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罚还赏你个官做。

    这个举子说的把断剑门,就是指剑州境内的剑门关,是西川锁匙。这件事被当地人传为笑谈,每每走到剑门关这里,便指着互相说道“断了此处,西川便就是一乾坤”。

    剑门关是出川门户,每日里来来往往的行人众多,关前热闹非常,形成一市集。

    年节刚过,这一日天气晴好,来往商贾聚于关前,熙熙攘攘等着通关。突然几骑快马从北来,每个骑士身后揭一根幡,上面一个大大的“捷”字,甚是招摇。

    这几个人来得甚是突兀,惹得关前众人纷纷侧目。等到几人离去,才有人忍不住问关前的小校:“节级,这几个人插一杆旗,在路上招摇过市,是个什么作派?”

    小校撇了撇嘴道:“你们没有见识,这可不是什么插旗。有一个名目,叫露布报捷。”

    众人一头雾水:“报捷?什么是报捷?报的什么捷?”

    小校不由仰起了头,胸膛也挺了起来:“年前天都山下一场大战,党项番贼首领只身逃窜,一战灭了数十万番贼!此番战罢,番贼气数已尽,现在正忙着向本朝求和呢。这些番贼叛服不常,一百个信不过,圣天子却是不理他们,正忙着驱大军清剿了这些撮鸟!这些人来报的,就是天都山大捷!教你们知晓,他们背上插的,就是露布!”

    露布报捷这些百姓没有见过,不过露布传檄大多有些印象。日常听的说三分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便就有露布传檄这回事,说话人说得活灵活现的。以前不知道露布是个什么布,今天见了,才知道是插在身上的那么一块布。

    旁边还是有人不解,问那小校:“本朝立国,也不知道打了多少胜仗,以前怎么没有见过这么一回事?番贼终究是成不了什么气候,怎么这回就要露布来报捷?”

    小校道:“你这人好不晓事!此次天都山一战,立下大功的是陇右都护辖下诸军,那几军里全是我川蜀子弟!他们在阵前杀敌立功,加官晋爵,自然要报家乡人知晓!”

    众人一起点头称是,俱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两年多来陆续招兵,陇右五军里来自川蜀的人已过十万,关前的人群里便有许多人有亲戚近邻在陇右军中。只不过都说当兵吃粮,这打了胜仗还专门来报家乡人,倒还是第一回见到。

    总有人不解风情,小校的话音刚落,便有人小声嘀咕:“这报捷有什么用处?又当不了饭吃,又当不了衣穿。妈妈身上掉下一块肉,父母多少年辛辛苦苦拉扯得大了,不知哪里一个招兵使来,把去当兵。自此音讯全无,便如无了这个儿子一般。现在扯个旗,让几个骑马的在各州里走一遭,便当报过捷了,于家里的爹爹妈妈、浑家儿子有何相关?”

    这话说得刺耳,旁边就有人拉扯,小声道:“哥哥慎言!小心官府抓了你去,一顿板子!”

    那个小校却指着那人,不屑地道:“偏你小肚鸡肠,只会算计家里几两油盐!岂不闻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朝廷败了,我们一样要跟着受苦!再说与你知晓,这些露布报捷的自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不过他们走过的州军,凡是有子弟参军的人家,都可以到各州银行里去支赏钱了!你以为前线打了胜阵,朝廷没有赏赐吗?以前这钱送不到家里,现在可是不同了,全都按着名字,由银行转到家里来!”

    小校的这一番话说完,立即在关前引起一阵骚乱,许多人纷纷挤向前,问发下来的赏钱是怎么一回事。十万人说多不多,说少也真是不少,一州民户才有多少?人口最多的益州也不过是十万户而已,其他州军人口就更少了。这十万人平摊下来,几乎每一户牵着连着就有熟人参军。说到一个钱字,都热心起来,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亲朋,都要问个清楚。

    人声纷杂,小校提高声音道:“你们也不用东问西问,等到露布报捷的人过去,州里就会行下文去,自有里正书手知会可以领钱的人家。各州怎样发钱,自有州里官长去定!”

    里面有家人参军的人,听了便就觉得心热,当时也不出关了,转身回家,托人打听一番到底赏钱怎么回事。川蜀是富裕地方,对钱的热情非其他地方可比。

    本来西川就通用交子,交子是分界的,钱监纸币发行后,交子到界便不再发新,直接用纸币兑换。经济上相对独立的川峡四路,纸币代替以前的钱的速度反而最快,新钱的通用程度与东西两京不相上下。这里市面上通用的钱,两大来源,一是兑换旧交子从银行发出去的,再一个就是来自陇右都护府筹集粮草物资,很大一部分是花钱买的。

    这里的百姓已经习惯与军事有关的货币来源,陇右军汇兑回来的赏赐,不用问,肯定全部都是钱。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对于底层百姓来说,特别是乡村,货币是非常稀缺的。物价再低,农村地区也缺少换取货币的手段,这是城乡的巨大差别。

    陇右招兵要良家子,不要城中闲汉,大多是数来自农村。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官方直接发下来的货币愈加宝贵,跟城中人说起钱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露布报捷,赏赐汇回家乡,徐平用尽一切办法,正在把军队与社会的联系重新接起来。

第251章 多争堂除

    一场大战,哪怕是赢了,善后工作也是千头万绪。宣威军和擒戎军调往契丹方向,剩下的各军要补入兵员,进行整训,与党项的大战不能立刻打起来。趁着这个时候,徐平一边进行战事善后,一边对剩余的三军进行全面整编,等着朝廷与契丹和党项的谈判,同时着手对原来的蕃落地方郡县其地,划分州县。

    拿下了天都山,前方都是大漠和草原,一片坦途,不用再受天气因素的制约。等到一切有了结果,春天也就过去了,夏天打起来对徐平更加有利。

    作为游牧民族,夏天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季节,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动员能力都受到极大影响。而徐平手下是常备军,只要不影响战事,不用理会季节。此消彼长间,徐平手中的大军与党项军力会拉开更大的差距,战事会更加顺利。

    而且这种季节上的优势不只是对党项来说,对契丹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秋后,契丹可以轻易地在短时间内拉起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但在夏天,拉出十万大军来就不容易了。

    这是国力上的差距,以前大宋消极防御,没有能力利用这种优势,现在不同了。

    要把占住的土地郡县其地,除了具体施政上的难处,还面临着怎么吸引官员来。

    宋朝官府做事很有意思,让徐平觉得既熟悉又亲切,有时候又有些哭笑不得。官方做事最常用的办法,是指射或者投状,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说,就是招投标。

    比如官方所有的场务和酒楼、邸店,交给百姓经营,就会立一个祖额。投状成功的人让你经营几年,每年交给官府不少于这个祖额的钱,剩下的利润就是经营者赚到的钱。历史上熙宁变法之后,还发展出了“实封投状”,也就是暗标。投状时官方不立祖额,参与的民户各自报一个价格,价高者得。因为这样容易产生恶性竞争,让中标的人赔钱甚至有的破产,引起了夺民之利的批评。不过有利于官员政绩,“实封投状”一直不绝。

    西北以前为了解决驻军粮草问题,建了不少营田务。这些营田务与王拱辰管下的营田务不同,不是官方经营,同样是交给民户去耕种的,官方跟地主一样收租。百姓怎么去获得这些土地的耕种权呢?同样是招投标的方式,称为指射。

    如果说在经济方面用这样一种办法,让徐平觉得熟悉和亲切的话,当把指射延伸到官场上来,有时候就让徐平觉得哭笑不得了。

    宋朝官员的管理选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职在待制以上的侍从、官在卿监以上的两省官以及台谏词臣,其升降悉出圣旨,宰执不得自专。之下的官员,又分为由政事堂除授的堂除,和由审官院和流内铨负责的常调官。

    堂除又分为堂选和堂占。概括来讲,就是朝廷认为某些职位特别重要,不能够让审官院和流内铨照本宣科依照旧有成例来任命官员,把权收到政事堂由宰执商量之后除授。这些堂除的职位有具体名录,随着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因为随着时间推移,职位有限,而待阙的官员多,政事堂和审官院对堂除职位的争夺一直不断。比如知州,政事堂和审官院便就多次进行划分,哪些州是堂除,哪些州是常调。

    堂除和常调的分野,并不是按照官职的级别和资序来。堂除的标准,概括成四个字就是清、紧、繁、剧,清贵的,繁重的,需要能力的,和要吃苦的。堂除的职位低到可以是县令、幕职官,常调官中最低的选人这一级别。用徐平前世的制度比较,大略就相当中央管的干部、部管干部、省管干部、市管干部这一区分。

    列入堂除的这些职位,就是堂占,意思是已经由政事堂占住了,审官院和流内铨不得插手。而还有一些不在堂占内的常调官,或者是因为朝廷特别看重某个人,或者是临时这个职位显得特别重要,也由政事堂来除授,就称为堂选。

    审官院和流内铨则是按照官阶来区分的,京朝官归审官院,选人归流内铨。

    这三个层次,便分出了官员不同的政治待遇。尊圣旨皇帝亲除的自然是最高一级,虽然大多数时候也是出自宰执建议,但最少皇帝是知道这个人的。堂除则表示自己的名字通到了宰执一层,具体来说,就是进士高第和与此等同的制科中等,以及表现出了卓越能力或者立下了特殊功勋的一类官员。其中的状元和制科三等,一般经过极短时间,或者一登科便就进入了第一层,是一种特殊情况。其下的官员,便就是常调官,哪怕你做到死,在朝廷的高层那里也没有一点印象,根本不知道有你这个人。

    西北郡县其地,要吸引有能力的官员来,徐平便就在尽量争取更多的堂除职位。他也建议了为这些边远地方加一份职务补贴,但经济待遇,对这个时代的官员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低,堂除、常调这个分野对中下层官员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常调官,因为是照本宣科,按照年资循例而进,直授还是待阙,审官院和流内铨的公吏有太多的操作空间。鉴于弊端不断,这个年代与管中下层武官的三班院一起,都采用了指射的方式。每有阙额,便揭榜出来,贴于衙门门口,由待阙的官员指射。即待阙的官员看中了哪个职位,同时符合榜上的任职资格,便准备好自己的官告和出身文字,自己去审官院、流内铨和三班院,说我要做这个官。三个衙门收了官员资料,进行比较,从符合任职资格又愿意去担任这个职位的待阙官员中选最合适的那一个。

    以西北新设郡县的艰苦条件,如果州县官作为常调官让官员指射,结果可想而知。一个不好,就面临以前岭南官职的尴尬,有的职位在衙门口贴了数年,甚至夸张的到二三十年,就是没有人去做这个官。进行指射的职位,又不能硬派官员去,只好由当地的路级官员从当地征辟,以权摄官的名义任职。落到这种待遇,徐平的很多政策就推行不下去了。

    指射并不能完全防止公吏舞弊,一种惯常的做法就是在任职资格上做文章。这个职位要特殊的资历,比如做过多少年监当官,又做过多少年的亲民官,各任职多少年,不是掌握待阙官员资料的人,想不到京城里面可能就只有一个人符合资格。这职位也就自然而然不着痕迹的,落到了那个给主事公吏送礼的人手中。当年桑怿回京城改官,被三班院的公吏索贿,便就是这个道理。桑怿一气之下到了邕州,便是因为邕州的那些职位,挂在三班院衙门口多年,根本没有人指射,桑怿不需要再受人的闲气。

    徐平现在的地位,在朝中也就是低于李迪和吕夷简,连副相晏殊都不能压他一头。但一日不入政事堂,他就不能决定哪些是堂除,哪些是常调,不能给西北新设的郡县官员足够的政治政遇。不能吸引到人才来,自己这两年的努力就前途未卜。

第252章 惊梦

    年节已过,正是早春乍暖还寒的时候,夜里凉风刺骨,还感觉不到温暖的气息。徐平坐在一张交椅上,靠着炭火,微闭双目,半梦半醒。

    谭虎手里提了一葫芦酒,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对着天上的一轮圆月,不时喝上一口。

    最近这些日子徐平忙得没日没夜,一天都没有个正经睡觉的时候,实在困了,便在交椅上眯一会。睁开眼来,便就接着做事。谭虎随在徐平身边十数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样子,他感觉得出来,最近的徐平非常不正常,他的心里一定有自己想不到的事情。这些日子谭虎紧紧跟在徐平的身旁,便就像这样,徐平难得休息一会,他就一个人喝酒。

    谭虎最初做徐平身边随从的时候,是个不入品的小节级,连官都算不上。十几年来一直默默陪在徐平身旁,直到今天,做到陇右都护府直辖兵力的主将,位比陇右十大将。到了这个地步,徐平对谭虎已经不能说是恩情,守在徐平身旁,已经成了谭虎的生活。

    论起对徐平的了解,谭虎还要超过徐平的父母、妻儿,甚至他就是徐平的一部分。徐平情绪上的一点波动,谭虎都能够从最细微处感觉得出来。但是最近,他能够感觉得出来徐平心理不正常,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很可能,连徐平都不知道这情绪从何而来。

    徐平是个忠于职守的人,但他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做事的时候,这不是他的本性。谭虎感觉得出来,徐平是在用疯狂地处理事情,逃避自己里深处的焦虑,他的心里在怕着什么。

    担心什么?怕什么?徐平也不知道。他最近感觉到心绪不宁,特别害怕闲下来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把案几上的文书全部处理完,一时找不到事情做,就会有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中进士十几年来,徐平何曾如此拼命过?天都山大战,如此重要,他都放手诸将,自己安坐都护府,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没有被战事影响正常生活。

    然而战后,不知道为了什么,从朝廷接受了他开出的与党项谈判的条件,内内外外一片颂扬之声,他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患上了这焦虑怔。以前世的知识,他猜测可能是最近战事压力过大,让自己精神出了问题。这个年代又没有心理医生,他只好借助疯狂的工作转移注意力,指望渡过这段时期。这焦虑感来得突然,没有来由,总会慢慢散去的。

    然而一天一天地过去,徐平焦虑的感觉却越来越严重,根本没有丝毫消散的迹象。最近这些日子,他都不敢到床上去睡觉,那种突然陷入黑暗泥潭一个人无助的感觉让人绝望。

    月华如水,从敞开的门洒进房里,笼罩在炭火上,在红红的炭盆上面勾勒出一个绚丽无比的奇特光环。寒风在枝头呜咽,地上的露华慢慢结成寒霜。这个夜,风劲霜浓。

    谭虎的心里突然莫名地被触动了一下,心中一紧,猛地回过头来,正与坐起来的徐平四相对。徐平两眼发红,直勾勾地看着前方,脸上煞白,一点血色都没有。

    “都护,你莫要吓小的!若是身体不妥,我去喊闫军医来!”谭虎一跃而起,急忙向徐平跑去,生怕他真地出了什么意外。

    徐平微微摇了摇头,沉声对谭虎道:“备笔墨纸砚,我写几个字”

    声音很小,谭虎几乎听不清徐平说的话。但他准确地理解了徐平的意思,他自己都说不清,是十几年的习惯让他明白了徐平表达出来的意思,还是真地听清了这句话。

    虽然满心疑惑,还隐隐有些不安,谭虎还是照着徐平的吩咐做了。在桌上铺下一张崭新的纸,磨了浓墨,准备好了笔,侍立一旁。

    徐平起身,看起来身子有些微微颤抖,但步伐却坚定无比,一步一步走到桌旁。提起笔来,饱蘸了墨,徐平微微吸了一口气,毛笔落在了纸上。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谭虎随在徐平身边多年,读过一些书,知道这是诸葛亮北伐时所上的《出师表》。不过他却想不明白,徐平夜不能寐,饱受精神折磨,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手录这一篇文章。

    写到这里,徐平的手停在空中,笔迟迟没有再落下去。墨缓缓地,一滴,一滴,滴到纸上,成了一个巨大的墨点。谭虎满心疑惑,不知道徐平在想什么。突然,他发现在那个巨大的墨团旁边,纸润湿了几个斑点,却没有墨色。

    抬头看着徐平,谭虎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第一次,他见到徐平流泪。十几年间,谭虎随在徐平身边,不知经过了多少大风大浪,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都没有见到徐平皱眉头为难过。然而今天,他却见到徐都护抄着《出师表》哭了。

    最近的这些日日夜夜,徐平都不敢一个人面对黑暗,他的身边一定要亮着灯,一定要有人陪伴。如果身边没有人,案上一定要有处理不完的公文,如果没有,他会发疯。

    人最感到无助的,是你明知道自己在害怕,却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如今的徐平位高权重,手握重兵,一战灭党项全部精锐,现在的元昊在他眼里随手可灭。无论是前方的战事,还是自己未来的仕途,徐平都已经扫除了一切障碍,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最近,他就是感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惧。这种恐惧感来得莫名,却又挥之不去,他自己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自己在害怕什么。

    怕自己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会引起赵祯猜忌,来个兔死狗烹?徐平的历史一般,但也知道历史上的宋仁宗不是这样的人,他再看不顺眼,最多也是扔到外地州军闲置。更不要说两人多年接触下来,徐平对赵祯的为人还是有信心的,不可能有那样的事情。

    还是自己升迁太速,引起别人嫉妒,甚至李迪和吕夷简这些老臣打压自己?这种可能徐平根本就不屑一顾。别说李迪和吕夷简不会打压自己,就是打压,大不了双方斗法,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就是自己输了又如何?当年被贬到邕州,还是过得悠哉游哉。

    就是找不到自己心里害怕的理由,才让徐平愈加恐惧。直到今天夜里,他在半梦半想之间,突然灵光一现,前生后世的一些经历和知识聚在一起,才终于想通了。

    徐平不是个怕死的人,如果只是一死,不至于让他这样发自灵魂深处的恐惧。真正让徐平坐卧不安的,是历史上那个一百多年后,手抄这篇《出师表》的人的结局。

    死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死的时候,还要搭上自己多少年为之奋斗的事业,搭上自己的理想,搭上自己的亲人,或许还要搭上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这就让徐平不寒而栗了。

    前世从小到大,关于岳飞的故事徐平浮光掠影看了不少。好像知道得挺多,但要真让他把岳飞之死说个所以然出来,又什么也说不出来。

    在前世,徐平知道“莫须有”,知道岳飞是被大汉奸秦桧害死的。但是又有人说,其实秦桧不是主谋,真正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不管是秦桧还是换个人做宰相,有赵构坚决要岳飞死,他都要死。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因为他是大将,手握重兵,威胁到皇位了啊。这样的大将不弄死,皇帝还能够做得安稳吗?好像还有什么牵扯到建储的事。当然也有人说,宋朝是重文轻武的时代,文臣不容许武将爬到自己头上,文官把岳飞害死了。

    但是今天,徐平自己做到了一方主帅,手握重兵,再把前世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组织起来,就完全不是一种想法了。为什么这些日子徐平会恐惧?因为他的心里有一个从前世带来的岳飞的故事。一个上溯一千年,下追一千年,无人可比的优秀将领,一心一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浴血奋战,却落了个悲惨结局的故事。

    前些日子徐平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因为他还没有想清楚岳飞是为什么死的。

    或许程度不同,但岳飞当年在做的事情,徐平也正在做着。陇右军跟大宋的所有军队都不同,他们对朝廷忠心,跟百姓关系和睦,对敌作战勇敢。敢战,能战,善战,他们自组建以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所到之处,百姓焚香以迎,与其他军队完全不同。

    现在的皇帝不是赵构可比,朝中没有秦桧那样的大奸臣,本朝的实力足够强大,面对的敌人远不如那个时候的敌人可怕。但岳飞当年面临的危机,徐平正在一步一步靠近。

    徐平不知道,前方有没有一个风波亭在等着自己,自己会不会提前成为另一个岳飞。

第253章 亮剑

    历史上的岳飞之冤,在宋朝不明不白。孝宗当政之后立即为岳飞平反,但却没有追究秦桧,也没有追究他的那一大群帮凶。作为战绩最突出的中兴大将,平反之后又过了十几年才追赠岳飞“武穆”,再过几十年才追封鄂王,南宋将亡,才改谥“忠武”。而其他的几位中兴大将,大多可是活着的时候就封王了。

    如果说孝宗有一个孝字,子不言父过,只为岳飞平反说得过去,那么后边的皇帝,再这样遮遮掩掩就说不过去了。岳飞之冤,只推给一两个人,只怕是讲不通的。

    徐平不知道当时具体是个什么形势,每个人是个什么立场,什么想法,他也没有能力去推测那些人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当他自己处在类似位置,只要把前世那些浮光掠影、零零碎碎的印象拼凑起来就够了。

    岳飞被杀之前,先是被解了兵权。这不是针对岳飞一个人,而是针对几位统兵大将一起进行的。诸大将解兵权,入西府为枢密副使,这是沿自宋徽宗时候的做法。但是到岳飞被杀的时候,真正完全解除兵权的大将,却只有岳飞和韩世忠两人。而巧合的是,最先要杀的就是韩世忠,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成了岳飞。

    韩世忠和岳飞有什么共同点?手下的部队战力最强,两人战功最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立场。韩世忠和岳飞,是当时统兵大将里最坚定的主战派,反对议和。那么是不是赞成议和的官员就没有事了呢?显然不是。

    当时朝中不管文臣还是武将,是分成了三派:主战派、议和派和投降派。赵鼎等人也是同意议和的,不过不是向金投降,而是暂时妥协,积蓄实力之后再北伐收复失地,这一派是主和派,以赵鼎和李光为代表。加上以张浚为代表的坚决主战派,对面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在朝中完全处于劣势。这个劣势大到哪怕就是加上赵构全力支持,也无法改变。

    就是在这种局势之下,秦桧敢悍然向能力最强的两位将领下手。当杀韩世忠遇到了阻力,立即转向岳飞,构陷入狱,很快害死。

    宋朝不杀大臣,这个大臣不只是指文臣,同样包括高级武将。要杀岳飞,秦桧要冲破制度束缚,要面对可能奋起反抗的岳飞旧部,要顶住势力远强于他的主战、议和两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就是这种不可能,秦桧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区区一桧何能?逢其欲。笑话,秦桧何能,杀不了岳飞,那么被金兵一吓就不能人事成了半太监的赵构又何能?敢冲破这么多阻碍,清光了大半个朝廷,顶住当时战力第二的另一位前统兵大将的压力,就胆敢不顾一切地置岳飞于死地。赵构有这个勇气,有这个魄力,南宋就不会是那种局面,就不会是那种窝囊样子了。他就不用在杀了岳飞之后,一二十年里让秦桧为所欲为,两人相见的时候还要在靴里藏匕首防身了。能够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秦桧的背后有刀把子在支持。

    岳飞之死,说穿了无非是重演了一遍五代故事,军头们用刀,再一次铲除异己,以刀为后盾清理了一遍朝廷。只不过这一次军头们没有亲自上场,而是勾结了一个投降派的汉奸而已。没有后面军头们的支持,那才是区区一桧何能,逢赵构的欲算个屁。

    岳飞是统兵大将,但他可不是军头,他是当时最忠心于朝廷,最听朝廷话的将领。韩世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军头,他的军队与其他几军比起来更听朝廷的话。

    当解了不是军头的岳飞和韩世忠的统兵权,兵权在谁手里?张俊、杨沂中而已。没有他们两个人的支持,秦松敢那么无所顾忌,在原统率部队战力最强、最能打的两位大将中杀来杀去,敢把朝廷中反对的官员清理一空,就是个笑话。

    说赵构因为忌惮岳飞兵力太强,威胁皇位,一心要杀他,纯粹发散思维。不说那个时候岳飞解了兵权,岳飞亡后,岳家军的统兵官根本就没动。除了王贵等极少数的人被略施薄惩,岳家军统兵武将还是做着原来的官,管着原来的兵。副职牛皋接替岳飞,执掌岳家军多年,秦桧害他也是暗中下手。真是忌惮岳家军,赵构和秦桧多白痴才会这样做。

    岳飞死后,为他喊冤,甚至把命搭上的,恰恰是他军中的文人幕僚。岳飞之后的岳家军,跟岳飞在时最大的区别,就是岳飞请入军中的那些文人幕僚被清理一空。

    至于扯到文臣武将之争的,就是睁眼说瞎话。岳飞一案牵连到的武将极少,就是岳家军中都没有几个,反倒是朝中反对投降的文臣被秦桧借岳飞案清扫一空。

    徐平现在手握重兵,为帅一方,最危险的不是赵祯觉得他会威胁皇位,也不是朝中宰执要打压他。最危险的,恰恰与岳飞当年一样,他的陇右五军是朝廷的兵,是最听朝廷的话,最能打的军队。这支军队,直接威胁到了三衙大大小小的军头。不是夺军头的权抢他们的地位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威胁到了三衙的根基,军队不再是军头的私兵了。听朝廷的话,三衙军头才可以没有顾忌,找到机会把徐平砍了就砍了,有人不服那便就一起处理了就是。朝中诸位宰执能够掌控朝政?李迪、吕夷简比历史上的张浚、赵鼎、李光如何?

    赵祯的性格偏软,但是跟历史上的赵构比起来,还当起一句敢作为、敢担当,顶天立地的汉子。赵构不管是不是跟秦桧一样要杀个大将来投降,就冲着他作为皇帝,竟然被一个没有根基的宰相随手摆弄,争刀把子都争不过,就一无是处。这样一个人,竟然会被认为是有大魄力、大勇气,敢向满朝文武开刀,杀最能打的将领,徐平信了他的邪。

    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