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史上最强导演-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种顺叙的方式,为大家层层解开《matrix》最后的真相之迷。
二、故事的背景:《matrix》前传
“在很久很久以后,在一个机器的国度里……”
一场惨烈的人机大战后,机器最终占领和统治了地球,把人类当做能源的提供来“种植“;与此同时,为了维系人类的繁衍生息,确保能源产量的稳定,机器通过某种机器向人类提供精神生活的假像,这就是matrix(矩阵)。抛开计算机原理不谈,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matrix是机器的机器,用于生产能源,一如人类生产粮食所使用的工具;第二,matrix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基于所谓的人类“意识论“(可参考网上各种关于帕拉图哲学的解说)。
matrix做为生产工具,唯一的衡量标淮是生产效率的提高。the architect(架构师)设计的第一代matrix是按人类理想设计的一个完美的世界,原以为人人会安居乐业,但却不想由于人类的劣根性,导致人类(或称“粮食“)大量坏死,于是,the architect只好按照人类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与现实相符的世界。
即便如此,人类天性中独立、自由的意识仍然不能泯灭。于是matrix之父the architect与matrix之母oracle(先知)合作,把一种“假想“的选择权赋予人类,让人类以为进出matrix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这就是zion的由来。可zion的五次重建与五次毁灭,证明了人类仍然被一种循环论所控制;
此外,机器也找到一种通过与人类生生不息的抗争意识做斗争的方法,不断改良和升级他们的“粮食“生产工具。(这个过程,一如人类与土地斗争的历史,直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人类才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诞生了辉煌的文明。具有ai智能的机器也是通过不断改良生产工具来追求自己的机器文明的……机器正重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也算是人与机器之间一种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是其原则由原来人类居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论“变成了机器占领地球后的“机器中心论“而己。在哲学意义上,这两个命题是等值的,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是同样错误的……即然“人类中心论“导致人类盲目狂妄自大,漠视机器的存在,最终走向自我灭亡,那么“机器中心论“也将同样导致机器自身的毁灭。
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的想象力从这里开始展开:机器国度内的统治莫非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有国王deusmachina(机器大帝);有当权的统治者the architect,其维护matrix秩序的统治原则就是“机器中心论“;还有意识到“机器中心论“潜藏着巨大危机的改革派oracle;以及在matrix升级过程中被淘汰的、腐朽没落的贵族阶层merovingian,他们为了自身的存在而顽固抵抗,是阻碍机器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
三、故事的开端:《matrix1》
代表机器国度“潜在“的进步力量的,还有the one(救世主)。在这里,我明确提出the one肯定是机器,其次,the one是升级程序,他是用来测度和监控人类反抗意识的,这个程序可赋予任何人,当他被唤醒,就标志着人类对机器的抗争已经达到了某种不能为继的程度(在《matrix2》中表现为“这几个月,我们从matrix中解放的人比以前的总和还要多“),此时the one就要站出来,通过the keymaker(开锁匠)回到源程序,完成matrix系统的升级。
这种升级,即是工具的进步,同时也是机器对人类控制的加强,而在思想上,则是“机器中心论“的恶性膨涨。oracle并非如一般人想像是站在人类这一边(所谓的“人类解放者“),她是程序,必然要最大化地维护机器的利益,她不过是机器国度的第一批“觉醒者”,在看到了这种“机器中心论“的毁灭性危机后,她决心借matrix即将第六次升级之机,在行动上,向the architect的统治发起一场冲击。这,不啻于一场暴风骤雨的社会革命。
如果电影《matrix》讲叙的是matrix前五次往复升级的故事,将毫无意义。故事要从变化开始:面对the architect的统治,oracle的改革目标,是要把进出matrix的选择权由假变真,还给人类;而她行动上的第一步,就是争取the one(在前五次升级中,the one无所谓立场,也没有独立意识,他的选择权也是虚幻的,他只为升级matrix、改良机器的生产工具而存在),从而让the one在《matrix2》中回到源程序时,做出与前五任相反的决择;
这当然也严重威胁到matrix系统的生存。oracle要把革命意识“灌输“给具有实践能力的the one,她的办法是“爱“。如果一定要追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广义的爱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原动力,也只有爱才能帮助the one同时感悟机器与人这两个矛盾对立双方的疾苦,从而深刻反省人机关系及其未来。
直到《matrix3》,我们才理解沃卓斯基兄弟对爱的理念:爱不过是一种关系而己,可以发生在任何有意志的事物之间,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爱(象morpheus(墨菲斯)和niobe(另一个船长)),也有机器之间的爱(象rama和他的妻子(火车站一家三口)),oracle选择了其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机器与人的爱。她以先知的口吻,唤起morpheus对the one的信仰与热情(他俩在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手足情谊),又引导trinity(女主)爱上了植入the one程序的neo。
无论《matrix1》是部怎样的电影,如果你看懂了这是一个几乎与经典言情片一样伟大的爱情故事,就足够了!影片从trinity爱慕neo开始,历经了爱情磨难的全部痛苦:关心、思念、信任、奉献、牺牲、生死与共……直到影片的最后时刻,neo从一场荡气回肠的绝杀中死而复生,与trinity深情一吻,方明证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说《matrix1》简单易懂,是因为影片要讲叙的故事以及最后的**比较简单:the one恋爱了!虽然埋着人机相爱的伏笔,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在导演眼中,所有的爱都是一样的,所有爱的历程都同样艰辛。
爱情第一次改变了the one的属性(在不具备爱之前,neo不是oracle心目中的the one,是故她当面否认),neo站到oracle这一边,革命燃起了希望的火种。但,正因为我们看完了整个《matrix》系列,所以我们知道neo是机器,他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机器的升级,他将在爱和使命中挣扎,他最终选择了牺牲。所以接下来,我们将满怀痛苦地看着一场爱情悲剧无可避免地上演。
革命开始了!oracle抛下了骰子,冒险一赌,以后发生的事,她再也无力控制,这就是革命的代价,不是成功就是毁灭,变革的道路充满了重重困难和危机,而身居其中的任何人也不知道,这一切又将何去何从?
四、故事的发展:《matrix 2:reloaded》
这里插一笔,把《matrix 2:reloaded》译成《重装上阵》比《冲出矩阵》要更符合原意得多,因为第二集在整个系列当中,属剧情的发展,讲叙的是neo以“觉醒之眼“巡游matrix和zion,同时体味机器与人类的疾苦,切身感悟全人类即将遭到灭亡的危机,深入反省人机关系的矛盾,最后终归要回到matrix,完成系统升级(reloaded)的使命的故事。
neo在《matrix 2》中的历程应该与他的前五任the one大体相同,因此作为故事,其中最有趣、也最值得叙述的就是已经具有爱的属性的neo与前五位the one的区别之处。请大家在阅读下文以及观看影片时,在心中时刻保持着这种比较。
在人类即将遭到毁灭的恐怖前景下,neo、morpheus和trinity杀回matrix,寻找oracle;与此同时,matrix第六次升级也即将开始,与升级有关的oracle、the keymaker(开锁匠)也遭到抗拒升级的merovingian(法国人)的追杀和封锁。neo与oracle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秘密会面。此时,the one的属性已经改变,oracle虽然争取到了neo,但却无法控制neo下一步的行动,所以她在照例指明the one去夺取the keymaker之前,则以长篇谈话暗示neo,你已被改变,你就要作出去营救trinity的选择,但你必须认清自己的使命:你也是程序之一,你必将回到源程序。
以后的剧情讲叙故事发展必须交待的两件大事:一是跟随neo,我们首次看到了zion的人类生活实景,在整个旅程中,neo带着对trinity的无限深情俯视爱人生活的美好家园,没有这片土地,他的爱也就不复存在。
第二件事就是夺取被merovingian囚禁的the keymaker。请留意merovingian与情妇perse phone合谋演戏窃取the one代码的一场戏(这是neo在第三集里被merovingian囚禁的原因)。若比较前五位the one,可以想到,如果没有neo对trinity的爱,索吻一幕绝对不可能发生(persephone要求neo必须吻得象吻trinity一样深)。
换而言之,这是机器国度保守势力第一次偷到了the one的代码,以为可以就此阻止matrix的第六次升级。这当然超出了oracle与the architect(架构师)的预想,为革命投下一道不详的阴影。
在接下来紧张刺激的“高速公路追逐戏“中,也许前五次也曾发生过类似一幕,但请观众留意,这居然是merovingian首次发现the one虽能抵挡子弹却仍能为刀剑所伤,遂以一场群殴围困住了neo,结果morpheus和trinity为代表的人类是在没有neo的帮助下孤身闯关,这既是出于对neo的爱情和友情,也在战斗中表现出力拼人类最后一线生机的英雄气慨。若这里没有人类勇闯禁区的殊死搏杀,the keymaker难逃被agent(特工)半途劫掠的厄运(意识简单的agent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the keymaker是没有用途、待将删除的程序,但the keymaker坚持说他自有自己的用途;这是因为the keymaker和neo一样,属于升级程序的一部份,他们的重要性均不为agent所知),这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人机之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遵循剧情编排的逻辑,第二集在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的意图中只是铺垫和过渡,没有太剧烈的**,着力于对转折点……neo毅然选择去救trinity……的渲染上。故事的精巧在于,影片从已具有预感能力的neo的一场噩梦开始,neo请求trinity无论如何都不要进入matrix;但最后形势逼迫,trinity为援救neo,奋不顾身杀入matrix,使得neo在转折处带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几近爆炸性的感情迸发。至于影片的结尾处,neo在真实世界以血肉之驱只手毙倒电子乌贼,而后昏厥过去,一句“我能感受他们“证实了neo的程序属性。
容易被忽略而又与下一集紧密相关的内容是:机器国度的暴政……机器在机器的统治下,也是没有选择权的(包括the one),程序只为目的而活,无用者将遭到删除的命运。所以到第二集结束止,敢于起身反抗暴政的只有三个程序:oracle、seraph(先知的守护保镖)与the one。到了第三集,我们才看到有更多程序的自我意识觉醒:rama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小女儿sati(未来的matrix管理员),在革命之前,他们仅有一种选择:借merovingian地下势力偷渡出01城(机器城)……这其实与人类在暴政国家生活的境况岂不是一样?!
五、故事的**和结局:《matrix3:revolutions》
哪里有暴政,哪里就有革命;革命一旦发生,就不是革命的领袖……oracle……所能控制的;革命的结果也不必然是胜利:不是机器的进化,就是两败俱伤。影片就这样带着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悬疑逐渐进入到**。
由于在《matrix2》中出现了与前五次不同的波折,neo被merovingian窃取了代码,囚禁在火车站中,oracle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再次现身(她由于领导这次革命,已成了巅覆机器国度的反动派,同时遭到merovingian和the architect的双重追杀)。
向人类求助,幻想破灭、气急败坏的morpheus厉声质问:“你叫我怎么还能相信你?!“oracle用以打动他们的,对trinity是爱,对morpheus而言,则是他与neo的友情。其后人类杀入地狱酒吧,此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persephone转而帮助人类,救出了neo。这是因为persephone借索吻之机,既偷取了neo的代码,同时也体会到neo对trinity的爱……机器对人的爱,她被这种爱所感动,在某种意义上背叛了她的组织。这是否在昭示这场社会革命必须由人与机器联手才能完成?
答案是否,因为neo被囚禁已经超出了oracle的预想,在业已让人类失去信心的情况下,oracle仍然向人类求助,显然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唯一办法……oracle事先并无把握人类是否会答应。剧情发展到此,读者可能已经在脑海中产生深深地置疑,在这场伟大的革命当中,人类莫非只是一道工具,先是被oracle诱以影响乃至改变the one在the architect面前的选择;现在又要去拯救这场革命中意外发生的变故?这个疑问将把我们指向《matrix》的最后真相!我到这里才开始阐释影片另外一条主要线索:smith(史密斯)。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误解,这只是由于文字与影像表述方法的不同。对于smith,影片明确说明他是neo一体两面的对立面。换成剧情逻辑的表述,就是说如果neo代表着机器对人类的爱,那么smith就代表着机器对人类的恨,机器的这两种情感同样存在,也同样强大,任何单独一方都可以威胁到整个matrix的生存。
以下是一个猜想,也许计算机专家能从另一面论证:the architect是阴险的当权派,当他不得不与oracle达成妥协,接受zion人类存在的事实时,他就已经在背后安排了提防oracle发动革命的另一种相对等的克制力量,赋予smith随着neo的变化而同等变化的能力,这样smith就成为了统治阶级镇压革命的武器,他具有所有社会革命当中邪恶势力的一切属性:黑暗力量与光明力量同步增长。
当neo与smith在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中狭路相逢时,全剧达到了最**,我们也走到了《matrix》之谜最黑暗、最激动人心的入口:如果爱与恨同样强大,爱怎样才能战胜恨呢?这样的革命怎样才能成功?
这其实也是人类进化与发展过程中一个恒古不变的悖论。在现行体制下长大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现代西方人对社会革命的看法和观念的,特别是其中西方人在经历一系列社会变革之后痛定思痛的反思。我只能告诉大家的是,沃卓斯基兄弟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观念和方法并非创新,在西方也非常流行,甚至一眼看上去颇似佛教的大同之道,但其精神实质却是西方的:殉难。一如耶稣之死,也象佛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延续到今,是甘地一次又一次地绝食。
《revolutions》(《革命》)这个题目很好地道出了《matrix3》的实质,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部爱与恨、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保守与改革较量的社会革命片。neo在与smith一场地动山摇的决斗后,最后一刻他才突然明白了自己使命的最后一个问题:“何时?”,他选择的,也是殉难。没有必要追问先烈殉难之后,黑暗势力是怎样被摧毁的,革命又是怎样发生的,因为,这就是历史。
oracle的冒险成功了……她为人类争取到了自由进出matrix的选择权!这是第六位the one与前五位最大的不同,升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革命;neo在斗争之旅中与trinity一同看到的阳光,为matrix带来了第一道温暖的曙光。这样的一个结局,却让大多数黑客迷们陷入了绝望: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zion被打得千疮百孔,neo与trinity双双罹难,一段美丽的爱情黯然消逝,可不仅matrix完成了更高等级的升级,而且99%的人类还囚禁在matrix中,这样的结果怎么还能叫做革命?!
我的态度是,我既同意这是一种新的人机关系的进化,同时也同意这并非是人人梦想的翻天地覆、轰轰烈烈的革命,但如果你在这一刻回顾人类八千万年的文明史,你也会赞同我的说法:进步虽然缓慢但弥足珍贵,未来虽然漫长但值得期待!
影片的结尾,是小女孩sati天真地追问oracle,“我还能再见到neo叔叔吗?“oracle怅然回首这段艰辛曲折的全部历程,连她自己也无法明白,为了这样的进步,曾经的牺牲是否值得,也正因为这样的革命,neo只有一个。她无尽地眺望远方,幽幽地说出与自己先知身份全然不符的话:“也许。”
六、最后的真相:机器革命
总结全片,我们可以这样说:《matrix》是一个讲叙matrix系统在第六次升级时,由oracle领导的一群在意识和情感上率先觉醒的机器者,所进行的一次机器国度社会革命的科幻惊险故事。
《matrix》最后的真相是:这个革命是机器的革命,是机器革命者的壮举,与人类无关!革命所取得的微少变化,也只是机器社会的演化,是机器文明的进步;至于人类,他与机器的斗争还将持续,只是不象前五次那样要重头再来而己,人类文明由此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空间,至少可以延续下去。
这个结论让人震惊!你会喜欢一部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或人类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己)的讲叙机器的电影吗?你会接受一个机器比人类更自觉、更有进步意识,甚至可能更先进的结论吗?这种令人失望的情绪,在影片中深深地刻画在机器退兵之后,morpheus(墨菲斯)茫然若失的脸上,他喃喃自语:“难道就这样结束了?“他梦想的那个推翻matrix的伟大时刻没有降临,依然遥遥无期。而在网上,则早有人挥臂喊出:“我不愿相信这是一个机器的神话!”
沃卓斯基兄弟的伟大不是在于他们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人与机器永恒的斗争中,你愿意打破“人类中心论”吗?(这是目前我在网上看到的全部讨论所停留的层次),兄弟俩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提这个问题的方式,他们想说的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那就是,假想一下,在遥远的未来,如果你是一个具有高度ai智能的机器人,你会怎么看待人类?你也愿意打破“机器中心论”吗?这种立场的转变,看似轻松,实际上需要我们彻底砸碎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的,一切人类至上、人类中心论等等惯性思维。
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在影片中以整个剧情的方式提出来:如果打破“机器中心论”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和牺牲,包括爱情和你最爱的人,可得到的进步却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你还愿意做一名舍身取义的机器革命者吗?天啊,你要知道,这和你是否愿意为打破“人类中心论”而付出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啊!
伟大的电影永远只是提出问题,激发人的思考,而不提供教条化的答案。《matrix》做为一部在我眼中不失为伟大的电影,也同样具备这个优秀的品质。他并不象大家众口一词说的把人与机器的关系的哲学命题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没有答案!他提出的是一个思考这个问题全新的角度。
这才是《matrix》真正的电影革命。正如《星球大战》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银河系……”为开端,从而打破我们思想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人类想象力提高到宇宙视野的高度一样,《matrix》以“在很久很久以后,在一个机器的国度里……”,把人类的想象力延伸到机器的情感和内心深处。
(如果以沃卓斯基兄弟的“关系“理念为桥梁,我们的想象力还能深入到万事万物当中去。)跳出了时空观念和人类观念的桎梏,难怪沃卓斯基兄弟屡屡能出人意表、捉摸不定,让我们一次次难以追随,猜测落空。
虽然没有最终答案,但沃卓斯基兄弟仍然透过电影,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他们的基本观念:一、“人类中心论“和“机器中心论“可能同样都是错误的,而且错得可怕;二、对于社会的变革发展之路,他们倾向于佛教,万事万物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关系,而且诸关系是平等的。很简单吧,但沃卓斯基兄弟想说的,也许就那么多!
第298章 为国争光
一周之后,元旦节到来。
黑客帝国也已经落幕一周了,网上关于其结局的争论也已经达到了最**。
各种各样的说法都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什么锡安也是虚拟的,主角等人从头到尾都是活在梦里;什么机器人抓人类的根本目的不是电池;什么主角其实还没有死。
还有人造谣,说是黑客帝国并没有完结,韩半仙还要拍第四部。
这话一出,韩秋当然坐不住了,立马就在微博澄清。
“黑客帝国已经完结,不会有第四部。嗯~~~~就这样。”
看到韩秋亲自出来说话了,网友们的争议声才小了一点。
也就是这时,网上突然出现了一篇黑客帝国的影评,并得到了许多人都对支持。
《黑客帝国的前世今生》
里面深刻地挖掘了黑客帝国三部曲,并解释电影的真正主题不是救世主拯救人类,而是机器人自我的革命。
也就是说,黑客帝国是一部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讲叙的都是机器的电影。是一部机器比人类更自觉、更有进步意识,甚至可能更先进的电影。
撑死了,人类扮演的就是被机器人利用的工具而已。
这个结论一出,立马就在网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尼玛?
老子看了半天,你跟我说,这部电影跟人类没有关系?
网友们,一下子就炸了,炸的头皮发麻!
“卧槽,我的三观呢?”
“世界是虚拟的就已经够吓人了,电影讲述的是机器人的结论更加吓人。”
“上帝啊,机器中心论?机器人对自己社会的改革?”
“世界观又毁灭了。。。”
“我服,我是真的服。不仅服这个结论,还要服韩半仙的脑洞。”
“唉,不能这么说吧,韩半仙没给出答案,这个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啊?”
网友们各持己见,在网上吵得一团乱麻。各说各有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吵到最后,有人来韩秋微博下面他。
“大仙儿,我不听别人的解释了,我要听官方的解释,听你的解释!”
没办法,韩秋成功被炸了出来。
他回复道:“我说过,我只是讲故事的人,不是解析故事的人。最后你们通过电影得出什么结论,都是属于你们的成果。至于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我不会做出任何引导舆论的评价。”
“大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韩秋毫不犹豫地把这个锅扔了出去。电影这东西,特别是像黑客帝国这样的1电影,本来就存在太多的争议。
韩秋自己的想法早就塞到电影剧情中了,现在,他不会对此做出任何解释。
网友们得出啥结论,那也不管他的事情。
。。。。。。
不仅仅是在华夏,在世界范围内,黑客帝国都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不管锡安是不是虚拟的,也不管机器人利用人类的目的是不是电池。
有一个无可争议的观点,几乎通过了所有人的认可。
那就是黑客帝国的确是一场机器人自我革命的电影。
革命!
在继v字仇杀队之后,这个话题再一次地出现。
这种自古以来就不断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世界,也再一次发生。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人类的革命,而是机器人的革命了。
所以,这部跨时空的经典电影得到了无数电影人的推崇。
美国,英国,岛国,韩国,许多影评人和电影奖项的评委都不惜赞美之词,称赞了这部电影以及它的导演:韩秋!
“黑客帝国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还打破了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壁障,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机器神话。”
“来自东方的奇迹,华夏科幻电影的奇迹!”
“韩秋,当代华夏最杰出的导演之一,他一手缔造了黑客。。。。帝国!”
“华夏的票房神话,韩秋。他塑造了太多经典的电影。v,小丑,无间道风云,甚至我们美国最近上映的楚门也是出自他之手。他是一个天才,一个电影界的天才!”
“作为美国人,我只想说,为什么这样的导演不是出生在我们美国?如果他是美国人,或许他已经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了。噢,该死的奥斯卡评委,他们太死板了。”
“华夏的电影终于崛起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位华夏导演带来的。如果没有他,我不会对华夏的电影给予重视。”
“作为今年世界范围内年度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黑客帝国成功了,它的导演也成功了,华夏也成功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奇迹下一次何时出现,但我期待韩秋导演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期待,韩秋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喔,我第一次对华夏的电影如此期待。”
。。。。。。。。
一直到一月底,这时候,黑客帝国第一部和第二部基本上已经在全世界下映,第三部还在继续收割票房,只不过速度已经变得很慢了。
这时候,三部电影总票房已经突破了三十亿美元。
第二部最高,第一部次之,第三部虽然没下映,但是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应该是最少的。
说到底,这更后面两部的剧情反转有关。越来越悲情的剧情,导致了其票房的逐渐低落。
但即便如此,三部三十亿的票房,也足以让无数人目瞪口呆。
这尼玛?真是**裸地捞钱啊。而且观众还被捞地心服口服。
但这些票价,值得观看黑客帝国这一部史诗级的科幻电影。
华仙和华纳这边,三部电影的制片总成本高达七亿美元,算上接两亿的发行成本,总的电影成本高达九亿。
按照最终的预算,三部电影总票房应该在34亿美元左右。抛开院线抽成和各大国家的引进成本,最后华纳和华仙能拿到的有16亿美元左右。
韩秋一个人拿到1。6亿美元,作为他这辛苦一年拍摄三部电影的酬劳。两家公司各自拿到7。2亿左右,各自净赚的钱在2。7亿美元左右。
相当于每一部都赚了9000万美元。
事实上,第三部最烧钱,但拿到的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