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珍玩-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易一想,是啊,自己是有点儿没转过弯儿来。
“这本杂记介绍的很详细,出乎我的意料!”方老道,“这样,我拍下这部分的图片,给你传过去!”
“太感谢方老了!”
“你是我的学生,这是在治学,还不是我应该做的吗?什么时候在社会上混得累了,回来继续攻读学业,我随时欢迎!”
方老的话,说的唐易一阵阵心暖。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踏足古玩圈之后和方老交流得少了,但是方老对自己的关爱,一直不曾减退,不过有些事儿是埋在他心里罢了。
收到图片之后,唐易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拿着手机看了起来。这杂记里记述的内容,其实是宋代桂南的一个铜器家族,但是确实从秦朝的源流开始说起。
这本杂记上说,秦朝时候,曾经设置孱陵县。孱陵位于楚地,楚地本来就是连接东西、承启南北之地,而孱陵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位置更利于控制南方,最起码向南不用再越过长江天堑了。
所以,秦朝时,曾经在孱陵设置青铜兵器冶炼的一个基地。当然了,基地是现在的说法,杂记里用的是“营次”。
虽然战国晚期开始,铁器已经应用,但是秦朝时,铁器的冶炼技术不算很成熟,铁器主要还是作为农具。而兵器要求成本低、能普及、具有可靠性,所以秦朝的兵器还是集中在青铜上。
秦朝一统全国,向南进军,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孱陵制造的兵器,而且还带了一批孱陵的青铜器冶炼师,以备进军兵器不足时再行制造。
秦朝向南,打到桂南和粤南,基本就到了头了,有些兵力是要撤回去的。不过,有几个孱陵的青铜器冶炼师,却留在了桂南。因为身份特殊,所以在当地是很有地位的,日子过得不赖。
再回头说孱陵,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白衣渡江,杀了关羽,立下大功,孙权就此封他为孱陵侯,设置了孱陵侯国。看到这里,唐易汗了一下子,这么重要的史实,自己居然忘了,看来还是用功不够啊。
这个孱陵侯国,仍旧有一些青铜器冶炼师的后代。不过当时的兵器,已经是铁器为主,所以他们转向制造一些青铜器实用器,比如什么酒器、食器,还有锁具。
西晋太康元年,晋灭吴,废孱陵侯国为县。这个时候,这帮青铜器冶炼师受到牵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曾经合力为吴国制造过几件象征权力的青铜鼎。
为此,有一些青铜器冶炼师逃离孱陵,因为祖上的原因,他们和桂南的孱陵青铜冶炼师后代还有联系,最后逃到了桂南安了家。
所有的青铜冶炼师家族几经繁衍,大部分丢了手艺,但是有一家姓赵的人家,不仅家族人丁兴旺,而且成了有名的铜器家族。
在宋代,青铜器已经没落,主要用来铸币。而赵家的铜器,在宋代也成了以紫铜为主。而且,在少数高档次的紫铜器上,会阴刻上“孱陵”,这算是一种纪念。现在看来,倒像是一个品牌了。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就在宋代,赵家曾经做过一批紫铜密码盒!
第988章 新的线索
根据杂记里的说法,这批紫铜密码盒工艺极为繁复,因此制造得不多,而且在当时,是赵家的一位技艺空前绝后的家主主持制造的,他死后,后代技术不过关,就再也没有制造过。
这密码盒需要用密码打开,如果密码输入错误五次,里面设有自毁装置,盒子连同藏在里面的东西,就会一起被毁掉。
这批密码盒的密码,全部采用了唐诗中的五言绝句,五个密码轮,每个轮上,上下左右共有四个文字。
这批密码盒本来就制造得不多,其中还用纹饰分了两个,为龙虎两纹。龙纹的工艺最高,安全性最好,体积不大,做得很少,杂记上说不会超过一手之数。虎纹的体积大一点儿,超过了两手之数。因为体积大,所以安全性和自毁装置的毁坏系数不如龙纹的高。
看到这里,唐易一下子站了起来,对文佳说道:“看来,就是这个了!”
不难推断,这赵家的紫铜龙纹密码盒,应该就龙纹紫匣!有龙纹,是紫色的,密码设置方式也能结合条幅里的线索对上。
而“千钓人江灭”,无疑是罗赞手里那个龙纹紫匣的密码。当然,“龙纹紫匣”这个名字,可能是白姓古董商自己起的。因为这本杂记里,并没有这么叫。
但不管怎么说,和氏璧传国玉玺,装到龙纹紫匣里,的确多了一分安全性。
不过,王镇南的祖父的日记里,并没有提到这龙纹紫匣上阴刻有“孱陵”的字样,而这本宋代杂记里,也没有提是不是在龙纹紫匣上阴刻了“孱陵”。
但是,却在与龙纹紫匣相关的另一件东西上,留下了“孱陵”二字!
因为这几件龙纹紫匣的特殊性,那么能用它的人,必定是要放置十分重要的东西,第一次调整密码,自然是由主人来的,所以说只要从赵家出去,那么赵家就不知道密码了。
但是,如果主人忘了密码怎么办?岂不是里面的东西就会拿不出来?所以,赵家当时的家主,还在做这几只龙纹紫匣的时候,留了一手。
留下了一把通用的钥匙。
不管龙纹紫匣上有没有阴刻“孱陵”二字,但是这把钥匙的尾端挂孔两侧,却阴刻了“孱陵”这两个字。
这把钥匙和龙纹紫匣密码盒同是紫铜所制,被称为“孱陵大钥”。
所谓大钥,是指这几个龙纹紫匣都能打开,是通用的钥匙的意思。
留钥匙的事儿,是当时赵家家主的主意,世代保存,一旦有龙纹紫匣的主人忘记密码来求解决,钥匙就能起到作用。
这本杂记,关于这部分内容,到此就结束了。而这几只龙纹紫匣和这把孱陵大钥的去向,却没有提。
唐易收起手机,“这龙纹紫匣,本来制造得就不多,存世的,肯定更少了!白姓古董商手里那一个,是孤品也不一定。至于这把孱陵大钥,更是扑朔迷离,因为桂南赵家,我从来没在史籍里见过,要不是方老说的这本杂记,恐怕根本想不到,居然能和我们掌握的线索联系起来!”
“如果和氏璧传国玉玺一直在龙纹紫匣里装着,那的确很难留下线索。不过,这件事儿前后勾连,麻烦更大了!”
唐易点点头,“看起来,似乎河野饭冢得到了龙纹紫匣!只不过不知道密码,也明白这东西不能强行打开,而且他居然知道来历!所以,一直在寻找孱陵大钥!”
“他得到龙纹紫匣的可能性虽说很大,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东西不在他手里,但是他知道在哪里,一方面想拿到龙纹紫匣,一方面也在寻找孱陵大钥。所以如今在不在河野家,还不能百分百断定。”文佳接口道。
“到底是不是在他们手里,这个秘密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现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这龙纹紫匣里装的是和氏璧传国玉玺。”唐易沉吟。
“最好是不知道。不过就算不知道,想拿到这个龙纹紫匣,恐怕也是不太可能。如果在河野家,还想让他们吐出来?如果不在他们手里,也应该在倭国!”
唐易没再说话,点了一支烟,抽了起来,一支烟快抽完的时候,才道:“这件事儿,凭我们的力量,肯定是完不成的。”
“你又要找老蒋?”
“和氏璧这东西,本来就不可能私藏,能重见天日,而且回归华夏,我心愿就足了。不过,告诉蒋主任是得告诉,却不是现在。”
“你想等尝试复原神灯之后?”
“对。正好这段时间,我也琢磨琢磨。”
“行,这件事本来也急不得。走吧,回去和我师叔商量下。”
两人回了市区,到了四合院。
关于不带丁丁去的事儿,唐无心想了想便答应了,暂时托付给老庞和侯如海一阵子,倒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唐易在燕京主要就是和文佳还有唐无心核对复原的细节,考虑可能出现的事情。
期间,还和沈松岩见了一面,说了说庄子梦蝶青花大罐最后的去向。沈松岩对这个去向似乎很满意,“一个知道是高仿,却仍旧愿意收藏的人,这算是最好的归宿了!”
转眼之间,就到了这个月的月初,过几天就该出发了。
这天是周五,晚上在四合院吃了饭,唐易正在查看毛逐传来的翡翠销售情况,手机却响了起来。
电话是司马六打来的,“唐总,明天周六,有没有兴趣一起逛逛早市?”
唐易想了想,是有日子没去市场了。而且,他对司马六印象不错,这个人,精明之中有几分豪气,交往起来还是很舒服的。便答应了。
第二天凌晨四点,司马六的司机开着车载着司马六,就来接上了唐易。唐易听文佳房中没动静,便也没扰他清梦。
两人下车走到门口的时候,正好四点半。天色还暗,略有点儿蒙蒙亮,却早就有不少摊主和买家在等着了,大门一开,呼啦啦开始涌入。
周六的这个早市,有些圈里人喜欢称之为鬼市,不过现在的所谓鬼市,和以前的早就不一样了,其实就是早市罢了。唐易和司马六都是直接称其为早市。
第989章 鬼市出手
以前的鬼市,有很多名堂,很多讲究。
鬼市这个称呼,首先是因为时间是凌晨,天没亮,黑灯瞎火的。有人拿着火折子,有人提着灯笼,这鬼没见到,装鬼的气氛倒有了。这种气氛下,土里来的、别家偷的,造假的、做旧的东西倒是占了便宜。
还有一种说法,晚清时候,国运颓败,很多清朝的破落贵族,开始变卖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过,他再破落也是贵族不是?所以不能折面儿,就趁着天亮前半明半暗的时光卖东西。
说法很多,但以前的鬼市,确实很多东西来路神秘,而且市场里没有叫卖声,有点儿静悄悄的感觉。买卖东西,都是小声说着行话,搭手谈价不动嘴的也有不少。
不管怎么样,这鬼市的叫法,听起来比早市要牛逼,尤其是商户和摊主,更喜欢这个叫法,最起码能吸引人不是?
但现如今,潘家园鬼市开市,都是大把的人涌入逛摊,你想安静也不可能。人多,他就杂,其中很多都不是真懂行的,甚至还有只是来凑热闹的,碰上个便宜的小玩意就买着玩玩,大件古董他们也不敢出手。
还有,如今这鬼市上,已经是卖什么的都有了,核桃,木质手串,还有蜜蜡松石南红一类的工艺品占了相当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除了天没亮不变,其他基本不可能有早些年鬼市的影子了。再说了,如今不比过去,哪有几件真东西啊?
很多玩家手里都带着强光手电,比以前灯笼可先进多了,比天亮的时候看得还清楚。
搭手谈价的也不可能有了,没几个人懂这个,不过,基本上也都不是大声谈价。甚至有的摊主准备了计算器,报价的时候在上面按出个数字,买家回价儿,也按一下,一来二去就这么谈价。
这一开市,摊主很快各就各位,这守箱子的也三五成堆,做好了准备。
其实,这守箱子的里面,有很多古玩店的老板,到潘家园鬼市抓货,是很多老板的习惯。不管捡漏与否,摊上的东西开价比店里的便宜那是真的。
唐易其实不太喜欢守箱子,但是司马六好这口儿,早就瞅准了一个红脸膛看起来忠厚稳重的大爷,在他的摊子旁边蹲下等着,唐易则笑着站在他旁边。
这个红脸膛大爷带着两只大旅行箱,一只灰色的略小,一只褐色的略大。他先把略大的褐色箱子打开了。大爷旁边,还有个同来的小伙子帮衬着。这么多东西,一个人他也弄不了。
这一看,东西不太多,大部分都是大件,都用报纸严严实实地包着。
守箱子也是有讲究的,看报纸的形状大体得先估量是什么,该抢不该抢,得先有个数。因为有的人喜欢不等摊主揭开报纸就喊“先拿给我看看!”下手晚了,好东西可能就没了。
这摊主先拿出的东西,从包裹的报纸上,很容易看出来,是一只碗。之前说过,瓷器里面,趴着的不如站着的,这碗就是趴着的,瓶子就是站着的。
这东西拿出来,没揭报纸的时候,还真就没人抢先。
不过,当这报纸一打开,靠着摊主最近的一个精瘦汉子,一下子就抓住了碗沿儿,“这个我看看。”
这碗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这是一只龙纹碗,五爪龙。青花,碗的外壁是双龙同向赶珠。
明白人上眼就能看出清晚期,但再晚,它这纹饰,也是宫里的东西。如今在地摊上碰到这样的东西,已经是很难了。
精瘦汉子把碗拿手里,先翻底。翻底之后,边上有眼明手快的立即拿手电筒晃了晃,不少人都看清了,六字双行楷书:大清宣统年制。
不知道这精瘦汉子是不是觉得宣统的年份不够,看了一会儿竟然放到了摊上。司马六这挺麻利,就手就第一个抄起来了。精瘦汉子看了看他,笑了笑,又盯上了摊主手里拿出的另一样东西。
这东西是一件老木雕,司马六不感兴趣,专心看起手里的碗来。
看了一会儿,觉得没问题,宣统本朝的官窑器。不过在问价之前,还是看了一眼唐易。
唐易微微摇了摇头,给了一个否定的眼神。刚才司马六用手电看的时候,他已经顺带看过了。更何况,他还有“特殊能力”辅助。
司马六犹豫了一下,还是又把碗放下了。唐易的眼力和学识,他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唐易不是个草率的人,如此肯定的“不要”眼神,那就是确实不值得买。
这碗一放下,就又被人拿走了。这时候,正在看老木雕的精瘦汉子,却瞥了一眼司马六,而且微微一笑。那笑容的意思,让人感觉是:你也看出来了?眼力不错!
好像是这碗有问题一样。
不过,这时候,司马六还得继续看看有没有其他好东西,再说人也多,所以没法问唐易为什么,便转而继续盯着摊主往外拿的东西。
可惜,接下来的东西,不是仿品,就是司马六不感兴趣的。
最后,摊主的褐色大皮箱里,只剩下了最后一件东西了。这皮箱里,基本都是大件,只有两件小东西,一件就是最初拿出来的那只宣统青花龙纹碗,再一件,就是这件东西,比第一只碗还要小。
摊主刚把裹着报纸的这件东西拿出来,唐易居然出手了!他快速绕过人堆,走到摊主的旁边,不等摊主把报纸揭下来,就伸手托住一侧,“这件我先上眼看看!”
摊主一看唐易,微微一愣。首先,这摊子前的人里,就属唐易最年轻。再者,只看报纸包着的器型就出手,不是个行家就是个冒失的人。不过,唐易一直在看他拿东西,动都没动,这最后一件,却动得比谁都快,显然不是个冒失的人。
他当然不知道,唐易透过报纸,已经看到了浮动的宝光投影!
摊主对唐易产生了兴趣,而且第一个箱子里的东西都拿完了,他也得缓一缓,不由笑着问唐易道:“这位老板,您觉得这是件什么东西?”
“看器型,像是文房里的水盂。”唐易应声直说,同时揭开了报纸,结果,里面还裹着一层白色卫生纸。
第990章 很难捡漏
其他的东西都只有一层报纸,一看这里面还有一层卫生纸,边上的有的人已经瞪大了眼。保护得更仔细,最起码说明摊主认为这是件好东西。
唐易继续将卫生纸拿掉,露出了一只茶叶末釉的敛口弧壁圆水盂,口径不到十厘米。
茶叶末釉,就和茶叶末一样,绿中泛黄,釉面不透,隐约可见点点黑斑。这种釉,有的人不喜欢,比起艳丽的釉色和彩料,的确是有点儿灰头土脸的感觉。
不过,也有人很喜欢,因为显得肃穆沉静。关键是清代皇廷很喜欢,包括茶叶末釉在内,还有鳝鱼黄釉等,被称为厂官釉,多有烧造。
而且,这只茶叶末釉水盂,不是单纯的茶叶末釉,上面还描了金。描金的内容,有朵朵祥云,还有八只翩翩起舞的蝙蝠。这蝙蝠,用“翩翩起舞”听起来有点儿别扭,可这八只蝙蝠的姿态,的确是很优美。
底款很清楚,六字三行篆书款:大清雍正年制。
唐易有些郁闷。
这东西是雍正本朝的精品不假,可是,比较开门。也就是说,水平高一点儿的人,都能认定为真品。这意味着,也就很难捡漏。
虽说这年头在地摊上遇上这么一件精品,本身就是撞大运了,可是唐易捡漏捡惯了,多少会有一些落差。
摊主见唐易看得差不多了,“这东西,本来应该走拍的,不过我急等用钱,今儿就一并带来了。”
司马六一看居然是雍正官窑,而且从唐易的态度也能判定,必是真品无疑,心下一阵躁动。别看他有钱,可有钱未必能买到雍正官窑的东西!眼力是一方面,运气也是一方面,有钱只不过是个基础,有基础未必有机会。
说到瓷器,还是那句老话,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而且,这是一件文房里的东西。
清三代,康雍乾三个皇帝,都算是圣躬勤学。现在故宫里藏有的文房器具仍然很多。这其中,水盂是一个大项。尤其是雍正一朝,单是瓷制水盂的造型就很丰富,什么圆的方的,六边八边,瓜的蛋的,马蹄的海螺的,都有。
这釉也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釉种。由此看见,雍正皇帝对水盂的喜爱非同一般。
水盂这东西,现在用不着了,可在古代,被称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的“第五宝”。想要磨墨,得给砚台加水,水盂就是干这个用的。
而且这个东西,和笔墨不一样,可以长期用,除了实用,它又很立体,制造时能加入很多艺术元素,摆在案头,观赏陈设价值很高。
这只雍正官窑的水盂,茶叶末釉上描金,更有点儿低调的奢华的感觉。
唐易还没接摊主的话,司马六却忍不住先接了,“什么价儿?”
这东西还抓在唐易手里呢,摊主没说话,而是看了看唐易。
这到地摊上看东西,尤其是人多的时候,看上什么,一定要先抓在手里,再谈价。不在手里谈价,只要被人抓起来,那就成了别人优先谈价。
反过来,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东西谈价,再喜欢也别着急,等别人放下了再谈。有的新手有时候不管这个,看着没有成交,人家还抓手里呢就插一杠子谈价,这可坏了规矩,一般会遭人冷眼,让人笑话。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看上的东西不止一件,不能都拿,这怎么办?有经验的玩家,这时候常常会拿着马扎从对面坐在摊主旁边,看上几件东西,顺手拿报纸什么的一盖,一件一件地谈。这路过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俩熟人在聊天呢。
唐易笑了笑,“一起的,说说吧。”
摊主这才开口道,“一口价,过了这村没这店,如果有耐心有门路,转手走个大拍,那就是翻番赚钱。”说着,把一个摁了数字的计算机递给了唐易。
唐易扫了一眼,把数字清零,略略琢磨起来。
这计算器上的数字是五十万。这个价格,确实不算高。虽说这东西有瑕疵,就是有几处描金剥落得很明显。可就是算上这瑕疵,要是上拍,百万左右的价儿还是有可能的。
看摊主这意思,态度挺坚决。唐易最后在计算器上摁了个三十万的价儿,把计算器递给了摊主。虽然看出来了,但是不还价是不可能的。不过,连一半都没砍掉,已经非常有诚意了。
摊主看了,摇摇头,“一口价就是一口价,谈价就不用在摁了。”说着,还朝唐易伸了伸手,意思是要是不买赶紧拿回来。
这时候,旁边有俩人已经有点儿蠢蠢欲动。别看五十万的不是个小数,但这雍正水盂的实际价值摆在哪儿,只要价儿有的赚,总会有人买。何况地摊上居然出了这么件开门的东西,实在是引人注目。这逛摊的人里,不差钱的有,古玩店的老板也有,都知道碰这么一件不容易。
司马六就在唐易旁边,拍了拍唐易胳膊,低声道,“唐总,你要真不想要,千万别撒手。卖我个人情算了,我书房里要是摆上这个,那档次绝对秒杀那几个只知道名车名表的朋友。”
唐易其实不是不想要,只不过是犹豫了一下而已。但是司马六这么一说,搞得他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人家都开口了,而且自己确实在犹豫,这如果接着拍板买下来,好像故意不想让人买似的。
“我要了!”唐易冲摊主点点头,而后将东西直接递给了司马六。
想法只在一瞬间。
这东西是好东西,不过现在唐易眼眶高了、嘴巴刁了,要说纯收藏,描金有几处剥落得很明显,带着遗憾。要说抓货转卖,利润确实也不算很大。既然司马六开口了,大男人也别那么磨叽。
干脆点儿总比拖泥带水的好,常见到有人面对别人的请求,磨磨叽叽一番才答应,这让别人领情也领得不爽,何必呢?要么就不答应。
司马六面露喜色,当场从包里拿出一千块钱,连同水盂一并递给摊主,“小定钱,我不走,回头看完了别的再交易。”
摊主点点头,招呼身旁的小伙子把水盂装好拿好,而后又处理了其他买家的一些事儿之后,又打开了那个灰色的小一点儿的旅行箱。
第991章 一盏油灯
这个旅行箱里的东西,体积有大有小,以小的居多,从包裹报纸的形状上来看,应该又以玉件和杂件居多。
这一次,唐易直接在开箱的时候就扫视起来,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一件最大的东西上面。
这件最大的东西,确切的说是长,而且两头大。长约半米,横在旅行箱最里侧。虽然包着报纸,但是也能看出,中间是一根细杆儿,其中一头偏大,像个扁圆的盘子,直径应该在二十厘米左右,另一头像个疙瘩,直径在十几厘米。
“没想到,除了雍正茶叶末釉描金蝙蝠纹水盂,这老大爷还有一件宝贝!他这都是从哪里淘换的?这事儿,交易的时候可得问问。”唐易心里暗暗思忖,就等着老大爷往外拿这件了。
这里面,司马六看上的东西也不多,只是拿了一件留青竹臂搁上眼。所谓留青,就是利用竹子的表面的青皮作为雕刻的图案,图案以外的青皮被剃掉,露出竹子的肌里。
不过这一件看似像是老东西,竹肌已经发红,留青部分已经泛黄。
竹臂搁的雕刻图案是野渡横舟,取自韦应物的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竹臂搁还有落款:壬寅冬日,希黄制。
司马六仍旧看了看唐易,唐易这次直接说道,“如果是三五千的,就留着玩玩吧。”
这摊主一听,立即朝司马六伸手,他是看出来了,这两位里面,唐易是掌眼的;眼前这位都是听他的。但是这个价儿,本来他也不会出,而且唐易说的“玩玩”让他有点儿不爽。
司马六本来买了水盂,正好想来一件臂搁,一起摆在案头,共同提升逼格。所以,他有点儿不甘心,摆手道,“不忙收啊,三五千是我开的价儿,你好歹回个价儿啊!”
说的没错,人家开价了,你说不行,你得回个价,不然这买卖做得不讲究。
摊主接口道:“这可是张希黄的东西,少了十万不卖!”
司马六一听,便直接递给了摊主,而后又看了看唐易。唐易本来不想多说,但摊主口气太硬,他便笑着说道:“十年前,就在燕京,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张希黄竹臂搁,就连落款都一样,拍了一百六十五万。”
摊主脸一红,没再说什么。他也确实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唐易并没有直接说他的东西是真是假,而是说了另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查拍卖年鉴能查到,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摊主本来其实可以强辩:一样怎么了?一样的不会做两件?但是在行家面前,这种话太苍白了。他既然已经看出来了,唐易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行家,还是少招惹为妙。
张希黄这个人,是明晚期赫赫有名竹刻大师,特别是擅长留青阳刻,其中又以风景楼阁为最。他的留青竹雕,十年前都是百万以上的价儿,这一件臂搁显然是件仿品。
不过,仿品也有好有差,这一件工艺还算可以,年份也有个几十年,所以唐易才说三五千买了玩玩还行。
司马六一听唐易说出拍卖纪录,当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心说这唐总真是神了,不仅懂,还能记住这么多东西。
两人继续看,结果,唐易看上的东西,又是到最后才拿出来。
这一次唐易没搭手,直接开口道,“再不看就没了,大爷,这件我上手看看吧!”
这时候,旁边有个偏瘦的带着金丝边眼镜的男子,居然立即伸手,从摊主手里把报纸包拿了过来,拿到之后似乎还不好意思地朝唐易笑了笑,“不好意思了,我嘴慢,手快一点儿。”
这个,唐易没话说,谁先搭手谁先看。他是没注意到这个金丝眼镜,大部分人都在看自己的东西,这个人却注意唐易好久了,心知这个年轻人眼力恐怕了得,跟着唐易在观察呢。
金丝眼镜打开了报纸,里面居然是一盏青铜油灯。
这油灯的灯盘,是个凹槽圆形,里面还有一根竖起的三棱形细柱,这凹槽是放油用的,这细柱是固定灯芯的。灯盘下面是一个细柄,柄上还有出边的云纹,好似两个小翅膀。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灯座,是一只禽类的爪子,抓在一块如意头模样的底座上。
金丝眼镜拿着这只油灯仔细看了起来。此时,唐易却轻轻叹了一口气。
这使得金丝眼镜一怔,而后他也自言自语了一句,“不像是先秦的东西啊!”
先秦,自然指的是嬴政一统六国之前。青铜器这个类别,到了秦汉以后,已经没什么太顶级的东西了,重器主要集中在夏商周。而且,这不是什么鼎尊一类的器型,只是一盏普通的油灯。所以,唐易这一叹气,加上他自己的断代,顿时让他觉得这东西意思不大。
当然,意思大不大,也要看是谁。要是一个普通的入门爱好者,就是一件普通的青铜器,只要是老东西是真品,也不会有如此感觉。
不过,这金丝眼镜是古玩城一家店铺的老板,今儿是抓货来了,这东西要是往外卖,碰上喜欢的而且能赚钱的买主可不容易,他觉得很难赚钱。
“最低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