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朕的霸图-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稳住!准备接战!”朔方军左阵前排指挥官,名叫冯绍武,原为冯氏家将,也是久经战阵的老卒,现在临时任命为步军都使,负责前五排的防御作战。
以步制骑,自然是典型的枪盾阵,不过也就是前排大方盾有人的肩膀那么高,左右相接,严密合缝地竖立起来,顶上架设一丈五,约四米五的大枪;二排就是一丈约三米的大枪,加齐胸高的厚木盾;到三排就是步军制式木枪,长约七尺两米一,后两排仍是长枪手和刀盾兵,这是作为预备填补的。
野辞奴拉所部四千骑接近周军大阵到八十步,便迎来的了一阵密集的箭雨,阵阵闷哼声响起,翻倒了几十骑。但同时,他们也张弓还击,朔方军左军出现了小规模的混乱,不过很快被预备兵力填补上。
两轮箭雨后,野辞奴剌所部前锋首先冲撞上周军步阵正面,如撞铜墙铁壁,一片人仰马翻。但二、三梯队继续冲击,周军大阵吃力不住,东倒西歪,摇摇欲坠。
前三个梯队未能破口,人马撞上枪盾阵,也基本失去战力,仅少数几十骑向两边逃归本阵之后。前面腾出了空位,四、五梯队也随之冲锋,周军填被兵力未能及时堵住,前排顿时凹陷进去一个十来步宽的半弧形。
野辞奴剌并没冲在最前,而是在中本阵中心位置,见此情形大喜,大吼着命前锋继续下一个波次的冲击。果然,周军来不及调整,前排破口,但第二、三排也在抓住时机堵住凹陷。
连续七、八个波次的冲击,军周正面前三排被破开,野辞奴剌也终于冲到了前面,直接纵马从破口飞跃而进,趁机扩大缺口,左右骑从跟进绞杀。
同时,李光信也从侧面打开了缺口,横向突入进去,几乎所向披麾,边角很快被击溃吃掉,周军左阵五个指挥失去了前排枪盾阵的掩护,后面开始层层崩溃,开始向中军曼延。
随着野辞奴剌与李光信合兵突击,周军左阵全面崩溃,士兵向两边溃散而逃,前方出现了一道四五步宽的空地,后面是中军侧位,层层叠叠的长枪手之间空地上,却半蹲着许多弩手,他们手持张开弓臂的木弩严阵以待。
才七八步远,野辞奴剌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便听嗡的一声,空中忽然一暗,箭如飞蝗扑面而来,身边响起一连串的惨嚎。
“族长当心……”耳边传来族兵的提醒,但为时已晚,野辞奴剌只觉心口一热,整个人跟着飞了起来,天旋地转之间,视野开始变得模糊,无边的黑暗跟着涌入,思维开始混乱,一切都慢慢消失。
周军左阵也没有完全崩溃,其实到后来,他们是有序撤退到中军侧后,这样加强了中军五个指挥的力量。加上右军薛文谦部强弩手的投入,再对野辞氏族兵形成迎头一击,当即止住了颓势。
冯继业及时作出调整,命中军五指挥全面转向,背靠章钺右军,对野辞氏和李光信所部形成正面对决之势。然而才做好这些,野辞奴剌一死,其部众大乱,竟然自行退却。
但退却也需要时间,更需要合理的调度安排,族兵军官都是小部族头人,互相之间配合的很不好,顿时拥堵不堪,而弓弩手的箭雨并未停止,野辞氏四千骑终于形成了大乱,士兵打马四面乱冲,军官们都约束不住了。
李光信紧咬周军溃兵,冲到中军侧后,意图继续冲击,但很快就发现,前面刚才还似乎在乱跑的周军士兵,很快就转身列队,持枪以待。但这并没什么用,一个冲锋之下,这些溃兵便再次被击溃,后面就是中军侧后的枪盾阵。
李光信率本部马队,转弯缓跑加速,以便调整队形再次发起冲击,却忽然发现野辞氏族兵大溃,乱纷纷地向己方冲来。而周军大阵竟然转向,两三排弓弩手出在在前面,展开弓弩搭配,不间断射击。
“会州保不住了……”李光信大惊失色,自感孤掌难鸣,不由长叹一声,率部转弯调头,甩开野辞氏族兵,远远逃离战场,前去与李光睿会合,这样李家本部虽有折损,但实力依然还在,其余各部仍需听命。
随着野辞氏族兵的溃散,李光信逃归本部,李光睿很是不甘地吹响了全军撤退的号角。战场上的党项骑兵们,终于找到了主心骨,乱纷纷地向西奔逃。
不过李光睿身边还有三千骑,加上李光信带回约两千骑,本部五千人马从容不迫,缓缓退到两里地之外,等到野辞茹朗惊闻噩耗,率千余骑兵赶来汇合,其仍有六七千骑,开始缓缓向西撤退。
而宣崇文与薛处存部马军,也是伤亡近半,狼狈不堪,这时仅剩四千来骑,隔着半里地吊着李光睿所部,却也不敢轻易追击。反正作战目的是赶走党项人,如今玩成任务,也没必要玩命。
而步军除了章钺所部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建制,朔方军至少有六个指挥完全被打烂,只有中军本阵稍好点,也是损失惨重,根本无力展开追击。(未完待续。)
第0138章 进驻乌兰
吊着李光睿到牛陂岭,宣崇文和薛处存、李师问两人商量了一下,让他们率兵剿杀党项军散兵游勇。宣崇文与韩忠明两人,只带了本指挥稍事休息,继续远远跟着李光睿,打算到乌兰县城下看看地形情况。
李光睿所部败兵仍保持着一定的阵形,沿途走得很慢,等到了县城下,依次列队进城,又花了很长时间,直到城门轰然关闭,防卫布置停当,已是黄昏时分。
乌兰县,武周天授二年移置,位处黄河转弯处,呈不规则方形,墙高不到两丈,周长约十六里,城楼、角楼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护城河也早已被党项人废弃填平,作为重要防御部位的城门倒是还在,但也是经过修补的,新旧木料混搭的样子很明显。
城外没有留驻一兵一卒,连探马都省了,宣崇文这时候才敢靠近城东两三里侦察。为尽快完事返回驻地,宣崇文叫来自己的大弟子宋凌光吩咐一番,他是一都都头,让他率百骑到县城南面一带侦察;二都头梁知义原是延州罢交县人,负责侦察城北黄河岸一带。
到天黑时,两都人马先后顺利回来了。原来这座乌兰县城只开有东西两门,南面是荒野,西门看不到,北面城墙下是一大片的沙砾地,向北靠近黄河岸边全是泥泽,到处是水洼子和枯黄的芦苇,没法一一察看。
“李光睿如果够聪明,这两天就要向西撤退了,咱们后天再来!”宣崇文很是疲倦,但精神却很振奋,见天色已晚,便率兵返回。
战场还没打扫完,不过大营却扎好了,位置就在战场外两里,仍是大木栅栏外布置鹿角荆棘,加上角楼、箭塔、了望塔的简陋营地。
跑得到处都是的战马、加上散落的成捆箭支、刀枪等未用过武器已经归拢,还有已方战死或轻重伤的士兵也已抬进营地救护,尸体则草草堆集到一起,等待连夜下坑安葬,什么烧成灰,或者带回去的当然不现实,只能就地掩埋。
至于敌军尸体,那就要等到明天了,还是先把己方伤员治好再说吧。这可是三万余兵力交锋的战场,要处理完手尾是非常琐碎麻烦的。
当晚,全军士兵初步收拾战场后,回营饱餐一顿,除了部份轮流守夜值勤的作战单位,士兵们大多早早歇息了。宣崇文作为中高级军官,待遇当然不同,他先回营洗了个热水澡,然后到章钺的大帐,里面已是人满为患,指挥使一级军官全到了。
章钺和封乾厚在里侧矮几后相对而坐,正指点着铺开的地图小声交谈着,两边分坐着十几名指挥使,个个脸有倦色,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
“崇文兄回来了!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章钺抬起头,神采奕奕地笑着问,他都没亲自上阵的机会,
“县城就东西两门,意外的发现倒没有……”宣崇文在上首铺团上坐下,忍不住打了个呵欠。
“诸位……都打起精神来,此战结果已经初步统计出来!我部马军三指挥伤亡了四百余人,有点惨呐!不过步军伤亡极少,主要是弓弩手中箭了,总数还不到一百。也就是说,我军仍有七指挥三千五百可战兵力,后续战事仍有发挥余地。”章钺大笑道。
封乾厚皱了皱眉,忍不住接口提醒道:“形势仍不容乐观。朔方军五千步军可能还剩三千,马军除开留守鸭头坎军寨的,实到了四千五百骑,大概也伤亡过千。重伤的要带着,轻伤的可以归队,粗略估算,我们北路军还剩总兵力一万多点,而南面会宁的拓拔波固可是强敌,这样至少还有一到两场大战!”
众人正商谈着接下来可能遇到的战事,冯继业派牙兵来通知,请章钺和宣崇文前去中军大帐用晚膳庆贺,当然还少不得要就接下来的战事,交换一下意见。
毕竟北路军只是偏师,要策应南路主力大军,还要发出捷报到南路行营。当然冯继业作为节帅,也可以直接向东京报功,只是那样会让郭荣不快,他也没这个必要。
说到南路行营,章钺想起了郭荣、向训等人,结果思维有点不受控制,跟着想到了符金琼,屈指一算,离开东京快两个月了,晚膳后便亲自提笔手书三封,符氏、卞氏、和家里几个都有,派亲兵副使义谦率五十骑回延州一趟,将信交给卞氏商行的人。因为卞极已派沙翁在延州设立了分理处,负责关北商务,私人信件可让他们带回东京。
次日全军花半天时间打扫完战场,将战后满地血迹一一铲除,下午全军休整,不过对乌兰县城的李光睿所部,也未放松警惕,频繁派出哨骑紧盯,并留置了暗哨监视,以便随时掌控他的意图和动向。
中午,留在乌兰县城外监视的暗哨快马回报:李光睿率领乌兰县城内野辞氏部众,以及本部兵马,从西门出城,在黄河岸边停驻,以绑了羊皮气囊的大木筏数百条,打算分批渡过黄河撤返。
乌兰县西城门据说就在黄河岸边两三里的高处,想要半渡而击几无可能,不过也可以大队游骑去凑凑热闹,也好让李光睿和野辞氏党项族人撤退快点。野辞氏有七八万部众族人,加上军队,当然不是一天就能撤完的,这还要等。可这一等就是四天,速度实在是太慢。
事实上,城内的野辞氏部众战前就转移了一部份,剩余的几万人,两天就可以渡河完毕。李光睿之所以拖着,是因为他要等南面拓拔波固的消息,直到战前派出的使者前天下午返回,终于确认,拓拔波固没有过多的兵力北上支援,这才彻底死心,不得不加快了进度。
五天后的下午,朔方军游骑回报:李光睿率领最后的两千骑渡河了,驻军已经撤走,乌兰县已是一座空城。冯继业当即命大军拔营列队出发,当天傍晚顺利入城,接管城防,分兵把守。
至此,会州北境的黄河以东这块算是全部收复了。但黄河以西还有大片土地,一直到凉州东面的硖口、白山戍一带也是野辞氏的占据的领地,不过那些地方多山地,土地也贫乏,缺少合适的牧场,野辞氏也无法生存,只能回宥州,那么这块空白地方,也要派兵接收了。
冯继业想派自己的朔方军去打这个顺风仗,他认为章钺所部是禁军,迟早要调回东京,还省得以后办交接换防。章钺当然明白冯继业的心思,坚决不同意。
若让朔方军再分兵,那自己就要留下来,策应南路主力夹攻拓拔波固,而南面是山地,自己兵力又不多,这根本不是好事。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冯继业想将会州纳入朔方治下,而出战之前,章钺向郭荣凑报说了这件事,但至今也没有回复。(未完待续。)
第0139章 必经之路
冯继业坚决要以朔方军部分人马渡黄河,紧跟李光睿残部收取会州西境,好占据凉州东部硖口重要关隘。章钺拗不过他,而且这事还得尽快进行,最终只得同意下来。不过也提了个要求,让宣崇文率本指挥马军随行。
准备不足,要渡黄河是个难题。之前李光睿率野辞氏部众渡河,是以羊皮气囊绑在木筏底部增加浮力横渡,而这段黄河水流平缓,这是非常实用的办法,冯继业也决定照办。
捆扎木筏很容易,大军扎营的干木料就可用,但气囊就要想点办法凑合一下。这也并不是一定要羊皮,战马的生皮也是可用的,只是马皮不如羊皮皮质细腻。
全军动员准备,花三天时间准备了一百来条大小木筏,随后冯继业命薛处存率六指挥步军,宣崇文率一指挥马军,共三千五百人渡河。对岸是什么情况,大家都不清楚,为此冯继业和章钺也跟着过河看了看。
到达对岸正是下午申时,从河滩坡地上去,眼前视野开阔,入目尽是一片枯草覆盖的荒原,北面二十几里外有一道丘陵山地,古长城如一条黄龙在山顶谷地之间盘绕向西,一直通到了沙州敦煌,只是途中有多段废弃。
在河边建立了营寨,留驻一指挥步卒,与东岸的乌兰县保持联系,并提供粮秣补给。次日冯继业送走了薛处存和宣崇文的三千马步,便与章钺一起渡河返回乌兰县。
刚到城门下,章钺便望见郝天鹰的身影出现在城头,估计他是看到了冯继业,故意躲开避而不见。进城走到半路,章钺推说有事,与冯继业告辞,转而打马跑回西城门下,扔下亲兵,沿左近甬道上了城头,就见郝天鹰正在门楼廊檐下。
“这么快就回来了,人带走了?没惹出事来吧?否则冯继业知道了,可不好交待。”章钺也不避讳什么,直接开口问道。
“我是那么粗心大意的人么?卉娘去了延州应该安全了,只是这一来一回却错过一场大战呐!”郝天鹰有些可惜地说。
“战事还没结束,有你的出力的时候!”这家伙现在可算老实听话了,章钺心中一喜,又笑着问:“你路上过来,萧关那边可有动静,没打起来吧?”
“没有!听说党金福弃了萧关,率部撤回河池后,南面的杨廷璋和史德远顺势北上,不费一兵一卒就接收了萧关。”
“可能是南路军出动,给了拓拔波固压力,否则党氏羌不可能轻弃萧关重地。只是拓拔波固收缩兵力,最后的决战也就要来临了。”章钺猜测着说道。
“估计是如此,我在路上遇着原州行营派来的传令兵,他们与朔方军粮草辎重队一起,就在后面不远。我跟他们走不方便,所以就先到了。”
“打完这一仗回东京,你也就不用再躲着冯继业和他的朔方军了!”章钺笑着拍拍郝天鹰的肩膀加以安慰,这家伙差不多和自己一样高,只是体格略瘦点。
傍晚天黑时分,朔方军后续粮草辎重队到了,同来的还有行营传令兵,送来了晋王郭荣的军令。冯继业便传章钺到自己的军衙,然后拿出军令给他过目,又问了传令兵一些南路军的近况。
郭荣的军令很简单,言称南路军两万五千人已到瓦亭关集结,择日将进兵。命冯继业和章钺尽快驱逐野辞氏,然后集中兵力南下,牵制州治会宁县拓拔波固本部。最后对于冯继业提出,会州收复后以朔方兼领的要求果然被驳回。
看来这道军令发出之前,郭荣还没得到陂原之战的消息。章钺再看了看军令正文上首,草拟军令人是王朴,没有副署人,日期是十月十二。
最下方落款只有一个红色的“令”字,再加上一大一小的两个朱红印章,分别是“会州行营都部署印”和“晋王府均令印”的篆体字样。
打发走传令兵,冯继业很不满地抱怨道:“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乌兰县刚拿下,还要夺取黄河西岸,防御凉州吐蕃六谷部趁火打劫,这哪有兵力南下?”
“吐蕃六谷部有河西申师厚压制,是不可能出兵的,冯大师多虑了!”章钺只好劝说,免得冯继业找借口拖延,想了想接着道:“今天十月十九,我部出兵半个多月,按约定时间,南路军应该出了原州西南的瓦亭关,到了哪儿就有点不确定。”
“隔太远可探查不到,也联系不上。我们现在只剩一万二千兵,其中不能作战的伤兵有两千,调往西岸三千五,若南下最多只能出五千人。沿途要翻过零波山、柔狼山,路况很不好,一百四十里估计要走五六天,沿途要留驻少量兵力接应粮草辎重。若去得早了,南路军没到,我们会成为敌军目标,先派斥候南下探明路径,五到十天之后再出兵应该恰逢其时。”
冯继业也就是牢骚一下,表示自己出兵出力了,事后才能更好地争取,将会州讨要为自己的辖地。但他心里也明白,章钺是郭荣的人,若话说过了传出去,自己会惹上麻烦。而且会宁没拿下,想不出兵是不行的。
。。。。。。。。。。。。。。
时间回到半个多月前,十月初九,晋王郭荣亲率南路军两万五千人,从原州百泉行营开拔,经三天急行,到达瓦亭水东岸的瓦亭关,关城有泾源军两个指挥驻防,报告说关外的瓦亭水西岸,宽六十余里的瓦亭川一切正常,未发现羌人哨探靠近。
折从阮与史懿、刘从诲、向训等人一商量,决定不拖延,明日便即进兵,请晋王郭荣暂驻瓦亭关等候消息。哪知郭荣初挂帅,正踌躇满志,而且担心两位老帅年纪太大,作战拖拉不给力,一听就拒绝了几人所请,坚决要亲自领兵出征。折从阮等人劝阻不得,便应承下来。
十月十三,郭荣以向训禁军本部三千马步为前锋,以折从阮部静难军一万二千、史懿抽调泾源军精锐五千、加刘从诲侍卫司龙捷军五千,共两万二千步骑在后跟进,出瓦亭关三十里,当天渡过瓦亭水扎营,进入瓦亭川缓坡平原地带,一路平安无事。
从瓦亭水向西三四十里后,地势渐渐增高,这儿是原州境内的六盘山延伸过来的山岭,与会州南北走向的屈吴山交汇处,中间是有丘陵山洼可进入会州,只是山路崎岖,大军不易通过。
向训很谨慎,遇沟谷调兵搭桥,逢山派兵砍伐树木开路,前锋一直与后面主力保持着十到二十里的距离,好在斥候得力,小股羌兵一度试图伏击,见主力大军出现便自行退去了。之后的行军路上,羌人哨骑频频出现,向训一面派兵驱逐,一面向后方汇报。
四天之后,终于走出了原州与会州交界处,到达了屈吴山岭以西,然而山岭西侧仍是丘陵洼地,四处沟谷纵横,而且斥候成功刺探到,前方三十里的屈吴山口,约有七八千梁氏羌扼控险隘道口,垒砌了一堵两丈高的石墙,堵死了必经之路。(未完待续。)
第0140章 剿抚并用
十月十六一早,轻烟般的雾蔼在习习晨风中消散,初冬的阳光渐渐强烈,丝练一样的白云飘浮碧空,远山婉约多姿。
大军行进到晌午与前锋汇合驻营,因为前方三里就是屈吴口了,一场攻坚战在等着,必须准备的攻坚利器如攻城槌、大木梯虽带了一些备用,但真要打攻坚战是不够的,只能临时派兵伐木打造。
这至少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士兵正好驻营休整,作为主帅,郭荣当然不能闲无所事,要做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斥候报回的大概地形很粗略,郭荣便带上折从阮、刘从诲、向训三人,让赵匡胤率兵护卫,亲自到隘口下两百步远观察了望。
这儿其实是一条由东向西的河谷地,南北宽约百余步,中间河面宽不到一丈,一堵两丈高的灰白石墙在两个小山坡之间相连,恰好封堵去路。墙顶上还有两个大大的弧形缺口,羌兵正在上面砌墙,看起来没完工。墙底下留了孔洞,河水从孔洞中流过隘口,最后汇入西面的祖厉水。
“梁氏羌应该到了五六天,居然砌墙挡路,怎么就不知道筑堤蓄水,那时我军就不得不翻山越岭,绕过大圈子了。”郭荣哑然失笑道。
“殿下你看那墙砌得粗糙,可能是来不及吧,而蓄水也要好多天,别的山沟间应该也可以流过去,只是这儿宽点。”折从阮抚着花白的大胡子笑道。
“昨天斥候试过了,那河水最深处都还没淹到大腿,咱们可以展开兵力攻占墙头。两边的山坡有点陡峭,而且有羌兵驻防,却不宜仰攻。”向训指着对面说。
石墙虽粗糙,但厚度肯定不低,不然也不稳,郭荣看着一阵阵头疼,想了想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当不战而屈人之兵为要。有道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孤要的是会州,而不是一定要征服羌人。不知梁氏羌族长叫什么名?能招降吗?”
郭荣这么一问,几名军官都有点傻眼,招降似乎不太可能吧,而族长叫什么,他们也不知情。
史懿倒是知道,上前回答:“回殿下!族长叫梁苯吉!年约四十多岁,他的儿子叫梁鬼苯,年二十五岁,听说很是勇猛。他们这名呦口得很,是取自吐蕃苯教,啥意思老臣也不太懂,不过苯教现在也失势消亡了,宕昌羌与吐蕃处于若即若离之势,而梁氏羌与拓拔波固、党氏羌不太和睦,招降的话可以试试。”
“史令公派知客押衙前去交涉一下,看能不能免战通过,主要对手是拓拔波固,没必要的硬战能免则免吧!”
史懿想想也觉得有理,连忙唤亲兵回营将知客押衙董继贤找来,耳提面命一番。郭荣正好在旁,见董继贤年约四十来岁,身材高瘦,显得精明干练,办这事应该得力,便也交待了几句,打发董继贤到墙下喊话。
不多时,墙头有羌兵放下绳筐,把董继贤吊上去了,但还不到一刻时,又把他放了下来,墙头有些羌兵纷纷怒骂,有人试图放箭。但另一些羌兵不为所动,一名头戴白色卷檐帽的中年人喝令阻止,那些羌兵也不敢动手了。
郭荣看这情况就知道,事情不顺利,便招手让董继贤上前,一脸严厉地问:“你没按孤开出的条件说吗?”
“回殿下!末将如实说了,族长梁苯吉面露沉吟之色,可旁边还有一人叫党金福,他不让末将开口,还逼问我军兵力情况,末将当然不能说。”董继贤单膝跪地行礼道。
“党金福!那是党氏羌族长党金武的弟弟,原本是驻守萧关的,竟然跑这儿来了,应是督战来的,如此招降只怕行不通,还是刺探地形,设法攻取吧!”折从阮劝谏道。
“招降不可能么?孤偏要试试……”自己的想法受阻,郭荣心中老大的不爽,不愿丢这个面子。而且羌人部族分散而势弱,斩尽杀绝是不可能的。若这么做,只会引起羌人忌惮,从而抱团,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失了会州还可以再拿回来,但失了人心,就再难以收拾了。打完之后还是要招降安抚,又怎如先礼后兵,剿抚并用?
想到这些,郭荣板着脸铿锵有力地说:“党金福在又何妨,若梁苯吉不愿得罪朝庭,仍可以争取。待傍晚天黑后,你从北面的山脚下上去,再求见梁苯吉,若不可行,两日后全力攻打关隘。”
当下几人在关隘下来回走了两趟,然后绕道试图从远处翻山越岭转弯过来,刺探关墙后面的军力,但羌兵一直远远盯着他们,几人只得作罢回营。
晚膳后,天色黑了下来,正逢月中,夜空冰轮乍现,清辉倾泄,远山黛影婉延起伏,近处河面波光粼粼,路径清晰可辨。
董继贤走出大营,不由抹了一把冷汗,这大晚上不比白天,若是遇上那些仇视汉人的羌兵,那自己就别想再回来了。不过晋王钧令已下,岂容违抗,说不得也只能富贵险中求了。
顺河滩地前行两三里,远处的关墙如一道黑影,墙头火光点点。董继贤不敢去那边,转到右侧山脚下,钻进小树林,扶着杂草树木上山,可才走到半山腰便遇上伏路暗哨了。
不过他会说羌语,一通咿里哇啦,两个羌兵把他绑了,一个前面拉,一个后面驱赶着爬上山顶,就见山那边营地火光闪烁,然后又下了山坡,沿途走过多道大营守军,把他送到了梁苯吉的大帐。
“末将大周晋王府典客董继贤,见过苯吉族长!”
“你既是晋王府典客,那便是东京来的,为何会说羌语?”梁苯吉反应很快,一口便揭穿了董继贤的鬼话。
“末将本是泾源军押衙,今天才被晋王殿下看中,纳为典客了!”董继贤作为知客,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与各种精英官员打交道。
“你此来何意?党金福可是率两千骑前来助战,你若想劝说某献关投降,还是先说服此人吧!”梁苯吉意味深长地笑道。
“两千骑而已,对于族长你来说不值一提,不是么?”果然有戏……看来要加码才行!董继贤当然知道,梁氏羌可是有着数万部众,兵力六千余人,真有心反水的话,解决党金福很容易。
“你家晋王殿下也太小看我梁氏了,一个空头的会州长史就想收买,拿出点诚意吧!老实说,梁某也并不想打这一仗,可投靠大周,好处也不见得有多少?”
“待拿下会州全境,河池盐场之利,可分三成利润给梁氏,会州长史之职照常任命,这可是极有诚意,不知族长可愿受命?”董继贤自作主张许诺道。
“盐?”梁苯吉一呆,心里大喜,他所期待的正是这个,但份额太少。而且会州南部尽是山地,牧场也不肥美,他想将部族迁往屈吴山以北的河池,心下有了想法,就讨价还价道:“盐场五成利,梁氏全族迁往河池驻牧,若可以明天就动手,若不愿让利也可一战。还有……你的身份太低,说的话很难让人相信,若再来至少要带位节帅前来会盟立誓。”(未完待续。)
第0141章 意气风发
梁苯吉的条件有点苛刻,董继贤还做不了这个主,连夜又返回周军大营求见郭荣说明原委,哪知郭荣非常爽快,略作沉吟就一口答应下来。
“真能以官职、牧地盐场之利免战过关,也是一件好事,免得挫了我军锋芒。”王朴很是赞同地说。
“可派谁前往会盟呢,肃穆隆重的话,按羌人习俗是要举行三牲祭祀的,那太麻烦太耽误时间了,眼下情势也不允许,梁苯吉应该能够理解。”郭荣想了想,皱了皱眉说。
折从阮和史懿年事已高,是重臣节帅,行营马步正副都使,若出了事后果很严重。郭荣不敢冒这个风险,想来想去也只有向训去最好,他资历深厚,正式官职是内客省使,只比节帅品级地位低些,可也是朝庭高官,份量应该是够了。
“向训吧!他最合适!”王朴倒想到了一起,直接提名道。
“正式会盟是不可能了,孤亲自书写盟约吧!”为示郑重,郭荣亲自动笔起草盟书,加盖晋王钧令的大印,让向训带着前往。董继贤只好又与向训跑一趟夜路,到羌军大营与梁苯吉会面,并递上盟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