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艘航母去抗日-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清军骑兵选择了从营门突入,要是在平时,这样的突入也是送死,因为对手可以集中火力,不过林远的密集炮火,彻彻底底改变了战场的平衡!日军根本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
第一个骑兵冲进大营的时候,恐慌就像一簇火焰一样被点燃;当那个骑兵挥刀斩落第一颗人头的时候,恐慌就像最烈性的传染病一样在人群里蔓延;当越来越多的骑兵冲进大营,战马践踏着日军士兵的尸体的时候,恐慌终于像决堤的洪水,席卷了所有人的内心!
清军骑兵冲进营地,首先向弹药库移动,弹药库距离士兵营房有一段距离,林远又故意没炸弹药库,所以弹药库并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让日军惊讶的是,这些清军似乎对营地里的情况极其熟悉,没有绕一丁点的弯路,就找到了弹药库,这全是北京舰航空侦察的功劳。弹药库的守兵刚想炸掉弹药库,就被清军的骑兵砍下了脑袋。
没有受伤的日军仓惶逃窜,向着没有清军的东边疯狂逃去,不知道为什么,清军的骑兵并没有追赶,日军士兵顾不上庆幸,慌慌张张地向着锦县逃窜驻守锦县的日军还有一千五百多名,听见前哨营地枪炮声四起,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立刻使用电话联系前哨营地,可是电话里面毫无反应,连接前哨营地的电话线已经被切断了。
驻守锦县的日军大队长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事情不对头,可是他根本没有想到是清军的突然袭击,他想道:“支那人不是要先打俄国人吗?”
日军大队长连忙下令,一个中队前往前哨营地接应,其他人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严防清军进攻,随即向他的上级做了汇报。
再来说逃跑的日军士兵,他们突然听见路边响起了枪声,这时他们才明白为什么清军的骑兵不在后面追赶,原来,前面有埋伏!
令日军无法理解的是,他们的营地位于锦州的门口,锦州军队的调动都逃不出他们的眼睛,这支伏击他们的军队,听枪声绝对不是散兵游勇,而是武装精良的正规部队,而且不在少数,他们是怎么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溜过去的?
107 解放军的王牌战术
清军能绕过日军的侦察,成功地出现在日军的后方,完全要归功于北京舰强大的侦察能力。
在派遣伏兵之前,林远找来当地人,询问紫荆山里有没有可供大部队通行的道路。当地人纷纷摇头,说没有这样的路,山里面的路都是小路,想要绕出去,没有个一天是不可能的。林远仔细观察航空图,却在山间发现了一条小径,从测量的距离来看,这条小路完全可以供大部队行进。
于是林远派出了一支小部队进行侦察,结果是,那条小径果然可以走人,原来那里有一条小河,由于人迹罕至,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寒冬腊月,这条小河结上冰,上面又下了雪,故此多了一条小径出来。
于是一支两百人的队伍便从这条小径悄悄地绕到了日军的后方。
溃逃的日军正好撞在了这支埋伏部队的枪口上,毫无斗志的日军一心只想尽快逃回锦县,也没有组织反击,清军士兵也没有过多追赶,简单打扫了战场,捡走了日军丢弃的枪支和弹药,就撤回了营地。
当后来的日军接应部队接到溃逃的日军的时候才发现,前哨部队的五百多人只逃回来不到十分之一。
林远命令参加夜晚行动的部队回城休整,驻守锦州的其余部队迅速向锦县进发,清军2000余人全部出动,天亮的时候,在距离锦县两公里的地方扎下营盘。驻守锦县的日军还有1500余人,编成三个中队,战斗力比较完整,想要一口吃掉,看上去是比较困难的。
一夜没睡的林远和吴元恺也顾不上休息,立刻召集将领开会,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行动。
那个时代的军官大多没念过书,也不懂得什么文雅,吴元恺首先粗声大气地说:“林大人,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
林远说:“我打算包围锦县的日军。”
吴元恺瞪大了眼睛,惊讶地说:“你说什么?”
一个幕僚说道:“林大人,这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
没等这个幕僚说完,吴元恺怒道:“别拽文,说人话!”
那个幕僚面上一窘,讪笑道:“孙子兵法上说,我们的兵力是敌人的十倍的时候才能包围他们,如今我们和日军兵力差不多相同,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包围起来呢?”
吴元恺也说:“就是,日军前哨营虽然惨败,可是锦县守军实力尚存,我们想把他们包围起来,怎么可能?”
林远说:“包围并不一定要从地理上包围,我们同样可以从心理上包围他们,也就是说,我们要他们相信:他们已经被我们包围了!”
吴元恺问道:“林大人,我是个粗人,没读过多少书,你就直说,我们怎么能把他们从,那个心什么上包围?”
林远笑道:“我们要让他们相信,我们的兵力远远超过他们,吴大人,《三国演义》您看过吧?里面有个减兵增灶,您听说过吧?”
林远说的是《三国演义》第一百回的内容,诸葛孔明兵出祁山,后主刘禅听信苟安的谗言,诏宣诸葛孔明回成都,为了防止司马懿趁机追赶,诸葛孔明命令部众在挖灶做饭的时候多挖灶,令司马懿误以为诸葛孔明撤退是计,实则暗藏伏兵,故此没有追赶。
吴元恺没看过《三国演义》,又不愿在幕僚们面前丢面子,只好打个哈哈,说:“知道知道。”他怕林远接着提《三国演义》,连忙岔开话题,问道:“那万一锦县的日军出击我们怎么办?”
林远又说:“我知道日军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锦州城中有多少守军他们知道得一清二楚,不过昨天我们的炮击一定让他们开始怀疑他们的情报工作是不是出了错误,他们一定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锦州城来了援军,而且为数不少,战斗力很强,他们也不敢贸然出击我们。”
“这是其一,其二,日军如何侦察我们的营地里有多少人?很直接的方法就是计算灶坑的数量,我们做饭的时候一定会有炊烟,日军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我们的人数,我们就让他侦察个够,多多挖灶坑,多多弄炊烟,让他们信以为真。”
吴元恺想了一会,似乎明白过来了,说:“就算他们以为自己被包围了,可是我们也要打他们啊,这一打起来,我们不就露馅了。”
林远笑道:“谁说我们要打他们了。”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林远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林远迎着众人惊诧的目光说:“我们要打的是他们的援军,离锦县最近的是盘锦的驻军,人数在3000人左右。”
林远运用的,正是解放军的王牌战术之一,围点打援,这种战法就是,围困一部分敌军,然后打击来救援的敌军,在我军的历史上,有很多运用这一战法获胜的战例。
林远又说:“这个战术被我们称作‘围点打援’,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战役,比如在19……”他刚想援引几个经典战例,突然想起来,这些战役还没有发生呢,只好不再说了。
吴元恺问道:“你怎么就能确定盘锦的日军一定会出城救援呢?”
林远并没有回答,而是笑着问:“锦州城里有电报吗?”
一个幕僚回答:“有的。”
林远笑道:“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密码都被日军掌握了,你们发什么,日本人就知道什么。”
看着众人一脸的惊慌,林远笑着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给宁远,山海关发上一封电报,电报里就说我们锦州守军已经全部部署在锦县外围,并用计谋欺骗锦县的日军。这样,盘锦的日军就会认为我们后防空虚,再加上我们透露出兵力不足消息,希望宁远守军尽快支援,你们说,盘锦的日军会不会趁机进攻我们,然后顺势夺下锦州。”
一个幕僚说:“林大人讲得甚妙,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盘锦的日军什么时候会来解救锦县?”
林远伸出两根手指,笑道:“最多两天。大家看,宁远距离锦州有多远?一百五十里,宁远的守军大多都是步兵,走过来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日本人一定会赶在我们的增援部队到来之前派兵过来。”
吴元恺问道:“盘锦的守军在3000人左右,已经超过了我们,而且我们还要分出兵力牵制锦县的守军,所以就算是伏击,我们也是以多打少,这样一来,胜算会大吗?”
一个幕僚也说:“就是啊,林大人,不光是这样,从盘锦到锦县,都是一马平川,我们想伏击也不可能啊。”
林远笑道:“从盘锦到锦县也有一百五十里的路程,日军为了赶在我们的前面,一定会加紧行军,这样的话,日军赶到的时候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兵法上讲以逸待劳,不正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吗?”
林远说完,用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说道:“这里,就是我们伏击日军的地方!”
众人听了,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纷纷寻思道:“这样能行吗!”
108 冰河奇谋
原来林远的手指,指向了锦县东侧的大凌河。
吴元恺说:“在大凌河怎么伏击日军?现在的大凌河早就冻成冰了,从河这头能看到河那头,连个能藏身的地方都没有。”
林远笑道:“放心,我们就在这里伏击日军!”
驻守锦县的日军大队长川谷正雄此时如坠五里雾中,据前哨营地的人讲,他们遭到了清军的猛烈炮击,而事先的侦察表明,驻守锦州的清军只有重型的要塞炮,那种火炮只能放在城墙上,不可能拿下来运到营地附近。
更重要的是:清军的炮火极其猛烈,射速很快,就算是清军把要塞炮搬了过来也不可能有这么快的速度。川古正雄不禁想道:“是不是清军秘密增兵了,而我们不知道,没错,一定是清军瞒过了我们的眼线,派部队增援了。”
这时,传令兵来报告说:“锦县城防外发现清军!”
川古正雄连忙问:“人数有多少?”
传令兵报告:“据清军营地的炊烟估计,清军至少有六千人以上。”
川古正雄心想:“看来清军真的派了援军。”
就在他琢磨的时候,又有传令兵来报告:清军一部,向锦县北部发起攻击,目前已被击退,川古正雄随即判断,这样的攻击只不过是试探性的,真正的攻击可能随时会到来。
川古正雄很快向他的上级——第一师团第一旅团第十八联队联队长青田刚信报告,青田刚信一接到命令,就立刻命令麾下的三个步兵大队做好准备,随时向锦县进发。
很快,这个消息就摆在了第一师团师团长山地元治的桌上,山地元治并没有直接下令让青田刚信进攻锦县外围的清军,他想到了清军有可能在支援的道路上设下了埋伏,但是很快,一条电报的到来让他打消了全部顾虑。
这条电报正是林远故意发出的那条,围攻锦县的清军兵力不足,望宁远清军尽快支援,第一师团师团长山地元治立刻下令:驻盘锦的第一师团步兵第一旅团第十八联队立即赶赴锦县,解救锦县的日军,伺机攻占锦州。
林远找来陈飞,说:“我要你带上几个人,去执行一个任务。”
陈飞问道:“什么任务,是要刺杀山地元治吗?”
林远笑道:“山地元治现在远在沈阳,嗯,这个时候沈阳还叫奉天,隔着几百里,你恐怕过不去,我是要你去大凌河设伏。”
陈飞瞪大了眼睛问道:“设伏?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你让我带着几个人去伏击三千人!”
林远说:“当然不是了!我要你们带上炸药,在日军到来的时候,炸开大凌河的冰面!”
陈飞惊讶地说:“舰长,这不会就是你的妙计吧?这怎么可能呢?冰面那么大,那么厚,得有多少炸药才能炸开。”
林远说道:“你在铺设炸药的时候,在冰面上打上一个洞,炸药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应力波在冰层里面传播,如果我们控制好炸药的数量,那么我们就能让应力波频率达到冰面的共振频率,这样就可以破坏冰面。”
陈飞说:“这个听着都悬!能办到吗?”
林远说:“别忘了,我们的背后可是北京舰上的专家,这点小问题,他们会解决的。”
林远很快把想法告知了北京舰,北京舰上的工程师们很快算出了大凌河冰面的共振频率,并把埋设炸药的数量和位置告知了林远。
陈飞知道了该怎样埋设炸药,又问道:“还有一个问题,大凌河很长,我们怎么知道日军会从哪里渡河?”
林远说:“我们已经发现,日军已经离开盘锦,他们为了尽快赶到锦县,一定会选取最短的路径,所以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日军渡河的位置。”
陈飞点点头,去选人手了。
不出林远所料,日军为了赶在宁远援军的前面,有意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一百五十里的路程,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在行进过程中,甚至都没有留出吃饭的时间,感到饥饿的日军士兵就把糖和奶粉含在嘴里充饥。
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如果排成一条长线的话,那从队首到队尾差不多要三千米长,这个距离,足够一个人跑上十几分钟,一但队首或是队尾遇见敌人,整个部队的反应速度都会很慢,所以日军采用了四人排成一个横队的方式行进。
按照行军常识来说,三个大队之间应该至少间隔上200米左右的距离,这样很难被包围,而且在某一个大队遭到袭击时,其他两个大队也可以采取两翼迂回包抄等灵活的反应形式。
由于林远的那一封电报,日军料定围攻锦县的清军兵力不足,为了尽快展开战斗,三个大队之间仅仅隔了十几米的距离。在大凌河东岸的时候,青田刚信下了一个致命的命令,全军休息十五分钟,三个大队排成一个横队,一起渡河。
后来的战史学家在分析这个命令的时候,普遍认为这是青田刚信想要把三个大队尽快投入战斗。
十五分钟很快过去了,日军三个大队行进到冰面上,在中国东北,这个季节的冰面可能厚达一米,所以没有人担心冰面无法承受日军部队。
突然,一记沉闷的爆炸声从冰面下传来,这是由于声波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要快得多,所以给了士兵这样的感觉。
陈飞他们把炸药埋在了冰面以下,爆炸产生的应力波在冰层里迅速移动着,如果有一个人,能切开冰面,从侧面以细微的尺度观察此时的冰面,他能看到,冰层正在像一条正弦曲线那样上下波动着,冰层每振荡出一个波形,都会在冰层之间产生了无数细小的裂纹。
就在日军部队迷惑不解的时候,接二连三的爆炸声相继传来,冰层的振动幅度越来越大,终于,冰面下传来了令人心悸的脆裂声。
那“咔咔”的声音就像是魔鬼的大手,瞬间攥紧了每个日军士兵的心,可是他们并没有慌乱地奔逃,青田刚信也没有下命令加速渡河,因为他知道,快速地行进很有可能加快冰面的破坏。
就在这时,只听见一匹战马嘶叫了一声,在众人的视线里,那匹马瞬间就矮了一大截,顿时,一阵不祥的预感笼罩了每个人的心。
109 激战大凌河
然后就听见“咔嚓”一声,战马所在的冰面顿时碎裂开来,那匹马扑通一声落在水里,原来这匹马的背上驮着150多斤的炮弹,马蹄又那么细,对冰面的压强极大,所以这匹马首先掉进了水中。
固体力学的理论证明:当一个固体产生裂纹时,裂纹附近的应力会远远超过其他部分,这匹马压碎了被应力波破坏的冰面,紧接着,周围的冰面相继碎裂了。
冰面碎裂成巨大的冰块,被上面的人一踩,直接在水面直立起来,上面的一个日军士兵想要抓住冰块不被滑下去,哪里能抓得住,“扑通”一声落入水中,不幸的是,冰下面的水是流动的,水流的冲击力把他带到了没有碎裂的冰面之下。
那个日军士兵本能地屏住呼吸,可是气息很快就不够了,他拼命地击打着冰面,想要凿出一个窟窿来把头露出水面,这样做加剧了身体的缺氧,很快,窒息令他失去了意识,像一块石头一样向河底沉去。
一些士兵一瞬间就掉落到水里,很多不会游泳的挣扎了一阵子就沉到了水底,有些会游泳的士兵想要把他们抓上来,没想到却被极度恐慌的士兵紧紧抓住,自己也被带入了水底;还有的士兵水性不算太好,要是在平时落入水里也许不会有事,可是现在是在冬天,士兵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衣吸饱了水,就像给士兵穿上了一件铁衣一样沉重,这些士兵扑腾了一会儿,也沉入了水底。
贴近冰层的河水大概在零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用冰冷刺骨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突如其来的冰冷刺激,让一些士兵的腿部腓肠肌剧烈地痉挛,强烈的痛疼让他们无法在水中进行划水动作,也沉入水底。
在周围冰面上没有掉到水中的士兵想要快点到达对岸,于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进速度,这样一来冰层碎裂得更快了,有的士兵踩碎了冰面,直接摔到在冰上,尖锐的冰棱狠狠地割破了他的身体,鲜血肆无忌惮地奔涌出来。
慌乱中,一个中队长叫了一声:“快趴下。”压强等于压力除以接触面积,当人趴下的时候,接触面积增大了,压强也就变小了,冰面也就不容易破裂。
很多士兵慌忙爬着冰面上,向着对岸爬去,正在这时,冰面上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振动声。
日军士兵抬起头,隐约看见对岸,出现了成群的骑兵!
原来山地元治在截获林远的电报之后,想出了一条计谋,就是让锦县的日军吸引外围的清军,等到盘锦的援军一到,立即里应外合,与援军一起对清军进行反包围,山地元治知道清军不到3000人,而且战斗力远逊于日军,所以反包围一但形成,便能迅速歼灭清军,进而攻占锦州。
所以山地元治命令锦县的日军不要出城攻击清军,沈阳,盘锦,锦县的日军之间的来往电报,尽在林远的掌握之中,于是林远命令,一营的清军骑兵五百人,迅速绕过锦县,赶往大凌河附近,等待陈飞的信号。
冰面一碎,陈飞就发出了信号,清军的骑兵立刻赶了过来。
100米宽的冰面,日军的队列长度在300米左右,此时已经有100人左右的日军走过了冰面,到达了陆地,还有一部分日军留在对岸,没有走上冰面。
第一批走过冰面的是第十八联队下辖的第二大队的第二中队,他们在发现冰面破裂之后,中队长山下野就想到了清军可能会有后续部队前来袭击。
山下野命令各小队依托河岸的地形构建防御阵地,于是在河岸附近的土坡上安装了二挺马克沁重机枪。
远远地,山下野看见了清军骑兵溅起的烟尘,经验告诉他,清军的骑兵距离这个山坡阵地只有四百米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对于高速行进的骑兵来说,只需要不到三十秒的时间。
山下野随即下令,机枪手准备,他知道,面对骑兵的时候,射速相对较慢的步枪是很难发挥作用的,这些高射速的机枪才能给骑兵以最大的杀伤。
突然,一个机枪手惨叫一声,抱着右手倒在了一边,一颗子弹打断了他的右手,立刻鲜血喷涌出来。
山下野不禁皱起了眉,清军的士兵并没有开枪,子弹使从哪里来的?可是他来不及思考这些,因为清军骑兵已经迫近,他用最快的速度喊道:“换一个!”可是下一个机枪手也被一枪射倒在地。
正在这时,另一挺机枪的机枪手也倒了下去,在他的眉心,赫然多了一个血洞!就在这短短的十几秒时间里,清军的骑兵已经距离山坡只有100米了。
清军的骑兵把握着缰绳的手松开,双腿夹紧马腹,从背上摘下快枪,几百人把枪口向上抬起,对着山坡上的日军就是一阵齐射。
这个距离,这么多支枪,精确瞄准已经意义不大了,一阵弹雨落在土坡上,上面的日军倒下了一片。
活着的日军匆忙寻找了躲避的地方,可是河岸上的土坡很是空旷,哪里有藏身之地!
清军骑兵一部分继续向山坡上的日军射击,有的调转枪口,开始射击刚刚那些刚刚爬上岸,好像落汤鸡一样的日军士兵。
山下野抽出腰间的武士刀,指着奔涌而来的骑兵,吼道:“射击!”
剩下的士兵刚刚举起枪,山下野突然感到胸前被什么东西穿过了,随即一阵剧痛传来,他吼叫了一声,低下头,只见胸前突然多了一个血洞,他知道这颗子弹绝不是这群清军骑兵射出的,而是来自于另一个方向,和打中三名机枪手的子弹一样。
他死死地咬住牙,不让自己发出痛叫,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指挥官的受伤,尤其是这种致命伤,对于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指挥官要尽量隐瞒自己的伤情。就像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被箭射中了胸口却说被射中了脚趾。
山下野感到呼吸困难,他知道这颗子弹在体内产生了空腔效应,肺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很快他的意识就模糊了,临死之际他抬起头看了看子弹来袭的方向,希望找到杀死自己的人,可是子弹来的方向,只有一片浓密的灌木丛……
110 大捷
那片灌木丛中,陈飞正看着手中的毛瑟1971年式步枪在心里抱怨:“这是什么破枪,精度也太差了,想打哪打不到哪,不过还好,都打中小鬼子了。”
此时的陈飞,身上的衣服缝了很多布条,远远地看去和一丛灌木没有什么两样。这种衣服和现代的吉列伪装服很像,吉列伪装服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苏格兰,那里的猎户经常穿着这样的衣服去捕杀猎物,其中有一种叫“snipe”的鸟,因为它极其灵敏,所以很难猎杀,靠着这种伪装服,猎杀它们就容易多了,因为鸟类和人类在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上很相似,都是靠视觉。擅于猎杀这种鸟的人被称为“sniper”,后来这个词就被翻译成了“狙击手”。
此时的日军顾不上寻找灌木丛里的陈飞,因为那群清军骑兵已经冲上了土坡,日军人数太少,在战马面前又毫无优势,故此死伤惨重,土坡很快就被清军占领了。
清军立刻把上面的马克沁机枪的枪口调转过来,对准了还在河中挣扎的日军。
日军在军官的指挥下趴在了冰面上,可是枪声一响,几匹拉火炮的马受惊了!
战马原本都经过特殊的训练,以保证在战场上不被枪炮声惊吓到,可是在日军中,受过良好训练的军马都被配属给了骑兵联队,步兵联队要用马怎么办?军需官告诉联队长一句话:你们自己去想办法!
日军轻视后勤补给的**病再一次毕露无疑,这几匹拉炮车的牲口全是从村民那里抢过来的,其实里面有两匹是骡子,很可惜去抢劫的日军士兵不认识骡子,硬是当成马给抢了过来。
牲口受到了惊吓,拉起炮车就疯狂地跑,把最近的两个炮手撞得骨断筋折,当时就送了性命,牲口这一跑,冰面又“稀里哗啦”地碎了一片,马背上的炮弹掉在日军士兵的头上,几个日军士兵当时就被砸得昏死过去。
就在这时,无数子弹落在了日军头顶上。
靠近河东岸的日军很幸运,因为他们可以很快逃回岸上,东岸上的日军想要组织反击,可是清军士兵改变了射击方向,开始集中火力射击东岸的日军,马克沁重机枪的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河东岸又是一大片开阔地,没有遮蔽物,所以日军士兵只好向后撤。
最不幸的要数已经登上河西岸的日军,他们在冰冷的河水里挣扎了半天,好不容易爬上了岸,冷风一吹,人都要冻成冰棍了,有的勉强举枪,却发现枪栓已经冻住了,在这个时候,往枪栓上撒一泡尿是最快的解决办法,可是日军士兵刚刚从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出来,那玩意冻得都快缩进肚子里的,哪能尿得出来!
清军士兵并没有直接冲向河岸的日军,他们只是在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开枪,密集的弹雨射倒了成群的日军士兵。
有的日军开始往南北两个方向跑,希望能够逃出清军的射击范围,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一点,身上湿透了的棉衣在岸上失去了浮力,显得更加沉重了,哪里是清军骑兵的对手?
已经上了岸的日军士兵很快被消灭干净了,清军迫近河岸,开始对河中挣扎的日军士兵进行屠杀,骑兵群左右一分,四门格林快炮现出了身影。
说起格林快炮,很多人都会听得一脸茫然,可要是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就恍然大悟,那就是——加特林机关炮。
在这个时代,加特林机关炮被翻译成格林炮或者是格林快炮。这种炮的发明者并不是一个工程师或者军人,而是一个医生,这个叫做格林的医生目睹了战场上伤员的惨状之后,一心想发明一种能够减轻士兵伤亡的东西,结果他发明了这种射速是普通步枪几百倍的机关炮。
与机枪不同的是,格林机关炮并不是利用子弹射击之后的剩余气体来完成枪机自动动作的,而是采用了枪管旋转的方式,它有多根枪管,每一根枪管里面都有独立的击针,有一个供弹装置为枪管提供子弹。在射击的时候,由一个射手旋转手柄,枪管绕轴线旋转,在供弹装置处获得子弹,随后击发,然后转过供弹位置完成退壳,再由下一根枪管射击,从而达到很高的射击速度。
四门格林机关炮对准河中的日军吐出了火舌,日军士兵的血瞬间把冰面和水面染红了,有的士兵开始往河的东岸游去,差不多要游上200米,人类奔跑200米的世界纪录不到20秒,而游泳200的世界纪录是2分钟,所以说击敌于半渡是绝妙的杀敌手段,而且河水中满是冰块和日军的尸体,所以游动起来就更慢了,一瞬间,战场上满是子弹穿过**的声音。
很多日军士兵想要潜入水中来躲避子弹,可是子弹依旧在水中击中了他们,高速射击的子弹,在水下20米的地方仍然有杀伤力。
在东岸的联队长青田刚信想要命令部下还击,可是火炮已经全部掉进水里了,马克沁重机枪又被对面土坡上的机枪压制,没等他想出办法,清军已经开始撤退了。
其实清军的子弹并不富裕,尤其是格林机关炮的子弹,所以很快清军的子弹就所剩无几,向锦县方向撤退了,青田刚信收拢残部,暂时在大凌河东岸驻扎下来。
这一天是1895年2月3日,这场战役被中方称为“大凌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