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事儿,也没什么遗憾的。白老年纪大了,又做过特殊贡献,没有十足的证据,给他敲个警钟也就行了。”

    曾士银点点头,“嗯,我都安排好了,您随时可以见他。”

    “那现在行么?”

    “这都十点多了,再说您旅途劳顿······”

    “没事儿,我给他打电话,他睡不着。人老了,觉都少。”蒋英年说着,掏出了手机。

    挂了电话,蒋英年道,“你要是不困,麻烦开车送我一趟?”

    曾士银笑了笑,“让我说您什么好,走吧,我这几天都是后半夜才睡。”

    到了之后,曾士银没有进去,和出门迎接的白老打了个招呼,就坐在停在外面的车里等着。

    “保姆睡了,我亲自给你泡茶。多年不见,你好像瘦了。”白老微微一笑。

    “老哥,我自己来吧。”蒋英年仔细端详了一下白老,“你好像胖了点儿。”

    两人喝着茶寒暄了几句之后,蒋英年放下了茶杯,“老哥,杭城这地方不错,颐养天年多好啊!”

    “我是想颐养天年,但是这不是有人揪住我不放么?”

    “老哥你这是还没顺过气儿来。我听说快要结案了,既然是你的助理背着主子胡来,那估计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白老也放下了茶杯,“老蒋,你是来宽我心的,还是来套我话的?”

    “都不是,我是为了那张便笺而来。慈禧当政的时候,那位流亡倭国的古董商,是你的祖上?”蒋英年直接切入了正题。

    “我就知道,装了摄像头,发现了便笺,不会这么轻易了事。没错,是这样。不过这个是我的家事,不管是警方还是征集办,都没权过问吧?”

    蒋英年却叹息着摇摇头,“老哥,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你过虑了。你可知道,那便笺里说的国之重宝,是指的和氏璧传国玉玺?”

第962章 一个人名

    白老听了蒋英年这句话,老态的身子居然一下子绷直了,眼睛瞪大如铜铃,挤得皱纹更深了,“什么?!”

    实际上,虽然他对“国之重宝”调查过,但是确实没想到这“国之重宝”,居然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

    别看和他祖上有关,而且还有这一张便笺佐证。甚至,他查而无果,也曾反复设想过,这到底是什么?但是,能称为国之重宝的东西,并不是一件两件,甚至如果从广义上来说,很多重器也都可以这么称呼。

    和氏璧失传千年,名头又太大,结果竟导致他一点儿都不曾关联起来。

    还有,如果真的是和氏璧,他也想不到蒋英年居然会告诉他!

    蒋英年估摸着白老是有可能不知道的,之所以会告诉他,原因是很复杂的。包括老相识的情分,包括白老曾有的地位,包括这东西经过白家祖上之手,甚至还包括这线索太渺茫,找到的可能性很低。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想从白老这里问出点儿什么,上来表达诚意先告诉白老点儿什么,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铺垫。

    白老着实震惊了很长一段时间。

    蒋英年抽完了一支烟,他才开口。

    “这个罗赞,我调查了很长时间,但是只知道确实清末有这么一个人,到倭国留学,后来参加清政府的进士考试被除名,此后再也没有消息。”白老缓缓说道。

    这些蒋英年都知道,而且他得到的资料内容,比白老说的要多。

    “除了这张便笺,难道没有留下其他线索?比如你们家口口相传的一些东西?”

    白老勉强笑了笑,“我可是半点儿光也没沾着我这个曾祖父的。听说我祖父生活还可以,但是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他又抽上了鸦片,弄了个家徒四壁,却撒手死了,我十几岁就到古玩铺子当学徒。如果你不说是和氏璧,我都不知道。”

    “他到倭国十几年,细算将近二十年,只寄回了这一张便笺?而且托付给罗赞这么重要的东西,就只留了一个名字?”

    “那倒不是。虽然只有这一次,但除了书信中的这张便笺,还有一些钱。加上原来的底子,所以我的祖父生活还可以。而且不是寄回来的,是托人捎回来的。当然了,不是罗赞,是另一个人。”

    “而且,这个人不是我曾祖父去世当年就从倭国回来把钱和东西给我曾祖母,而是隔了几年。至于为什么隔了几年,我就不知道了。”

    蒋英年一听,立即问道:“噢?托的什么人?”

    “因为当时我祖父年纪小,他给了我曾祖母钱和信件,还给了我祖父一些糖果。我祖父兴冲冲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了,我祖父就一直记得,老了还给我念叨过。”白老看了看蒋英年,露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表情,“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国维。”

    “什么?!”这下子轮到蒋英年吃惊了,“你说的这个王国维,可是大学者王国维?”

    清末,王国维的确到倭国留学过,清亡后还曾到倭国侨居。不过,这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一下子勾连到这件事儿上,不能不令人吃惊。虽然单从他的行为来看,是助人的好事。

    白老笑了,这次笑得很自然,“这正是难以调查的地方,因为我只知道一个名字。王是个大姓,‘国维’两字又不怎么生僻。而且,这只是发音,可能是这俩字儿,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所以很可能重名。我也调查过,没有任何线索证明王国维先生接触过这件事。

    顿了顿,白老又道:“我是很崇敬王国维先生的,尤其是成事致学的三大境界。这件事儿,我得感谢你,没有人可以诉说,你都知道这么多了,现在我总算有人可以说说了。”

    的确,一般人了解王国维,正是那本《人间词话》,这“三大境界”,也出自《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似从宋词中信手拈来,却又是层层思索后的至深哲理。这种阐释,似乎可以印证俗世间所有的轮回。

    蒋英年皱了皱眉。不管这个“王国维”是谁,都很可能和罗赞相识。

    不过,这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就算真是那个“王国维”,这种事儿如果他自己不提,谁也不可能知道,这么多年过去,早就悄然隐没。更可况,这个“王国维”另有其人的可能性最大。

    “我能告诉你的都告诉了。”白老轻轻摇了摇头,“突然感觉很累,我想休息了。”

    蒋英年立即起身,“好,那我就此告辞了。”

    白老也跟着起身,“我就不送了。不过有句话送给你。和氏璧千古之谜,哪能这么容易搞清楚?就算我的曾祖父转交罗赞这条线索,都未必是真的。人哪,只要免不了一死,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身外之物,除非长生。你也别太劳神了。”

    “谢谢老哥的关心。”蒋英年道,“你说的有道理,但正因为一死免不了,所以活着的时候不能得过且过啊!”

    白老面无表情地转身走了,“结案了告诉我一声,我得再去看看小安。”

    蒋英年离开别墅,上了车。

    “有什么收获么?”曾士银问道。

    “有一个,王国维。”

    “什么?”曾士银差点没踩刹车,“王国维和这个罗赞有关系?”

    “只是个人名,不一定是名人。”蒋英年拿起电话,调出一个号码拨了出去,电话很快接通了,“还没睡?罗赞的事儿查得挺快,再查一个人,王国维,发音是这三个字,重点查查清末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去倭国留学。”

    蒋英年挂了电话,曾士银也明白过来,“蒋主任,你们征集办这情报部门够牛的啊。”

    “查现在的事儿肯定不如你们,但是查过去的事儿,主要靠核对史料资料,你们当然不行了。”蒋英年将头靠在椅背上,“既然唐易也知道了这件事儿,明儿我和他聊聊,看看他有什么想法。”

第963章 白玉扁方

    “我正想跟您说呢,这次办案,我发现,唐易现在已经俨然一个老江湖,越来越了不得了!”曾士银接口来了一句。

    “呵呵。”蒋英年笑道,“凡成大事者,必有气运。唐易的气运,正是我选择他最重要的原因。有了气运,你说的那些东西,都是捎带着的事儿。”

    “但是他确实太年轻了,甚至我有时候有种分裂的感觉,前一阵儿觉得是他,过段时间又不是他。”

    “可能,是他进步太快了吧。”蒋英年摆摆手,“别想了,有些事儿,本来就是很难解释的。”

    曾士银兀自轻轻摇了摇头,心里嘟囔了一句:征集办本来就常常接触怪力乱神,什么不正常的事儿也没太大反应了。

    第二天上午,蒋英年带着高太明,叫上唐易和文佳,在一处幽静的茶馆见面了。

    高太明虽然有段日子没见唐易和文佳,但是见了之后,却仍有一种亲密感。

    一起探寻大西宝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战友。战友是诸多亲密关系中很特殊的一种,这种亲密感,是其他普通的关系所不能带来的。

    “既然来了杭城,那就来一壶西湖龙井吧。”蒋英年笑道,“我自掏腰包,请你们。”

    “四个人,一壶茶,不够。加一壶天目青顶,我请。”文佳也跟着笑道。

    “其实我挺想尝尝鸠坑毛尖的。”唐易却接口说道。

    蒋英年哈哈大笑,“今儿又不是品茶会。要是太明再点一壶,难不成一个人一壶茶?”

    这三种茶,都是浙省的特产。西湖龙井在外省喝得也多,最终,蒋英年没有坚持,点了一壶天目青顶,一壶鸠坑毛尖。

    这种茶馆,来谈事儿的多,包间的密封性很好。

    “关于和氏璧传国玉玺,还有罗赞这条线索,你们想必都知道了。我这里查了查罗赞这个人。”蒋英年说着,便把得到的罗赞的资料说了说。

    唐易暗道,罗颂之果然就是罗赞。

    “从这个罗赞的生平来看,和一些名人交往过,但是本人却没什么名气,而且神秘地消失了十几年,我觉得,他不太可能私吞或者秘密出卖和氏璧,只不过白姓古董商所托的‘奉国’,让他不能接受。”唐易接口道,“由此看来,倒是有可能找了稳妥的地方安置起来。

    蒋英年点点头,“现在希望也算是大了点儿。昨晚我去见了见白老。”

    “白老真是白姓古董商的后代?”唐易立即问道。

    “对,是他的曾祖父。当年他的曾祖父把和氏璧交给罗赞,却把家书便笺和一些钱财托另一个人交给了他的曾祖母。”

    唐易一听,“这么说,另一个人是个很重要的线索了?”

    “是很重要,可是白老只知道这个人名字的发音,说来也巧了,叫王国维。我已经安排人去查了。”

    “听蒋主任这意思,此‘王国维’很可能是重名了?”唐易看了看蒋英年。

    这时候,文佳又接着开了口,“蒋主任,这些事儿,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你们掌握的情况很多,我们恐怕出不上太多力。”

    “这件事儿,你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不少,索性就说开了吧。我也没指望你们出力,万一有什么线索,能及时通气就行了。”蒋英年笑道,“有些事儿,只知道一部分,是很痛苦的。”

    文佳稍稍一怔,随即便笑了,“还是蒋主任想得周到。”

    “看来,乾隆宫廷玉器上的线索,多半是没用了。”唐易一边给蒋英年和高太明递烟,一边说道。

    “是这样。多半就是当年和氏璧丢失的线索,但是既然后续线索出现了,恐怕是没用了。”蒋英年接过烟,点上了。

    实际上,乾隆“摛藻为春”玉玺,虽然上面的线索对于追查和氏璧的确是没用了,但是还隐藏着一个重大信息。那就是,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形制,很可能不是传说的五龙,而是一龙,这玉玺应该是仿照和氏璧传国玉玺来的,只不过体量有可能偏小罢了。

    这件事儿,如果唐易不想说“千钓人江灭”密码的事儿,已经基本上说开了,没什么可谈的了。就等着看看“王国维”这线索有没有什么新进展了。

    蒋英年也就在这时候转换了话题,他拉开随身带的皮包,“唐易啊,我这次来,顺便带了一件刚得到的东西,这东西在古物基地有点儿争议,你看看吧!”

    高太明此时笑道,“这东西,我和蒋主任看法就有分歧。”

    “原来请我喝茶,不管是告诉我信息,还得出工出力啊!”唐易话虽这么说,却有点儿兴奋地搓了搓手。

    在古物基地都有争议的东西,必然是稀罕玩意儿。此时,文佳的眼睛也瞪大了。

    蒋英年拿出来一只长方形的锦盒,打开,“收集乾隆宫廷玉器,收上来这么一件东西。”

    这东西,长约二十厘米,宽约三厘米,不厚,基本上就是一个窄长方形的板子。只不过一头作半圆状,另一头复杂一点儿,雕刻处理成一个卷起的立体弧形。

    两头附近,都有镶嵌,都是荷花、荷叶、莲蓬的组合。粉红色的荷花是镶嵌碧玺,绿色的荷叶则是镶嵌了绿松石,另外还有红宝石蓝宝石的点缀。

    “这扁方,是有点儿奇怪。”唐易端详了一会儿,开口道。

    “扁方?干嘛用的,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文佳当着三位专业人士,也不装,直接开口就问。

    唐易解释道,“你看清宫剧,那妃子们发型,叫旗头,做发型的,是一个横着的又宽又长的的头饰,这就是扁方。”

    “不对啊,那个得一尺长,而且比这个宽多了!”

    “那个是大的,做‘大拉翅’发型用的。不是还有那种比较简单的情况么?头上只有这么扁平的一条,就是用的这种小扁方。”唐易继续说道,“不过,这白玉上还镶嵌名贵宝石,一般满族妇女可用不上,真有可能是后宫嫔妃用的。”

    虽然清宫后妃的发型,也就是“旗头”,人们都很熟悉,但扁方这个称呼知道的人确实少一些。

    蒋英年倒是没着急,等文佳搞明白了,才开口问唐易:“你觉得奇怪在哪里?”

第964章 玉化松石

    唐易却看了看高太明,“你和蒋主任的分歧是什么?”

    高太明直接回答说:“这扁方是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这个没问题,镶嵌的碧玺、红宝石、蓝宝石,也大体没问题,问题就出在这块绿松石上。”

    指了指那一小片绿松石荷叶,高太明继续说道:“这松石的年代,蒋主任认为能到战汉,我觉得也就是能到唐宋。”

    “嗯。”唐易看着绿松石荷叶,“我说的奇怪,也是指的这松石。从包浆和玉化程度来看,的确很久远,一件清乾隆的扁方,却用了这么一颗老松石。”

    “你怎么断代?”

    “我和蒋主任的看法大体一致,也觉得能到战国,甚至更早。”

    绿松石制品在华夏应用的历史很久远,起码在夏朝就有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就是个明证,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松石珠子,还有松石镶嵌饰品。

    “有那么久么?”高太明道,“或许松石本身的质地就特别好。”

    “松石的质地再好,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经过足够的时间。我感觉,这松石原先的质地已经很好了,玉化程度已经很高了,都有点儿不像松石了。要是按照普通的松石来猜,让我说三五千年都有可能。”唐易接口道。

    高太明拍起了巴掌,“没错!征集办就有人说这不是绿松石,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玉石,这也是争议的关键。如果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玉石,那就更不好推断时间了。”

    文佳虽然对此是外行,但是此时也好似想到了什么,“我说,不管是战汉还是唐宋,乾隆年间制作的扁方,从一件老器物上取用这么一块松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啊?或许原来的松石物件残了,或许本来就是镶嵌到别的东西上的。”

    唐易解释道,“你得这么想。这东西不是一件普通的玉件,是宫廷玉件,从和田白玉到碧玺、红宝、蓝宝都是新制的,为什么偏偏松石是老的?就算这松石感觉特别好,但宫廷玉件采用老器残片,也不是说用就能用的,有各种各样的忌讳!除非皇上拍板钦定,而且皇上拍板也不可能随便拍。”

    文佳恍然大悟,问题的关键,就是这扁方是宫廷玉器!

    蒋英年点了一支烟,“我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绿松石,也只能根据包浆和玉化程度大致推断了。而且有人说不是绿松石,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玉石,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玉化程度不仅高,而且太过自然。但想做科学分析,就得取样,势必破坏原件。到底要不要取样分析,现在还没决定。”

    “这东西什么来路?”唐易接着问道。

    “可惜。”蒋英年摇摇头,“这东西是从市场上收来的,倒了不知道多少手,很难确定来历了。不过我们也正在查。”

    “这手艺,应该是如意馆的东西,不是皇后嫔妃所用,就是公主所用。就算是皇帝用来封赏,那往最低了说,怎么也得是福晋或者和硕格格这种品级。”唐易想了想,“这一件尤为特殊,用了这么一块老松石,想必肯定有什么特殊含义。”

    蒋英年看了看唐易,缓缓吐出一口烟圈,“你觉得,有没有可能与和氏璧传国玉玺有关系?”

    唐易一愣,“有关系?难不成您觉得和氏璧是绿松石做的?”

    “这东西,用最严谨的态度来看,是不是绿松石还两说。如果是极为特殊一种绿松石,本身的玉化程度就很高,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包浆,才出现这个效果。如果不是,就是从未出现过的一种玉石。”蒋英年接着说道,“不管是不是,从和氏璧的源头来推,是不是觉得有吻合的地方?”

    唐易很深入地想了想。

    和氏璧最初,是在楚地发现的璞玉,外表看着像石头,也就是带着石皮。具备这种特征的玉石不少,比如和田籽料可能有这种情况,翡翠原石可能有这种情况,河磨玉可能有这种情况,等等。而绿松石,也可能有这种情况。

    但是其他已知的玉石,基本都不太能在楚地出现,唯有绿松石,是楚地的特产。而且,绿中透白,也符合部分绿松石的特点。

    同时,还得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石皮特别难看或者罕见,就连经验丰富的玉工也不认识。

    当时卞和得璞楚山中,献于楚王,楚王让玉工辨识,直接认定为石头。楚王身边的玉工,水平肯定不低,而且身在楚地,不可能不认识绿松石,哪怕是带着石皮的原石!

    只有极为特殊的绿松石,才有可能让玉工判断失误。这一块松石,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玉化程度太高了,所以石皮也可能比较怪异罕见。

    如果不是绿松石,是从未出现过的一种玉石。那么卞和发现璞玉,就具备极大的偶然性,玉工不认识就更正常了。

    不管扁方上荷叶镶嵌的是不是绿松石,但与和氏璧是一种玉石,是具有可能性的。

    从来历上推断出可能性之后,唐易又沉吟道,“不过,就算乾隆得到了和氏璧传国玉玺,怎么可能会破坏性的取下一片来,还用到了女人的头饰上?”

    “不一定是从传国玉玺上取下来的,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物件。你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肯定得经过雕琢,剩下的边角料做成小配饰小物件不是没有可能。或许,乾隆正是从这样一件东西上面,得到了和氏璧传国玉玺的线索。”

    唐易连连点头,“嗯,如果乾隆得到和氏璧,又带着东巡,那么这件扁方,就可以设想是当时的皇后富察氏的!”

    “对。得到一块罕见的残片,而后又得到了同材质的和氏璧的线索,最终得到了和氏璧。这残片加以修磨雕琢,做成了皇后头上的饰物,而后又和皇后一起带着和氏璧登泰山祭祀。我琢磨的,也正是这么个过程。”蒋英年应道。

    “如果,和氏璧的质地真的是这样,那,对寻找和氏璧的帮助太大了!”唐易顺势举起茶杯,“恭喜啊,蒋主任。”

第965章 大柿子壶

    唐易说恭喜的时候,蒋英年的嘴角漾起一丝笑意。这说明唐易对和氏璧最终的归属,认知得很清楚。不管是谁得到了,国家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收回,所以,干脆尽量别有私藏的心。

    同时,唐易又有非常的眼力和运气,这个帮手,真的很合适。

    蒋英年也举起了茶杯,“千古之谜,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认定的!我们的分析和推断,只不过根据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加上了大胆的揣度。这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只有得到之后才知道!不过,对于这样一件东西来说,任何一点儿线索,的确都值得庆贺。”

    听了这话,几个人都不约而同笑着举杯喝茶。

    又聊了一会儿,唐易喝了不少水,起身去洗手间。从洗手间回来的时候,路过一个包间的时候,却发现原来关着的门开了,里面传来了一阵阵争吵声。

    一个留着长发后面扎起的中年男子,打扮得挺时尚,正指着茶桌上的一把米黄色的茶壶叫道:“这还怎么修?”

    这茶壶上的茶壶盖没了,仔细一看,是成两半了,就放在旁边。

    他对面,坐着一个年轻而且看起来有几分风骚的女孩儿。

    茶桌的旁边,站着一个中年胖子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中年胖子穿着制式西装,小伙子则是服务生的打扮。

    “您先消消气。”胖子一边说,一边走到门口,想把门关上。

    “不准关!我特么气不顺,关了憋屈!”中年男子吼了一声,胖子愣了下,只好又回到桌边。

    那小伙子虽然是个服务生,但长得眉清目秀,而且神情很正,“对不起先生,我也没想到你的朋友会突然伸手过来。”

    此时,那女孩儿眼睛一瞪,“我碰着你了吗?你拿起壶盖,我伸手是想加两片花瓣!”

    “是您突然伸手,我吓了一跳,才不小心把壶盖掉地上的······”

    “行了,别说没用的,她要是碰到你了,我二话没有,自认倒霉。可她没碰到你,是你自己一惊一乍的!”中年男子打断了小伙子的解释。

    “先生您别着急,您说怎么办?”胖子像是茶馆的经理,一看小伙子也承认人家没碰到他,而且也不是故意吓唬他,就知道这事儿肯定理亏了。

    “怎么办?赔钱!”中年男子叫道。

    胖子擦了擦汗,轻声问道,“您这是多少钱买的?”

    “五万!”中年男子一听这话,又看了看胖子,“一分也不能少!”

    唐易就手点了一支烟,在门外远远端详起那把壶来。

    这是一把紫砂壶,是段泥做的。

    所谓段泥,也叫团泥,原料呢,是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所以,这段泥做出的壶,既不是紫泥的紫色,也不是朱泥的红色,而是一种发暗的米黄色。而且和本山绿泥烧出的那种娇嫩的纯黄色还不太一样。

    这把壶,壶身像一个柿子,而壶盖呢,虽然碎成两半了,但也能看书,像柿子的那个蒂柄。

    “大柿子壶。”唐易心道,看来,这人是带着壶来喝茶的。

    “这把壶怎么可能值这么多钱?”小伙子又仔细看了看这把壶,轻声说道。

    “你懂个屁!这是范大生的大柿子壶。给你说了你也不知道!”中年男子一脸不屑。

    “如果真是范大生的大柿子壶,五十万也不够赔的。”这时候,那个小伙子的眼中,却突然有了一种神采,和服务员的身份气质完全不一样的神采。

    “范大生是清末到民国的制壶名家,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他最善于制作鱼化龙壶和柿子壶。其中,有一把大柿子壶,参加了宣统二年在金陵举行的首届南洋劝业博览会,获得了金牌奖,现在这把壶在宜兴馆藏。”

    中年男子一下子就听楞了,居然知道这么多?

    小伙子继续说道:“范大生的柿子壶,体量一般偏小,大的才叫大柿子壶,连同这把获奖的,大柿子壶一共也没做了几把,如果是真品,到百万的价格也不稀奇。您这把,虽然也有“大生”的印章,但是一把现代仿品。”

    中年男子咽了口唾沫,好一会儿才缓过神儿来,“你说是仿品就是仿品?我这可是拍卖会上拍来的,有整套的手续!

    就是五万!”

    “那我只能说您上当了。您这把壶,用的都不是段泥原矿,是用本山绿泥和紫泥人工调配的,工艺还可以,但也不是顶级高仿。这把壶,市场价格一般在三千到五千。”小伙子声音不高,语气却笃定。

    胖子作为经理,一看就是个很机灵的主儿,眼珠一转,“这样吧,这位先生,壶盖碎了,也不是整把壶都碎了,既然是一件仿品,您再去配一个壶盖,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们今天给您免单,再让服务员赔偿您一千元,您看怎么样?”

    “或者,您把壶留下,我三天之内,给您找一把一模一样的!”小伙子接着加了一句。

    “你们俩一唱一和说得挺好啊!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啊?”中年男子的眼神似乎透出了点儿心虚,但是嘴上仍旧很强硬,“要是壶留下,你们赔我五万;要是我带走壶,你们赔我两万!”

    小伙子和胖子相视一下,小伙子又开口道,“要不这样,先生,咱们找专家鉴定一下,再确定价值,怎么样?”

    “不行!只有按我说的来!”中年男子口气依旧很硬。

    胖子经理似乎很维护这个小伙子,要是换做一般的经理,说不定就全推给服务员了。他看了看小伙子,又问道:“你确定这是一件高仿?”

    “没错儿。”小伙子声音很低,却很坚定。

    唐易这时候笑了笑。那中年男子似乎有点儿心烦意乱,往外看了一眼,正看到唐易叼着根烟在那里轻笑,好像是嘲笑一般,不由朝他撒气道,“门外那个,你瞎看什么?”

    唐易居然笑着走了进来,不过,理也没理那个中年男子,而是对小伙子说道,“好眼力啊!你做过紫砂壶?”

第966章 借机揽才

    小伙子一看来了个陌生人,小心道:“您是?”

    唐易笑道,“我是你们的顾客,碧螺春包间的,碰巧路过看到了。”而后又看了看胖子经理,“经理,这样的人才,居然在茶馆里当服务员,您不觉得屈才么?”

    经理笑了笑,既然是顾客,那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