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渊道:“尧、禹、汤、武王分别以自己的时机,以不同方式登上王位,但都是以其至诚上应天意、下顺民情,没听说夏朝、商代末年一定得效法唐、虞的禅位。所以,孤也不必效法前代的行为!”

    李渊最后只是把丞相府改为相国府,九锡之类的特殊礼仪,则坚持不受,退还给负责的此事的官署。

    二十六日,陈国公窦抗,在观望许久后,终于率领灵武、盐川几个郡前来归顺李渊,使得李家的西北部边境扩展了数百里,极大的提高了关中的战略纵深,同时也使因窦威之死而气势稍弱的窦家,再次声望复燃。

    二十八日,一匹自江都而来的快马奔进了长安城,带来了杨广被弑的消息,李渊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跪下恸哭,说道:“我北面称臣侍奉君王,君主失道不能挽救,岂敢忘记哀痛悲伤?”

    众人都让李渊务必要念在江山社稷、天下万民的份上,务必要保重身体,不要过于伤心,李渊这才站起身来,以衣袖擦干了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眼泪,

    等到众臣都离开后,李渊眼中闪露着难掩的兴奋之色,立即派人八百里加急出了长安,召李建成、李隐与李世民诸子快速返回。

    杨广既死,那杨这个傀儡皇帝也没必要再让他坐在那个位置上了,李氏代隋的时机,已然到来……

    李建成与李世民率军到了东都附近后,驻扎在芳华苑;东都城对此关闭城门不出,唐军派人招谕,却无不答复。

    李密视洛阳为自己的禁脔,自是不愿让李唐前来横插一脚,立即出军与唐军相争,不过李密也不想与李唐死拼,白白让洛阳坐收渔翁之利,与李唐的军队稍微接触之后,耀武扬威一番后,便又撤离了。

    李建成与李世民见此位面惹恼李密,便也不敢轻举妄动,三方势力便这样较为平静的对峙了数月。

    四月三十日,李渊的八百里加急到了领军队回关中,李建成和李世民这时正因为大军出关东来而多时,却徒劳无功而发愁,见了八百里加急后,都暗松了一口气,总是是能光明正大的撤军回长安了。

    李世民道:“城里看见位面大军撤退,肯定会追来。”

    李建成点头赞同,于是假意撤军,却在三王陵设下三处埋伏等待追兵;段达果然带一万多人追来,遇到埋伏打了败仗。李世民追击败军,直到东都城下,杀了四千多人。

    于是李建成设置新安、宜阳二郡,派行军总管史万宝、盛彦师镇守宜阳,吕绍宗、任统兵镇守新安,安排妥当后,这才班师回长安。

    五月十三日,李建成、李世民进入长安城,而与此同时,李隐也是刚好从另一门回到了长安。

    李隐所在之地虽与李建成、李世民相比,离长安要远一些,不过他一接到李渊的八百里加急后,立即将大军交给房玄龄等人指挥,自己则轻骑疾奔,这才会与李建成他们同时到达长安。

    李建成、李隐、李世民三人一同到太极宫面见李渊,父子互诉离别后的事后,李渊叹道:“看来图谋中原,仍未是时候啊!”

    李渊随即看向李隐,“要是为父当初听了你的,就不会白白的让大军在中原耗费时了!”

    李隐连忙谦卑的道:“儿当时也不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是对了,大哥与三弟出潼关,虽未取得洛阳,但也震摄了天下群雄,大扬了我李唐的威名,也并非是徒劳无益。”

    李渊听后,略感欣慰的点了点头,原本有些窘迫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脸色也稍微变得好看了一些。

    李世民这时目光火热的看向李渊,“父亲,您这么着急召我们兄弟回来,可是……可是要代隋了?”

    李渊也是一时间难掩兴奋之情,“是的,我李家终于要代隋而立了!”

    自杨广被弑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家控制下的各郡县,频频有祥瑞现世,甘露降,斗极明,江出大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

    这些所谓的祥瑞,自然是各地官员制造出来的了,李渊也并没叫人弄这些,不过各地官员“闻弦而知雅意”,自是知道这时该如何表现,这才弄出了祥瑞频出的现象。

    大家这时都互相道,这是老天要让贤者代隋,这才降下众多祥瑞来,向世人传意,贤者是谁则是不言而寓的。于是各地百姓纷纷上书,请求唐王李渊继皇帝位,李渊笑而推辞。

    十三日,百官齐聚太极宫,再次请求李渊继位,李渊称自己无德无才,不敢代天行狩,二次推辞。

    同日,隋帝杨又在百官的陪同下,又一次请求李渊上应天意,下顺明心,登基为帝,李渊坚决的推辞了,杨与百官再劝,李渊见戏份已做足,这才勉强接受。

    五月十四日,百凤朝鸣,龙吟于野,隋帝杨登高台向李渊举行禅让仪式,禅帝位给李渊,并让刑部尚书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奉玉玺给李隐,然后搬出了皇宫,住在代邸。

    五月二十日,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武德,这一年称武德元年,以李家世袭爵位“唐”为国号,这个后世威震海内,名传千年的大唐,正式代隋而立!

    “大唐万岁!大唐威武!”这一天,无数的大唐子民走上街头,发自内心的大声欢呼,庆祝大唐的建立,一个崭新的时代,已慢慢开启……

第185章 封赏

    所谓新朝新气象,李唐既立,旧朝的东西就理该被改掉了。

    于是李渊坐上龙椅后,首先便下诏废除大业律,命令裴寂、刘文静等人编纂审定律令,设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生,共三百多人,各郡县学校也都设置学员名额,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推演大唐五行的运行属土德,颜色以黄色为尊。

    武德元年六月初一,李渊提拔百官众臣,以李隐为中书令,李世民为尚书令,在名义上让李隐与李世民两人分掌百官,当然,这更多是一种荣誉性质的,毕竟无论是李隐还是李世民,都手握着李唐王朝的重兵,再管理百官,权势可就要大过天了。

    李渊又任命黄台公李瑗为刑部侍郎,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司马刘文静为纳言,窦抗、萧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掾殷开山为吏部侍郎,属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主簿陈叔达、崔民同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为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窦为户部尚书,蒋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李瑗是李渊的侄子;独孤怀恩是李渊舅舅的儿子。

    初六,唐皇李渊祭祀四亲庙主。以李渊之祖李虎为景皇帝,庙号为太祖,祖母为景烈皇后;父李为元皇帝,庙号为世祖,母亲独孤氏为元贞皇后;追谥正妻窦氏为穆皇后。每年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祗、神州地祗,以景帝配享,祭感生帝、明堂,以元帝配享。

    初七,李渊大封亲族,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晋国公李隐为晋王,秦国公李世民为秦王,齐国公李元吉为齐王,宋国公李智云为宋王,李秀宁为平阳公主,剩下的三个女儿也各为公主。

    之后,李渊又封宗室李神通为永康王,黄瓜公李白驹为平原王,李孝恭为赵郡王,另有李氏宗亲李孝基、李叔良、李神符等十数人,也都被一一得封为王。不过这些宗室被封的王,都为二字王,比之李渊亲子李隐等人的一字王,要差上一筹。

    就在唐朝中的众人,都在为王朝新立、官爵升迁而欣喜的时候,忽然却传来了几个不好的消息,首先的西秦薛举,再次率军十数万大举进犯,散兵游骑已到达豳、岐一带,兵锋甚强。

    再有朔方梁师都寇掠灵州,迦楼罗王朱粲进犯宣州,河西之地的大凉王李轨,也加强了双方边境的驻军,似乎蠢蠢欲动,意图对李唐不利。

    唐王朝面临着建国之后的第一场挑战。

    李渊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敌之策,李隐和李世民同时出列,都言要带兵前去对付薛举的大军,因为李隐和李世民都知道,此时进犯李唐的势力中,以薛举兵力最强,威胁最大,只要将薛举击败,其他的势力都不足为虑。

    李渊看了看李隐,又看了看李世民,一阵犹豫不决。

    右仆射裴寂似乎看出了李渊的心思,建言道:“秦王曾与薛举交过战,知己知彼,臣以为让秦王迎战薛举,比晋王更为合适。”

    今年李隐有平定稽胡叛乱的功劳,而李世民出征洛阳却无功而返,所以在李渊心中,其实是希望让李世民前去迎战薛举的,只是见李隐请战之意甚浓,一时间不好出言拒绝,脸上才会显露出犹豫之色。

    而李渊此时听了裴寂之言后,便有了充足的理由拒绝李隐的请求,不过就在李渊正要开口之时。

    兵部侍郎赵慈景出言反对道,“臣不赞成裴大人之言,秦王对薛举知己知彼,薛举对秦王亦是知己知彼,薛举上次大败于秦王,此次再来,岂能没有应对之策,所以派晋王出战反而更为妥当。”

    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看向赵慈景的目光,这时都有了些许不同意味,显然都以为赵慈景是李隐的手下之人了。而李隐对于对于赵慈景会在这时帮自己说话,也是感到大为诧异,因为他知道赵慈景并非是投靠他的中枢官员。

    其实这时李唐王朝的内斗迹象并不明显,赵慈景也只是出于自身对于军事上的理解,才会那样说的。

    赵慈景和裴寂两人又互相争论了一会后,李渊看向李隐道:“晋王,你有和看法?”

    李隐道:“儿臣并无其他看法,全凭父皇做主。”

    刘文静这时瞥了一眼李隐,似乎有意出言助他,然而李隐却对他微微的摇了摇头,刘文静感到有些诧异,却也没再多言。

    李渊沉吟一番后,终于做出了安排,派李世民率大军西出长安,迎战薛举,命李隐率军北上,击退梁师都,再让宣州刺史周超攻朱粲,西北各州刺史加强防备,警惕河西李轨趁机偷袭。

    “父皇,儿臣有一个请求。”李渊做出命令后,李隐神色平静的说道。

    李渊道:“晋王有什么请求,尽管道来,朕定满足你。”

    李隐道:“儿臣希望父皇能派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与纳言刘文静,虽我一同前去迎战梁师都。”刘弘基因为在入关中的表现突出,被李渊评为战功前三,所以这时已被提拔为右骁卫大将军,兵权甚重。

    李渊原本是想让刘弘基与刘文静都随李世民前去迎战薛举的,但不愿再驳了李隐之意,便点头答应了李隐的请求。

    朝会散去后,刘文静追到李隐身边,低声道:“晋王为何要将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秦王?”

    李隐有些意味深长的笑道:“正如刚才兵部侍郎赵慈景所言,薛举此次有备而来,我那三弟要想取胜,可没上次那么简单了。”

    去年十月份,李世民率兵在扶风大破薛举军,并追击到垅坻才返回,薛举狼狈逃回陇右后,仍是大为惊慌,问他的臣属:“自古有天子投降的事情吗?”

    薛举这样问,便是起了投降之意了。

    黄门侍郎、钱唐人褚亮与李唐的许多官员都私下交好,所以极力赞同薛举降唐,“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尊荣不减,蜀汉刘禅侍奉晋室,乐不思蜀,前陈的萧琮,降隋后也一直地位显赫高贵,这种转祸为福的事自古就有。”

    然而,褚亮说完话后,却有人立即跳出来反对。

第186章 高墲战败

    反对褚亮的,是西秦的卫尉卿郝瑗,他快步上前道:“陛下不应该问这种事!褚亮的话荒谬之极!从前汉高祖经过多次逃亡与失败,蜀汉的先主刘备屡次失去妻室儿子,但他们最后都完成了帝业,陛下怎么能因为一战失利,就要做亡国的打算呢?”

    薛举听后,也对自己的言语后悔了,“我不过拿这话试试你们罢了。”于是重赏郝瑗,让他作自己的谋士。

    郝瑗的战略目光,在整个西秦势力中因是属于顶尖的,他成为薛举的谋士后,便劝薛举联结梁师共为声援,并厚赂突厥,得其戎马,结各方势力,合力进逼长安。

    薛举采取了薛举的郝瑗的谋略,策划数月,这才与梁师都等人一同向李唐发动进攻。

    不过在薛举的原计划中,与他此时一同攻唐的,应该还有突厥人才对,但是他派去使者突厥的有四五人,这时回来的却只有一人,其余的几人,都只回来了一个头颅。

    始毕可汗其时为了进一步觊觎中原,以他的两个弟弟咄、莫贺咄设建牙帐于五原郡(郡治为九原,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一百里)以北,薛举遣使所往之地便是这里。

    咄、莫贺咄设两人一开始原本已答应了薛举的请求,要与他共同攻唐的,但那时,李隐已开始带并出长安北上,然后遣刘文静至突厥牙帐,重金贿赂咄,并向他陈述利害关系,制止他出兵。

    刘文静与咄有交情,给的贿赂又比薛举多,而且这时有传言说始毕可汗近来身体似乎大不如前了,按照突厥的继承法,作为始毕可汗弟弟的咄,也是有可汗继承权的,所以他也不太愿意在这时消磨自身实力,于是便答应了刘文静的请求,将薛举的使者杀了大部分。

    刘文静又按李隐的指示,向咄请求让五原郡太守张长逊入唐朝,将五原郡之地归还汉人。(中原大乱之初,张长逊向突厥献五原郡归降突厥,始毕可汗接纳了,并封张长逊为突厥高官。)

    刘文静自己说出这个请求之时,也是没报多大希望的。这时的东。突厥强盛之极,东自契丹、室韦,西边包括吐谷浑、高昌,各国都臣服于突厥,号称控弦百万,并非是虚言。

    突厥如此强盛,又怎会将五原之地让给李唐?

    咄表示这事他不能做主,得派人向始毕可汗请示才行。然而让咄与刘文静都没想到的是,咄派去请示的人还未走多远,始毕可汗的近臣骨咄禄特勒,已带着人马到了附近,然后向刘文静道,他可以代表始毕可汗做主,将五原之地可以归还给汉人。

    刘文静听后大感诧异,心中浮现出一个想法:突厥如此服软,难道始毕可汗真的时日无多了?

    之后,骨咄禄特勒与张长逊一同前往长安,李渊在太极殿宴请了他们,以最高的礼仪,为他们奏宴乐、清商、西凉等九部乐。

    就这样,薛举与李唐的兵力虽未交上手,但因为李隐“高瞻远瞩”,加上刘文静的手段,使得李唐在外交的战场上,先行取得胜利。

    灵州,即之前的灵武郡,李隐在一开始的时候,所封的爵位灵武公,封地便是在这里。李唐建国,该郡为州,所以灵武郡便成了灵州。

    灵州也就是后世的宁夏地区,地处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河套平原,良田众多,物产丰富,所以梁师都才会如此觊觎这里,每次出兵,都想要夺得灵州。

    灵州路远,李隐欲击梁师都,却不打算远去灵州,他率兵一直北上到了延州(即以前的延安郡),与驻扎在此处的延州总管李靖会合,然后合兵一处,继续被上直往梁师都的老巢朔方郡而去。

    李隐采取的,是围魏救赵之法,除非梁师都不要他的老巢了,不然定会回兵救援,这便省得了李隐自己大老远的走去与之交战。

    梁师都兵仅两三万,想将其击败对李隐来说并非难事,所以李隐更关心的,反而是薛举与李世民的交战。

    薛举大军出陇山后,一面遣手下大将钟俱仇会同归附羌人,寇掠汉中,一面亲率大军,向泾州(隋安定郡,治所为安定城,今甘肃泾川县北)进发。

    六月十七日,薛举率大军越过泾州诸城不打,带着十数万兵马直驱长安而来。

    这时,李世民已挂帅西来,驻军于高城(今陕西长武县北),加深壕沟,加高壁垒,打算先防守以挫薛举军锐气,慢慢寻找敌方弱点,再与之交锋,上一次李世民败薛举大军,采取的也是这个策略。

    十八日,薛举大军兵围高城,并派人于城下骂战,但李世民却置之不理,坚决不与之交战。

    双方对峙了十多天后,右元帅府司马殷开山神色有些慌张的向李世民禀报了一个消息:他们自长安而来的运粮队伍,别薛举的游骑兵给劫走了!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

    上一次薛举与李世民交战,对峙多时后,因后勤有些难以供应,以致军心不稳,这才被李世民抓住战机,一举将其大败。

    而此次薛举再次来犯,采纳谋士郝瑗之计,派骑兵以军营为中心四处劫掠,并让皇太子薛仁皋亲自统率西秦最为精锐的六千精骑,饶过高城,抢夺唐军的运粮队,取敌资己,以战养战!

    陇右地区盛产战马,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主要还是为了夺取陇右这个马源之地,所以薛举军中,骑兵不缺,四处劫掠之举,李世民根本无法制止。

    如果再这样下去,唐军必会困亡于这高城。

    思虑再三后,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与薛举军决一胜负,于是于六月二十一日这天,在高城西南列阵,然而薛举军却似乎早已料到李世民会率兵出城,军阵尚未展开,薛举便秘密带兵进袭唐军背后,唐军猝不及防之下,互相踏死无数,士气大跌。

    二十二日,双方再次于浅水原(今长武东北)交战,唐八位总管都败下阵,士卒死亡十分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李安远均阵亡,王君廓败走岐山,唐军于是大败。

    李世民最后带少数人马逃回长安,薛举于是攻克高城,收拾唐兵尸首筑成高台,长安震动,人心浮动,李渊也有些慌了,让人快马急诏晋王李隐回师长安。

第187章 谁能为帅?

    在得知李隐带兵直捣自己的老巢朔方郡后,梁师都慌忙从灵州撤兵,急冲冲的返回了朔方郡,但这时,李隐却已撤离了朔方郡,而且还掳走了两万多百姓。

    梁师都辖下人口本就不多,白白失去了两万多百姓,对统治内的赋税、人力等反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梁师都知道这一情况,顿时怒火中烧,久久缓不过气来。

    李隐之后又采取房玄龄之计,派使者前往榆林郡,与郭子和取得联系,劝其归降大唐。

    榆林郡在朔方郡的北面,为梁师都势力的腹背之地,梁师都与郭子和起事后,共通突厥,互相联姻,互不侵犯,如果郭子和降唐,那可就是梁师都敌人了。

    房玄龄既然如此献策,自然是有自信郭子和会答应投降的,因为榆林地狭民少,北为草原,南为朔方郡,东为黄河,西为沙漠戈壁,发展空间有限,郭子和此人的野心也不大,就是想割据榆林郡,过着他土霸王的日子。

    所以郭子和肯定是谁强就投靠谁的。

    房玄龄所料不差,李隐的使者到了榆林郡后,便受到了郭子和的热情接待,使者表明来意后,郭子和二话不说,便将梁师都的族中子女送还了朔方,断绝了与梁师都的来往,然后派自己的亲弟弟郭子政与使者一同南下,面见李隐。

    当郭子和刚刚见完李隐的时候,李隐便接到了自长安而来的急诏,于是布下士兵防御边境,之后立即班师回朝,郭子和也随之入长安向李渊献表归降。

    七月二十日,李隐还师新丰县,让大军驻扎于此,然后与房玄龄等人轻骑直入长安。

    高战败,原本主要职责自然是作为主帅的李世民了,但李渊却不愿对李世民做过多的处罚,以免无人能制衡李隐。

    于是,李渊去信给殷开山、王君廓等人,让他们委屈一些,先将罪责揽上身,承诺过些时日定会对他们重新录用。

    对此,殷开山等人都答应了,但王君廓却不答应,一气之下,竟带着数千人马出武关投奔李密去了,李渊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之后,李渊便对外说,高战败与李世民关系不大,因为那时李世民刚好得了疟疾,需要静养一些时日,于是把军事委托给了殷开山等人,那时李世民还特地告诫过殷开山等人,“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惫,假如来挑战,小心不要应战。待本王的病痊愈后,自会将他打败!”

    不过殷开山等人却硬是不听李世民的劝告,想要显示一下武力,以威慑敌人,这才率兵出城,以致遭受惨败……

    最后,殷开山等此次随李世民出战的众多将领,都被李渊罢免了官职。不过与原本的历史相比,其中的人物少了刘文静与刘弘基,他们两个都被李隐给要走了,并未参与高之战。

    李渊为了挽回因高战败所带来的颓势与危机,在诏李隐回长安的同时,还遣使入凉州,向李轨承诺可以与他共谋陇右,并称呼李轨为从弟。

    李轨大为欣喜,他自称大凉王后,也是自称先祖乃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之主李的后代,但很多人都是知道,李渊这一支才是正宗,而且是可以考据的,李轨这明显是牵强附会。

    但现在李渊既称李轨为从弟,那自然也是承认他为李之后了。

    于是李轨立即遣其弟李懋入长安入贡,李渊以李懋为大将军,册拜李轨为凉州总管,封凉王,总算是将李轨给稳住了,稍微的减轻了一些长安面临的压力。

    李隐回到长安后,带着郭子政面见了李渊,李渊大喜,拜郭子和为灵州总管,并将这事大肆宣扬,因为郭子和是依附突厥的一方诸侯,便说突厥将南下帮助李唐对抗薛举。

    薛举大军原本朝中长安攻城略地而来,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所顾忌,遂停兵观望,让唐朝高官百姓都稍微的松了一口气。

    李隐到达长安后的第三日,李渊再次举行大朝会,与百官商议对付薛举的办法。

    李世民出列请战,让李渊给他一个一雪前耻的机会,为此,他愿意立下军令状,不成功,便成仁!

    李世民自有属于他的荣誉与骄傲,他是万万无法接受高战败这件事的,他定要为自己雪洗这个耻辱。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渊最后给了李世民一雪前耻的机会,让他再次带兵迎战西秦,李世民也最终证明了自己,一举将西秦灭掉,为大唐攻占了极为重要的陇右之地。

    然而,此时李渊面对李世民的请战,却露出了犹豫的神情,他最终将目光看向了李世民身边的李隐。

    李世民似是看出了李渊之意,立即向李隐道:“二哥,这次你无论如何得让着我才是!”

    李隐笑道:“我并不与你争就是,不过最后还是得让父皇来做主吧!”

    李世民于是神情热切的看向李渊,李渊仍未能做出决定,看向了裴寂等人,“众卿家以为如何啊?”

    朝堂上的众位高官大臣,在听了李渊的询问后,都是一阵沉默。

    最后还是裴寂出列道:“回陛下,依臣看来,这一次还是让晋王带兵前去抵抗薛举吧!”

    李隐与裴寂一直都是不对付的两个人,包括李渊、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会在这时推荐李隐挂帅。

    裴寂举荐李隐挂帅,无非是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以大唐现在的实力与形势,已不能再败,若是此次再败的话,定会人心离散,到时长安也只怕会被薛举所有了,毕竟长安城墙虽固,但城门却可从里面打开。

    而裴寂此时在大唐中,已是位极人臣,尊荣无比,他若投降了薛举,或许可免一死,却肯定是难保现在的权势与地位了。

    所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裴寂才会不愿让李渊冒险再让李世民挂帅,转而选择自十六岁就开始带兵征战,而且是战无不胜,从无败绩的晋王李隐。

第188章 大婚

    李世民在裴寂力荐李隐挂帅之时,原本高昂的战斗热情瞬间被浇灭了大半,李渊又问道:“其他爱卿以为如何?”

    朝堂上的百官都齐声道:“请晋王挂帅出征!”

    李世民听后,不由的后退了几步,神色一阵颓然。

    李渊沉吟一会后,终于做出了决定:“秦王大病尚未痊愈,实在不宜再行出征,应当好好静养才是,此次迎战薛举,就让晋王挂帅吧!”

    李隐立即接令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平定薛举,还我大唐安宁!”

    李渊点了点头,他虽一直对李隐稍有防范,不过都是为君者的用人之道,对李隐的带兵能力,他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信心的。

    朝会散去后,李世民有些失神的看着李隐的背影,心中忽然升起了已些怨恨之情,若是没有李隐这么一个从未有过败绩的人,李渊和朝堂百官,定会继续寄希望于他战胜薛举的,然而因为李隐的存在,使得李世民再无机会一雪前耻了。

    李隐刚走出朝会的宫殿,便被一个小太监追上,“晋王,陛下有请。”

    李隐便即转身,跟着小太监往仁德殿走去,那里是李渊私下接见王公大臣的地方。

    见过李渊后,父子两人倾谈了一会,李渊有些不放心的向李隐问:“吾儿心中可有了对付薛举的对策?”

    李隐点了点头,“儿臣确实已有定计,有传闻说薛举父子关系不和,如能使用离间计,让其父子相残,西秦军的军心必会动摇,到时我军便有机会可趁了。”

    李渊欣然赞道:“吾儿此计甚妙!”同时,李渊心中也不由的想到,李隐以前用兵,大都是正面对敌冲杀,而近些时日来,却似乎有所改变了,让人难以猜透。

    李隐的离间之计,也是宋正本在从朔方返回长安的途中献出的,那时他们得知李世民战败的消息后,便已推测李渊这次肯定是要让李隐挂帅的了,而那离间之计,李隐也已让宋正本前去实施了。

    李渊这时站起来在殿中踱了一会步,然后看向李隐:“朕打算再从长安调八万大军交与皇儿你,你看如何?”

    现在的长安城,因李世民的大败,兵力稍有不足,总共也就只有了十五万人马了,现在李渊却要将其中的一大半交给李隐,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李隐却推辞道:“儿臣觉得以本部五万人马就足够对付薛举了。”

    “吾儿不可轻敌大意了。”李渊摆手道:“薛举兵强马壮而且骑兵众多,非一般势力可比,如兵力不足的话,容易吃大亏,我大唐可是不能再败了!”

    李隐听后,这才勉强的点了点头,同时也顿感责任与压力倍增。

    商议完军务大事后,殿中的气氛要轻松了不少,李渊邀请李隐与他一同进膳,李隐自是不会拒绝。

    晚膳进行到末尾之时,李渊忽然向李隐询问道:“皇儿今年二十有四了吧?”

    李隐感到有些疑惑,不知李渊为什么忽然问起他的年龄来,“儿臣是开皇十四年出生的,现年确实是二十四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