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错,这是一个为了赚钱而生的商业写作也没错,可是,什么人能利用,什么人不能利用,这是苍山的做人底限,也是我能在这个故事里唯一传达的所谓正能量,是不能妥协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的儿子为了所谓的合理,所谓的利益,把你这个当老子的卖掉、

    反之,你这个当老子的,如果为了权谋,为了妥协,可以置自己的骨肉于不顾。

    那我想,不单是人设崩了,这个世界也崩了。

    。。。。。。。

    回头咱们再看最近写的东西。

    我就明告诉你们,我既然能把一个送孩子写出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没一步是你们想得到的,我就不能把唐奕写的聪明点,功利点,龙傲天一点?

    不能!

    如果唐奕功力了、妥协了,那就是我崩了。

    。。。。

    可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唐奕没变,却有人说人设崩了呢?

    是不是我前面把越祯写的太好了,你们不想看到一代仁君也有心术呢?

    是不是唐奕最近太憋屈了,你们想他龙傲天一点呢?

    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吧?

    那现在的问题就是,苍山能不能写一个只凭一腔热血、只凭心中情义走完这个故事的粗鄙凡人做主角?

    起点也好,网文大环境也罢,能不能容忍这样的异类存在?

    你们既要故事出人意料,又稍有不顺就大喊大叫,你们到底要我哪样?

    别把你心里的想当然当成《调教大宋》的故事,也觉得君臣不合就是要造反、稍有不顺就是要君主立宪,这句话一出来,接着的肯定是下一句话。

    让诸位猜到我会怎么写的那一天,也就是我写不下去那一天。

    言尽于此,大伙儿到此为止。

    当然,你要是觉得不爽,或者是坚持说崩了,那苍山挥手送别。

    我还就非得写一个愣头青做主角,你咬我!?

    。。。。。

    玩个游戏,大伙儿可以在这个单章的章节说里猜结局。

    猜唐奕和赵祯到底要怎么打破这个亲情的死局。

    猜对了,等我写到那里的那一天,答案揭晓,qq或者微信,200红包做噱头。

第786章 一个阎王也是阎王

    江山无限,盛世容姿。

    百姓只看到太平盛世,丰衣足食。

    臣子只道,政通人合,君慈臣忠。

    唯有帝王,能看到太平粉饰背后的真相,远比世人想像的要肮脏得多、灰暗得多。

    唐朝酷吏来俊臣所箸《罗织经》,被誉为“让人冷汗迭出的整人诡计全书”。虽是小人之术,可全书开篇的第一句却道尽世态炎凉,人间百态。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

    唐奕想打破这“多矫的人情,多伪的世俗”,所面对的人,又是万人之上看尽世伪的君王。

    岂、可、信、乎?

    。。。。。。

    正如此时,夜幕降临。

    唐奕回到小院,直接进了萧巧哥的房间。

    不多时,许是海南的春天没有北方的凉爽,福康和君欣卓的房门几乎是同时吱呀呀地开启。

    两女似是都听见了对方的动静,皆是一怔,下意识地就要往回退。

    可是,只闪了半个身位,又觉不妥,已经看见了,退回去算怎么回事儿,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

    福康开口道:“房中憋闷,出来透透气。”

    君欣卓顺势接道:“往年在北方,此时尚在飘雪。”

    “嗯。”

    几句寒暄却是让二人尴尬大减,行至院心,又齐齐向萧巧哥的房中看了一眼。

    福康红着脸,“夫君。。。。。。回来了?”

    “嗯。”

    “却是难为了萧妹妹,等到今日才得圆满。”

    福康说的是,萧巧哥本来抓到的是头名,却一让再让,成了最后。

    可是,君欣卓想的却是更早。

    “巧哥从大辽出来那一天就注定是大郎的姻缘,确实让她等久了。”

    福康心头一颤,却是理解歪了,深深地看着君欣卓。

    这个女人又何常不是呢?她等的更久,更艰辛,现在难免有怨言吧?

    不由得向君欣卓深施一礼,“全怪福康,若非我身份成堵,大郎也不会让巧哥妹妹和君姐姐等这么久。”

    君欣卓急忙扶起她,“妹妹说的哪里话,一家人,却是说远了。”

    福康抓着群欣卓的手道:“以后家里妹妹都听姐姐的。”

    君欣卓不依,“妹妹是公主,自是听妹妹的。”

    福康由衷一笑,说实话,谁不担心嫁作人妇之后,妻妾不得善处,何况是三个正妻平起平坐。

    可她是多么幸运,摊上萧巧哥与君欣卓这两个好姐妹,当真难得。

    “好啦,我们不争了,听大郎的。”

    君欣卓甜甜一笑,“嗯,听大郎的。”

    福康闻声,甚是欣喜,“姐姐以后要多笑,很好看。”

    “咯咯。。。。。。”

    君欣卓忍不住又笑了起来,却是第一次被女人夸赞。

    。。。。。。

    静下心来,两个女人心中都有一种叫作幸福的东西涌现,抬眼望着千灯万盏一般的星空。

    福康由衷长叹,“其实,最不容易的是大郎!”

    “嗯。”君欣卓轻嗯一声,代表了千言万语。

    唐奕这些年有多不容易,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了。

    正要再说几句唐奕的好话,却是萧巧哥房中的动静吸引了两女的注意力。

    隐约传来唐奕高亢之音:

    “奕得天眷,承蒙娘子,不离不弃,受我一拜!”

    君欣卓与福康脸色瞬间涨红,呆愣当场。

    耳熟。

    对视一眼,哪还看不出对方表情里的蹊跷?不由心中暗骂唐奕:

    你个混蛋!

    。。。。。。

    第二天一早。

    好吧,唐奕能不能过得去第二天一早,还是未知。

    而远在万里之外的开封,也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事关阎王营。

    。。。。。。

    本来,阎王营在唐奕出京之前就已经在选兵重建。可是,唐奕在汝南王府那么一疯,也不是全无后果,起码阎王营首当其冲就受到了波及。

    古北关一战,天下共,阎王之威,震彻宋辽两朝。

    回京之后,犒赏军将自不用说,重建阎王营更是民心所向,百官共识。

    可是,唐奕那边一疯,杨怀玉的处境就尴尬了。谁都知道,阎王营和唐疯子走的近,而且闯汝南王府的人里还有阎王营的人。

    当时,汝南王一家全断了腿,再加上韩琦,这么大的事情,赵祯不得不把阎王营重建的事情缓下来,防止事态扩大,引来更多的非议。

    那段时间,别说是阎王营,整个观澜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点什么差错。赵祯甚至把通济渠都送出去了,也是为了安抚。

    反正,这一缓就是整整一年。

    今日是大年初三,文武百官、四夷诸邦,大庆殿行开年大朝,共贺大宋。

    本来是挺好的一个日子,可是大辽使臣却是提了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够光棍。

    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辽人确实够爷们儿。输了就是输了,不会像汉人那般遮遮掩掩。而且,契丹人敬重英雄,也敬重对手。

    阎王营在古北关前把大辽二十万大军打的几近溃散,这样的神军,他们当然像当年的杨无敌一样敬重。

    而且,后来听说阎王营的营帅也是杨家之后,更是佩服的不得了。

    在开年大朝会上,辽使当众提出要一睹阎王营的风采。

    对此,耶律德绪不禁眉头一皱。

    他是常驻大宋的通政官,这个贺岁使是新来的,之前没和他通过气有这么一出啊?

    显然,这是耶律洪基的意思,事先不与他通气。

    刚要出班喝止,不想,宋主赵祯淡淡一笑。

    “准奏!”

    这是一个宣扬武力,彰显国威,震慑四方的好机会,赵祯自然要准。

    其实,官家心里明镜一般,阎王营自打回京之后不得重建,这不是什么秘密,辽朝常驻开封的使馆自然也是全知道的。

    辽人打的什么主意?

    无外乎想在诸邦友国之间,让大宋现个眼。意为让各国看看,天朝上邦向来是这么对待功臣的。这样的神军为南朝立下不世之功之后,却是什么下场。

    辽人以为阎王营打残了,一个战损三分之二的军队不得重建,那怎么拉出来见人?

    可是,辽人不知道,阎王营就算只剩一个人拉出来,那也是震慑宵小的活阎王。

    赵祯知道这一点。

    他犹记得阎王营的前身邓州营,只剩一十九员战将,由那个独臂将军带到他面前时,是什么样的气势。

    。。。。。。

第787章 阅兵

    对于大辽使臣的请求,无论大宋官员还是周边各国的使节,都不意外。

    古北关一战定乾坤!耶律重元降宋,燕云易主,宋辽态势立时反转。那一军神秘的阎王可谓是天下皆知。辽人想看看是谁打败了他们,很正常。这符合契丹人的“尿性”。

    同时有详知大宋时局的使臣当然也知道那一军神兵的现状。知道辽人暗地里使的什么心眼儿。

    可是宋皇一口答应倒是让诸使有点意外了。

    其中就有西夏使节。。。。

    说心里话,西夏的贺岁的使节这次进京,可以说老实的都有点不像话了。跟小媳妇似的大气都不敢喘。

    他就没想过要搞事儿,更没想过大辽会搞事儿。。。。

    有点想不明白的是,古北关那一仗,大辽被打的北都找不着了,一下子丢了燕云十六州这个要害,国力大减。

    耶律洪基虽有励精图治之愿,却没了重振国威的余力。

    无论战略上,还是经济上,大辽都是一泄千里,不复当年了。

    这个时候大宋不挑事儿已经是万幸,怎么还登鼻子上脸呢?

    他当然知道大宋没有重建阎王营,以为辽使这是在让大宋难堪。

    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明白这里面能有什么猫腻。

    使劲摇了摇头,让自己清醒下来。。。还是算了,咱别掺合。。。。老老实实眯着吧。

    其实夏使也是有心无力啊。

    宋辽夏本来是三足鼎力之势,谁也奈何不了谁。作为最弱的西夏,还可以朝秦暮楚,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蹿来蹿去,蹭点好处。

    可是燕云一下子姓了宋,却是把三国的平衡彻底打破了。现在是南朝一家独大,手握燕云,就是主动权尽在其身。

    大辽倒成了那个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小媳妇。。。。。

    而且。

    现在西夏国内,乱象以成。

    断了青盐之路,西夏的民间私贸彻底截断,现在只能靠官方互市从大宋摄取给养。可是大宋的互市也是随缘,时开时不开,连皇家供需都时有断给,更别说民间了。西夏全境民怨沸腾。偏偏这个时候皇族后裔李杰讹起事叛乱。无力让西夏以武力敲开两国商贸。

    现在的西夏皇帝是既要平乱,又要安抚民心。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和大辽一起挤兑大宋?巴结大宋多开几天互市才是真的!

    好好瞅了一眼辽使,心道:你自己玩去吧,咱就不帮你了。。。。

    不但不能帮,而且逮着机会还得落井下石。。。

    况且已经死在大宋一个使臣了,他可不想有命来,没命回去。

    。。。。

    而更让夏使不解的是

    赵祯不但答应让辽人见识一下阎王营,而且准备让所有使臣,满朝文武、开封百姓也见识一下阎王营!

    立刻下了一道旨意昭告全城!

    “大年初五午时中。宣德楼前,圣阅阎王军!”

    各国使臣登时心生疑窦,看宋皇那架势颇有底气,不会是趁着这两天,临时往阎王营里塞人充数吧?

    不约而同的看向辽使,这个时候,以辽人的尿性,肯定得出来说几句,把这条路堵死啊。

    夏使也能着辽使发难,正愁没机会讨巧,在宋皇面前留个好印象呢。

    可惜,辽使注定让众人失望。

    不但没有出来挑刺,而且欣然接受,谢南朝皇帝隆恩。

    夏使更是不明白了,辽朝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真就光棍到想拜一拜英雄?

    总觉得哪里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脑。也只能再等两日,看阅兵之时,又有什么变故。

    。。。。

    两日之后,午时未到,初三大朝上的各国使节可以说一个不少,全部进宫见驾。与大宋皇帝,文武百官一起登上宣德楼。

    刚一上楼,众人一窒!

    只见宣德楼外,数十万开封百姓,除了御街正中的御道是皇家专中,不得站人。其余的地方,皆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各国使节无不咋舌!他们哪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说句不好听的,有的小国。全国老幼加在一块儿,也没开封城的人口多。

    忍不住感叹,大宋天朝上邦当真非虚。

    赵祯暗暗扫视众人。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

    随着时间推移,午时中一到,由南熏门向内城延伸,欢呼沸腾的百姓,自觉安静下来。到了最后。宣德楼前肃穆非常。

    城楼上的各国使节大气都不敢喘,生怕破坏了这份安静。。。

    也都知道,大戏开锣了!

    果然!

    。。。

    踏!

    。。。

    踏踏!

    踏踏!

    马蹄击地,由远而近。宣德楼上隐约可见一队骑士,踏马而来!

    缨盔对缨盔,马头抵马尾,枪尖并枪尖!

    宣德楼上看去。

    整整十列!在御街上一字排开!

    那就是十条直线!看得见前骑望不见后兵!

    连骑士手里的战枪都是枪尖对齐,怒指苍天!

    纵然不到两千之数,可是肃杀之气,有如将士们眼神中的凶狠!带着血腥气,让人生寒!

    “!!!”

    辽使眼冒金光,呼吸都停了下来,一瞬不瞬的盯着远远而来的骑队!似乎等的就是这一刻!

    而夏使也是看的眼睛都直了,却不忘提醒众使。

    “你们听!!”

    踏踏!

    。。。

    踏踏!

    。。。

    “这不可能!!”

    有使臣细听之后惊叫出声!

    “连马蹄踏地,都是一个步调!一个声响?”

    这怎么可能?

    。。。。

    没有什么不可能!

    御街之上,不是乱蹄齐飞,而是永远一个调子,一个声音!永远是不紧不慢的。。。

    踏踏!

    踏踏!

    仿佛踩在在场每一个宋人的心里!踏在每一个外邦使臣的胆上!

    那是纪律!铁一般的纪律!

    阎王营用铁与血磨砺出来了至胜法则!!十人如一,百人如一,千人。。。

    如一!

    终于!阎王营将士穿过御街,行至宣德楼下站定!

    !一个声音!震的众使一愣一愣的。

    。。。

    杨怀玉首当其冲,翻身下马。

    众将士紧随其后。。。

    !又是一个声音!

    !!!

    长枪落地!跨步而立!还是一个声音!

    绝了!夏使心道:这他…妈是怎么练出来的?

    “末将杨怀玉!”

    “领将士一千七百七十四人!”

    “奉旨面圣,烦请陛下圣阅!”

    “好!!!”

    赵祯一声大喝,眼神热烈!

    每每想到,这样的不败之军是赵宋治下的军队,他这个皇帝就说不出的自得、畅快!

    “众将神勇,冠绝古今!朕心甚慰!”

    顿了片刻:

    “杨怀玉!”

    “末将在!”

    “朕且问你!畏战否!?”

    “何为畏战,末将不知!”回答铿锵有力!傲气无边!

    “但有召唤,可否再战!?”

    杨怀玉闻声,猛然抬头!刀子一样的目光直逼宣德楼上的各国使臣,尤其是辽使!

    “回禀陛下!!”

    长枪一震,身后一千七百多阎王营将士,立时山呼接上!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

    “战之必胜!”

    “战之必胜!”

    “战、之、必、胜!!!”

    。。。

    “威!”

    百姓之中,自有人想到当年阎王营出征那一幕,发自内心的一声嘶吼!

    “威!!”

    威字一出,霎时间,点燃了民情!

    “威!”

    “威!!”

    数十万人的呐喊!震的宣德楼上的使臣们,不由倒退一步!

    无不暗自冷汗连连,心道,这就是故意给咱们看的啊。。。。。

    可是话说回来。

    这还是往是儒风温婉的大宋朝吗?

    精气神。。。。

    变了!

    媳妇睡了,错字明天改,我也睡了,大家晚安。

第788章 又被卖了

    从庆历八年,唐子浩在宣德楼喊出“一寸山江一寸血,一寸江山一寸家”,喊出“汉儿当自强”开始。

    到嘉佑二年,东华门外,大军北去,万民呐喊“威武”送行。

    再到今日,重回宣德楼。。。。。。

    “战之必胜!”山河为之色变。

    威武震天的军民怒吼,震得皇城楼上的鎏金大瓦都在颤栗。

    各邦使节仿佛看到煌煌大宋朝,那个雍容华贵的老妇人,那条醉卧中原的睡龙,正在缓缓褪去往日的温良,慢慢睁开那迷离的醉眼。

    锋芒毕露、杀气冲天。

    。。。。。。

    这样的宋军,幸好只是这不到两千,要有个十万二十万,谁也没信心能挡得住大宋的兵锋。

    此时,文彦博几近狂热地望着城下杀气凛然的阎王营,望着数十万嗷嗷叫的大宋百姓,心中激动之余,却是想起了一个人,一个身处万里之外的疯子。

    不由暗叹,也许唐奕是对的!

    大宋朝太需要这份血性了,大宋朝也太应该早点让这份血性显露出来了。

    扫了眼一众番邦使臣,目光最后落在辽使身上。还行,文扒皮还没激动到忘了自己的本份。

    有些话,官家是说不了的,只能臣子来说。

    正对辽使,不无轻蔑道:“我朝天家乃不世仁君,纵有无敌神军,却无穷兵奢武之意。”

    “去岁古北关下,若挥师北去,辽帝可堪一战乎?”

    言下之意更是露骨,意思是,我们仁慈,不但没打你,而且没急着再建神军,这是大宋仁慈,你别登鼻子上脸。

    辽使恭敬一礼,却是无话可说。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自然得给宋帝一个脸面。

    说白了,宋辽各驻使臣,大辽知道阎王营一直没重建不假。可是,大辽会不知道亲手打败他们的那一军阎王到底有多厉害?

    表面上看,辽使是在找事儿,是想给大宋难堪。实际上,这一场不光是大宋要给各国使臣看,大辽也需要这么一场阅兵来给各国使臣看。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大宋需要彰显军力,震慑四方。

    而大辽,也需要大宋彰显军力,来给自己找个理由一个败的理由。

    。。。。。。

    其中道理不难理解。

    古北关那一战,大辽确实是败了。可是,被五千宋军打的二十万大军毫无还手之力,这事儿说出去就太丢人了。

    谁不得琢磨琢磨,当世武力第一的二十万契丹铁骑被五千人打蒙了,难道大辽已经腐朽如斯?

    。。。。。。

    要知道,辽朝也是大国,除了大宋,也有一堆的番属国和邻国,也需要国际地位和处理国际关系的。

    虽然丢了燕云国力有所减弱,可是契丹人终究是草原民族,根基尤在。耶律洪基也是一下子被唐奕给打醒了,卯着劲要报仇血恨。

    所以,不光大宋需要安稳来推行国内改革,大辽也需要空间来积蓄力量。

    这个时候,就更不能被西夏、回纥、黑汗这些邻国看轻。

    他可以败给大宋,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但是,却不能比其他小国再弱。

    这个事实却是需要重新证明的,否则大辽将永无宁日,就此沉沦。

    所以,辽使特意请求大宋安排这场阅兵。

    挑刺是假,真正的目的是让各国使臣也看看,大辽的二十万大军是怎么败的。

    不是我军太无能,而是敌人太凶残。

    在无力用武力与诸国证明这一点的现在,大辽只能退而求其次,借着大宋的强,来给自己找一个败的理由。

    而阎王营果然没让辽使失望,就这精气神儿,激动得辽使就差没大吼一声:

    你行你上,不行别bb!

    甚是恭敬地朝赵祯一礼,“南朝陛下实乃千古仁君,外臣明感五内!”

    “治下之军,更是海内无敌,我朝败的心悦诚服!”

    得,就这么一句话,不管是宋,还是辽,里子面子就都有了。

    。。。。。。

    赵祯甚为满意,这是一种默契,大家心照不宣。

    笑着令辽使平身,又转向一众使臣。

    “诸使可还满意?”

    西夏使节闻之,立马一个大礼及地,“大宋军威震天,实非我西夏小邦所能及也。”

    他也是有求大宋,哪敢说个不字?

    一众使臣也是躬身下拜:

    “天朝威仪,震慑海内!”

    赵祯闻呼更是激动,再看辽使。

    “辽臣既已满意,那请转告辽帝,宋辽两朝为兄弟之邦,虽有摩擦,然澶渊盟约尤在!”

    “当年,先帝能以渡世胸怀放辽军北归;今天,朕也可以不记前嫌,与辽朝再叙百年太平!”

    赵祯使了个心眼儿,特意提了一下澶渊之盟,后面还加了一句,那是先帝的胸怀广大,放了你们一马,可不是城下之盟。

    辽使听罢,满头黑线。

    这话他要是接了,那就等于把澶渊之盟重新定性了。

    这事说起来,根本就不怪大辽,是特么你们南朝自己人内斗。一句“城下之盟,岂可为荣”不但干掉了寇准,也让本来是赢了的一场战争,弄的好像很丢人一样。

    大辽自然是乐见其实,大加宣扬。

    现在又要我们辽朝帮你往回找补,真有种日了狗的感觉。

    可是,不答又能怎样?行势比人强,你卖了我们一个脸面,那就得还回去一个脸面。

    “宋皇仁达,外臣感激涕零。”

    “必将原话转达我朝陛下,想来我朝陛下也是认同的。”

    “不过。。。。。。”

    辽使故意顿了一顿,这么大个事儿让宋人扯回去了,也得让大辽也捞点实惠吧?

    “不过,外臣尚有一请,不知道陛下能否成全?”

    赵祯微微一怔,心道,这辽使也不简单,开始谈条件了。

    “但说无妨。”

    辽使大喜,遂道:“我朝陛下自去岁亲见阎王营之威,甚是钦佩,回朝之后,常常忆起,哀叹恐无缘再见真容。”

    “所以。。。。。。”

    “外臣斗胆,向陛下请一道旨意,准许我朝画师入阎王营一观。好做阎王军威图若干带回我朝,好一解我朝陛下思念之苦。”

    “这。。。。。。”

    赵祯心说,让你看看也就算了,你还想画下来?

    辽使一见宋皇犹豫,立时急道:“陛下适才还说,两朝兄弟之邦,难道这么一点小小的心愿也不能满足我皇吗?”

    “好,好吧!”

    赵祯被架在那下不来,只得应下。

    一买一卖哪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想画就画吧,又无大碍。

    辽使闻之,狂喜过望:

    “谢陛下隆恩!”

    。。。。。。

第789章 猪队友文扒皮

    唐奕要是在这儿,又非得骂娘不可。

    这就是他说什么也不给大宋造炮的原因。

    什么好玩意到了他们手里,那也没有面子重要,反手就给你卖出去。

    还作阎王百态图若干,以解辽帝的思念之情?耶律洪基有那么骚情吗?

    画画是假,偷你的技术才是真的。

    阎王营那是大宋的杀手锏,放到后世,就是核武器一样的重要威慑力量。

    这不但拉出来给人看,还要拆开了给人看。

    拆开了看还不过瘾,怕人家忘了,还得画下来。

    脑残啊!

    得亏啊,得亏黑骑营至今没有重建,要是让辽人把铁甲重骑也学了去。。。。。。

    以耶律洪基亲眼见识过黑骑营的威力,还有大辽马匹的供应量,就算砸锅卖铁,耶律洪基也得弄出几万铁浮屠,冲到古北关下和大宋再试吧试吧。

    。。。。。。

    阅兵结束,各国使臣散去。

    赵祯带着一众文武朝臣下了宣德楼,文扒皮这才逮到机会儿与赵祯低语。

    “陛下,不应该答应辽使的要求!”

    赵祯眉头微皱,“文爱卿的意思是,怕辽人窃取阎王营的战法,反过来对付大宋?”

    文彦博一听,嘿,你还知道啊!?

    “陛下既然知道,为何还答应他!?”

    “诶。。。。。。”赵祯长叹一声。“朕自然是知道的。可是,与为澶渊正名相比,一个阎王营。。。。。。”

    “陛下糊涂啊!”文扒皮一着急,连大不敬的话都冒出来了。

    “辽朝势弱,今日阅兵之请,本就有借势之意,可见辽人此时处境之艰!”

    “就算陛下不答应他的请求,臣料定他们也不敢再多生事端。”

    “这。。。。。。”赵祯愣住了。

    仔细一想,好像真是这么个理儿。宣德楼上他一激动,竟一时不查,百秘一疏。

    “这可如何是好!?”

    本来,赵祯是认为,阎王营那点东西就算给辽人,他们也不一定学得去。毕竟阎王营厉害之处不在表面,主要还是唐奕那套独特的练兵之法,加上精良的装备。

    不说别的,单是锰钢这东西,辽朝是绝对炼不出来的。

    用一个营换澶渊正名,赵祯以为是赚了。

    可是,经文扒皮这么一说,又好像是赔了。

    赵祯有点纠结了。

    。。。。。。

    其实,这里不得不说,赵祯的心态变了,可惜视角却没跟上。

    他已经年近五十,不再年轻。

    人老了,不但要考虑生前,身后之事也越想越多。

    所谓心态,可能赵祯当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又经历了庆历大败。在他的内心,能守住祖宗基业不倒,就已经是万幸了。

    可是,突然冒出一个唐奕,突然再次点燃了大宋的改革之火,突然燕云回归宋土。。。。。。

    一个守成之君,突然间功盖祖先,成了建功立业、开疆扩土的不世明君。

    单收复燕云这一条,就足以让赵祯在青史上位列宋皇之首。要是改革再成,中兴大宋,与唐宗汉武这种千古一帝比肩,也不是不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