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珍玩-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69章 意外发现
“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你不会是想去琉璃厂吧?”唐易笑问。
“就像你说的,如今的琉璃厂,没有地摊,没有露天市场,成了一条文化商业街,全是店铺,你不是不愿意逛这样的地方么?”林娉婷说道:“我想起在英国的时候,看到一个英国人写的博客,写了他在燕京淘宝的经历。”
“嚯!听你这意思,肯定是比较偏的地方了!”
林娉婷得意地笑了笑,“嗯,在卢沟桥西边的一个村子里。”
唐易想了想,“我好想有印象啊,叫卢沟桥古玩旧货市场,听说人气还不错。”
“那明天就去吧,正好到卢沟桥玩玩,虽然远点儿,但是好在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林娉婷笑道。
“好。出来这么久,单独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多呢,只是晚上在一起。”唐易嘿嘿道。
看着唐易那坏样儿,林娉婷放开了唐易的手,“今晚早睡觉啊······”
还没说完,嘴巴就被堵上了。
第二天,两人倒是起得很早,吃了早餐便出发了。因为打算晃晃悠悠地玩儿一天,而且那地方是个景区,车又多又方便,所以两人便没有包车,打了一辆车就去了,回来的时候再找车也不难。
卢沟桥的古玩市场,比起出名的那些个大市场来说,的确算是小儿科,不过,这种小市场也有他的好处,大市场里不常见的东西,小市场里说不定就出现了,再就是,捡漏的几率小市场说不定要比大市场大。这正符合唐易喜欢捡漏的习惯。
想的是挺好,结果他俩到了之后才知道,原先在卢沟桥西侧村子里的市场,居然搬进了卢沟桥景区里,而且时间不短了,这里面的纪念品越来越多,现在基本都是游客能买点儿东西,有些老玩家很少来了。
“就当是纯粹来玩的吧!”既来之,则安之,唐易倒是很快释然了。
林娉婷点点头,“这里的空气比市中心清新多了。”
因为七七事变,卢沟桥这个名字印在了很多国人的心里。这是华北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桥,其实已经建成八百多年了,卢沟晓月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当年马可·波罗的游记里,就十分推崇卢沟桥,尤其是桥栏柱上的石狮子。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走在卢沟桥上,唐易抚摸着一头石狮子说道:“我小时候常常想,数数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一座桥上刻的石狮子么?怎么连大人也数不清?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石狮子形态各异,大狮子身上还有小狮子,小的只有几厘米,藏头露尾的也很多,确实不好数啊!”
林娉婷指着一个石狮子,“你看这个,只露出了一张嘴!”
关于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根据记载说是有600多个,不少人试图数清,但是到了最后还没数完就已经眼花缭乱。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进行了编号清点,据说当时的结果是大小石狮子485个。差点儿就定论了,结果,1979年进行复查,又发现了17个,谁知道还会不会再发现?确实是很难定论了。
卢沟桥背后是宛平城,从桥上走进城里,整个景区不大,逛完也才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看看还不到午饭的时间,两人还是决定去古玩市场逛逛。
果然,基本都是纪念品和一些一眼就能看透的东西,唐易实在是没有兴趣,所以走得也比较快。
走着走着,林娉婷倒是发现了一个卖旧书的摊子,便停下看了一会儿,这总比一些毫无特点的东西强。
唐易也跟着停了下来,大体看了看,竟意外发现了一本用塑料袋封装的《毛选》,这的确是一本老书,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是六卷合订成一册。这一版书,当时只印了两万册。
“我能打开看看么?”唐易问摊主道。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收拾得倒也干净,带着一副黑框眼镜。你别说,看看市场里,还就他的书卷气最浓,真是适合卖书。
“看吧,手没出汗就行。”摊主憨厚地笑笑。
唐易打开看了下,这本书是比较厚的,暗红色的书皮,硬精装。不过这本书品相不算上品,前面的封皮暗红色的表皮有两三小块脱落,后面的封皮倒是没有脱皮,但是上面有一道很重的折痕。
从头到尾匆匆翻查了一遍,刚要合上,唐易突然发现,后面的封皮特别厚,仔细一看,原来是从里面贴上了一张纸壳,纸壳上还写了几个字:保护图书,防止破裂。
唐易哑然失笑,这贴上纸壳肯定是为了保护图书,这还用写上么?
不过,这几个字偏偏写得很好,毛笔行楷,很有几分风骨,唐易忍不住多盯着看了看。
就在凝视的时候,突然,纸壳下面,出现了青色的光影。这光影是长方形的,不过似乎还有层次,好像是一张纸叠了几下。
这里面藏了东西?
藏在《毛选》里·······看来藏的时候,很可能是比较特殊的那十年,为了防止里面的东西被“破四旧”而藏的。放在这里面,谁还敢破?只是不知为何没有拿出来,反而随旧书一起被卖了。
所幸这个版本的《毛选》并不便宜,所以才会被保护的这么好。不然要是普通的旧书,被送去废品收购站,最后打了纸浆也有可能。
“老板,这本书怎么卖啊?”唐易合上书问道。
“什么书?”林娉婷立即凑上前来,看到是1948版本的《毛选》,心想这东西一般都是明价儿,想捡漏是不太可能了,不过书是好书,留在家里研读也是不错的。
“这个版本不好找了,好品的,怎么也得一万以上,这样吧,这本品相一般,最低五千!”摊主说道。
从市场行情上来看,这个价儿还算公道,唐易也没绕弯子,“还能便宜点儿么?”
“我做生意实在,这书我是三千收来的,放在家里两年了,上个月才拿出来卖,少了五千真不行。”摊主指了指书:“这书就是封皮稍微差点儿,你看里面的纸,看看印刷的字,都特别好。”
第370章 一个信封
“看来你真是没打谎。”唐易将书仔细又套进了原先的塑料密封袋里。
“我打什么谎啊,我就住附近,原来是在潘家园摆摊的,最近家里有事儿,我得回来住一个月。隔三差五出个摊儿。但是这里面的生意,和潘家园差远了!”摊主见唐易把书装起来,又放到书摊上,还以为唐易不买了,不由摇了摇头。
唐易见摊主仍不松口,心想这肯定就是底价了,反正有里面的东西,肯定亏不了,“好,五千就五千吧,我买了!”
“嗯?”摊主一阵惊喜,生意不好做,他也不愿意压货,但是这本书少了五千,他真的不愿意。
表面上看,他三千进货五千卖,百分之四十的利,好像很多。但是也就是这样的书才能卖出这样的好价钱,大部分旧书十块八块一本,有的三五块一本,根本就没什么利。
这样的一本书,今天卖了,还不一定什么时候遇到,要不是他是在小市场摆摊,顾客少,在潘家园那样的地方,他怎么也得卖六七千。所以,五千的确是他的底线了。
点了钱,拿走了书,林娉婷也不继续看了,急匆匆拉着唐易走到一僻静处,“难道又捡漏了?这书有什么情况?难道是错版?”
“错版?你是够能想的,再说你以为图书错版和钱币错版一样啊?这里面有东西!”唐易解释着。
“哎?我就奇了怪了,你怎么经常发现里面藏着东西?方爷爷家里,你发现了画中画,还是范宽的!山州文化市场里面,愣是让你从一个普通的漆器里面挖出来一件尤侃的犀角杯!还有在理南省,从那两个陶罐里,你又弄出来唐代的琉璃云子······老实交代,到底是什么回事!”林娉婷越想越惊奇。
要说唐易眼力好,能捡漏,这能接受,但是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里面,居然老是被发现藏着东西,这就不是简单的眼力问题了。要说运气好,碰上一件两件还行,这老是碰上,着实让人惊奇。
虽然林娉婷一直说唐易运气好,但是这本书她刚才也看了,实在看不出能藏着什么宝贝,尤其是封皮还这么薄!
唐易脸上笑呵呵,心里却暗暗叫苦。要说这识别古玩的眼力,确实容易解释;但是看出里面藏着东西,就不好说得合情合理了。
不是他不信任林娉婷,只是这类似宝光的投影,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她信不信且不说,到时候如果像个怪物一样看着自己,甚至产生什么心理障碍,那岂不是要命?
唐易翻开了书的最后一页,看着贴在后封皮上的纸壳,脑子在急速地转动。
“快说啊!”林娉婷催道。
“保护图书,防止破裂!你看,这几个字就有问题,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呢?”要不说怎么叫急中生智,“对,他为什么要写上字?本来,贴上纸壳就是为了防止破裂的,但是正因为他太小心了,生怕别人揭下纸壳来看,所以故意写上了字,表明纸壳不是乱贴的!这说明里面藏了东西!这不是欲盖弥彰嘛!”
说完之后,唐易松了一口气,伸出手擦了擦额上的汗。
“你这么说,好像有点儿道理,也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但是这么多年,怎么就没人看出来呢?”林娉婷若有所思。
“嗐!这纸壳确实是防止破裂用的,有人看到了,也只是笑这个人迂腐,多此一举,不一定想这么多的。而且,这个人字写得很漂亮,看的人很容易被这漂亮的字给带过去了。”唐易这时候说话溜多了,立即补充解释道。
“看来,你也不光是运气好。观察细致入微嘛,小伙儿!”林娉婷拍了拍唐易的肩膀。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的男朋友!”唐易彻底放下心来。
林娉婷回头看了看市场,“这地方确实没啥好东西了,要不咱们走吧?回去看看这里面有什么东西?”
“好吧,那就回去吃饭?”唐易本来就没看到什么好东西,要不是林娉婷在书摊前驻足,恐怕他也不会一下子又捞了一件好东西。
“行。这样,咱们中午回去吃饭,回去打开看看,要是真有好东西,下午你陪我逛街得了!”林娉婷说着,拔脚就向外走去。
唐易心里又是一阵暗暗叫苦,“我的姑奶奶,你这光看不买,谁受得了,你又不缺钱。”林娉婷确实有这个习惯,喜欢逛,但是和其他富家小姐不同,买得却少。
“嘟囔什么呢?”
“没什么!你看好什么,我来买!”
“谁说要买了,我只是说逛,并没有说一定要买。”
“呃······”
从景区门口打了一辆车,两人又回到了市区。恰好在等红灯的时候,在车上发现了一家炸酱面馆,两人略一商量,便直接让司机过了红灯找地方停车,就吃炸酱面吧。
炸酱面这东西,好不好关键取决于炸酱,肉丁要半肥半瘦,最好选用干黄酱,炸制的时候要注意火候。其实主要是熬制,但是熬出来的效果却如同炸制一般香。
这店里的炸酱做得还真不错,而且手擀面条很筋道,配菜也水灵。上午确实一直在活动,两人有点儿饿了,唐易居然吃了两碗,林娉婷也把一碗吃完了。
在酒店旁边的一家超市,唐易特地买了一把锋利的裁纸刀和一管固体胶,他来的时候没带工具。
回到酒店房间之后,唐易将书后封皮朝上,平放在桌子上,小心翼翼用裁纸刀沿着纸壳的边缘切入。这本书不管怎么说都是有价值的收藏品,即便是取里面的东西,唐易也不能把书给破坏了。
好在封皮和纸壳之间的贴合处还是有迹可循的,唐易割开一条小口子之后,用手轻轻撕了一下,发现原来封皮四边多贴了一圈纸壳,里面做成了一个夹层,这样夹层里放上东西,整个能看到的纸壳一面就是平的了!
把封皮的一边撕开一半,夹层里的东西完全就看到了,竟然是一个淡黄褐色的信封!
第371章 阔边大龙
唐易微微撑开纸壳,把信封拿了出来。随后顺手又抹上了固体胶,又粘上了,想了想又拿台灯压在了上面。
“我可真服了你了。”林娉婷在唐易忙乎的时候,拿起了信封。这个信封不大,长不到二十厘米,宽不过十厘米左右。
正面正中有一个长条形的红色方框,方框底部印有一个红字“启”。方框右侧顶部是一个“寄”,底部是一个“交”字。方框左侧则是空白的。
从这个信封的制式不难看出,应该是从右往左读,寄“某某地方”交“某某人”启。
从制式和用纸来看,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但是,这本书却是1948年版,也就是说,这信封比书要老。这倒不难理解,既然是特殊年代藏起来的,应该是更老的东西,否则就没必要怕被“破四旧”了。
这个信封是个印好的信封,但是没写字,没贴邮票,当年就是个空白的新信封。
“看来,是这信封里的东西很珍贵了!”林娉婷在一旁说着,又把信封递给了唐易,“你发现的,满足你,你来打开看看吧。”
唐易点点头,信封没有用胶水封上,只是折叠了起来封口。打开之后,唐易从里面抽出了一张桔黄色的东西。
居然是桔黄色十五方连的大龙邮票“五分银”!还是“阔边大龙”!
每排五枚,一共三排,两侧还带有边纸。看起来保存得很好,就连背胶,也都是完好的。
这大龙邮票名气很大,不集邮的人也知道,这是华夏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发行于1878年的清代末年。这套邮票一共三枚,图案都是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不过这三枚的颜色和面值不同。
面值是用银两计算的,一分银绿色,三分银红色,五分银桔黄色。有意思的是,清朝政府的第一套邮票不是邮政部门发行的,而是海关试办邮政从而发行的。当时海关由外国人把持,所以邮票图案底部还有英文的“海关”字样。
“这大龙邮票,我记得外公有一套,三枚,就是前两年买的,好像是一万多。你这个虽然是十五张连在一起,但是只有一枚,不成套,应该不是很值钱吧?”林娉婷虽然知道大龙邮票,但是具体的分类和版别并不清楚。
“就算这十五枚只值一万,咱也赚了啊?”唐易故意很认真地说道。
林娉婷仔细看了看唐易,“行了,别装了,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你。快说,这十五方连值钱在哪儿?!”说着,柳眉倒竖起来。
唐易小时候集过邮,最关键的是,他对明清历史非常了解。而且这学历史的,对史实中的“第一”格外关注,这大龙邮票是华夏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所以他确实了解的很全面。
“清代的大龙邮票啊,一共有三版。第一版是1878到1882年印制和发行的,纸薄,甚至有点儿透明,所以又称为薄纸大龙。秦老收藏的,恐怕就是这一套,这一套印刷量最大,所以价格相对便宜,不过邮票这东西,比不了古玩,一万多一套,已经不低了。”
“1882年印刷的是第二版,这一版复杂一些,因为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印刷量不一样,用的纸不一样。其中的桔黄色五分银,印量最少,而且用的是法兰西产的葱皮纸,比较脆,很难保存。这一版的图案,图的边框和齿孔之间的距离加宽了,所以叫做阔边大龙。”
林娉婷不等唐易说完,就高兴地插话道:“我知道了,这十五方连是阔边大龙五分银,是存世最少的品种,肯定很有价值!”
“没错。”唐易无奈地笑笑,“你就不能让我充分展示一下知识储备,讲完第三版吗?”
林娉婷推了唐易一把,“继续讲吧!”
“这第三版,叫厚纸大龙,是1883年到1885年印制的,不用说,纸质比较厚。”唐易伸伸手,“说完了!”
林娉婷也故意停了一会儿,看唐易的嘴唇张了张,这才哈哈大笑,“行了,憋不住了吧?别装了,赶紧说这阔边大龙五分银有多珍贵!”
唐易本来想绷一绷,结果被林娉婷揭穿了,只好接着说道:“这发行阔边大龙的时候,正赶上邮件猛增,邮票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先印的是用得最多的三分银,后来又印了一分银。到了印制五分银的时候,前面用的纸没了,最后用了这种葱皮纸先印了两万枚。”
“两万枚是什么概念?当时一个整版全张是五乘五,二十五枚。两万枚,就是只印了八百张整版全张。而且,这阔边大龙黄五分,不仅印得少,而且卖得快,用了九个月,就卖光了。”
“这都过去一百多年了,印的这么少,用的人又这么多,纸质还这么不容易保存。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全新的没用过的阔边大龙五分银,存世的还有多少张呢?”唐易突然看着林娉婷问道。
“别卖关子了!快说!”林娉婷正听得兴起,见唐易停住了,连忙催促。
唐易挠挠头,这次倒是没装,实事求是地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咱们度娘一下吧!”
“切!”林娉婷白了他一眼,拿出手机上网。
“这不能赖我啊,历史我清楚。现在我又不关注邮票,我怎么知道?”见林娉婷点开了网页,唐易把脑袋凑了上去。
查了两个权威的邮票网站,又查了两个口碑很好的论坛,基本上都说是存世只有一百枚左右。
而且,这阔边大龙黄五分,留存于世的全张整版邮票,仅有一件孤品。早在1991年,这件孤品在英国拍卖,居然拍出了37。4万英镑高价,换算过来就是400万左右。
要知道,这可是在1991年!这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很多几百万的东西,到如今已经有不少以数千万论价!
“现在一枚阔边大龙桔黄色五分银,品相很好的,市场价一般是十几万,如果这样算来,你这个十五方连就是二百万左右。”林娉婷根据掌握的信息算了下。
唐易笑着摇摇头,“账,不是这么算滴······”
第372章 津门赏宝
“那么,账,该怎么算呢?”林娉婷配合了唐易一下下。
“邮票这东西,单张和四方连不能比,四方连和整版不能比。这阔边大龙黄五分就更不能按普通的市价叠加论价了,因为存世太少了,肯定是单张多,四方连少,整版就更不用说了,孤品。”
唐易捻动手指,“所以,这个十五方连,起码比你的论价要翻一个跟头,能值四百万!要是上拍,遇上有钱又痴迷的集邮爱好者,还有可能更高。”
“太好了,进账四百万!下午逛街,终于找到让你出钱的理由了。”林娉婷语气挺兴奋,但是却伸了个懒腰。
“这还没进账哪!”
“卖了就进账了。你呀,也不能什么东西都抱在手里。你要是不喜欢集邮,留着也没意思,不如出手,进账的资金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林娉婷看来的确是有点儿困,“我小睡一刻钟,你负责叫我起来,然后陪我逛街。”
唐易倒没什么特别的反应,点点头“嗯”了一声,主要是他确实也在想,这东西是不是该出手。
说实话,这两年,邮票市场在他眼中,并不景气,而且他对邮票也不是特别喜欢。小时候集邮,只能算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兴趣,邮票有面值有图案,对一个孩子来说,吸引力还是蛮大的。
邮票和古玩最大的区别,就是邮票是印刷品,出自机器,算不得真正的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能量产的,每一件瓷器,每一幅画作,每一件玉雕,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百多年前的邮票,只能算是一种时代符号,比起其他古玩的魅力,确实小了很多。
当然,这是他的想法,在集邮爱好者心中,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尤其是这大龙邮票,既有传统的特殊题材——龙,又是华夏的第一套邮票。同时,阔边大龙五分银存世稀少,颜色又和帝王之黄色暗合,的确别具一格。
如果出手,想必是不难出高价的。
唐易想来想去,最终算是有了结果,这东西可以卖,但是要卖给喜欢的人,这样就算是两全其美了。就像唐英自制的釉里红双鱼小盘,到了痴迷瓷器的吴军教授手里,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归宿。
“一件古玩珍品,就算是要卖,也一定要找一个好人家,像嫁女儿一样嫁出去,这样你才能心安。”沉思中,唐易的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古玩如此,邮票也应该如此。”
林娉婷真的睡着了,过了半个小时,唐易见她翻了个身,才把她叫起来。
两人出了酒店,打车直奔王府井。这一片商场多,倒是省心。
“怪不得要藏起来,这又是大清又是龙的,要是被发现肯定就毁了。”林娉婷下了车,突然又想起了邮票的事儿。
“当年有很多藏东西的,比如瓷器上刷上油漆,书画藏到墙洞里。我听说,当年还有下水道里发现古玩的,都是扔了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的人着实收了一批精品。可惜,现在假货泛滥,想找件真东西难喽!”唐易轻轻摇了摇头。
“要不怎么能显出你来?”林娉婷拉住唐易,“走了,别琢磨了,逛街开始!”
唐易笑着点点头,忽然觉得,这林娉婷和他,咳咳,那个了之后,突然变得活泼了一些,也好像更机灵了一些。可能,以前还是有些矜持吧,而现在,似乎这样更可爱一些。
“你傻笑什么?”林娉婷歪头看了看唐易。
“没什么,我觉得我的运气不错。”唐易笑着理了理林娉婷额前的刘海。
林娉婷本来一个“切”字又要出口,但突然发现唐易的目光似乎格外温柔,一下子明白了这次这个“运气好”的意思,脸微微一红,心里却是涌起了一股甜蜜,轻声道,“走吧走吧,知道就好。”
这次林娉婷确实买东西了,买了一个包包,买了一双鞋子,不过给其他人买得更多,包括唐易的一身行头,还有给家里人买得,给唐易的老爸老妈买的,甚至还怂恿唐易给毛逐买了个手包。
这一次回去既然是文佳开车,而且总归是出来一趟,回去本来也得买东西,唐易倒是没觉得麻烦,很有耐心地陪着林娉婷逛来逛去。
逛街买东西这事儿,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对唐易来说,感觉特别累。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在附近简单吃了个快餐,两人回到了酒店。等到把东西收拾完,唐易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简单洗漱一下便躺在了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上午9点,文佳开车来了,车上已经装好了那件天字罐和压手杯。与吴军和陈澄之的车会合后,两辆车一前一后驶上了高速公路。
陈澄之在津门不止一套房子,他常住的是一套二层别墅,而他要给唐易看的三样东西,也正在别墅里。
本来他就是想让吴军住在别墅的,都已经提前收拾好了房间。
进了别墅院,停好车,陈澄之领着众人进入客厅,小坐喝茶。唐易发现,这偌大的别墅里,似乎只有一对老夫妇,帮着打扫卫生和做饭什么的。陈澄之不在,他们却在留守,想必是极为信任的人。不过,唐易并没有见到陈澄之的家人。这种事儿,唐易也没法儿问。
陈澄之想给唐易看的,正是夔纹象尊,国宝金匮直万,宣德炉三样东西。
其中,夔纹象尊和国宝金匮直万是吴金彪留下来的,夔纹象尊给了吴军,国宝金匮直万给了陈澄之。陈澄之感念师父的恩德,吴军心性良善,所以两人的关系一直特别好。否则,吴军也不会把夔纹象尊这样的重器交给陈澄之代为保管。
而宣德炉是陈澄之早年间得手的,也一直视为珍宝。
这三样东西,哪能拿出来给一般人看?就算是唐易和文佳与他们师兄弟有几次莫大的机缘,陈澄之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陈澄之提前上楼,将东西从密室拿出,摆放到书房的桌子上,这才又下楼领着他们进入书房。
饶是唐易见惯了宝贝,但是看到这清一水儿的三样“铜制品”,还是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第373章 一个主意
“这都是大开门的东西!”唐易咋舌,“怪不得河野治为了这件夔纹象尊如此煞费心机,如此完美的商代夔纹象尊,太震撼了!”
陈澄之点点头,“这夔纹,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好像活了一般。我是个手艺人,看着这纹饰,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三千年前,和当时做这象尊的大师对上了话!”
一个普通的手艺人,怎么能和大师对话?陈澄之虽说上了年纪,骨子里还是很自负的。
“老爷子,令师尊和您,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这东西留在你们手里,也才不会受了委屈!”文佳和陈澄之并不是很熟,顺嘴小拍了一下。
“你们说,这样的好东西,怎么能流到倭国人手里!”陈澄之话题一转,此时已是一脸严肃。
这话说的铿锵有力,唐易也不由凝重地点了点头。转而,唐易又看起那件宣德炉。说实话,宣德炉仅仅在明清两代,仿品就多如牛毛,而且不乏高仿精品,但是仿品毕竟是仿品,和真品定然是有差距的。
这是唐易第一次如此无缝隙地感受真品宣德炉。这种美妙的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不是此道中人,也很难体会。
文佳和林娉婷在古玩方面的鉴赏力,自然不能和唐易同日而语,但是夔纹象尊和宣德炉实在是太漂亮了,就算是单纯的艺术品,也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
国宝金匮直万,是唐易最后看的。其实,当时他拿了秦老的国宝金匮直万,陈澄之认定为高仿,而且还是他师父也就是吴金彪做的,他就猜到,吴金彪很可能手里有真品。结果,不仅有真品,还传到了陈澄之手里!
“吴教授,您家传深厚,铜器造诣也极高,怎么就偏偏更喜欢瓷器呢?”唐易这时候突然想到了这一点,没多想便问出口来。
“哈哈哈哈。”吴军笑了起来,“爱好这东西,没法说,比如你为什么偏偏喜欢小林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漂亮吗?”
林娉婷一听吴军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不由红了脸。
唐易也只能一笑,吴军这比方,有点儿梅妻鹤子的意思,偏好这东西,确实也不好说清。不过,唐易这时候也仿佛下定了决心一般,“既然今天看了这么多宝贝,我也拿出两件来吧!”
吴军吃了一惊,心想,唐易从山州到燕京,肯定不会随身带着宝贝的,难不成他在燕京这短短几天,除了鎏金龟符,还淘到了其他好东西不成?他自是不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