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了一想,徐平道:“这些小店,当时只是让他们开起来,貌似没有讲让谁去管?”

    郑戬道:“刘判官管着盐铁司的这些杂事,自然是他去管。只是那些经手的公吏恁地狡猾,都是街面上雇的闲汉去做事,他们在背后操纵,急切间拿不住把柄。”

    徐平问刘沆:“既然如此,你意欲如何?”

    刘沆拱手:“副使,前些日子下官派了人手出去,四处走访,在这些小店里插手获利的权贵人家都已经查得确实。我和郑勾院商量,正要派人一网打尽!只等着副使一声令下,我们便就安排人手,保证悉数捉获归案!”

    刘沆就喜欢这种派人暗中调查的间谍手段,官场上很惹人忌讳,奈何怎么说他就是改不了。当然,他这种手段也确实很有用。

    在徐平心里,对这事情看得远不如这两人严重,因为在他前世这也是见惯不怪的事情。大厂区里的小型商业机构,因为利润丰厚,不都是有背景的人家用以发家的路子?这些小店别看不起眼,在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厂区里的小卖部和小吃店之类,一年获利数百万都是稀松平常,本就是公司工厂向实权部门行贿的手段。到了这个法制更不健全的年代,在徐平想来,是更加避免不了的。

    不过看着两位属下眼睛里发着光,徐平这话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说起来这些都是灰色地带,犯不犯法在两可之间,就是把人抓起来,很可能也不能用法律判罪。当然这个年代有谏院,有御史台,不用法律也可以给予惩罚。但真地有必要吗?

    “都有哪些人,我先看一看。”

    刘沆听了徐平的话,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纸来,双手递给徐平。

    把名单看过,徐平心里苦笑。果不其然,皇亲国戚,再加上几位一向贪财的宰执大臣和其他高官,都牵连在了里面,最显眼的又是吕夷简家。

    就像吕夷简,你说他父子真参与其中,肯定不可能,他们还没有这么闲。但吕家在京城数百口人,再加上成千的奴仆,这样算起来就几乎牵连到所有赚钱生意了。

    看着这名单,徐平的眉头不由皱了起来。真按照这名单去抓人,毫无疑问会在京城引起一场地震,不知道多少权贵要被牵连进去。但如果把事情压下,自己面前的这两位属下只怕也不会心服。刘沆任气好侠,心中那股气不是那么好平的。郑戬的态度比刘沆还严厉,要不是在这个政治比较宽松的年代,换个时候,比如像是汉武帝的时代,郑戬就是另一个郅都,手段又狠又辣。不牵扯到吕夷简这些权臣他还没有这么大的劲头,能抄宰相的家,估计他做梦都想着有这么一天。

    见徐平拿着名单沉默不语,郑戬和刘沆两人对视一眼,脸色已经沉了下去。

    徐平终究还是欠缺他们想象中的那种魄力,地位高了,官职高了,各种顾虑也就多了。这名单里不是高官就是国戚,一刀下去得罪人就太多了。

    想了好一会,徐平问刘沆和郑戬:“把人抓了,之后该如何做?”

    郑戬昂然道:“交付有司,下狱穷治,不施以重典,如何治得了这些人的贪欲?!”

    徐平叹口气:“这些人如何治罪是小事,我说的是那些小店小铺,以后该怎么治理?如何防止再出这种事情?总不能隔一段时间就抓一次人吧?”

    刘沆道:“副使原先免了这些小店的税算,本是体恤贫苦匠人,不成想却成了朝中权贵敛财的地方,贫苦人却半分实利得不到。既然如此,不如就此废了去休!”

    徐平摇了摇头:“废了又如何?那么多人家住在一起,总要吃喝拉撒,总要买东西。要么就让随便什么人家都可以开店,让货郎随便进去贩卖。不然的话,就是收他们的税,现在这些人干的事情还是会干出来,那时物价还要更高,怎么办?”

    郑戬道:“既然如此,便就收为官办!”

    “官办?”徐平笑了笑,“我跟你说,大的场务官办还是办得来,这些小店小铺是办不来的。去管的公吏也是人,也想着给自己捞好处,只会越办越差。”

    刘沆和郑戬都沉默,都是在三司做事的人,这种道理还是清楚的。开封府这里还好一点,下边的州县,有的地方税算太少,官府为了刮钱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就是酒铺,好多地方一年有十贯八贯的利润就会被收为官办。结果官办就赔钱,硬压着在那里做事的公吏自己掏钱来赔,这也是让衙前破财的差事之一。没有办法,还是让民众买扑,过几年官府看着赚钱眼红了又收回来,循环不已。

    最厉害的州县,只有那些边远乡村的小酒铺才允许百姓经营,稍微上点规模的都派公吏去管。一天就卖几百文,人头钱都不够,怎么赚钱?自然就是每年定下限额让主管的公吏自己掏钱出来,衙前这差役让人听着就害怕这也是原因之一。

    这些小店小铺要收为官办,首先官府不做赔钱的生意,派人过去管一年是一定要有多少钱收上来的。管的人为了自己少掏腰包,自然千方百计地减少损失,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是免不了的,这些又都算到了官府头上,还是用政权名声换这点蝇头小利。

    道理都明白,关键是谁来做这个冤大头。官员有一年一考的压力,收为官办之后主管的官员是绝不会去做冤大头的,只好压到主管的公吏身上。而如果不官办,官府便就掌控不了那些店铺的经营,便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权势之家用算己的势力,压着消费的民众去做这个冤大头。

    这种场区跟普通的城市地域还不一样,因为人员太单一,管理人员有无数方法让不合自己心意的人干不下去,到了最后,还是权贵之家嘴里的肥肉。

    见徐平一直纠结在这些小店小铺未来的前途事情上,郑戬道:“既然无法两全其美,那便就干脆不管!城里开的各种铺子,乡间游走的货郎,也没人去管他们,还不是卖货卖得好好的!柴米油盐,一般百姓也没缺了什么!”

    徐平心里叹气,那是以前,是自然经济的时代,自己已经开始把商品经济这个怪兽放出来了,怎么还能够一样?商品经济,一切都将成为商品。你日常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你的爱好,你的习惯,甚至礼义廉耻,甚至你的生命都将成为商人用以赚取利润的商品。那个时候,再像以前那样放任不管是会出大乱子的。

    郑戬和刘沆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员,还没有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变化,或者说,徐平该做的思想启蒙还没有开始,他们有眼光还是像以前一样盯在官员的私德上。(未完待续。)

第106章 我怎么小心眼了?

    后院里,林素娘和苏儿两人坐在一起说着闲话。不远处,秀秀带着盼盼和李璋的儿子黑虎在做着小游戏。李璋则陪着徐正说着闲话。

    整个院子里,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就在这个时候,林素娘身边贴身的小丫头碧桃从外面急匆匆地进来,站在林素娘和苏儿身边,也不说话,也不离开。

    苏儿自己以前就是林素娘的贴身女使,见了碧桃这个样子,就知道她有话要跟林素娘说。对碧桃道:“你有话说,若是不方便让我听到,尽管开口就了。我和娘子是多少年的交情,怎么会不知情识趣?”

    林素娘沉着脸看了看碧桃,对她道:“苏儿是我至亲的姐妹,有什么是怕她知道的?有什么话,你尽说好了!”

    碧桃偷偷看看林素娘,又看看苏儿,嗫嚅道:“娘子,我也是听人说闲话,想着要回来告诉一声。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有闲了再说不迟。”

    碧桃这样说就分明是把苏儿当外人了,正犯林素娘的忌讳,她把脸一沉:“有话就快点说!什么要紧不要紧,吞吞吐吐,让苏儿看了笑话!”

    碧桃见躲不过,只好小声道:“我刚刚听人说,先前到府里来望郡侯的,除了馆阁里的官员,还有几位国子监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个人是——”

    说到这里,碧桃偷偷看一眼林素娘,声音越来越小:“是——”

    “是什么人啊?你倒是说!学会吊我胃口了不是!”

    “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女儿,叫作段云洁,她扮了男装跟着一起来了。听说,她的阿爹是以前官人在邕州任官时手下的一位县令,到京城里改官守缺,不幸故去了。年前还有权贵人家的子弟纠缠,全亏了郡侯帮她一力主持——”

    说到这里,碧桃的声音越来越小,几乎听不到了。

    不过她要说的话,已经说得清楚,不但是林素娘,就连苏儿都清楚了这小丫头的意思。侯门深似海,徐平虽然家里人丁不旺,但是加上诸如看门的,赶车的,做饭的洗衣服的,各种仆人在府里也有一百多口人。这么多人住在一个院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勾心斗角的事情那是必不可少的。

    徐平作为一家之主,超然物外,他身边的刘小乙、徐昌和孙七郎等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在徐家是下人,出去人人都要称呼一声大官人。更不要说这几个人都有自己的宅院,家里一样雇佣得有奴仆,实际上个个都是小财主。

    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么体面了,男仆还好,在徐家就当是打工,尤其是那些年纪不大的小女婢花样特别多。林素娘作为女主管着家里面的事,她身边的人地位自然就比别人高,碧桃这小丫头年纪不大,可也是一个小头目。

    碧桃的身份地位都是来自于林素娘,自然就忠心为主人办事。段云洁的身份如此敏感,她登了徐家的门,没多大功夫消息就到了碧桃的耳朵里。

    消息到底是由谁,怎么传布开来的已经不可考,反正碧桃得了消息,便就急匆匆地来告诉女主人知道。这种事情上不上心,她怎么跟主人交待?

    苏儿对这些最懂,想当年她也没少借着林素娘的势压秀秀,不过是两个小女孩一起长大,虽然有争斗,更多的还是友谊。现在都长大了,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不过是会心一笑而已。但想当年,秀秀可没少怄苏儿的气,不止一次在徐平面前告状。

    林素娘听了碧桃的话,沉着脸没有吭声。段云洁的事情她自然有耳闻,秀秀、高大全和孙七郎三个人忠心为主,回京之后对于这些事情一字不提,但林素娘总是还有其他的渠道。事情她了解得不详细,大致情况还是知道的。

    去年徐平为段云洁出头林素娘就有些上火,不过那次徐平占了大义,事事都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林素娘假装不知道罢了。这次还直接找上门来了,这还了得?

    苏儿偷眼看着林素娘的脸色,过了一会,“噗嗤”笑了出来:“娘子,盼盼都那么大了,你怎么还为这些事情跟郎君怄气?”

    林素娘看了苏儿一眼,对她道:“你不怄气,怎么不见你给李家大郎纳个妾室到家里来?你管得他连出去饮宴都少,还来说我!”

    “娘子可别乱说!那可不是我管着大郎,是家里翁翁管得严,我们这种人家满朝的官员都盯着,出一点事情就满城风雨,不得不小心!”

    林素娘哼了一声:“你肚子里想什么我可是清清楚楚,快住了嘴吧!”

    这种事情点到即止,不好敞开说,林素娘对站在一边的碧桃道:“我这里跟苏儿说些闲话,你不用侍候在这里了,忙你去的吧。”

    碧桃应一声,欢快地去了。自己跟着的这位女主人为人严肃,没有责备那就是夸奖了,看来自己这次事情做对了,事后必然有好处。

    看着碧桃离去,苏儿对林素娘道:“娘子,你跟郡侯也是老夫老妻了,有的事情就不要盯得那么严,免得让外人闲话,说你的心眼太小。”

    “心眼小?我的心眼怎么小了!哪个这样乱嚼舌头!”

    见林素娘变了脸色,真地上了火,苏儿摇头叹了口气:“娘子,我们两个是一起长大的,虽说是主仆有别,可你一直拿我当姐妹,我也不怕犯你的忌讳。”

    林素娘也觉得自己刚才的神态有些异样,平缓下语调道:“我在你面前还有什么忌讳!外面的人是怎么编排我,尽管说我给我听听!”

    苏儿知道林素娘的心里还是放不开,忍着笑看了一眼在旁边逗孩子的秀秀,低声道:“秀秀跟着郡侯从岭南一回来,你便把她打发了回家去,而且啊,我听人说还没有跟郡侯商量。这事情啊,外面便有闲话传起来,说是怕郡侯招了秀秀——”

    “那些长舌妇人,没事便乱嚼别人的舌头!苏儿,我跟你说,以后少跟那些没什么见识的妇人混在一起!没事看看书,读读诗词,教教黑虎识字也是好的!”

    苏儿笑道:“你看,我一说,娘子你又着急了不是!”

    林素娘强行平静下心情,对苏儿道:“你尽管说,我听着呢!不是着急,我们做女人的,相夫教子是最要紧的事,背后说人闲话总是不好。”

    “我晓得,我晓得,娘子说的都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秀秀回家一年了,年纪也不小了,一直也不见许人家,你不觉得奇怪吗?”

    林素娘道:“不过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家罢了。她跟着我家大郎多年,也学会了读书写字,也见多了世面,一般人家的子弟哪里看得上?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有时间是要给秀秀作门亲事,非得要有文学的青年才俊才配得上她!”

    苏儿重重地叹了口气:“娘子,我们自己姐妹才跟你说这句话。以前不管你怎么做,都没有什么出格,算不上错,但如果要给秀秀作媒,只怕会惹出大事来!”

    “能有什么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秀秀的年纪也到了。”

    “你何必要一直骗自己?真要找什么青年才俊,郡侯认识的人不比我们妇道人家多!他一直不给秀秀找,你还不明白吗?姐姐,家里郡侯的脾气你可是知道,平时小事那是千好万好,要真地惹了他性子发了起来,任谁也是拦不住的!”

    徐平到邕州一去六年多,这一年回来又是官场上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在家里很久没有发脾气了,跟个老好人似的。但是林素娘可是记得小时候,徐平的那股浑劲一旦上来,那是天塌下来也不管,着实让人害怕。

    秀秀的心思林素娘哪里不清楚?她拿不准的是徐平的心思罢了。但正是不知道徐平心里怎么想,这种事情又不敢去问,一问徐平来一句“好”,那便大事去矣,林素娘才会进退失据。秀秀再是乖巧老实,林素娘也没有给自己向家里招个碍自己眼的人的道理。一个家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道理简单明白。

    现在不是小户人家了,永宁侯府是京城里数得着的豪门,林素娘也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她的名声不仅仅是自己的名声,还是徐家的名声。

    越是这样,林素娘想起这些事情来就心烦。昨天徐平口无遮拦,随口品评那些官员的家眷,林素娘就觉得有些指桑骂槐的意思。好在知道丈夫的为人,这样说就是他心里一定没有这个想法,不然发作起来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徐平确实没有想过这些,他还受着前世思想的影响,结了婚有了孩子的人,对其他女人想一想还是可以的。但也只是想一想,再进一步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

    他现在心烦的,是怎么处理郑戬和刘沆两人带来的这件事。直接压下去是肯定不行的,失了两位手下的心,自己以后在盐铁司也难做。而且这种事情肯定会在官员之中传开,不敢得罪权贵,这个年代就是身上的一个污点。权贵天生就是士大夫抬升身价的踏脚石,尤其是那些没有实权的皇亲外戚。

    放手让刘沆和郑戬两人去做也不行,这两个人的胆子太大,搞不好就会引起官场的地震。徐平必须想出一个两全其买的办法,各方面都有交待。(未完待续。)

第107章 无奈和稀泥

    想了好一会,徐平问刘沆和郑戬:“前些日子,我在河阴县遇到的事情,你们听说过没有?那里的处置,现在倒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郑戬道:“略有耳闻。不过,下官可不觉得有什么好借鉴!”

    徐平看了看郑戬,心道,这后生,性子就是太直,也难怪四十多岁了,才做到盐铁司的判勾院。天圣二年,郑戬可是一甲进士第三名,看看同届的宋祁宋庠兄弟,看看叶清臣,哪个混得不比他好?就连后一届的韩琦,也都快追上他了。就是他那位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连襟范仲淹,也比他会来事。

    郑戬的意思,徐平不管在河阴县那里干了什么,朝廷现在正派人去查着呢,没有结果之前就不要提。谁知道范仲淹和司马池回来,会不会给徐平安个罪名在身上。

    这当着上司的面直接硬呛,这十几年当官的经验都到哪里去了?

    刘沆看徐平的脸色不好看,忙道:“副使的意思,是学河阴县那里,让场务里的工匠自己管这些小店小铺?只怕不那么容易。”

    “事情总是一步一步试着来吗,用心做下去,总会有好结果。百姓结社从周朝便就有记载,越源甚早,所谓社稷,国家之本。只是那时社是朝廷所办,百姓参与,是为公社。进入两汉,时移事易,公社大多倾颓不存,私社兴起。到了今天,只留下春秋两社之遗风,当年互帮互助的公私社,已经难得一见了。”

    读书人要求通史博知古今,讲起道理来还是有用处的。也难怪中国人一说改革就喜欢托古改制,实在是这托古大有学问,几乎什么东西都能装进去。徐平在河阴县开办合作社,有了空闲便就研究了一番社的古今变化,真是大开眼界。

    周朝开国,占的地盘广大,而国人不多,实行分封制。邦国诸侯是核心区,而在乡村地区则实行公社制。当然那时候的社不是虚的,是社稷祭祀的一部分,真地有祭祀的场所。入社的民众互帮互助,开拓蛮荒,是两周八百年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汉朝,中原地区开拓的余地已经很小,地方上转为内部争斗,政治制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公社消亡,私社兴起。再之后是地方豪强、望族,宗社逐渐代替了公私形式的社,一直到隋唐。从这个角度说,社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乡村发展史。

    进入宋朝,豪强望族又被扫荡一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以宗社为组织基础的宗族也已经消亡,乡村管理实际进入了一种真空期。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私社便就又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地的人有牛社、马社、渠社之类各种各样的名目,读书人的课社、书社、经社,也是花样繁多。相比之下,徐平定的那个合作社的名字就有些不伦不类,实际上他还没有走,当地人自己就已经改成了牛社、田社和窖社。

    后人之所以有社会这个词,便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除了政权组织,民间的生活与会和社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一生,是免不了要与社会打交道的。

    以前拿着自己了解的前世合作社的知识用到这个时代来,徐平心里还有些惴惴不安,担心别人不理解,担心水土不服。现在把这些知识了解了,回头一看,这都几乎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找到影子,说到底还是个托古改制吗!

    真正能够全新另起一套的有几个人?徐平前世不玩托古改制了,改革还不一样是搞托洋改制,骨子里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那个时候是信洋人比信古人多罢了。

    郑戬没有耐心听这些,他要知道的很简单,就名单上的那些人办不办。在徐平属下干了近一年,难得徐平是郑戬能够看在眼里的上司,如果徐平说把事情压下,郑戬也会照办,只是心里会把对徐平的印象调下一档来而已。

    见郑戬黑着脸不说话,刘沆道:“副使的意思,是把那些小店小铺改成入社?”

    “不错,惟有如此,一切都掌握在工匠自己的手里,才能免了权贵伸手。”

    刘沆听了徐平的话,见一边的郑戬一言不发,只好硬着头皮道:“既然如此副使便就说个章程,我们三人回去斟酌。”

    “我说基本几条,其他的你们回去补充,列出条例来拿来我看。第一条是入社的人自愿,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第二条是这些小店小铺不以赢利为目的,只看能不能方便工匠生活。第三条是,这些店铺里的物品卖价参照外面店铺的正常卖价,不管入不入社的人,都可以从这里买东西。第四条,每月或者每季度结账,当然按年也可以,依照入社的人在这些店铺里买物品花的钱数,把利钱分配下去。这一条尤其要注意,留下店铺的本钱,利息要按照多买的人多得,少买的人少得的原则分配。其他如入社时交的本钱,人数的多少,都不可以作为分配利钱的依据。惟有如此,才能够让这些小店铺真是方便本地工匠。最后,官府对这些小店小铺免税算,予以监督。”

    郑戬听了这些,再也忍不住,问道:“副使,那这些先前伸手的权贵如何处置?”

    徐平看着郑戬笑了笑:“天休,你记住,自己管的是勾院。把这些人抓出来,三司的账目理清楚,是你该做的事。但抓犯人,判刑责,则不是你该管的。等你们三人把我刚才说的条例理出来,把这份名单和条例一起上报,事情说清楚。至于朝廷怎么处理这些人,就不是我们该管的了,我们只要斩断向三司伸来的手就可以了。”

    郑戬沉默不语,徐平说的有道理,他有自己的职责,不该越职言事。但想来想去心里就是觉得不甘心,这就相当于辛苦做了事,功劳却没有捞到手里。在郑戬眼里功劳还是小事,抓人判刑收拾权贵对他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

    郭谘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他管的几案不涉及这些,再者他的身份跟刘沆和郑戬也有距离。进士跟进士还不一样,一个是看殿试时候的等第,再一个是朝廷里有没有得力的人支持。郭谘两样都没有,就缺了刘沆和郑戬的锐气。

    徐平也是没办法,三司的手不敢再向外伸了,如果连牵扯到三司的案子犯事的人员三司都去抓,将会遇到极大的反弹力。现在朝廷里的事务,已经有六成以上是在三司这里,再去管不该管的事,徐平先就给人一个贪权跋扈的印象。

    名单上的人怎么处理是小事,怎么建立制度防止事情发生是大事。把名单送到政事堂,极大的可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自然清楚。但如此一来,宰执们在三司订立制度的时候便就不会多说话,也算是一种交换吧。

    事情做的越多,参与的越多,理解便就越深。跟刘沆和郑戬这一番交谈,徐平才蓦然想起,自己前世这些小店小铺实际上就是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在面临生存危机时用鲜血和滚滚人头为自己争取来的,历史上曾经帮助无数贫苦人活了下去。

    没有血淋淋的事实,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宝贵,甚至受了恩惠的人也不会记得徐平的恩德。但那又如何呢?自己不可能做每一件事情都得到什么,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自己的这三个手下,刘沆好使阴招,喜钻营,郑戬则为人嫉恶如仇,但缺乏大局观,而郭谘醉心于技术,做事情经常会出差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综合起来却都是难得的人才。

    人才难得,真正十全十美的人物更是难得一见,关键还是怎么用他们。用他们的长处,尽量防止他们的短处,是自己这个做上司的人应该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刘沆、郑戬和郭谘三人本是为了如何处理非法犯利的权贵来找徐平,结果却成了如何处理那些小店小铺,心里难免有些落差。尤其是郑戬,明显不高兴。

    徐平笑道:“难得你们三人一起到我府上一次,这个节令,正是去年李副使从契丹带回的西瓜成熟的季节,正好尝一尝鲜。公事便就说到这里,都不要再提,好好品尝一下我府里的瓜果,也是我的一番心意。”

    说完,让下人上了瓜果上来。除了西瓜,还有一些早熟的桃杏之类,虽然味道都有些青涩,难得的是新鲜当季。

    听了李璋的话后,徐平已经想好了,除了那几家必须用西瓜送礼的,比如皇宫那里,八大王家里,几位太后如杨景宗家和李用和家,其他家就都不送了。闲的时候约朝里的官员到自己家里来,做个品瓜聚会,也省了他们攀比。

    而其他人,到了自己家里当然也可以品尝,便就从自己的三位手下开始。

    (备注: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是神宗年间《吕氏乡约》的原则,实际上当时的《吕氏乡约》颇有些乡村公社的意思。细看起来,后来欧洲兴起的消费合作社的一些原则大多都有,只是消费合作社是以利益为纽带,而乡约则注重风俗教化。《吕氏乡约》是后来明清时期乡绅治理乡村的源头,但本身只坚持了几年时间,实践过程中做了大量更改。两宋虽然还是偶然有相似的乡约,但只是零星出现,而且基本坚持不下去,所以在两宋是没有乡绅这个事物的。直到明朝的中后期,王阳明以巡抚的身份在江西推行《赣南乡约》,政权介入并主导之后,乡绅才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在乡村占据主导地位。此处说明,是因为很多读者印象里中国古代乡村都是乡绅地主的天下,实际历史上这种状况并不占主流,清朝中后期之后乡绅才成为农村的土皇帝,而那已经是近现代史了,并不属于古代史的范畴。)

    (关于书评区的争论,我也看了。怎么说呢,从一开始就追这本书的读者,知道这本书一步一步走来的艰辛,我很珍惜每一位读者。但是能力所限,也确实做不到每一个方面符合每一位读者的心意,有不到的地方,还请包容吧。)(未完待续。)

第108章 弯弓射箭

    送走了来的三位属下,徐平在客厅里坐了一会,抬头看看天色,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顿时生出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这几天歇在家里,所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本来是官员很向往的生活,自己怎么就觉得有点空虚呢?

    琴、棋、书、画,自己也要发展点爱好才行,不然这日子过得太也没意思。自己可是请了病假的,又不能出去访亲会友,不能游山玩水,这日子如何打发?

    站起身,徐平低着头向后院踱去。突然间有些想让别人来看自己,高朋满座,好歹可以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到了后院,见林素娘和苏儿正聊得热烈,秀秀带着两个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李璋陪着父亲说话,聊不到一块去,面上已经有些无奈了。

    见到徐平进来,李璋长出了一口气,站起身来道:“刚才莫不是有什么紧急公事?”

    徐平摆摆手:“没什么,不过是衙门里的小事,那几个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