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完美人生-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廖辽心里也很清楚。

    并不是对方不给面子,是华夏音乐学院这个级别的学校,压根儿也不可能给开这样的后门,更别说身为院长的周琪,向来都是一个风评极佳的教育家了。

    为这种事给他打电话,简直是在侮辱他。

    想了想,李谦摸出电话,又放下,道:“这样,等到高考完了,要是廖敏真的没考上合适的学校,就让她过来,到这边来,我给周院长打电话,让他给推荐一个合适的培训班,咱们明年再考……你看行不行?明年她哪怕能勉强过了提档线呢,咱们再托托关系,也能把她给塞进去,总比现在无处使力要好吧?”

    廖辽的眼睛眨了几下,不由得抬手捂住额头,一副没脸说的样子,嘟嘟囔囔地道:“可是……二敏其实并不太适合搞音乐。”

    顿了顿,她道:“我估计你就算给她安排培训班,她还是考不上!”

    李谦闻言愣了一下,顿时没好气地在她屁股上拍了一巴掌,“那你还想着把她往音乐学院塞?”

    廖辽翻身坐起来,又委屈又烦躁,道:“其实吧,我觉得二敏那个脑袋瓜子,再加上她那张嘴,她最适合做的,就是需要耍嘴皮子的活儿!可是……”

    李谦闻言不由回想自己跟廖敏打过的交道,然后心里突然一亮,“对呀!”

    廖辽扭头看着他,不解地问:“什么对呀?”

    李谦抓起手机来递给廖辽,道:“你给你爸打电话,告诉他,让廖敏来,来了就先给你做一段时间的助理……”

    廖辽闻言一愣,旋即就跟炸了毛的老虎似的,“她给我做助理?是她助理我,还是我助理她?她只会帮倒忙!”

    李谦摆摆手,把手机塞过去,同时道:“你别着急,听我说,她来了,就专门负责帮你跟记者啊电视台啊报纸啊什么的打交道!这个肯定是她的专长,把她交给孙美美带上三五个月,她就能上手!然后呢,我再帮她联系一下我们学校的老师,给她找个老师办的校外培训班,等到明年,让她去考我们学校的制片系!”

    顿了顿,他强调说:“制片人,一个专门负责算账,掌控资金流向,同时到处跑着拉赞助、卖片子的职业!廖敏做这个,肯定行!”

    廖辽闻言眼睛眨呀眨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转了好几圈。

    “好主意!”

    这一次她毫不犹豫地就拿起手机,开始拨号。

    ***

    第二章奉上!(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 全民期待的一部戏

    1998年6月29日,周四。

    一个普通的日子。

    上班族们依然奔波在公交车和开通了没几年的地铁上,该抢座抢座,该斗智斗智,该撕逼撕逼。学生们已经在预备进入期末考试,正在紧张地复习中,高中和国中三年级的学生略为特殊,因为他们马上要面临高考和中考,所以,这几天的临考之前,反而会被老师和家长要求稍微休息一下——一样的是,再过几天,他们都将迎来为期两个月的漫长假期。

    甚至对于很多高三的学生来说,参加完了高考,就意味着人生的学校阶段将彻底结束,自己就要去找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了。

    但是对于媒体,尤其是娱乐媒体,以及中国的影视界而言,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红红火火地吵了三年的大戏《三国演义》,终于要开播了。

    这部戏从最初提出构想、经过审批、编写剧本、新建影城,一直到导演组成立,再到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演员,整个剧组正式成立,一路到拍摄期,始终都在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密集报道的锁定之下,每有新动作,必成娱乐焦点。

    媒体的关注,也就意味着民众的关注。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国内、乃至于在整个汉语文化圈、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力,都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级别。单纯只讨论小说和故事这个范畴的话,它绝对可以超过水浒一百单八将造反、西门庆的潘驴邓小闲的故事,甚至连孙悟空大闹天宫,都比不上它。

    考诸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翻遍所有的文字著作,能稳稳压过这部小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约只有两本书——《论语》,和《道德经》。

    或许,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连《道德经》都比不上它的影响力。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吕布,孙策,周瑜,鲁肃,甘宁。典韦,许褚,马超,黄忠,荀彧,贾诩,徐庶,庞统。法正,吕蒙。陆逊,姜维,张辽……

    这部半正史半演义的小说,或许单纯论文学价值,是比不上《水浒》又或者《西游记》、《金瓶梅》等著作的,但其中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人物。却是发轫于史实,流布于口耳,行诸于笔墨,并最终深深地印刻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脑海中的,是几乎每一个国人提起来都能说上两段、并有理有据地与他人探讨一二的。

    甚至于。就连这部名著之中的很多描写相对简陋的人物,都为很多国人耳熟能详,比如美人配英雄的大乔小乔,比如史称“肤白如玉”的甘夫人,比如被曹丕迫不及待抢到手的洛神甄宓,再比如割耳于禁,独目夏侯惇,以及“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等等等等。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所能够接收到的第一次历史教育。

    所以,《三国演义》这部戏,上至宣传和广电部门的相关领导,中到演艺圈,下至普通观众,看待它的目光,都显得有些格外的举足轻重。

    尤其是当时间进入六月份,华夏电视台那边就对这部电视剧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他们自家电视台各个频道原本贵到要死的广告,开始不要钱一样拼命地砸,报纸上,杂志上,其他电视台,在华夏电视台强大的体制影响力之下,也开始到处都充斥着对这部电视剧的宣传,与一定程度上的猜测和讨论。

    而即便是在民间,这部电视剧也正在逐渐成为老百姓们茶余饭后、工作间歇期间讨论的热点话题——

    它能真实的还原原著中那些精彩的故事吗?

    演员能演绎出那些谋臣猛将的绝世风姿吗?

    希望所谓的电视剧,千万不要毁掉这部伟大的著作吧!

    …………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演员表早就已经全部爆出来了,如今日益发达的传媒和媒体,在这部戏开播前两三周,就已经开始细数这部戏的那些主要角色扮演者们的出身、来历,以及过去曾经出演过的角色、获得的评价等等,并配以剧组方面放出的定妆照——报纸杂志,纷纷大卖。

    单纯只看定妆照,可以说,评价总体向好。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在整体上,这一批演员的选择,他们的扮相,大致能够满足观众们的心理预期,至少不会被评价为太差。尤其是这部剧的服装道具和美术化妆,更被相当的一批历史学家称赞为“大体近此”,而剧组提前放出的一些场景和剧照,也显示这部电视剧拥有着相当浓厚的“历史感”。

    原因其实很简单,整部戏,从一开始提出拍摄构思,一直到最后剪辑完成,从头到尾,先后邀请了多达四十多位的国内著名的历史学家参与其中——没有历史感才叫怪了!

    当时,谁都知道,定妆照也好,剧照也罢,都是无法完整代表演员所塑造的形象,也无法代表这部戏的具体成色的,具体演员们的表现如何,这部戏的水准如何,还是要等电视剧真的上演了,才能够考评一二。

    然后,等待着,等待着,议论着,议论着,六月二十九日,终于来了。

    这一晚,不敢说万人空巷,但至少,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比平常足足高出了三成有余——而且其中超过半数都是直接锁定了华夏电视台的一套节目。

    …………

    对于相对关系并不太深、联系也并没有绝对紧密的音乐圈来说,华夏电视台年度历史大戏《三国演义》的开播,也是近期的大焦点之一。

    这个音乐圈,指的是整体的音乐圈,它包括了国内各大艺术团体:歌舞团、乐团、唱片公司,也包括了各大艺术音乐院校。还包括了为数众多的音乐人、乐评人,等等——所谓流行歌坛的概念,比音乐圈这个概念,要小多了,它只是音乐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对于整个音乐圈来说,《三国演义》也是一件大事。

    从这部戏的拍摄构思被提出。业界——尤其是各大专业的音乐类院校——就已经有不少著名或非著名的音乐人在探讨这部戏的配乐思路,等到这部戏真的开始动工了,各大唱片公司又都开始纷纷上门,力争能够拿下这部影响力巨大的年度大戏的配乐。

    而且与此同时,以总制片人、总导演冯玉民为首,《三国演义》剧组也是先后拜访了国内多位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一度曾经试图召集这些大人物来临时成立一个配乐组,力求为这部大戏配出够档次的配乐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业界都在讨论这部戏的配乐应该由谁来挑头。一个又一个在音乐界有着赫赫威名,甚至在全球都享有盛誉的著名音乐家被纷纷提起,一个又一个华丽到亮瞎人眼的大师级配乐团队、插曲主题曲创作组合,也被业界的专业人士们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臆想和捏合了出来。

    然而,当事情尘埃落定,无数人吃惊地发现,这部戏的剧组,最终居然是选择了一家名叫“明湖文化”的唱片公司来承接配乐!

    而他的首席配乐。和主题曲、插曲的创作人,叫李谦。

    消息一经传出。不好说整个音乐圈一片哗然,但至少,相当多的音乐人为之目瞪口呆。

    李谦很火,大家都知道他。

    流行歌坛虽然只是音乐圈的一部分,但却是音乐圈对外、对普通群众开放出的最大的对接窗口——有超过95%的听众,都是流行歌曲的受众。而只有不到1%的听众,是很少或根本就不听流行歌,以听交响乐、音乐会为主的。

    哪怕是再古板、再传统的音乐家,也无法忽视流行歌坛的存在。

    所以,随着廖辽、五行吾素、何润卿、四大美人乐队先后红遍大江南北。李谦这个业界首席制作人、第一才子的名头,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而在相对封闭的传统音乐界,以及政工、民族、军旅等音乐圈子,即流行歌坛之外的音乐圈里,李谦也已经极富盛名。

    别管你对他的音乐是否认可,你都已经没有资格去说他的音乐不好了,因为全国人民都认为,他的音乐很棒!

    再所以,本身就是整个音乐圈领袖之一的国内音乐界最高学府的校长,才会向李谦这么一个还在读大学的二十岁大男孩,发出“过来做教授吧”的邀请。

    但是……这可是《三国演义》!

    别的普通历史戏还好说,这样的一部大戏,这样一部被举国上下期待着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别样意味的大戏,却居然找了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来总揽音乐事务!

    很多人发自内心的不服,发自内心的质疑!

    承认李谦在流行歌坛的地位和实力是一回事,承认他在整个音乐界的地位和实力,又是另外一回事——稍微一想就知道,像《三国演义》这种政治军事大戏,他需要的配乐,肯定是以雄壮、典雅、威武,以及悲壮的旋律为主的,这绝对不是一个只做过几年流行歌曲的人,所能轻易接得下来的!

    要接下这部戏的配乐,国内有的是那些名扬国际的大音乐家和大作曲家!

    要知道,据说当初在努力地争取拿下这部戏的配乐的时候,不管是索尼、信达,还是华歌、东方、亚洲等唱片公司,也都是纷纷联系了业界著名的大师级人物,并承诺以他们为主,来承接整部电视剧的配乐和词曲创作工作的。

    但是最后这部戏的配乐,完成于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之手!

    因为管弦乐队、民乐队等的先后加入录制,以及不少音乐人和歌手也先后加盟去演唱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和插曲,使得业界或多或少的开始了解到了李谦的配乐思路——要知道,尽管参加了相关配乐工作的人都在事先就签下了保密协议,但这种协议,向来只能顾住主要的东西不敢被随意流传,但细枝末节,却根本不可能全都保得住秘密的——可即便如此,业界仍有无数的音乐人、作曲家,对于整部戏配乐的成色,给予了极大的怀疑。

    简单来说,李谦的年龄、阅历、成就、地位,都还不足以给人以足够的信心,让人相信他能做好这部戏的配乐。

    尽管业界参与到了这部戏配乐工作的人们,包括鲁淑明(程素瓶母亲)等作曲大家在内,都对这部戏的配乐和词曲创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而这部戏的总制片人兼总导演冯玉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一再强调,他坚信明湖文化和李谦,能够为这部戏做好配乐和词曲创作,但是,没用,没见到真东西,没有亲耳听到之前,该怀疑的,照样怀疑!

    而现在,终于,这部戏要播了。

    别管他褒扬的、赞美的、质疑的,还是诋毁的,一切的一切,都要最终见真章了。

    所以可想而知,接近是整个的音乐圈,都在集体地关注着这部电视剧第一集的开播——说到配乐,第一集或许只是初露峥嵘,还无法为整部戏的配乐彻底定论,但整体风格和思路,却肯定是已经出来了,已经可以让内行借此一斑窥豹了。

    尤其是,这部戏的主题歌和片尾曲,却肯定是要拿出来了的!

    而且,如果这部戏相对比较贴合原著的话,很多人推测,第一集,就应该到桃园三结义了——熟悉三国这段故事和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一段戏,是整个三国演义的起点,和发力点,所以,一首插曲,大约也是免不了的!

    好了,这一下子光是第一集,就肯定得有三首歌出现了。

    现在就看李谦到底能拿出怎样的水准了!

    …………

    因为《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本身已经是相当热门的全民话题,而李谦又是一个相当热门的当红人物,所以,李谦出演了剧中孙策这个角色,以及李谦负责了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和配乐的谱写,早就已经是十分公开的消息。

    对于李谦的拥趸和歌迷们,他的“教友”们来说,期待李谦的音乐,期待李谦的孙策,也已经成为了期待《三国演义》这部戏开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就在电视剧开播的当天,六月二十九日,下午四点不到,搜虎网和飞讯网网络社区的音乐版块里,在“李谦教”这个子版块,各自有一个名为“看三国,听李谦”的帖子被加亮置顶了。

    这两个帖子,都是开宗明义,要直播《三国演义》开播后,楼主对主题歌、插曲,以及配乐的感受。而仅仅三四个小时的功夫,还没到电视剧第一集开播,这个帖子的回复量就已经分别达到三百多楼和四百多楼,阅读量更是全部破万!

    晚上七点四十分,这个帖子都被搜虎网和飞讯网直接拉上首页,头版头条!

    而与之并列头版头条的,则是影视版块的另外一个帖子,在飞讯网,它叫:《看三国,说三国,评三国!》,在搜虎网,它叫《三国开播,你来说,我也来说!》

    影视,与音乐。

    并驾齐驱。

    晚上八点整,全民期待的《三国演义》,即将开始。

    ***

    第三章!

    三章加一块儿,一万一千字了,诚意满满的求一下月票!

    这个月,我要努力的多写一点,希望大家的支持,也能给力一点!(未完待续。)

我不是个软弱的人,但我是个敏感的人。

说别的都矫情,夸自己多努力才攒下两章稿子也没必要,我就是觉得自己办了特牛逼的一事儿,我要工作,我要学车,我居然还能硬是挤出时间来小爆发一下,而且我觉得自己写得绝对不差,铺垫嘛,我觉得我把氛围烘托得很好,然后,我去看书评区了,就像是一个帮妈妈刷了碗之后想要表扬的小朋友,结果嘛……你们正在看我的请假条。

    这本书写了九个月了,第一次因为这个原因请假,很不好意思,不过……心情的确很差,写不出东西来,特此请假一天。(未完待续。)

第九十九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最后一支广告放完。

    举国上下,乃至部分能够收看到卫星电视的海外华人华侨的家中,电视机前,无数人已经在沙发上坐稳,锁定了华夏电视台一套节目,就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此时此刻,1998年6月29日晚8点零37秒。

    电视画面上,华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开场动画出现。

    然后,异常突兀的,号角声突然响起。

    画面之上,烟尘弥漫,布满整个电视画面的,是一只古代军队正在行军。

    伴之而来的,是甲胄撞击的声音,和整齐中又微带杂沓的脚步声。

    第二声号角响起。

    一声齐齐的大喝,电视画面上画面一转,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军卒排列成阵。

    伴随着这一声大喝,甲胄相撞,铿锵一声。

    画面再转,旌旗幡庇,马队涌动。

    旌旗开处,鼓声响起。

    一位赤膊大汉立身高台之上,浑身肌肉虬结,正在奋力擂鼓。

    声势震天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画面上,一支支攻城云梯架起来。

    号角声再起。

    这是第三声。

    呐喊声渐渐笼罩整个中国半数以上家庭的客厅。

    士卒们踏着攻城云梯奋力向着城头攀登,却被密集覆盖的箭雨一贯而下,电视画面上,很多士卒惨叫着跌落下去,然而,画面一转。还是有许多人攀上了城头。

    刀枪相交。乱战开始。

    此时。镜头的剪切与转换突然加快,除鼓声与呐喊声之外,音乐开始加入。

    这是管弦乐队。

    画面之上,一队正在飞驰的骑兵突然一头扎进陷马坑。

    画面之上,两员大将战马相交,两声大喝响起之时,兵器铿然相击。

    军鼓加入,鼓音沉重。

    侧后镜头。一群甲胄齐全的将领站在旌旗之下,马头攒动,他们的视线远处,战场上一片厮杀的场景,烟尘腾起,血泊遍地。

    风卷战旗,暗夜沉沉,火光突然亮起,然后镜头一推,那是遮天蔽日的熊熊大火。

    人们厮杀着。喊叫着,战马哕哕而鸣。

    镜头再转。这一次正在燃烧的,是一只只的木制大船,无数士卒惨叫着、带着身上的火焰跳入大江。

    突然,天地为之一静。

    好大一片白茫茫大雪。

    洞箫之声呜呜咽咽,似从极远处来。

    三个汉子身披雪裘,各自牵着战马,正在缓步登山。

    镜头始终追着他们的背影,只见为首者停步,昂首望去,天地之间,惟余莽莽,在那视线所及的尽头处,山坡上似有一座草卢,幽深而静谧。

    镜头切转,筝音忽起。

    杀伐之气再次弥漫。

    电视画面上,一座山势险要的关隘之下,数百上千只火把照得天地一片通红,两员大将呐喊着,缠斗在一起。

    鼓声,伴着筝音。

    一个怒目圆瞪,一个俊眉紧皱。

    画面再转。

    千军万马的大阵之前,一人一骑飞奔而来。

    马是赤红战马,人则身着绿袍。

    大阵当头,一员大将身着甲胄翻身上马,准备迎敌。

    此时,画面中一双始终眯起的丹凤眼突然一睁。

    下一个画面,青龙偃月刀大力劈下。

    滚滚江流滔滔而来,倏然间淹没一切。

    风声,鼓声,弦乐声,在此刻交汇而起。

    画面之上,一片白浪击浊。

    音乐声逐渐占据了中心,或者说,是管弦乐队占据了重心。

    然而,很快就只剩下了一声声的古筝。

    画面上,“三国演义”这四个方正的隶书大字,以书写的方式一笔一划出现在浪花之上。

    原著:罗贯中。

    …………

    仅仅只是开头这一分多钟的画面与配乐,已经让电视机前无数的观众为之惊艳不已。

    三国。

    这,就是三国!

    或者说,三国,就是要有这个味道才对!

    金戈铁马,英雄人物。

    在这一刻,仅仅只是短短的一分多钟过去,几乎所有此刻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不管你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还是大学教授,又或者是工人、农民、都市白领,心里都不由得在一瞬间翻滚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片头,但是却好像突然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久远的历史中去!

    接下来,是一段长达92集的三国旅程。

    也是在这一刻,音乐圈内无数坐在电视机前的专业人士,也是不由下意识地就点了点头——仅仅只是一段开头的配乐而已,或许还并不能说什么“出色”啊、“惊人”啊之类的,但至少,你得承认,他做的不错!

    简简单单的几样传统乐器——鼓、筝、箫,搭配上电视原镜头中的人声,再辅以管弦乐,这一分多钟开头的配乐,干净而洒脱,却把人们对于“三国”这两个字的期待,都给到了,把氛围渲染的很出色,足以让观众只看这一段片头,就开始期待起内容——影视剧配乐,固然是在镜头之外的又一次创作,但归根到底,这种配乐是必须要为影视内容本身而服务的,所以,贴合,恰如其分,已经就达标了。

    这一分来钟会带给所有观众第一印象的配乐,不至于被夸上天去,但至少,它是合格的!甚至是相当漂亮的!

    …………

    字幕退去。

    筝音一揉,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响起——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

    电视机前,很多人眼前一亮。

    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观众来说。在电视剧开播之前。自然不可能提前知道这部戏的主题歌是怎样的。但对于很多消息灵通的业内人士而言,李谦选择了一首古词来谱曲这件事,并不能全然说是什么秘密,至少在小范围内,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知道的。

    只不过,他们所能知道的,也仅此而已,不要说更深入的情况了。他们连李谦选的是哪一首词都不知道——当然,在很多人的猜测中,杨慎这首本来就出现在原著开篇的词,肯定是被重点怀疑的对象就是了。

    而现在,“果然,就是这一首!”,这一刻,无数内行在心里说。

    然而,知道是这首词也没用,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首曲子。

    古典流派的曲子,谱写的大气而沉稳。再配上这个男中音……别管你承认不承认,都只能再次点头,承认这首歌很棒——别管是选用了原著的开篇词,还是这个谱曲的思路,以及最终呈现的曲风,再一直到歌手和声音的选用,乃至于到这种以琵琶为主,辅以管弦乐的编曲,好吧,还是那句话,“他做的很漂亮!”

    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他们只会感觉到这个片头很抓人、很符合自己对“三国”这两个字的臆想,也会感觉这个主题歌很好听,男中音啊,词又古典,曲子又好听,很搭的感觉!但是在内行的眼里,却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开篇那一段重要的配乐,还是当下的这首主题歌,李谦能做到这个层次,已经是无可指摘了。

    因为如果换了是让你来,很少有人可以自信地说:我会做得比他好!

    是的,配乐,很赞!

    是的,主题曲,更赞!

    这一刻,即便是原本对于李谦负责这部电视剧配乐很是担心且报以质疑的人,也不得不叹口气:好吧,这个水平看来,恩,没弄瞎!

    甚至于,这首主题歌,肯定会成为一代经典的!

    至于某些在此前对于李谦主导这部戏配乐很是不服的人,这个时候,也只能暗地里嘀咕几声了,至少,就算心里依旧不服,他们也明白,自己的不服,已经不便再对任何外人表达了——做到这样你还不服?除非你过去的成就已经大到了一定程度,否则,徒惹人笑而已。

    此音此画,夫复何言?

    …………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

    客厅里,谢铭远笑着凑过去,问:“爸,感觉如何?”

    谢金顺老爷子叹口气,点了点头,却没有开口说话。

    但谢铭远不急,只是面带温煦的笑容,继续看着他。

    过了一会儿,片头已经彻底放完,电视画面暗下来,并露出了“第一集”的字样,他才侧了侧身子,慢悠悠地道:“很合适。”

    谢铭远想了想,缓缓地笑起来。

    是的,很合适。

    不管是词,还是曲,以及唱,对于电视剧的配乐和主题歌来说,合适,其实正是最高的评价,不是吗?

    …………

    一段简短的旁白介绍,仅用一分多钟的时间,就飞速地把桓灵二帝之前整个东汉的政治局面勾勒出来,然后,黄巾起义开始,伴随着刘关张三人的出现,电视剧很快就进入了真正的剧情。

    这个时候,绝大部分观众当然是开始享受起电视剧了,但是在网络论坛上,却是突然热闹了起来——

    以“很好听”为关键字的帖子,实在是太不专业了,也是所有人都会说的话,所以,尽管这样的帖子在几分钟之内就一个个地飞速出现,刷屏一般迅速攻占了整个版块,但充其量获得寥寥可数的几个感慨式的顶贴,根本就不可能获得太多的关注,真正能够引来大家的关注和大量回复的,肯定是一些略偏技术性的帖子。

    好听,大家都知道,听完了之后,大家都说这首歌很赞,但具体好听在哪里,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说出来的。

    于是,技术帝、专业帝出现。

    “先来说开篇的配乐,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是一分钟零五秒左右,这一段配乐,大家乍一听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画面一穿插,配上点鼓啊、人声啊、箫啊、筝之类的,再加一段雄浑大气的管弦乐,就行了,但其实不是,它的逻辑思路是很讲究的。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小节:第一小节,纯人声加鼓,以管弦乐队切入为终结,管弦乐队切入,代表着第二小节开始,而从明显应该是三顾茅庐的画面开始,那一段单独的箫声,是第三节,一直到古筝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