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们村的阴阳两界-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和尚拿着画好的这幅孔雀,仔细的端详起来。
作为皇帝来说,学画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有机会看到、并临摹各代大师的真迹,这对画艺的提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画的非常好。最出名当然是杰出的绘画大师级人物宋徽宗赵佶。另外,朱棣的孙子宣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超专业水准的绘画大师。连末代皇帝溥仪,1945年被囚苏联时,还曾用自己画的画贿赂过西伯利亚看守。
所以建文帝的画,也绝不是一般的画家所能比。老和尚边看,边忍不住啧啧赞叹。不过,他可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建文帝的画技,他是要寻找画中那个神秘的细节,他仔细的观察着,看到那个他希望看到的细节时,虽然提前有所预料,但真正看到时,内心还是禁不住强烈的震动了一下。
老和尚小心翼翼的收好画,此时,他好像非常激动,不过他努力的压抑着,尽量用平静的语气对建文帝说:“法兄果然画艺高超,你的这幅画的价钱远高于这锭银子,但我身上只有这些,还望法兄能移驾跟我去庙中去些”。
建文帝一听,感到受宠若惊,忙说:“多谢大师抬爱,这些就足够了,在下已经感激不尽,就不去贵寺打扰了”。
老和尚依旧和蔼的微笑着说:“那我就却之不恭受了,不过我的寺院离着很近,我看法兄面有饥色,如不嫌弃鄙寺简陋,可随老衲到鄙寺用点斋饭,并小叙一下,如何?”
建文帝实在是饿的有点撑不住了,看看周围人越聚越多,都好奇的看着这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交谈,他担心万一有朝廷的密探,那就坏了。于是便同意了老和尚的邀请,强打精神,赶紧收拾了一下,随着老和尚分开人群,往寺院走去。
老和尚所在的寺庙果然不远,拐过两个弯后,就在不远的一处半山坡上。建文帝跟在老和尚身后,快步而行,他惊异的发现,老和尚竟然行动如此敏捷,并且走这本快,气息平稳,一点都不喘,而自己年纪轻轻,以这样的速度走路,都忍不住呼呼只喘。
寺院不大,但收拾的非常干净整洁,里面只有六七个和尚,一见老和尚回来,都合掌施礼,原来老和尚就是这个寺庙的方丈。
老和尚先让人赶紧为建文帝准备斋饭,因为刚过午后,所以中午做的斋饭,有很多剩下的,稍微热了一下,很快就端了上来,老和尚为了让建文帝吃的不拘束,于是自己和其他的小和尚暂时都退了出去,建文帝一个人留在屋里。
这是建文帝在逃亡生涯中,吃的最饱,最香,也是最放松的一顿饭了。不知为什么,这个寺庙让他有莫名的安全感。
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般的,把满桌子的斋饭,一扫而光,连一粒米,一点菜汤都没留。吃完后,抹了抹嘴,打了个饱嗝,心中又泛起无尽的感慨,自己原打算学学齐桓公,准备东山再起,不过看到叔叔朱棣,治国能力显然比自己强很多,江山也越来越稳固,看来自己翻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可是,即使能夺回江山,那又能怎么样呢?人的幸福,也许就是这饥饿时的一顿饱饭,饥渴时的一口凉水,这就足够了。他越来越想找个地方,能平平静静的过完这一生,而不想一定要夺回江山,重当皇帝之类的了,他受够了这种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
正当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听见老和尚在外面敲门问道:“法兄,饭够吃的吗?再给你盛一点吧”。
建文帝这才缓过神来,连忙起身离座,边开门边连声道谢的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不用了。
闲聊几句后,老和尚说,后院有他一间画画用的禅房,他想让建文帝帮他看看画。建文帝当然连声应允。于是,建文帝又跟老和尚来到后院。
这个禅房,就在寺院的的最后面,并且是在一个很高的山坡平地上建的,登上这个山坡,寺院的所有房间,就尽收眼底。而院墙外,就是地势很高的山坡,这个屋子也算是紧背靠大山了。
建文帝觉得这样的地势很不平常,因为只要站在屋门口,就能鸟瞰寺院里所有人的进进出出,这是最有利的防守地形。
上了好几阶台阶,才进入屋内,因为背靠大山,只有前面的光线能多的透进来,所以屋内有些暗。
进屋后,建文帝发现没有任何小和尚在这边,连倒茶都是老和尚亲自动手。等落座后,老和尚亲手给建文帝沏上一壶香茶,老和尚走到门口,往外看了看,然后把房门关上,忽然猛地转身,紧走几步到建文帝面前,到头便拜,口中说道:“皇上,请恕老衲怠慢治罪”。
建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手中的茶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过来一会,他才缓过点神来,结结巴巴的说:“大师,你开玩笑吧,这那里…那里有什么皇上”。
此时,老和尚跪在地上,则显得非常平静,他恭敬的回答道:“老衲刚才从皇上的一举一动中,就知道皇上必是皇室贵胄,因为老衲也在某位王爷家住过几年,知道皇家的规矩,了解皇室子孙,一言一行皆有法度,并且自小养成,非能轻易改变。尤其是刚才皇上画的那幅《孔雀登高图》,知道皇上肯定是临摹的宋徽宗的真迹,因为,这种画如果一般人去画,都会画成孔雀的右足抬高,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右手拿笔,这样画比较顺手。而只有宋徽宗的画的《孔雀登高图》,才是孔雀的左脚先抬起,因为也只有宋徽宗,才观察到孔雀在登高时,都是左足先抬起的。”
建文帝听完后更是吃惊,他不知道这个老和尚究竟是什么背景,竟然对皇室的方方面面,如此了解。
建文帝还是不想轻易相信,而是敷衍说:“大师真的是弄错了,我就是一个乡村野僧,哪是什么皇上啊?至于画,民间高手云集,不惟有宋徽宗有此种造诣。”
老和尚没有接建文帝的话,而按自己的思路接着说:“皇上不必担心,我绝无意对皇上不利,如果真有大逆不道的意图,也不会把皇上请到寺中款待了,而早就直接报官了。恕在下冒犯,皇上左侧龙足上有块黑痣,如果您真的不是,可否让老衲一看呢”。
一席话,把建文帝说的哑口无言,沉默了好久,建文帝才长长叹了口气说道:“大师请起吧,大师果然是目力非凡啊,既然识破,我也无话可说,只是现在惶惶如丧家之犬,那还是什么皇上啊”。
说话后,建文帝无限感伤的哭泣起来,并且哭声越来越大,好像再发泄着什么似的,老和尚也伏在地上,陪着一起痛苦流涕。
俩人就这样痛苦了好大一阵,才慢慢停了下来。
老和尚边擦泪边痛心的说:“反贼朱棣心狠手辣,将皇上原身边大臣方孝孺的嘴角割开,然后撕至耳根,惨不忍睹啊,这都是因为方孝孺终于皇上,大骂燕贼忤逆,朱棣恼羞成怒,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朱棣竟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处死。方孝孺是被凌迟处死的,第一刀是先把额头的皮撕下来,盖住眼睛……哎,惨啊”。
第85章 操控命运的犀牛
听完这些,刚止住哭声的建文帝,一下子又变得无限悲痛起来。这次哭的更厉害,有几次差点要背过去气去。
跪在地上的老和尚,连忙爬起走到建文帝身边,不停的帮建文帝摩挲前心,捶打后背。男人的哭和女人不一样。男人一旦痛哭,总能让人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苦。这男人惨痛的哭声,在暮色逐渐浓重的屋里回荡着,更营造出无比悲怆的气氛。
为了怕别人听见,老和尚赶忙把所有的窗子一一关上。建文帝也意识到自己哭声的危险,便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为了压抑住自己的哭声,他使劲咬住下唇,直至咬出一排血红的牙印来,最后才终于平静下来了。
两人静静的坐在桌子两侧,默然无语。过了一会,建文帝才用哭的有点嘶哑的声音问:“大师还没有告诉我,您究竟是什么来历?”
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建文帝,而是反问建文帝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陛下可知道,本朝自太祖皇帝起,与和尚有什么渊源吗?”
建文帝点点头,心想,这大家当然都知道太祖皇帝就曾当过和尚。
老和尚仿佛猜出了建文帝内心的想法,淡然一笑,然后讲了一个关于他们朱家的神奇故事,作为朱家的后人,建文帝却从未听说过这个关于他们家的奇闻异事。
这个老和尚说明太祖朱元璋,其实不是祖籍不是安徽凤阳,而是苏州。朱元璋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居住在苏州,后来因为家里非常贫穷,恰好又赶上了饿荒,朱家这才从苏州迁到凤阳。
在苏州时,朱元璋的祖父,水性极好,在水里浮沉自如,经常能潜入深潭中捕大鱼,人们都说,他肯定是鱼托生的,要不然水性怎么能如此高超。那时,在苏州一带,有一个非常有造诣的命理大师,精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玄学命理,人们都称他为刘仙师。
一天深夜,朱元璋的祖父忽然被敲门声惊醒,那敲门声虽然很轻、但却很急促的,这么晚还有人敲门,一定有什么急事,所以他连忙点上油灯,披衣起床去开门。
当他把门打开时,从外面闪进来一个人,借着屋内昏暗的灯光,他惊奇的发现,这个人竟然是刘仙师。
刘仙师可是他们这一带的名人,别说一般人,平时连官员显贵,都难请到他,他平时行踪总是飘忽不定的,并且时常去云游。朱元璋的祖父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大名鼎鼎的刘仙师,三更半夜的来找他这个穷光蛋。再看刘仙师,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
两人寒暄了几句后,恰好朱元璋的祖母,领着朱元璋的父亲回娘家了,所以,刘仙师一看屋里没有其他人,就直奔主题。原来,刘仙师是来找朱元璋的祖父帮忙的。
因为经过刘仙师几十年的研究,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深潭。这个深潭有点怪,表面上看着非常平静,但水下却有很多暗流,人只要一下水,就极容易被暗流冲走,很难生还。但因为深潭中有很多大鱼,还有人说潭中有极其珍贵的、重达百斤的红鲤鱼,所以总有人冒险进入潭中捕鱼,因此,数百年来,这个深潭淹死的人无数。而进入深潭几次,却能毫发无损的人,除了朱元璋的祖父,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但刘仙师感兴趣的,不是什么潭中的红鲤鱼,而是一种比红鲤鱼更神奇一千倍、一万倍的东西石犀牛。
这个石犀牛,可不是人雕的,而是天地之气,在山川,水泽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结成的“灵胎”。刘仙师通过几十年的艰苦研究,终于找到了这个石犀牛的准确方位就在深潭的潭底。
为了检验自己的研究是否正确,所以这几天里,每到深夜,刘仙师都会跑到潭边,仔细观察,因为只有在深夜的某个时刻,这个神奇的石犀牛,才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灵气”。经过几天的观察后,刘仙师才确定自己的研究没错。
那找到这个石犀牛有什么用呢?答案很简单可以使自己的后代成为帝王将相。
朱元璋的祖父听完这些后,非常兴奋。他知道这个刘仙师不但道行深不可测,并且从不打诳语,不管是为人治病,还是给人算命,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从不坑蒙拐骗,信誉极好。
既然刘仙师说这个石犀牛,有如此神奇的作用,那自己豁出命去也值得。便忙问刘仙师具体该怎么做。
刘仙师说的这个方法,有点匪夷所思必须用先人的遗骨。那就得先去祖坟,把先人的遗骨刨出来,然后拿东西包好,并且千万不要把遗骨露出来,然后潜入深潭潭底,找到石犀牛,等石犀牛张口时,要把先人的遗骨,迅速填进它的嘴里,这样就可以了。但犀牛的嘴只张开一次,所以,要一次性的把遗骨填进去,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可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发生了问题。
原来,朱元璋的祖父,在挖完先人的遗骨后,发现自己忘拿东西包了,想再回去找东西包的话,时辰就来不及了,情急之下,他就走进庄稼地里,弄了些叶子把遗骨包上,然后拿上刘仙师早已包好的、刘家先人的遗骨,潜入深潭中,准备把这两包遗骨,同时塞进石犀牛的嘴里。
潜入潭底后,他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那个石犀牛,发现果然是栩栩如生,卧在水底,像真的一样,并且通体发着莹莹的绿光。
朱元璋的祖父游了过去,当他刚准备把两包遗骨,送到石犀牛的嘴边时,忽然,那个石犀牛张开嘴,一下咬住朱元璋祖父、用庄稼叶子包好的遗骨,吞了下去。因为虽是石犀牛,但毕竟还有犀牛的天性,喜欢吃绿色的叶子。
于是,朱家先人的遗骨,就这样被石犀牛给吞下去了,朱元璋的祖父,再想塞刘家先人遗骨时,那犀牛却闭上了嘴。这下坏了,因为刘仙师说过,这犀牛只会张一次嘴。因此,刘家先人的遗骨,就没能塞进犀牛嘴里。
当朱元璋的祖父上岸,把这个情况告诉刘仙师后,刘仙师好像五雷轰顶一般,呆呆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脸上充满了极度的失望和沮丧,过了好久,他才长长的叹了口气。
刘仙师让朱元璋的祖父再次潜入潭中,把刘家先人的遗骨,挂在犀牛的两个角上,然后写了偷偷施法,写了个咒语:“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
就是因为刘仙师的这个咒语,才使朱元璋有了当和尚这一劫。不过,石犀牛法力毕竟巨大,虽然朱元璋被刘仙师作法,暂时当了和尚,但他毕竟有了帝王之命,因此,即使朱元璋是在寺庙当和尚,据说每当他一个人夜深人静,打扫佛堂时,拿着笤帚,嘴里只要说:“走开、走开“,那些佛像就会自动挪开。
建文帝听得津津有味,他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不少,等老和尚讲完后,他不禁微笑着对老和尚说:“不知大师从哪里听来这样的故事,虽然荒谬,但也算是编的匠心独运”。
“哈哈,编的?这大千世界上,因缘际会的奇事、妙事多了,实际发生的,也许比这更让人难以置信”,老和尚说完端起茶来,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然后又压低声音,很神秘的问建文帝:“陛下,你知道这个刘仙师是什么人吗?”
建文帝茫然的摇了摇头。
老和尚脸上的表情,忽然变得严肃起来:“这个刘仙师不是别人,就是当朝大臣刘基刘伯温的先祖啊”。
建文帝不由得大吃一惊。
建文帝知道,那刘伯温,可是爷爷朱元璋手下第一谋臣,他学识渊博,料事如神,精通经史,被人比之为诸葛亮。但因为爷爷猜疑之心极重,开国大臣都被他以各种罪名,一一除掉了。这是为了朱氏江山的稳固。这个刘伯温也不例外,被祖父打压、整治的非常厉害,并且最后,爷爷让另外一个大臣下手,把病中的刘伯温下药毒死。
老和尚接着说道:“太祖把刘伯温除掉,但因为刘家可不是一般人家,从其先祖刘仙师开始,都精于道术和阴阳命理之术,这样害他刘家,势必会遭到他们动用奇门异术,来展开报复,这次朱家一门的骨肉相残,还有陛下的这场劫难,都不能不说与刘家关系很大啊”。
建文帝不由得激灵灵打了个冷战,他觉得太可怕了。自己本是爷爷朱元璋最疼爱的孙子,没想到竟然落到如此下场,并且自己的悲惨命运,还是和“和尚”两字分不开,爷爷也可能早有察觉,才在死前特意留下那个神秘的铁箱子,这才使自己得以活命。这难道就是躲不开的因果报应吗?
外面天已经黑了,屋里本来光线就暗,此时更是漆黑一团。两人在黑暗中说这些事,更让建文帝毛骨悚然。老和尚好像感到了建文帝的情绪变化,于是起身摸索着把油灯点着。
跳动的如豆的灯头,使漆黑的屋里,多了几分生气。而接下来,老和尚爆出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第86章 最恶毒的人蛊
原来,朱元璋在刚做皇帝不久,总感到心惊肉跳,还经常做一个怪梦梦见在龙椅上坐着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他甚至连那个人的模样,看的都非常清楚,并且每次都是这个人坐在龙椅上,这让朱元璋感到无比恐慌。
他命自己的心腹,找了一位命理之术高超的道士,来帮着解析一下他为何会做这种怪梦,这种梦到底预示着什么?
这个道士,果然有两下子,他经过一番推算后确定,在方圆十几里以内,有一个生辰八字和朱元璋完全一样的人,此人也有帝王之命,那个在出现在朱元璋梦里、坐在龙椅的那个人,就是此人。
朱元璋一听大为震惊,命令手下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人找出来。于是,几万官兵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找来找去,没想到真的把这个人找了出来,这个人的生辰八字,和朱元璋完全一样。不过此人的职业,有点让人出乎意料是个养蜂的。
当这个养蜂人被带到朱元璋面前人,朱元璋惊叹的发现,自己梦里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就这这个养蜂人!
朱元璋当然是准备立即把这个人杀掉,但道士一听说是个养蜂人,便劝朱元璋说:“陛下不必忧虑了,此人既然是养蜂人,也算是已经当上‘皇帝’了,因为他和陛下一样,有自己的‘万千子民’,不过他的万千子民是蜜蜂,并且还有很多‘蜂兵蜂将’罢了。”
朱元璋一听,觉得道士说的有理,并且马皇后也一再劝他,不要乱杀无辜,于是朱元璋便把此人放了。
但是不久以后,朱元璋又开始做同样的梦,于是,他便秘密让人,最终还是把那个养蜂人杀掉了。并且经过后来详细调查,发现这个养蜂人所在地,竟然是刘伯温的庄园。因此,朱元璋也开始对刘伯温猜疑起来,他认为这个养蜂人,肯定是刘伯温秘密弄到自己的庄园里,养了起来,以图谋不轨,不过最后查来查去,也没有切实的证据,并且那时候天下初定,江山还不稳固,所以就没有对刘伯温下手。
其实那个养蜂人,确实是刘伯温故意下的“人蛊”。什么是“人蛊”呢?就是用这种“人蛊”,可以作为诅咒另外一个人命运的“咒语”。这个养蜂人,就是刘伯温用来诅咒朱元璋的、活“咒语”如果朱元璋不杀死这个养蜂人,那么朱元璋就会被无尽的恶梦,折磨到精神崩溃;如果朱元璋杀掉这个“人蛊”,那么朱元璋后世当皇帝的子孙,将要受到诅咒。
这是什么样的诅咒呢?中国人最怕的就是短命,和子嗣不旺,这个诅咒正好具备这两个功能,也正是这个诅咒,通缩短皇位继承人的寿命,和减少其子嗣,而使明朝气数减少一半。明朝本可历经六百年,但实际只存在了不到三百年。
这个咒语确实够毒的。
查查明朝的历史,确实有这种情况。
明朝十六个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超过六十周岁,其他寿命都很短。从仁宗到武宗连续七代皇帝,平均寿命竟然不到四十岁,仁宗49岁,宣宗38岁,英宗38岁,代宗31岁,宪宗41岁,孝宗36岁,武宗31岁嘉靖达到六十虚岁,万历达到五十八虚岁,已经算是“高龄”了,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启,只有二十三虚岁,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虚岁。
虽然说在古代,人的寿命大多不长,但如此短命也很少见。比如,明清官员超过六七十岁的,比比皆是,明朝内阁官员入阁的时候,基本都在五十岁以上,首辅经常年过七十。清朝前期除了顺治因天花去世比较早外,其他皇帝大多较长寿。为什么明朝皇帝早死?
明朝成化帝不到30岁,就叹息“老将至”,可见身体素质有多差;明孝宗即位前身体就不好,可见先天素质就不怎么样;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的身体都非常不好,所以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而泰昌、天启三位皇帝的身体,更是差到极点。
奇怪的是,同样是朱家子孙,朱元璋那些当藩王的儿子们的后代,却大多很长寿。朱元璋的这些儿孙中,活到七八十岁的很常见,有的甚至生育上百个儿子,唯独当皇帝的朱棣这一支,不但短命,而且子嗣也非常不旺。甚至有好几代是一子单传,还有几个皇帝是绝后了,也就是说没生出儿子就死了。
可见,问题就出在朱棣身上。他兄弟们的后代,大多不但长寿,并且繁衍能力也很强,偏偏是他这一支,出了严重问题。
这难道真的都是刘伯温的“人蛊”在起作用?那么这个“人蛊”,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产生效果的呢?
是通过一个藏得很深的卧底,在起作用。这个神秘的卧底,表面上是全力帮助朱棣造反成功,把建文帝赶下皇位,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总体上,大大缩短明朝的气数,并导致其骨肉相残,把朱元璋原来的皇位继承计划破坏掉。并且这个卧底,也是个和尚,还和刘伯温家族很有渊源。这个神秘的和尚叫姚广孝。
姚广孝是苏州人,他家世代行医,并且姚家在那一带也算是个大族,与刘伯温的先人刘仙师,来往也很密切。
姚广孝自小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后来跟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出家。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三家,并且还擅长《周易》与阴阳之术。
这一天,姚广孝正和好友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谈经论道,恰巧碰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到姚广孝,就大为惊讶:“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怎么还会有相貌如此奇异的僧人?你看这一双三角眼诡异非凡,面似一只生病的老虎,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杀气,这肯定是一位精于权谋的高人,将来一定能建立千秋伟业。”
姚广孝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一阵窃喜。他连忙拉住袁珙的手,并引为至交。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姚广孝终于觅得机缘。这一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姚广孝受人推荐,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姚广孝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姚广孝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朱棣见姚广孝三角眼,体态臃肿,反倒有些不情愿要他。姚广孝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于是便把他拉到内室详谈。姚广孝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
此后不久,姚广孝便随燕王来到北平(后改为北京),名义上住持庆寿寺,实际上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燕王最重要的谋士和心腹。
助燕王运筹兵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建文皇帝)。姚广孝感觉机会来了。他想方设法帮朱棣树立信心,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
虽然朱棣觊觎帝位已久,但如果真要造反,心里还是没底,不敢轻意付诸实施。否则造反不成,王爷做不成不说,恐怕还要惹来灭门之祸。
姚广孝劝他尽快发兵,他却心事重重地说:“现在建文皇帝并没有失去民心,我起兵不得人心,结果难以预料啊!”姚广孝说:“我一直研究天文历法,深知现在天下应是殿下你的,天道在我们这边,不必担心**。”但朱棣依然下不了决心,每天兀自长吁短叹,一筹莫展。
两人在一起看书作对,朱棣随口吟出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在旁脱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他的意思是,民心现在也不在建文帝一边,由于建文帝大力消减藩王势力,天下大乱是迟早的事,据说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已经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这首童谣的意思就是说,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这也就是“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意思。
在姚广孝不厌其烦的劝说中,朱棣心中开始有点动心,但仍有所顾虑。
姚广孝运用自己高超的智慧,积极帮朱棣在军事方面做好准备。日夜不停的打造兵器,操练将士。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姚广孝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因为这些家禽聒噪的叫声,能最大程度的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与此同时,姚广孝天天与朱棣商量起兵策略。一天,两人正商量到紧要处,忽然暴雨如注,狂风大作,把房顶上的瓦也给掀掉了,碎片落了一地。燕王心中一惊,面带惧色地说;“这恐怕是不祥的征兆,我们是不是还是不起兵的好?”姚广孝听后,哈哈大笑,说:“殿下,此祥瑞之兆也!您没有听说过‘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吗?您就是真龙天子,一要行动,当然是要有风雨相随,并且房上的瓦片掉下来,是天意昭示您,房上应该换上皇宫的那种金色瓦片了。”
第87章 精神修炼与生存力
在姚广孝一再的劝说下,燕王朱棣才渐渐鼓起勇气,起兵推翻了侄子建文帝,使明朝的江山,掌控他手中。可以说,没有这个姚广孝,就没有朱棣的造反,如果没有朱棣造反,朱棣就当不上皇帝。那么,明朝的江山,就会理所当然的在建文帝的子孙中传递,如果真是那样,明朝的江山气数,将要长很多。
但因为朱元璋的祖父,没有把刘家先人的骸骨,成功放入石犀牛嘴里,所以刘仙师注定要想方设法报复朱家。虽然朱元璋成为天子,早已是定数,无法改变,但刘家还是通过种种方式,对朱家子孙和朱氏江上,进行着微妙的破坏。
在听完老和尚的一席话后,建文帝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遭受的这番万劫不复的劫难,背后竟然有如此复杂而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因,真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不知不觉,已是近午夜时分,远处传来隐约的更鼓声,和尚都讲究“过午不食”,所以两人在吃完中午的斋饭后,晚饭就不再吃了,虽然建文帝不是个真正的和尚,而不过是用和尚的身份,来掩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