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佳也不再理会,上了出租车招呼师傅开车。

    出租车掉头驶过,文佳透过车窗看到,白老竟然靠着围墙,慢慢坐到了地上。这要搁别人,兴许就下车看看,别出什么状况,可文佳远远看了一眼白老的气色,就知道他身体没事儿,是精神上撑不住了,这时候下去也没用。他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文佳回了通宝城,这时候,阁宝多里的人已经不多了,曾士银也走了。

    唐易见文佳回来了,便和他去了里间。两人坐下后,文佳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白老非死即疯。”唐易点了一支烟,“这个结局,比我想象得要惨。”

    “没办法,他一开始就走错了路,怨不得别人。”文佳道,“他这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风浪,最终能站在一个圈子的顶峰,到头来,却被这种事儿给打垮了。你说他是聪明还是糊涂?长生不老这事儿,恐怕很多普通人也不会相信。”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往今来,有多少智者犯了同样的错误。”唐易叹了口气,“不说了,这事儿咱们没法管,也没有能力管。”

    文佳点点头,切转了话题,“这边的生意上了路,你有什么打算?我准备先回燕京,准备一下。”

    “到下个月十五,还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我想先去一趟瓷都。”

    “找陆知行?就为了小顾拜师的事儿?”

    “小顾拜师的事儿,可以顺带提一提。最主要的事儿有两件,一是想看看窑厂建设的情况,另外,还有柴窑的事儿!”

    “柴窑?”

    “你忘了?天寿山后龙隐藏崇祯秘藏的山洞,还有几株散尾火甲。”

    “噢,你不说我差点儿忘了,这是制作柴窑的关键秘方!你想告诉陆知行,这世上还有散尾火甲?”

    “对,是时候了。”

    “是时候了?是什么时候?做出高仿柴窑瓷器的时候?”

    “你不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诱饵么?东京史料馆今年秋冬的万国展览大典,还没最终定下时间,也还缺一道顶级的硬菜。柴窑,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

    文佳一听,一下子站了起来,“不是吧?你想玩这么大?这事儿可不好设计!柴窑比任何官窑瓷器都要震撼,这玩意儿一出来,那特么的事儿太大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你都得考虑。这个,我说,你最好先和老蒋商量一下!不忙动身。”

    “陆知行虽然圣手无双,但柴窑失传多年,也不是人间凡器,他能不能做出来还两说。所以不能等了,先看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再说。做不出来,这事儿就此歇菜。”

    文佳捏住下巴想了想,“这一点你说的倒是,即便是陆知行,即便有了散尾火甲这个秘方,也真不一定能做出柴窑的瓷器来。但是,一旦做出来呢?你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一定要先告诉老蒋!”

    “这个我有数儿。这个局,就凭我们,做不了。还得靠官方的力量。”

    “你能这么想就好。”文佳长出了一口气,“你是真想把东京史料馆扳倒啊!恐怕老蒋和曾局都没有你这么用心!”

    “关于这个想法,我也是最近才有的,主要是因为和氏璧的事儿起来的。”

    “这与和氏璧有什么关系?”

    “通过关于罗赞的一系列线索来看,和氏璧传国玉玺,如今极有可能不在华夏,我老感觉被罗赞藏在了倭国。”

    “问题是,你这个想法没有根据啊!”

    “是没有根据,只是一种感觉。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如果真在倭国,这事儿就麻烦多了!我还有一种感觉,这事儿,说不定和东京史料馆能扯上关系!”

    文佳看了看唐易,突然从唐易的烟盒里抽出一支烟,“我特么也抽一根,受不了你了!”

    “怎么了?”

    “你特么这么捕风捉影地说,我怎么就觉得自己相信了呢!”

    唐易忍不住笑了起来,“要不你和我去一趟瓷都?”

第971章 太及时了

    文佳想了想,“我这趟出来半个月了,燕京的事儿光靠老庞也不行,而且还得回去准备下神灯复原的情况。就不去了。万一陆知行迫不及待想拿到散尾火甲,我正好也在那边帮你处理一下!”

    “好!”唐易点点头,“等到这事儿彻底完结了,我真想把手头的事儿都放下,陪着娉婷好好出去玩玩,顺便正式求婚。”

    “这事儿,你觉得有真正完结的时候么?”文佳狠狠抽了一口烟,他平时不抽,突然猛烈咳嗽起来,接着把烟灭了,“想求婚就趁早,顶多等到下个月复原神灯的事儿一了,我劝你就赶紧办!”

    唐易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单就这复原神灯的事儿,会发生什么变故还未可知。

    唐易又在杭城呆了几天。张路的木器生意本来就是轻车熟路,手底下可用的人也很多,唐易主要是把古玩店的生意理顺了。同时,杭城和沪海相距比较近,张路和谭千常也可以互通有无。

    文佳回了燕京,林娉婷回了山州。这一次,是唐易独自一人去了瓷都。

    到了之后,是鬼叔开车来接的他。

    “唐先生,别来无恙?”

    “托鬼叔的福。陆先生忙什么呢?”

    “他在试窑,说今晚给你接风。”

    “噢,窑厂建得怎么样了?”

    “差不多了,厂子里的三个主体窑都建成了,配套房间也建成了,就剩下装修和院内的整饬了。这是第一个窑的试烧。”

    “进度挺快啊!最近瓷都有什么变化没有?”

    “我和陆先生没什么变化,不过外面变化可不小。”

    “黄立三有什么动作?”

    “不是他,是陶碧云。”鬼叔介绍道:“陶碧云不再叫云碧桃,恢复了本名,她在瓷都重新崛起,黄立三的生意被打压得很厉害!”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前,黄立三是最大的赢家,如今陶碧云卷土重来······”说到这里,唐易忽然道:“不对啊,难道,上头撤了这条线?”

    上次,唐易来瓷都,得到了消息,警方布排了陶碧云这条线,接触东京史料馆,曾士银还亲自来了一趟瓷都,安抚黄立三,避免起冲突。怎么,现在成这样了?

    “你有所不知。这事儿倒不是上头主动撤了陶碧云这条线,而是东京史料馆突然之间义正词严地向陶碧云追回投资,还号称做的是正当的古玩生意。警方也就明白了,这是东京史料馆感觉到了什么。所以,警方和她的合作,这才就此结束。”

    这件事儿,曾士银没有跟唐易提起过,不过唐易想想也能明白,这种事儿,没必要告诉他,本来就是一种暗线,而且东京史料馆现在策略改变了,警方的策略随之改变,他也清楚。

    “陶碧云不可能把到嘴的肉再吐给东京史料馆。”唐易笑笑。

    “就是。东京史料馆所谓的投资,不就是买东西的钱么?陶碧云拿着天球瓶说事儿,就说这笔钱也就是能买这么一件天球瓶。这事儿不了了之,结局不过是双方明确一刀两断罢了。”鬼叔应道。

    “如此一来,也就是上头不再插手瓷都的事儿,那古玩市场这块大蛋糕,就成了陶碧云和黄立三争抢,看来陶碧云占了上风。”唐易看了看鬼叔,“陆先生不会参与吧?”

    “那当然不会,陆先生现在不问江湖事。本来陶碧云还在窑厂投了资,但陶碧云重入江湖之后,陆先生坚决把钱退还给了她!”

    “噢?”唐易眉毛一挑,“那现在建厂的资金够么?”

    “暂时还够。”鬼叔欲言又止。

    唐易看了看鬼叔,“鬼叔,你说我要是投资进来,陆先生不会反对吧?”

    鬼叔眼睛一亮,“你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你,恐怕是陆先生唯一不会反对的人。”

    唐易心想,这一趟真是没有白来,本来和陆知行的合作,相对松散,没想到天上掉下来这么一个机会,不要看来都不行,“那好,我立即追一笔款子进来!”

    鬼叔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晚上和陆先生吃饭,好好聊聊。”

    唐易点点头,又道:“黄立三这个人,心机很深,如今处于劣势,恐怕不会甘心一直这样。”

    “那就是陶碧云和黄立三的事儿了,我只管跟着陆先生,搞好窑厂的事儿。”鬼叔应道,“唐先生,你最好也不要掺乎。”

    “我一个外来的,掺乎什么,我只是不想窑厂出什么岔子罢了。”

    “嘿嘿!”鬼叔咧嘴笑道,“你要是投资了,就凭你的官方背景,那就不会出什么岔子了!”

    唐易也跟着笑了,“陆先生其实不缺钱,让不让我投资还两说呢!”

    “他本来是不缺钱,但是窑厂的投资很大,而且,他又不会把自己做的东西当高仿卖,所以,资金上还是有些吃紧的。当然了,这也得看谁投资。你这趟来的,真是太及时了!”

    当晚,陆知行就在窑厂里招待了唐易,加上鬼叔,一共三个人。

    这窑厂算是建在瓷都的郊区,面积不小,一圈高高的围墙,院子里都是仿古建筑,三个窑各具特色,足以适应绝大部分瓷器的烧制。

    窑厂里除了配料室,实验室,美术设计室,还有几间休息室,会客室,还有厨房和小餐厅等等。这些都基本建成了,就差装修,再就是院子里道路铺设和绿化还没搞。

    施工队伍的工棚在院外。三人一起下厨,弄了几个菜,就在小餐厅里吃起来。

    新窑的试烧很成功,陆知行又嗜酒,吃饭的时候,他居然准备了一箱他最喜欢的竹叶青。

    两杯酒下肚,鬼叔直接把唐易想投资进来的事儿说了。

    陆知行笑笑,“他就是不投资,也是最佳合作人选。”

    这不仅是同意,而且是敞开怀抱了。

    “那我明天就去趟银行,先过三千万过来,陆先生你看行吗?”

    “你小心投资没有回报。”陆知行吱溜了一口酒。

    “是啊!”唐易故意一拍脑门,“那我应该怎么办?”

    陆知行夹了一筷子凉拌金针菇,“凉拌呗。”

    “要不我给您这里安插个人吧?”唐易突然间笑道。

第972章 岂止知道

    这说的陆知行一愣,鬼叔也不由得看了看唐易。

    “陆先生,你这鬼斧神工的手段,不想接个徒弟么?”唐易见状,放下了筷子,点了一支烟。

    “不想。”陆知行回答得很干脆,顿了顿,又加了一句,“能学的了这手艺的人,找起来太费劲。”

    “顶级的资质是不好找。”唐易道,“不过,只要资质属于上等,您想教,一样能教出来。”

    此时,鬼叔插嘴道,“是啊,陆先生,当年您只不过是随意点拨了我一阵子,我在瓷都也能算个人物了!”

    “你们错了,这种资质的人不难找,只要智商正常,有艺术感悟力,加上一点手巧就可以了。就像你说的,我想教,就能教出来。”陆知行又喝了一口酒,“我说的太费劲,是人品过关的人找起来和考查起来太费劲。”

    唐易这才明白,陆知行所说的,是这个意思。

    能吃得了苦,能耐得住寂寞,能顶得住诱惑。否则,这门手艺一成,古玩行里一混,只要想黑心敛财,那钞票就可能如流水般滚滚而来。如此,水平越高,后患越大。

    唐易哈哈大笑,“不瞒陆先生,我真是有这个想法,也发现了这么一个人。”

    “说说看。”陆知行应道。

    “有一手做紫砂壶的手艺,却因为爷爷的一句临终嘱托,一直不靠这个赚钱。手里拿着一件顾景舟价值千万的僧帽壶,却甘心在茶馆当服务员。您说,这样的小伙子行不行?”

    “多大年纪?”

    “二十岁。”

    “二十岁?哪里来的顾景舟的壶?”

    “这是顾景舟曾经送给他爷爷的,他爷爷曾经得到过顾景舟的指点,他的紫砂手艺,就是他爷爷教的。”

    “他爷爷叫什么名字?”

    “隋东林。”

    “是他?”陆知行放下了酒杯。

    “怎么,您知道?”

    “岂止知道。”陆知行悠悠说道,“这个隋东林,是个很有天分的人,紫砂技艺自不必说,在瓷器制造方面,他似乎天生就有种直觉,对收缩和重量拿捏得特别准。”

    重量好理解。做瓷器,重量不对,那肯定不行。行家里手鉴定,有时候拎起来一试,不用看就知道真假。这是原料用量的问题。

    关于这个收缩,是因为一件瓷器,制胚的尺寸和烧成成品之后的尺寸,它是不一样的,会产生收缩,成品比胚小一点儿。如果你要高仿一件瓷器,高二十厘米,那么胚子就得做二十厘米多一点儿。

    但是,多少合适呢?这就要复杂一些了,瓷泥、温度、釉料等等都得通盘考虑,才能做得准。

    “这个人四十多年前,来过瓷都。”陆知行接着说道:“那时,他还是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当然了,我年纪更小。他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我师父,来瓷都,就是为了上门拜师。”

    “我师父不同意,但是此人很有股韧劲,说难听点儿是赖皮劲儿。最后我师父被纠缠不过,就拿出了一只民国的青花小瓶,说你原样做一件我看看。”

    做出来之后,陆知行的师父陆火圣,让陆知行先称了称重量,量了量高度,竟然一般无二!

    陆火圣着实吃了一惊,说,“小隋啊,你之前跟谁学过?”

    隋东林说,“我之前是学做紫砂壶的。制瓷我没有师父,是自己看书琢磨,外加到窑厂里跟窑工们一起干过。”

    陆火圣一听,“那你做一把紫砂壶我看看。”

    结果,隋东林就带了原料和工具来,在陆火圣面前,做了一把紫砂壶。

    陆火圣一看,又吃了一惊,说,“小隋啊,你这紫砂手艺,完全进得了一流的行列了,你师父是谁?你跨门拜师,你师父同意么?”

    结果隋东林说,“我做紫砂,没有正式的师父。”

    陆火圣连连摇头,“小隋,你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请回吧。”

    隋东林急了,“我确实没有正式的师父,不过,顾景舟先生指导过我,但不算入门弟子!”

    陆火圣一听,“怪不得!既然顾先生指导过你,为何不收你为徒?”

    “这个他老人家没说。我猜,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就有做紫砂的底子,他觉得半路授业,有种种不便吧!”隋东林说道。

    陆火圣却笑了笑,“恐怕不是这个原因。你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隋东林不解地看着陆火圣:“请您赐教!”

    “因为你成名心太重!你学紫砂,找到了顾先生;学制瓷,又千方百计来找我。在这一行里,成名,应该只是一个副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如果单纯为了成名,心切心重,后患无穷啊!”陆火圣语重心长。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隋东林似乎一下子恍然大悟。

    最终,陆火圣没有收他为徒,但是和顾景舟一样,点拨了他一些制瓷的诀窍。在隋东林离开瓷都之前,陆火圣对他说,应该再次拜访顾景舟先生,看看他还有什么建议。

    后来,隋东林捎信给陆火圣,他的确又去拜访了顾景舟先生,顾先生送了他一把紫砂僧帽壶,却并没有直接说什么建议。而隋东林也悟到了,这是用这把壶来提醒他:重修行、轻名利!

    隋东林此后,不仅只专心做紫砂,而且不留名号,成为一个隐藏在民间的大师级人物。而且不仅看淡了名声,也看淡了钱财,收入大部分做了善事。

    “怪不得!”唐易道,“他让小顾不要着急入紫砂行,要再磨砺三年!”

    陆知行的眼神突然变得有些复杂,“你说的这个小顾,有时间让他来见见我吧!”

    “陆先生您答应了?”唐易一喜。

    “谁说我答应了?先见见再说。你现在是窑厂的大股东,我敢驳了你的面子么?”陆知行面无表情地说道。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陆知行是因为种种巧合,加上听了唐易肯定了小顾的品质,心动了。

    “哈哈哈哈。”唐易笑道,“陆先生,我还有一件事儿没说,这件事儿,绝对是您最感兴趣的!”

第973章 单独建窑

    陆知行看了一眼唐易,“你现在也是有身份的人了,说话留点儿余地,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事儿?”

    “这倒也是。”唐易缓缓说道,“世事无绝对,就说这散尾火甲吧,谁说就一定灭绝了呢?”

    “什么?!”陆知行拿着酒杯的手一抖,酒杯“啪”的一声掉在了桌面上。

    此时,老鬼也是脸色骤变,“陆先生,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和您这辈子剩下的唯一的心愿有关系的?”

    “柴窑······”陆知行的眼神恍然间透出唏嘘,“瓷器中唯一可以称皇的,那就是柴窑!我在古物基地呆了这么多年,破解了柴窑天青釉的秘密,没想到,其中的关键,竟然是已经灭绝的植物!”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御窑,成为了一段传奇。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只闻其名,不见其物。

    后来的瓷器中,业有不少号称“天青釉”的,汝窑的天青釉算是最为提神的,但是仍旧无法和柴窑相提并论。

    没有发现窑址,没有传世的完整器,就连瓷片都很罕见,片柴值千金。

    古物基地所藏的柴窑弦纹樽和一片瓷片,一直没有公布于众,因为只是在技术上认定了,还没有综合全面的证据。同时,有些东西还得借助其继续研究。

    不过,以陆知行的水平,自然是肯定了的,不然他也不会在古物基地沉浸好几年。

    对一个痴迷瓷器的一代宗师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柴窑的诱惑力更大。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用这个来形容陆知行的心情,再恰切不过。

    这歌词是外行写的,这首《青花瓷》里用“天青色”确实不太搭调。青花,天青釉,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釉下彩,一个是单色釉。而且,颜色也不一样。

    这时候,唐易看了一眼鬼叔。

    陆知行回过神儿来,“阿鬼不是外人,我的很多东西,现在都是他在打下手,你说吧!”

    “至少,散尾火甲这世上还有八株存活!”

    陆知行一下子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复又扭头看向唐易,“在哪里?”

    “就是陆火圣先生曾经去过的天寿山后龙!”

    “那——”陆知行沉吟片刻,“应该就是在崇祯秘藏的地方了?”

    “没错!”

    “那应该很安全。”

    “嗯。陆先生,您真有把握做出柴窑?”

    在确定了散尾火甲的这些个事情之后,陆知行这才缓缓坐下,语气也平缓了一些,“我曾经送给你一块仿柴窑的瓷片,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唐易想了想,“不纯,不透!”

    陆知行连连点头,“就凭这四个字,唐易你在瓷器鉴赏方面,就可以称得上绝顶高手!没错,柴窑天青釉的难点,就在于‘雨过’的纯净感,‘云破’的通透感,没有原料,技术上始终无法突破!”

    唐易接口道,“散尾火甲虽是木类,却具备火性,融入釉汁,烧的时候,火性充分发挥,熔去杂质,才能造就釉色的纯净和通透。我能不能这么理解,只要有了散尾火甲,陆先生就有做出柴窑天青釉的绝对把握。”

    “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陆知行说到这里,突然笑了笑。因为唐易之前说了他“绝对感兴趣”,他就用这个否定了,结果唐易说出来的,还真是他绝对感兴趣的东西。

    “不过,我觉得问题不大。”陆知行又道。

    “那就试试吧!”唐易点了一支烟,缓缓说道。

    “不着急。”陆知行也点了一支烟,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一直期许的东西,真到了眼前,反而不那么着急了。唐易有些奇怪,但也不是很奇怪。因为陆知行并非常人,现在也定有他的考虑。

    “我建了三个窑,几乎能烧制所有的瓷器类型,唯独没有能烧制柴窑的。因为我本来不抱希望了。但你来的很及时,还追加了投资!现在,正好为柴窑天青釉单独建窑!”

    陆知行说着,看了看唐易,“既然你说的八株散尾火甲很安全,那就好说了。根据我的研究,散尾火甲取下枝叶,必须在五天左右的时间之内用上,不然火性散失太厉害。所以,先建窑再说。”

    “原来如此!”唐易点点头。

    陆知行突然又站了起来,“我现在就去设计一下。这个窑不能太大,一次能烧制两件就行。你们吃你们的,唐易你晚上暂时先住这里吧。明天我们再聊聊!”

    说完,陆知行,便匆匆走出了小餐厅。

    “嘴上说着不着急,其实比谁都急。”鬼叔看着陆知行的背影笑了笑,举起酒杯对唐易说道,“你随意吧,上脸挺厉害。”

    唐易喝了一口,“今晚睡这儿了,多喝点儿多喝点儿吧,算是庆祝一下。对了鬼叔,陆先生说的这个小窑,你估摸着多长时间能建成?”

    “普通的如此规模的小窑,真要足工足料,三天之内就行。不过,柴窑比较特殊,就算陆先生设计好了,我估计怎么也得半个月以上的工期。”鬼叔想了想,“这都是我猜的啊,不如明天问问他,他肯定就有数了。”

    唐易点点头,鬼叔突然又问道,“这事儿,上头知道么?”

    “做成了再说吧!鬼叔你还得多担待。”唐易道。

    “你放心,这事儿我绝对守口如瓶。”

    “其实,就算你说出去,估计也没人信,会觉得你编故事,吹牛逼。”

    “哈哈哈哈,那也不能说!”鬼叔笑着夹了一口菜,到了嘴边,忽又停住了,“对了,这事儿不能说,但有件事儿我忘了跟你说了。”

    “不会是不想让陆先生知道吧?”

    “他还真不知道。我听说,那件庄子梦蝶元青花大罐,黄立三已经出手了!”

    “什么?”唐易心想,上次他来瓷都,陶碧云、黄立三还秘密商谈过,因为河野平不再和黄立三打交道,所以黄立三想通过陶碧云把这件大罐卖给河野平,还提出赚了钱三七分,他七,陶碧云三。

    但是这件事儿没有谈拢,这件大罐就一直压在黄立三手里。

第974章 带瓶上门

    黄立三想卖给河野平,恐怕是不可能了。他会卖给谁呢?

    鬼叔看了看唐易,“别看我,我也不知道卖给谁了,不过好像不是卖给倭国人。”

    “肯定不会卖给倭国人。不过,黄立三在这件大罐上也肯定不会吃亏,不仅要当真品卖,而且也不可能把价儿要低了。”唐易沉吟道。

    “坊间传言,卖了一个亿。但是这个价儿,也不算高,甚至有点儿‘处理’的意思。”鬼叔道。

    “这样的坊间传言不可信。都不知道卖给谁了,价格怎么会准?”唐易看了看鬼叔,“鬼叔,你怎么不告诉陆先生?”

    “自从上次参与了陶碧云和黄立三的商谈之后,他说再也不想过问此事。所以我就没在他面前多嘴。”

    唐易想了想,“但是这件事儿和陆先生终究脱不了干系,里面还有隐藏的火圣内印。”

    “这件大罐的内印,和前面几件不同,除了砸开罐子,还得在特定位置刮削才能发现。而且以陆先生的手段,谁买了这东西,就和买了真的一样,出不了什么事儿。”鬼叔道。

    唐易抿了一口酒,仿佛是自言自语:“我还是很想知道卖给谁了。”

    第二天一早,唐易起床的时候,陆知行还在睡觉,估计很可能熬到很晚。

    鬼叔要去市区采购,唐易说,“正好我去古玩市场逛逛。捎着我。”

    “不用我陪你吧?”发动了车子,鬼叔问道。

    “去个古玩市场而已。”唐易笑笑。

    鬼叔也就没再说什么,到了古玩市场,把唐易放下了。

    这天不是周末,市场里摆出的地摊不多,店铺区里来往的人也不多。

    唐易先到地摊区逛了逛,却一边逛一边想,不知道黄立三在不在店里?

    黄立三在市场的店铺区有一家古玩店,店名别具一格,名叫“韬光养晦”,其实呢,这牌子挂在门楣上,做得很有现代感,很张扬,还真没有韬光养晦的感觉。

    地摊区有两个相邻摊子的摊主,正在抽烟打屁,其中一个见唐易过来了,立即招呼了一声,“来了?随便看看!”

    市场里没几个人,这时候来逛地摊的,一般都是真心喜欢古玩的主儿,所以摊主招呼得也比较热情。

    唐易也点上一支烟,在摊子前蹲下了。

    “坐下看呗!”摊主递给唐易一个马扎。

    唐易顺手接过了马扎,笑道,“两位挺快活啊!”

    “不快活还能怎么着?您要是照顾我一笔生意,那我们就更快活了!”摊主哈哈大笑。另一个摊主也笑道,“最好我俩的生意都能照顾。”

    “那我看看有什么能买的。”唐易的目光在摊子上逡巡起来。

    虽然心里在琢磨老黄的事儿,但是唐易还是看到了一只放在打开的锦盒里的粉彩皮球包袱瓶。唐易也没劳烦摊主,直接伸手稳稳提溜起来。先翻了翻底,是“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这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器型上一般是撇口溜肩垂腹圈足,之所以叫包袱瓶,不是因为器型,而是因为纹饰。

    包袱瓶上,一般会装饰有类似包袱巾或者束带的花纹,有的还会凸雕。这种瓶子,是清代才开始有的,包袱谐音包福,寓意美好,出现之后,便成了皇家宫廷常见的物件,后世模仿得也很多。

    这件包袱瓶,是粉彩的,除了中间一圈包袱巾的纹饰,上面还画满了各种花色的皮球,看起来挺协调,挺舒服。

    “您真是有眼力,这可是乾隆官窑。”摊主见唐易看得仔细,停止了打屁,扭头凑近说道。

    “这款儿仿得不错,就是有两笔稍微松了点儿。”唐易轻轻把瓶子放到摊上,递给摊主一支烟。

    嘿!摊主一愣,刚才那句“您真是有眼力”纯粹是说溜了嘴的场面话,结果听唐易一张口,还特么真是行家!

    摊主接过烟,“别光看款儿啊,您看这釉,看这彩。”

    “最低多少出?”唐易点上了烟,接着问道。

    摊主伸出了俩手指头晃了晃。

    “两百啊?”

    “您是行家,别砸我罐儿行吗?”

    “你不说话,让我猜,现在又嫌我猜低了。”

    “两万!我给您说,咱不说款儿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