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限之斧揽万千-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点,王通和孔颖达也都看出来,他们并不觉的这有什么不对。相反,他们还觉得李钦这样是胸有城府的表现。
李钦在这个问题上不想细说,王通和孔颖达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话题。
眼见第一个问题,李钦给出了不错的答案,王通对李钦的信心顿时充足了一些。
当下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斟酌着开了口:“
打天下需要钱粮,教导学生,建立官塾也需要钱粮……
元华你的实力到底如何?可真有足够的钱粮完成这一伟业?
我知道,你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撅了门阀的根。这是相当正确的,只是这样的正确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独自支撑它到最后,那却是会给门阀以机会。当他们明白你的用意之后,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
接受,你的理想最终将虎头蛇尾;不接受,你的理想将无法继续!为了你的理想,你需要富可敌国才行。这一点你有么?”
“余杭湾可大量种植粮食,当涂产有巨量的钢铁,吴郡邻海有海盐之巨利……如此的三大支柱,再加上冰玉阁的琉璃,我想完成我的计划应该不成问题吧!”李钦思索着说出了自己大致的规划。
“粮食、盐、铁、还有琉璃……我怎没有想过冰玉阁居然是你的产业。唔,如此看来,你还真说得上是富可敌国呢。”王通大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那么你打算投入多少到供养读书人之上呢?”
“我打算提供我个人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李钦毫不犹豫的说道。
“个人收入?”李钦的说法令王通很是意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打算将所有读书人所需的钱粮由我自身一体供给。也就是说,如果我建制立国的话,那这些钱都由内帑来出。这也是为了以后的安定……所有的学生吃我的,穿我的,最后再拜我为天子门生,这样出来的人忠臣应该总比叛逆要多吧。”李钦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算计。
“唔,这么说也是!”听了李钦的说法,王通明了的点了点头:“你打算将这一点立为祖制么?”
“自然!”李钦回答的十分肯定。
“以学校培养读书人,以内帑供应学校,以皇帝为师长……这样的确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官员的忠诚。”孔颖达也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元华果然有奇才。”王通也认可的点了点头,“既然这样,那我就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南下,你将怎么安排我们。”
“这个嘛!”李钦沉吟了一下:“如果几位先生肯愿意随我南下的话,我将秘密聘请极为成为我的幕僚,专门负责学院之事。从教材的编写到学校的建立我将完全交给几位负责。另外……”
李钦从容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另外?”王通和孔颖达目光灼灼的盯着李钦。
“另外,我打算请两位先生主编文典。”李钦托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算盘。
“文典?”王通和孔颖达显得有些吃惊:“这是什么呢?”
“总集古今所有图书,无论好坏,无论它的观点是什么……我们都将它们原样收入下来,刊印出来。”李钦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这可是一大文化盛事啊。能参与如此盛事,实在是……”孔颖达显得很激动,“你真的打算将它交给我们主编么。”
“自然!”李钦重重的点头。
“这太好了!”孔颖达抚掌大笑:“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在王通还没答应下来之前,孔颖达反而显得急切了。
“通老,你看呢?”李钦并没有回应孔颖达的问话,而是转头朝王通拱手。
他知道王通比孔颖达要老资格,所以他处处表现对王通的绝对尊重。
“呵呵,那就去看看吧!”王通笑着淡淡的说了这么一句。
这一句没有明白着说答应,但所有人都明白王通加入李钦麾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第六十四章 欲南归偶见仁轨
既然应承了,那众人便打算迅速的行动起来。
尽管东平城还算是安稳,瓦岗军还不至于不给王通面子而针对滞留在东平城里的一个小小郎将做些什么,但李钦依旧觉得很不自在。他决定尽快南返,回到自己的领地中去。
他将这话和王通、孔颖达与欧阳希夷说了,得到了三人的认可。他们并没有觉得李钦这是胆小,而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千金之子不坐垂堂,既然李钦决定要争霸天下,那他就必须好好保重自己的安全。
不能到处乱跑,必须尽可能的处于安全之中。
还没到当涂,可是王通和孔颖达对李钦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当然,在尽一个幕僚劝谏之责的同时,王通已经暗中通知自己的心腹家人:“准备搬家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府邸。人们在开始准备同时,心中也有些疑惑:“我们要搬去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王通一开始并没有回答,直到家里人将东平城的一些产业都处理完毕之后,他才通知众人:“我们是到南方去。丹阳镇将军请我和冲远先生去当涂编撰一部汇总古今所有图书的文典。”
汇总古今所有图书的文典?这可真是盛事一桩啊。只是丹阳镇将军有那样的实力么?而且,他是一个武夫啊。
疑惑在下人们心里滋生着。
他们就此询问自己的主人。
王通对此给予明确的回答:“丹阳镇将军有很多产业,他富可敌国,而且编撰文典是蔡大家的要求。丹阳镇将军乃是爱妻之人,所以……”
如此解释一番,众皆明了。虽然他们也清楚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但大体也觉得这样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不用说,王通也明白自己的家丁中有不少实际属于其他势力的探子。
互相派探子,这在这个乱世,在门阀之中其实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王通眼下正好利用他们,向周围的有心人宣布自己准备南下的打算。
这一下,关于王通准备南下投靠李钦的消息传开了。
一些对事情并不那么敏感的人很自然的相信了王通的说法。他们据此给李钦加了一个外号:“爱妻将军”、“文典将军”,并以此哄传。
而另一些人并未如此简单的相信王通的说法,而觉得其中必有内情。
于是,他们中有离东平得近的人,便跑来求见王通,请他打消南下的念头。
首先赶到的便是正好前往瓦岗寨办事,打算投靠李密的武阳郡丞魏徵。
他来到王通的中堂之上,以师礼与王通见过,分了宾主,坐于王通的左下位上。
“老师为何南下?”他接过由下人送上的茶汤轻轻的抿了一口,直接问出了这个问题。
“丹阳镇李元华将军请我前往当涂编撰汇总古今图书的文典。我盛情难却所以答应了。”王通给魏徵的答案,与他对外界传说的别无二致。
“仅是如此?老师并不是一个会轻易答应别人邀约的人啊。”魏徵不肯相信这个理由,他摇了摇头,思索了一会,突然压低了声音:“老师不看好蒲山公么?”
“你很看好蒲山公么?”王通不答,只是笑着抿了一口茶汤,轻声反问。
“蒲山公天纵奇才,胸有谋略,做事果决。若说天下谁最有可能取代大隋的,我看非密公莫属了。”魏徵说出自己对李密的看法。
“玄成啊!李密当谋士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他不甘成为谋士……那他必然会有大祸。君主和谋士不可混为一谈。你得看清瓦岗寨是谁做主才行。”王通和声说道。
他没有劝说魏徵如何,因为他知道魏徵也是一个果决的人。
但凡果决之人,为人处世都稍显固执,他们认定的事情是很难被改变的。
魏徵已经出师了,王通也不好强扭着要改变他的想法。
“老师认为瓦岗军会败?”听王通如此说,魏徵吃了一惊,小声的又问。
“这个我不好说。”王通摇了摇头:“瓦岗军究竟如何,这还需看李密如何做,翟让如何选择。他们有问鼎天下的机会,也有失去这个机会的可能。上天把机会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能不能把握住,那要看他们自己了。”
“那……”魏徵还想说些什么。
但王通开口打断了他的话语:“玄成,你是大人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不可能直接改变你的念头。你可以按照你自己所想去做,但是……如果事不可为,你或许可以来南方找我。”
“南方?”魏徵一听先有些愤懑和迷茫,但他很快压下了这些,开始细细的思索,很快便想到一些事情,眼睛一亮:“老师认为丹阳镇将军也有机会?”
“呵呵,这还得看看!天下混沌,前路迷茫,大家都得多走走,多看看!别在一根树上吊死。”王通哈哈一笑,旋即端茶送客。
“多谢老师教诲!”魏徵拱手,带着些许迷茫和王通的一个建议离去了。他并没有见着李钦,也不知道李钦是怎样的人。现在的他只记得李密,只想为瓦岗军添砖加瓦。
在魏徵离去后不久,太原王家的族叔王仲华又来了。他也是就此事询问王通的。
王仲华的年纪比王通要大上十岁左右,满头银发,面容古拙,完全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模样。七老八十的他本该在家中含饴弄孙,并不该四处晃荡。只是他听说王通想要搬家的举动,心中觉得诧异,顿时跑来看看自己作为很有主见的侄子究竟作何打算。
王仲华是一员武者,也是一位大儒。他是治《易》的,昔年王通曾经向他请教《易经》,两人之间由此也算是有了师徒之情。
“你突然要去南方,可真够让我吃惊的。别用编著文典的说法来糊弄我。虽然这的确算是一件激动人心的文坛盛事,但这点盛事所得的名声,我们王家并不放在眼里。”在王通宅院的后花园里,王仲华拉着王通的手散步,他直接向王通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你看好那个叫李钦的毛头小子?”
“有盐铁之利,又有大江之险,我觉得他还是有机会的。而且他向我承诺会开办更大的书院,让我教导更多的人才。”面对王仲华,王通没有完全都说出自己南下的原因,却也说出了其中一部分的因由。
“难道我在南边看到的龙气,竟然就应在此人身上?”王仲华听王通所说,心中也是有些不确定了。
他思索一阵,不得要领,便又再次询问王通:“你是打算重复三国诸葛故智么?”
“天下混沌,北方战乱不堪,我去南方也是想求得一份清静。中原可是所有人都想争夺的肥肉呢。”王通看如此答道。
这答案看似答非所问,但其实已对王仲华的问话做了一番解释。
“如此也好!”王仲华点头,接受了王通的解释。他拜托王通:“既然你已经打算这样做了,那就把族里的一些年轻人带上。我王家既然要分散投资,自然得派出相当有实力的人物才行。不能让南边的人小看我们。”
“我明白!”王通答应下来,他告诉王仲华:“我还会在东平待上五天。五天之后,会有巨鲲帮的船队接我们南下。”
“巨鲲帮?”王仲华瞪大了眼睛:“巨鲲帮不是听独孤阀的么?怎么……难道是?”
王仲华诧异了一下,心中有所猜测。
“正是你想象的那样。”王通点了点头。
得知了这个消息,王仲华心中对李钦的信心也更加充足了一些。
对于不同的来访者,王通给予不同的答案。
在处理好来自各路的关注之后,王通的准备终于到了尾声。家中的行李物资都被打包起来,需要带到南方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现在就等巨鲲帮的航船抵达东平了。
时间很快就过去。两天后,巨鲲帮的船队靠岸了,他们是以运输货物为借口北上的。
事实上,在巨鲲帮的航船之上,也确实带来不少李钦旗下工厂的货物诸如冰玉阁的琉璃制品,北方急需的粮食和盐巴等等……
在归顺李钦之后,巨鲲帮的势力和李钦的结合在了一起,已经从原本单纯的贩卖情报的组织,朝着多面手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李钦将海沙帮的船队和巨鲲帮合并之后更是如此。
巨鲲帮的规模,已经比原来扩大了一倍有余。
看着浩浩荡荡沿着运河北来的三十艘大船,王通对李钦所拥有的实力,又有了一份真切的认知。
船队来了,那就出发吧!
王通领着这几百家丁、族人上了船。他们在巨鲲帮帮众的帮助下迅速的安顿下来,并饶有兴趣的在船上晃荡起来。
出于对王通的尊重,李钦将王通和他的族人安置在巨鲲帮的主舰之上。这是巨鲲帮帮主云玉真的座舰,也是李钦准备南返的座舰。
站在三层高的船楼之上,伸手轻按木制围栏,遥望西面的城池,王通不禁叹息一声。东平并不是他的老家,也不是他的出生地,可他毕竟在在这座生活十余年之久,对这个地方多少也有些感情,此刻乍然离去,心中忽有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对于王通的怅然,李钦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遥遥的在二层船楼上看了一眼,便开始忙碌自己的事情。作为一个势力的主君,尽管将很多事情都推给苏定方等人进行处置,可确实还有一些苏定方解决不了需要他拿主意。
其中一些非常紧急的,早就通过冰玉阁的秘密电报从当涂报来,被李钦处理。
而现在跟着巨鲲帮而来的,则是另外一部分并不是那么急切,但依旧很是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例外都是苏定方等人不敢擅专之事。
就着日光,迎着河风,李钦抓紧时间办公。
然而还不等他忙碌多久,一阵喧哗便打断了他的思路。
“怎么回事?”李钦有些不解的朝喧哗发生的地方望去,一下子就看到几名巨鲲帮的帮众和一名稚嫩的少年在舷梯那儿推搡。李钦看得出来,这纷乱乃是是少年想要上传而帮众并不许可而引起的。
李钦本来不想管这等小事的,但他最后还是走了过去。因为他发现少年的目光很多时候是冲着船楼上的王通而去的。李钦注意到那样的目光里充满了渴望。
“小兄弟?你要去哪里?我们这可不是客船,是不好载人的。”对少年的目光感到疑惑的李钦迈步向前,分开拦住少年的帮众,来到少年的面前,好生解释道。
“我也不是来坐船的。我是来求学的……我听说大儒王通先生就在船上。我想拜他为师。”少年迎着李钦的和煦的目光,站定了身子,用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不卑不亢的回答。
“你想拜通老为师?这我可不敢替你答应……究竟收不收你,还得看通老自己的意愿。”李钦从少年口中得到了这么一个答案,心中顿时亮堂许多。
他仔细大量这少年,但见他年约十五六岁,长眉如剑,目若朗星,虽然眉目稍显稚嫩,但依然有一股执着而沉稳的气度。
他是从外地千里迢迢赶来求学的。李钦见他只身孤影,风尘仆仆的模样,心中为他感动。
对于这等好学之人,李钦还是很看好的。
于是,他打算将这少年直接交给王通去“处置”。
“通老就在上面你自己去找他吧。”李钦笑着给予他指点。
“多谢!阁下指路之恩,仁轨不会忘记的。”少年朝李钦拱手,很是诚恳的感谢道。
“仁轨?”听着少年报出的名字,李钦微微有些发愣。
“你姓什么?”他想起一个人来心中一动,连忙发问道。
“我姓刘!”少年脆声回答。
“姓刘,名仁轨。那不是刘仁轨么?没想到他竟然自投罗网了。”李钦一时愣在那儿,浑然不知少年已然跑远。
第六十五章 南返当涂待天时
小小少年,求学心切。
这是李钦眼下给刘仁轨贴上标签,也是他眼下亲眼所见之形象。
而在李钦的记忆中,在刘仁轨这个名字之下却是有这样一份档案:
刘仁轨,字正则,汉族,平民出身,恭谨好学,初为息州参军,后转陈仓县尉、咸阳县丞这本来也就是平平淡淡的履历,县尉、县丞什么的也都是芝麻大的小官,并不为世人所惊叹。
但是后来……
当贞观的群星渐渐散去其光辉之后,刘仁轨却绽放出相当璀璨的光芒。
时,高丽与大唐交战,刘仁轨于苏定方麾下从军。朝鲜半岛南方的百济阴助高丽,与大唐为敌。唐高宗派苏定方平定百济,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领熊津都督府。
第二年,百济旧将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唐,围刘仁愿于府城。刘仁轨率军前往救援,并击退围攻百济军。
这时苏定方征讨高丽,围攻平壤没有攻克。唐军因战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等待战机,最终以奇策攻破真岘城,打通与新罗的粮道联系。
其名将风姿稍展。
之后,辽东朝鲜的战局延续着。时间转到了第三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并向倭国求援。
倭国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
刘仁轨统领舰队迎击,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国的军队,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连海水都映红了。
扶余丰脱身逃走,其宝剑被缴获。
由此,刘仁轨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中日第一战,抗日第一将!”这是原本李钦印象中的刘仁轨。
当记忆与现实碰面之后,两者融合在一起,刘仁轨最终在李钦的心中,便成了:好学之人,可以被培养的名将之才。
不过,这里说的是他的未来。
而眼下,他还需要学习、历练。
他有很大的潜力,但这样的潜力究竟能不能被转化为实力,却也还得看他自己了。
想到这些,李钦心中对于再获一员良将的喜悦稍淡,返身回到原处,重新开始办公。
一切又走上了正轨。
在东平停靠了半天之后,船队启程,沿着平静沉稳运河缓缓向南。
两天后船到留县,李钦那两个并不安分的徒弟寇仲和徐子陵跑来向李钦请辞:“师父啊!我们决意游历江湖了。”
“游历江湖?那有什么好处吗?我看你们与其满世界晃荡,倒不如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做些事情。我很想培养你们的。”李钦看着站在自己面前,很有些跃跃欲试的两个野小子,顿时沉下了脸。
李钦并不是心思多么跳脱的人,他更习惯做的事情,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
对于心性如此不稳的徐子陵和寇仲,他实在有些不喜。
他知道两人眼下的功夫是有了一些进步,但……
“还是太稚嫩啦。”李钦心下叹息。
寇仲和徐子陵并不会读心术,虽然他们看到了李钦微微皱起的眉头,但他们并没有想太多。纵横江湖的豪情壮志和自行做一番大事业的冲动,令他们的观察变得稍微粗略了一些。
对于李钦的劝告,他们只是一脸坚决的予以反驳:“师父啊。我觉得我们想要成长,需要危险的环境来给我们带来压力。一直处于师父的庇佑下,我们压力不足,成长还不够迅速。我们希望能够更快的变强起来,更好的帮助师父。”
“真是如此?”李钦有些疑惑。
他从徐子陵和寇仲两人的脸上看到了坚决,明白他们已然下定了决心。
“既然这样你们就去游历吧。”李钦思索一会,最终决定放手。
强扭的瓜不甜,是其一;李钦正好也有些事情需要他们处理是,其二。
李钦知道他们是这个位面的世界之子,更明白所谓的世界之子其实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搅屎棍。
既然他们打算这样,那就让他们去碰碰运气也好。
李钦想着,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两面雕琢了七彩琉璃的精钢令牌交到徐子陵和寇仲的手中:“这是冰玉阁的令牌,你们拿着它可以到各个城池里的冰玉阁寻求帮助如果成里有冰玉阁的话。另外,这面令牌可以作为你们的身份证明。我希望你们有空的话替我去一趟飞马牧场,就说我准备购进战马五千匹。”
“五千匹?师父,你将有大动作了么?”寇仲闻言一下子兴奋起来。
“大动作却是未必。只是未雨绸缪罢了。东面的事情基本上搞定了,海龙帮也已经向我屈服。云玉真还是有些本事的,她在这件事情上出了不少力。现在我可以全力对付西面和北面的威胁了。”李钦轻笑着摇了摇头,他看了看对此很感兴趣的寇仲:“小仲,你不会想留下来帮我吧?呵呵,还是算了。做人要有定性,你们既然打算游历天下,那就暂时不要理会我这边。如果有什么急事,我会让冰玉阁的人通知你们的。”
“好吧!”听李钦如此说,寇仲和徐子陵都点头答应下来。
他们走了,从留县下船往西南而行。
李钦继续上路,终于在六天后带着这一次北上的收获返回了当涂。
此去东平,来回不过半个月多点,当涂的一切在李钦看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可这些迥异于大隋天下任何一地的新城,对随同李钦南下的王通及其族人弟子来说却是相当震撼的。
他们在安定下来之后,和当初的云玉真等人一般享受了一番“套餐”招待。尤其在晓得李钦的钢厂和改进后的盐场产量是那般惊人之后,王通一行对李钦的信心更是充裕了许多。
他们安心的待了下来。王通更是在族人安定后的第二天前往向山,开始了调查工作。
而随着王通这么一位闻名天下的文宗加入,来自江淮一代的文人士子也逐渐开始加入李钦的麾下。
一开始,来的还是比较纯粹的读书人,就是那种读文不知政家伙。他们慕名而来,李钦在同样给他们享受了一份套餐之后,将他们放到了王通的手下。这些都是可以为先生,却不能当官的人。
但后来,随着一些关于李钦的机密消息在江左一代传开,一些心怀投机思想的“政治”人物也开始投奔李钦。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出名之辈,能力也算是一般。李钦一一收下他们,将他们送到专门培训官员的训政堂进行学习。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考核之后,才将他们派往自己已经控制的丹阳、余杭、毗陵、吴郡、会稽、宣城、新安、遂安等地,让他们从最基础的村官起步。
时间袅袅,转眼半年就过去了。
李钦这边的发展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虽然他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完成了自己当初预定的第一期扩张的目标,但因为没有触碰州郡县城,只在城外闹腾,而且用的又是另外名义,其自身又时不时与之交战,是以他的种种异动,并没有引起江都方面的怀疑。
在江都看来李钦这个丹阳镇将军,依旧在他的地盘你窝着,做着他自己的事情。
处于江都深宫之内的杨广甚至连李钦已然进阶为宗师的消息都不晓得。
在这等一步一个脚印的准备之下,大业十三年,渐渐的逝去。
此时,天下的大事,除了李渊反隋,攻下长安之外,就是李密杀了翟让,完全掌握了瓦岗军这一令人震惊的变化了。
李密在杀了翟让之后,无疑成为天下间最富有权势的人,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隋朝问鼎天下的人。
但,只有少数一些智谋之士才明白,李密已然给瓦岗军种下了败亡的种子。
瓦岗军毕竟是翟让一手建立的,虽然他手段不如李密,可并没有犯什么太大的错误。
李密杀了他,无疑让翟让这一系的人感到不安,甚至怨恨。即便现在这种怨恨没有爆发出来,但以后若是有机会,这样的怨恨绝对会让李密吃到苦头的。
当然,这些都是中原、西北之地的变化。
而这样的变化,对李钦来说却是没有什么影响。
眼下李钦关注的是两件事情:
杜伏威攻占高邮,逼近江都,截断了杨广北归的道路。
江都的杨广已经彻底了失去的雄心,他每日于江都宫中宴饮,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独孤阀和宇文阀已经把持了江都宫殿的内外。而拱卫江都的骁果军士兵已经忍耐不住对家乡的思念,开始逃亡。
对于这两者,李钦保持了密切关注的态度。
为此,他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扩军至六万五千人,组建了神机镇、南陵镇、新安镇、遂安镇,四个军镇。
南陵镇为步兵镇,兵力四千。新安镇、遂安镇都为山地镇,兵力各为三千。
而神机镇乃是纯火器的军镇,其编制一如明朝的神机营,人数达到五千人之众,装备了使用纸壳定装弹的燧发枪,排抢,以及改进后的佛朗机炮。
而就在李钦进一步夯实自己基础的时候,一个并不太好的消息传来,铁骑会大举东进,进入宣城郡。
“怎么回事?”李钦有些诧异。
铁骑会的消息他是知道的,只是他没有想过铁骑会竟然如此的大胆。
事实上,随着李钦的势力向西向南扩张,进入宣城郡,与九江郡、鄱阳郡接壤之后,他就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同样想要扩张势力的铁骑会和鄱阳会的挑战。
双方在宣城郡攻伐频频,接连拼斗了好几阵,双方互有伤亡。
鄱阳会的人还好说一些,只是占了地方,对李钦的手下不过驱逐了事;
而铁骑会的人就酷烈许多了。他们组织马队袭击李钦所控制的村落,一有所得便将村落里的所有人杀死掠走。
李钦因此而损失惨重。
“哼,铁骑会以为我软弱可欺么?”李钦对此恼火不已。
为了对付铁骑会,他甚至有将自家军镇派往宣城郡的打算。。
他开始调兵遣将起来。
然而,就在李钦开始准备派兵的当口,传来了徐子陵和寇仲刺杀任少名的消息。
李钦放在江南的搅屎棍开始起作用了。
“呼……这两个小子做的不错。这样一来,我总算可以过一个好年了。”李钦如是想道。
铁骑会的任少名死了,铁骑会虽不至于就此烟消云散,但也好生混乱了一阵。李钦正好将南陵镇和巨鲲帮的高手调往宣城,增强了那边的实力。
如此,走到了大业十四年的三月,一件大事发生了。
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弑杀了杨广,劫掠江都,准备北返。
“江都兵变,杨广死了,江都乱了……我想出兵北上!”江都兵变的消息,李钦在当天就知道了,他迅速召集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