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环坐在榻椅上,问道:“晴雯、如意,假设,我是说假设,我有一天离开贾府,你们俩愿不愿跟着我走吗?”

    如意咬着西瓜瓤,理所当然的道:“三爷,我是你的丫鬟啊,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如意有点迷糊,根本没听懂贾环的潜台词。晴雯是听懂了。想想看,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的小事,给老太太、太太厌恶、惩罚,像三爷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不生出离开的想法才怪。

    她要是个有本事的男人,也不愿意窝在这里:看着宝玉受宠,一堆人的偏心。

    晴雯抿嘴儿笑,娇俏多姿,轻声道:“三爷,我的卖身契在老太太那儿呢。我倒是愿意跟你走。”

    贾环就笑起来。这也是个问题。以他现在和贾母糟糕的关系,能把晴雯的卖身契要的出来拿才有鬼?不过,距离他离开贾府还有几年,可以慢慢的筹划。

    和晴雯,如意说了一会话,便打发她们俩先去休息。深夜里,贾环独自的坐在书桌前沉思。

    愁苦,抑郁,清冷,孤寂的情绪随着明月落在他的书桌前。

    这一方窄小的天地啊!

    …

    如果要问贾环是否后悔前些天在偏厅里“开喷”,从而得罪了贾府的掌权者们,落到被限制自由的下场,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不后悔!

    简单的从处罚接过来看:连续的得罪王熙凤、王夫人、贾母,被困在贾府里断了经济来源,“脱离计划”中止,这显然比被贾政打一顿要严重得多。

    给贾政打一顿,最多几个月就回复过来。不过是一顿皮肉之苦。

    但,如果这样想,实在是大错特错!

    因为,这不仅仅是皮肉之苦,王熙凤还给他扣了个写“小黄文”的帽子。这个帽子带上去,他贾环的名声就臭大街了。

    相当于是给王熙凤践踏在淤泥中,狠狠的踩了几脚,再无翻身的机会。事情坐实,王熙凤会不到处散播消息?

    在古代这种讲究名声的社会中,怎么强调名声的作用都不为过。比如:他现在即便是困顿于此方圆之地,但名声在,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而如果是带上王熙凤给扣的帽子,即便他有离开贾府换身份的计划,但三五年的时间内,他顶着这个帽子,只怕找不到合适的人为他所用,未必能攒够离开贾府的银子。

    所以,他才要激烈的反抗!所以,他不后悔!

    贾环的困境在于,他的赚钱计划被迫停止,他现在是要等王夫人的禁令过期再重启计划,还是寻找新的打破僵局的机会。

    这两个选择都有困难。

    第一,即便禁令过期,王夫人回头再随便找个借口都能将他拘在府里,怎么办?他不能寄希望于王夫人的心情好坏。

    如果是让他天天去给王夫人磕头请安,装孝子,刷好感,这种途径还是算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他深深的渴望自由,

    但人的身躯,怎么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第二,打破僵局。怎么打破僵局?难道是苦读若干年,考试秀才后?那时,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这一晚,贾环辗转反侧,无心入眠。

    …

    六月十三日,书房休息一天后重新开课。

    下午时分,突然下起暴雨。乌云压顶,电闪雷鸣。阵阵夏雷在天空中炸开,发出爆炸般的闷响,震耳欲聋,肆逞天威。

    “啪啪啪!”急促的雨滴落在窗台上,仿佛战鼓密集的点声。

    “哗哗哗!”风助雨势,猛烈的扑在墙壁、屋檐上,发出激烈响声。

    见这样的情况,林举人轻叹了口气,“罢了,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吧。贾环留一下。我要考校你的功课。”

    贾琮和贾兰羡慕的看贾环几眼,这是尖子生的待遇。贾琮还想着要不要给三哥说下前些天他父亲关注的事情,但想想,却不知道怎么说。

    贾琮、贾兰向林举人行礼后,收拾了书具,带着随从在暴雨中离开。

    贾环有点不明所以,抱歉的道:“先生,学生这几日…”他最近根本无心学习。

    林举人摆摆手,从讲台上走下来,道:“我知道你最近遇到些问题。我们谈一谈。”

第三十八章 何不读书?

    尊师重道,学习聪明、勤奋的学生,没有老师会不喜欢。林举人如何能例外?

    贾环前两天是当着他的面被贾府里趾高气扬的小厮叫走,第二天来读书时就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今天更是神思不属。

    林举人大致上听到点风声:好像是贾环得罪贾府里的某个管事媳妇,但不至于连读书的心都静不下来吧?

    其实,贾府如今虽然是“萧疏”了、“外面架子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但二门内的事情,怎么都不可能传到外面给林举人知道?

    实在是贾环那句骂人的话太狠。阖府里外加贾府外的几房人都听说,再加上骂的是王熙凤这样的大名人,就有只言片语传出来。

    林举人道:“韩昌黎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既然是你的老师,有责任为你解惑。看你这两日心思不在读书上,到底遇到什么难事?”

    林举人一片好意。贾环起身给林举人让座,站立着,斟酌了下,道:“我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里的琏二嫂子生了间隙,前些日子在长辈们面前闹了一场。家里责令我从此好好读书,不要再出府门。”

    贾环略过了一些细节,林举人也不穷根就底,奇怪的挑挑眉头,说道:“闭门读书的处罚也算是正常。你怎么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贾环有些愧疚的道:“学生想要经营商事赚取银钱改善生活。被拘在府里,会断了经济来源。”

    他的愧疚倒不是因为读书人经商不好意思,而是因为没法给林举人说实话:他的目标是赚到银子离开贾府。改善生活只是附带。

    见贾环脸上有些愧色,林举人本来要训斥他的话又吞下去。他不是不通人情世故的读书人。生活的艰难,他困居在京师当然知道。他到贾府里来“坐馆”就是为生活所迫。

    刚才贾环说“琏二嫂子”,他略有耳闻。据说是贾府内的大管家。得罪这样的人物,他这个学生在贾府里的日子怕是很不好过。想要经营商事自力更生也是可以理解。

    如今这世道,早不是读书人“耻于言利”的时候,儒商大行其道。当今文坛盟主南京礼部尚书方凤九在南京城中给人写碑文,赚得家赀万贯。士林风气如此!

    林举人沉默了一会,轻叹道:“也难为你了。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他没问贾环做什么赚钱,万一问到学生的痛处也不大好。虽然他心里很好奇:8岁大的小孩子怎么赚钱?

    贾环如实的道:“我暂时还没想好。这两天课业有所懈怠,请先生见谅!”

    林举人摆摆手,捻着胡须,说道:“我往日教过你《神童诗》,可试诵开篇。”

    贾环有点不解,但老师要求,他也只能背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林举人就问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怎么理解?”

    贾环微征,试探的道:“先生的意思是让我好好读书?”

    林举人点点头,“正是!这个世道会欺你,有人会欺你,但唯有诗书绝不会欺你。正所谓: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只要功夫用到,自然水到渠成。但有功名在身,你在贵府内的处境应该会大为改善,不用去操持商事。要记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贾环一阵苦笑。林举人的道理很正确,也是可行的,但他并不怎么感兴趣。

    贾环有两个顾虑。第一,他即便是高考学霸,但以他现在的学习四书五经的进度,多久可以考中秀才?如果花费时间太久,要六七年的话,到红楼15年,贾府大厦将倾,他直接连脱逃的时间都没有。

    第二,他以贾环的身份考中秀才,岂不是更难脱身?贾府这样的勋贵之家,出个秀才还是相当受人瞩目的。而且,贾府会重视他。和现在对一个稍稍展露才华的庶子肯定不一样。

    贾母心里那么厌恶他,说:不读出名堂来,不要来见我。这句话反过来怎么理解?只要他中了秀才,贾母即便是厌恶他,也得捏着鼻子认了!

    有功名的读书人在贾府内的地位可见一般。

    林举人见贾环苦笑,以为他听不进去,劝道:“只要成为生员,宗老不敢难你,乡绅不敢难你,小吏不敢难你,衙役不敢难你。你那位嫂子又怎么敢为难你?

    而且,生员见县令不拜,免徭役刑法,可四方游学不受路引限制。你到底是年纪还小,不明白这世道。就算经商坐拥万金,没有功名护身,也不过是他人圈养的肥羊而已!任人宰割!”

    贾环无奈的笑一声,给林举人倒茶。他怎么会不明白,关键他心中的顾虑啊,想了想,问道:“先生,以你的看法,我如果要考中秀才,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真的没办法的话,他只能考虑尝试着花费两三年的时间来走功名这条路。这总比寄希望于王夫人日常的心情要强。这是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当然,在求学期间,他手中的银子花完的话,估计得吃糠咽菜来度日,清贫异常。但王熙凤总不敢将他饿死在贾府内吧?

    至于,被贾府重视后能不能脱身的问题。估计会很有些麻烦。但只要他决心够大,制定出周密的计划,离开还是有可能。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候再说吧!

    林举人接过贾环倒的茶,喝了一口,微笑道:“这要看你有多大的决心!我看天资聪颖,但是性子却有些懒散。读书人本就该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

    贾环惭愧的一笑,他确实没有尽全力的学习,在写书呢。这时,追问道:“先生不用担心我偷懒,以最大的决心来读书,什么时候能进学?”

    林举人笑呵呵的竖起一根手指,“今年是庚戌年。六月份,岁考府试已过。院试在8月间。你是没有参加资格的。明年是辛亥年,会举行科考。二月份开始县试。距离此时还有约8个月的时间。其后府试在四月份,院试在8月。一年零二个月,我保证能让你达到生员的水平。但能不能中,要看你的运气。”

    贾环默然无语。

    但他当年读书也是一路考过来,知道考试有时候真的是需要看运气。他高中时就有个尖子生,平时能考全班前五。但那年高考这位同学却只考了个二本。

    林举人淡淡的笑了笑。他堂堂一个举人,单对单的花时间教一个学生,要是学生达不到秀才的标准那才是笑话!但他并没有把话说满。功名之路,实力要有,运气也要有。

    贾环脑子里高速运转。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他如果下定决心去考秀才,风险在于:如果两三年后没有考中秀才呢?那时候他又要怎么办?林举人可是没有打包票的。

    科举可以考很多次,但是人的脑袋就一个啊。他要的是100%的成功率。因为,错过脱离贾府的最佳时间,估计得给这些猪队友们坑得死无葬身之地。

    林举人见贾环还在犹豫,轻叹道:“今年春闱已过,下一场又是三年后。我是科场蹉跎人。前些日老家有书信来:家慈身体不佳。我已经有返乡之意,最多在贾府坐馆到明年。”

    他还是想在走之前给他几年的坐馆生涯留个纪念:培养出一个考取功名的学生。读书人讲究的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贾环知道他要下决断了。如果错过了林举人这样有水平的老师,他要在贾府这坑爹的学习环境中考中秀才,当真是千难万难。八股文那一套东西,没有前辈教,想要自学,那是痴人说梦。

    红楼书中第七回,时间跨度是红楼九年,贾宝玉第一次和秦钟见面事,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

    这段话有三个点要注意:第一,原书中,林举人今年就离开了。

    第二,贾府的家塾,看过红楼的人都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烂地方。薛蟠公然在里面玩男生,搞龙阳之好。贾宝玉和秦钟也是一样,进去就和香怜、玉爱勾搭上。

    当着是让人大开眼界,学校里还有搞这种事的?贾环只想说一句:城会玩!

    第三,以贾宝玉那样的待遇,在业师离开后,也只能空一年的时间,要读书只能去家塾。而以他贾环在贾府的待遇,难道还能请得到先生单独来教他?

    贾宝玉说林举人明年(红楼十年)会回来,但林举人现在可是明确表示不会回来。

    贾环等不起!

    贾环往日在商场上谈生意,信奉的是“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原则,处事果决、利落。他当即起身向林举人行弟子礼,神情坚毅的道:“学生决定了,请先生教我!”

    科举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但他已经别无选择。错过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好!好!好!”林举人抚掌而笑,“从明天起,我会加快你的学习进度。”

第三十九章 师道三种

    六月十三日的暴雨连绵,到十四日下午才稍歇。贾宝玉踩着甬道上的积水,从书房小院回到贾府内,脸色微微有些不快。

    夏雨清凉,绿蕉滴水。

    正在屋里暖阁中做针线活的袭人坐在绣墩上,白白净净,一副温柔和顺的模样,见宝玉进来,娇柔的笑着起身,温声问道:“正是上课时间,你怎么回来啦?”

    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穿一件白底绣图的箭袖,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副锦绣公子的好模样。这时,他将手里的书包丢在榻椅上,不忿的说:“林先生忙着教授环老三,哪有功夫教我?”

    前些天的“才子佳人话本”事件中,贾环给贾母、王夫人下了“处罚通知单”不提。贾宝玉这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影响。他今日便去书房里读书,打算好好表现一番。

    当然,主要原因是林妹妹正在和他怄气,迎春、探春、惜春都有点疏远他。宝姐姐倒是没有,可是梨香院有点远,天气热得很,他也不会天天去。云妹妹到还好。但他有点提不起劲来,便去书房。

    哪里想到素日方正、严肃的林举人竟然用心的在教贾环《论语》,这让他情何以堪!他现在怎么看贾环都很不顺眼。心里烦闷,就找了个借口回来了。

    袭人一听贾环的名字,脸色微变,心有余悸。那天要不是太太护着她,她怕是要被赶出府去。恳切的劝道:“那是个有心计的厉害人。老太太、太太已经罚了他。二爷还是少和他牵扯到一起为好。”

    宝玉点头,“那是。”又道:“你也别怕他,他要是惹你,你告诉我,我教训他。”

    贾环“战斗力”太剽悍,而且有股子“混”劲,连鸳鸯姐姐和凤姐姐都敢骂。他是怕贾环遇到袭人后会骂她。

    袭人拿着毛巾给宝玉擦头发上的雨水,笑着道:“我怕他干什么啊!你去林姑娘屋里看看吧。”

    宝玉就笑起来,握着袭人的手,心情好很多。

    …

    下午四点多,贾兰独自的背着书包回到家中。李纨今日肚子有点不舒服,早早的从贾母处回来休息。一身素服,身段婀娜,慵懒的倚在椅子中喝着红枣枸杞茶,少妇风情不经意间流泻歘来。

    她的贴身大丫鬟素云、碧月两个在屋里精心的伺候着。

    贾兰先问候了李纨,再坐到母亲身边说话,主要是说他的学习情况。

    李纨一向很关注儿子的课业,特别是那天去贾环房里看到贾环记的大量的学习笔记后,回来更加严格的督促贾兰学习。

    贾兰道:“娘,先生开始加快教授三叔的课业。三叔现在还在书房里用功呢。”小脸上写满羡慕。他虽说也喜欢玩,但是更喜欢老师的看重,喜欢他读书有成时母亲欣慰、欢畅的笑容。

    李纨就有些好奇,“兰儿,这是为什么?”

    贾兰道:“我也不知道呢。昨天先生将三叔留下来考校课业,今天上午就宣布要加快三叔的学习进度。先生教授也不避讳我和琮叔。先生说他的学问道理: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李纨的父亲是前国子监祭酒,对林举人这句话还是能理解的。这是指周、宋时期的四位理学大家。濂是大儒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贾环随手写的引起林黛玉关注的《爱莲说》就是周敦颐的名篇。只是这个时空中,这篇好文章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出世。

    洛学是二程:程颢、程颐。程朱理学的“程”。

    关学是张载,世称横渠先生。最有名的是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闽学便是朱熹。因为朱熹的讲学地点是福建建阳。福建简称闽。

    李纨道:“这是先生说他的学问道理是继承自理学大家,不是阳明先生的门人。还有呢?”

    贾兰诧异的道:“娘,你怎么知道还有?”见李纨只是轻笑,他便说道:“先生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有三种:蒙师、业师、人师。我在贵府里坐馆,实则是蒙师,教授四书五经,也不过是让你们通读而已。如今贾环要努力上进,我便担任你的业师。至于人师,我德行浅薄,并不足以担任。你们往圣人、孟子、程、朱这些先贤身上看。”

    李纨点点头,肯定的道:“林先生是有学问的人。这番话讲的清楚明白!”

    贾兰赞同的笑起来,又接着道:“林先生就让三叔给他斟茶行礼。”

    李纨脸色轻变。天地君亲师。她清楚林举人让贾环斟茶行礼意味着什么。这是在收弟子。

    贾兰没有留意到母亲的神色,还在笑着道:“宝二叔今天下午也去书房了。不过,他看到林先生教三叔教的认真,坐一回就走了。林先生下课时说宝二叔性子轻浮狂躁,让我们不要学他,做学问要踏踏实实,耐得住寂寞。”

    贾兰都没留意到,他看到宝二叔吃瘪,心情还蛮好的。

    李纨叹了口气,轻轻的抚摸着儿子的头,“兰儿,你三叔怕是下了狠心要读书读出个名堂来。他这是要打算参加科举。”

    贾兰看着母亲,道:“娘,我也要参加科举,光宗耀祖。”

    李纨摇摇头。环哥儿参加科举可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他被逼得没有路走了。她听素云说最近厨房里给他的伙食都是剩菜残羹。晴雯私下里气的哭,却因为环哥儿的吩咐没有闹。

    这事肯定是凤姐儿指使的,格调终究是不高,到底是没有读过诗书!

    李纨收起了心中瞬间泛起的情绪,对贾兰道::“兰儿,你有这个志向是好的。去读书吧。不要和你三叔走得太近。”

    “哦。”贾兰虽然不解和难受,但还是听从母亲的吩咐,乖巧的去他自己的房间里读书。

    李纨看着儿子的小身影,心里叹口气。她当然知道兰哥儿和贾环在一起能好的学习,提高效率,但是她承担不起和贾环亲近的后果。现在阖府里的人都在“排斥”他。

    …

    决定走科举之后,贾环就陡然忙起来,无暇去处理其他事情。想要在8个月的时间内达到参加科举的水平,必须要“突击”学习,加快进度。

    县试由知县主持,考5场。科目是: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之所以有个“等”字,是因为县试中知县的裁量权很大,可以自由出题考校学生。

    贾环目前的学习进度是还在学习四书中的:论语。而从考试科目来看,他需要将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都学完,然后要在五经:诗经、周易、春秋、尚书、礼记中选一门来学习。叫做“本经”。

    通俗的说:四书是必修课,五经是选修课,选一门学习就行。

    学习四书五经,不仅仅是说能读懂书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将字句都背得滚瓜烂熟。否则,上了考场连题目出自哪里都不知道还怎么考?

    这还只是基本功。贾环还要学习八股文制艺技巧,就是怎么写八股文。八股文,代圣人言。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数就是要明确圣人的思想。

    比如:孟子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这不能只看典故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孟子是劝梁惠王:要王道,而不要霸道。诸如此类的门槛。

    然后,才能下场考试。

    由此可见,贾环的学习任务非常的繁重。好在,他有记笔记的习惯,每天都会自觉的复习,不会出现老师讲到后面他却忘了前面的情况。

    林举人这么笃定的能在短时间内将贾环教到生员的水平,除了对他自身学识的自信外,就是看重贾环这一点。14个月的时间,将四书一经详细的过两遍绰绰有余。

    这天傍晚,贾环从书房里回来,心里背诵着论语中的篇章。他是拿出当年高中背英语单词的劲头。读书的事情,向来是不疯魔不成活。刚到屋里,就见史湘云的丫鬟翠缕正在偏厅里和晴雯、如意闲聊。

    翠缕、晴雯、如意三人迎出来,跟着贾环去里屋。翠缕郑重的向贾环屈膝行礼,道:“三爷,姑娘打发我来向你道歉,索要婴宁的文章给你惹麻烦了。”

    贾环坦然的受了翠缕的万福礼,摆摆手,“我心里有数,不关史姑娘的事情。”他倒是有心喊史湘云一句“云妹妹”。不过,他现在处境落魄,还是算了。他那天在贾母院的偏厅里喊过。

    翠缕就松口气,笑着道:“谢谢三爷!姑娘们最近聚在一起,讨论三爷提的几个问题,都是有些好奇答案。薛姑娘笑着说本来可以找三爷要答案的。”

    贾环就笑,薛宝钗这话说的很有技巧啊,既表达对他的关注,又说明不能来探望,“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段子,姑娘们估计没有看过三国的原书。”

    翠缕笑道:“那我这样去回姑娘们了。三爷,姑娘听翠墨说你答复了三姑娘一首诗来咏怀,不知道能不能写给姑娘看看。”

    贾环看了翠缕一眼,多少有点明白史湘云试探的用意,洒脱的道:“行。”说着磨墨,提笔立就,字迹飞扬。他确实没有责怪来“求话本“的史湘云的想法。

    “才子佳人话本”事件第一位的罪魁祸首是挑事的王熙凤,第二位的是告密的袭人。

    翠缕捂着胸口松口气。姑娘说了,环三爷要是肯再写字给她看,那就是真原谅了,不写的话,怕是心里还是怪她。

    现在看来,三爷明辨是非,性情坦荡。哪里是宝二爷说的“小人”啊?

第四十章 待时而动

    翠缕拿着贾环的文稿,笑盈盈的离开。

    贾环将毛笔轻轻的搁下,轻轻的叹口气。他既然决定走科举的道路来打破目前的僵局,便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最近忙着学习,没有去管其他的琐事。

    例如:贾母吩咐他给鸳鸯、王熙凤道歉,他到现在还没有去。嗯,最近心情不好!

    “才子佳人话本”事件给他目前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相应的,他并非没有落下一点好处。比如:他和三姐姐贾探春的关系更加的亲密;

    比如:经历风波,他实际上已经有和钗、黛、史交往的资本。

    只是,如薛宝钗说的:原本可以来找他要答案的。但是因为贾母的态度,她们是不方便公开来他这里玩,但是派丫鬟来他这里却没什么滞碍。

    当然,贾环现在处境落魄,他现在要是想着和钗、黛、史交流,那才是真正的“风流名士”:饭都没吃饱,就想着和女孩子拉近关系,享受和美女交往的乐趣。

    但这不是他贾环的风格。他是个务实的人。他现在的关注点在他的困境、学业上。

    当前的困境包括:厨房里的伙食变差;公中派下来的用度以次充好,几乎不能用;府中一些人的孤立,贾环曾经对晴雯笑言,他们几个将会被“打入冷宫”,现在的情况就有几分这样的意思。

    如意拿着茶壶进来给贾环倒了一碗茶,委屈的扁扁嘴。现在冰镇西瓜、绿豆汤的福利都没了,银子要省着用,只能喝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贾环笑着轻捏捏如意清秀的小脸,“闹情绪了啊!晴雯呢?”

    如意也不隐藏她的情绪,点点头,“晴雯姐姐去厨房里端晚饭去了。”

    贾环道:“她火气大,别和人吵起来了!不行的话换你去吧。”

    如意撅嘴,将茶壶放在条桌上,郁闷的道:“三爷,我火气也很大呢!府里那些人真是狗眼看人低。”

    贾环禁不住微微一笑,拿起茶碗喝着茶。

    说起来,他在贾府里的历程确实有点悲催。每次才有点起色,就遭到打击。但他确信,他这次等待的时间肯定要短于前两次。因为,他现在手中的资源比前两次多。

    第一次是:刚穿到贾环身上,他足足等待了一个多月,甚至还打算安静的如一只小蚂蚁般安静的等待下去时,在除夕晚宴上因为一首诗受到关注。

    第二次是:今年二月底贾宝玉在他房间里摔玉,他被贾母冷落。他如同正在捕食的猎豹,耐心的等待足有一个月许,才从乳母张嬷嬷的事件上找到突破口。

    这一次呢?

    贾环手指轻轻的敲着书桌的桌面。已经过去有十几天的时间了!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六月下旬,骄阳如火!上午时分,鸟啼林幽。

    贾府内贾母院中,史湘云将府里的姐姐妹妹们都请到她的住处来,一起研讨贾环提出的关于“天”的几个问题:“天有头乎?天有耳乎?天有足乎?天有姓乎?”

    钗、黛、史、迎、探、惜齐聚。再加上各自的丫鬟。史湘云住处的客厅立即就显得有些热闹。

    史湘云笑靥如花,拍手道:“我如今有一个答案。先说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天有头乎?答曰:有,头在西方。诗经上说: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林黛玉眉尖蹙着,细声道:“这个答的巧!”随即,在脑海中想着诗经的内容。她是读过四书五经的。

    贾迎春和贾惜春两人都是叹服,“云妹妹(姐姐)果真是才思敏捷。”

    贾探春、薛宝钗两人都只笑。

    贾探春笑道:“天有耳乎?有。《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