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鉴定师-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探杆深入地下深处,通过钻入的深度,一定会得到某一层土壤的样本,通过这些样本便可以推测出下面是否有墓穴,当然最容易分辨出的,便是五色土。

    所谓五色土,即是埋藏尸骨的土地因为受到尸气的侵蚀,从而会形成各种颜色混杂的土壤,被称为五色土,一般找到了五色土几乎就可以断定下面一定有墓。

    崔世烟一边给赵卓和韩朵儿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一边跟着探墓的男子在周围走着,结果这一探下来后,发现这里竟然是一个墓葬群,光是探到的墓穴便有六个。

    这个发现让崔世烟兴奋不已,断定这里肯定是这大官家族的墓地,其价值相当重大,绝不仅仅限于会出土多少文物,还在于能够利用这些文物研究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不过,崔世烟同时也告诉赵卓,这些墓中再出大墓的机会就比较小了,可能多是平民式的墓穴,随葬品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随葬品,毕竟大官的族人再多,这毕竟只是个小村庄,富也富不到哪里去,大官的随葬品应该多是在为官任职中所得之物,告老还乡之后也不见得有多富足。

    因为大墓的清理工作仍未完成,要弄完恐怕还得花上一两天时间,所以崔世烟并不急着发掘其他的墓,更没将这个消息透露出去。

    崔世烟等人比较注重的除了随葬品外,还有墓室里的壁画,一堆人凑在一起认真的讨论着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韩朵儿听得直打哈欠,崔世烟看得一笑,便朝着赵卓说道:“师弟,你们呆在这里也没事,要不去村子里转一转,帮忙收点文物怎么样?”

    “好。”赵卓其实早就有着意思,只是见崔世烟一直在忙,就没好意思开口。

    韩朵儿顿时一扫睡意,两眼放光,显然对这件事情十分感兴趣。

    崔世烟小声说道:“价钱就按行价的四、五成就好了,师弟你可别去估拍卖价,若是遇到价格上万的东西,就先别动声,回来告诉我。”

    赵卓点点头,他自然也知道博物馆的难处,收购的资金其实也是有限的,不过,他也不会做那种糊弄人的事情,这些农民祖祖辈辈这么多年传个传家宝下来,若是用一个一两成的价格就买了,那也太不道德了。

    至于五成的价格的话,虽然也不算高,不过已经是博物馆一个收购的行价了,哪个地儿都是一样。

    于是,在李乐德的带领下,赵卓和韩朵儿便来到了村东,整个临水乡背山面河,村子就沿着河水一直向北边延伸,一共有两三百户人家,很多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这里,靠打渔种菜为生,也算自己自足。

    收购古玩并不是件轻松事,首先在眼力上便要十分过硬,因为这同样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买了就不能赖帐了,而且留在农村里的古物也不见得都是真古玩,同样有大量的赝品涌入。

    李乐德带到的第一户人家就在村东的入口处,围墙刷得白白的,门上还贴着一张对联,一走进去,李乐德便叫道:“老郭,在家吗?”

    没过一会儿,便见到一个五十来岁的敦厚老者从后院走了过来,老者虽然脸上皱纹不少,但是显得很精干,一见是李乐德,便笑呵呵的道:“哟,是村长啊,有什么事吗?”

    李乐德便介绍道:“这是两位博物馆来的同志,要在村里收文物,老哥你就配合一下政策,有什么祖上留上来的东西,愿意卖的,就拿出给二位同志看看。”

    老郭听得一笑道:“村长,我们家几代都是养猪的,祖上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哪里有什么文物啊?”

    赵卓微微笑道:“大爷,只要是有些年头的东西你都可以拿给我看一看。”

    李乐德也说道:“对啊,这些东西国家拿来有用,你反正留着也没啥用,换些钱也挺好嘛。”

    老郭想了想便道:“我那厨房倒是有几个祖上传下来的青花碗,要不拿出来给二位瞧瞧?”

    赵卓连忙点点头,一行人跟着老郭进了厨房,然后便见到老郭口中的青花碗。

    这是农村人家中常见的青花大碗,碗壁上画着一副山水画卷,显得有些粗糙,碗口上还有一些磨损。不过,上面的青花发色颇为纯正,赵卓拿起来摸了一下,胎质也算细腻,再看这釉色也很滋润,便确定是一件真品。

    韩朵儿好奇道:“怎么样,是真品吗?”

    赵卓微微一笑,说道:“这是清朝的古物,看样式来判断,应该是晚清年间的东西。”

    老郭便笑道:“这位先生年纪轻轻的,倒是会看东西,我们祖辈搬到这个临水乡来确实是在清朝年间呢,这个碗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已经好几百年了呢,因为是祖上的东西,都搁在家里,没怎么用过。”

    李乐德便赞道:“赵先生真是运气好啊,走第一户就淘到东西了,不知道这个收购价多少钱?”

    赵卓说道,这个碗按照行情来说大概价值也就在一千二三左右,给出七百块这个价也算是合乎崔世烟的要求。

    “这么个碗能卖七百块?”老郭听得大吃了一惊。

    李乐德也不由得将这个青花碗拿过来,歪起头看了半天道:“这上面的画确实漂亮,我们家前些年好象也有个,比这还漂亮,可惜打破了,应该不值钱了吧?”

    赵卓微微一笑,朝着老郭说道:“大爷你看愿不愿意卖?愿意卖的话我们就写张条子,等会儿你拿着条子过来拿钱就好。”

    老郭想了想,摇摇头道:“我倒不是闲这钱少,不过这碗传下来这么多年了,确实有些感情了,要不,我还是留着吧?”

    赵卓呵呵笑道:“行,大爷想留着就留着,你们家还有什么有年头的东西吗?”

    老郭想了想说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要不你们就在家里转转,看中什么就叫我一声就好了,我到后院先去喂猪。”

    李乐德便摆摆手道:“行,老哥你去吧,我陪赵先生他们转一转。”

    赵卓的目光很快就落到了卧室的一个红木六角凳上,六角凳是在清代才开始出现的家具型制,造型简约而不简单,便于居家摆设。这张六角凳做工还算精细,边缘上还雕刻着如意云纹。

    只可惜,因为是年代久远之物,已经经过了修补,而且牙板上有着很明显的几道裂痕,不然的话,也能值得上几千块。

    在老郭家转了一圈后,赵卓便没再发现其他古玩,不过韩朵儿很有兴趣到后院去看看猪,于是三人便来到后院。

    后院的猪圈里养了好几头猪,老郭正提着一桶饲料一勺勺的添到圈里,看见众人来了,便问起看到什么东西没有。

    赵卓则是突然停下了脚步,目光落在了院子一角的那口水缸上。

    这口水缸看起来十分厚重,怕有四五十公斤重,外表全由绿釉和黑釉组成,四面还雕刻着民间传说的八仙,人物刻画拙朴中带着灵韵。

    赵卓忍不住微微颔首,好一口八仙雕水缸啊,一看就是民窑出品的东西,虽然制作并不算精细,但是那种人物所表现的灵气和如此大件的造型,足已决定这东西的价值了,而且,看造型乃是清代之物,保存得还颇为完好,整体上看起来并没有龟裂之类的纹路。

    见到赵卓盯着水缸看,老郭笑呵呵的道:“这个也是老东西了,据说是我们祖上一个人娶老婆的时候,对方带来的陪嫁品,因为太大没地方放,所以就留在这里当盛水用。

    赵卓笑了笑,没多说话,朝外走了出去,韩朵儿却从他眼神里分辨出了些什么,小声问道:“那个水缸能值上万吗?”

    赵卓点点头道:“大概能值四五万吧。”

    “四五万的话,那岂不是只能给两万多?那这老爷子岂不是很划不来?”韩朵儿蹙起眉头说道。

    赵卓微微一笑道:“这个数目也是不一定的,也可能会多给一些。但是比起实际的价格来说,当然会有一定的差距。不过,若是遇到那些黑心的古玩收购商,可能只能出到一两百块钱。当然,如果你想让他多赚点,也可以让他递到拍卖行去,不过,这其中就要费不少的事情了。”

    韩朵儿也点点头,只觉得古玩涉及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复杂,不过,她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在这么多东西里寻找到一件真品的那种兴奋感。

    '。。'

第四十四章 壁中藏宝

    第四十四章壁中藏宝

    走了好几户人家,赵卓又发现了几件古玩,不过都是小碗、小罐之类的小件瓷器,玉器青铜器之类的是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这几件老货的价格也都不高,只是民窑里出的很普通的货色。

    走出房子,天空不知何时已经暗了起来,乌云密布,仿佛就要下起雨来。

    李乐德便提议先回去,等天晴了再找时间来收文物,于是三人便沿路返回,路才走到一半的时候,便已经是雷声大作,雨不由分说就下了起来,而且雷声渐大,雨势也渐渐的大起来。

    此时离民房都有好长一段距离,而且山里的路一沾上雨便湿漉漉的,滑得满是泥泞,要想在上面跑只会沾上一泥。

    于是,三人便不得不躲进了路边的一座土地庙里。

    这是农村里非常常见的土地庙,背靠着一个山坡,就一个几平方米的容量,因为年久失修,敞开的大门已经朽烂了一部分,墙壁破损的十分厉害,外表的黄土碎了许多,露出里面的一层砖头来,在庙子里有着一个黄土砌成的土台子,上面放着一个土地泥塑。

    赵卓目光落在泥塑上,不由得惋惜的叹了一声,这泥塑肯定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表面的彩泥都已经所剩不多,表面也龟裂开来,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完全的碎裂掉。

    一件古物能够从祖先的手里流传至今,不知道会经历多少的风波和事情,但是真正完好如新的却是少之又少,象这泥塑一样,不知道其价值而随意破坏的人也并不在少数。

    李乐德见到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说道:“看来我们得在这里躲会儿雨了,现在不是雨季,一场雨下不了多久。”

    韩朵儿抬头朝屋顶上看了看,发现屋顶倒是完好的,没有漏雨下来,便安下心来,希奇的看着庙里的一切,问道:“村长,这座小庙看起来好象很有年头了。”

    李乐德想了想道:“这座庙怕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吧,以前还修过几次。别看庙子这么破,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老人都爱来上上香,祈祈神,我们村也准备找个时间把庙子重新修缮一下。”

    赵卓指着泥塑说道:“村长,这泥塑应该也是庙子建成的时候就有的吧?”

    李乐德点点头道:“对,我还专门请教过文物局的人呢,问了这泥塑能不能由专业的人员来修一下,不过他们说这东西损坏太严重了,已经没办法修复。”

    赵卓小声朝着身边的墨灵问道:“象这样的泥塑能有办法修吗?”

    墨灵微微摇头道:“泥塑这种东西可不象青铜玉器之类的,很容易受到气候温度的变化而造成永久性的损坏,要想修复也是十分麻烦的。更何况,它上面还绘制着彩泥呢。”

    赵卓暗叹了一声,其实不消问已知道这个答案。

    庙子里没有坐的地方,所以赵卓便负着手,目光在庙子里打量着,庙子里还有着两根大红木柱子,呈着屋顶,柱子上刷着的大红漆也已经脱落了不少,露出返黑的木色来。

    赵卓的目光很快被墙壁上的壁画吸引住了,壁画上画的也是仙佛之类的人物,虽然画面已经有些班驳不堪,加上土墙上的裂纹,极大的影响了画质。

    不过,在赵卓看来这壁画却堪称精品,无论是画中人物,还是坐骑花木都描绘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全幅壁画蔚蔚然有磅礴之气,将庙宇间那种宁静庄严、富丽深邃的感觉完全的衬托了出来。

    赵卓越看越觉得古韵非常,虽然进入古玩界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接触古玩数量的增多,他也很自然的培养出了一种对古玩的欣赏力,遇到上好的精品便忍不住细细琢磨。

    赵卓走到墙壁前,欣赏着壁画上一笔一画,随后目光便自然的落到了右下角的墙壁破损除,本来这只是随意一瞥,不过,他却隐约觉得墙壁里的似乎有着一抹赤色。

    土地庙的方向是背对着太阳的,所以纵然是太阳大的时候,里面也显得有些阴暗,再加上这裂痕并不算大,所以也容易让人忽略。

    然而,赵卓的目力却非同一般,他再定眼一看,这墙壁里的确有着一抹赤色,而且这赤色绝不是砖头之类的东西,因为砖头的红色和赤色是十分容易分辨的,而且这赤色所呈现出来的质感并非砖头。

    赵卓不由蹲下身来,伸手朝着裂痕里一摸,顿时眼一亮。

    韩朵儿在一边正百无聊奈着,见到赵卓似乎发现了什么般,连忙跑了过去,希奇道:“木头,你怎么了?”

    赵卓没立刻应声,而是朝着赶过来的李乐德问道:“村长,这土墙里应该只有砖头才对吧?”

    李乐德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见他问起便点点头道:“我们这里修房子都是里面叠砖头,外面涂上一层泥巴就好了,几百年都是这样的土房。”

    韩朵儿又追问道:“木头,你问干什么?”

    赵卓便是一笑道:“因为我发现墙壁的这道裂痕里有着一块木头。”

    “木头,木头有什么希奇的?兴许是建造的时候不小心塞到里面的。”韩朵儿大失所望的说道。

    赵卓却是神色一凝道:“若是普通木头那也就罢了,不过我敢确定,我刚才摸到这块是紫檀木,而且是上好的紫檀木。”

    这话一说,李乐德和韩朵儿都吃了一惊,韩朵儿惊讶道:“上好的紫檀木,那不是要值好多钱吗,怎么会塞到这墙里啊?”

    赵卓耸耸肩道:“我也是这么想,不过……”

    看到赵卓犯难的看着墙壁,李乐德不由笑起来道:“赵先生,没事,咱们把这一小角墙敲烂就好了。”

    “这不太好吧?这墙壁也是古物啊。”赵卓不由得说道。

    李乐德笑呵呵的道:“这土墙确实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不过我们已经把修缮的事情都递到县里去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重新修一下,象这种有裂痕的地方,又没有壁画,都是直接敲掉然后补新的土上去,这样才够结实啊。”

    赵卓便松了口气,想想也是,便说道:“那好,那我们就把这里敲开来看看。”

    韩朵儿大感兴趣的说道:“我来敲”

    随后,她便在土地庙里转了一圈,回来时手里便拿着一块尖锐的石头,在裂缝上轻轻啄了一下。

    这一啄其实根本就没有使什么劲,但是,裂痕已经到达了一碰就碎的地步,所以“哗”的掉落了一地,露出一个巴掌大小的洞来。

    从洞口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土墙里真的有一块黑中带赤的木头,有着密致的棕眼和搅丝状的年轮纹路,条纹光泽美丽。

    而且,从洞口也可以看到,这一部分的砖头并不是平着放的,而是竖起来的,这样一来,便在里面造成了一个小空间,恰好可以存放东西。

    赵卓便微微一笑道:“果然是紫檀木。”

    韩朵儿兴奋道:“这砖头这样放着,肯定是专门用来放东西的。”

    李乐德也激动起来:“老天爷,这土地庙在这里这么多年了,谁也没发现里面居然藏了块紫檀木啊。”

    赵卓说道:“村长,可不是紫檀木那里简单呢,这紫檀木只是盒子的一面,我敢保证,我们把这两块砖头拆下来,便可以看到这盒子。”

    “那还等什么?”韩朵儿卷起袖子,开始将裂纹周边的地方砸开,然后将砖头敲松掉,待到将砖头拆下来之后,便见到里面果然放着一个紫檀木制的盒子,赵卓直觉的认为,这是一个定制的囊套。

    待到紫檀木盒子被取了出来后,赵卓又朝空间的下面瞄了眼,发现砖头砌成的地方仅供这盒子存放而已。

    三人的目光都落在这盒子上,盒子不过半尺长宽,取出来之后更能清晰的看到表面那漂亮的纹路。

    李乐德忍不住屏着呼吸,伸手抚摩着盒子表面,然后又掂量了一下,觉得不算重,不由得好奇道:“赵先生,你说里面装着什么?”

    赵卓微微笑道:“不管是什么,一定是古物,而且,让人这么费心装在里面的,一定不是普通的东西。”

    “该不会是一堆金银珠宝吧?就象电视里说那样,鸽子蛋大小的夜明珠,鸡蛋大小的珍珠,拳头大小的宝石……”韩朵儿兴奋得脸上笑开了花,一个劲儿的幻想道。

    赵卓不由得笑了起来道:“不用猜了,打开来不就知道是什么了吗?”

    说完,赵卓便将紫檀木盒子慢慢的打开来,韩朵儿和李乐德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眼睛睁得大大的,想要看清楚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待到盒子打开来,韩朵儿眼中的光泽便迅速的黯淡了下去,明显的大失所望,因为盒子里所放的并没有珠宝光气的东西,而是一个青花大盘。

    赵卓则是眼睛一亮,脸的笑意瞬间浓烈了很多,好一件元青花,能够参加斗瓷节的第三件瓷器终于找到了

    '。。'

第四十五章 博陵第瓷器

    这是一件云龙纹的青花大盘,口径有四十厘米左右,大盘敞口折沿,弧腹,圈足。

    盘内纹饰共分三层,盘沿装饰绵纹,壁饰为折枝牡丹纹,主题纹饰则为云龙赶珠纹,只见其龙身矫健,张口睁目,活灵活现一般。

    赵卓看得是连连点头,差点忍不住称赞出声来,这大盘从造型、釉水、绘画到青花发色都十分的精美,简直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瓷的上品啊。

    “这好象是苏麻离青的青花钻料。”墨灵希奇的说道。

    “那可是不是普通人能用的东西呢。”赵卓暗暗窃喜。

    所谓钻料,乃是一种用于发色的重要成分,钻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青料发色的好坏,从而决定了青花瓷的价值。

    为青花瓷上色的钻料可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进口料其实在唐代的时候便已经采用,当时是进口自西亚地区。到宋代的时候,宋人开始研究国产钻土矿,不过因为还在起步阶段,所以宋青花的出土数量一直不多。

    到元代的时候,进口料和国产料都已经使用得相当广泛,苏麻离青就是其中一种进口料,其从中东伊斯兰地区的进口料,到明代中期就已经绝迹。

    其料十分名贵,发色凝重,靛蓝艳丽,犹如蓝宝石,非高级画师不能使用。不过,虽然其呈色稳定,但是在选泥、制胎、施釉等方面也十分讲究,所以成本高,工艺严,生产量不大,在当时就非常的名贵,既然这青花瓷盘乃是用的这样的上等钻料,那说不定是官窑出的上品,如果是官窑出品,那么圈足那里一定就会有款识了。

    不过,当他将青花大盘翻过来,观察圈足的时候,不由得着实的一愣,只因为他见到圈足内居然不是印刻着的普通款识,而是贴着一块瓷牌,瓷牌呈单边倭角状,宛如玉牌一般方正。

    瓷牌上面绘画着青色的牌坊,牌坊立柱绘相象双龙抱柱,龙为三爪龙,颜色和普通青料不一样,很可能是用进口青料绘画,色彩凝重,十分精致,极为生动。仿佛腾云驾雾,威风逼人。

    在牌坊内书写“钱氏子孙谨记”铭文,字体均为正书稍带隶书韵味,字亦清晰,苍劲之中有秀逸之气,在文字一边,戳记着“博陵第”的阴刻字体。

    待到一看到博陵第时,赵卓便不由得暗叹了口气,心里一下子七上八下的,墨灵在一边的表情也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见到赵卓表情瞬变,韩朵儿忍不住好奇道:“怎么了,莫非是赝品吗?”

    李乐德也睁大眼睛盯着,手心都有些出汗,他很清楚如果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宝,对于全村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但是如果是赝品,那就不值钱了,这其中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赵卓一脸难色的道:“可以说是真品,也可以说是赝品。”

    “这是什么意思?”二人听得一头雾水。

    赵卓一边拿起青花大盘琢磨着,一边问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鬼谷子下山大罐?”

    韩朵儿和李乐德都对望了一眼,同时摇了摇头。

    赵卓便解释道:“那是一件元代的青花大罐,罐身上画着鬼谷子下山的历史人物故事,采用了进口的钻料装饰,品相完好,十分的珍稀,几年前在伦敦的拍卖行拍到了1400万英镑的高价。“韩朵儿听得美目睁得大大的,惊讶道:

    “那不就是2tz多块吗?”

    李乐德不由得嘘了口气道:“就一个罐子,能卖到2亿多,那可真是天价啊。”

    赵卓微微颔首道:“自从鬼谷子下山在国际上拍出了2亿多的天价后,元青花便在国内的市场上火了起来,而这个时候,出现一种很奇特的瓷器,专家都认为是假的,而收藏家则认为是真的,这就是博陵第瓷器。”

    韩朵儿二人听得更糊涂道:“为什么这种瓷器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昵?”

    赵卓细细的解释道:“博陵第的瓷器系列相当的繁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珐华彩,等等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品种,其器型也可谓相当的丰富,装饰也是如此,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仙道图、云龙图、其相同的便是在博陵第的瓷器底部都粘着一种记载某些文字内容的瓷板,就象我手中的大盘底部一样。”

    二人听得连连点头,饶有兴趣的继续听着。

    赵卓说道:“这些瓷器涉及广泛,牌记款识又丰富多彩,然而在国内的史学资料上却没有任何记载,而且这些东西在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之后,就在同一年突然间就从地下被发现了,尤其是那一年和下一年时间里,几乎一夜之间就发现了诸多的博陵第瓷器,数量要以几十来计了,而且下一年更甚,到目前而言,博陵第的瓷器已经有几百上千件了。”

    韩朵儿听得狐疑道:“听你这么一说,还真的有些古怪呢,莫非是有人烧出这么多瓷器,又埋到地下被人发现的吗?”

    赵卓微微摇头道:“事实证明,博陵第的瓷器工艺不凡,无论是画工、釉色、器形、雕工都相当有水准,如果这是高仿品,那么制造者可以烧成任何一种正规的元青花,从而卖到天价。要知道,正型的元青花造型正规,款式也方正,然而这种博陵第瓷器,装饰复杂,还在底部贴上瓷牌来做款识,然而故意烧威前所未有的样式,足以令人怀疑的新品岂不是画蛇添足吗?”

    韩朵儿听得不由蹙起眉头来,李乐德便揣测道:“那这么说,莫非是真品了?”

    赵卓并没直接回答,而是继续说道:“博陵第瓷器的底部瓷牌上,除了姓氏和瓷器件数不一样,其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就拿这件瓷器而言,你们看,上面写着‘自幼丧父少年亡母,孤身浮梁当学徒’,“蒙天垂爱暮年得子”,其实这些文字在其他的博陵第的瓷器也都可以看到,这些文字一看就是某个人的身世,但是,为什么连姓名不同的人身世都一样呢,而如果是统一的文字格式,又没有必要写上这些东西。”

    韩朵儿越听越糊涂,说道:“这么说起来,那还真让人怀疑是假的昵。

    赵卓点点头道:“更让人希奇的是,博陵第瓷器最先发现的大多是元青花,到后面发现的却有着釉里红,连五彩、法华、描金的都有了,落款也从至顺年发展到了至正年,就好象是跟着时代在走一般,你想发现什么,它就出现什么。”

    李乐德听得不由有点变色道:“这说起来也太悬乎了。”

    赵卓叹道:“确实如此,在博陵第上有着太多的悬念未解,所以其市场上的价格也落差很大,有可能几百甚至几千块就可以收到一个,但是若拿到拍卖场上,标价又是上千万。”

    韩朵儿轻嘘道:“这价格也相差太大了,上千万的有人买吗?”

    赵卓微微颔首道:“当然有人买,不过买的人都是极少数的收藏家,流拍的场数很多,毕竟目前古玩界对于博陵第的瓷器究竟是真是假还没有一个定论。而且,正因为它现在身世模糊,所以很多人也能收到价位不高,几百上千的数是不痛不痒,若真是惊天骗局,那也不缺这点钱,若是震惊藏界的重大发现,那么便是身价百倍了。”

    韩朵儿二人不由得都点点头,如果几百上千都能买到同样的东西,那谁还愿意去拍卖场上买呢?

    只是赵卓说完,也不由得暗叹一声,难得找到这么好的一件元青花,却没想到是博陵第款的。这样的瓷器虽然拿到拍卖场上也可能卖上高价,不过若是拿去参加斗瓷节,在价格这个问题上肯定会引起不少的争议,再加上自己如今惹上的是方家和童家两大家,如果对方暗中捣鬼,那么达到高价的几率就小很多了。

    他将元青花大盘慢慢的放到囊套中,就在手指触到垫在下方的绸缎时,突而微微眯起眼来,觉得手指的触感上,这绸缎下似乎有点硬硬的东西,他立刻将绸缎一揭开,豁然发现下面竟然折叠着一叠纸张。

    赵卓将纸一拿在手上,顿觉质地细腻,虽然历经多年,但是依稀可以分辨出当初的洁白之色,而且用手触摸着明显可以感觉到纸虽然薄但是却有着不错的韧性,很象是清朝时期流行的纸张。

    见到绸缎下面有纸,而且清晰的可以从背面看到上面的笔迹,韩朵儿二人都大为好奇起来,催促着赵卓将纸摊开。

    待到赵卓小心翼翼的将纸摊开来,只见这是一封书信,字体是楷书,笔法苍然大气,但是行笔间可以看出十分的匆忙。

    赵卓慢慢的将书信看完,嘴角慢慢的浮起微笑,直有种仰天长叹的感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这囊套下竟然有封书信,而这封书信上所记载的,正是能够证明博陵第乃是元代真品的证据!

第四十六章 无价之宝

    按照书信上所记录的,将博陵第青花大盘藏在这里自勺乃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商人,这个商人本来是在南方备省做生意,从某个友人那里得知了博陵第瓷器的传说。

    原来博陵第瓷器出自元朝的浮梁,制此瓷器的制陶师傅们大多在此地为生,经历相同,有师兄弟也有师徒,人数并不多,所以在烧成了博陵第瓷器之后,在瓷牌上形成了统一的文字格式,用以记载生平,留于后人。

    由于博陵第瓷器的造诣相当高深,可以说达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顶尖水平,所以早在元代时期便已经十分名贵,价比美玉,受到了当时许多商贾富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