然,赞誉的有点高。但沙胜幕府中的几名幕僚都只是笑着喝茶,觉得正常。贾子玉治事,权谋、意志,他们都是见识过的。
沙胜无奈的一笑,摆摆手,“我不是担心这个。子玉的能力,我还是信的过的。只是…子玉以十三岁不到的年纪参加会试,天下瞩目。这么多目光落在他身上,恐怕会有些事端。”
沙胜原本是清贵的提学官,对人心、谋算,都只是流于表面的认识,而来扬州之后,便迅速的成长起来。
会试,是公平的。但同样,也是有黑幕的。
这话说的众人都是微微一愣。
何元龙抿了口茶,宽慰东主,“车到山前必有路。京城之中,子玉并非毫无根基。”
他是懂沙抚台的意思的。试想,天下的人都在关注这么年轻的举人应试,都知道子玉会试通过后就是一片坦途,就是前程似锦,就是未来公卿一流的人物
那么,子玉的敌人们呢?会让他安安稳稳的过会试、殿试,蜕化成龙?
贾府之盛,未必就没有敌人。金陵粮案这一批人,未必就没有同年、同乡、好友?
…
会试之后,京城里教坊司的生意便好起来。京城中的各大酒楼如醉仙楼、三元酒楼、太和楼、同福酒楼亦是每日宴饮不断。
贾环确实如平儿预料的那样,一如考试的惯例,并没有返回贾府,而是留在客栈中,或是休息,或是与大师兄、罗君子等人一起参加文会。只派了长随钱槐送信给府里,报了一声平安、考试完毕。
他对贾府,还是很难有归属感。在前途没有明朗时,他更宁愿在府外居住。
当然,现在贾府有很多牵挂着他的人儿,但他并不想将考试后等待结果的焦虑情绪带给她们。一切,等考试结果出来再说。
北直隶的士子聚会,再又是南直隶的士子聚会,同乡会,同省高官、士子联谊。士子中意欲扩大影响力的人物做东…等等。贾环作为本朝的诗词名家,名满天下,士子们邀约不断。
但科举终究是要靠文章说话。正所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必言汉唐。在贾环拒绝作诗之后,他便不是宴会上的焦点,而只是点缀。几乎没有人认为他能以十三岁不到的年纪中进士。
贾环的性子,很沉稳,他相信他有足够的实力,但绝不会去和人辩驳什么。等会试成绩出来,他们就知道了。时光,便在这挑挑拣拣、有选择的宴会的中流逝。
贡院之中,阅卷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
贡院的至公堂后,阅卷已经将近尾声。众多阅卷官都在抓紧时间。而里面的小厅中传来争吵声。
翰林院编修梅和歌正在和翰林院侍讲蔡宜就一份卷子争执不下:是黜落还是录取。
同僚们都在看着。主考官刘飞白并没有表态,慢慢的喝着茶。方望看了看梅和歌,欲言又止,终究是忍下来。因为,梅翰林要黜落的卷子,很有可能是贾环的卷子。
“都别吵了,给我看看。”工部左侍郎胡侍郎拿过卷子看了看,有点明白气氛诡异的原因。
五经题,答得都是《诗经》。本朝的神童贾环,治诗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他在乡试的卷子,礼部和翰林院不少人都看过。
胡侍郎有将近六十岁,这个年纪在侍郎位置上,绝对算不上年轻,只能说是中庸。胡侍郎微微皱眉,沉吟了片刻,对大学士刘飞白道:“刘枢臣,这份卷子文理疏略,用字空浮,理当黜落。”
梅和歌微微一笑。他笃定胡侍郎的意见会和他相同。因为,他们同属与谢大学士门下。
刘飞白看向方望,询问道:“望溪的意见呢?”
方望板着脸道:“我不干涉房官阅卷。”有些事,他已经做了。但是贾环要写不好卷子,他能如何?
这份卷子,他看过,第一篇文章算很不错的。后面则是有些乏味。说空洞亦可,说四平八稳亦可。在房官主观判断下,黜落和录取,是两可之间。
刘飞白笑着点点头,对蔡宜道:“既然大家都不认可,这份卷子就且放下吧。”
蔡宜叹口气,拱手答应下来。到底是十三岁的进士太惹眼,众人都想压下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九章 看榜
三月五日,四更时分,本司胡同中歌舞、丝竹之声不断,正是一天生意最好的时候。
京中美人,号称天下第一名妓的苏诗诗转了几个酒场,返回自己的绣楼后面喘口气。双十年华的美人,带着金钗、玉坠、环佩等饰物,清丽娴静。
此时,她毫无形象的倚在椅子中。但更显的真实、美丽。
丫鬟丹儿忙端茶倒水,服侍着,微微撅嘴道:“姑娘,我打听了。贾三爷怕是考不中呢。来往的举人老爷语气都很可恶。”
苏诗诗禁不住一笑,“好了。”抿口茶,随即心中又觉得烦闷起来。江南往事,在目。可他回京这么久,却没来找她。
他若是高中,以贾府的门第,她怕是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只是,她又怎么能盼他不中呢?
…
三月七日中午,军机处内中午吃饭时间,军机大臣、章京、书吏们纷纷从文渊阁、直诰敕房中出来,经过月门,往角落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