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珍玩-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东西,年代虽说都不甚久远,但也能算是老物件了,而且都是精品,收来想必也容易出手。”唐易一边想着,一边拿起了那个竹筒。

    “我老公说,这是两份东西。你拿的那个竹筒单独是一份,如果买这个竹筒,其他的东西可以附送,另一份可以单独买,砚台、墨盒、印泥盒、图书,都可以,但是竹筒另算。”女子见唐易拿起了竹筒,立即放下茶杯说道。

    “哦?”唐易听了女子的话,不知不觉凝神看起了竹筒,只见竹筒之上,突然出现了一层淡青色宝光,而且厚度可观!

第52章 嘉定三朱

    这宝光的厚度,堪比釉里红双鱼小盘上出现的宝光厚度!

    唐易心里暗暗吃惊,如果釉里红双鱼小盘以百万计,那这个竹筒难道价值能达到一百万?这毕竟只是一个竹制物品,而且宝光颜色为淡青色,和物件本身的木质属性相吻合,必是竹筒本身的价值,没有暗藏什么东西。再说了,宝光颜色稍淡,最早也不过是明代的物件。就算是一个明代的竹筒,怎么会有如此价值?

    此时,直觉尚未出现。唐易便开始详细观察起这个竹筒来,依照此前的经验,直觉最迟也会在全面观察物件之后出现。

    这个竹筒,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件笔筒,只是因为偏小,所以很难一口喊出“笔筒”这个称谓来。

    此笔筒直径不过7厘米,高不过14厘米,颜色为发亮的黄褐色,包浆莹润,并未有任何开裂迹象,可见一直以来世代相传,多有盘摸把玩。

    笔筒底部,还刻出了鼎式的三矮足,而笔筒外部,则以去底的高浮雕和镂空雕刻为主,是一幅山石竹林间,茅屋之前高士抚琴的画面,展现了一种退隐山林、宁静致远的淡泊意境。

    画面以翠竹、山石为隔景,溪水之畔,小桥之旁,茅屋之前,一神态潇洒的高士正在抚琴,旁边茶炉之上,一小童正在打扇,似有一缕幽香飘渺而出。整个画面有如仙境,景物栩栩如生,而人物的神态也生动得很,真真是情趣盎然。

    纵观整个笔筒,画面疏密有致,主题鲜明,雕刻刀法无比圆熟,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错刀和拖刀。

    翻看竹筒底部,刻有一方印章:三松。

    看到此处,唐易直觉顿起:明代竹刻鼎盛之作,当属嘉定三朱,此物乃三松朱稚征神来之刀,技臻极妙。

    唐易不禁一阵心旌摇曳,虽说对这朱稚征不甚了解,但当年在学校里学习明代手工艺史的时候,嘉定竹刻,以及代表人物“三朱”,他还是有印象的。

    嘉定竹刻盛行于明清两代,明正德到嘉靖年间,出现了著名的竹刻家朱鹤、朱缨、朱稚征,一门三代相传,世称“三朱”。三朱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书画入竹刻,以刀代笔,独创了高浮雕、深刻的技法。可以说,三朱是嘉定竹刻流派的开创者!

    朱鹤号松邻,其子朱缨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这件竹刻笔筒,虽说小巧,竟是朱稚征的得意之作。

    实际上,朱鹤的竹刻,虽说有开创性技法,但是多写意,欠精美;而朱缨,最擅长的是神圣仙佛,要论这远山淡石,丛竹枯木,还是到了三松朱稚征这一代最为精美。而且,到了朱稚征这一代,朱家竹刻之名开始声名远播,而学徒也开始大规模的出现。

    这些,唐易并没有了解得如此详细,但是断定这是嘉定竹刻,又是三松的得意之作,也就足够了。

    “这件笔筒,我老公说最起码是清代的,而且有明代竹刻遗风,保不住还是明代大家的作品。”女子看唐易审视良久,便在一旁说道。

    “三松稚征,你老公没告诉你这是谁的作品?”唐易接口道。

    “我老公说可能是朱稚征的作品,但是又说,后来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鼎盛,不乏名家,仿他的作品惟妙惟肖也不一定,他说自己没有这个眼力,便不能笃定是他的作品,还告诉我决不能糊弄人。”女子顺了顺刘海,从容说道。

    这份淡定从容,断然是装不出来的,看来,这是一个书香门第,只不过老公病逝,此过经年,想是家里有些拮据了。“大姐,我冒昧问一句,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唐易又问道。

    “我是中学教师。”女子看了看唐易,“老板,你要买这笔筒么?”

    “我买了。您开个价吧,想必你老公也嘱咐过你吧?”

    “嗯,他说这笔筒,少了10万不能出手,但是现在孩子要上小学了,而且还在学习书画和钢琴,花费很多,我准备12万才出手,毕竟还送这么多东西呢。”女子略有犹豫,但并不忸怩。

    “嘶······”毛逐在旁边倒抽一口气,心想即便是明代雅玩,名家之作,不过一竹筒而已,几万块就叫破天了,居然叫出如此高价!

    唐易心里却有宝光打底,心想此笔筒绝对不止这个价格,而女子的书香之气,也让他颇为动容,“大姐,我直言相告,这笔筒是文房用品,又兼明代大师之作,现在算是市场热门,实际价值是要高过你的开价的。遇上明眼人,莫说10万,20万的价格也会收的。”

    女子的眼中闪过一抹惊讶之色,她原本做好了唐易压价的准备,甚至冒雨离去的念头也闪过,却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居然有此仁心,真真令她一时不知如何对答。

    毛逐在一旁也是无奈地摇摇头。要说唐易傻吧,他接二连三捡漏,大赚特赚,可要说他精吧,他又在能多赚的时候,帮人家抬价;要说他善良吧,他逮住机会就想爆徐宽的菊花;要说坏吧,面对素昧平生的妇女,却陡生大大的恻隐之心。

    此时,这女子却出言说道,“老板,那你出个价儿吧。”

    唐易点点头,“我就不拐弯了,我出20万,包括所有的东西。我这店铺毕竟是要盈利的,而且这古玩店不比其他的店,不是走的薄利多销的路子,一般来说,少于百分五十的利,基本就是赚个吆喝。这笔筒市场价值不低,但是我并不能保证卖出多高的价儿。如果我出的价儿不合适,你也可以到其他店面看看。”

    这番话,言情由衷,说得极尽诚恳,而且有理有节,让这个女子也禁不住佩服起眼前这个小伙子来。

    “我听你的,就这么定了。”女子坚定说道。

    “那我现在给您转账,您也不忙走,雨停了再说。”唐易说罢,走到了电脑前,准备操作。

    “如果我还要出手东西,一定还来你店里。”女子感激地看了唐易一眼。

    “不到过不去的坎儿,有些东西能留则留,好歹有个念想儿不是。”唐易应道。此时,女子的眼角却有一滴清泪划过,她轻轻用手擦了擦,报出了用户名和账号。

第53章 古玩精髓

    “沈岸芷,好雅致的名字!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唐易听了女子报出的用户名之后,不由心里暗暗叹道。

    转账完毕,女子轻声问道,“不知老板怎么称呼?”

    “我叫唐易,小店阁宝多,若有亲朋好友有古玩之好,但来探讨无妨。”唐易说着,递上了一张名片。

    此时,门外雨声已止。这夏季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暴风骤雨多是一时大作,雨后空气顿然清新起来,一抹夕阳露头,晚霞丽天,煞是好看。

    “谢谢唐老板,东西你收好,我告辞了。”女子起身离去。

    “慢走。”毛逐上前,送出了店外。

    女子走后,唐易将东西在货架上摆放整齐,然后又拿起这个笔筒,赏玩起来。

    “你呀!”毛逐回身说道,“几万块钱不是钱么?刚赚了点儿钱,嘚瑟的你!”

    “呵呵。”唐易笑而不语,走到了电脑上,开始搜索起来。

    毛逐也便不再多言,凑到唐易身边跟着看了起来。

    从资料上来看,朱稚征的传世之物,有饮中八仙笔筒、清溪泛舟笔筒、仕女窥简笔筒等。但是,饮中八仙笔筒存于华夏历史博物馆,清溪泛舟笔筒存于燕京的故宫博物院,仕女窥简笔筒存于台岛的故宫博物馆。市面上,并未搜到他的作品,也没有查到拍卖纪录。

    “卧槽!”毛逐惊叫一声,“原来即便是二十万收,也能赚个盆满钵满,你还落了个好人!”

    “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唐易笑骂道,“我要是知道,还用上网查么?”

    “切!”毛逐撇了撇嘴,“你怎么断定这就是三松朱稚征的作品?”

    “这包浆如此厚重,断不是清代仿作,明代竹刻还未如此繁盛,哪有如此高水平的仿作!”唐易心里有底,不知不觉竟然说出了关键之处。

    打个通俗一点儿的比方,古玩之道,有时候就和感冒鼻塞一般,未通之时,怎么用力也是堵着,而不知道什么时候,仿佛一瞬之间,一下子就通了,一阵豁然开朗。

    说穿了,还是量变造成质变,不下药,不强悍自身之力是不行的。只不过,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的人是彻底通了,有的人是偶感一丝疏通。

    随即,唐易又查了下笔筒的拍卖纪录,发现不久前,一件清中期类似题材的未具名的一流雕工的笔筒,曾拍出过90余万的价格。稍加对比,不难推断,这件朱稚征“竹林高士抚琴笔筒”如果上拍,必然会高于这个价格,超过百万很轻松,翻跟头也不是没可能。

    二十万收来,确实是大赚了!

    “一件小小的竹筒,居然以超过百万的价格计算,想想真是匪夷所思。”毛逐感叹道。

    “你整天看鉴宝节目,逛古玩市场,却还没有理解古玩的精髓。古玩的精髓,怎么能以材质论呢?要是如此,瓷土釉料值几个钱?画纸卷轴又值几个钱?名贵珍稀的官窑器,名家大师古画,又怎么能有数亿元的拍卖价?”唐易站起身来,仿佛有些沉醉:

    “古玩的精髓,要义有二,一个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个是艺术造诣的震撼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古玩的魅力!”

    毛逐仿佛也被唐易感染了,“是啊,如果只有历史文化,比如高古的粗制陶器,只是文物;如果只有艺术造诣,比如现代的书画,只是艺术品;这两者结合,才发扬了这古玩的魅力!”

    两个小伙儿在店里摇头晃脑,浑然不觉店门外正站了一男一女,男的表情有些啼笑皆非,女的却在掩嘴偷笑。

    原来是唐中峰和易素梅。

    店门开启。“哎?爸,妈,你们怎么来了?爸你能出院了?”唐易听到开门声,这才发现是老爸老妈来了。“唐叔好,阿姨好。”毛逐笑着打起了招呼。

    “嗯,医生说我恢复得很好,可以出院了,雨停了我们就办了手续了。”唐中峰问道,“你俩摇头晃脑地说什么呢?”

    “没啥,正好,爸,刚收了点儿东西。”唐易说着,便指了指桌上的笔筒。

    唐中峰拿起笔筒,易素梅则坐了下来,“你俩收拾得挺干净啊,不错不错。”

    “乾隆工?”唐中峰看了笔筒,立即被精湛的雕工吸引了。乾隆年间,各种器物的制造均达到了一个高峰,精美华丽之雅玩层出不穷,常被人简称为乾隆工。唐中峰看出是个老东西,第一印象便想到了乾隆工。

    “您看看底款。”唐易在一旁说道。

    “三松?!”唐中峰露出惊讶表情,“不会是后仿的吧?”唐中峰对竹刻等杂项并不是很在行,虽说知道三松朱稚征的名头,但是一时之间也不能断定。

    “看包浆和雕工,应该是就是本人的作品。”唐易解释道。

    “要真是朱三松的作品,恐怕市场价值得是百万打底。”唐中峰看不出什么破绽,不由点了点头。

    “什么!?”易素梅差点儿把刚喝进口中的茶水喷出来,“这个小竹筒,值一百多万?”

    “哈哈,二十万打包收的,还有些别的物件。妈,这工作比你说的那些正儿八经的工作强吧?爸,你稍等,那件尤犀杯你还没看过呢!”唐易说着,便走向了保险箱。

    其实,唐中峰从医院出来没回家,为的就是先来看看唐易说的这件尤犀杯。

    看着精美绝伦的“赤壁怀古”尤犀杯,唐中峰心中升起一股自豪之感,唐易上大学的时候,他还觉得是个毛头小子,没想到这么快就像模像样起来,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己开店,可没捡过这么大的漏!

    这件尤犀杯,完全够镇店之宝的分量,而刚收的笔筒也是不折不扣的古玩精品,那些砚台、白铜墨盒、粉彩印泥盒、民国线装书,也都是不错的玩意儿,加上新进的玉件和佛珠手串,新店开张算是有点儿场面了!

    “唐叔,还有个惊喜呢!”毛逐说着,已经拎起金石溪题写的店名,展示到了唐中峰面前。

    “金先生题的?唐易,你是怎么求来的?”唐中峰呼地站起身来,走到了这幅字面前。

第54章 两个灯泡

    “金先生来咱们店里了,这还得谢谢徐宽。明天我就找人裱起来,同时原样拓字做一块牌匾。”唐易上前,将前后经过说了一遍。

    “好啊!做好之后,咱就挑个好日子开张!到时候,可得给小毛包个大红包!”唐中峰出现了少有的高兴表情,随后竟哈哈大笑起来。

    毛逐嘿嘿笑了两声,挠挠头并未说话。唐易则面露欣喜地说道:“嗯,等我从瑞州翡翠公盘回来,正好时间就差不多了!”

    “滴滴!”此时,唐易的手机短信声响起,一看,竟是林娉婷发来的消息。

    唐易看了看短信:我爸怕我一个人去不放心,非让崔玉珏和我一起去,还有,我表姐也跟着去。

    这自然是指去瑞州翡翠公盘的事儿。

    唐易心里一阵郁闷,本来还以为就他和林娉婷一起去,成双成对,这生生添了两个灯泡,怎能不让人郁闷?而且崔玉珏似乎对林娉婷有意思,肯定会借机亲近,简直就是自己的绊脚石。

    “怎么了?”看到唐易面色有变,易素梅不由问道。

    “没事,约定去翡翠公盘的事儿呢。”唐易答道。

    “对了,让小毛和你一起去吧,这里有我和你爸在,再说也没正式开张。”易素梅接口道。

    “阿姨,我可不去当电灯泡,我还是留下吧,正好跟唐叔学点儿本事。”毛逐连忙接口道,他也以为这次是只有唐易和林娉婷去。

    易素梅一愣,随即笑了起来,“好吧。对了,天不早了,咱们一起去吃饭吧,阿姨请你下馆子。”

    “好嘞!”毛逐一挥手,“唐叔出院了,店里得宝了,今天双喜临门,值得庆贺!”

    “这孩子!”易素梅也笑了起来,毛逐生性活泼,她也是越来越喜欢了。

    四人找了个环境雅致的饭店,点了一个小包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顿饭吃得其乐融融。只是唐易心里还有“两个灯泡”的疙瘩,偶有走神。

    三四天的时间说快不快,说慢不慢,其间唐易找了人装裱“阁宝多”题字,又找了泛古堂的吴云帆,出钱让他拓字制作红木牌匾。去找吴云帆时,毛逐自告奋勇,还借机和吕疏桐聊了几句,并探听到了吕疏桐还是单身的消息,兀自兴奋了半天。

    三四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出发去瑞州的日子。

    机票是林娉婷早就订好了的,唐易和林娉婷也约好了机场见面,他只带了两套换洗衣服和一些日用品,行李倒也简单。

    起床后,唐易直接打车到了机场。进了候机厅,四下瞅瞅,没见到林娉婷,却看到了崔玉珏,他已先到了。显然林娉婷没告诉他唐易也去,他见了唐易有些吃惊,“你不是也要去瑞州吧?”

    “对啊,不是四个人一起么?崔总监你是专家,理南省又是你的老家,到了瑞州,你可得多多关照啊!”唐易笑着说道。其实,他本来对崔玉珏并无恶感,而且崔玉珏虽然高傲,但也算个言而有信之人,只是想到“灯泡效果”,唐易有些别扭罢了。

    崔玉珏出身翡翠“世家”,祖上一直从事切料开石。他从小在理南省长大,耳濡目染;后来父母早逝,他坚持考上华夏地质大学宝石专业,现在单枪匹马也算闯了出来。因为对瑞州和缅甸非常熟悉,林楚生让他陪女儿去,自然是出于安全考虑,又怕一男一女不方便,还拉上了林娉婷的表姐,想得可谓十分周到。

    所以,林娉婷说还有个懂赌石的朋友一起,林楚生也没多问,当然了,这个懂赌石的朋友就是唐易。

    林娉婷的这个表姐,是林楚生姐姐的女儿,也就是林娉婷姑姑的女儿,姑表姐妹,和秦老这边并无血缘关系。

    唐易和崔玉珏正相对无言,百无聊赖,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招呼声:“你们早来了啊?”

    唐易扭头看去,只见林娉婷身边站了一个身材同样高挑的女子,只是身材不及林娉婷那般凹凸有致,黑亮的长发随意在脑后绾了一个蓬松的结,面容姣好,笑起来,一双眼睛如弯弯的月牙,给人很舒服的喜感。

    “这位,就是你仰慕已久的翡翠赌石专家崔玉珏崔总监,这位是最近在古玩界生猛崛起的鉴宝大师唐易唐老板!”林娉婷走到两人跟前,抬手对自己的表姐介绍道,不等唐易和崔玉珏说话,又指着自己的表姐说,“这位是我的好表姐何荷,翡翠和古玩的狂热爱好者,一向以打眼著称!”

    “去你的!”何荷笑着给了林娉婷一拳,然后对唐易和崔玉珏说道,“你们好,我在律所工作,趁此机会休个年假。”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何律师,失敬失敬。”崔玉珏连忙伸出了手。

    何荷伸手与崔玉珏轻轻一握,唐易在此时点头道:“幸会!”

    何荷就此扭头说了声“你好”,也就没有和唐易握手。

    人齐了,取了登机牌,过了安检,便在登机口附近坐下,等着登机。

    何荷比林娉婷活泼,刚坐定,就开始问崔玉珏有关翡翠的知识,尤其是对赌石,看样子恨不能一下子就把赌石的诀窍全给掌握了。唐易看了看何荷,心想她一个律师,又是女孩,对翡翠感兴趣可以理解,居然对古玩也感兴趣,待会儿问完了崔玉珏,不会缠着自己问古玩的知识吧?

    “赌石虽然有一定的技巧,但是并不是有十足的把握,说实话,有五成把握就很了不得了,我跟你说,你可千万别沉在这里边,这可是个无底洞!”崔玉珏对何荷劝道。

    崔玉珏说的没错,以他这样的水平,可算是专家了,可是面对那块红翡毛料,不一样走眼了?赌石这个行当,水深不见底,有些几十年经验的老油子一样走眼。神仙难断寸玉,这是传了不知多少辈子的老话,哪能没有道理?

    “有翡翠就涨,没翡翠就垮,就隔着一层石皮,难道不能用仪器检测吗?”何荷又向崔玉珏问道。

    “现在的科技确实是很发达,但是我还没听说能有仪器鉴定分析赌石的,否则还叫什么‘赌’啊。以前,这翡翠原石的交易十分神秘,所以才衍生出了这个说法。话又说回来了,要是仪器能鉴定分析,这其中的趣味就没了。”崔玉珏说得头头是道。

    “我听说主要看什么原石表面上的松花啊,癣啊,蟒啊,还有绺裂什么的,这都具体怎么看?”何荷看来真是一个狂热的爱好者,问题接二连三。

第55章 壶内何物

    崔玉珏苦笑一声,“这里面的道道多了,光是一些自编的口诀就一大堆,至于具体的经验,我给你讲一年也讲不完啊。不过有一点你要记住,缅甸翡翠,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场口,也就是俗称的老坑,原石的品质相对高一些。”

    何荷对这个回答显然不太满意,但想想这样干说确实也不是办法,于是接口道,“到时候你结合实物给我讲讲······”

    看到两个灯泡闪到一块儿去了,唐易心中暗喜,对旁边的林娉婷说道:“林大设计师,那块红翡你准备怎么设计啊?”

    “最近事情多,还没开始设计呢!”林娉婷低头看着手机,回答道。

    “哦。”唐易的语气中透出了一丝失望,也掏出手机看了起来。

    “我记住了,是一对!”林娉婷突然抬起头来,对唐易坏笑道。

    “嘿嘿。若是公盘上能切出好东西,我还找你设计啊。”看着林娉婷的笑脸,唐易低落的情绪瞬间就如抛物线一般拱起来了。

    “我给你说,你得先帮我赌中好东西,然后再自己赌。”林娉婷昂头说道。

    “好······”唐易刚说出个好字,通知登机的广播便响了起来,四人起身排队等候登机。

    山州距离昆州委实不近,经过三个小时的航程,降落在昆州机场。四人正好打一辆出租车,直接去往预定好的酒店。到了酒店之后,几人均是简单收拾洗漱一番,而后便相约去吃饭。

    从昆州到瑞州还是要坐飞机的,只不过是明天的航班,而瑞州翡翠公盘要后天才正式开始,他们走得早,整个过程在时间上显得十分充裕。

    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没去正儿八经的大饭店,而是要尝一尝昆州的小吃。

    要说这位于华夏大西南的理南省,多民族聚集,小吃还是很多的,比较出名的就是过桥米线和汽锅鸡,而各种杂七杂八的小吃更是多不胜数,少说也得有几十种。四个人又不赶时间,边逛边吃,坐坐走走,倒是惬意地很。

    逛着逛着,林娉婷和何荷发现了一家售卖蜡染布的店面,女孩的性子显出来了,立即冲了上去。崔玉珏和唐易这次倒是默契,相对一笑,都耸了耸肩膀,显然,他俩对此是不感兴趣的。便在店门口站住等着。

    “唐易,你第一次到理南省,不打算买点儿什么玩意儿么?”崔玉珏问道。

    “南红最好到产地去,昆州买没多大意思,剩下的,我倒是想买几套云子,据说厂家就在昆州。”唐易笑道。崔玉珏听后,不由看了唐易一眼,心想这小子果然是有些与众不同。

    要说在这理南省,除了临近缅甸,翡翠交易繁荣,再就是保山南红玛瑙这一矿产性资源最为珍贵,再说到好东西,还真是数得着这云子了。

    云子,是理南省特产的围棋棋子,历史上也有过“云窑子”的称呼。从这个“窑”字不难看出,云子是烧制出来的,其本质,是一种琉璃。不过,云子为古法琉璃烧制而成,与常见的玻璃、陶瓷棋子相比,手感观感、落盘声音等等,都有明显差别。

    也是巧了,唐易四下打量,发现与这家蜡染店相隔十几米远,就有一处店面,招牌上写着“厂家直供云子”。与林娉婷打过招呼后,唐易便向云子店走去,而崔玉珏想了想,还是走进了蜡染店,陪着林娉婷和何荷。

    崔玉珏的表现,唐易早在意料之中,他不是不想抓住机会,而是一来林娉婷现在的注意力在购物上,二来他确实是想购买些云子,这时候上杆子,效果未必佳。

    进了店面,唐易这才发现,这家云子店,其实可算是一家杂货铺,除了经销云子厂家所产的云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甚至不乏一些铜器木器瓷器之类的老物件。

    老板是个黝黑敦实的汉子,其时店里并无客人,看到唐易进店,连忙笑着上前打起了招呼。

    摆出的云子,都是成套装盒,现代仿古工艺,也用不着挑,所以唐易说明要购买云子之后,并未急于取货,在这家不伦不类的杂货铺里看了起来。老板自然更想客人多买点儿东西,便说了一句“随便看”。

    唐易大体看了一下,店里的老东西多做工粗糙,即便有年头,也是民间不值钱的物件,而且外观粗陋。

    倒是有一对灰色的陶壶,器型还是比较美观的。盘口短细颈,大肚流线身,只是做工粗糙,颇多磕碰。大体打量一下,应该是唐宋年间的物件,不过也是民间常见的陶壶,应该值不了几个钱。

    随后,唐易蹲下来,伸手提了一下。“卧槽,怎么这么重?”从壶口看去,里面已经被泥块封住了,看了看另一只壶,也是如此,“老板,这陶壶里怎么不清理一下,泥块子都堵到顶了。”

    “这是清淤的时候从河里挖出来的,专家说够不上文物,结果就被施工的工人拿来卖了,我也懒得清理了。不过,既然是挖出来的东西,肯定是老东西,再不好看也值点儿钱不是,而且还是成对的。”来了生意,老板的话说得既快且溜,“这东西占地方,喜欢的话我给你便宜点儿。”

    “多少钱?”唐易一边审视陶壶,一边问道。此时,陶壶之上,浮起了一片红色宝光!

    从宝光的颜色深浅来看,比越窑瓷壶明显要浅,但是厚度却明显要厚。唐易暗暗思忖,就凭这一对民间的陶壶,即便是唐宋年间的,撑死了也就是几千块的事儿,怎么会有宝光?而且还有如此厚度!

    那多半是里面的东西的缘故了。

    里面的东西也浮动红色宝光,想必也是火性的东西,难道陶壶里面还套着陶瓷制品?也不像啊,这陶壶口虽呈盘状,很大,但是颈部却细,稍大点儿的物件,根本塞不进去。

    壶内究竟是何物?

    “喜欢的话你凑个整数,一千块钱这一对你拿走!”老板接口道。

    唐易扭头看着店里摆放的云子,心头一动,“老板,这云子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的?”

    ps:感谢掌门liangmian兄的贵宾,顺便加更一章。

第56章 扰我好梦

    “要说这云子啊,最有名的要说理南省永昌府所产的‘永昌子’,相传,明代有位永昌人氏,在京城保管珠玉,结果一次失火,他发现熔化的珠玉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回到家乡之后,他就用家乡盛产的玛瑙、琥珀等原料制成了云子。所以啊,应该是明代开始有的吧,不过民国时候,制作云子的古法失传了,现在的云子是后来研究的,终究比不上老云子。”老板是当地人,说起典故来,头头是道。

    “不对!”唐易轻轻摇了摇头,原先他猜测这陶壶里可能藏着古代云子。但是从宝光的颜色深浅来看,应该是唐宋之物,但如果按照老板的说法,明代理南省才开始烧制云子,那这陶壶里,放的就应该不是云子了。

    “怎么不对?”老板听唐易说不对,不由接口问了一句。

    “哦,我是说除了你说的永昌子,难道理南省没有别的地方产过云子?或者永昌府难道更早的时候没有产过云子?”唐易想了想,这才反问道。

    “那我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这个典故。还有‘永昌之棋甲天下’,和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样。”老板说道,“老云子,莫说买了,见都见不到,我听说现存最早的唯一的云子只有一副半,是永昌城里有人保存的明代祖传古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