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位面系统-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天的张嫣与往日很是不同,往日不管什么样的朝政,这位监国听政的太后都给他们一种温雅不怒,语带柔意。

    这突然的温怒很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女真人怎么就惹到了宫中的太后,两相之间差着很远呢。

    思量之间,考虑到如今女真人的实力,大明朝的羸弱,这些大臣们还是开口劝道:“太后息怒,如今女真人势强,不可硬碰,自当。。。。。。”

    站在龙案旁的李牧,看着下边这些大臣们对张嫣的劝告,虽然不是历史上的那批大明官员,却也如出一辙般,没有一个强硬的态度,都是在劝阻,认为朝廷应该坚壁清野,借城墙之厉固守,方为万全之策,不可主动出击,剿灭女真一族叛乱。

    张嫣听到大臣们的劝阻,也是有些犹豫,偷偷的看向了李牧,却看到情郎眼中带着怒意。

    这个时候,李牧好似听烦了这些大臣们嚼舌根,冷冷的问道:“怎么,诸位大臣要不要让太后效仿太祖皇帝下道懿旨,设女真人所建金国为永不征讨之国?”(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章 永不招安之族

    李牧的话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静,原本正在劝告不休的大臣神情一愣,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端坐于龙椅上的张嫣心中一惊,她看出李牧有生气的迹象,却没有想到竟然会如此怒火攻心,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搬了出来,用来威压这些大臣。

    对于大明朝的永不征讨之国,张嫣作为太后自然非常了解,熟记于心,这也是记在大明皇室祖训中的一条重要祖训,她没有想到李牧也会如此熟悉。

    李牧不仅熟悉,还知道明朝不征之国都有哪些,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初次穿越的初哥,算得上是个老油条了。

    在大明朝初年,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国、倭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十五个国家为大明朝永不征讨的国家。

    用于告诫后世子孙不得对这十五个国家恣意征讨,其中也有怕后世子孙穷兵默武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十五个国家在当时都是属于鸡肋般的存在,不是隔着大海,就是有群山阻隔,征讨起来十分不易,所以在明朝初年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些都是取之无用,得之劳民伤财之地。

    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留下这段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在这篇朱元璋留下来的祖训中,除了有十五个永不征讨之国,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明朝初年的外部环境,朱元璋的注重点不在沿海一带,而是在与大明有着大量土壤链接的西北地区的胡戎。

    由于大明刚刚建国不久,西北边患要比沿海一带这些国家重要,那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事情,远比征讨占领一些鸡肋领地要紧的多。

    随着时间的不同,很明显朱元璋的这条祖训有些过时了,至少李牧认为有必要将其废除,不过在废除前,到可以拿出来利用一下,对这些没事干就会求和固守的大臣们敲打一番。

    “怎么都不说话了?”李牧看着这些不说话的大臣,漠然的说道:“太后说这些女真人枉顾大明朝历代先帝天恩,你们竟然劝阻太后不要动怒,我大明要坚壁清野,依靠城墙之坚固守畏战不出?”

    “你们就是这样为大明考虑的吗?”

    说着,李牧抬脚离开了龙案旁,在一众人的注视下:“敌人已经屡次犯我大明边疆,夺我大明疆土,掠我大明百姓,抢我大明财物,杀我大明妇孺。”

    到了殿下,一步步的逼近那个刚才还在拍马屁的官员面前,直到两人离的很近,李牧才停下来,俯视着沉声的说道:“本座问你们,为何我大明不能出战,为何我大明只能固守,为何我大明要靠坚壁清野才能保边疆安宁,为何,告诉本座。”

    这话直至那拍马屁的官员脑海深处,又响在这殿中群臣耳边,当李牧抬起头来,环视殿内后,再一次开口说道。

    “你们位列大明朝廷权利巅峰,为内阁大臣,为兵部牛耳,你们告诉本座,对待女真这种不忠的叛臣,该怎么做?”

    说道这里,李牧变得情绪有些激动起来。

    “还是说,你们已经忘了大明国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也或者说,你们这些人中,有里通叛臣之辈,所以才不同意朝廷主战,改为主张那懦弱的坚壁清野固守之策。”

    问完,李牧左手扶腰间御赐宝刀开口说道:“本座承先帝监国重托,在这里要代先帝问诸位大臣,对待女真叛臣该如何?本座得当今陛下御赐宝刀之恩德,在这里代陛下问诸位大臣,对待女真叛臣该如何?”

    说着李牧又冲着龙案后的张嫣一拜道:“本座享太后信任,在这里代太后问诸位大臣,对待女真叛臣该如何?”

    “最后,我李牧沐大明天恩,在这里代大明问诸位大臣,对待女真叛臣该如何?烦请诸位大臣告诉本座!”

    晃晃四问,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了身上,让这些大臣们额头冷汗淋淋,不敢有任何迟疑,跪在地上,对着龙案后的张嫣俯首道。

    “太后,臣等如此说,全是为了大明江山考虑啊,丹心可见,望太后明鉴!”

    不等张嫣开口,李牧看着跪倒在地的群臣讽刺道:“胆小就是胆小,不要找什么理由说是为了大明江山考虑,我李牧任锦衣卫指挥使,敢保证锦衣卫全体上下,愿为大明威仪出关征讨女真叛臣。”

    话音落下,李牧再一次握紧了腰间的御刀,乾清宫内外的锦衣卫鹰卫高声附和道:“愿为大明威仪征讨女真叛臣!”

    “愿为大明威仪征讨女真叛臣!”

    “愿为大明威仪征讨女真叛臣!”

    这震撼的声音自然也传到了西暖阁中,把刚刚睡着的幼皇帝朱慈烺吓醒,致使大哭不止,让周王妃急忙将其抱在怀里哄逗,看着外面问道。

    “这是怎么了,宫中好端端的,为什么响起这般朝贺,怪吓人的,听声音像是乾清宫正殿传来的,难道锦衣卫出事了?”

    一个宫女也许是刚刚从外面回来,于是回答道:“周王妃,这声音应该是守卫乾清宫的锦衣卫发出来的,奴婢今天早晨看到乾清宫正殿有朝会,想来太后也在,对了李指挥使好像也在。”

    听到这个宫女的解释,周王妃忍不住将目光投向了外面,好像在看乾清宫拙政殿内发生了什么。

    此时坐于龙椅上的张嫣,没有理会那些跪地不起的大臣,反而看向李牧问道:“李爱卿,对于女真叛臣该当如何。”

    听到张嫣的问话,李牧单膝跪地说道:“臣认为,对待女真叛臣,其罪该当诛灭,才可一正大明天威不可侵犯,为那些藩属之国敲响警钟,以后不敢再犯我大明边疆”

    接着李牧又提议道:“还请太后同陛下下旨,斥女真之罪责,立女真为永不招安之族,在我大明将女真一族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九章大明兵制

    李牧单膝跪于地上,向着张嫣说出女真为大明永不招安之族,那意思就是,之后不管双方之间发生什么变化。

    只要大明存在,女真一族就不可能得到大明朝廷的原谅,即使女真伏地投降,也要追其叛臣之罪。

    这是一下子将大明与女真摆在了世仇上,只要张嫣与大明皇帝下旨后,这世仇必将永远解不开。

    唯一解开的办法,只有一方失败,向历史上那样,明朝被女真灭国,要么就是女真人彻底被大明镇压,永世为奴!

    很显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张嫣在内都明白这里面的意思,看着单膝跪地的李牧久久不发一言。

    最后还是张嫣不忍看李牧如此,开口道:“李爱卿先平身吧,就算哀家答应你,可是如今女真人势大,朝廷拿什么来讨伐叛臣?”

    “是啊太后。”听到张嫣也有些不同意的想法在里面,殿下跪着的大臣情急中抬起头来说道。

    “太后明鉴,如今我大明朝廷武备废弛,地方大量卫所荒废,可以说几乎达到了军丁青黄不接的地步,根本无法与女真正面对抗,唯有坚壁清野,固守边防才是上上良策啊。”

    “太后明鉴啊。”

    “太后明鉴!”

    这些大臣们也是心狠,为了让张嫣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一个个都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不过也有偷奸耍滑的,在磕头的时候没有真磕,虚点一下,有些或是在下面垫着手掌。

    有精明的,就有傻缺的,在额头上磕了一脑门子的红青印,一表忠心。

    张嫣哪见过这种阵仗,平日里上朝召见什么的,大臣们只要躬身表示一下对皇家的尊重就可以了。

    现在磕起头来,确实受不了,在汉族的礼仪中,只有在高堂面前,祭拜天地的时候,行大礼跪拜,面见皇帝也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需要跪拜之礼。

    本来刚才的跪拜就够吓人了,如今响头都磕上了,把张嫣吓的心急道:“诸位爱卿这如何是好,快快请起,哀家这不还没有答应呢吗,快快请起。”

    说完,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双手伸向前做了一个假意的扶起动作。

    “太后,臣等一心为了朝廷啊。”这些大臣见张嫣慌了神,不由心中一喜,没有一点从地上起来的迹象,反到又一次磕起头来。

    “诸位爱卿,这让哀家如何是好。”说完,张嫣无奈的看了一眼李牧,感觉这次只能依了这些大臣的意见了。

    李牧看到张嫣投过来的眼神,充满了抱歉与无奈,他没有任何的不快,回以理解的微笑,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些大臣是在拿跪拜磕头作为威胁。

    威胁张嫣不要同意他的提议,威胁皇权只能同意这些大臣们的提议。

    这样的威胁是明朝一种奇特现象,都是朱元璋给明朝这些大臣们惯出来的毛病,只要皇帝一和他们的意见向左,就喜欢用威胁的方法,以此来逼皇帝点头同意。

    为此不惜拿生命来当做威胁的筹码。

    然而李牧最讨厌的就是这一点,总喜欢拿生命威胁别人,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取得胜利,拿对手当做他们刚正不阿的证明。

    貌似,明朝的历代皇帝都是这种反面教材,而且屡次还都被大臣们威胁成功,成为那个站在大臣维护百姓、江山、朝廷安慰的对立面。

    也不见这些在明朝表现的铮铮铁骨,刚正不阿的大臣们,在大清朝的时候如此这般去做,倒是被调教的活脱像个奴才。

    “哐当!”

    一声铁器与地面的撞击响起,让跪在地上忙不迭磕头的大臣停了下来,看到大殿的金砖地板上,有一把明黄刀鞘的宝刀正在颤抖。

    接着一道冷漠的声音响起:“接下来你们是不是要已死相比?如果那样就不用麻烦了,地上有刀,免得你们撞墙不仅自身感到疼,还污了这大殿的环境。”

    大臣们一愣,看着李牧眼神仿佛在说,谁要死了,你才要死呢,弄个巡检组折腾我们,当个官不就是为了一点权力,为了钱,为了女人嘛?我们容易吗?

    这些大臣们对视一眼,点头,不容易,如今还要下跪磕头,很疼的说。

    再说,我们也没说要以死相比啊,在地上扔把刀算什么事?

    张嫣见状,赶紧说道:“诸位爱卿,快快起来吧,李爱卿哀家与陛下赐给你的御刀怎么可以这么乱扔呢,下不为例啊。”

    知道李牧不会亲自捡起来,她也不好起身去捡,示意了一下旁边没事干的魏忠贤去把刀捡起来。

    得到示意,魏忠贤快跑两步捡起御刀,来到李牧跟前一边递刀的说道:“李大人你的御刀。”

    “谢魏公了。”李牧笑了一下,从魏忠贤手里接过御刀,重新挂在腰间。

    魏忠贤笑了笑没有说话,一副什么事情都不参与的表情,又回到了龙案旁,专心的当起了他的御前秉笔。

    收回刀的李牧,看着匆忙站起身来的大臣们说道:“本座不管那么多,本座只知道,你们作为内阁,兵部大臣,就应该对大明武备废弛负起责任来,再说,武备废弛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太祖年间怎么不见卫所兵制度的荒废?”

    “不过,本座认为,兵部是时候拿出一个像样的兵制改革之策了,还有军丁终生制这一点应该改改了,军队要一个老头子干什么?”

    对于大明终身传承制的卫所屯田兵制,李牧认为在早期还好说,到了晚期,这种制度简直就是累赘,更像是本位面的农垦兵团,而且比农垦兵团还要臃肿不堪。

    分不清到底像农民多一些,还是军人多一些。

    某个大臣听完李牧的提议说道:“可是改革会遭到地方卫所的阻挠。”

    “无妨,锦衣卫腰间的绣春刀不是木头。”李牧笑了笑,嘴角仿佛带着血腥,让这些大臣们心头一颤。

    不过心中却很高兴,终于不是只有文官倒霉了,现在武官也开始跟着倒霉了,很明显他们听李牧话里的意思,这是铁心要对大明武备改制,不从者锦衣卫就要开杀戒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章 大明!大明!(二合一大章)

    大明兵制改革,算得上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现在的明朝就像是一个外表看上去非常坚硬的薄铁壳,有着积年累月下来的余威,保护着这个外壳不被外力轻易破坏,里面却是空空如也,好似棉絮一般。

    一旦有人从外面将那层薄铁壳打开一个缺口,就会知道,大明朝已经到了外强中干的地步。

    只需要狠狠的一戳,这个看似花团锦簇的大明,就会砰然倒塌,千穿百孔,支离破碎。

    可以说,明朝末年能够有一战之力的大明军队,不是很多,大部分都集中在辽东一带,同女真人进行着长年的拉锯战。

    大明朝廷的财政也多集中在辽东,以维持这个庞大的边防线,不至于在女真人的不断进攻下轰然倒塌,勉强维持着巨人的样子。

    如果辽东边防真的出现纰漏,让女真人侵犯到中原内地,那将是如同进入到女真人自家的后花园一样,在中原大地上如入无人之境,行出入自由之态。

    让这个本就正处在天灾不断的大明,平添**,致使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在饥荒与**下中原大地必将浮尸千里,结草自卖,易子而食。

    对待病入膏肓的病人,而且是明知死亡的病人,李牧认为唯一弄够拯救的方法,就是双管齐下,在体内使用猛药进行医治,同时用锋利的刀子将体外的溃烂之处剔除,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即便这样会让这个病人进入一段虚弱期,那也比等待死亡强得多。

    李牧对待大明就是在使用这个方法,从巡检组成立,对大明境内的文官们进行巡检调查,就是在给大明的江山喂下第一副猛药。

    如今轮到大明军队来喝下这副带着血腥的猛药,加快这把生锈宝刀的淬炼进程,让其重新变得锋利无比,可以用来上阵杀敌。

    “今日起,兵部组建大明卫所统计组,对大明境内所有卫所进行统计,排查在册军丁真实人数,将青壮人数登记造册。”李牧站在大殿内环视兵部官员警告的说道。

    “锦衣卫会从旁监督兵部的日常统计工作,如有瞒报者,不管是地方的官员,还是兵部的统计官员,锦衣卫都会依照大明律就地处置,不用押回京城来进行审理。”

    对于明末卫所乱象,李牧通过历史资料了解过一些,地方上卫所总是会产生类似于多报、私报的现象。

    至于克扣军饷更是普遍现象,这些被克扣的军饷都让那些官员用来在私人家丁身上了,也就是说,在明末很多将领在用着朝廷发的军饷,养着自家的私军。

    这一点李牧绝不容忍。

    一名兵部官员说道:“可是大人,如果这样的话,地方上一定会有抵触情绪的。”

    “没事,锦衣卫手中有刀,压的下这些抵触情绪。”李牧无所谓的再一次重申道。

    对待文官他都没有讲究谋略,对待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兵痞,让他讲道理?那就是在做梦,也纯粹是在对牛弹琴,在大唐位面的时候,他就没有跟泉州水师的军士讲过半个道理,他没有养成那个习惯,对于军队,只有一个字,听也要听,不听也要听,不然也好说,要么滚蛋,要么受罚。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服从国家的意志,保护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百姓的安居乐业,除非这个命令违反上面这些先提条件。

    这名官员见李牧说不通道理,就看向了龙案后的张嫣,希望监国太后能够阻止这个不切实际的提议,却得到了一个泪奔的回答。

    张嫣看到兵部官员投过来的目光,非常信任的说道:“李爱卿说的,就是哀家要说的。”

    这个回答真的很让兵部官员蛋疼,尤其是接下来,不管李牧说什么,张嫣都是笑眯眯的说上一句。

    “嗯,李爱卿说的,就是哀家要说的。”

    “嗯,李爱卿说的,就是哀家要说的。”

    。。。。

    “本座希望兵部记住,大明兵制改革的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一定损失,只要不伤及国本,想来太后会同意的。”说完,李牧看了一眼龙椅上的张嫣。

    所有兵部官员也是看向了龙椅上的张嫣,等着做最后的定论。

    “哀家认为,太祖皇帝起于微末都能建立大明朝,如今比起当年的太祖皇帝来看,这些损失哀家觉得可以承受,朝廷可以承受。”张嫣沉默了一下看着在场的所有人说道。

    “想来,百姓们知道了也会拥护,后世谈起来今天的朝会,也会称赞李爱卿的提议,理解哀家现在的心情,以及诸位大臣的良苦用心。”

    “臣等愿同太后一起承担。”还用说什么,张嫣说了这么一大堆,唯一的核心,就是表示支持李牧的提议,大臣们也只能躬身领命。

    “诸位卿家。”张嫣这个时候站了来说道:“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哀家觉得大明的威严不是一个叛臣可以随意欺辱的,辽东边关不是一个叛臣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正如李爱卿所言,女真这等不知大明天恩的叛臣,只有进行严厉的惩罚,才能让其他藩属之国信服。”

    “哀家认为,下旨立女真为永不招安之族,当可。”

    张嫣的决定,也正式将大明与女真摆在了世仇的桌面上,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诚然即使没有这道圣旨,历史上大明与女真也没有可回旋的余地。

    朝代更迭,从来就没有感情可讲,失败者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出现在史册上。

    “太后圣断。”内阁与兵部也只能赞同起来。

    接下来李牧简要的将本位面义务兵制,军队正规化建设,向这些兵部的官员缓缓讲解了一番。

    不过本位面的义务兵制,李牧做了稍微的修改,那就是把两年,三年的义务兵制度,暂时改成了最低十年义务兵制。

    毕竟冷兵器与热武器有所不同,兵制年限延长,对于大明军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除了可以拥有更多老兵,还有一个就是减少军队新旧更替的频率,这对于冷兵器军队非常重要。

    当然在讨论的时候,李牧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军队进行正规化建设,那就要面临一个军人不事劳作的问题,在职期间要全靠国家来供养。

    这样一来,整个大明的正规军队花销,要比一个辽东边防还要庞大,以朝廷那微博的税收,经过估算,根本就养活不了多少正规军队。

    还好的是,皇宫内帑有着不少的银子储存,也就是李牧抄家得到的那一大笔银子,前期只给锦衣卫用了一小部分。

    如今倒是可以拿来支撑大明军队的前期正规化建设,这也让李牧不得考虑,如何解决大明税收上弱下强的问题。

    当然,李牧也没有傻到强行对地方进行征税的地步,本来整个大明就处在风雨飘摇中,摇摆不定,随时都有倒塌的迹象。

    再强行征税,地方上就会将这些多出来的税收强压在百姓头上,这样一来,百姓就会在逼迫下走上极端,行起义造反之事。

    大明的灭亡,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有女真侵边,再有就是内部恶略的生存环境下,被逼迫的百姓掀起了浩大的农民起义。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百姓参加的起义造反,就不能叫起义造反,只能叫做叛乱。

    陕西大旱在李牧的插手下,很快被扑灭,这也间接的为大明解决了一个大麻烦,那就是在陕西驿站当差的李自成不会因为大旱丢了工作。

    正在赈灾的陕西境内,即使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真的丢了工作,也没有先天条件煽动百姓跟他起义造反。

    三千万担粮食,足够让整个陕西百姓一年不用劳作都有吃食,更何况中国的百姓是一个对土地非常执着的民族,即使灾年也要在土地上播撒来年的希望。

    因此李牧为这个勤劳的民族准备了新的礼物,一种耐旱的粮食,让他们即使在灾难都能顺利的播种,种下来年的希望。

    能够靠他们的双手通过劳动获得粮食,只要手中有粮食,这个勤劳的民族,就不愿意干这种起义造反掉脑袋的事情。

    本本分分的靠着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中原大地,也就没有任何农民起义造反的因素存在。

    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也只能淹没在李牧了解的那个历史中。

    说了这么多,李牧任然绕不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快速改变朝廷的税收问题。

    一亿多两白银总有花完的时候,只有找到新的财路,整个大明朝廷才能够正常运转,兵制改革,军队正规化建设才能过有效的持续下去。

    这里面那一项都离不开银子,可以说没有银子,所有的事情都不好展开,李牧今后想要平稳的对大明进行任何改造都会非常艰难。

    不管是军队,还是朝廷,也或者地方、百姓,以致今后的赈灾都逃不出一个钱字。

    问一个国家,政府干什么才是最挣钱的?也许有人会说开采石油?倒卖资源?人口买卖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想到的财路,但都不是最挣钱的。

    如果说一个国家最挣钱的买卖是什么,李牧会说是货币发行,也只有国家才资格做这个的买卖,敢做这个买卖。

    其他人要是敢做,唯一的下场就是杀头,抄家灭门。

    货币发行,这里面的利益可以说无比的大,在本位面只要掌管了货币的发行权,那就相当于掌控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掌管了百姓的钱袋子。

    有人说,即使拥有了货币发行权,也不能随便印制货币啊,随便印制的话,那不就是造成百姓手里的货币贬值吗?

    错,印制货币也是发行货币的利益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利润部分。

    李牧知道一点,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总能平安度过去,所用的方法就是将本国的金融危机平摊给全世界。

    确切的说是平摊给那些储备美国国币的国家。

    如何转嫁?方法就是增印货币,让那些国家储备的美国货币贬值,强行从那些储备美国货币的国家手里掏钱来花。

    依次类推,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中最大的利益点,其实就是逐步贬低本国百姓手里持有的货币。

    当然这其中所使用的方法,不一定都是增印货币一种,金融总是有很多方法,从发行出去的货币身上获得足够的利益。

    废除旧的货币,发行新的货币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货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掌控一个国家的民生所在,同样也可以控制军队的忠诚。

    而李牧为大明朝税收所想的财路,就是逐步改革大明货币发行,这个来钱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

    只不过,李牧没有打算让朝廷主持大明货币改革和发行,为了牢固的掌控朝廷,他将会让内帑建立大明皇家银行,来进行这次改革和发行新的大明货币。

    事情不是一蹴即成的,大明新的货币改革和发行,需要慢慢来,不仅要考虑到如何防伪的问题,还要重视白银储备的问题。

    整个大明白银储备,不可能只靠皇宫内帑那一亿两白银,尤其这一亿两白银从兵制改革开始后,就会如流水般花去,根本等不到货币改革展开,就有可能花完了。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提高货币防伪,在大明发行新的货币,李牧不可能用白银当货币主体,纸币才是王道,铜钱为辅。

    尤其从宋朝商贸往来用的交子,到现在大明朝流行使用的银票,都是古代普遍的纸币,他就更不可能越改越回去了。

    发行纸币里面的利益比金属货币还要引人犯罪,可以说金属货币有时候还是他娘的赔钱货。

    白银储备问题,纸币防伪问题,这些都需要李牧回本位面之后,在本位面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等李牧下一次从本位面回来后,大明皇家银行才能开始展开货币发行的事宜。

    现在最主要的是兵制改革,以及辽东边防问题,只要把女真这个顽疾解决了,大明内部的动乱都是小问题,可以让李牧翻着跟头玩耍,随意折腾。(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一章 讲武堂!二合一大章(为盟主《快乐新手》加更!)

    “太后,臣等以无事奏报。”

    小朝会更像是私下里的讨论会,因此没有太和殿朝会时的很多规矩,官员们见兵制改革所需钱财的问题解决了,看没有什么事情,就准备回去开始着手组建统计组的事宜。

    “也好,诸位爱卿们为朝廷如此操劳,哀家在这里谢过诸位爱卿了。”张嫣温温的说道,也没有从龙椅上起来。

    这些兵部的大臣听到太后如此说,纷纷的感动道:“谢太后垂怜,这些都是臣等分内之事。”

    “诸位大臣都是国之柱石啊。”夸奖的话也不需要钱,张嫣对此从不吝啬。

    这个时候李牧插话道:“太后,臣建议,在兵制改革期间,朝廷可以效仿国子监,建立皇家讲武院,将那些统计期间发现的可造之才调入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