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珍玩-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板啊,这个小瓷盒怎么卖啊?”唐易看好之后,开口了。
老人看了一眼,“这个小粉盒可不错,别看又小又简单。”
唐易没吱声,静等老人开价。
“六百!”老人略一沉吟,开口道。
唐易松了口气,看来他是真当成民国年间普通的粉盒了。有时候这眼力,就在一步之差,好东西如果扔在普通东西堆里,未必都能认出来。何况这个小粉盒是实打实考究眼力的东西,没有可以参研的款儿和纹饰。
“这颜色挺漂亮,还能便宜么?”唐易问道。
“这是青白釉,又叫影青,要是宋代的,还不值个十万二十万的。而且这不是新东西,民国的,六百不贵!”老人回道。
你看看,自己都说出来了!要是宋代的怎样怎样,可就是当民国的了!有时候打眼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打眼,知道有这个可能,可就是觉得不是!这也是一种打眼。归根结蒂,还是功力不够。
“行。那我也痛快点儿。”唐易点出钱,“老板,我北方来的,少见这种青白釉,能问问这东西哪里来的么?”
老人一看唐易挺痛快,也很高兴,借过钱,把小粉盒装了,“就是在农村人家里收的,没什么可说道的。”
唐易点点头,收起了小粉盒。
这个饶州窑系,是宋代南方四大民窑之一,另外三个是龙泉窑、吉州窑、建窑,名气都很大。宋代的时候,曾经声名赫赫的越窑,已经很衰了。
宋代的瓷都,创出影青之后,民窑林立。这里面有一个特点,就是来往的工匠与商人很多,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而且北方人也不少,因为两宋时期辽、金壮大,北方不太平,很多北方人也跑到南方。
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匠和商人,使得瓷都的瓷器大量流转出去。所以,在绍州农村能收到这个粉盒,很正常。尤其是这个粉盒造型简单,没有繁复的纹饰,更符合当时应该是平民百姓用的。
高太明是看明白了,心说我怎么愣是没把这个影青粉盒抓出来?不由得拍了拍唐易的肩膀。
廖沫儿和曹萱琪也看了唐易买的东西。曹萱琪自然是半点儿也看不明白。在她眼里,六百块钱买这么个地摊摆的小瓷盒,实在是感觉亏,虽然她知道这可能是古董。这个粉盒给人的直接的视觉感受,不像那种矞矞皇皇的古代艺术品,看着就值钱。
但是实用器和艺术品,有时候是相对的,比如古代大量实用器造型,后来都成为纯粹的艺术品,梅瓶一开始就是酒坛子。这个小粉盒,如今它也是艺术品。
四个人继续往里走,又到了一个瓷器为主的摊子,曹萱琪指着一个比较高的青瓷兽耳尊,“你看,颜色差不多,但是比唐易买那个小粉盒气派多了。”
廖沫儿苦笑,这是一回事儿么?器型不一样,而且颜色也不是差不多!她压低声音在曹萱琪耳边说道,“曹姐,这个是龙泉窑的东西,是典型的青瓷,和刚才那个影青完全不一样。而且吧,你说的这件是高仿。”
在内行看来差别很大的东西,外行却看着差不多,不过曹萱琪没多掰扯这个,“高仿?你这么远就能看出来?我挺喜欢这个造型的。”
“喜欢可以买下来,也是几百块,当个摆设也行。不过这种东西,你可以回燕京再买,潘家园有的是。”廖沫儿又道。
龙泉窑就是浙省的窑口,青瓷颜色当然和影青不一样,它比较青翠一些。
放到今天,龙泉窑的知名度可能比影青还要高,这和浙省如今发达的经济有关系,也和龙泉这个地方比较出名有关系,比如龙泉宝剑,很多人知道。
这里面有一点值得一提,龙泉窑和“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能扯上关系。
哥窑的窑址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不过有个说法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就是在龙泉。
说当时龙泉有哥俩儿,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哥主持的窑口就是哥窑,弟弟主持的窑口不叫弟窑,叫龙泉窑。
不过,五大名窑最好的时期是在北宋,但是龙泉窑最好的时期却是南宋。北宋的龙泉窑大多是那种豆子青,而且胎厚釉薄,有开片,这个倒是和哥窑能佐证一二。而南宋的龙泉窑,出现了颜色更漂亮的梅子青,粉青这些,而且反过来了,胎薄釉厚,基本没有开片了。
曹萱琪点点头,听了廖沫儿的。本来么,跟着三个行家,要是再乱买,那就没救了。
唐易看了看曹萱琪,“我手头有件龙泉窑的东西,你喜欢可以卖给你,反正卖给谁也是卖。”
“宋代的东西,我可买不起。”曹萱琪连连摆手,“你这个小粉盒都值那么多钱!”
“谁说是宋代的了?是清代的。”唐易哭笑不得,心想要是宋代的龙泉窑我舍得出手么?
的确,龙泉窑从三国两晋时期就有了,直到清代才结束,有1600多年,可算是华夏历史上历经时间最长的窑系。
“噢!”曹萱琪点点头,“我真是挺喜欢这个青翠的颜色!”后半句“比你那个小粉盒颜色好看”她倒是憋着没说出来。
“是啊,确实很漂亮。明晚期,龙泉青瓷首次远销欧洲,直接把欧洲人给震了!”唐易顺口多说了两句,“据说,当时只有贵族能用得起。用龙泉青瓷招待客人,得上点儿心,有可能就被客人给顺走了!”
第1230章 淳化元宝
“你说的跟你也去参加宴会一样!”曹萱琪有点儿不信,“这餐具都油腻腻的,而且参加贵族宴会的人也都不是穷人啊!”
“当时欧洲人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惊为天物。而且不光是钱的问题,太少了,买都不好买。后来,龙泉青瓷被大量走私到欧洲,很多人还以使用龙泉青瓷为荣。”唐易笑笑。
“这个的确有记载,再说他不是个喜欢说瞎话的人。”廖沫儿扯了扯曹萱琪的衣袖。
曹萱琪本来想调笑一下廖沫儿,但是唐易和廖沫儿说到古玩问题的时候都比较认真,她最后还是没开口。
四个人继续逛,廖沫儿没上过手,高太明上手最多。
唐易只上过一次手,就是拿下了影青粉盒。
走着走着,在一个旧家具的摊位前,唐易第二次上手了。
这个摊子很大,是两个摊位合并起来的,摆着些桌子椅子这样的旧家具,还有一些旧的牌匾木雕什么的。
不过唐易拿起来的,是一方不大的木雕墙挂。
墙挂,和字画的功能差不多,就是在墙壁上有个装饰作用,不过是木框木板,一般来说都是木板浮雕。
这方墙挂不大,半米见方,雕刻的是三足金蟾,口中还衔着一串铜钱,有三枚。
这三枚铜钱,用的是真的铜钱镶嵌,这是这方墙挂最特殊的地方。
唐易看明白之后,摸了摸浮雕的地方,问摊主,“这墙挂怎么卖?”
这摊位上共有两个人,都是男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多岁,算是中年偏老,少的是个二十冒头的小伙儿。
小伙儿看了看唐易,转头问正在忙乎的中年人,“二叔,这南榆的挂板儿怎么卖?”
口音是北方口音,而且他这个叫法儿,多半也是北方人,这是叔侄两人到南方做生意来了。
因为这方墙挂是榉木的,榉木是南方的树种,明清以来,常见于民间家具。但是当时很多北方人不认识,觉得有点儿像榆木,就叫“南榆”,这个叫法儿直到今天还有。
“等等。”中年人喊了一声,利索地处理完了手头的活儿,走到唐易面前,“小哥儿,这是明代的墙挂,不过裂了补过,你确定想要?”
“嗯,能看出来补过。”唐易点点头。
“这工艺不错,而且你看这个金蟾叼着的铜钱做得也不错。痛快点儿,也得五千块。”中年人接口道。
唐易稍稍一愣,这三枚铜钱上,虽然有所污损,但是仔细看看,应该能看出是“淳化元宝”,怎么能说做得不错呢?明明是真铜钱。
转念一想,也是,这淳化元宝是楷书版,是宋太宗赵光义亲笔书写的四个字,说实话,乍看上去不怎么样。而且这三枚铜钱比较特殊,有点儿不那么规整。
宋太宗用过五个年号,但是只有三个年号发行过铜钱,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据说都是他的手书,皇帝手书,那得叫御书体。不过他的字,比起后来宋徽宗手书“崇宁通宝”,蔡京写的“崇宁重宝”等等这些宋钱,确实是差点儿。
唐易看了看中年人,“还能便宜么?我是做生意的,就看上这老墙挂金蟾带财的彩头了。”
“真不能便宜了,我是北方来的,这批生意做完,下周就回去了,都是处理价儿。你看看,开门的明代老墙挂!”中年人口气很坚决。
唐易一听,就知道砍价儿没戏了,“行,那我要了吧。您这东西从哪里来的?”
一听说要了,中年人痛快说道,“这里面有两套桌椅,是在晋省收的,这个墙挂是一起来的。”
唐易心下暗喜,地方应该没错。
货款两清,不过这方墙挂不轻快,拿着继续逛太累,高太明便让廖沫儿和曹萱琪继续逛,他和唐易一起到市场的保管处先把东西存上。
“这东西很一般,而且补过,淳化元宝传世量也不小,你要这个到底是为了啥?”高太明一边走,一边问道。
“这不是一般的淳化元宝,就是比较脏,看不清楚。不过赤中带青,我看像——”唐易看看左右,“佛像金钱!”
“啊?”高太明一惊,他自是相信唐易的眼力,“算了,先别送保管处了!这里就有卖工具的,找个僻静地儿,先撬下来!墙挂以后再补就是了!”
既然是佛像金钱,那正面是“淳化元宝”,背面自然是佛像!
将近三十年前,五台山演教寺大修,民工在塔基下,发现了一批淳化元宝。这些淳化元宝和普通的制式不一样,少见锈色,色泽赤红隐隐带青。这是金钱!
而且,这淳化元宝的背面,还一左一右铸有两尊佛像!当然,这样的东西,自然就被文物部门收走了。
但是,这种佛像金钱,在市面上也出现过。虽然少,但毕竟是有。而且后来在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价格最高的一次国际拍卖,过了百万。
这批佛像金钱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是宋太宗赵光义命工匠特地打造的,就供奉在五台山的演教寺!
赵光义这个皇帝,有点儿特殊,因为赵匡胤有儿子,皇位却是这个弟弟接替的!各种说法众说纷纭。
根据史料记载,开宝九年十月的一个深夜,宋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哥俩喝酒商谈,当时赵光义是开封府尹,至于谈的什么,这个没有记载。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深夜,虚岁只有五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了!本来好好的,说走就走,本来就很离奇。紧接着,赵光义登基当了皇帝,而且还说有母亲杜太后藏在金匮中的遗书为证,赵匡胤的皇位,传弟不传子。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是不是赵光义弑兄上位没有切实的史料证明,野史猜测五花八门。但是后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又先后死了!赵光义巩固了皇位之后,开始御驾亲征,攻打北汉。路上,赵光义碰到一个县城小吏,此人名叫宋捷。
真是好彩头,宋朝大捷!
而且不光有好彩头,事实也应了。赵光义攻下了坚固难破的太原城,灭了北汉,基本完成了北宋的统一大业。
就在太原城,他干了两件大事。第一,将太原改名平晋县,而且在县里修建一条丁字街,“钉”断造反成事的龙脉。第二,让当地的工匠打造一批纯金的“淳化元宝”,背面带有佛像,佛佑钱,供奉在五台山演教寺,算是为大捷向佛还愿。
ps:今天电脑坏了,第二更有点儿晚。同时,因为着急,涉及的东西我纯凭记忆写的,没核对资料,若有差池疏漏,有较真儿的多包涵。
第1231章 别扭仿品
高太明自然知道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的价值,所以才说先撬下来再说。他也没想到,居然在绍州的古玩市场,一块来自北方的明代榉木墙挂上,嵌了三枚佛像金钱!
这说明,明代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佛像金钱,而且知道其珍贵程度,如此“隐藏”起来。并巧妙利用了金蟾的彩头,如果挂在家里,也是招财进宝的好彩头。
唐易想了想,同意高太明的说法,这个榉木墙挂,虽说也是明代的,但是后来修补过,其实已经算是损坏了,这三枚金钱价值很高,留在上面确实不搭,而且当时有人将其镶嵌,却没有使用名贵木料,估计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隐藏,而不是相得益彰。
从市场里买了简单工具,来到一处僻静地方,唐易和高太明小心将三枚金钱撬了下来。撬的时候才发现,位于钱币中央方孔的木料,其实是一根木钉,是钉上去之后又打磨平整,而不是纯粹的镶嵌。如此一来倒是好了,撬下金钱,墙挂也没有明显损坏。如果要修补,找差不多大的普通铜钱,再用木钉钉上即可。
撬下来之后,翻看醇化元宝金钱的背面,果然都有两个佛像。高太明赞道,“你真行,就这样,还能认出来!”
“这也是运气好,这批淳化元宝金钱,是赵光义利用当地的工匠打造的,工艺水平一般,所以不容易被人上眼。”唐易接口道,“古物基地有这个么?”
“你说呢?”高太明看了看唐易,“这种金钱的工艺水平的确是一般,而且,古物基地还有淳化元宝银钱!”
“银钱市面上太罕见了,我也没见过。”唐易笑道,“有机会我得看看实物,听说这是当时最精美的钱币!”
赵光义当时命当地工匠打造淳化元宝佛像金钱,工艺水平一般除了因为是地方工匠,还有个原因就是赶制,之所以赶制,是因为这里面显然包含着一种刻意营造效果,让民众臣服敬仰,巩固政权。就和赵光义初登基时发行的太平通宝一样,那个是为了让民众感受到“太平”。
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的效果非常轰动,这导致了后来很多王侯权贵都跟着模仿铸造,所以这种佛佑钱,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版本。
不过,这些版本的价值自然比不了赵光义的五台山版本。赵光义在金钱之后,后继有“银”,银钱是出自御用工匠之手,工艺水平是顶级的,这个版式也是最美、最贵的。
如果这方墙挂上出现的是银钱,恐怕唐易就不容易捡漏了,精美不说,颜色不一样。而金钱和铜钱不太容易区分,而且历经这么多年,还有脏污遮掩。
唐易就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古玩市场里,连续捡了两次漏,高太明实在是无语了。不过他对影青和钱币都不算很感冒,他更喜欢有玄门特色的东西。
收藏这种事儿,不管是高手还是新手,都有个情感归属问题。比如龙泉窑,很多浙省的玩家都喜欢,因为有地域归属性。比如佛像金钱,可能崇信佛教的人会更钟情一些,也是因为归属问题。
还有就是,刚入门的时候,接触什么真东西最多,也更容易喜欢这一类东西。比如文佳就是,跟着唐易最初买了串雪巴珠,对玉器就有点儿偏爱了。高太明在古物基地接触的东西很多,见惯了奇珍异宝,不过他有一身玄门功夫,就更喜欢于此相关的,比如他在夜市上看了那个铜香炉。
唐易和高太明重新找到廖沫儿和曹萱琪的时候,曹萱琪已经买了一个元青花“小”罐,正拿着欣赏呢。
当然了,这个小罐只是个工艺品,而且是缩小版,只有十几公分高,上面的主体画片是荷叶鱼藻。
“这?”唐易看了,哭笑不得。元青花的罐,特点就是器型硕大,基本都是大罐,你就是买个仿品工艺品摆着玩儿,你好歹也弄个大的,这样才有感觉。弄个缩小版的小罐,看上去实在是不伦不类。
“她非要买,也不贵,随她吧。”廖沫儿对唐易笑了笑。
元青花的器型硕大,和当权者有关系,蒙元的大本营是草原,天地辽阔,性格粗放豪迈,大器型符合他们的性格特质。就连瓷制酒杯,也是那种大的高足杯,号称把杯,口径一般在十公分左右,这个喝法儿,确实够猛。
有两句诗,曾经在出土的元青花把杯上出现: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好嘛,一天一醉。
也不知道是谁创造了这种缩小版元青花大罐的高仿工艺品,倒是易拿易观赏,但那种感觉完全没了。
曹萱琪也知道这个,可她觉得大罐太大,这个缩小的工艺品别有韵味。
唐易本来不打算多说了,可是又看了两眼这个小罐,发现纹饰居然是七层!
这个荷叶鱼藻的元青花罐,本来应该是九层纹饰的,可是这个仿制缩小的罐子,不仅水平一般,而且可能因为小,所以画九层纹饰有点儿费力,就擅自改成了七层。但是如此一来,又闹了笑话。
元青花罐的纹饰,一般来说,装饰层数是很多的,通常是五层以上,五六**十都出现过,其中“九”最多,但是唐易却从来没听说过有“七”的。因为元人“重九恶七”。
为什么觉得“七”不吉利呢,和忽必烈有关系。忽必烈在制定刑罚的时候,曾经说过,天饶一下,地饶一下,我饶一下。比如杖责,本来是二十下,就变成十七下,一百下,就变成九十七下。因为原先本来都是整数,饶了三下,基本都带七。这是挨打挨罚的数目,所以就觉得不吉利了。
这个从史料中也能找出端倪,就是在写“七”的时候,很多元代的文书中,那个钩,是向左,而不是向右,这种异体避讳,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元青花罐上的纹饰层数,也基本见不到七层的。
所以,这个元青花罐,不光小,而且层数也不对,异常别扭,别扭极了。虽然,只是个高仿工艺品。
第1232章 元青花说
唐易想了想,还是问廖沫儿道,“你没注意到纹饰是七层么?”
廖沫儿一愣,不由得又仔细看了看,“哎呀,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
高太明大笑,“没事儿,一般人也看不明白,觉得好看就行了。我看画工还凑合,摆出来不难看。”
曹萱琪虽是外行,但是看三个人一唱一和,便连忙问唐易怎么回事儿?
而听唐易说完,她也确实感到郁闷。
外行和内行一起玩儿,有利有弊。本来很多东西是能自得其乐的,但是被内行说出道道,就不会那么乐了。这下可好,虽然仍旧看着挺好看,但心里有了疙瘩。
唐易一看,又安慰了两句,“现在的仿古工艺品,不伦不类的东西多了,有的仿制西汉的东西,直接落款西汉多少多少年,比七层纹饰可笑多了!你就别想了。”
“曹小姐,你还不错,你摆明了当仿品买着玩玩的,我刚入门的时候打眼,吃的亏可比你大多了!”高太明也给她打圆场。
“哎?说来听听?”唐易却先接上了。
“拉倒吧,你怎么不说说你打眼的事儿。”高太明点了一支烟。其实要是只有唐易和他,说说也无妨,但是现在当着别人,自然不会说。
唐易也点了一支烟,眯眼道,“可是我没打过眼啊。”
高太明瞥了唐易一眼,没再说话。这个他信,没法接了,便继续往前走去。
走了一会儿,唐易再也没有看到合意的东西。廖沫儿倒是买了一件老蜜蜡改成的戒面镶嵌的戒指。以前她不喜欢小配饰,可是现在却开始喜欢零碎打扮的小玩意儿了。
曹萱琪这次主要不是看了,刚才听了唐易的“高论”,开始揪住唐易问了。重点就是刚才过手的“元青花”。
这也难怪,元青花名气太大,外行也知道,但是了解不深,像曹萱琪,只知道大罐,尤其是曾经被热炒的鬼谷子下山。
唐易给她说了很多,倒不是唐易好为人师,只是曹萱琪的问题接连不断。
“这么多?不是只有九件吗?”当曹萱琪听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有几百件元青花陈列的时候,十分之惊讶。
“你说的,是带人物画片的元青花大罐。我说的,是精品元青花。其实要是按照宽泛的元青花的概念,除了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几百件,还有一些很普通的烧造于元代的青花。不过,狭义上的元青花概念,一般是用苏麻离青发色的精品。”
“而且,藏有元青花最多的,不是华夏,也不是欧美倭国这些地方,而是土耳其,当年有大量元青花作为礼品或者商品运到土耳其,他们也保存得最多最好。”唐易解释道。
“像我这样的,估计都会觉得很少。”
“这是因为在民间流通的精品太少了。”唐易应道,“华夏的元青花,大部分都是出土后收归博物馆。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瓷都所在的省份,出土过十八件元青花。比如那件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是从金陵出土的,现在就在金陵博物馆。”
曹萱琪点点头,“那除了大罐,什么器型最多?”
“这个就多了,瓶类的有梅瓶,玉壶春瓶,八方瓶,六方瓶,杯子有高足杯,还有一些壶类,不能说哪个最多,只能说大罐最少。”
“你说这个元青花器型通常都比较大,制胚难度应该也很大。”曹萱琪问得差不多了,开始自己总结问题。
不料,唐易听了又纠正道,“这个你可能不知道,元青花啊,绝大部分是模制的,不是手作。就是提前做好了模具,直接把瓷泥弄在里面成形,你比如那种扁的酒壶,只有模制才方便。”
“啊?”曹萱琪一愣。
“元青花被重视被研究,不过几十年的事儿。清朝乃至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混同,因为都用了苏麻离青发色。后来因为至正型元青花的认定,才开始了深入研究。”唐易直言不讳,“你不是古玩圈的人,大体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闹笑话就很好。”
曹萱琪嗯了一声,“现在不少人知道元青花,也就是知道元青花大罐。”
“其实,弄清楚这几个大罐,也不简单。全世界不到十个,而且我刚才说世界各地博物馆有几百件元青花,但是却没有一个带人物故事画片的大罐!也就是说,这几个大罐都在私人手里!除了那个‘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件虽然也不小,也有人物故事画片,但是本质上还是个梅瓶。”
曹萱琪一边听,一边在用心记。
唐易看了看廖沫儿,“曹姐真是个喜欢学习的人,难怪读到博士。一般人逛个古玩市场玩玩算了,她买砸了一件仿品,居然能接着问这么多,而且还挺用心。”
“也不见她平时问我。”廖沫儿笑道,“可能今天赶巧了吧,求知欲有点儿爆发。”
随后,除了高太明买了一件清代的铜印,四人也没再买什么东西。曹萱琪越发佩服唐易,“唐先生,你今天给我说的这些,可以写一个‘元青花说’的帖子了!”
“都是常识,这才到哪儿啊?”唐易谈起古玩学问,向来比较认真,“往小里说,还有很多器型、纹饰、发色的具体要点,往大里说,有元代的文化背景,有西亚一代的文化影响等等,多了去了。”
“这些一般人也不会感兴趣,反而觉得面儿上的事儿很有意思。比如你说那个鬼谷子下山大罐,原来放家里搁cd,一搁就是一百多年;比如那个英国人清末在华夏买的葫芦瓶,十英镑买的,后代拍卖得了三百多万英镑,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
“故事听起来是比较有意思。但是你真买古玩的时候,可不能听货主讲故事。”唐易挠挠头,内行和外行兴趣点不一样,外行喜欢噱头,所以更容易上当。
四人离开古玩市场,又在附近逛了逛,中午找了一家饭店吃饭。
点菜的时候,曹萱琪突然又来了问题,“哎?怎么没见文大师?”
第1233章 沉香非木
“你刚发现他没来啊?他有事儿,不一起吃了。”唐易应道。
廖沫儿说,“他老挤兑你,你还问他?”
“我就是怕他来挤兑我。不来最好。”曹萱琪点了一个菜,把菜单给了高太明,“高老师,你接着点吧。”
正说着,文佳给唐易来电话了。
原来,他研究了一阵儿玉璧,不得其妙,便也出来走走。走了会儿,想想去古玩市场找唐易吧,打了辆车,不过他对的哥说的是去古玩城,结果拉到了古玩城,而不是唐易他们来的古玩市场。
既来之则安之,文佳便逛了会儿,还买了样东西!
“那就过来吧!”唐易应道。挂了电话,又笑着对曹萱琪说,“说曹操曹操到。”
过了十几分钟,文佳进了包间。高太明笑道,“买了什么好东西,拿出来看看!没有唐易陪着,别看你神通过人,照样打眼!”
文佳拿出来的,是一个木盒,笑着对唐易说,“装东西方便!”
唐易一看,是个长方形的盒子,能装下大约两块玉璧,就知道文佳是为了装那块羽翅纹玉璧,同时估计在老汤那批货里,还觉得有块不错,想收藏,正好一个盒子装了。不过当着其他人的面儿,两人都不会多说。
“沉香木?”高太明看了一眼。
“怎么样?没打眼吧?”文佳笑道,“我虽然不懂沉香,但是却能审视出来,东西是天然的,没有经过后期化学加工!”
唐易却摇摇头,“老高说得对,你说得不对。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沉香是沉香,沉香木是沉香木,沉香非木!”
“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没有唐易,你就打眼!”高太明面露得意。
“啊?”文佳突然琢磨了一会儿,“我说呢,怪不得不贵!”
沉香木和沉香,的确性质完全不同。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沉香木相当于牛,沉香相当于牛黄。
沉香木是什么?是瑞香科的植物,可以分泌香脂,在合适的外在条件下,因为真菌“感染”形成沉香。所以,沉香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木料,而是一种混合性的香料。
沉檀龙麝,四大名香,沉香排在首位,如果是瑞香科植物香树,可以种植砍伐,就不会这么稀有贵重了!
这个瑞香科植物,既然是一个“科”,那种类就非常多,数百种!在华夏、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地都有生长。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瑞香科植物都能“结香”,能够完全“结香”的瑞香科植物,大约不到二十种,其中的品质自然有高下之分。所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