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熬鹰航空业-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大利马基公司已经有所让步,虽然还是不愿意在反尾旋试飞中合作,但为了不让共和国和苏联走的太近,马基公司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了洪都厂,在陆总师的带领下对强五进行现代化改进,同时也监视共和国和苏联的合作进程。
到时候莫罗佐夫试飞院、马基公司之间,又会在洪都这块异国土地上爆发出怎样的龙争虎斗,在共和国又能受益多少呢?
这都是一些后话。由于偏移了历史轨迹,杨辉也不知道最后成什么样。杨辉现在正眼巴巴地看着被命名为YZ1的大边条翼技术验证机,这款验证机已经首飞了有一个月半时间了。但现在这次试飞的意义又不同。
前几次是对飞机本身进行出厂试飞,飞的很保守。现在不同,这次将会更加大胆地针对性对大边条翼带来的优缺点进行测试,也就是说现在的试飞才是这款技术验证机真正要做的活。
“厉云,前几次的试飞都很保守,对电传系统的要求不高,甚至就没有做过大幅度的机动动作,这次要做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大仰角机动,对电传系统的要求很高啊!”
杨辉现在没有去打搅试飞员。他从最开始就关心大边条翼的研究,这是西南科工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现在杨辉对验证机本身气动设计已经没什么担心,唯一还有不放心的也就仅仅是这架验证机所使用的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作为这次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研制中的一员大将。厉云虽然只是一位跟随导师来参加项目的学生,但架不住他在电传飞控、软件编程中的多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在这次的项目中大放异彩,就连诺斯罗普的技术主管都对厉云表现出的能力刮目相看。
以至于这次参加电传飞控攻关0611、洪都两大单位都抛出橄榄枝,要准备把这人才招揽到麾下,好在杨辉早就有了准备。厉云这位表现出非凡能力的潜力股早就是西南科工阵营的一员。
起飞之后做了一下热身,马上就要做大幅度机动测试,杨辉自然是和厉云站在一起,有啥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提出来。
厉云作为这次飞控编写中的主力科研人员。对飞控中的飞行控制率很有信心。
“只要飞控的硬件方面不出问题,那整个飞控就不会有纰漏,飞行控制率是不会出大问题的。我们模拟运行了很多次,一直都是运行顺畅无差错。”
厉云对这次的飞行控制率编写很有信心。甚至他的自信感染了杨辉这位总经理,现在的验证机试飞是杨辉上任之时开始的。容不得出什么纰漏。
试飞员将操纵杆拉起,飞机进入大仰角飞行阶段,这就明显看出了大边条翼的优越之处,和歼七四试飞中的大迎角爬升相比,实在要好上太多、太多。
两款飞机都是同样的推力,大边条翼设计仰角可以做到更大,维持大仰角爬升的时间也更长。随即是试飞员对下一个试飞项目做出试验性的动作。
迅速蹬舵,飞机进入现代空战中非常注重的盘旋飞行性能测试,要测试的不是稳盘旋性能,而是瞬盘性能。
瞬盘性能是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中是非常重视的一点,在第三代战斗机中,高性能导弹的出现,需要的就是先敌人发现、先敌人锁定,然后发射导弹。
为了抢先发现敌人,就需要雷达抢先照射敌机,需要机头先指向敌机,需要更快的机头指向速度。机头指向速度就是指:瞬盘。
空中飞行中的验证机就做着这个动作,伴随着大边条翼的气动改善之后,试飞员和地面的测控人员惊讶的发现,采用了大边条翼设计的飞机瞬盘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于总师,你来看看这份测控数据,这是我们最开始风洞试验中都没有发现的新情况,大边条翼设计对瞬盘能力有很大的一个增幅,这一点的出现再次将大边条翼技术的重要性提高一个档次。”
说着,刘军就把刚才拿到手中的测控数据递给于总师,尽管飞机还没有降落下来,但地面已经产生的巨大的轰动。
紧随而来的杨辉也得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大边条翼对瞬盘能力有增幅,这又是一个新情况。
围着一大群人在这里,不仅有西南科工的科研人员,诺斯罗普派来的技术人员也喜不自禁,当时诺斯罗普研究小边条翼的时候还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现在一试验就出来了新的情况,真是实践出真知!
“的确是新情况,这说明我们对大边条翼的探索还不够,现在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对大边条翼的研究加大投入,争取在87年年底之前将大边条翼的试验做完,彻底掌握这一技术。”
杨辉首先表态要加大对大边条翼技术的投入,诺斯罗普技术主管也紧随其后的表示会要求美国母公司排出更多的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科研设备。
离开激动的技术人员人群中,杨辉来到跑道旁边,就等着试飞员将飞机平安的开回来,只有飞机飞回来,才能保证后续的试飞、科研进度才能有序开展。
亲自将登机梯搬到试飞机旁边,又上去帮助试飞员打开座舱盖,第一时间和试飞员握手表示祝贺。
“感谢,这次试飞让我们得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数据,有了这数据的佐证,我们对大边条翼气动性能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后还要看你继续试飞!”
试飞员虽然不是西南科工的主力严修福队长,但也是经验丰富,从歼教七A开始就一直驻扎在西南科工执行试飞任务,对西南科工研制的歼教七A,歼七四飞机都有深入的了解。
刚才做瞬盘试飞的一瞬间,就感觉到了这款大边条翼试验机的不同之处,瞬盘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简直和老式歼七飞机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区别。
“一定、一定,这次新情况我也没有想到,到现在都还有些难以平静,以后的试飞我会全力以赴的。”
能不高兴、刺激吗?做个形象的比喻稳盘是地面汽车的小半径转弯,瞬盘就是更牛逼的漂移,正常的转弯肯定没有漂移来的刺激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九章:遇到宝贝
大边条翼技术验证机获得空前成功,测试到的数据表明大边条翼技术的潜力远超最初的估计,西南科工自然加大了对大边条翼技术的投资力度,倒是诺里洛普方面的回应还不大。
距离上一次技术验证测试试飞已经两个月,已经是87年二月底,云贵高原的春意越来越浓,这时诺斯罗普又传来消息,让杨辉为之一震。
看着诺斯罗普传来的消息,杨辉陷入了一阵沉思,这美国人倒是有些意思,现在提出要加深技术合作,却又不给具体的提示,看样子倒是像空口白话,没有任何意义,不管它
看到第二份公文之后,杨辉这才眼前一亮,或许应该把早已经准备好计划拿出来引诱一下美国人了。第八届国际吸气发动机会议,这也是一个好的机会。
看到冠以了‘国际’两个字之后,这就说明会议很有影响力,事实也正是如此,国际吸气发动机会议,最主要还是对透平类发动机的研究,也就是涡轮转子是发动机这一类。
共和国在85年的时候就承办了一届这会议,地点就设在帝都香山,当时共和国数得上的吸气式发动机研制界专家都被拉去了,而当时主持召开会议的就是吴忠华老先生。
现在第八届国际吸气式发动机会议再次召开,而地点则是安排到了美国,作为五大流氓之一的共和国,航空发动机工业虽然比较落后,但好歹也是还有存在感的。
加上前不久涡扇10发动机随着歼七四发动机的展出。性能被公开展示,也还勉强算是不错。于是来自美国的邀请函,通过诺斯罗普公司的手发到了西南科工手中。
看着这一纸邀请函件。杨辉倒是自言自语的坐在椅子上说到:“要去参加会议也是应该,但这回吴忠华老先生肯定是没法去了,或许可以考虑安排一些年轻人去见见世面。”
西南科工现在年轻人比例已经是一年更甚一年,每年分配到的年轻大学生、研究生都挺多,是该要加速年轻一代的培训了。
想了很多,杨辉已经准备好要回二所安排一下,通用公司那边的机会也该要利用起来。
最后却还是没有去二所,杨辉径直来到了新的钛合金加工工厂,这里已然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工程兵部队的能力确实强大。经过接近五个月时间的建设,厂房早就建设完毕,其他配套设施正在进行建设。
最主要的钛合金加工厂房早就建设到位,加工设备都已经开始了试运行,钛合金材料精炼车间建设进度还有些落后,大概要年底才能初步投产。
只能是采用苏联毛胚开始试验性的加工,在苏联专家的培训下,大量的技术人员在不断成长,做出的产品性能还不错。已经可以勉强装上发动机使用。
杨辉自然不是跑来听苏联专家讲课的,他有更加重要的事要办,找到许久没有见面的白所长,杨辉有事要商量。
“所长。我这次来加工基地这边,主要还是有一件大事要和你商量一下,运作好了我们说不定又能有一次类似从苏联搞到钛合金加工技术一样的好处。”
杨辉早就有了想法。现在基地具备了钛合金加工能力,可以开始对钛合金材料做的机械构件进行研究。用以支持杨辉的理论。
白所长对杨辉上任这半年的工作很满意,看到杨辉过来。本来是打算和杨辉交流一下管理心得,但杨辉这突然又带来的新消息,勾起了白所长的兴趣。
“什么情况,说来听听,能搞到堪比钛合金加工的技术,我肯定是举双手支持,有什么计划都可以研究研究,我这边肯定给你最大的支持。”
有钛合金加工基地的支持是肯定的,问题是现在钛合金加工基地人多眼杂,杨辉可不想让苏联人看到马上要开始的研究,这可以绝对保密的项目。
“支持肯定是需要的,就问现在加工基地有多少可以独立做关于钛合金构件测试的技术人员,要完全对苏联保密的那种,新计划不能泄密。”
听了杨辉的要求,白所长也没有怎么多想,具有保密性质的科研项目,白所长这辈子也见多了,在他看来这也不过是众多保密项目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仔细思考一番,又拿出一份名单在上面勾勾画画,看样子是在勾选那些人可以独立于苏联专家做项目,前前后后也就划出了不到十人。
“看看吧,现在整个工厂这边就这些人可以有独立做项目的能力,能带队伍做技术只有这两人可以,你自己权衡一番吧!”
迫不及待拿着长长的一串名单,一共只有六个人名字前打了勾,还有另外两个人名字前面划上着重号,一共加起来也就是八个人,的确如白所长所说,人数不多。
仔细合计一下感觉八个人似乎也勉强够了,兵贵精而不在多,做一个小的测试项目用不了几个人。
再看着这些人名,杨辉要准备选出一位技术带头人员,两个划了着重号的人名映入杨辉眼中,看到第二个名字的时候杨辉一脸的不敢相信。
“这这”
第二个划了着重号的人名看的杨辉一愣一愣的,这位怎么也给整出来了,上一位面中0011基地完全就和这位没什么交集,现在怎么也被自己的蝴蝶翅膀煽动过来了。
这到底又是何人?为何能够给杨辉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再一看名单中,赫然写着:项巧。
项巧者,何人也。为何能让杨辉大吃一惊,她又有什么能耐!
要说这位项巧,就不得不说她的功绩:83年南昌航空毕业,做过涡喷7、涡喷13发动机叶片疲劳强度研究、表层渗铝研究、防腐蚀涂层研究、发动机叶片裂纹修复等等
这是她在技术上的功绩,说起来她在技术上都是非常有一套的,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牛逼哄哄的技术,能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的裂纹进行修复,这种技术得要什么级别?
要说后世她在技术上最大亮点就是对发动机进行修复,利用她发明的技术,可以把共和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发动机大修翻新之后,整体寿命甩俄罗斯原产货一条街。
这就是神一样的人,按理说她在技术上这么牛就算是顶天了,但别忙,人家技术牛逼的同时,还直接登顶管理层。
从老厂长手中接过大权之后,硬是能将命不久矣的工厂活过来,还搞的红红火火,进化成现代化的航空发动机维修企业,工厂资本每年两位数增长,绝对是能比的上共和国经济发展速度。
就是这样的人物,上一辈子这位是该在锦官城的军队工厂工作,然后发迹,现在居然阴差阳错的来到了西南科工,这真是捡到了宝贝啊!
杨辉在14年出事,他不知道的是,再过一年等到15年就可以看到这位神一样的女强人问鼎工程院院士,这简直就是牛的飞起。
当然,就算不知道,也不妨碍杨辉对项巧的重视,既然阴差阳错的来到西南科工,那杨辉就要好好的用好这样的人才,技术、管理双料复合人才,实在是难得啊!
或许,这次的钛合金测试项目交给她来做是最好不过,可以让她提前大放光彩,杨辉要准备做的钛合金项目完成之后,完全可以让她名利双收。
后面其它的事都能水到渠成,西南科工本来就有大胆使用年轻人的传统,没看到杨辉就是最好的列子吗?(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章:卖个好价钱
大办公桌围坐着八人,这是现在仅有的一支有能力做钛合金加工零件测试的队伍,八人中六人都是年轻人,这队伍确实非常年轻。
“相信大家都在好奇我把大家叫来的原因,简单:现在要准备开展一个保密性比较高的项目,经过观察认为你们有能力不依赖苏联专家开展项目,所以就将你们找来。”
原来是要让自己这些人开展一项保密项目,这还真是隐隐有些期待啊!都是才从大学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项目。
忙不迭是的点头表达决心:“没有问题,一定尽所有能力为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项目练手,总比跟着苏联专家学基础技术有意义,只要一个项目做下来,该学习、该具备的技术都有了,这一点众人还是知道的。
在广泛听取了项目组八人的意见之后,第一支钛合金加工、性能科研队伍就这样开始了项目,也不再多说废话。
“既然是做钛合金加工技术的科研队伍,我们这次的科研项目肯定就和钛合金有关,具体的情况后面会有资料发给大家,现在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项目名称:《钛合金压气机与钛合金机匣之间公差配合变动后的运转》。
科研项目说个大概实际也并不是太难理解,但要准确描述出来就确实要花些笔墨,往往都需要一个长长地标题。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能让人一目了然的知道项目内容。
就比如这时候,杨辉刚写完项目名称。众人就已经明白了一些情况,多多少少猜出一些情况。伴随着心里猜出来这次的项目之后。对项目的疑惑和不解却更加深入。
叶轮和机匣之间的公差配合都是有严格技术指标,通常都是根据经验、加上发动机的特殊情况在制造之前就定下来了,这东西没事谁会去改动它,就算要改动也没有意义。
既然是研究,那就不要管太多,直接摆出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公差配合扩大,这会导致压气效率直线下降,一般没人会这样干;另外一种则是公差配合缩小,会导致叶轮和机匣产生巨大的摩擦。最终的情况就是长时间摩擦导致发动机叶片断裂,或机匣磨穿。
这种事很多:比如杨辉刚到当时西南科工的时候,就遇到了歼七飞机空中重大险情,几乎炸毁了半个后机身。
事后调查分析:这是典型的叶轮和机匣之间的公差间隙太小造成的事故。进一步调查公差配合缩小的原因,居然是人为疏忽造成的,只要按照技术指标制作,完全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现在西南科工引进了一批国外的先进加工设备之后,叶片已经可以做到完全互换,类似当年涡喷7发动机的事故肯定不可能再产生。
既然叶轮、机匣之间的公差不会再出现缩小的情况。公差扩大导致的结果早就有了成果,那杨辉现在提出的这个项目咋一看起来完全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
最先想出的这些问题的就是项巧,她毫不犹豫的指出这俩点,一点也不留情地批判到。
“……所以我认为。这项目完全没有研究的必要,不管是采用钛合金,还是钢制的叶片、机匣。他们都是一样的结果。我看还是将这笔经费用来研究其它的方面吧,比如对钛合金在加工中的形成的硬化表皮的再加工问题。”
果然是传说中的女强人。说话犀利、直白,同时又有着极高的自信。一上来就准备挑战钛合金加工的五大难题之一,让杨辉不得不感慨,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项巧说的很这正确,国际学术界对压气机和机匣之间公差配合早就研究的相当成熟,但权威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地方。
“说的有道理,但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对设计中规定的公差配合大小进行研究,这早就有了定论,我一点也不反对。我要研究的是在长期使用中,叶轮产生变形之后导致叶轮直径增大,从而导致和机匣之间变成过盈配合,这时又会产生什么问题?”
发动机长时间使用之后,会导致的公差配合变动,甚至从间隙配合变为过盈配合,从而产生摩擦
“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研究啊,使用方会有经常性的检查,叶片和机匣产生摩擦之后也不会马上出问题,定期的检查中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更换就行了。”
一位中年技术人员看到刚才项巧一位小姑娘侃侃而谈,这时候也站起来,他要为大老爷们儿把场子撑起来,说的是有理有据。
通常情况下,这话说的也是对的,只要不是钛合金和钛合金零件之间摩擦,一切都不是问题,但……
点头肯定这话说的没错,通常就是这样的,杨辉又准备再说一下具体到现在研究项目中情况。
沉默之后的项巧发现了什么,激动不以:“若是放在以前,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但现在随着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大量运用,这一点已经不成立了!”
坚定地摇头,项巧想明白了杨辉为什么要提出研究这项目的原因了,实在是现在国际上都没有意识到这问题,一旦问题爆发,后果绝对是不敢想像。
杨辉本来是打算由他来说出问题,现在情况出乎他的预料,项巧在自己的提醒之下,似乎看出了关键节点所在。
如此,杨辉就没有争风头的必要:“那好,就由项巧同志来说说她的看法吧,她有不同的看法,也许和主流观点并不相同。”
默默地坐下来,将话题主导权交给项巧,女强人终究是要发光了。
没有什么推辞,接过杨辉的话题就开始说出自己的猜想。
“传统的钢制叶片、机匣之间就算产生高速摩擦,也不会立刻出现不可避免的灾难,但现在我们要把机匣和叶片摩擦放的条件在钛合金中就不一样了,钛—钛之间产生摩擦必然失火,这是钛合金的固有缺点导致的!”
这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若是没有想到这里就算了,但这话一说出来,所有人心里都直冒冷汗。
钛—钛之间高速摩擦起火,这问题是学术界公认的,这猜想百分之一百是对的,只要稍稍做一下试验就能得出结果。
此时的众人才算明白杨辉提出这个看似没有任何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这怎么没意义?
现在国际上稍微先进点的发动机无不是大量使用钛合金,机匣、叶片同时使用钛合金实在太常见。
项巧果然说对了,杨辉再次肯定这一点:“说的很对,钛合金机匣、叶片不能同时使用,但现在国际上很多发动机都犯了这个大错,典型的就是通用公司的GE9核心机。”
技术强人,加上管理上的隐藏天赋,项巧听到杨辉说通用公司大名鼎鼎的GE9核心机有这样大的隐患,马上就读出了这里面可以操作的地方。
“我们这个研究若是公布出来,绝对是颠覆性的成果,但我们现在绝对不应该公布。当通用公司发动机问题爆发以后,我们可以将这项成果卖上一个好价钱,或者换我们急需的某种技术。”
说话间,女强人气场若隐若现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一章:总是有惊喜
关于钛合金叶轮、机匣之间高速摩擦之后的起火的问题,已经在杨辉的关注之下完成立项,至于技术带队人员,杨辉自然是选择了技术、管理双料强人项巧。
而杨辉本人,他倒是想要在这个项目中停留一下,希望可以早一点做出结果,不过鉴于现在西南科工的密集科研项目同时进行,确实需要他随时救火、糊裱。
杨辉在这边项目开始之后,仅仅一周时间不到,连用于做试验的钛合金叶轮、机匣都还没有看到就离开了。走之前倒是和白所长有一番交流,将整个项目利弊都尽数道出,再次强调了项目的重要性。
打道回到二所,将这次第八届国际吸气发动机会议发来的邀请函给了这次涡扇10发动机研制的总设计师,要派人去参加会议,肯定还是绕不过总师。
“希望温总师去参加会议的时候,尽量多带些年轻人去看看,我们需要多培养年轻技术人员,实在是我们人才断层严重,得加速培养年轻一代。”
杨辉知道年轻人的重要性,温总师同样也知道:“当然,这次的会议我心里已经有了计划,既然公司愿意给钱让我们去参加会议,我自然是要多考虑年轻人,十人的队伍,我至少安排七位年轻人去,尽量多照顾、培养一下吧!”
爽快的答应了杨辉的建议,这时候温总师就露出了狐狸尾巴,好不容易遇到了杨辉,现在整个公司的能拿出来用于研究非国家立项技术的资金都在杨辉这位总经理手中。温总师现在要准备申报一个项目。
拉着杨辉来到一边,又拿出计划书摆在杨辉前面。看起来还挺厚,两杨辉都被吓了一跳。这得要是什么科研项目,计划书都这么厚,这得要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填的满。
还没看这计划书,杨辉就在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番,到底现在还有多少能用来使用的经费,不算不知道,一算才发现还真的没几个钱了。
虽然杨辉这几年也给基地搞到了不少资金,有当年的导弹运输费,也有几次对外军售的收入。还有航模在前几年的暴利收入。看起来好像挺多,巴拉巴拉之后加起来也有了近十亿美元的收入。
和收入相比,正在消耗资金的项目一样也不少。首先是西南科工投资铝锂合金研发、高温单晶;正在吞钱的新一代中推核心机研制计划;以及和诺斯罗普合作的关于双发战斗机的预研,YZ1大边条翼技术验证机;各种渠道添置的精密加工设备。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的项目。
倒是L8教练机现在有了埃及确认的订单,第一笔资金已经到位,预计已经可以支撑到L8教练机研制完成,这是唯一不需要再持续投入的项目。
大项目不少,小项目更是零零碎碎、杨辉都懒得再多罗列,反正是经过一系列的项目之后。现在西南留下可以使用的流动资金只有两千万人民币,以及两千万美元的外汇。
“我们现在的资金已经不多,若是项目太大我肯定是没法儿批准,具体的还是我看看这项目再说”
这才拿起计划书。大致浏览一番之后,对这项目已经有了想法,他只有用一句话来评价。
“这项目的确很有研制的必要。但不是现在,我们钛合金叶片加工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合格的材料也还没有拿出来。现在就改进涡扇10发动机高压压气机的叶片材料是没有必要的。”
这份计划书就一份关于涡扇10发动机的后续改进计划,改进高压压气机叶片、将简单收敛尾喷管改为收敛扩散尾喷管。
两条改进措施。在杨辉看来只有第二条有必要继续,至于第一项将压气机材料改为钛合金,这实在是太奢侈了,本来就是一款靠性价比吃饭的飞机。发动机也没有必要耗费大量精力、金钱,用上昂贵的钛合金。
听到杨辉这就将涡扇10发动机改进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划掉,温总师实际上是很不愿意的,但杨辉说了原因之后,又觉得挺有道理。
想了想,先暂时听杨辉说完,刚才只是驳回了压气机材料改进,第二点还没有给个说法。
“那么,另外一项该井措施又怎么说,我们采用的简单收敛尾喷管损失实在太大,改成收敛扩散尾喷管是必须的,攻克这技术之后,我们的以后的新发动机都可以用上”
温总师大有将收敛扩散尾喷管有点都说一边的样子,杨辉及时将他打住。
“不用说那么多,收敛扩散尾喷管的事我知道,很早就开始了预研,现在的确是到了将这个项目推进到工程研制阶段,这些钱我还是能批准。”
虽然没有全部同意自己项目,但好歹也还是捞到了一个尾喷管改进,也算是不虚此行,新的尾喷管使用之后,发动机性能又能再上一个台阶。不能增加推力做到开源,那改进尾喷管,降低不必要的推力损失做到节流也很不错。
温总师这才满意地放走杨辉,拿着批下来的条子,温总师已经去准备开始涡扇10发动机的改进,他才没有时间去管杨辉。
而杨辉也来到了久别好久的老同事钟建设所领导的齿轮传动项目组,在这里杨辉看到了一支疲惫而又充满活力的队伍。疲惫的是他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些科研人员已经很久没有睡上好觉,但他们依然充满活力,做项目做的飞起。
默默地走到一旁,将早已干涸的水壶装满,重新回到项目组的时候,杨辉这才把沉迷在技术中的钟建设叫出来,询问着项目进展。
而钟建设给出的消息则是让杨辉又惊又喜,真是每来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什么也不说继续听钟建设介绍。
“所以,当时花的那几百万美元一点也不亏,不仅得到了很多极端优秀的加工、设计技术,为我们正在研制中的行星齿轮传动减速箱起很大的启发,同时还让我们在涡浆发动机用的齿轮减速器上有了突破。”
拿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