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反过来了,不做外销瓷,改从外面回来了。买来高仿,为了有个传承有序的“身份”,先送到国外去溜达一圈,镀镀金,再回来。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顶级高仿,最终是要卖大价钱的,所以不惜成本,来圆满各种说法和手续。

    什么在民国某年流失某国,再于哪年交易,后来又被某个外籍人士收藏,而后又是怎么回购,最终又回流。加上海关手续,齐活了。这样上拍,成功率就高多了!

    大致看了一圈,冯青山便提出不看了。一开始,他兴趣很足,但是越看越觉得心里别扭。

    鬼叔仿佛早就猜到了这个结局。对于有眼力但是还达不到顶级的人来说,看着分辨不出的高仿,而且还是大量的,心里不舒服在所难免。

    “好吧,那咱们就撤吧。”鬼叔笑笑,“其实,现在除了仿古,瓷都还有新兴的一种高仿,那就是仿冒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不过这个和仿古有区别,单纯地仿制古代艺术品,并不违法;但是仿冒现代大师的作品,那就是直接的侵权了!”

    “这个咱们古玩行里的人也不感兴趣,主要是糊弄一般消费者。”冯青山点点头。

    “行了,明天让唐总带你一起去见识下瓷都市场的鬼市吧!”鬼叔笑道。

第1078章 瓷都鬼市

    “瓷都也有鬼市?”冯青山一愣。

    “有。”唐易接口道,“正好我来了几次瓷都,也没去看看。就在陶瓷市场边上的广场,一周一次。”

    鬼叔接着说道,“其实也是个噱头,现在真东西哪里都少。不过不比瓷里村,还是有真品的。”

    的确,瓷都这个地方,建立在历朝历代的窑口窑址之上,别的不说,光是地下挖出来的东西就不少,这些东西虽然完整器少,但是有些瓷片与残件却也是好东西。

    晚上回去一起吃饭的时候,冯青山试探着问陆知行,能否见识一下他的作品。

    陆知行没拒绝,正好他也做出了几件,不过,这几件是在底部加了“火圣”小圆章的,算是试验样品。

    当然,不能都拿出来让冯青山看,陆知行拿出了一件康熙釉里红团花苹果尊。

    陆知行的手段,岂是市面上那些高仿所能比?不说别的,这东西一摆出来,那种古风气韵一下子就扑面而来。

    鬼叔拍案叫绝,“陆先生的高仿,是真正的顶级艺术品!这个窑厂,真是大手笔啊!”

    唐易笑了笑,对小顾说道,“你把你做的仿陈鸣远紫砂壶也拿出来,让老爷子欣赏一下吧!”

    小顾确实做了一件仿陈鸣远的甜瓜壶,就是在窑厂烧的。既然唐易说了,他便也去拿了出来。

    陆知行的东西虽然惊艳,但是冯青山也算有心理准备。但是小顾太年轻了,这紫砂壶一拿出来,他是真的被惊呆了。

    陈鸣远是清代的紫砂大师,名头太大。仿制他的作品,一般人哪敢来?

    甜瓜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现在在金陵博物馆呆着呢。壶身那两句“仿得东陵式,盛来雪孔香”,一下子就让人很有感觉。

    小顾的这件仿品,是做了又砸了七八件之后最满意的一件。虽然气韵上还稍微能透出点儿生涩,但说是一流高仿,也绝对不为过了。

    “小顾是陆先生的高徒,不过他是学紫砂出身。”唐易介绍了一句。

    “老朽沉浸古玩数十年,自忖走南闯北,见识不少。今天见了陆先生和小顾的作品,这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冯青山感慨道,“小顾这个年纪,就有如此成就,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陆知行笑了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小顾要感谢唐易!”

    冯青山哈哈大笑,“痛快,今天当浮三大白!”

    冯青山晚上喝了不少,不过临回房间前还念念不忘“鬼市”的事儿,反复提醒唐易别忘了叫醒他。

    结果,第二天他自己醒过来了,反而先去敲的唐易的门。

    唐易和冯青山到了鬼市的时候,正好五点整。鬼市所处的位置是个广场,这个时候,一个个的地摊已经摆放齐整,这时候天短了,还没亮,一道道手电筒光束子来回乱窜。

    瓷都的这个鬼市,和潘家园的鬼市,还有以前津门沈阳道的开市时间不一样。潘家园是周六,以前沈阳道是周四,而瓷都的这个鬼市,是在周一。唐易和冯青山正好赶上了。

    鬼市,而且是一周一开,这和天天都能逛的古玩市场就不一样。首先就是人肯定多,再就是虽然也有很多假货和做局的卖家,但是这攒了一周的劲儿,真东西好东西它也相对多一点儿。

    唐易和冯青山都是圈里常逛摊儿的老人,能把持得住,第一次来,却逛得不紧不慢。

    这鬼市不光有瓷器瓷片,其他古玩类别也有,比如铜器木器书画玉器杂项等等,只不过以瓷器为主罢了。而且瓷器占据一条“长线”路面,其他类别区域相对短一些。

    初次逛摊,唐易和冯青山先总的观察了一下。鬼市上的摊主,看起来还是以农民和小贩样貌的人居多。货源呢,应该也是四下收购的。当然,也有很多出自包括瓷里村在内的瓷都几个高仿村子的瓷器。

    唐易看了几个摊子,发现瓷片里真品还是不少的。

    这也不奇怪,有什么小区改造,河堤工程,挖掘疏通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瓷都这样的地方,很容易就能见到瓷片。其中还有不少明清官窑。

    同时,还有一些宋元时期的瓷片。宋元时期,瓷都还没有那么高的官方地位,但是窑口和名气已经都有了。宋元时期的瓷片,主要是出自郊区。

    大致看得差不多了,两人开始找摊看东西。不一会儿,冯青山就发现了一件宣德青花鸡心碗,顺手拿起来看了看。

    每个人逛摊问话的习惯不一样。比如很多人看上一样东西,喜欢先拿别的指东打西一番;还有的人呢,喜欢先拿看上的东西问,价儿不合意,再拿看不上的干扰。

    冯青山有个习惯,这习惯不太好,就是一边拿起东西,还没看透呢,一边顺嘴会问上一句:“什么价儿?”

    当然,这个习惯虽然不好改了,但还不算毛病。因为他不轻易还价。

    问价之后摊主给价,没看懂就轻易还价,这才是毛病。

    人家摊主已经说了个价儿,你要不想买,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这么说:“又仔细看了看,不喜欢!”不喜欢,这个东西谁也不能勉强,不喜欢当然不要了!你要是说因为有毛病或者怀疑不老,摊主还会跟上一堆话,麻烦。

    但是有的人,他偏不这样,他会还一个自认为摊主无法接受的低价,然后让摊主摆手说不行。但是,有时候你觉得是低价,没准儿摊主就同意了。你买还是不买?不买,你耍人哪?有时候摊主较真,都不容易走脱。

    瓷都的古玩市场上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儿,和问价儿有关,最终竟然闹出了血光。

    当时是有个外地游客,算是古玩爱好者,不过入行不深,很多东西算是似懂非懂,来瓷都逛古玩市场。在一个地摊前,看到了一件定窑白釉大碗,有一眼。

    这人就用脚尖虚点了一下这只碗,“多少钱?”

    这的确是太不懂事儿了,你问价就算不蹲下和摊主平视,你也不能拿脚尖点啊?

    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坐地户子,老练,没拿这个说事儿,却站起身来,平视游客说道:“这可是定窑白釉,少了二十万不卖!”

    这游客一听,嘿,地摊上还能出这价儿?本来拔脚想走。摊主却一直盯着他,追问了一句,“你说多少钱合适?”

    “我看,两千吧!”游客回了一句。

    两千,不算个小数了。其实,就是这游客就是回二十,摊主也挑不出毛病来。可问题是,这摊主一开始开得太高,无形中在心理上影响了游客。而且,他之所以问,也是觉得这东西不错。

    摊主一下子就逮住了这个机会。你以为你拿脚这么点点,就能这么轻松过去了?二十万就是冲你喊得,追问出价也是顺着这个来的!

    “好!拿走吧!”摊主干净利索地说道。

    这下游客傻眼了。一时没说出话来。

    摊主把东西包好,递向摊主,“掏钱!两千。”

    “你说两千就两千啊?”游客咽了口口水,终于说道。

    “两千是你说的!”摊主突然提高了声音。这时候,旁边接着冒出了两个壮汉,站在了游客身边。

    “怎么着?还想在这里耍人玩儿啊?你自己还的价儿,谁逼你了吗?”其中一个壮汉叫道。而另一个壮汉,则活动了一下手腕,一言不发。

    游客也不算笨,想了想,认栽了,从手包里拿出了两千,点给了摊主。

    当然了,他心里有气儿是难免的,临走时,低声骂了句:“土匪窝!”同时心里打定主意,特么的待会儿就去报案,就说摊主敲诈,有民警在,估计退东西拿回钱还是有戏的。

    他想的是不错,当时忍了,接着去报案,也是个好办法。可是他不该叫那声“土匪窝”。一听这个,摊主立即叫道,“你说什么?”接着,两个壮汉又把他夹住了。

    “没什么,没什么,我说我以后得上心学!”游客连忙说道。摊主这时候也是来劲了,竟然上前拍了拍游客的脸,“以后长点儿记性,别没事拿脚对着宝贝!”

    这一拍,结果拍出了大事儿了。这游客本来就憋着气,这种欺辱之下,再也憋不住了。他钥匙扣上,挂着一把折叠小刀,不长,十公分左右。他一下子从腰带上解下钥匙,起开小刀,一刀就捅在了摊主肚子上!

    不幸中的万幸,这刀只捅在了肠子上,最终算是没闹出人命。可是这事儿闹的!本来就是一买一卖的身份,最终一个重伤,一个进班房。

    当然了,冯青山没那个游客那么不懂规矩。他问了价儿之后,摊主应得也不低:“十万!” 这一听,冯青山没有再还价,而是拿起手电筒仔细看了起来。

    唐易不用手电筒也看明白了,这是件高仿!不过,冯青山不是新手,他比较放心,而且正在用手电筒仔细看呢。所以唐易也就没多嘴,就在这旁边观察着摊主。

第1079章 搭个漆盒

    摊主却在紧盯着冯青山,上来就问价了,买卖没准儿能成。

    冯青山用手电筒仔细看了之后,也觉得不对了。不过这件高仿水平不低,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不然这摊主也也不会叫这么高的价儿。而冯青山只是感觉上不对,但一时之间也说不出问题具体在哪儿。

    于是,冯青山又看了看唐易。唐易自然给了他一个否定的眼色。

    冯青山便把这青花鸡心碗给放下了。

    “怎么样?”摊主一看放下了,连忙问道。

    “不太喜欢。”冯青山笑笑。

    “老爷子,价儿好商量!不喜欢您会看那么久?您看,能出多少?”摊主接口道。

    “算了吧。”冯青山起身。

    “哎?您看您,好歹回口价儿啊,做买卖嘛,不着急!现在好东西可不多了!”

    唐易此时看了看摊主,压低声音说道:“你这个米糊底子,做的太硬了,还有这青花上的铁锈斑,是点上去的。总的来说还不错,可我们不要这路东西啊!”

    “嘿!”摊主一愣,心想还以为这小伙子是跟着老头儿来的,没想到他在旁边就这么瞅了几眼,居然针针见血!“走眼了走眼了,这位先生是高人啊!”

    随后也压低了声音,“这东西成本大几千,您要是喜欢,我进价给您!”

    “我说了不要这路东西。你要不是老追着我朋友问,我也不说这么多。生意兴隆,回见!”唐易说完,便离开了。这下,摊主没有再问。

    不管是哪一行,遇上高人,那都得敬着点儿。

    来瓷都逛鬼市的人,大致有四类:一类是专家收藏家,这类人通常都是有的放矢,对于摆摊的老油条来说,那种范儿一眼就能看出来。一类是资深玩家,懂行,有眼力,不过表现各不相同,通常都是含着半分,游刃有余。一类是古玩商古玩倒爷,低买高卖,做生意来了。

    最后一类,就是普通的古玩爱好者。这一类人,是摊主们最喜欢的,因为眼力差着火候,而且经验也不足,容易打眼,也不是很了解行情。

    至于唐易,这摊主琢磨了下,觉得哪种都不是,但又形容不出来,总之是从他身上讨不到便宜,走了也就走了。

    捡漏了,鬼市就是天堂,打眼了,鬼市就是地狱。幽暗的环境,闪烁的手电筒灯光,仿佛一时间与世隔绝,各种各样的故事交错上演。退市之后,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早些时候,鬼市讨价还价,都是一块一毛的说,一块就是一百,一毛就是十块,不过现在不少人也不讲究了,都明白了,就那么回事儿,无所谓了。

    而且现在,不管是鬼市还是寻常地摊,想捡漏儿,的确是撞大运的事儿。看来看去,唐易也没看上什么好东西,冯青山倒是问了几件,不过也都没成交。

    不过,唐易和冯青山也不着急,仍是不紧不慢地看着。

    走到一处拐角的摊位前,唐易还真发现了一样东西。

    这是一只摆在一件红色漆盒里的盘子。漆盒本来就不大,直径20厘米出头,有个七八厘米高。这盘子呢,直径也就是十六七厘米,算是个小盘。

    唐易站着看了一会儿,又蹲下身来,拿起了盘子。五彩龙凤纹,看了看底款,双圈内楷,大明万历年制。

    “万历五彩。”唐易轻声嘟囔了一句。

    这个摊儿位置不好,生意相对冷清,摊主一看有人看东西了,立即掏出烟递给唐易一只,“可喜欢?”

    “带着呢,谢谢。”唐易自己掏出烟点上,“这盘子有点儿意思。”

    “那可不,万历的瓷器,五彩最出名,小盘又不多。我店里也是头回见。”原来,这个摊主在古玩市场还有间小店,这是趁着周一鬼市出来“活动活动”。

    唐易一听,心想这摊主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圈里人啊。如此想着,便把盘子倒扣着放回了盒里,然后伸手在盘底点了点。

    摊主一看,哟嗬!这是个圈里的高手啊!

    古玩行里有些老规矩,现在不大讲究了,但是真正的行里人,基本还是知道的。唐易这个动作,看了瓷器之后倒扣,那就是说这东西不真。不真不能说出来,就用这个动作来表示。

    面对这个举动,摊主要么自己说出来问题,要么不说,等着买家说。但是,你要觉得买家是虚晃一枪,没有真本事,让买家说了,人家又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那你多少就折了面子,挺不好看。

    摊主一看唐易这么年轻,心说本来这东西来得就不高,且看他怎么说,“您有什么指教?”

    “不要说万历官窑了,明代官窑的底款儿哪有加双圈的?”唐易抽了一口烟,直指要害。

    是这儿回事儿。

    摊主点点头,“行,您厉害。这是仿的,我认了。不过,这可不是这些年的东西,这是清末的老仿,人家是光明正大地仿,那时候底款就愿意加双圈。这么着,您要是要的话,不能白让您说,我给您个实在的低价儿。”

    摊主挺利索,一开始还叫万历的,但遇上行家,接着就改了口。

    唐易笑道,“不是老仿我费这劲干嘛?我要。”

    “这东西摆店里,少了五万肯定不能出。既然让您开口了,三万,不能少了。”

    “两万吧,三万还是有点儿高,东西不错,但也不不算是精品。”

    “真不能再让了。”摊主想了想,“这样吧,这漆器的盒子,也是我收来的老东西,三万,漆盒我一并搭给您!”

    唐易面上不露声色,心中却是大喜,好比正口干舌燥呢,有人送西瓜来了!

    不过,他还是拿起了那个直径20多厘米的漆器圆盒,看了看,“漆器这东西,我不懂啊!”

    “嗐,保准是个老东西,你看包浆就知道了,怎么不值个三千五千的!”摊主其实也不懂,他就是做瓷器的,这东西是一起收来的,大小正好差不多,所以一就用来放这件五彩小盘了。

    ps:今天周一,事儿实在太多了,回来就快21点,这一更太晚了,抱歉。接着熬夜还有一更,因为周二事儿也很多,保不齐。

第1080章 永乐剔红

    而且这件漆盒,保存得不算太好,虽说没有什么裂纹或者长过毛的痕迹,但却也够脏的,盒面的图案都看不太清楚了,红漆雕纹里,布满了黑色的污垢。

    唐易又仔细看了看,内外都没落款。这漆盒面上,雕刻的好像是一处宅院,里面有两人喝茶赏花,有类似小童的仆人的人在忙着伺候备茶。

    漆层很厚,雕工其实相当细腻,不过被污垢掩盖了罢了。

    冯青山一看,唐易居然按照行价买了件清末仿明万历的五彩小盘,一时有些奇怪。但是又看到唐易拿着漆盒摸来摸去,比看盘子还认真,顿时也似乎明白了几分。

    但是摊主他不知道唐易的情况啊,还以为唐易怕吃亏,还想再讲讲价儿,觉得漆盒不值钱,所以才这么仔细地看。

    最后,唐易还是花三万买下了这件老仿的万历五彩小盘。当然,重点其实是这一件漆盒。

    离开了摊子不近了,冯青山才小声道,“这好像是件‘剔红’,工艺看不真切,不过内胆还行,而且看老。看来这摊主是真不懂漆器,他在瓷器上水平不低,这儿却蒙眼了。还真应了那句话,术业有专攻啊!”

    “老爷子有眼力,这不光是看老的问题,这是件永乐剔红漆雕圆盒,图案是访友品茶赏花,雕工精湛,包浆熟润,精品啊!”唐易笑着应道。

    “永乐剔红?你有把握?”冯青山露出惊讶的表情。

    “从漆层的厚度、雕工技法,还有包浆来看,基本没问题。就是太脏了,回去清理一下就行了。”

    剔红,又叫红雕漆,是一种漆器的加工工艺,在木胎或者金属胎上,一层层髹红漆,通常至少几十层,多的呢,能到一两百层,然后在红漆半干未干的时候,加以雕刻。

    这种技法,早就有了,不过是宋元时期才成熟起来,明清达到鼎盛。

    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明代的永乐剔红。为什么呢?主要是永乐皇帝朱棣他特别喜欢剔红漆器。

    永乐皇帝从南到北迁都,这是件大事儿。就是现在随便想想也能知道,迁都之后,那得有多少事儿要干啊!政事都未必忙得过来,可是这永乐皇帝迁都之后,立即着手从各地征调漆雕高手,汇集京城,大力发展剔红技法。

    成立官作,大加奖励,剔红漆器的高精尖技术,随着迁都,从南方到北方,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说,永乐年间的剔红漆器,水平特别高,传世的精品相对也多。

    除了剔红,漆器还有剔黑、剔黄、剔彩、剔犀等等。多说一句剔犀,一般用红黑两种漆,交替涂层,然后雕刻,刀口断面就会出现漆层交叠,有点儿像犀牛角的断面,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呼。

    这些技法,工艺差不多,就是漆的颜色不同。红色呢,最受欢迎,这容易理解,喜庆吉祥的颜色嘛。

    永乐剔红漆器,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有官造的,也有民坊的。完整的传世精品,经常在拍卖会上出个几百万的价儿。目前最高的拍卖纪录,就是两件永乐剔红的盒子,一件牡丹纹,一件云龙纹,都过了千万的高价。

    漆这种原料倒是不贵,而且漆器一般都不大,这精品漆器的之所以能出高价,和瓷器有点儿像,主要是在于工艺的繁复和艺术审美价值。

    漆雕的难度在于掌握漆的状态。干了,太脆,一雕出渣子,那肯定不行;湿了,太黏,挂刀,还雕不成形。所以火候是很难掌握的。即便掌握了火候,这种半干未干的状态持续时间不长,需要雕工娴熟,迅速成品。

    所以一件精美的剔红漆器,的确是很难得的。

    关于剔红漆器,还有件事儿。虽然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剔红漆雕在技术上就已经成形了,但是华夏目前发现最早的能确证的剔红漆器,应该是元代的。而倭国,却有宋代剔红漆器的藏品。

    当然,宋代剔红漆层少,雕工浅,真要上拍,未必有明代永乐或者清代乾隆的剔红漆器价高,但是在唐易看来,仍旧算是个遗憾。

    漆器一般被划进杂项这个类别,冯青山知道唐易眼力高,但是没想到说起漆器还这么熟透,不由多问了一句,“这漆器现在作假的多么?”

    “什么没有作假?唉,这个真是避无可避。”唐易叹了一口气。

    “主要还是看包浆?”

    “对,包浆是最关键的。剔红漆器的包浆,算是最难做的。判断漆器包浆,这个主要靠手,那种老漆皮入手的感觉不一样。现在做旧,主要用草酸,这种包浆比较轻滑,没有那种细腻入骨的感觉。”唐易解释道。

    “怪不得你摸得多,看得少!”冯青山笑道。

    “看,主要看看底胎就行了,因为剔红漆器绝大部分不带款儿。也就出现过永乐针划款和宣德填金款,不过这两种传下来的东西市面儿上很少见。底胎看仔细了,能看出材质,老木料和老金属的那种质感不一样。现在低端仿品有的用塑料做胎,一眼的事儿。”

    冯青山连连点头,“这瓷都鬼市,居然让你淘了件永乐剔红,真是有点儿逆天的感觉!”

    “我看,现在天也亮了,我们重点还是看看瓷片吧,瓷片里真东西多。”唐易接口道。

    “嗯,大体也看得差不多了,看看瓷片也好。”冯青山点点头。

    这个鬼市上,专门卖瓷片的摊子也有不少,便宜的几十块一片儿,贵的也不过千儿八百,几千的就算很贵了。明清官窑,要是烧得不合标准,是要敲碎了处理掉的,所以瓷都挖出的官窑瓷片,确实不少。除了明清官窑瓷片,还有宋元瓷片,以及明清民窑的瓷片。

    买瓷片的,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买来学习的瓷器构造和工艺的;一种是特别痴迷瓷器,完整器也收藏,瓷片也收藏。还有一种,就是作假者,买来是为了研究如何以假乱真。

    当然了,瓷片里也不是没有好东西,有些特别珍罕的瓷器,带有典型特征的瓷片也不便宜。同时,瓷片里也不是没有假货,甚至,售价几百块几十块的瓷片,也有假的,因为成本可能只有几块钱。

第1081章 来玩拼瓷

    唐易和冯青山走了几个摊子,大部分都是些普通的瓷片。

    冯青山走着走着,突然想起前几年炒作的“天价瓷片”的事儿,笑道,“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花几十块钱,也淘到天价瓷片?”

    这件事儿,圈里人都知道。

    几年前,有人花了三十多块钱,买了一块瓷片,恰好是个瓷底儿,青花款,有“至治年造”的字样儿。

    前面的章节说过,现代人对于元青花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延祐型”与“至正型”两大类。这两个都是年号。而这个“至治”的元代年号,至少比“至正”早了二十年!而且,至治年号,只用了两年,非常短!这对于元青花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发现。

    同时,元青花上不落底款儿,这个常识玩瓷器的尽人皆知,出现底款儿也是个大发现。

    还有,这块瓷片除了有“至治”的青花款儿,这修胎、纹饰和足部,还具备典型的卵白釉枢府瓷的特征。枢府瓷,就是元代的官窑,枢府青花瓷,那自然都是精品。

    最终这块瓷片,在一个陶瓷讨论会上,被很多专家认定为真品。甚至有专家提出了,这块瓷片,价值很高,是一块“天价瓷片”!

    认定方面,除了特征上的,还有人提出,三十多块钱买来的,太低了!所以不可能是假货,因为要造出这么逼真的东西,三十多块钱肯定不够成本的。这东西,肯定不是几块钱就能造出来的那种假瓷片。

    这事儿传得很快,还出现了热炒,“天价瓷片”的新闻,让古玩圈之外的很多人也都耳熟能详。

    这新闻一出来,引发了更多专家的关注,最终,燕京的一位顶级专家认为,“天价瓷片”是伪造的假货。

    争议中,这块瓷片被更多的专家认定,有专家发现了瓷片断口上居然有少量“飞釉”,瓷片断口怎么会有釉料呢?

    而且,还做了光谱分析仪的检测,结果检测出了现代造假常用的化学元素“氧化锌”。

    最终,盖棺定论,这块瓷片,不过是现代人伪造的东西!

    之前不少“打眼”的专家,最后都改口了,认同是假货。这事儿,一度在圈里热议了好久。

    技术上的事儿暂且不说了,这个比较复杂,而且太枯燥。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很多人买古玩的时候也遇到过,也想过,就是通过价格来作为判断真假的佐证。

    比如,这东西如果造假,成本得一百,我五十就买了,那就不是假的,谁会傻到作假亏本卖?

    这个办法很简单,而且听起来似乎有效。其实呢,不靠谱。

    第一,造假往往不是造一件,而是一批,比如有可能百八十件一起来。一批货,可能纹饰或者其他细节不太一样,但是原材料和技术手段是相同的。所以,造一批的成本,和造一件不一样,你可能想不到有多低。

    第二,就算是一百一件的成本,造的也少,就算三件吧,成本就是三百元。你五十买一件,他岂不是亏了?可是这是古玩生意,要是那两件,他一件五百卖出去呢?这两件就赚够了,你买这件,他为了不压货,或者为了快出手免得和其他两件碰头,五十卖也很正常。是低于成本不假,可货主人家不亏。

    所以啊,从价格上从成本上判断真假,断然是靠不住的。真假这事儿,说到底还得靠眼力。

    两人说了一会儿这事儿,一笑而过。

    当走到一个大型的瓷片摊位前,唐易蹲下身来,因为他发现了一片成化斗彩的碎片。

    碎片不大,几厘米大小,上面是黄色的斗彩,单这一片看不出什么纹饰。唐易拿起来看了看,成化官窑无疑。不过,就算被认出来了,这种瓷片也贵不到哪里去,太小了,连原来是什么器型上的都看不出来。

    这个摊子上,真品老瓷片不少,冯青山也蹲下看了起来。

    冯青山看得有些漫不经心,但是唐易又发现了一块碎瓷片之后,却翻得越来越起劲儿了!

    唐易手里头攥着的瓷片越来越多。摊主一看,干脆给了他一个小塑料袋,“给您个家伙事儿,慢慢挑。”

    冯青山瞥了一眼,唐易挑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