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熬鹰航空业-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踔潦峭ü谘兄浦械恼蠓绲日交啾龋蠢椿故呛苣讶〉谜角瓶杖ò。

    不得不说这些总设计师都是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但就是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歼18在空战任务中的气动劣势呢?或许,是应该和老孙那边沟通一下了。

    此时的吴总师还不知道,中航西南已经开始了对四代重型舰载机的预研工作,甚至连军队同样也不清楚中航西南有如此雄心。(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一章:试运营

    中航西南旗下的在研项目还能够有很多的精彩看点,甚至就贵羊航空工业园内的项目都还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项目,但毕竟这一众大佬也都是大忙人,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歼18的首飞之后,接着又参观其它的好几个项目,时间上排的已经是满满当当。

    当目送着飞机拔地而起,这些在共和国位居高位的大佬们终究还是离开了,但就在他们的离开的同时,93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才刚刚开始,这一年同样没有太多重要的项目,但只要愿意关注,那么总还是有很多可以令人激动起来的消息。

    仅仅是三月底的时候,从联合客机公司就传来了好消息,首先是英国那边的MPC…75客机适航证已经颁发,虽然随同飞机适航证一起颁发的只有通用公司的CF…34发动机适航证,但这终究还是意味着MPC…75已经拿到了第一张准生证。

    捷报传来之后,德国那边同样也忍不住了,毕竟这都是欧洲国家,对于英国所颁发的民航客机适航证含金量还是相当认可,如此一来,德国的适航证也就如约而至的到手,而有了欧洲两大工业强国所颁发的适航证在手。

    中航西南迅速动用起所有的相关力量,直接将各路相关的国内媒体大量的请来报道这一事件,传统媒体的纸质报刊上面则是大版面的头条报道,其它的什么CCAV台,一样也是在公关部门挥动着各种关系和金钱开路之后,再加上稍微透露一些之前总理对MPC…75项目的重视。

    于是,纸质媒体上首先在最显眼的第一版上面刊印了大大的《中德合作研发大型民用喷气式客机取得重大进展,欧洲多国允许投入运营》之类的标题,再配合着MPC…75客机的照片为底,还别说,采用了双发翼吊发动机的MPC…75只要选好了拍摄的角度,照片就总是能给人这就一款和波音737一个级别的飞机,于是在突然间各种宣传轰炸下的民众们热情高涨。

    再往后则是按照杨辉的指示,又拉出了之前的运十项目来,一番各种催人泪下的回忆之后,就比如什么‘对共和国大型民航客机总设计师马风山的专访’什么的,期间重点打了各种悲情牌,以传奇总师的角度对共和国民航客机史展开了回忆和分析,而这中间自然还是夹杂了不少的私货,毕竟这是为MPC…75造势而打的悲情牌嘛!

    这其中则历数运十各种生不逢时,又隐晦地提到了麦道82项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运十的巨大的冲击,甚至还给爆料出了所谓的美国波音公司专家的评论:“这运十就是一款性能不输波音707的大型客机,要是项目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的民航飞机制造业就是和空客公司同一时间起步,现在已经早就能够发展壮大了。”

    到最后则重点介绍了MPC…75项目的来龙去脉,通过对设立在共和国的第一条MPC…75的生产线、制造的多架原型机,有效地向外面透露出MPC…75是一款以我为主,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所开发的先进民航客机,然后又拿出近700架的订单做了一番炫耀,最终就是要表明共和国民航工业的未来在西北。

    当CCAV在每天晚上七点的电视连续剧《新闻快。播》中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对项目进行宣传介绍之后,那边民航总局算是明白了。拿到英国和德国适航证的MPC…75已经是无限接近成功,之前虽然同联合客机公司说的是只要能拿到法国的适航证,这边国内就给颁发适航证的事情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肯定也不能算数,毕竟此时的共和国因为法国对弯弯出售幻影2000的事情都闹的直接驱逐法国领事馆了,民航总局再傻也不会去提法国这茬。

    于是就在MPC…75获得了英德两国的适航证不到两天时间,93年4月3日,民航总局也接着颁发了MPC…75的适航证书,还不仅如此,为了弥补之前民航总局因为慢了一拍而给人们造成的糟糕印象,随着MPC…75适航证一起颁发的还有CG…2000发动机的适航证,这倒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收获。

    有了中英德三国的适航证傍身,MPC…75一下就风光了起来,随后联合客机公司也开始在世界各国申请适航证,而显然中英德三国的影响力还算是很不错的,一些同这三国签订合约承认对方所颁发适航证的国家则是直接就顺利的又发出了自己的适航证。

    总体来说,在这第一波适航证颁发的热潮中,以中英德三国为首的共计五十多个国家都向MPC…75开放了自己的民航客机市场,一些没有发适航证的国家也还是同意了MPC…75的过境飞行,这期间又带起一小波的订单,虽然不多但还算聊胜于无。

    而拿到了适航证的MPC…75客机也自然是抓紧了机会,趁热开始了飞机在正式投入载客运营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试运营。

    顾名思义,这试运营就是把飞机交给首批启动用户开展不载人的商业飞行,除了飞机不载人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和正式运营中的民航客机一样待遇,需要在机场上下“旅客”、装卸货物、排队起飞并降落,中间还会有这种那种的‘突发事故’,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运营上一段时间之后,飞机才能真正放心的投入市场。

    取得了飞机试运营权的主要还是客机项目的首批启动用户,共和国这边则是有着空军专机师背景的联航公司负责飞试运营工作,期间虽然没有正式载人,但各种航空货运任务则是安排的满满当当,而这也就开始了联航的航空快递业务。

    德国那边的试运营当然就是现目前MPC…75的最大客户汉莎航空,汉莎航空已经为MPC…75客机的运营单独成立了子公司:汉莎城际航空公司来负责,为了推进试运营工作的快速展开,按照汉莎城际航空的要求则是直接提供了两架飞机开展试运营工作,飞机在整个德国乃至周边的欧洲国家之间开展试运营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一阵疯狂的宣传。

    MPC…75的试运营工作大概需要半年时间,而这期间则是各种艰难地等待,虽然之前试飞时已经考虑到各种情况,而飞机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飞行,并且按照这些试飞数据严格地编写了飞行手册,并且因为有了之前运7的前车之鉴,MPC…75的飞行员培训任务也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杨为和厉云主持的地面模拟飞行系统还没有完成,试训交付中心就采用老办法,将两架之前用作试飞的试飞机拿来,在飞行员地面理论培训完成之后就直接拉上飞机,由教练随机一起进行各种培训带飞,以保证飞行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飞行操作能力。(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二章:7721工程

    MPC…75的试运营工作已经展开,CF…34发动机占据了先手已经装上了飞机进行试运营测试,特别是汉莎城际航空公司那边,合计170架的超级订单要是最后都采购了CF…34发动机就肯定是不能忍,但还好德国那边的MTU公司挺给力,在这期间也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MTU和德国政府一起出面,直接用一些政策性的优惠来说服了汉莎的母公司高层,也就决定仅仅只在首批前30架上使用CF…34发动机,后续的140架飞机会支持国产,使用在MTU公司总装生产的CG…2000发动机,而这也暂时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在这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巨大的压力袭来,CG…2000发动机最后阶段的空中飞行台测试、结冰飞行测试等项目都在不断地推进,一些特殊飞行条件不好进行模拟,需要在国外的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测试,美国那边肯定不给做,罗罗更是横眉冷对,最终还是负责CG…2000整个后续测试工作的克拉夫琴科提出了方案,将发动拿到俄罗斯去进行最后的结冰测试,这才算是解决了问题。

    但不管怎样,就算再着急上火也要把该做的测试项目都一个一个走完,在时间上就至少还有一年的最后期限,原本打算采购CG…2000发动机的民航公司也知道这款发动机性能好,但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也就都是把发动机的定型交付时间签到了94年,只要在这之前能够交付发动机就不会流失大量的客户,违约金也不用担心。

    和CG…2000发动机的遭遇不一样,提供给巴航工业EMB…145客机使用的MS…4小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却顺风顺水,这种小推力发动机虽然有市场,但盈利却并不多,也就不太受到三巨头的重视。

    发动机只要能够符合相关的适航要求,最后的适航证流程已经走完,英国提供的适航证还算是很有含金量,毕竟英国还有着罗罗公司这样的民航发动机巨头在,全世界范围内承认英国航空发动机适航证的国家几乎占据了90%。

    第一批的MS…4发动机因为在巴西建的总装线还没有正式运营起来,所以还是由331厂制造并整机出口,装上了前几架EMB…145客机也开始了试运营工作,和装到MPC…75上的CG…2000发动机的遭遇所不同的是,这EMB…145客机只有MS…4一台发动机可供使用,要想其它的发动机?

    对不起,我们不兼容!

    而鉴于巴航工业背后的诺斯罗普公司背景,EMB…145客机也很快就拿到了美国的适航证,一大批的美国订单正充斥着巴航工业上上下下,虽然飞机还处于试运营当中,但生产线已经开始了加足马力的生产,连带着这边331厂也是加班加点地组织生产任务,也是一副喜洋洋的气氛。

    定型了MS…4发动机之后,除了留下一批技术人员跟踪发动机在后续飞行中的小问题,其它的技术人员则是全部都转而去配套MZ…220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虽然MS…4涡扇发动机和MZ…2200涡轴发动机除了在核心机上相同以外,几乎就没有了相通的地方。

    但MS…4发动机和其它的涡扇发动机不一样,MS…4同样也是采用了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传家宝:齿轮传动技术,再加上608这边的技术人员干的活也杂,在MS…4之前还做过涡浆发动机,所以在涡轴发动机的减速齿轮设计上还算是经验丰富。

    集中起608全所的力量之后,爆发出来的效率还就是不一样,发动机的各个分系统已经设计打样,相关的部件测试也加快了进度,上上下下就是卯足了劲要拿下这共和国第一款完全自主设计的涡轴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这边的情况虽然很值得惊喜,但传到杨辉这里的时候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这个时候的杨辉正在参加光电探测系统公司当年为闪电配套研制的红外导航和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在这次的测试工作中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要测试由杨月带领团队所开发出的技术水平。

    虽然一开始整个项目是为歼18配套研制机载的内置光电导航瞄准系统而生,这一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中间确实走过不少的弯路,但最终还是磕磕碰碰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为歼18研制的一整套系统是属于内置式,所以是按照机头下方的固定空间来安排,因此为了保证尺寸就显得有些不修边幅,没有像吊舱式那样的简洁漂亮。

    机体内置版的整套系统在测试的时候是安装到了一架运七改进的特种试验机上面进行各种测试,在前面一段时间的测试中已经进行了夜间热红外成像功能的测试,得到的结果还算是能够堪用,毕竟以共和国的基础工业实力,在九十年代就能够造出堪用的整套系统本身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后续的激光器测试工作就还在测试当中,首先就是对激光发生器的功率进行测试、多云条件下的激光穿透能力测试,这时候因为激光的固有特点,在多云天气下的工作也并不是多么令人满意。

    多云条件下的正常工作有些困难,那杨辉之前想过的要在多霾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恐怕就更加难看了,所以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虽然激光制导还有很多原理上的固有缺陷,但其精确制导能力还是要重视起来,在2010年之前卫星制导的精确制导炸弹还威胁不到激光制导炸弹所牢牢霸占的高端市场。

    所以,一方面在选择了大力展发卫星制导炸弹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二十年之内都很难有可靠、精确的制导卫星系统,歼18还是选择了并行发展激光制导炸弹。

    而这次的测试之所以能惊动到杨辉这里,那是因为这次已经不是简单的整套光电系统本身测试,而是要进行第一次激光制导炸弹投放测试。

    这次的空投打靶测试,使用的炸弹并非是全新研制的激光制导炸弹,而是经过空军的协调之后,由当年研制7721激光制导炸弹的单位翻新生产了此前留下的多枚7721激光指导炸弹的测试样弹。

    要说起这7721炸弹,其实就是仿制了越南战争时老美首次投入使用的“宝石路”1,而之所以选择仿制“宝石路”1的整体设计,在于其结构特点和技术上比较成熟,而且实战使用中也证明这一设计的成功基础,而且单纯从整体设计角度来说,7721也基本达到了西方70年代初期的水平。

    但即便是这种情况下,共和国在77年就开始着手仿制的这款炸弹还是经过了前后共7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资金支持下在85年才开始了实弹测试工作,记得当时测试这型炸弹的载机还是用的老轰五为平台。

    当年在实弹投放试验中的7721制导炸弹成功实现了激光制导,导引头和弹载控制系统也基本达到了设计需要的标准,总体结构设计和大部分系统的试验数据都满足了设计要求,因此从结构设计和纯粹技术角度上可以认为7721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但这毕竟是六七十年代的技术,其导引头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测试中7721的命中精度无法达到设计指标要求,而且模仿“宝石路”I的设计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开始落后,所以官方说法则是这款炸弹仅仅是起到技术探索和设计队伍的锻炼作用,7721最终没有定型装备。

    上一位面在7721工程之后也确实没有了下文,经过了中间近十年时间的断档之后,直到96年的危机之后军队又重新开始拾起各种武备项目,精确制导炸弹再次被重视起来,于是又在97年开始了对随着苏27一起来华的俄罗斯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的仿制工作,7721是美系的激光制导炸弹,而97年仿制的俄罗斯KAB…500L又是苏制路线,两种炸弹除了原理相同之外各方面的设计都是大相径庭。

    所以,上一位面花费近十年时间,用大量精力和代价仿制7721所积累的经验和锻炼的科研队伍,早在这中间十年的断档中没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上一位面那样的选择确实是有很多基于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是7721在技术上确实落后,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共和国没有对这东西的迫切需要,于是就断了这条路。

    但现在这一位面不同了,7721在85年进行首次投弹打靶测试,后续又经过几年时间的各种测试之后才最终下马,因此在下马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歼18项目的开始,而歼18则明确提出要以精确制导炸弹为主要的对地攻击手段,于是刚刚下马不久的7721项目又被捡起来。

    而这时候的要求就不同了,首先是要在7721的基础上对导引头进行大规模改进,要求新导引头能够达到二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水准,到现在的93年虽然依旧还没有完成新一代导引头最后的研发定型工作,但至少在技术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科研设计队伍还能够继续维持,资金上也有军队和中航西南这边从歼18项目中拿出一小部分来支持,因此还算是过得去。

    而这次对机载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中,使用的还是那边提供的几枚当年7721项目的样弹,炸弹各方面都还算保养的不错,稍微测试翻修一下就能够投入测试,反正这次测试的又不是制导炸弹,而是在测试激光制导系统,因而对炸弹的精度要求不高,7721也可以接受。

    现在,一枚样弹就被挂到了运七的机翼下,正在往杨辉所在的预定靶场飞来。(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三章:一发命中

    测试打靶工作算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在地面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看起来高大上的靶标,就是在空旷的泥地靶场建造一个简单的水泥石台,模仿了一栋水泥建筑而已,其它的就实在是不能再多了,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测试靶,却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现代航空兵在对地攻击中最常见的目标,自然也就能够起到最好的测试作用。

    远处慢吞吞飞来的运七飞机,巨大的螺旋桨搅动着前一刻还算平静地气流,眼看飞机已经越来越接近靶场上空,此时机上的工作人员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和忙碌,设计中的整套光电瞄准系统是用在歼18上面,而歼18全程都是飞行员一个人操作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这就要求整套系统拥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准。

    因此,这次测试中一系列的地面目标搜索、激光指示、炸弹投放都是一个人完成,这也是整套系统在设计中的一个硬性指标:人机交互和自动化。

    运七上面安装的机载雷达并不具地形测绘能力,因此在激光瞄准系统执行对地攻击的时候就没法通过雷达测绘出的地图来获得地面的实时影像,而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光电瞄准系统的另外一个强大的功能,红外导航系统上集成的地形跟踪雷达和前视红外传感器介入工作。

    这个时候它们的作用就不是提供飞行导航,而是利用强大的红外搜索呈像功能,以此快速地测绘出地面的不同热源所构成的热红外影像,再通过系统的快速处理之后,就是可以供飞行员参考使用的地面红外数据。

    此时得到的图像其实就已经包含有地面水泥石台的红外影像,操作员连续对显示器上显示的水泥石台所在位置进行调整,上、下、左、右调整都可以,反正就是尽可能的让水泥石台显示在显示器的中间位置,根据任务需要还可以进行图形放大处理。

    通过一段简单地处理程序之后,显示器出现的影像就是最清晰、合适的地面水泥石台,再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激光瞄准指示。

    在启动激光定位器之后,显示器中间就会出现十字准心,手动调整视角将准心压到水泥石台的正中心位置,当系统提示完成了激光瞄准定位之后,再将十字准星锁定在当前的将目标点位上,后续虽然飞机还在空中不停地移动,但是激光定位器也会随着飞机的移动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度,保证对目标的持续锁定。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目标搜索和瞄准工作,测试人员则开口同地面指挥中心进行通话,杨辉已经在指挥中心通过运七上面的机载空地数据共享系统,实时观看了刚才的一系列搜索操作流程,听到机上的操作人员请求投弹授权。

    也就对着麦沉着地发出命令:“允许投弹!”

    随着地面授权投弹命令的到达,操作员随即按下炸弹投放按钮,运七机翼下挂载的7721激光制导炸弹轻灵地落下,而根据激光定位数据的指示,炸弹在风标式导引头的导引下,沿着指定飞行路径精准地飞往地面目标。

    大概过了几十秒之后,远在靶场外围的杨辉一行人也都听到一声沉闷地响动,虽然这次的靶弹并没有填装战斗部,是属于不会爆炸的测试弹,但上千米高空投下的500KG重物砸到硬化的水泥上,要是没有响动就是怪事儿了。

    “炸弹已落地,你机可以返航。”

    给了空中的测试机一个返航的命令之后,杨辉也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现场看看投弹的命中结果,因此招呼着靶场的众人一起往预定的着弹点赶过去,这时候的吉普212就不存在什么超载的问题了,坐上人之后司机就一脚油门下去,如同狂奔的野牛一般往靶场内部绝尘而去,一路上在泥地路面上掀起一阵阵的扬尘,走在后面的车自然就要受罪了,毕竟212还是属于拉风的敞篷设计。

    相比起杨辉等人在地面的慢动作,天空中的测试机上面要想获得测试结果就要简单太多了,实时红外影像更新后显示,地面的水泥石台已经出现了一处显眼的点红外热源,这明显是刚才的炸弹和水泥石台高速碰撞摩擦之后才有的高热红外源。

    根据操作员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心里已经有了结论:“效果不错,虽然没有命中正中心,但初步评估应该是打到了7721炸弹的精度范围,这证明我们这套机载搜索瞄准系统是到达了预期的效果,所以都返航吧!”

    这时候的武器操作员终于放下心,取下自己身上的装备,才打算站起来活动一下,而刚刚站起来之后,旁边的另外几位随行工作人员就抢着过来看显示器上已经定格的热红外照片,一看果然是精准地命中了地面的目标。

    再三确认了情况之后,马上就有人到前面的驾驶舱去通知运七的飞行机组,再怎么这也是一起执行测试任务的机组人员,任务成功了大家就应该一起乐呵乐呵,然后才是机组一起愉快的打靶归来。

    地面以杨辉为首一行人正在不断地深入靶场内部,远远地已经可以看到水泥石台,测试弹不会爆炸,所以看上去一切都还保存完好,直到越来越近之后

    这边的汽车刚停稳,杨辉第一时间跳下汽车,后面的杨月同样也是紧随其后,前后一共八人一起走到水泥石台上。

    最显眼的就是距离划定炸弹落点中心四米处的一个大洞,从外面看肯定是看不到已经深入了石台内部的靶弹,唯一能够看到的只有洞口处的龟裂向四周延伸,在旁边还有几片脱落的弹翼,但也因为剧烈的撞击而变形。

    示意现场调查取证的人员赶快上前,对着着弹孔的洞外部一阵拍照之后,这下杨辉才往洞口走近,透过洞口则看到了插在下方沙土上的靶弹:“从这个入射角来看,靶弹是垂直攻击了水泥台的顶部,证明导引头是确实接收到了激光瞄准定位数据,所以这次的测试基本上还算是成功的。”

    大概给了结论之后,又站起来退到了一边去,其它的评估人员也是一个一个地上前观看并记录,另外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进入测试的水泥石台内部,毕竟这水泥石台是按照一间房子设计来建造,其内部则是空的,进去之后就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插在地上的靶弹。

    杨辉则是没有打算一起进去凑热闹了,现在已经大致确定了测试工作是成功的,而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至少关乎歼18最重要的一项对地精确攻击能力是大致不同担心了。

    看到走过来的杨月,这也是笑嘻嘻地夸奖着:“还是老婆能力强,这应该是第一个完成18配套子系统的总师,其它的雷达、发动机,电子战系统都还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硬是让人感觉到各种压力巨大,到今天才算是有了一个好消息。走,今天我们要准时下班,回家我下厨给你庆功!”(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四章:新的挑战

    为歼18配套研制的机载内置式光电导航与瞄准系统完成了第一次打靶测试,一切数据都显示设计的整套系统是合适且可靠的,后续还有的就是一些细节性的测试和优化,需要找到整套系统的性格并摸透它。

    毕竟大型军事装备也并非是多容易上手的,单就是搜索并调整地图、红外影像就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这年头可没有鼠标来给你搞什么图形操作,这东西在战斗机上是绝对的不好用,而2010年之后新设计战机上使用的触控操作面板,搁在这时则更是天方夜谈一样的设计。

    至于激光瞄准系统所固有的缺陷,比如在激光定位中心锁定了目标之后,其实也并非就能够一直保持精准的锁定,随着时间的过去和飞机在空中的不断位移,这种锁定后的定位偏差也会不断扩大,所以这就需要在锁定了目标之后尽快投下炸弹,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准确。

    以上的种种问题都是需要在后续测试中来不断摸清楚,而这些也并非是这边杨月研制的光电导航与瞄准系统的独有问题,几乎这一时代的所有导航瞄准系统都有这种问题,包括美国佬和法国佬的产品也都是一样。

    倒是测试完成后的几天,尽管后续的数据整理工作都在展开中,那边的杨月却把工作重心投入到了光电导航与瞄准吊舱的设计工作中。

    要把各种相关设备全部集成到两具吊舱当中,还需要考虑到本身的气动阻力,同飞机之间的数据、电源接口,吊舱内电子元器件的冷却设计等,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将设备集成到狭窄吊舱中的任务其实还比机体内置设计要复杂很多。

    但这套设计又必须要做出来,以后闪电战斗机的外销首先需要用到这套设备,而且只要数据接口能够兼容,就算不需要用到瞄准吊舱,但是诸如十号这样的空优机在执行夜间飞行任务,比如为歼18进行护航之类的时候,挂上了导航吊舱就能够大大增加飞行中的安全性。

    若是把整套系统装上现役的轰6轰炸机的话,那么轰六其实也可以打激光制导炸弹,而这种事情好像美国佬就不是没有干过,人家直接就把吊舱挂上了B…52老爷轰炸机,虽然在通常情况下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现代化的大型轰炸机大多都是配备了完善的对地投弹系统,即便是丟自由落体炸弹,人家也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精度,但不管如何,这也至少证明了吊舱型的光电导航与瞄准系统是很有必要也发展一套的

    倒是这个时候的杨辉算是能够难得的清闲上一段时间,中间不仅有参加过闪电舰载机的首飞工作,甚至第一次陆地上拦阻着陆测试也在六月中旬做了测试,期间也接待了来自巴西、泰国、埃及、沙特的相关考察人员,甚至巴赞造船厂的航母设计师都有前来,各方对闪电舰载机项目的现阶段研发进步表示满意。

    虽然多方都还没有表示要下订单采购,但这并不是杨辉所担心的,反正就算他们下了订单要采购,那也是在巴航那边的生产线上进行生产,中航西南会提供大约20%的关键子系统用作生产,但这些都不用杨辉太操心。

    唯一能够引起杨辉重视的,大概就是英国佬这次似乎在皇家方舟号航母被击沉之后,全国上下都受到了刺激,新一轮的舰队型航空母舰建造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