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此刻,她整个人都沉浸在对音律的痴迷之中,全然忘了身边尚有香客要陪。

    而大伙儿也不觉怠慢,反而被冷香奴的专注所迷,乐在其中。

    第二遍终了,冷香奴依旧眉头不展,无奈偏头问向萧巧哥,“公子以为哪里不妥?”

    萧巧哥一怔,讪笑道:“此为苏公子赠词,不敢妄论。”

    正主儿和作者都在这儿呢,她能说什么?

    可冷香奴却不拘泥小结,略带娇嗔:“奴奴视公子若知音,公子怎可藏私,却是一定要说的。”

    萧巧哥无法,只得道:“姑娘试试在第二段以宫调起,转角音,落平调。”

    冷香奴一试,果然比刚才顺畅不少,喜道:“公子果然琴艺无双,如此升了一调,端是妙极。”

    萧巧哥点头,不在搭话。心里却在暗自腹绯,词是好,但却没有唐哥哥的《玉青案》好。

    。。。。。。

    冷香奴此刻是满心欢喜,转头看向苏轼,起身深施一礼,“公子所赐,奴奴明感五内,若无差池,下届花评少不得要拿公子的词来卖弄了。”

    章悸等人闻言,只觉浑身无力,这下真没戏了。

    用苏子瞻的词,也就意味着人家已经拔得了头筹,最后这一首词,当真的惊才绝艳力挽狂澜了。

    。。。。。。

    而苏轼更是哈哈大笑,心里美得不行。

    “姑娘哪里话,姑娘琴艺无双,歌美声甜,若用小生的词,那是小生的荣幸。”

    冷香奴抿然一笑,“这话奴奴却是不敢接的,不说别的,单琴艺一道,奴奴就是比不过这位公子。”她说的是萧巧哥。

    “哎~!”

    苏轼一摆手,“依小生看,各有千秋,姑娘还犹胜一筹,何必妄自菲薄?”

    “。。。。。。”

    王韶一皱眉,这孙子是收不住了吗?怎么还把青瑶拿出来比了?说伯仲之间也就算了,怎么还要踩上一脚?就唐疯子那护犊子的作派,能放过你?

    果然,唐奕已经被苏轼的话所吸引,抬头看了过来。

    。。。。。。

    苏轼还真就收不住了,毕竟只有十八,还嫩得很。一听冷香奴花评要用他的词更是忘乎所以了。

    心里只道:对不住了,青瑶姑娘!为了小生的幸福,你就忍了吧,小唐叔父应该不会在意吧?

    “依小生看来,青瑶姑娘。。。。。。”

    得意忘形的苏子瞻直接把萧巧哥的名字都给说出来了。

    “青瑶姑娘那曲《楚声》虽是妙极,然也是雕琢许久、细思甚理的诚意之作。而且,青瑶久居观澜,深居简出,很难理解沙场争伐之境,亦无可体会诗中那种肝肠欲碎的情素。所以,《楚声》多了一丝温情,却少了一点厚度。”

    “可香奴姑娘不但恢复了昌黎先生迷诗,把诗中意境演义得淋漓尽致,而观这后一首宋词,也是只两遍就达到了尽善尽美之境,实非常人所及也。”

    。。。。。。

    冷香奴还真没听过这么夸人的,忍不住小女人心思地向唐奕微微昂首,意为,看吧,还是有懂风情的人物的。

    但是,嘴上却不可唯心,萧巧哥的厉害,场中也只有她懂,“公子过讲,真论琴技。。。。。”

    苏轼都不等她说完,说不定说完又转到萧巧哥那边,没自己什么事儿了,这时候得强势。

    “事实如此,香奴姑娘又何必自谦呢?”

    “不信你问场中同窗,小生可有虚言?确实是姑娘更胜一筹。”

    说着,真的看向曾巩、王韶、章等人。

    可是,这帮家伙儿没一个人看他的,都把脸别向了它处。

    你特么作死,别拉上我们!

    “过了。。。。。。”曾布好心小声提醒苏轼,眼神不住地往唐奕那边飘。

    没看唐子浩脸都绿了吗?你跟我们抖个机灵抢个戏也就算了,色胆包天地敢拿青瑶姑娘当垫脚石,这不找死吗?唐子浩那小心眼儿,能折腾死你!!!

    大伙儿都不看他,苏轼心里咯噔一下子,终于想起这回抢的是谁的戏。

    全身僵硬地转头缓缓看向唐奕,好吧,那位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苏子瞻心说,完了,明天早操要倒霉。。。。。。

    “说完了?”唐奕终于出声了,语气平和,温柔至极。

    “呃。。。。。。”苏轼脸都白了,嘿嘿傻笑。“小唐叔父,您都听着呢啊?说完了,说完了。。。。。。”

    “噗。。。。。。”

    冷香奴乐了,小唐叔父?还小了一辈儿?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少年才子怎么一下就就哑火了。她哪知道这些儒生曾让唐奕折腾成什么样儿?

    “我可不听着呢嘛?”唐奕顺着苏轼的话说。“挺精彩的,继续吧。”

    “不了。。。。。。”

    “继续吧。”

    “不了。。。。。。”

    “还是继续吧。”

    “还是不了。。。。。。”

    “那我来?”

    苏轼稍稍松了口气,唐奕要是还能和你谈笑风声,说明没啥大问题。这货要是板起脸来,那才是要发疯的前兆呢。

    “您请,您请!”

    “好。”唐奕点点头。

    “那还是我来吧。”

    。。。。。。

    “拿纸笔来。”

    轻描淡写的一句,不等冷香奴与徐妈子反应,萧巧哥就是一喜,忙不迭地亲自去把笔墨拿来,给唐奕备上。

    唐哥哥这是要露上一手了。

    。。。。。。

    唐奕倒没真生气,只是觉得这小子跳的有点过了,得敲打一下。

    你拿我去垫一脚,唐奕都不觉得过份,人嘛,在女人面前卖弄,这是天性。虎狼求偶还得翘个尾巴,叫上两声呢。

    可是,拿萧巧哥说事儿,却是不行了,这是他的底线。

    拿过笔,丝毫不见酝酿,提笔就写,不带半分犹豫。

    “乙未中秋,故旧重逢,甚欢。”

    “愉悦之暇,犹思远交,赋词,谨念他乡亲朋。”

    笔走龙蛇,袖袍荡漾,唐奕整个人都变得潇洒莫明。

    冷香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有一瞬间整个人都痴了。

    。。。。。。

    而唐奕一边写,还一边不温不火地说话:

    “既然你说我家丫头临场不精、情绪不饱,那咱们也现写一词,看看到底有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

    。。。。。。

    众人面面相阙,苏轼脸色一下就垮了下来,小声嘀咕:“他不会要‘抽筋儿’吧?”

    王韶嘿嘿直乐,“多半是了。”

    章悸则是狠狠一拍苏轼肩膀,“你也算可以的,唐疯子可是好久没抽筋儿了。”

    “什么抽筋儿?”

    冷香奴好奇问道,苏轼他们说的话,她可是一句也没听懂。

    王韶笑道:“姑娘有缘,唐子浩可是很久没抽筋儿了。”

    冷香奴更是疑惑,却闻苏轼侥幸道:“那可说不准,兴许。。。。。。有失水准!”

    可千万别抽啊,要是让他比下去,可就白忙活一晚上了。

    。。。。。。

    说话间,唐奕已经停笔,把写好的词,往萧巧哥手里一塞。

    “唱给哥听听。”

    萧巧哥已经看呆了,拿着新词愣了良久,才缓步步到琴前,脸上尽是喜悦、痴迷之色。

    。。。。。。

    琴声一响,大伙儿一怔,都不自觉地看向苏轼,因为曲子和他那首《昵昵儿女语》一样,是同一词牌。

    章愣愣道:“这就是为了灭苏子瞻写的啊!”

    曾巩皱眉,“且先听听。。。。。。”

    苏轼的那首词水平已经很高了,真的不太可能超越的。

    。。。。。。

    萧巧哥终于开口唱词,而苏轼心中最后的一丝侥幸,也在巧哥曼妙的歌声里,荡然无存。

    曾巩、曾布、章、章衡、王韶、张载等人,更是呆立当场。

    “真抽筋儿了,而且还抽了个大筋儿!!”

    “疯了!”

    “别吵,让我缓缓。”

    冷香奴更是一脸惊骇地看看萧巧哥,再看看唐奕,万没想到,唐子浩的“抽筋儿”是这么个抽法。

    。。。。。。

    只闻萧巧哥悠扬的歌声在凝香阁中回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未完待续。。)

我又来闲唠叨了。

    好吧,苍山月你这个厚颜无耻之人,坏到流脓!没救了!

    诸位满意了吧?

    放心,我不会改的。。。。

    。。。

    今天脑子胀的很,下雨,阴冷。

    憋了一下午也没憋出个半个字儿来,所以来找大伙儿聊聊天,找找灵感。

    昨天用苏轼的词打了苏轼的脸,一下都炸了,平均每章不超10条的“章节评论”半个小时就刷了三十多条。

    挺好的,苍山这坏人的名声算是坐实了。

    很高兴,因为这就是网文的魅力所在,写出一章立马就能得到大家的反馈,我喜欢这种感觉,希望客官们继续。

    。。。。

    当然,好的反响虽多但也总得有不好的。不多做解释,苍山以后尽量注意。

    这里只是想替所有的历史作者说句公道话。

    有的书友说:“怎么所有的历史书,翻来复去,抄的就是那几首诗、几首词?就没点新鲜的了?什么水平啊?”

    有新鲜的。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柳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很少有人读过这首词吧?写的是什么?谁写的?好在哪里?如果单拿出来,你们看着是不是一脸懵逼?

    历史文抄诗词这是必然,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想写好一个抄诗的桥段,不单要情节够突出,而且抄来的诗词要附和意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然就是瞎抄。

    中秋节我抄个《满江红》不合适,同样作者抄个九成九的人都没听过的词,你们也得认可才行吧?

    所以抄词的同时,词要合境、意要达心。还要有极高的辨识度,减少因注解旁白出戏的可能。这很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词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谁写的,表达什么意思呢?

    也就只有那么几首了吧?

    “明月几时有”写中秋的,《满江红》爱国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骚包耍帅的。

    这就是名词名句的辨识度,不用作者再破坏整体文章的连贯性去特别交代诗词背景、意境的现成货。

    就比如刚用过的《听颖师弹琴》,你们回头再看苍山用了多少笔墨去说明这首诗的成因和意境?还要刻意去渲染气氛?

    可即使渲染了那么多,苏子瞻最后把《听颖师弹琴》改成宋词,似乎你们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吧?甚至没当回事儿。

    殊不知,苏轼改那首词从技术层面和美感上都比《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牛的多。

    这就是它的天然缺失,知道的人太少了。

    所以以后看历史文,别喷作者就会那几首词。真的是能用的太少了。

    当然,喷我没事儿,自己都觉得自己挺坏的。。。苏小轼,我是会补偿你的。。。。

    。。。。

    接下来是加v群的问题,有人问怎么加,有什么条件。

    这里说一下,只要全订就行,群号在简介,入群给管理全订截图。之后就什么都不用了,没有定期审核什么的,也没有涨条件那一说。只要全订,之后订不订都全凭良心。

    昨天被踢出来的那个,不作评论。兄弟自己琢磨琢磨为什么,管理也不用再多废话,再说什么煽动性的东西,禁言、删贴。也不用问我。这点事儿都没个底气,瞻前顾后,你配做唐子浩的管理吗?

    。。。

    下一个问题。。。

    章节中的感言。求票、求赏。

    有的人说凑字数骗钱。。。

    说明:所有正文以外的废话,要么就是卡在收费结点之内,要么就是后修改粘贴上去的。绝没多挣你一分钱。觉得亏了的兄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数,哪一章多骗你钱了,我退给你。

    还有的书友说影响阅读体验,特别是听书的客官。

    确实,苍山承认。听的正爽,突然出来一扣脚大汉在那念经,是挺煞风景的。

    但是。。。。客官多担待吧。

    不只一次的说过,这是苍山的饭碗,我得端稳了。求票也是情非得以,那些感谢谢的话更是必需要加的。

    将心比心,你说人家觉得我写的还行,或者和苍山处的不错,几万几十万起点币的砸过来,我连句话都没有,说不过去吧?不仗义。

    您多多包含,相信都不是不通情理的浑人,会理解的,对吗?

    哦对了,前几天还有一哥们说我是不是穷疯了,章头章尾要打赏。

    我是穷疯了,我是靠写书吃饭的,要票要打赏,不丢人吧。

    就他…妈因为你这样儿看着盗版,还他…妈哗哗个没完的,逼着作者们穷疯了。

    也正是这些打赏的人,把你心安理得不花钱的窟窿帮我们堵上了,您哪来的脸皮叫嚣?

    。。。。

    (舒坦了)

    最后,说几句与写作有关,也无关的话题。

    其实这些话,我是想放在完本感言里的。。。

    苍山三十有五,经历过很多。。。。如今写书,开始只是图个乐。

    后来可能是一直大病小病不断,生出了一丝感悟,老觉得自己活不过你们嫂子,我要是哪天嘎崩没了,她可咋整?挺大个岁数也没人要了,更没啥本事养活自己。所以就想好好写,给她一个安稳的将来。

    有求皆苦,用的最多的一句话,其实就是给我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多了,也就失去了初时的美感。

    。。。。

    现在,总是有人拿《调教大宋》和某些神作去比差了点厚重,也总是有人说,苍山你太天真的,真正的政治不可能这么美好。

    苍山只是厚着脸皮,莞尔一笑,不多做解释。貌似高深,有点装。

    其实没那么平静,有种不怒而笑的感脚。因为不论是拿我的书去和别人比,还是提意见都说明大家是认可的。

    曾经有一个很大力支持苍山的‘豪’书友跟我说,这样的北宋有些儿戏。。。

    依旧轻笑,不做解释。。。。他也因些弃书好久了。

    今天,可能是憋的太久,想找一个懂我心思的人吧。

    说一说。

    苍山当然知道,真正的大宋没有这么众志成城,真正的政治没有这么理想化。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想把我的故事写成什么样又是另一回事。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知道,那你为什么不写?为什么不让这本书更“厚重”?

    个性使然吧。

    我也不认为“腹黑”“暗斗”“利己主义”就是“厚重”。更不认为那些东西是一个作者应该拿来给低龄化读者市场卖弄的赚钱工具。

    天真点不好吗?既然是天马行空的编织梦想,为什么还要看一眼糟心呢?

    明确的告诉大家。

    《调教大宋》就是一个“成人童话”。一个疯子进了傻子堆里横冲直撞的故事。

    可能苍山太天真。但这是我的坚持。

    。。。。。。

    有人懂吗?

    (没让你们嫂子改错字,对付看吧。)

第551章 还有一年

    这首词的杀伤力太大了这首词的杀伤力太大了,毫不夸张地说,秒杀一切的存在啊。

    包括苏子瞻,让“明月几时有”轰得渣都不剩了。

    心说,咋想出来的呢?确实比我厉害。。。。。。

    。。。。。。

    冷香奴呆愣愣地听萧巧哥弹完,依旧不敢相信,这样一首传世好词竟出自那个满身匪气的唐子浩之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此一句,别说是写词的人,就算是谁唱了,谁都是百世流芳的荣耀。

    可惜,这样一首绝世好词却不是写给她的。

    。。。。。。

    而待萧巧哥曲落,苏子瞻也回过神来,忍不住朝唐奕一叹。

    “学生受教了,先生所作,豪迈不失柔情,凌绝万丈、情似海深。。。。。。”

    “轼,不足也。”

    好吧,“先生”都叫上了。

    。。。。。。

    “呃。。。。。。”

    这就特么尴尬了,让“正主儿”给夸了。

    唐奕局促地哈哈一乐,摸着鼻头,“哈,一首浪词而已,不足为赞,不足为赞。”

    本是谦虚,听到曾巩等人耳中,却是何其刺耳。

    浪词?你再给我浪一个看看?

    苏轼做为当事人,与唐奕无形中的一场较量,最是深刻。

    此时,他反而收了平时那股子浪荡气,较真道:

    “先生过谦,确实写得好。”

    “一般般啦。。。。。。”

    “不,确实好!”

    “都说一般般啦。”

    “真的好啊。。。。。。”

    “好吧,你说好就好吧!”

    王韶一翻白眼,心道,看把你得瑟的。

    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好。

    正想上前看看唐奕的原词真迹,不想,萧巧哥弹完立马小心地把词折好,收起来了。

    这可是唐哥哥写的,她来唱的,却是不会再给外人看了。

    。。。。。。

    唐奕本来就是使个坏,给萧巧哥争回面子。现在面子也回来了,再不与苏轼等人费话,又回身沉浸在与萧誉等人这个小圈子里。

    自此之后,不论那边聊什么,冷香奴唱什么,唐奕都没再掺合,一直陪着萧誉饮酒说笑,直到深夜。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子时,众人喝得也差不多了,萧誉看时辰不早,“行了,且散了吧。”

    唐奕略一沉吟,“也好,你今天住我那儿吧。”

    其实,凝香阁也有客房,专供客人醉酒歇息所用。当然,这和睡姑娘闺房是两回事儿。

    但是,今天唐奕出了一首谁都比不了的好词,这凝香阁,就算唐奕不在这儿过夜,别人也不能住了,这是文人之中不成文的规矩。

    所以,唐奕没让萧誉在凝香阁过夜,直接邀他回观澜。

    萧誉闻言一笑,“得了吧,还嫌事少吗?你还敢把我领回去。”

    “码头寻一画舫快快去喽,可不与你挤一张床。”

    唐奕摇头轻笑,不与他勉强,“那就这么散了吧。”

    “就这么散了!”说着,萧誉起身,简单与主家冷香奴道别。算是尽了礼数。

    观澜儒生一见唐奕他们要走,自也没留下来的理由,皆是起身告辞。

    “唐公子。。。。。。”

    眼见唐奕等人就这么走了,冷香奴忍不住叫住他。

    等唐奕回身,却又没了说辞,窘促之间转向萧巧哥。

    “公子若是有空,不妨常来切磋琴技。。。。。。”

    萧巧哥闻言,有些动心。说实话,遇到一位琴技高超的知音并不容易。

    习惯性地看向唐奕。

    唐奕一笑,“想来就来,看我做甚?”

    听唐奕奕这么说,萧巧哥终于露出一个甜笑,向冷香奴点了点头。

    。。。。。。

    卓立楼下,依窗眺望,直到唐奕等人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夜幕之中,冷香奴依然无法平静。

    抬头看向半山腰处那所同样掩映在黑暗之中的观澜书院,香奴姑娘忍不住好奇,那是一所怎样的书院,能培养出一群像土匪一样的“绝世才子”?

    还有唐子浩。。。。。。

    忍不住缓步回身,坐于琴前,玉指轻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唉。。。。。。”

    只弹了一句,就忍不住悠然一叹,停了下来,词再好也不是给自己的。

    再次撩弦,流淌而出的,却是《玉青案》。

    这回冷香奴自己都不禁皱眉,想起萧巧哥只起了一个头就停下来的曲子,再一想后来唱《水调歌头》的自然,不像是因为琴而不敢弹奏,她不会是有一首不愿意弹给别人的词吧?

    唐奕与苏轼等人一同回山,王韶瞪眼瞅着走在前面的唐奕,使了半天劲,最后还是靠了上去。

    “喂,问你个事儿。”

    他曾随唐奕两年游,私下里可是没那么客气的。

    “什么事儿?”

    “你刚才。。。。。。是佳句偶得啊?还是已经到这个水平了?”

    唐奕皱眉,“什么乱七八糟的?偶不偶得很重要吗?”

    “当然重要!”王韶眼睛一立。

    “关系到老子用不用破财的问题!”

    “哈!”唐奕笑了,终于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

    “那你就等着输钱吧!”

    说完,急走几步,把王韶扔到了后面。

    王子纯脸色一苦,又追了上去,“你不能赢啊。。。。。。”

    中秋一过。

    书院上下又开始紧张起来,因为距离大比真的就只剩下一年了。

    而唐奕又把王韶他们惊出了一身冷汗,中旬院考,唐奕乙等上。

    “完了,完了!真要输钱!”

    大伙儿这回彻底不干了,一回甲等是侥幸,第二回还是乙等上,那就是真本事了。

    自此之后,都不用范仲淹敦促,一个个打了鸡血一般玩命的苦读,说什么也不能让唐疯子拿这个状元。

    对此,唐奕却是不闻不问,安心在小楼学自己的。

    这天上午。

    正在萧巧哥和苏小妹的敦促下作文,范师父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站在旁边看了半天,唐奕都没注意。

    等终于写完,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才发现旁边站了个人。

    “老师?您怎么来了?”

    范仲淹不答,先是拿起唐奕新作的文章看了起来。

    粗扫一遍,不禁满意点头,“嗯,已臻大成!”

    “伯伯,看看我的,看看我的。”苏小妹卖弄地把自己写的东西推到范仲淹手里。

    为了陪着唐奕念书,萧巧哥和苏小妹有时也会与唐奕用同一命题作文,之后互为比较,细品长短,帮助唐奕提高。是以,此时不光唐奕作了一篇,苏小妹和萧巧哥也各有一篇。

    范仲淹本来是有正事找唐奕,但是这丫头闹得很,老人又挺喜欢她跳脱的性子,平时少不得溺爱,自然顺着她的性子,真拿着小妹的文章看了起来。

    。。。。。。(未完待续。。)

第552章 解额

    拿起苏小妹的文章,连范仲淹都忍不住赞叹,可惜是个女儿身,不然以苏小妹的才学,与她那两个哥哥也是伯仲之间。

    “嗯,不错。。。。。。”范仲淹最终给了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

    苏小妹眼睛一亮,“真的?”一指唐奕。“那和他比呢?谁的更好?”

    “这个嘛。。。。。。”范仲淹捋着胡须,还真的考虑了起来。。。。。。

    考虑什么,其实就是逗小孩玩儿。

    而苏小妹果然上当,一脸期待。心说,要是比唐奕好,又能数落他一番啦。

    不想,范仲淹装模作样摆了半天的架子,最后还是道:

    “还是子浩略胜一筹。”

    “为什么呀!?”苏小妹脸色瞬间垮了下来。“伯伯偏心,明明是我的比较好!”

    范仲淹哈哈大笑,“好好好,除了言之无物、确实是你的好。好得都可以考状元了,行了吧?”

    “哼!”苏小妹紧着鼻子。“本来就是我的好!”

    范仲淹不与她争辨,也不舍得真气着这孩子。

    这几年,这些老儒全靠这几个小家伙儿排解逗闷,别看是苏明允的闺女,可范仲淹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转向唐奕道:“天天闷在房中,不觉憋闷?”

    唐奕道:“还好,倒不觉得累。”

    范仲淹点点头,“张弛有度方是治学之道,给个你差使,全当放松了。”

    “什么差使?”

    范仲淹道:“眼看来年就是考期,观澜明年要应考的举子颇多,你把诸生户籍整理出来,开封府衙昨日来了消息,过几日就要上门来查保。你看看,有没有户保不全,籍不入考的,帮着顺手补全。”

    “啊?”

    唐奕瞬间脸就拉了下来,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麻烦着呢。

    “这事儿让苏老泉去啊,干嘛非得我?”

    “我爹病了!”不等范仲淹答话,苏小妹已经抢白开了。

    范仲淹这时也接道:“我们几个老家伙岁数大了,这段时间,书院上下皆是明允一人支应。既要照顾大课所教,又要抽空给诸生私授,却是累病了。

    唐奕闻言一窘,看来自己是有点学傻了,苏洵累病了,他竟然一点不知道。

    “那好吧。。。。。。”说到这个份儿上,唐奕不应也不行了。

    “不过,有个事儿老师得想办法了。”

    “什么事?”

    唐奕一摊手,“解额的问题啊!”

    范仲淹沉默下来,“这还真是个问题。。。。。。”

    唐奕苦笑,哪里是问题那么简单,这是个大问题!

    。。。。。。

    解额,故名思意,就是乡试取解名额的数量。

    放在往年,临考之前,朝廷会给各州府配发解额,也就是一州之地取解几人。

    这个数额不是每个州府都一样,而是按当地的教育水平来定的。

    比如河北诸州,文教昌盛,发解也就多,一般每州二三十之数;西北各州边夷为主,发解就少。前几科,像庆州、丰州这种地方,只取一二人。

    开封做为大宋首都,发解当然有照顾,一般百人左右,已经达到了庆丰二州的一百倍,多到爆炸。不然,大伙儿也不会削尖了脑袋想到开封来参加乡试。

    但是,今科却是不行了。。。。。。

    一百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观澜这一科要应举的人数就得超过百人,按说太学每科应举的人数也不少,这一百多个放在哪年都不算多。

    但是,观澜的水平不一样啊!

    这帮牲口是什么水平,唐奕这个后来人最清楚不过。要是还按往年开封的发解名额来考,他敢保证,不说把开封府一百多个解额包圆儿了,估计也挤不进来几个外人。

    要真按往年的来,那还了得?大宋举朝上下就得炸窝。

    况且,就算把开封解额都让观澜拿了,观澜书院还是不够,得有落榜的。唐奕也不会干。

    所以,今年的解额必须得加,而且加少了都不行。

    可是,增减解额不是说加就加那么简单的,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科举的范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利益博弈。

    不单是观澜儒生占了京畿本地学子的名额,京师本地人不能干。

    而且,不管朝官也好,各方利益勾连的仕族大户也罢,谁不想自己的同族同乡考上的多?

    每年中进士的就那么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