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朝里呆了这么多年,帮唐奕摇旗呐喊了这么多年,愣是还没看出来,谁才是这帮人的核心所在。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吴育这一点难得的糊涂,近七年的时候,朝堂之中,所有人都是进进出出,唯他吴春卿一个,却是稳如泰山。不管是观澜系,还是汝南系,哪一方得势,都没人动他。

    这也不失一种为官之道了。

    “公序,跟我说句实话。”

    吴育觉得还是别憋着了,他又不傻,唐奕这些年在朝中影响那么大,肯定是有什么依仗的。只不过,他为人一向小心,以前都是不该问的不问,少给自己惹麻烦。

    但是现在,已经沦为给唐奕当幌子的地步,却是不得不问了。

    “那唐子浩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宋庠看着他摇头一笑,“你我知己,也不坑害于你。”

    “就是就是。”吴育点头。

    这几年能相安无事,宋庠可是帮了大忙的,还得是交心的朋友啊!

    “快说快说,一解弟之疑虑!”

    宋庠笑道:“实话告诉你吧,我不知道!”

    “呃。。。。。。”

    “唐子浩什么底,唯两人全知全觉。”

    “谁?”

    “陛下!范公!”

    吴育一缩脖子,“那我还是别问了。”

    连宋公序都是一知半解,他还刨什么根儿,问什么底?

    还是老老实实的装糊涂吧。

    。。。。。。

    第二天,正式出发之期。

    唐奕与君欣卓,还有巧哥早早的起来,收拾停当。就见宋楷、庞玉等人一个不少的,背着小包袱,来到小楼。

    唐奕看宋楷满脸的春风得意,心下好奇,“你是怎么说动你爹的?”

    宋楷嘿嘿一笑,“这有什么难的,不就一句话的事。”

    切~~!

    众人哄声四起,现在吹的跟什么似的,忘了前几天愁的连饭都吃不下了?

    “我就和我爹说,范老三、庞老二,还有唐愣子、丁源,都跟着去,您就看着办吧。”

    “然后,我爹就答应了。”

    大伙儿闻言,一阵无语。

    丁源心道:别说,这招儿还真管用。

    宋状元的性子,怎么会让自家儿子落于人后呢?依他的眼光,不会看不出唐奕未来的潜力,而与唐奕走得最近的几个同龄人就是他们几个,宋公序是不会让自家儿子落下的。

    “那你呢?”唐奕又看向唐正平。

    “我什么我?”唐正平一梗脖子。

    “你是怎么搞定你爹的?”

    “嘿嘿。”

    唐正平蓦的就笑了,“我还没跟他说呢。”

    。。。。。。(未完待续。)

第423章 武装到牙齿

    提一个qq书城的书友“书友1923690806”pc端显示的是这个名子,qq书城叫“一帆风”。

    兄弟,你每一条留言我都看了,有心了。

    感谢“千少殿丶”的万赏!

    ——————————

    一句“我还没跟他说”让众人不禁目瞪口呆。

    宋楷咋呼道:“你知道你老子是谁吧?”

    唐正平想抽他,“你特么才不知道你老子是谁!”

    “唐大炮啊!”

    宋楷瞪着眼睛,根本不理唐正平的怒气。

    “你敢偷着就跑了?回来唐大炮还不扒了你的皮!?”

    唐正平决然道:“走了再说!”

    乖乖,众人面面相觑,你跟唐大炮玩先斩后奏?找死啊?

    唐正平也是没法,可不这样不行啊,他那个爹,是肯定不会放他去西北的。

    烦躁地催促道:“赶紧走,赶紧走,夜长梦多!”

    。。。。。。

    出了小楼,杨怀玉已经带着阎王营的军将在山道上等候。

    反正唐奕是没见过原来邓州营五百憨勇皆在的时候是什么样儿,但是,绝对没有现在阎王营这般的气势。

    两千多号人齐刷刷地列队而立,一水的锰钢板甲,晃得人直眼花。右臂夹枪,左手握着腰间的长刀。

    枪是新高炉炼出的高炭钢所锻,比之一般禁军好上不是一星半点儿。

    而刀,则是当年送给狄青的那种大马仕革花纹钢百炼而成。

    阎王营是大宋的试点营,更是精兵之中的精兵,所以,一切装具都是当世最好的。

    一但有新式的钢铁、兵器问世,阎王营就是试点营,所有好东西都在这儿实验列装。

    将士腰间挂着的折叠钢弩,就是唐奕和工匠们最新设计出来的一种杀人利器。

    大宋的弩箭,已经到了冷兵器的巅峰。精度之高,威力之大,已经是大宋震慑四方的一大利器。即使在后世,也足以让人啧啧称奇。

    最著名的当属床子弩,最大的床子弩需八牛之力方能上弦,一枪三剑箭(一次可发射三箭,箭如大枪,铁片为翎),射程可达一二里地。号称,洞穿数将其势不减。

    澶渊之时,一箭把辽国大将耶律休哥连人带马钉在城下的,就是这种床子弩。

    而大宋的手弩工艺也是十分精湛,禁军专设神弩营,个个都是手持劲弩的神射手。

    可是,问题来了,大宋的弓弩再先进,有后世的先进吗?

    现在,唐奕要高性能合金,有高性能合金;要制造工匠,也是马上就能从工部调来。

    他怎么看得上大宋那种笨重货色?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与工匠们的合力研究,唐奕设计图纸,工匠们负责制造,就有了现在阎王营腰间的折叠手弩。

    这种弩最大的优点就是,体积小。

    没错,只这一点,就让它远超现在大宋装备的常规弩。

    大宋的弩,采用的是竹木结构,弩臂是用特殊工艺处理的竹片、木片,一层一层叠加制成。

    工艺之复杂就别提了,最主要的是,弩臂不能折叠,支开足了两尺多长,再加上箭槽、弩身,一把军用手弩的体积有多大,大伙儿就可以想像得到了。

    所以,刨除弩的成本问题,军弩也是无法列装到每一个士兵。因为背了把大弩,你就干不了别的了,只能专司弩箭之职。

    而唐奕设计的折叠弩,采用的是弹性合金钢片做弩臂,左右两片分开,伸开来有卡槽卡死,与寻常军弩无异。不用时,还可以向内折叠,收起来就像一根一尺来长的铁棍,挂在腰间,或是背在身后都可以,作战、行军都不耽误。

    至于性能,也是与常规弩不相上下。如此一来,士兵远近皆有战力,近可刀枪肉搏,远可排弩齐射。

    如今的阎王营,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铜皮铁骨,可近可远。

    要不是这一身装备太贵,唐奕真想直接把大宋全军换个遍。到时,我看谁还敢来呲牙?

    示意杨怀玉带队开路,直奔回山码头。

    一众儒生看着唐奕领着宋楷他们大摇大摆地下山而去,不禁一阵吃味。

    王韶狠淬一口,骂道:“他妈的,宋为庸那几头倒是痛快,跟着唐疯子去西北招摇过市。”

    曾巩横了他一眼,“越来越不像样子,如今飚起脏话,都不带眨眼的。”

    王韶不愤道:“老子气啊!跟范师父说了好几回也不让我去,结果却让这几头占了便宜。”

    曾巩安慰道:“正常,他们几个志不在朝堂。”

    王韶没接,倒是章惇颇有深意地看着宋楷等人的背影道:“没那么简单吧?我看是。。。。。。”

    “你看是什么?”

    “我看是,咱们还不够资格。”

    “咱们不够资格?”王韶怒道。“咱们不够,宋为庸、范老三他们就够了?他们更不够好不?”

    章惇收回目光,瞪了王韶一眼,“你懂个屁!”

    他说的资格,不是他们学的比宋楷他们差,而是还和唐奕走的不够近,没资格知道唐子浩的那些玄机罢了。

    。。。。。。

    唐奕与一阎王营于码头上船,直奔开封。

    于外城出汴水入护城河,由护城河绕到西水门,再入汴河。

    原本因为通济渠阻塞,汴水到开封就是尽头,所以,开封设计之初就没考虑南北贯通的问题,城中的州桥也设计成了平桥,把汴河拦腰斩断,走水不走船。

    可是,如今通济渠已经在疏通,汴河在开封南北不通船的问题,也就成了大问题。

    总不能让南北的货般走到开封就卸船,绕过了州桥后再重新装船吧?

    后来,赵祯与工部的官员一商量,干脆深挖护城河,让南北货船走城外就好。

    。。。。。。

    还未到西水门,唐奕站在船头,远远地就看见西水门码头之上,一众紫袍朝官已经等在那里了。

    唐奕一指,向宋楷道:“你爹也在呢。”

    宋楷瞅了一眼,“他是来送吴春卿的吧?”

    唐奕就势看向吴育,吴育这个时候也在看他,而且是眼皮直跳地看着他。

    到现在,吴育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这趟出去要听一个毛头小子的事实。

    而且,这位哪像一个出去干正事儿的主?

    不说身边跟了一群“狐朋狗友”,去西北公干,他居然还带了两个美婢。

    好家伙,那往身后一站,倒像是驾船出游的公子哥。

    不确定地偏头对宋庠道:“公序确定,陛下让我听他的?”

    。。。。。。

    ps:看到书评有说这段没意思的。

    兄弟别急,哪本书也不可能全天候无死角的全是爽吧?就算是机关枪,你也得容我换个弹夹不是?

    有苦才知甜,有铺陈才有明天更好的爆发,近百万字了,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未完待续。)

第424章 欣欣向荣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算唐奕这几年的神通再大,在不知道唐奕底细之前,吴育也是心里画魂儿。

    关键是,看唐变在船上的作派,也不像个干正经事儿的人啊?

    。。。。。。

    在西水门码头靠了岸,唐奕主动下船相迎。

    先是对这趟出去的正牌巡案使吴育毕恭毕敬地深施一礼,“吴相公,此趟有劳您了!”

    吴育局促地回礼,“子,子浩客气了。”

    与吴育见了礼,又与一众送行朝官环首而礼,最后才到宋庠这里。

    大家也都不算外人,唐奕也就没之前的那么正式了。嘿嘿笑着对宋庠道:“几日不见,宋伯伯看上去又年轻了几许呢。”

    宋庠一听,怎么会听不出来这混小子话里有话?

    年前,家里新养了几个美艳舞姬,这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还让包拯给参了一本。后来,是赵祯给打了个圆场,事情才算过去了。

    没想到,这小子竟拿这个开他玩笑。

    不由笑骂道:“臭小子,一天天也没个正经,为庸就是跟着你学的,越来越没个样子。”

    唐奕回道:“那小子就是欠揍,回头,您得狠收拾!”

    宋庠哈哈一笑,心下也是得意。

    宋楷吊儿郎当不假,可是交下唐奕这个好兄弟,却是他的福份,将来也不用他这个当爹的再多费心神。

    笑罢,面容突然一肃,“与大郎说句正经的。”

    “宋伯伯,尽管吩咐便是。”

    “为庸此趟就交给大郎了,还望大郎多多照顾,管着点他,别惹了什么麻烦。”

    当爹的当然还是不放心儿子出这么远的门儿,而且还是去宋辽夏三国纠缠的虎狼之地。

    唐奕回头看了宋楷一眼,回过头苦着笑对宋庠道:“我也觉得他不靠谱。要不?您把他领回去得了,省得给我添乱。”

    “莫要贫嘴!”

    宋状元是守着什么人说什么话,与唐奕说话也仿佛年轻不少,不客气地催促道:“且上路去吧,莫耽误了时辰。”

    唐奕一拱手,“听您的。”

    说着,转向吴育,“相公,请上船吧。”

    吴育还沉浸在这一老一少之间仿佛忘年知交一般的交谈之中,唐奕要他上船,方愣愣地点点头,与宋庠拱手话别。

    “公序保重,育去也。”

    。。。。。。

    吴育上了船,众人也不迟疑,槽船缓缓离岸,顺汴河逆流而上,离京而去。

    身前身后都是年青力壮的大小伙子,而且观澜的儒生还一点儒生的样子都没有,黑不出溜的,倒像是军汉,更加让吴育有点无所适从。

    左右一看:“怎不见杨将军?”

    唐奕道:“杨二哥在后面的船上。”

    吴育了然,此去西北,带了整一厢的禁军,还不得装个几船。

    这也是他有点闹不明白的地方,就算是巡察,就算是唐子浩去西北有什么目的,也不用带整整一厢的禁军拱卫吧?

    。。。。。。

    与吴育也不熟,唐奕也不知道该怎么与这位交流,索性让人带着吴相公入仓歇息。

    他则同宋楷这帮同龄人搬了两坛子好酒,就往前甲板上一坐,一边吃酒,一边领略沿岸风光。

    汴河在开封上段,是从正西方一路入京的,所以,船行也是向西而去。

    正是三月春暖农忙之季,两岸农事正忙,到处可见干农活的大宋百姓。

    有的农户河边汲水,见河中几艘大船顺河而上,还不禁驻足观望。

    船上众位也不由感慨:“庆历八年的大水这才过去几年,却是一点都看不出遭过灾的样子了。”

    确实看不出。

    出京几十里,放眼望去,不但耕农们的精气神全无半点萎靡,两岸的村乡农舍也都是墙泥澄黄、搧草鲜亮,一看就是刚盖了没几年的新房。

    唐奕欣慰道:“咱汉家的百姓,是天下间最有韧性、最吃苦耐劳的百姓,一场洪灾又怎能挡得住百姓过好日子的心气儿呢?”

    “那倒是。”庞玉心生自豪道。“虽说京畿路占了京师之利恢复最快,但是,河北两路也不落后。据说,那数十州的灾地,现在也已经恢复元气,一片蒸蒸日上的盛世繁荣呢!”

    “还是咱大宋的朝廷有本事啊!”宋楷感叹道。

    “文扒。。。。。。文相公、富相公等几位相公当真是不世能臣,腾挪辗转,却是为灾区出了大力。不然,也不能只五年光景就百废俱兴、万物回春。”

    。。。。。。

    唐奕认同地点头,畅快地灌了一大口,这样的欣欣向荣的大宋,才是他甘心为之付出的大宋。

    正要说话,却闻身后一个声音响起:

    “朝廷再好,也要有米下锅才行。若无子浩之助,就算朝堂之上有万般本事,也没这么大的能耐,仅用几年时光,就消灾于无形的。”

    唐奕坐着拧身回望,却是吴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了仓,站在几人身后。

    连忙起身:“相公,缪赞了!”

    吴育一笑,“老夫说的是事实,确无半点恭维之意。”

    要不是唐奕当年及时出资、出力的救灾,灾区数十州府也不会那么平稳地度过最艰难的时期;若不是唐奕这几年极力帮朝廷改善财政,文彦博也没那么多闲钱大把大把地撒到地方。

    这里不得不说,大宋对百姓,或者赵祯对百姓,真的没得说。

    朝廷这几年把财力极尽所能地向灾区倾斜,不但赈灾粮钱从不吝啬,还出钱帮灾民修葺房舍,重建家园。更是出人帮他们整理田地,从西北多牛之地征调耕牛来帮百姓恢复生产。

    就连每年疫病多发期的药石花费,赵祯也都考虑在内,皆由朝廷出医出药,免费给灾区看病就医。

    要知道,那可是数十个州啊!

    可想而知,大宋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是怎么挤出这么大一笔开销来的。

    “要不是子浩尽心竭力,朝廷就算有心,也是无力啊。所以,京畿路、河北、京东各路的百性当好好谢谢大郎才是!”

    吴育说的唐奕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这都是应当应分的。换了谁,也不能眼瞅着咱大宋犯难不是?”

    吴育摇头一笑,看向岸边的农田,“瞪眼看热闹的,当然还是大有人在的。”

    “比如。。。。。。”

    “比如,被你压下去的那一家。”

    唐奕笑了,没有接话。

    吴育当然不知道他笑什么,可是,唐奕自己知道。

    面对那么大的财政缺口,谁都得瞪眼看热闹。因为,个人的那点财富放到小半个大宋的耗费面前,谁都无能为力。

    那家人?

    那家人就算想出力,他也得有唐奕这么大的摊子才行。

    。。。。。。(未完待续。)

第425章 疯子和傻子

    出京百里,船过板桥,汴水亦从正西流向折道西北。再行一百二十里,即是阳桥镇。

    到了此处,汴水一改之前的水深岸固,水势变得极缓,两岸也再无良田铺陈,到处是河塘、浅滩。

    河面虽宽阔无比,却是越走越浅,河中星布着长草的沙洲、滩涂。

    宋楷指着马上就要触到船底的河面道:“再往上就走不了船了,大河天水,三分水七分沙,把黄泥烂沙冲到汴水之中,从这里到汴口(汴水上游的黄河河口)都是这般的浅滩。”

    唐奕点头,疏通通济渠,通的就是从汴口到阳桥,还有洛水从西京河南府(洛阳)到黄河这两段水道。

    “汴水这边都是这般情形,那河南府那段还不得更加严重?”

    这一段是黄河水势入汴河,由于汴水上下游落差不大,导致河沙在河口淤积,阻塞航道。

    而河南府那边,比这边更加的严重。

    那边本来是洛水汇入黄河,洛水的地势高,黄河势低,本无淤沙之患。

    但是,自唐以来,上游黄土高原的泥沙不断顺河而下,于河中府开始地势放缓渐渐淤积,致使黄河河道一年比一年高,形成地上悬河。

    如此一来,稍有水情,洛水就要倒灌,淤积症结更为严重。

    。。。。。。

    还没下船,众人就见码头上已经有人翘首在望了。

    船行靠岸,不等搭上跳板,唐奕就迫不急待地纵身上岸,宋楷等人也是呼啦一声跟上,看得吴育直咧嘴。

    怎么说他也是名义上的巡案使,能不能给我留点面子?

    可是,唐奕他们哪还管这个,故人重逢,分外亲切,唐奕已经率先冲过去了。

    “存中,好久未见了!”

    岸上的,正是沈括,沈存中。

    沈括一见唐奕,也是兴奋地迎了上来。

    “就说你们今天会到,果然让我猜着了!”

    宋楷后来居上,到了沈括面前,上下打量,“行啊!晒的比老子都像黑炭。”

    沈括一笑,捶了宋楷一拳。

    “天天在工地上风吹日晒的,哪有你们在书院舒坦。”

    贱纯礼一过来就听沈括吐槽,撇嘴揶揄道:“得了吧,你是不知道书院现在什么样儿。要不,咱俩换换?”

    “不换。”沈括笑着摇头。“咱在这儿呆的挺好!”

    从疏通通济渠的工程一开工,沈括就长驻到了工地之上。没办法,唐奕分身乏术,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沈括。

    这位本来就是大宋最高端的技术人才,再加上唐奕好几年的熏陶、交流,现在已经是通济渠修河之务的重要测绘人员。

    三司主管河务的属官跟他比,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

    一边随着沈括离开码头,唐奕一边道:“这边的属官教的会吗?“

    “嗯,差不多了。”沈括点头道。“就是水泥有的人还用不习惯,严加督促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唐奕有点于心不忍,沈括为了通济渠的事情,在工地上一住就是一年多。

    过年的时候,朝官和徭役都放假回去过年了,他都没回。就守在工地上,一面测量地势,一面研究施工图。

    “那你赶紧回书院吧,下一科也没两年了。”

    沈括闻言,轻笑摇头。

    “下一科,我看就算了吧。”

    “别啊!”唐奕不干。“我把你从家里带出去,结果放到工地上当苦力,这算怎么回事儿。”

    跟沈括的老子也没想交代啊。

    沈括道:“你也不看看,咱们书院那都是一群什么牲口。我的水平比你还差点,怎么考?”

    唐奕嘿嘿一笑,“没事儿!好考,帮你想着呢!”

    伸手从君欣卓那里接过一道锦轴,往沈括手里一塞,“看看吧,别头试还能不过?”

    沈括一顿,展开锦轴一看,更是目瞪口呆。

    这是一封政事堂签发的御令,也就是皇帝拟定,正事堂签发的圣旨。

    其间赞扬沈括在通济渠疏通过程中的功绩,特恩其荫补入仕,官拜三司水部令史,从八品职衔。

    。。。。。。

    吴育也看到了那卷锦轴,又看得他直咧嘴。

    那可是官家御旨,怎么让你们塞来塞去的?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沈括看完,略一迟疑,随手一扔,锦轴又回到了唐奕怀里。

    “不要!”

    “。。。。。。”

    吴育彻底无语了,真是守得什么人学什么人,唐奕就是个异类,他身边也没一个正常的。

    不要?

    这娃到底知道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重要的不是这个水部令史的闲官,重要的是官身。

    大宋举考,名义上为了防止泄题舞弊,把有官身和爵位的举子与白身举子分开来考。名为“锁厅试”或“别头试”。

    可是,那也只是个名义罢了。实际上,这就是给有官身、有爵位的举子开的一个后门儿,别头试的中率比贡院会试高得多得多。

    可以说,水平别太洼,都差不多能中。

    主要是,能进礼部锁厅应进士的,不是官宦之后,就是有爵位在身的贵族,多多少少得放点儿水,顾及一下同僚的情面。

    吴育心说,唐子浩本事够大的,给这个沈存中要来了一个荫补之缺。可是,他还不要。。。。。。

    “怎地?”唐奕不解道。“嫌官小了?”

    沈括笑道:“大小有关系吗?主要是,现在对当官没兴趣。”

    呃。。。。。。

    吴育不懂了,还有对当官没兴趣的?

    却闻沈括继续道:“等河修完了,我就回观澜,大郎把你那些个什么化学、物理、六分仪、气压计什么的,都好好地教给我就行了。估计这些个就够我琢磨一辈子了,哪还有闲工夫当官!?”

    唐奕闻言,一把揽住沈括的肩膀。

    这可是沈括啊!

    当官儿的沈括,哪有做学问的沈括有价值?

    就算当了宰相的沈括又能怎样?大宋不缺当官儿的,但是,大宋缺科学家。准确的说,华夏上下几千年都缺科学家!

    “好兄弟,还是你懂我!放心,我不亏待兄弟,每月补贴多给,按宰相的职钱给!不,翻倍!”

    沈括知道唐奕不缺钱,也不推辞,“这还差不多!”

    。。。。。。

    吴育觉得,不能再听下去了,再听下去,得气背过去。

    这两位,就是一个疯子加一个傻子。

    傻子宁愿不当官,也要跟着疯子干;而疯子更是花两个宰相的钱,养这个傻子来研究那些奇淫巧技。

    吴育的价值观在崩塌,他实在是看不懂。

    。。。。。。(未完待续。)

第426章 实干

    众人跟着沈括出了码头,而杨怀玉带着阎王营压根就没下船。

    原计划,船只能走到阳桥,之后就要转陆路,一路北上。

    但是,唐奕要在这里停上两天,与沈括把整个通了的河段看一看。杨怀玉索性就让将士们在船上呆着了,等起身北上的时候再下船也不迟。

    。。。。。。

    本来是想,先把吴相公安排在阳桥官驿,唐奕他们这些年轻的再去工地上转转。可是,吴育也好奇这耗资近千万贯的大工程到底是什么样儿,于是,这老头非要跟着。

    唐奕也不拦他,见识一下也好,省着这些朝官都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就知道在朝堂上瞎嚷嚷。

    。。。。。

    通济渠修的是河,但其实是旱地工程,全程无水作业。因为整个工程其实就是重新在原来的河道边儿上,再挖一条运河。

    一到工地,吴育就傻眼了。

    “这、这,这就是子浩弄出来的水泥?”

    河道是从阳桥住汴口的方向修的,所以,唐奕他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是已经完工的河道。放眼望去,五十丈宽的河道,深逾四五丈。

    最震撼的,是河堤,一水的大青石加混凝土。

    望不到头的河岸就好像一整块大石拦在大河两岸一般,看着就有种固若金汤的感觉。

    而唐奕看到这本不应该出现在宋朝的大堤,也是心潮一阵激荡。

    不是穿越而来的后世人,不是身怀后世情怀的大宋人,都很难理解唐奕心中的那股子兴奋。

    那里面有亲切,也有成就感。

    毕竟,他到大宋这么多年,虽然搅动风去,但是,看得见摸得着,又最像后世的东西,可能就是这个大堤了。

    唐奕甚至很恶趣味地想:

    如果保养得当,千年之后,他唐奕已经归于尘土,唯一能证明他来过的,可能就是这道堤。

    不知后世之人看到千年前的大宋就有这般的工程水平,会是什么感想?

    “相公,觉得这堤怎么样?”

    吴育连连点头,“万世之基!万世之基啊!”

    通济渠对大宋意味着什么,吴育很清楚。而这样一个连通南北的史诗般工程,用这等坚固的河堤拱卫,不是万世之基,又是什么?

    “只此一河,子浩当为我大宋功勋之臣啊!”

    唐奕一笑,心中当然得意非凡,但嘴上却道:“功勋不敢当,只要朝中少给小子使些拌子,奕就烧高香了。”

    吴育一暗,知道唐奕说的是曾公亮和韩琦当年的不光彩。包括现在,也有朝臣诟病唐奕把通济渠当成收钱买路的工具。

    “将来,若还有人说三道四,老夫就让他到这堤上来看一看。看看谁还寐着良心,说话不嫌腰疼!”

    “哈!”唐奕大笑。“那就有劳相公了。”

    “不过,子浩,这长堤如一石垒砌,百里之岸无一蚁之穴,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

    沈括接道:“相公别急,草民这就带您去看。”

    说完,便引着吴育来到河堤上。那里停着一辆马车,还有几匹高头大马。

    因为不知道吴育要跟着,所以唐奕来信只让沈括准备了一辆车,那是给萧巧哥预备的。

    现在没办法,只得让吴育和萧巧哥同乘一车,唐奕、宋楷等人则是直接上马。

    河道目前已经修完的部分,大概有不到二十里的样子,所以,要看现场施工,就得沿河走上二十多里才行。

    沿着河堤一路前行,吴育更是新奇,单从车轮撵过传上来的感觉就知道,这大堤不是一般的结实。

    忍不住掀开车帘,看着外面的河堤,就好像怎么也看不够一般。

    通济渠以前不修,那是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