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啊!金圣叹并不拒绝,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够狠!钱谦益这个当舅舅的,没吐血也很不容易。

    文佳看到的这副对联:消磨傲骨惟长揖,洗落雄心在半酣。正是金圣叹点评西厢记的开首两句。西厢记现在是古典名著,当时却被很多人批得不行,因为描写了偷情和一些私密的事情嘛!

    金圣叹却不管,点评尽是夸赞不说,而且夸赞得别具一格,比如:私密处长疮,用热水泡之,不亦快哉!

    最后,金圣叹点评版本的西厢记,比原版卖得好多了,就连顺治皇帝也喜欢看。

    你说有意思没意思?

    金圣叹点评名著是出了名了,他点评的水浒,把后半部分招安的情节直接抹掉。还有一次,他去苏州报国寺玩儿,晚上没睡着,大半夜去找方丈借佛经,方丈惊讶问道:你借这个干什么?他说:点评点评呗!吓得方丈愣是没借给他。

    金圣叹最后是被砍头的。因为当时吴县知县搜刮民脂民膏,还打死一名“抗粮”的百姓,当时正好顺治皇帝驾崩了,他和一些士子带着百姓去孔庙哭。最后被定的罪是哭庙抗粮,鼓动谋反。这个罪名,指定是砍头的罪名。

    进了死牢,其他的人都一脸死灰,他却毫无不快,只是经常出神。在临刑前,他的两个儿子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此时说出了那句后来让很多人亲自去尝试的一句话: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

    等到行刑那天,也就是临死前,他居然又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对刽子手说,麻烦你第一个砍我的头,利索一点儿。

    刽子手说:凭什么听你的?

    他说:我耳朵眼儿里有银票,你答应我,就是你的了!

    结果,刽子手当然听了,手起刀落,干脆利索。

    他耳朵里是有东西,不过却是两个纸团!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另一个纸团上写着:痛。

    唐易讲到这里的时候,恰好刁钦三出来了,见文佳和支雄听得津津有味,说,“看来我错过了什么。”

    “说是很有意思,但是在诙谐泼洒的外表和行径之下,其实是一颗充满了辛酸与压抑的心。”唐易摆摆手,“走吧,金圣叹的故事太多了,有兴趣可以找资料慢慢看。”

第1276章 天价水牛

    刁钦三一听,问道,“我先把东西运回去,你们先逛着?”

    文佳却说,“这插屏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此言一出,刁钦三和支雄都有点儿楞,他们不似文佳这么了解唐易,虽然也觉得唐易多花钱买下这插屏肯定有他的道理,但也是想不到这里面会有玄机。

    唐易想了想,问支雄,“老爷子,有没有比较熟的木工?我看拆开插屏看看吧?”

    支雄脸色顿变,“插屏中真的藏有东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唐易笑道,“这屏芯上的浮雕,只有韩幹的马,没有戴嵩的牛,但是却刻了两句诗,韩马戴牛相提并论。这是一个疑点。另外,晚清的插屏,屏芯多是活的,这个不仅不是活的,而且很奇怪,居然是白松石镶嵌到楠木上。所以,我觉得有可能里面夹了什么东西。”

    这个说法,是从道理上推断的,其实很牵强,因为古人制作插屏,未必会按照这种道理来,随性所制的可能也很大。但是唐易也只能这么说了,难不成还能说看到了“宝光投影”?

    支雄和刁钦三也是将信将疑,但是唐易宁可多花高价,也要打开看看,说明决心已定,他们也不好反对。

    “我早年间就做过木工活儿。石料镶嵌在楠木上,石料偏硬,楠木偏软,我觉得拆开问题不大。”支雄居然毛遂自荐,不过说完之后又道,“但是,拆容易,拆了之后再复原,我未必干得了。”

    “这东西比较隐秘,也不好让外人知道,就由您直接动手吧。东西取走之后再修复那就好说了,到时候找个手艺好的木工就是了。”唐易应道。

    几人便到了支雄家里。

    支雄的店倒了,但是房子好歹留住了,住的房子面积不小,而且有一个专门的“工作间”,里面主要是一些处理青铜器的工具,他又从柜子里拖出了一个工具箱,里面还真有些木工工具。

    支雄利用工具,虽然小心翼翼费了不少工夫,但算是把白松石的石板完整地从楠木背板上取下来了。

    原来,这白松石背面,四角做出了四个“卡扣”一般的凸起,而楠木背板上,则挖出了凹槽,嵌入得很精密,是以没用胶水之类的东西,也能严丝合缝。

    这里面,果然藏着一张绢本册页!

    横竖都不过四十厘米,从装裱风格来看,像是从大型册页中取下来的一幅,边缘都有些残破了。

    这是一幅水墨画。一头水牛正在池塘边饮水。最妙的是,这个水中的倒影也很清楚,真实的水牛口鼻和倒影中的水牛口鼻相连,精细生动,活灵活现。

    池塘边,还有一顶小帽和一根缰绳,但是却不见牛主人。

    看到这画面,让人忍不住想到,本来看牛的应该是个孩童,此时不知跑到哪里玩儿了。

    这幅画没有落款,但是在小帽一侧的空白处,落了一方朱印:戴嵩。

    从绢本来看,唐易断定是唐代的东西。而这方朱印,无疑也说明了应当是戴嵩的手笔。没有题字落款不知原因,但是毕竟用了印。

    而且,除了戴嵩的印章,还有有后世两处收藏者的留记!

    其中在左上角,有一句诗: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落款:兴至,为戴老水牛图题,山谷道人。

    山谷道人,黄山谷,黄庭坚。虽然没有落印,但是从诗文和书法来看,必是黄庭坚的手笔无疑!

    这两句,实际上是黄庭坚写过的一首五言诗中的最后两句: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戴老作瘦牛,平生千顷荒。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而另一处痕迹,是在右上角落了一方朱印:退谷逸叟。

    支雄对着这幅画看了半天,喃喃道,“这是戴嵩的真迹!这是戴嵩的真迹!而且被黄庭坚和孙承泽收藏过。我看,孙承泽是因为黄庭坚题字在前,故而没有题字,只是盖上了‘退谷逸叟’的收藏印章!”

    唐易点点头,“他要是再题字,就破坏了这幅画的意境了,如此一来,整体和谐还没有被破坏。孙承泽很喜欢题跋,这幅画能忍住,也是不容易。”

    孙承泽,是明末清初的收藏大家,在明朝和清朝都当过官儿。他最擅长鉴定书画,光是关于书画方面的集子和著作就好几十种。他住的地方,寓号研山堂,里面还有“万卷楼”,可见一斑。

    他所收藏的书画,有的是明亡之后从大内所得,有的是朋友赠送,有的是自己买的。在不少著名的字画当中,都有他的题跋和收藏印章。这个“退谷逸叟”,是他隐居西山退谷后所用的收藏印记之一。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啊!这幅戴嵩的池塘水牛,居然被这么藏了起来!”支雄又道,“只是可惜,不知道是怎么传承的了!从宋代黄庭坚到清初孙承泽,孙承泽之后,晚清又不知道到了什么人手里!”

    “老爷子喜欢,先留下欣赏几天吧!”唐易笑道,正好这插屏你一并找人修复下。”

    “跟戴嵩的水牛图比起来,这块插屏算什么!”支雄一边感叹,一边连连摆手,“据我所知,只有台岛故宫有一幅戴嵩的《斗牛图》!这东西要是到市面上,那铁定是天价!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哪能留下欣赏!我在唐先生离开之前能好好看看,就很知足了!”

    刁钦三也接口道,“是啊,我们一起喝茶抽烟,欣赏一番!”

    唐易点了一支烟,“都是自己人别客气。以后等博物馆建起来,这幅画也是要对外展示的!”

    “如此最好!”支雄很开心,看了看画,又笑道,“这里面水牛的尾巴,倒是没有翘起来!”

    “翘起来?什么意思?”文佳问道。

    “这是关于戴嵩的一个小故事。”唐易吸了一口烟,“你看,戴嵩画牛,整体上是没得说,但是也闹过笑话。据说,宋代有个人,收藏了一幅戴嵩的斗牛图,非常珍爱,阴天好好保护,晴天还拿出来晒太阳。”

    “结果这天他给斗牛图晒太阳的时候,有个牧童看了这幅画,哈哈大笑,说:牛在相斗的时候,力气在角上,尾巴都是紧紧夹在两腿中间,这斗牛图,尾巴却是翘着,错了错了!”

    ps:入冬以来,屡感风寒;年底事儿又多,这两天更新不太稳定,实在是抱歉了。

第1277章 秘色瓷器

    唐易说的这件事儿,有一些古籍记述可查,可能是真的。不过,所谓瑕不掩瑜,即便有此错漏,也掩盖不了戴嵩在画牛方面的艺术成就。

    明代有个叫李日华的书画家,名头也不小,仅次于董其昌这种,而且很善于鉴赏,他对此也有个相关评价,说: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这个“神”,才是绘画艺术的关键所在。

    这一天逛市场,都有些累了,处理好了相关事宜,唐易和文佳回了酒店。

    周一,唐易和刁钦三接收了紫光轩,同时找了装修公司,稍加改造装修,也找了人定制了“阁宝多”的牌匾。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张戴嵩的水牛图,唐易也准备等开张那天展示一番再带走。

    古玩这个行业,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的行业,因为这行业的“主角”,本身就可能是一个传奇。

    就拿这张画来说,一千多年前的一张画,历经不知多少辗转,留下了戴嵩,黄庭坚,孙承泽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印记。拍案叫绝之时,又有多少惊喜和失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再看这幅画,又有多少感慨和思悟。

    刁钦三和支雄都是经验丰富能办实事的人,长安分店的筹备开张,的确是省了唐易不少事儿。唐易也准备开张之后就可以走了,不用盯太久的时间。

    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张的期间,一天上午,刁钦三带了一件东西来找唐易了。

    这是一个小巧的净水瓶,不到二十厘米高,六棱,颜色青绿滴翠,煞是好看。

    唐易本来没睡好,没大有精神,一看这个瓶子,立马瞪大了眼,“哪里来的?”

    “从一个铲地皮的人手里来的,说是一个唐代墓葬里出来的。听说这个墓葬不小,还有两件唐三彩的马流到了市面上,高度都超过七十公分。不过,唐三彩本身就是冥器,北方的墓葬也常见,但是这青瓷,我怎么看着像南方的龙泉窑,怎么会在北方贵族的墓里?”刁钦三介绍的时候,也面带疑惑。

    “能找到进墓的土夫子打听一下么?”唐易问道。

    “肯定找不到了。这个铲地皮的,算是我以前认识的,他接手的东西也不多,而且是通过中间人和土夫子交易的。和我碰头时,他手里就这么一件东西了,卖了我一个面子。我在瓷器方面不怎么通透,不过这东西来源应该靠得住,而且我觉得特别,才拿下了。”刁钦三介绍道。

    唐易递给刁钦三一支烟,“这不是龙泉窑,这是越窑。”

    “唐代越窑的东西,出现在北方的墓葬,也有些奇怪啊!”

    “这不是普通的越窑,这是秘色瓷!而且从工艺来看,是属于朝廷贡品级的精品,所以才有这么好看的颜色。陆龟蒙有两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写这种秘色瓷的釉色!”

    “原来这就是秘色瓷!”刁钦三恍然大悟,“价儿不高,肯定是没有买亏了。”

    “嗯,唐代秘色瓷无疑。”唐易接着说道,“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之前,很多人对这种越窑的精品认识不清,不少也误会过是龙泉窑。后来都清楚了,而且越窑秘色瓷在唐代有一部分是朝廷贡品,成批运到长安,带动了北方的需求。所以北方墓葬出现也不奇怪。越窑秘色瓷,也算是官窑的雏形了!”

    谈及官窑,一般都说是从宋代开始,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同时宋代也有八大民窑体系。

    不过,真要论及官窑的雏形,恐怕就得算越窑秘色瓷了。所谓官窑,一般是指专门为朝廷所烧制的瓷器。秘色瓷虽然也算是民窑的产品,但是要定量上贡精品。也就是说,其实是为官窑的形成打下了一个基础。

    “虽说唐代讲究厚葬,但是,有秘色瓷,有如此规格的三彩马,这个唐代墓葬也很不简单。这东西,有点儿烫手。”唐易又看着刁钦三说道。

    “这?”刁钦三一愣。

    现在分店即将开张,若因为这一件东西生出意外,那真是有点儿得不偿失。

    “那个铲地皮的知不知道这处墓葬在什么地方?”唐易又问。

    “他也不算很清楚,只是笼统知道是在西陕的范围之内,不过应该是少有人至的地方,不然也不会这么容易秘密得手。”刁钦三应道。

    “先留下吧,我打听下。”唐易沉吟道。

    “打听?”刁钦三一听,心想没听说唐易在西北的土夫子圈里还有熟人。

    唐易明白刁钦三的疑问,现在他已经是阁宝多的一员了,也没太过隐瞒,“我从官方打听一下。”

    刁钦三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个意思。不过细细一想,唐易这么年轻就能有这么大的手笔,早应该想到他有官方的支持。不过他俩一直没有交流过这方面的事儿罢了。

    “那我带着东西先走,有什么事儿你随时联系我。”刁钦三便先行离开了。

    在西陕地区,发现唐代的墓葬并不奇怪,有时候农人挖地也能挖出唐代的陶器。不过,开掘有一定规模的墓葬,盗墓取宝,这可不是小事儿!虽说这东西不是直接从土夫子手里来的,而且市面儿上关于秘色瓷的交易也不算罕见,但是既然知道了来历,为免万一有麻烦,唐易还是决定问问蒋英年。

    这墓已经被盗了,东西应该也散得差不多了,这说明征集办之前肯定是不知道的。现在问,就是想看看他们是不是已经知道此事并展开追查。

    拨通蒋英年的电话,唐易言简意赅说明了情况。

    “是有这么回事儿,文调局已经掌握了线索,在追缉嫌疑人了。不过,从某种角度讲,这伙儿盗墓贼也算是帮了我们一个忙。”蒋英年果然已经知道了这事儿。

    “帮忙?”

    “因为这是个墓葬群,他们只是盗掘了其中一处。”

    “噢!”唐易不由自主点点头,“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墓葬群,不简单哪!”

第1278章 象牙笏板

    因为盗墓贼盗掘了其中一处墓葬,导致征集办发现之后,进而又发现了整个墓葬群,这个的确是有点儿戏剧化。要不是这一伙儿盗墓贼,说不定一时半会儿还发现不了呢。

    “距离长安不算很远,也算是在关中地区。是不简单,初步发现有五处墓葬,其中有三处有四个天井,两处有三个天井。被盗的是一处四个天井的墓葬。不过,现在还在进一步发掘,暂时没有发现具体墓志,所以墓主身份还没能最终确定。”蒋英年大体介绍了一下。

    这个墓中的天井数量,是能显示墓主人的地位的。

    在唐代,皇帝一般是至尊之数,有九个天井,太子公主是七个天井,有些皇后贵妃之类的,也就是五个天井。所以,四个天井的墓葬,地位也已经是很高了,应该是高官或者贵族。

    蒋英年又道,“这事儿暂时得保密,我也不能告诉你太多了,等以后都落定了,你想看看出土文物也没问题。”

    唐易笑道,“这个我明白,我现在就是想问,我手上这件秘色瓷,是不是得交上去?”

    “这案子会细致追查,肯定每一件都会落实,你确实不能留。花钱不多吧?”

    “不多。就是多,您说交也得交啊,毕竟这案子要是全面追查,也留不住。怎么交?”

    “我让人去找你吧。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蒋英年说完,突然又道,“对了,你如果缺秘色瓷,我这里倒是有笔生意!”

    “啊?蒋主任什么时候也拉纤了?”

    “我就不能有古玩界的朋友了?不过,我确实是突然想起来的,因为前一阵这个朋友说,有几件秘色瓷,让我帮忙鉴定,而且说也可以出手。虽然来路很正,但是我的身份的确也不方便帮他看,正好,你要是感兴趣,等你到燕京的时候,可以见见。”蒋英年解释道。

    “行啊,到时候再说吧,不过要是东西不真,我可不要。”

    “你啊!行,这件事儿随时联系吧。你把地址给我,孙晓伟现在就在长安,我让他下午去找你。”

    唐易把酒店房间告诉了蒋英年,便挂了电话,随后又联系了刁钦三,说明了情况。

    刁钦三倒没二话,很快就把那件秘色瓷净水瓶送来了。

    “不好意思了。”唐易道,“回头我给你找补几件秘色瓷。”

    “这有什么?我看早知道比到时候查到头上好!”刁钦三放下东西,也没多说几句话,便又走了,新店要开张,确实忙得他够呛,本来唐易要不是等孙晓伟,也要去看看的。

    下午,文佳约了一个长安风水圈的人见面,唐易便在房间里等孙晓伟。

    孙晓伟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一个不小的皮箱,一见唐易,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你看看,好久不见,见了是来伸手要东西。”

    “客气个弹弓啊!匡主任可好?”唐易关上门,扔给孙晓伟一支烟,随后指了指放在桌上的锦盒,里面放着那件秘色瓷净水瓶。

    “他最近到燕京学习去了,上头搞什么封闭式培训。”孙晓伟拿起锦盒,拉开了带来的皮箱,放了进去。不过,却又从皮箱里拿出一样东西,“白拿你的东西多不好意思,我给你看样东西!”

    孙晓伟手里拿着的,是一个长条形的密封袋。唐易接过细看,里面竟然是一件象牙笏板!有两尺多长,怪不得用这么一个大皮箱。

    “墓里的?”唐易拿着密封袋,一边端详,一边说,“蒋主任可说不能告诉我太多,你竟然把东西拿给我看?”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一句话就让我来拿你的东西,我可不好意思!咱是个讲究人儿!”孙晓伟抽烟大笑。

    笏板,又叫朝板,大臣上殿面君时手里拿着的那个东西。笏板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写字,记录君命,或者将准备好要对君王说的事儿写在上面。

    笏板这个东西,主要有玉的,有象牙的,有竹制的。这块象牙笏板,是唐代的制式,造型前拙后直。当然,本来就是从唐代墓葬里出来的么!

    唐代的笏板,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象牙的,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就用竹制的了。同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所用的笏板,造型是前拙后直,三品到五品这个区间,是前拙后屈。

    笏板的历史很长,根据《礼记》的一些个记载,商周时期就可能开始用了,到了明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用象牙笏板,五品以下不拿笏板。而清代,直接就弃用了。

    “你们还没确定是谁的墓葬?”唐易接着问道。

    “一直都没有发现墓志,我看是确定不了了!只能推断是高官墓葬,可能是一个宗族里出了多个高官,所以形成了墓葬群。”孙晓伟道,“不过,你看笏板上字迹,虽然推断不出是谁,但有点儿意思!”

    这块象牙笏板,可能经过特殊处理,虽然笑纹不少,但是没有碎裂。上面,的确还有字迹,看来用墨很好,历经这么多年,虽然淡化了不少,但也能辨认。

    不过,这上面的字迹,却不是面见君王时的朝对政策,倒似乎是临终前的一些想法。这也很有意思,记录在笏板上,接着陪葬了。

    唐易对着光,细细看去。

    “药师兄大胜突厥,萧氏与炀帝孙复归,竟得龙颜大悦之宝······”

    起首就是这两句,唐易看了看孙晓伟,“品级不低啊,居然直接叫卫国公为药师兄!”

    “嘿!”孙晓伟一听,“你确实是行,一看药师兄就知道是谁。你说这让学问不够的人看了,还不得先想到黄药师?”

    这里面的“药师兄”,唐易口中的“卫国公”,自然就是隋唐时期的李靖!

    李靖,字药师,后来被李世民封了卫国公,所以世称李卫公。李靖这个名字,很多人容易和“陈塘关总兵李靖”混谈。虽然有后世撰写小说借用李靖之名的嫌疑,但神话里的李靖是商朝末年的人物,而李靖李卫公,可是历史上的一代名将。

第1279章 缺角玉玺

    唐易笑了笑,继续看。

    这段文字没有留姓名,只能看出和李靖是认识的。但如果是李世民时期的高官,认识李靖一点儿也不奇怪,而且太多了。

    不过,后面说的这个“龙颜大悦之宝”,才是重点。

    因为,这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

    这个人看来有点儿迂腐,大致意思就是李靖是皇上的得力大将,而他出征的同时,还能将传国玉玺复归大唐,这是大唐的幸事啊!而且,这传国玉玺的样子,和一些史料中的记载相吻合,还能证明一些传闻,肯定是没问题的。

    所以,这是他生平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儿。而后,他又祝愿大唐世代繁荣昌盛之类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确实看不出是谁,迂腐又不是特立独行的标签。不过,他说的这些,确实是很有价值的。

    首先,关于李靖的这个经历,有些史料中有过记载,但是追回和氏璧传国玉玺的细节,一直不能完全被确认,这件文物,可算是一个佐证。

    李靖这个人,在李渊刚刚称帝,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着李世民混了。

    唐武德三年,李靖跟着李世民东进,干掉了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就是在此功之后,李靖开始出名了。

    后来,李世民登基,李靖干过刑部尚书,干过兵部尚书,深受重用。

    这里面说的拿回和氏璧传国玉玺的事儿,根据有些史料的记载,发生在贞观四年。当时,漠北突厥,仍是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那一年的正月,寻常老百姓还沉浸在年味儿里,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呼啸的北风,滴水成冰的严寒,挺进恶阳岭。

    突厥的颉利可汗实在是没想到,**居然就这么来了,大惊失色。一惊就容易乱,连连败退之时,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认为,如果没有大军压阵,李靖怎么会孤军深入?

    其实,李靖就是孤军深入,牛逼就牛逼在这儿。而且,还通过间谍得知了颉利可汗的想法。

    随后,李靖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了定襄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

    在定襄城里,李靖抓到了两个很重要的俘虏。

    一个,是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另一个,是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

    当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萧皇后和皇孙杨政道跑到了漠北,投靠突厥。这本来没什么,但是,他们手里,却拿着一件很重要的东西。

    没错,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

    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就因为没有传国玉玺,十分郁闷。他还无奈地刻了几方什么“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自我安慰安慰。

    这一下子,李靖居然把和氏璧传国玉玺拿回来了!李世民高兴坏了,封李靖为代国公,而且当着各位重臣的面夸赞李靖,还拿他和汉代李陵比了比。不过,李陵当年是带着五千步卒进攻匈奴,结果归降匈奴了。而李靖,带着三千骑兵孤军深入,居然攻克了定襄,拿回了传国玉玺,这是空前的战绩啊!

    这就是李靖获得传国玉玺的经过,大唐得以保存传承,直到后来又没了。

    再者,除了这一点,这象牙笏板上还提了一件事儿,“有缺以金补之,确证摔玺之事”。

    和氏璧传国玉玺被摔过,摔了一个角,然后用黄金补上了,也有过相关的说法。

    当时秦亡之后,子婴将和氏璧传国玉玺交给了刘邦,刘邦建汉登基,这玉玺自然要传承下去了。

    后来传国玉玺一直珍藏在长乐宫。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而当时的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

    而摔了和氏璧传国玉玺的人,就是这个名叫王政君的孝元太后。

    说起这个王政君,其实她是王莽的姑姑。

    她当了太后之后,大力扶持娘家人,外戚专权由此开始。她的侄子王莽,当时口碑很好,所以也得到了她的大力栽培。但是,一旦掌权,王莽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当了大司马还不够,又把闺女嫁给皇帝,随后一步步全面掌控了朝权。

    王政君呢,一开始扶植王莽,没觉出啥来,毕竟是自己的侄子嘛,反正是娘家人。但是等她发现,她说了也不算的时候,已经晚了。

    王莽不满于“假皇帝”,最后干脆改朝换代,当了真皇帝。

    在登基之前,有件东西得到手啊,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当时,王莽是让安阳侯王舜去找王政君要这个玉玺。

    一听王莽马上要登基了,王政君居然急哭了。她虽然姓王,虽然专权过,但是毕竟是嫁到刘家的人,心里还是系着大汉江山的。

    只是,早干什么去了?

    找人来要,算是很文明了,她不是傻子,知道不给不行了。于是乎,她拿起玉玺,直接摔到了地上。

    王舜拿起玉玺就走,王政君此时还在背后破口大骂。

    王舜倒不会在意她骂什么了,可是拿着玉玺一看,一个角被摔没了!

    王莽对此的主意就是,找工匠用黄金补上。这个事儿想想,也没别的办法,摔没了一个角,摔下来的可能已经碎了,没法补,再说要用玉石补,那得粘上,这像什么样子?用黄金可能好一点儿,可以镶嵌修补。

    不管怎么说,和氏璧传国玉玺从此缺了一角,是拿黄金补的,就这样了。只不过,和氏璧传国玉玺后来没了踪迹,谁也没法确证。

    而唐代的这位同志,写在笏板上的话,除了佐证李靖拿回玉玺的事儿,还佐证了玉玺缺角的事儿。

    “确实有点儿意思,不过没啥大用啊,你们不是一直在找么?也没啥线索。”唐易放下笏板之后,轻轻摇了摇头。

    “我给你说实话,我觉得压根儿不会找到了。”孙晓伟见唐易放下了笏板,立即动手收了起来,锁好了箱子,“我够意思吧?”

    “够意思,回头请你吃饭。”唐易道。

    “一码归一码。没这事儿你请吃饭也很正常,你这大老板,分店都开到长安来了,和我们这种挣死工资的可不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