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况且,你可别忘了,大辽现在背着两千多万贯的赔款呢!”

    “耶律洪基许诺三年还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我断定,至少这三年之内,大辽没有那个实力打通西线。”

    “三年?”王韶玩味的看着杨怀玉。

    “咱们阎王营要在辽阳驻扎三年呢?”

    “你不觉得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吗?

    “。。。。。。”

    杨怀玉愣住了,终于有点明白这二人打的是什么主意。

    “你是说。。。。”

    “对嘛!”王韶一拍大腿。“请神容易送神可就难嘛。”

    “三年还不能让辽阳姓宋,那朝堂里的那些相公就该回家哄孩子喽!”

    。。。。。。

    怔怔的看着帐二人,杨怀玉终于明白了这两个货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

    说好听点叫“顺水推舟”,说不好听点。。。。。。那就是鸠占鹊巢了。

    “这。。。这合适吗?大郎那里,不好做吧?”

    王韶一摊手,“你自己都说了啊,国事为重!萧家都送上门来了,就由不得咱们不收了。”

    略有沉吟,“此事换了唐子浩,也希望他老丈人改庭异张吧?”

    好吧,杨怀玉彻底服气了。

    这件事是他想的简单了,如果萧家能够归宋,那之前他所说的什么刚刚建立的盟约。。。。

    简直不值一提。

    “那就。。。这么定了?”

    “还用你说!?”石全福瞪着眼睛。“等你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一脸瑟,朝王韶忍不住吐槽,“就这榆木脑袋,还想当阎王营的头儿?”

    “拉倒吧他!”

    “走了!”

    说着话,大步出帐,却是不与杨怀玉再多说一句。

    “嘿!!你个老兵油子!”

    杨怀玉既臊得慌,又气的不行,屋里只剩王韶,立时开始拿王子纯撒气。

    “你!!”

    “你他…娘的到底哪头儿的?”

    王韶一阵头疼,特么在文人堆儿里混了这么多年也没这么多龌龊啊?

    所以说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唐子浩诚不欺我。

    “行了,行了!”烦躁的一摆胳膊。“还有完没完?”

    “你呀。。。”指着杨怀玉的鼻子。“一根筋!没我王韶还真不行。”

    杨怀玉不干了,老子没你也当了这么多年阎王营的头儿,什么叫没你不行?

    “我看你就是和石全福那个老兵油子串通一气的!”

    “我问你,凭什么给他一万人?”

    一脸的肉疼,“那一万兵驻进辽阳,时间长了,还不都向着石全福了?”

    “。。。。。”

    王韶一阵无语,“早怎么没看出来,你是真没长脑子啊?”

    “我的二哥啊,韶这是在帮你,看不出来吗?”

    “嘎??”

    杨怀玉听着都新鲜,把老子的兵送人了,还帮他?

    王韶摇着头,彻底被杨二哥打败了。

    以前有唐奕护着阎王营,杨二哥说一不二,还真显不出来,这位除了打仗,真就少了点政治头脑。

    “石全福为什么跟你吵啊?”

    “为了争营帅啊!”

    “那你给他一万兵,他还争得了吗?”

    “怎么就。。。。”

    杨怀玉一下子卡在了那里,有点明白,可还是不太明白,不过看王韶的表情,这里面一定有道道儿。

    立时来了兴致,“说说,快说说,你使的什么花花肠子?”

    王韶瞪了他一眼,心说,变的倒快!!

    “怎地?不和我摆脸子了?”

    “哎呀!”杨怀玉陪笑,搀新媳妇一样,小心的把王韶让到坐位上。

    “咱们是多少年的兄弟了?你还跟二哥计较这些?”

    “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王韶也不磨叽,掰开揉碎给杨怀玉解释起来。

    “你给他一万人,你手里还有三万,京城的铁浮屠也受你指挥。”

    “这四万对一万,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你比他大!”

    “况且,阎王营人的生而复生,是天大的好事不假,但也给朝廷出了难题。”

    “到底你们两个怎么安排,不好论!”

    “如果石全福服服帖帖还好,随便安插到禁军之中,领一大军也说得过去。可是现在,他明显是不想走,这就难办了。”

    “对呀。”杨怀玉一脸憨直。“现在你给他人了,他声势不就更大?”

    “错!”王韶摇着头。“正好相反。”

    “这一万兵,石全福要是照单收了,那才是对你有利的。”

    “。。。。。。”

    杨怀玉傻眼了,不是不明白,而是全明白了。

    王韶是什么意思?

    王韶的意思是,帮朝廷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点复杂,但是局外人一看,却是一点都不难。

    这一万人是谁给的?当然是他这个军都统给的啊!

    在外人看来,杨怀玉和石全福根本就没争。你看,杨怀玉分兵一万,命令石全福带领驻防辽阳。

    对,就是命令!只要石全福接了,那就是这么个性质了。说明他承认了杨怀玉的命令,接受了他的指挥。

    虽然有点勉强,但是朝廷是不会自找麻烦的,多半顺水推舟装一回糊涂。

    。。。。。。

    而且,这个一万之数非常的有讲究。

    五千为小军,一万就是两小军。

    要是给多了,不合适,那就真成分庭抗理了。

    给少了呢?

    比如就五千一军,合适。但是,朝廷就难办了。

    阎王营原本虽然只有一千八百人,但是领的就是五千人的编制。

    石全福死战辽河口,这么大的功劳,怎么也要升一升吧?你还让他领五千兵,就说不过去了,王韶这等于是帮朝廷把后面的事儿都做了。

    一万,两军。。。。。。既升了石全福,里子面子都说得过去,又避免了大宋第一军的主帅之争。

    “坏!!”

    杨怀玉想明白了一切,砸吧着嘴,看着王韶,“王子纯你太坏了!”

    石全福还觉得他挺鸡贼,殊不知有个更鸡贼的已经把他算计的死死的了。

    沉吟了一会儿,杨怀玉突然觉得,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也挺不错的,省了他多少脑子。

    不过。。。。。。

    “子纯啊。。。。”

    “二哥这脑袋里除了打仗,不会想别的事,以后你可得多提醒着点。”

    王韶大乐,一点都没因为杨怀玉“夸”他坏而气恼。

    “好说!只要二哥以后别跟小弟甩脸子那就烧高香喽!”

    “那不能!”杨怀玉把脑袋甩的生风。

    “咱们兄弟。。。不能够!!”

    他倒是忘了,就是几个时辰之前,他这个二哥还跟人家吹胡子瞪眼呢。。。。

    。。。。。。

    另一边,王韶则是暗暗擦了一把冷汗。

    心说,唐大郎啊唐大郎!为了你这个军制之改,兄弟这宣政使可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也就是我王韶。。。。。。

    换了别人你试试?

    。。。。。。

    数日之后,永昭陵侧。

    “什么!?”

    唐奕直接就蹦了起来,“阎王营。。。。没死?”

    “没死”二字几乎带着颤音出来的。

    “好!!好啊!!”

    在厅中来回踱步,显然意外至极,激动至极。

    良久,才对告知消息的贾相爷道:“他们是英雄,不能辱没,急告辽河口,诏石全福领两百将士回京!!”

    “奕要亲自为他们庆功,请赏!!”

    “呵呵。。。。”老贾诡异的一笑。“别费劲了,已经顶上牛了。”

    “据说刚下沙场,在萧家的家门口儿两个就吵起来了。”

    “呃。。。。”

    唐奕一窘,“这么快?”

    “能不快吗?”贾相爷也是无语。“石全福不想离开阎王营,这是在将咱们的军呢。”

    “那现在情势如何?”

    唐奕略有担心,阎王营是标杆,不能因为这点意外而内乱。

    “哈。。。。”没想到贾相爷大笑不止。“你肯定想不到。。。。。。”

    “那个王子纯还真有大用!”

    唐奕一愣,“怎么说?”

    于是,老贾把王韶出的那个馊主意,不但让一万宋军常驻了辽阳,还把石全福暗坑了一道的事一说。

    唐奕先是大喜,随之又冷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也就是说,辽阳驻进了大宋的兵。。。。”

    对面的老贾玩味的看着唐奕,“怎么?不忍心??”

    “。。。。。”

    唐奕没说话。

    贾昌朝又道:“萧英已经在路上了,专门来见你的。”

    “。。。。”

    唐奕还是没说话。

    。。。。。。

    他可不是杨怀玉那种憨直武人,贾相爷一开口,他就明白这里面有什么门道,更明白,萧家为什么要入宋见他。

    。。。。。。

    “看来,子浩真的不忍心啊!”

    贾昌吵长叹一声,此时辽阳是归宋,还是归大辽,其实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

    能不能成,全在唐奕一念之间。

    “把萧英拦下来。”

    唐奕突然发声,却是让贾相爷颇为意外。

    “告诉萧英,先帝大丧一过,我亲自去辽阳!”

    说着话,唐奕已经往外走了,“相爷放心,奕没有那么公私不分。。。。”

    回头淡笑,“国事。。。。最重!”

    。。。。。。

    (五更!你们没有看错!五更。。。。但是真的没了。)

    (多更一个标点符号,都算你们赢的)

第938章 两个老小孩

    赵祯的永昭陵,位于开封正西,约三百里的位置。

    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正常来说七日可达。

    不过,帝柩入陵,声势浩大,且夏季风云难测,提前月余出京,就是怕路上遇到什么意外,耽误了八月十五下葬之期。

    不过还好,这一路顺利的很,等赵祯灵柩到永昭陵之时,尚有一个多月的空余。

    。。。。。。

    这段时间,唐奕除了在阙台陪灵,倒是和范老爷找到了别的事情做。

    。。。。。。

    盖因帝陵所在已出京师范围,师徒二人难得有机会到乡间走访,看看最真实的大宋百姓生活。

    。。。。。。

    而今天出来的,不光是唐奕和范仲淹二人,贾相爷见这一老一少见天儿的往出跑,这回却是没忍住,非要跟着。

    于是,两老一少于夏日漫步田间,倒不失几分惬意。

    唐奕的印象中,还是邓州的时候,有过几次与师同行造访桑农的记忆,这一晃,却是已经十六年的光景了。

    “您老没事儿的时候就应该多出来走走,对身体好。”

    乡间野道连空气都是甜的,让唐奕有些沉醉。

    对此,范老爷却是一点都不感冒,带着训诫冷然开口,“该多出来走走的不是老夫,是你小子!”

    唐奕不知道,范老爷这些年可是十分注重养生的,在回山那个地方呆着,景致气息可一点不比这里差,而且。。。

    三五不时,范老爷也会到周边农田走动,从未固步自封。

    贾相爷麻杆儿似的晾在一边,心说,这爷俩故意的是吧?尽说些他插不上嘴的闲话。

    没话找话,却是硬插进来。

    “哪有闲心让你们师徒野游?”

    撇了一眼唐奕,“老夫可有言在先,你把萧家的人赶回去这一点老夫很钦佩。”

    “但是,亲下辽阳,老夫可不同意!”

    “你小子现在身份不同,一大帮人都指着你呢,不可擅自远行!”

    唐奕闻之苦笑,“我也是没办法啊!”

    范仲淹显然也被老贾的“生插”吸引,略有沉吟,“子明这回说的却是没错,你不能轻易离京,况且去的还是辽地。”

    “什么叫这回说的没错?”

    一点不出所料,没超过三句,两个老头儿又要往抬杠的方向走。

    “老夫一直说的没错!”

    “是是是是。”范老爷心情大好,没工夫和他吵着玩儿。

    转头嘱咐唐奕,“听子明的,你不能去。”

    “我也不想去。”唐奕一阵无语。“我那岳丈的为人相爷与老师又不是没有耳闻,当奕愿意去受罪?”

    “可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不去不行!”

    贾昌朝则道:“你去不去其实结果都是一样,何必呢?”

    “不一样。”唐奕摇着头。“我不去,那就只能靠时间慢慢的把辽阳同化与大宋。”

    “可是,既然已经决定要攻略辽阳,招降萧家,那还是我去一趟,尽快解决的好。”

    “。。。。。。”

    “。。。。。。”

    两个老人家都不说话了,唐奕说的无可厚非。

    “你是怕耶律洪基?”

    “嗯。”只见唐奕点头。

    辽阳住进了宋兵,耶律洪基早晚会知道的,他不会坐以待毙。

    抬头望天,沉重一叹,“迟则生变啊!”

    范仲淹与贾昌朝对视一眼,皆知唐奕这是非去不可了。

    。。。。。。

    既然劝不住了,那索性看开些。

    范仲淹道:“也好,正好你路过辽河口,把阎王营的那点烂事儿一并解决了。”

    “对!!”

    贾相爷今天难得的与范老爷第二次达成了共识。

    “莫让杨怀玉和石全福两个再闹下去,动摇军心!”

    唐奕笑,“动摇军心还不至于,他们应该有分寸。”

    “不过,奕倒觉得,他们两个现在。。。。。。挺好。”

    “哦?”贾昌朝一疑。“怎么个好法?”

    “相爷不觉得,阎王营里有杨怀玉这样的猛将,有石全福这样稳重之人,再加上王子纯从中调剂,简直就是绝配吗?”

    “。。。。。。”

    贾昌朝不说话了,低头沉思。

    杨怀玉勇武有余,机智不足,掌千人兵阵是为良将,但掌数万之军,却非良帅。

    但是,加上一个王韶则有不同。

    王韶心思缜密,足智多谋。他与杨怀玉配合,一人可为剑锋,杀气森然,掌军塑魂;一人可为剑柄,圆润适中,指哪儿打哪儿!

    原本贾相爷以为,此二人合璧,阎王营大局可定。

    不过,现在唐奕说要加入一个石全福,老贾发现,倒也不是不行。

    杨怀玉和王韶虽然好,可是干劲有余,持重不足。

    王子纯还是太年轻,难免有冲动欠思之时,那这个时候。。。。。。

    石全福。。。。。。

    石全福可为剑鞘,藏锋纳剑,以免自损。

    “好,我看行!”

    看向范仲淹,“你觉得呢?”

    范仲淹沉吟了一会儿,“行是行,不过。。。。。。”

    “怎么安排??”

    “如王子纯之策,石全福也终是领两小军的军头,是杨怀玉的下级,算不上三人搭伙儿。”

    “这个简单。”

    唐奕丝毫没当回事儿,“能给他安插的位置太多了。”

    “将来无论军制,还是官制,细化分工都是必然,不如就让阎王营改个彻底,再添一参将之职便是。”

    “。。。。。。”

    两个老人家算是服气了,这小子不光想像力天马行空,干起事来也是天马行空,说添一职就添一职,想都不带想的。

    不过,二人也开始期待起来。

    军制大改的细则唐奕与他们讲过,二人也很想看看,把作战、政工、训练、参谋、后勤、装备、兵种多元化都细分开来之后,到底能形成什么样的战斗力?

    。。。。。。

    说着话,前方的大片农田却是吸引了三人的主意。

    与别处不同,地里种着的,赫然是新粮种玉米。

    正值七八月交,高高的玉米杆子结了棒儿,却离成熟尚有时日。

    唐奕忍不住跑到地边儿,扒开一个玉米棒子细看。

    “不错,还算饱满。”

    但是,看着只有大半个巴掌大的小梆子,又砸吧着嘴道:“就是这棒子小了点儿。”

    又往田里瞅了半天,“种的太密了,长不开。”

    范仲淹看着弟子忽然成了农事行家,不由发问:“种的密也不行?”

    “不行。”唐奕摇着头。“这种庄家,一步之内最多种三颗成苗为佳,种的多了,反而影响收成。”

    偏头看向不远处的农庄,“庄上的农户显然有点贪多了,以为种的多收的就多呢。”

    老贾则是靠上来看着唐奕扒开的玉米棒子,“这是美洲原种?”

    “怎么不是涯州一号?否则棒子还能再长三寸!”

    唐奕道:“涯州一号不耐旱,此地水源不足,却是不太适宜。”

    “。。。。。。”

    好吧,这回轮到范老爷插不上嘴了,两人说的他一点没听懂。

    “你们等会儿。”

    “什么是美洲原种?什么又是涯州一号??”

    唐奕急忙解释,“美洲原种,就是祁雪峰他们从美洲带回来的玉米种子,耐旱涝,不挑地。”

    “不过,结棒比较小,产量也一般。”

    “而涯州一号,则是咱们大宋的农户把不同地区的美洲原种,根据不同特性,交差授粉,人工培育出来的一种新式玉米。”

    “产量比美洲种高上不少,不过尚有缺陷,有的地方种不了。”

    “哦。”范老爷听明白了。

    忍不住大赞,“不错,你们涯州这个事儿干的好,功在千秋!”

    “哼。。。。”

    哪成想,贾相爷冷哼一声,“这算什么?”

    “你是没机会看着了,涯州不光在培育涯州一号玉米种,还有稻米种子,番薯改良,小麦新种。”

    “用不了几年,新种问世,到时你再看,必惊得你这老货话都说不出来。”

    “真的假的??”范仲淹不信。

    在他眼里,缺粮都缺成习惯了,要真如贾子明所说。。。

    “那还不错,说明你老贾在涯州没白呆。”

    唐奕一阵挠头,贾相爷这牛皮吹的。。。。

    有点过了。

    哪有那么容易?

    就说杂交水稻吧,这玩意高产的可怕,但是唐奕也只知道是从野稻之中找雌雄同株的进行杂交。

    但是,也仅限于此,连个方向都算不上。

    涯州的试验农已经鼓捣了好几年了,也没弄出个头绪,是真正的“有生之年系列”。

    不过,新粮种不好说,改良种植方法倒是能做到的。

    比如眼前的玉米,稀种比密植更高产,就是试验农们从几十块不同的田里实践得来的。

    。。。。

    “走吧。。。。”唐奕招呼了两个顶牛的老小孩儿。

    “咱们进庄子。”

    “得提醒提醒,否则糟蹋东西。”

    。。。。。。

    说着话,三人缓步进村。

    可是,在农庄里转了半天,居然没找着活人。

    三人面面相觑,人呢?

    唐奕不知道,人都去镇上了。

    干嘛去了?当然不是赶集,是去。。。。。。务工了。

    而唐奕这不经义的进来,却引出了他另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思路。

    。。。。。

    六更,到此为止了。

    记得去年生日更了八章,今年虽然是六章,但都是三千字的大章,一点不比去年少。

    以后,咱们就算定下来了,每年苍山生日,不用通知都来爆更。

    不求票,不要赏,只是让她老家人看到苍山的努力。

    你们陪我年年都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

    可好?

    来!

    祝我生日快乐!

    。

第939章 慢了

    诺大一个农庄居然没有人,这着实有些诡异。

    三人转了足足有一刻钟,把范老爷和贾相爷累的已经额头见汗,终于在村子的宗祠之中,见着了一个老妪领着六七个最大不过二三岁的婴孩儿。

    “老婆婆,村上的人呢?”

    老妪显然没见过什么世面,若不是唐奕这个陌生人身后还有两个老人家跟着,让老妪安心不少,说不定人家直接就关门赶人了。

    可即便如此,老婆婆还是下意识的把孩子们都笼到身边。

    “你们是。。。。”

    唐奕怕惊吓了老妪,急急解释:“我老少三人恰巧路过此地,见村上无人,甚是新奇,特有此一问。”

    “哦。”老妇这才放下心来。

    “庄上的人都去镇上务工了。”

    “务工?”范仲淹不由眉头一皱。

    先帝皇陵兴建,用工七万余人,确实浩大工繁。但是,朝廷就怕扰民惊户,特意嘱咐督建官员,除了匠人艺工取于民间,其余劳务皆出禁、厢两军兵勇,万不可惊扰百姓。

    怎么这一庄子人还是都出去务工了?

    在范老爷看来,这里靠近皇陵所在,所谓务工,一定是去修陵了。

    “这个李孝光!”范老爷登时就不乐意了。“胆子是越来越大!”

    贾相爷却是不太认可范老爷的话,“七月成陵本就急迫,李孝光为了工期,走一些捷径也属正常。”

    “再说了。。。”

    贾相爷老神哉哉,“这位老人家不是说了吗?是务工,非是出役。”

    “咱们又不是不给佣资,你急个什么劲儿?”

    唐奕在一旁暗暗点头,现在朝廷不差钱,关于修陵所用工匠的拥资可是不低的。

    其实,唐奕觉得范老爷这回倒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大宋这个操蛋的祖宗规矩,也就是死后修陵。

    诚然,这个规矩避免了奢靡浪费,七个月就是修出花儿来,能花多少钱?

    但是,这么短的工期,也确实增加了修陵的难度,不从民间用工几乎是不可能的。

    心里是这么想,但是唐奕还是没有帮腔,而是转头和声地问向老妇,“老人家,可知修陵那边给佣工多少月资?”

    老妇还在奇怪,这两个老头儿看起来和和善善的,怎么说吵起来就能吵起来呢?

    听唐奕发问,急忙回答。

    “哦,官府的人确实来招过工,佣资给的也。。。。也还行吧。”

    “日佣七十文,一个月下来,每人能拿两贯多钱。”

    “你看吧,两贯多呢。”贾昌朝好不容易顶了范老爷一把,登时来劲。

    两贯多放在京城只能算是一般收入,可在这穷乡僻壤,却是不少的数目了。

    范老爷哪肯服气?

    “可是李孝光也不能什么人都拉去充数吧?”

    这庄子就剩一个看小孩的老妇,说明什么?说明上至几十年的老公老母,下至十来岁的少男少女,全都去务工了。

    修陵的活计哪有什么轻巧活儿?又老又少的,去了能干嘛?

    “这不就是充数吗?”

    而唐奕在一旁却是不同想法,因为两贯多一个月。。。。。。这个数字不对。

    早在建陵之初,唐奕就知道,为了赶工期,从民间雇工是再所难免的。

    所以,这个民夫的月资不但是唐奕亲自首肯,而且每个月应该给多少钱也是他亲自订下的。

    他清楚的记得,他当初定下的数目是:每人每月一贯五百文!

    没错,比两贯多还要少。

    无它,这事儿唐奕没必要大方,所以是结合皇陵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给出的月资。

    他好奇的是,怎么到了李孝光这儿,不但没有苛扣,反而涨了不少呢?

    结合老妪所说,还有这老少通吃的实情,唐奕琢磨着,李孝光不会是。。。。。。

    这小子不会是想编故事,贪上一大笔吧?

    可是一想,也不对啊!

    不是这么个贪法,况且,李孝光几次向朝廷的奏表之中只提工期太紧,却是从来没说钱不够用。

    试探的问向老妇,“老婆婆,这修陵来招人,一直是这个价吗?”

    唐奕心里拿不准,心说,可能是先帝灵驾到了永昭陵,李孝光怕到期不能完工,临时加价,临时招人也说不定。

    果然,聊了这么半天,老妇已经完全放下了戒心,农村妇人的憨直姓子也上来了。

    甩手道:“当然不是。”

    “最开始呀,官府的人抠的很,每月只给一贯五百钱。”

    “就这一点钱,谁愿意去出那苦力?若不是看在是给先帝修陵的份上儿,官府一个人也招不走,没人爱干。”

    “后来实在招的太少,才一点一点涨起来的。”

    “就这,还是没多少人去皇陵那边讨生活呢。”

    “啊?”

    “。。。。。。。”

    这个回答可是惊着唐奕了,连范师父和贾相爷都是一脸发懵。

    什么情况?一贯五百钱按说已经不少了,听这意思,两贯多人家都没放在眼里。

    “那这。。。。”范老师茫然看着空空如野的农庄。“这人都去哪儿了?”

    不爱去,那怎么还就剩下您这么个老太太看庄子呢?

    “去镇上务工了?”

    老妇回答的极是干脆,下面一句差点没把三人噎死。

    “镇子上随便一家毛纺作坊就能出到三贯多一个月,且看纺车的活计老人、小孩儿都能干,比去皇陵强多了!”

    “。。。。。。”

    “。。。。。。”

    “。。。。。。”

    三人石化当场。

    范老爷和贾相爷下意识把目光对准唐奕,闹了半天,是你小子的产业把人都抢走了啊?

    唐奕也懵啊,看着两双刀子似的眼神儿,露出诸多委屈。。。。。。

    “真不怪我,都包出去了啊!”

    。。。。。。

    回去的路上,三人皆是沉默不语。

    范老爷一阵哀戚,先帝仁德一生,为其修陵倒比不上一帮乡野富户的“生意”来得实际,这难免让范老爷有点为先帝不平。

    而贾相爷也拧着眉头,却是猜不出他心里在想什么。

    而唐奕。。。。

    更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如范师父一般为赵祯不平。

    另一方面,他知道,造成这一切的,正是他自己。

    大宋正在蜕变,这种从根儿上开始的蜕变,直到今天亲眼所见,他才猛然意识到已经开始了。

    “子浩。。。。”贾昌朝忽的发声。

    “你也不用过多自责,毛纺之业你交给了老夫,却是老夫和辜家没有掌控好啊!”

    贾相爷难得安慰人,不想唐奕确是摇头。

    “我没有自责,只是有些心情复杂罢了。。。”

    “哦?”不但老贾,连范仲淹也是一疑。

    收拾神情,“说说看。”

    唐奕淡然一笑,“至少从百姓这方面来说是好事。”

    “一方面,他们有地可种,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又可在闲时务工,大大的增加了家庭收入。”

    “这种工农结合的新民情,说通俗一点,是让百姓真正的富裕起来了,变得有钱。”

    “说高深一些,则是增强了农民对天灾的抵抗力!”

    “。。。。。。”

    范仲淹和贾昌朝不语,细想着唐奕的话。

    增强农户对天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