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珍玩-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人疑惑地看了唐易一眼,将笔盒拿在了手中。
唐易继续说道:“这支笔或许历史文化价值很高,但是市场价值······我虽然不好估价,但觉得应该不是很高。你可以拿着这支笔到各个古玩店去转转问问,就算咬定是唐宋年间的诸葛笔,我想也未必有人出高价。”
“怪不得!”老人忍不住嘟囔了一句。其实,到唐易的店铺之前,他已经跑了很多店铺,结果,不是人家不收,就是价格低得离谱。
“小老板,那你最高肯出多少钱收?”老人想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问道。
唐易又是笑了笑,“老人家,我说了,我不好估价,我看,你如果真的想出手,还是自己报一个能接受的价格吧。”
第269章 文房四宝
“这······”老人似乎有些拿捏不定了。
确实,这支笔他已经去了几家店,拍卖行和典当行他都没敢去,但是出价最高的店主,也不过五千块。
这倒不是这些店主心黑,这么一支普通的竹制毛笔,即便包浆厚重亮泽,年代到了唐宋,但是笔身既没有雕刻纹饰文字,笔毫又不是特殊材料,还秃了半截,整体来看,市场价值确实是不高的。
要不是唐易有宝光相助,看出了这是一支宣笔中诸葛笔,恐怕也未必会感兴趣。而唐易之所以实情相告,点出这是一支诸葛笔,其实也是为了压价在明处。本来嘛,一件市场价顶多就是一万块的东西,若是再被人找后账,太不值得了。
这支诸葛笔,虽说做工优良,但毕竟不是精雕细琢的工艺精品,也考究不出名人传承,想必当年也是大批量制造的。说是诸葛高制造,说不定只参与了一两道工序,甚至只是监工。
这样的诸葛笔,收藏吧,倒也行,一支南唐宋初的毛笔,又是文房里的东西,算是雅物;但既然不是精品,那收藏价值就打了折扣;出手吧,有几个人会相信这是诸葛笔?而且即便相信,出高价的人恐怕也不好找。
“老人家,你是不是急需用钱?”唐易见老人有些难以启齿,不由问道。
他看老人穿着朴素,但是收拾的干净利落,想来应该也是读书人,而这样一支有千年历史的笔,还是祖传的,不遇到难事儿,一般是不会出手的。
老人听了唐易的话,掏出手帕擦了擦汗,叹了一口气。
“别着急,慢慢说。现如今,知道宣笔的人远不如知道湖笔的人多。其实,宣笔、宣纸产自宣城,歙砚、徽墨出自歙县,都是徽省大大有名的特产。这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齐了。”唐易给老人续上茶水,缓缓说道。
老人一愣,抬头说道:“小老板,你年纪轻轻,见识不浅啊。其实我祖上传下来的,确实是一套,笔有两支,墨是一方墨,砚确实是古歙砚,而纸,则是一本古代宣纸的空白册页。我的祖上,也确实是徽省人,清末做生意到了山州,从此定居下来。”
唐易笑道:“想必这一支笔是两支笔中品相差的那一支喽!”
老人似乎有些尴尬,“没错。祖上传下来的东西,我本是不想出手的,但是现在儿子结婚买房,还差两万块钱。我四十岁了才有这个独子,想想祖宗的福荫,卖出这一支品相差的,总体也没有拆散,况且给儿子用,也算是接续香火,勉强没有对不起祖宗。”
老人说了这么多,看似是说给唐易听,又何尝不是在说服自己?对于这个年纪的读书人来说,恐怕是有心结的,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少一点儿,也毕竟是少了。
唐易见老人虽不富裕,但身上荡漾着浓浓的书卷气,心里有所感染,生出了帮他一把的念头。
“老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我告诉你这是诸葛笔,本来是想明着压价的。但是你卖的,毕竟是祖上的东西,又是文房里的东西,合我的胃口。罢了,我就不压价了。”唐易接口说道:
“这样吧,我出两万块,一万块买你这支毛笔,算是正常的市场价。另外一万块,你让我去欣赏一下祖传的一套笔墨纸砚,你看如何?”
一万块,已经超出了老人的心理预期。本来,他见唐易如此识货,打算只要超过五千块就卖的。
“那怎么行?你只是看看,哪能再收你一万块?”老人连连摆手,“你如果真打算一万块买这支笔,你来我家,我免费让你欣赏那几样东西就是了!”
唐易也摆了摆手。
“老人家,你这就错了。你说的这几样东西,虽然我没见过,但是从在这支笔上就能看出,绝对不是普通的东西。欣赏这几样东西,付出的代价未必比买这一支笔要低。”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凑齐这么一套,这种几率太低了,如果四样东西分散在全国四个地方,我光是去这四个地方的来回飞机票,一万块钱恐怕就打不住啊!”
老人耐心听完,也摆了摆手,“小老板,你也不用安慰我了。这样吧,你先跟我去看看家里的那几样东西,然后你再决定买不买这支笔,如果真的是古玩珍品,能让你欣赏得满足高兴,我再收你两万块不迟。”
老人都这么说了,唐易只得笑着点了点头,“老人家,这时候我走不开。这样,你给我留个电话,我再跟你约时间,你要是着急卖,我估计下午我就差不多有空了。”
“不着急,不着急,这两天都行!”老人说完,让唐易拿起了一支笔,给唐易留个联系电话和地址。
字体古拙隽秀,唐易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老人留下电话地址之后,直接把这支诸葛笔放到了桌上,“这笔先放在你这里,你再仔细看看,一万块不是小数,别出什么差池,去我家的时候带上就行!”
“这怎么能行,还没给钱呢!”唐易推辞道:“不行我先给您一部分钱。”
“你这么大个店,还能跑了不成?你也不用先给我钱,毕竟那几样东西还没看呢!我一把年纪了,看人不会错,你这小老板,一看就是信得过的人!”老人起身要走。
“等等。我给您写个收条!”唐易拦住老人,执意写了收条,并在收条上写明了协议价格是一万块。
“那我就不多打扰了。”老人拿起了收条。
唐易将老人送出店门,心里盘算着,下午毛逐差不多就该过来了,这一套文房四宝如果真的都是唐宋年间的物件,即便只是欣赏一下,那也是值得的,而且还帮了老人一把。
一想到毛逐,唐易接着忍不住苦笑一声,这要是让毛逐知道了,肯定又会说:“有钱烧的!装逼货!”
唐易微微摇头,走到了桌子边上,啜了一口茶,又拿起这支毛笔看了起来。
“虽然笔毫秃了不少,但毕竟是用秃的,整体能成型。”唐易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道。
看着笔毫,唐易突然又好似觉察到了什么。
“不对啊!”
第270章 笔中乾坤
唐易一边喊着不对,一边连连摇头。
看这支笔,出现的是青色和黑色夹杂的宝光。唐易当时觉得,笔杆是紫竹,木性的,自然是青色宝光;笔毫是动物的须毛,水性的,自然是黑色宝光。
但是,现在他又看了看笔毫,是很普通的狼毫。既然如此,怎么会有如此厚重的黑色宝光?即便是唐宋年间的狼毫,出现宝光说得过去,但这黑色宝光居然比青色宝光要厚!
这也就说明,笔毫比笔杆的价值要高,这怎么可能?这狼毫,是用黄鼠狼的尾毛做成的笔毫,是很普通常见的。比之失传的鼠须笔,以及真正的紫毫笔,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鼠须笔,是用松鼠胡须制作的笔。鼠须笔始于汉代,比如当时的书法名家钟繇,就用的是鼠须笔。更为著名的是,书圣王羲之用鼠须笔写成了绝世旷古的《兰亭序》。如今,鼠须笔的制法已经失传,算是名存实亡。
而紫毫笔,是用兔毛做成的笔,这个东西很常见,但是真正的紫毫笔,对选材和制作工艺是极为讲究的,所选野兔脊毛,也十分严格。白居易专门写过一首《紫毫笔》其中开始就是这么几句: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白居易写诗和儿歌差不多,很容易明白,千万毛中拣一毫,容易么?
所以,要说这支笔的笔毫若采用鼠须或者紫毫,其中的黑色宝光比笔杆浮现的青色宝光厚重,那唐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半截普通的狼毫,居然产生了如此厚重的宝光,就匪夷所思了。
刚才,唐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和老人交流上,对此并没有多想,现在重新审视,这才发现了问题。而且,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整支笔,就是由紫竹笔杆和狼毫笔毫构成,再无其他。
唐易掂量了一下这支笔。
分量似乎有些不对······紫竹和狼毫组成的这支笔,似乎不应该有这个重量······这支笔偏重了一些······竹子都是空心的,莫非······唐易晃动笔身,并未听到什么响动。其实,这只是唐易下意识的动作,如果笔杆里真的藏着什么宝贝,本来就不应该出现什么响动,否则,早被人发现了。
唐易拉动笔毫,却发现丝毫不能动,不由眼睛一亮,这笔果然被人动过手脚!
对于一般的毛笔来说,笔毫不能动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诸葛笔来说,笔毫能够拉出一截,却是一个特色。有人推测,这样可能是为了笔毫用秃之后,拉出来可以继续使用,也有人说,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蓄墨。
对唐易来说,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支诸葛笔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动过手脚!结合笔上出现的黑色宝光,那就很可能是拔下过笔毫,往竹制笔杆里塞过东西!
唐易看看店里无人,当即便拿着笔到了柜台后面研究起来,这样,即便有人来,他也能立即把笔放起来。
没想到,准备费时费力的唐易,很快就把笔毫拿下来了!
本来,唐易随手想转着试试,但是用力之后,微微感觉有些松动,随后唐易戴上手套用力转了几下,居然转动了!
原来,笔毫底部和竹制笔管之间,被做成了螺丝一样的机关。
拧下笔毫,唐易发现,笔管里卷着一张纸。
怪不得摇晃没有动静,塞进一卷纸,怎么会有动静?
不过,一张纸,怎么会浮现黑色宝光?唐易迫不及待地将这张纸拉了出来。
竟然是一封血书!怪不得是黑色宝光!
血迹干涸,已经变得殷红。唐易将纸拉开,纸幅有二十厘米宽,拉开后竟然有一米长,可见当时卷得极为细致。现在让唐易重新卷得那么细,估计是做不到了,血书很难再塞回去。
“崇祯十五年三月,困于松山半年矣。承德泣曰,其子舒可为质······”
崇祯十五年?唐易大吃一惊,这支笔是南唐末年到北宋初年所制,照这血书上的时间,却是明末,也就是说,这封血书最早也是明末塞进去的!
那老先生说是祖传的,但是并没有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祖传,只说清末举家从徽省迁至山海省。而且他说家里有两支诸葛笔,这一支和另一支,为何品相有明显差距?难道不是同时收纳的?
“这些都得问问。”唐易喃喃一声,便低头继续看这封血书。
“绝食数日,忽见范逆,忍吾咆哮,周言善语,及至貂裘加身,终不能自已······”
看到这里,唐易猛然叫了一声,“原来是他!那这血书定不是崇祯十五年写的,这是在回忆!““及后,恩礼有加,却施监窥,吾不出家门,但答问策······”
这段历史唐易很熟悉,心想,血书所写,看来和正史大同小异。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一,至辽河,惊问闯贼破京,心悲戚而谋,近京疾行,成矣。及稳,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授秘书院大学士,每念先帝,心痛之。又敕赐便宜行事,江南见落发,心赧抚顶······”
这是要把经历全翻一遍啊!唐易加快了阅读速度。
“顺治四年,老父病卒,回乡守制。经年长思,泣血而书······”
原来是顺治四年写的,那么老人的祖上拿到这支笔,那就应该是清代了。
唐易心想,他琢磨了一年,写了这么封血书,估计就是个忏悔书了。
不过,这么一个历史名人用血写成的忏悔书,出现宝光那也是正常了,至于价值,在市场上,肯定要比这支诸葛笔价格高。而从历史文物价值来看,那更是了不得了。这可是文物实证!
不过,当唐易继续往下看时,却大吃一惊,这并不单纯是一封忏悔书!
“崇祯八年天寿山所藏,断不可落入外族之手,吾虽只担押运之责,然慎尤,随从皆杀之······”
第271章 亨九血书
崇祯秘藏!
这老伙计当年负责崇祯秘藏的押运!
唐易一阵激动,继续往下看去。“后龙堪舆,九龙合璧,一龙为洞,双目窍开,吾已堪任······”
没了。
就这么几句啊?唐易心有不甘,彻头彻尾把这封血书读完了,后面的却又是些什么委曲求全,推行汉制之类的话了。
落款为:亨九血书。
洪承畴,号亨九,明末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血书中所写,基本就是被俘、降清、仕清的经过。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率军被困松山半年,当时副将夏承德提出,可以让儿子夏舒为人质来投降。
洪承畴还算是血战到底,但后来被俘,皇太极三番五次招降,但是洪承畴不为所动。后来,皇太极派了降清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察言观色,最终成功。皇太极曾亲手把自己的貂裘披到洪承畴身上,笼络人心。
不过,皇太极表面上对洪承畴恩礼有加,其实对他采取了软禁政策,他在家中不能任意外出,也不封官,只是咨询策略。
崇祯十七年,洪承畴跟随多尔衮攻明,四月十一到了辽河,这时候听说李自成已经攻下了京城,崇祯皇帝上吊。洪承畴出谋划策,清军出其不意,又拿下了京城。
满清入京之后,顺治皇帝对洪承畴面儿上还是很器重的,任命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还兼着都察院右都御史,并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由此成为清朝的第一个汉人宰相。
顺治二年,南京被攻克,多尔衮下了一道“剃头令”,所谓“留发不留人”,江南民众激烈反抗,攻克南京的多铎根本控制不了局面。这时候,洪承畴又出马了,被“敕赐便宜行事”,到南京安抚民心,平定乱局。
而这封血书,是顺治四年,洪承畴的老父去世,他回乡守制时写的。应该是写完后,藏到了这支住诸葛笔当中。而这支笔是如何流落民间,又被老人的祖上所得,那就无从考证了。
洪承畴这个人,是很复杂的。一开始,传来的是他战死的讯息,可是后来降清的消息传来,都傻了眼。在古代,大多数民众喜欢用极端的“忠”和“奸”来评价历史人物,那么对于前明遗民来说,对洪承畴的评价可想而知,从血书中不难看出,崇祯皇帝曾经极为宠信洪承畴,连这押运秘藏的事儿都让他来干,所谓的“押运”,那可不是单纯的押运,而是押运到地方,再封藏起来,可以说就是随时可以取走秘藏的人,否则也不用“随从皆杀之”了。
好在洪承畴虽然降清,但终究没有透露秘藏的所在,他不是糊涂人,降是降了,但还能认定满清当时是外族。同时,也可以由此推断,崇祯秘藏,非同凡响。
根据血书中的“吾已堪任”,这件事儿,也被洪承畴看做自己的一件没有完全降清的气节证据。
实际上,洪承畴为了感激崇祯皇帝的信任,曾在厅堂之上张挂了一幅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结果得知他降清之后,有人在这幅对联的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标点是我加的,估计让谁加也会这么加,肯定是这个语气。
洪承畴活得是很尴尬的,前明遗民强烈排斥他,清廷其实也没有真正接受他,多尔衮和顺治算是重用过他,但是只是给他虚名让他干活儿,没有真正进入决策层面。洪承畴大力推行汉制、汉文化,结果,接受了儒家理论的满人,也反过来认为他是个不忠贰臣。他被列入了清朝的《贰臣传》。
纵观洪承畴的一生,保护了这个崇祯秘藏,确实是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
但是可惜,没有任何正史甚至野史记载了这一点。
好在,现在有一个人知道了,还是个学历史的,也相信了他。
唐易忍不住大声说了出来:
“洪承畴,我读懂了你的忏悔,九泉之下,你也该瞑目了!至于崇祯秘藏,我去看看也不为过吧?”
“卧槽,你鬼叫个啥?”毛逐推门进来,对着柜台后面的唐易嚷道。
“你可回来了,看着店,我去看几样东西。唐易把血书迅速卷了起来,又把笔毫安置到了笔杆上。
毛逐并没有注意唐易的动作,先是把包放到了一边,而后倒了一杯水,喝了一大口才说道:“又有什么好东西?”
这次去瓷都,毛逐捡漏了一把“黄锡”,心气顿时就显得不一般了。
唐易将血书放进了包里,拿着这支诸葛笔递给毛逐,“你看看。”
倒不是他不想把血书的事儿告诉毛逐,只是关系到崇祯秘藏,这事儿事关重大,而且还未成形,现在确实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这毛笔倒是个老东西,年头不短了,不过看似很普通啊!”毛逐拿着笔坐下了,看了看之后说道。
“你眼力进步很快啊,这是一支诸葛笔,不过确实是太普通了。”唐易接口道。
“多少钱?”毛逐又喝了一口水。
“一万。”唐易道。
毛逐含了一口水,半天才咽下去,“不会吧?这东西的市场价也就是这个数了,你这种吃肉不吐骨头的,肯吃这么大的亏?”
唐易淡淡笑了笑,没有说话。
毛逐拿着笔走到唐易面前,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笑着说道:“我明白了,你这是放长线掉大鱼,你是看上了人家别的东西了吧?这么着急要去,看来那个才是大漏!”
“哎?我以为你会说我有钱烧的,是个装逼货呢!”唐易笑出声来,“我给你说实话吧,那几样东西他不卖,我只是去看看,而且看看还要给一万!”
“什么?!”毛逐瞪大了眼睛,半晌没说话。过了一会儿,突然说道:“让你这么感兴趣,肯定不是一般的东西,这样吧,中午吃饭时间人少,你赶紧约,我们早吃饭,关了店门我们一起去!”
第272章 徽墨传说
“好吧。”唐易点点头,“他说,是一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过,既然这支笔是普品,也难不成这套文房四宝也是普品。”
“再不济也是老东西,文房里的东西,沾沾书卷气也好。”毛逐嘿嘿笑道,“我请你吃饭,米饭把子肉伺候。”
唐易笑骂:“中午这热天,吃把子肉,你胃口真行!”
把子肉是山州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将三层带皮五花肉切成厚约一厘米的大片,经过酱制,然后焖熟,口感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软可口,肉汁可以浇在米饭上,酱香浓郁。一般把子肉店的肉都是焖好的,放到瓦罐里文火保温,所以去了就能吃。
“又好吃又快!”毛逐停了停,“还不贵。”
“好吧!”唐易电话约好了中午见面,老人满口答应了。临近中午,唐易关了店门,和毛逐到附近一家口碑不错的店铺,点了米饭把子肉,配了炸辣椒、五香豆腐干、炝土豆丝等几个小菜,很快便吃完了。
随后,两人打车直奔老人家中。
老人在留下联系方式的时候,只留下了一个“李”的姓氏,后面则是一连串的电话号码。唐易一直称呼他为“老人家”,也没太在意。
老人住在一处开放式小区,老楼。楼层不错,三楼。
“李大爷,打扰了。”毛逐嘴快,老人开门后,立即说道。
“来,快进来坐!老伴出去买东西了,就我自己在家。”老人连忙说道。进门之后,唐易发现,老人家中陈设简单,但是却很干净。
“没打扰您吃饭吧?”唐易进门后问道。
“没有,我们吃饭早,老伴是吃了饭才出去的。”老人让唐易和毛逐在客厅沙发坐下,“你们等着,我去拿东西。”
老人很快拿了一个精致的红木书箱出来。
唐易打量了一下,“李大爷,您说的文房四宝和这个书箱,是一起传下来的吧?”
“没错。”李大爷呵呵笑道。
唐易心说,果然,这书箱从形制、工艺和包浆来看,应该是清中期的物件。也就是说,或许书箱里的东西是更早时期的,但是李大爷的祖上可能是陆续得到的,最后一件东西是清代得到的,凑齐之后,才专门配了一个书箱。
打开书箱,里面的东西一目了然。笔确实是一支诸葛笔,只不过材质也是紫竹狼毫,笔杆未有雕刻。笔毫很饱满,像是从未用过。唐易特地抽拉了一下笔毫,果然能抽拉出一截,这是诸葛笔的一个特点。
而且,唐易是想探探,这里面是不是也藏着什么东西。这么一看,没有。
砚台,则是一块宋代的歙砚,荷塘蛙鸣,荷叶状的砚池,旁边还雕刻了一只青蛙,材质优良,工艺精美。
而宣纸做成的小册子,从纸张来看,更像是明代的东西。书目处留有空白,里面已经印上了红色的条格,但是上面干干净净,也从未用过。几样东西年代不一,这也印证了唐易开始的想法。
甚至还有可能,一开始只配齐了那一支带有血书的笔毫秃了的诸葛笔,后来又发现了一支更好的,但是原先那支又不舍得丢掉,一并放进了书箱。书箱的笔槽,多放一支笔的地方,还是有的。
“精品啊!”毛逐忍不住叫道。因为相对黑乎乎的墨锭,其他三样更容易吸引人注意,所以唐易和毛逐都是先看了这三样东西。
确实是精品,开门到代的东西,而且保存十分完好。
不过,当唐易细细审视这一块长方形的墨锭的时候,宝光浮现,直觉顿生,立时就觉得其他三样东西,实在是没法和这块墨相比。
这条墨锭是扣着放的,朝上的一面是漆黑的光面,但是翻转过来,那景象就大不一样了。
墨锭另一面,是先雕刻后描金的一龙一凤,龙大凤小,龙仰凤俯。龙的非凡气势,和龙凤呈祥的祥瑞之气相得益彰。就在这龙凤呈祥下方的龙凤之间的空隙处,有一方印文,看起来也是先雕刻,后经描红。
印文是小篆,虽略有模糊,但仍能辨认。
“廷珪制贡。”唐易轻声念道,而握着这块墨锭的手,有坚硬细密的爽滑之感。
毛逐小心接手,嘴里念叨着:“廷珪······”突然瞪大了眼睛,看着唐易,声音略带颤抖:“李墨?”
毛逐的表情,怀疑大过于惊讶,而唐易,却冲着他坚定地点了点头。
李大爷显然不知道“李墨”是什么来头,心想我也姓李,祖籍又是徽省,这块墨是徽墨,莫非祖上出过制墨的名人?不对!我从来没听父辈和祖辈说过,看他俩的表情,应该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看来不是祖上的名人所制。
确实不是。
“李大爷,既然你祖籍徽省,听没听说过关于徽墨的一个传说?其实也就是李墨的传说。”
“惭愧,我只知道徽墨是唐末宋初开始声名大噪,至于具体来历,还真不知道。”李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虽然我姓李,这李墨,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徽墨的由来,确实有一个传说,虽然不像木鱼石那般美丽。
“来,喝茶,既然来了,那你就给我讲讲!”李大爷给唐易和毛逐倒上茶,端起了小学生的架势。
唐易一看,也便没有推辞,喝了一口茶,讲了起来。
唐末战乱,动荡不已,北方易水有一个墨工,名叫奚超,带着家眷为躲避战乱渡江来到了歙州。这个歙州,在宋代才改名徽州。五代十国时期,歙州的隶属几经转变,后来隶属于南唐,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后来败亡的国家。
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就是产自歙州。奚超来到歙州之后,这地方又多了一个特产——徽墨。
奚超住下之后,就被歙州满山松林所吸引,制墨需要松烟,这是多好的自然制墨条件啊!于是,奚超拿出看家本领,同时改进了捣松、和胶、配料的制墨技术,据说他在松烟之中还加上了一些特殊材料,就此造出佳墨,开创了徽墨的历史。
“不过······”唐易指了指墨锭上的红色印章,“真正让徽墨名声大噪的,还是奚超的儿子奚廷珪。”
第273章 天下之宝
见唐易略有停顿,李大爷忍不住开口问道:“你刚才讲了徽墨的来由,不管是奚超还是奚廷珪,都是姓奚,为何你却一直强调的是李墨?”
“因为他后来改姓了。”唐易笑了笑,继续说道:
“奚廷珪从小学习制墨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父亲技术的基础上,制作手法更为考究,而且还在松烟中加上了珍珠、玉粉、龙脑等名贵材料。据说,制墨时,还要和上生漆器捣上十万杵。”
因为当时歙州隶属于南唐,所以奚廷珪就成了南唐的制墨官。
“李后主李煜,当皇帝不行,诗词书画却很有一手,他自然很重视制墨,对于奚廷珪这样的人才,直接赐了国姓,姓李。奚廷珪成了李廷珪,这就是后来传说的李墨。”唐易笑道。
可以说,李廷珪墨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宋代,李廷珪墨就已经十分昂贵,也屡屡出现在御赐物品之中,后来,李墨耗尽,竟然有了“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也”的说法。
“据说,宋代有个制墨名家叫潘谷,偶得半锭李廷珪墨,竟然大呼‘天下之宝’,跪下磕头!”唐易继续介绍道,“在徽墨之前,墨是丸子状的,奚家利用墨模,开创了条块的新墨型。”
听到此处,李大爷的身体似乎在微微颤抖,“这······天下之宝······我······”
毛逐也似乎难以置信,“这李墨,确实只是一个传说。据说当年在清代,就只剩下了一块李墨,还是被乾隆皇帝收走了。而到今天为止,这块李墨仍旧在台岛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