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攻略-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好的条件给你们都不知道珍惜,活该一辈子耍大刀!”

    四大护卫一脸的贱笑,点头哈腰的不说话,苏宁一摆手,四大护卫就雄纠纠气昂昂的站在苏宁身后,一副精锐的气派,四个家主却是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苏宁笑了笑,伸手道:“本侯御下不严,让诸位见笑了,呵呵,不要往心里去,本侯会好好儿的收拾他们的。”

    四个家主也不回话,三个新的家主显然已经方寸大乱,只剩一个郑桐无奈的看了一下三个家主的样子,轻轻叹了一口气,咳了两声,说道:“苏侯,您可是贵人啊,这些时日不在长安城治理瘟疫,却跑到我等这个小院落里做什么?小院落里穷顿得很,可没有什么东西好拿出来招待苏侯的,还望苏侯不要生气啊!”

    还是老家伙有些意思,这三个新任家主真是比他们的前任差远了,这才拿钢刀架脖子就受不了了?那股子傲气呢?几个月的教育就能训成这副德行?还真是到了头啊!

    “呵呵呵,自然是不会的,本侯近日来也不是来与诸位把酒言欢的,何须诸位招待?呵呵,来来来,请坐请坐,站着做什么?诸位可是身份尊贵的豪门家主,这个事儿要是传出去,恐怕本侯会被天下悠悠之口给骂死,哈哈哈哈!”苏宁一摆手,请这四位家主坐下。

    博陵崔氏新任家主崔孝仁,清河崔氏新人家主崔老三崔知,范阳卢氏新任家主卢秋,荥阳郑氏老家主郑桐,四大家族的首脑人物聚集于此,以往他们若是聚集一定是商量如何对付李唐政府,而如今,却是一个个面色煞白,战战兢兢,也不知道在担心些什么,是担心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未完待续。。)

五百七十七 釜底抽薪

    他们的确应该担心,在最开始答应投降的时候,他们都有心中的小九九,反正天下文化都被他们掌握在手里面,若是没有他们定期向朝廷提供人才来治理国家,朝廷如何维系下去?就靠那些寒门子弟?打仗还行,治国之术,却是差的太远太远,所以他们有恃无恐,根本不在意,就想着东山再起了。

    结果印刷术和造纸术将他们打入无底深渊,学习成本的无限降低,使得下一个时代的男男女女无论是谁都有钱买一本书看,是士族人多还是寒门人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以往寒门只是没有书可以读,没有人教育他们,不代表寒门出不了人才,就算是在士族最为辉煌的时代,也还是有一大批寒门子弟闪耀着另类的光彩。

    蜀汉五虎将,四人出身寒门,曹魏五子良将,尽皆出身寒门,东吴的猛将里面,太史慈、周泰、甘宁、凌统,哪一个出身高门大户?加上李儒,戏志才,郭嘉,贾诩,田丰、沮授、程昱,徐庶,这些出身寒门的智计超绝之士,谁说寒门无人才?

    只是因为治国需要更多的县令一级的人才,而那些人才,只有士族才能提供,在文化被垄断的时代,寒门学子有先天的劣势,要么就不出人才,要么就出大才,但是让拥有治理一国的大才去治理一县之地,这合适吗?

    但是寒门很少出现适合治理一县之地的人,所以在人数基数上。即使有那么些可以决定一国命运的寒门子弟登上高位,却无法改变士族子弟治理地方的现状,所以寒门始终斗不过士族,但是一旦教育普及了,教育成本大大降低了,那么朝廷在教育上的投入就可以大大提高,这样一来,不出十年,大唐将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

    历朝历代只知道从民间选取人才,却不知道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士族就是因为垄断了培养人才的权力。这才能够和朝廷分庭抗礼,因为朝廷需要人才,而只有士族有人才,家国天下的传统之下。家族比国家重要得多。士族子弟治理地方自然也是想为自己的家族谋福利。而和国家无甚关系。

    士族最强盛的时代是国家最弱小的时代,所以隋炀帝在看到满朝堂都是世家子弟,而见不到一个寒门子弟的时候。深深地感到危机感,因为再这样下去,国家就真的是士族的国家了,所以他才会仓促发动东征高句丽,借以消耗世家豪门的实力,并且树立威信,一旦打赢了,他就可以顺势罢黜世家,提拔自己的亲信,而当时属于世家豪门的李渊阁下才会“一夜三惊”。

    隋炀帝的最后一搏失败了,杨隋政权土崩瓦解,李唐政权一统天下,却换了一个位置,从一个既得利益者,变成和天下世家豪门相对立的政权,他们这才惊觉他们自己也坐到了隋炀帝的位置上,开始接受隋炀帝所面临的考验,隋炀帝没有完成,被他们干掉了,而他们如今也要面临这样的危局。

    有唐一代皇帝对付世家豪门都是很没有底气的,一方面打压,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借助他们的力量维持统治,这让皇帝们深以为耻,武则天将豪门世族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却无法伤其根本,只能依靠黄巢大起义和白马驿屠杀,但是无论是黄巢还是朱温都不是什么善人,做事情是要收取报酬的,报酬就是李唐天下。

    可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李唐政府完成了华丽的逆转,成功的将不可一世的山东士族扳倒,而后直接掌控了教育的权利,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官学,让所有寒门子弟都可以读书,哪怕是农人,也可以读书识字,只要你学的够好,考大学也无不可,大唐最高学府大唐政法大学,每一年招收一千名学子,和大唐军事大学是一样的基础,只是学制有四年。

    好一招釜底抽薪啊,这一招快准狠的组合拳,一下子把山东士族打入无底深渊,先辈的荣光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这一切都已经是泡影,再也无法重现了。

    四个家主颓丧欲死,而可以想见的是,远在千里之外,其余三个家主也是这样的表情,因为这一切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他们无法掌控这一切,永远都不能,他们没有办法毁掉印刷术,毁掉造纸术,这是做不到的,即使召集家中所有的死士,也只能落得被纵横司血滴子全部歼灭的下场。

    所以苏宁可以非常顺畅的把自己的要求提出来,不必担心任何的反抗,任何的反抗都是徒劳的,无用的。

    “本侯此次来,是来向你们讨一样东西用用,当然,还给你们,估计要等一段时间了,不过你们放心,这是借,不是抢。”苏宁笑眯眯的开口了。

    四个家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色惊惧而又疑惑,到底还是郑桐苦笑着开口问道:“苏侯啊,你看看我等,穿的是粗麻粗布,吃的是寻常餐饭,喝的是水,用的是自己的双手,身上是一丝一毫财物也没有,也是一丝一毫珍宝都没有,苏侯还要问我等借什么东西?我等还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苏侯借去的?

    至于归还,呵呵呵呵,那就不必提了,借出去的东西,就是泼出去的水,借给苏侯的东西,更是如同进了饕餮的嘴,还能拿得出来吗?苏侯尽管开口,老夫是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是苏侯可以看上眼的,嗯,什么宝藏之类的是别想了,已经尽数毁在薛延陀了,郑氏是一点儿钱财也没有了!”

    这话说得卢氏和崔氏是又惊又恐,这老家伙的意思岂不是说他们三家还有私藏的钱财和宝物是用来东山再起的?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他们的确保留了部分财物用于东山再起之用。而且也是唐庭不知道的,可是他这一说出来,岂不是定然要被苏宁惦记上?他有一点说的没错,苏宁的确是饕餮,进了他的嘴,就别想再出来。

    却没想到苏宁只是慢慢摇摇头,说道:“什么财宝之类的大唐根本不缺,北方突厥和薛延陀哪儿有数之不尽的财宝等着我们去拿,不夸张的说,你们那些财宝连我都看不上眼。味仙居一年的收入我这一辈子都用不完。更别提到北边儿之后,几乎就是无本买卖,大唐多少人家发了大财你们知道吗?长安的富豪们合在一块儿,那财力绝对不输于你们!

    再说了。你们以为你们藏下些什么东西朝廷不知道?我也不怕告诉你们。不仅仅纵横家还有传人。墨家也有,而且墨门子弟已经全面投效朝廷,掌握了工部。机关之术是他们的专长,只要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被他们找到,你们就算藏在天涯海角,在墨家机关术面前也是小菜一碟,无所遁形!

    纵横家复兴了,兵家整合了,法家很快就会依靠政法大学复兴,墨家也占据了工部,政法大学之后就是墨家学院,复兴墨家也是时间问题而已,凡是对大唐有利的,都会复兴,有了这些人才,你们那些钱财,谁能看得上?”

    苏宁一脸的冷笑,直教这四人打骨子里面冒出来一股寒气,郑桐忍不住的站了起来,大喝道:“你莫不是想灭儒!你你你,你,你还想做什么!?”

    苏宁翻了翻白眼,无奈的摇头道:“儒家走到今天这地步,就是被你们这群人给害的,你们不是孔子的传人,你们是董仲舒的传人,董仲舒也不是孔子的传人,他是法家霸术的传人,只是披着儒家外皮行法家之术而已,而且到最后还把法家给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做什么都不顺溜。

    大唐政法大学的校长就是孔颖达先生,正宗的孔子传人,他的儒家之术绝对比你们这些阴谋诡计旁门左道要好得多,忘了告诉你们,复兴法家的同时,我也会想办法复兴儒家,灭董仲舒之学,复孔子之学,你们啊,就省省吧,别整天嘴上说孔子暗地里行董仲舒之事,正好,把你们灭掉,空出来好多空间重新教导民众,很多寒门子弟会成为士人,真正的孔子传人,不是董仲舒的传人。”

    四人面色呆滞,不知如何说,苏宁就接着说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多难得啊,董仲舒偏弄一个天人感应,弄出什么谶纬之学,玄之又玄,弄得人心惶惶;孔子主张以仁治国,董仲舒偏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汉代那样多的酷吏可都是由此产生!把孔子的学说弄的七零八落又胡乱重组,你们还好意思说是圣人传人?我都为你们感到羞愧!好了,什么也不说,把你们所有的旁支子弟都交出来,免你们一死!”

    苏宁这才说出真正的意图。

    旁支子弟?四家主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却又愣住,苏宁打的是什么主意?

    看着四人迷糊的样子,苏宁只好继续说道:“大唐要普及教化,让所有大唐子民都识字,都能读书,那不仅需要书本,需要纸笔墨,更需要老师,没有识字的老师,谈何教化万民?但是大唐缺少这些可以下达底层教化万民识字的老师,所以,就需要你们把所有识字的旁支子弟都给交出来,让他们去做这些老师,教化万民,以此换取你们活命!”

    这不是商量,不是借,是堂堂正正的抢、威胁……

    就是这样,就是威胁,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还真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穿了,就是要狠狠的给他们来一家伙,然后他们才能老老实实的把识字的旁支子弟交出来,这些旁支子弟可绝对不像嫡系字弟那般锦衣玉食,吃不饱饭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为了家族,最先牺牲的都是旁支子弟,指望旁支子弟对他们有多少好感?

    旁支子弟只在乎自己的姓氏,在乎自己的身份,却绝对不在乎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嫡系家主,所以说,这样一来,就能把世家大族给肢解了,嫡系传人继续羁押,旁支子弟放出来,散播到各地去教化万民,久而久之,世家大族也就不存在了,只会有一个个姓崔的姓卢的姓郑的教书先生。

    四个家主最终还是点了头,他们没有任何的筹码,只有这样做,只是这样一来,山东士族,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复兴的希望,直接汇入寒门子弟的汪洋大海里面,成为一段历史。(未完待续。。)

五百七十八 扫盲

    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那么一切就可以进行了,伴随着相当一部分士族旁支子弟进入到苏宁临时办理的进修班里面学习,师资资源准备齐全,这些士族旁支子弟都是对于自己明明没有做什么事情却遭受池鱼之殃感到不满的人,并且对于主家,对于嫡系一派非常不满意,苏宁很中意这种对于主家的疏离感,把握好了,他们就是终生的大唐扫盲机器。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之高下,主要还是从识字率开始看起,识字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因为文字是文明的开始,只有识字,才能继续下去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所以,要想让大唐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扫盲就是第一要务,扫清大唐境内所有的文盲,就是这一阶段,大唐政府的最重要任务。

    识字了,很多事情朝廷只需要张贴布告,百姓就能看懂,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吃力不讨好,识字的人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就能产生飞跃性的进步,只有识字的人足够了,才能继续下去建设国民教育体系,李二陛下的那一句不使一人不识字,不使一人不知书才不是空话。

    当然,这些士族旁支子弟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那些不识字的人,让他们从不识字变为识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利用他们已经识字的优势,让已经培养出来的一批可以深入基层展开扫盲工作的启蒙老师给他们上课。让他们明白如何教导那些不识字的人识字。

    一开始苏宁觉得使用汉语拼音应该是很不错的方法,毕竟后来全中国的人都用这种方法识字,并且普通话也由此普及,但是渐渐的苏宁注意到很多问题,中古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差别本来就很大,抛开读音的问题,很多地方那个都不一样,就别说大唐时代那些根本难以听明白的地方方言。

    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就发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战国七雄各有各的文字。各有各的语言。各有各的钱财,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度量衡,各有各的行事准则。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始皇批阅奏折都需要请各国人来为他朗读不同地方的奏折。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才会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伟大举措。这一举措,使得中国避免成为欧洲那样分裂的状态,而保持了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但是让秦始皇也无法统一的说话读音问题,就是千百年来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如今,在湖南等地还有五里不同音的说法,不说普通话了,就是方言也是千差万别,听惯了普通话的人完全听不懂方言说的是什么,完全不是汉语拼音那四个读音可以解决的问题,现代汉语经过简化简化再简化,完全不是大唐时期可以理解的,苏宁也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适应过来。

    但是唐诗宋词之所以可以产生,就和这些读音分不开关系,若是强行推行汉语拼音,使得汉字只有四个声调,估计唐诗宋词也就不会产生了,那是一种罪过,一种让苏宁难以启齿的罪过,所以在后来苏宁找到了孔颖达,请求他停止对汉语拼音的研究和改造,说他不想做一个罪人,然后详细剖析了汉语拼音的弊端,说这只是方便了他自己,却害了文化传承。

    孔颖达随后意识到汉语拼音的弊端,其实他早就注意到,但是因为这样一来的确有很多字可以直接注音出来,很方便,较之两字相切读音法更为便捷,不用再出现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这样一个做法,教会一个不识字的人识字也不用那样麻烦,但是苏宁自己都提出来了,孔颖达自然也不愿意做那个罪人。

    可是若是在全大唐使用两字相切读音法的话,孩子也就算了,那些目不识丁难以教化的大人如何教导?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弱,早就过了最适合学习的时期,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若是没有适合他们的方法,估计学到底也学不会几个字,反而激起容易挫伤他们的信心和上进心,对于国家而言大为不利。

    最后孔颖达长叹:“本以为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便可改变大唐,成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却未曾想到,一个小小的识字就让我等如此难堪,若是到了往后,有更多事情需要教习,又当如何?老夫太小看这些了,苏侯啊,此事不易,此事不易啊!若要让全大唐子民都能识字读书,谈何容易?”

    苏宁也无奈,两字相切读音法的弊端和弱点太明显,却是这个时代唯一适合的识字方法,至于其他的一些旁门左道,苏宁也无处得知,只能说这个世界太不公平,连这第一步都迈出的如此艰难,没有拼音这一大利器,不识字的成年人若想识字,那可就真是太难了。

    但是随后,苏宁却注意到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虽然说在没有汉语拼音的古代,文盲率居高不下,但是先贤为了让更多的人识字,还是在有限的基础上做了无限的努力,所以识字率还是节节攀升的,没有汉语拼音的时代中,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改良之后,人们还是想到了很多的方法。

    这就让苏宁想到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号称三百千的三部有着重大意义的幼儿识字读本,古人没有办法用音符为汉字注音,但是却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反复诵读,以此加强人们对这些字音的记忆,在记住了读音的基础上,再行认字,写字,一般而言,在私塾里面读一年书,也就可以过识字关。

    只是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建立不了,识字率自然也就无法提升,文盲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光靠民间办学,而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朝廷政府只关注一个国子监,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若是以这些朗朗上口的蒙学教材下发各地,让这些教书先生带着他们读书,教个一年半载的,也就差不多了。完成任务了。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百千三部书,更何况《千字文》已经成书了,苏宁就打算把明代的《龙文鞭影》以及清代的《小学韵语》给提前带到大唐来,配合上三百千这三部蒙学教材。成为学童识字的“五经”。

    果不其然。除了整理完毕的《千字文》以外。《龙文鞭影》、《小学韵语》还有《三字经》以及《百家姓》都让孔颖达相当满意和震撼,被苏宁做了些许改变的几本书显然超出了孔颖达的心理预期,不管这些书对于识字有何用途。他们本身就是一些相当受欢迎的蒙学教材,寓意深远,朗朗上口,孔颖达拿到手之后读得摇头晃脑,让苏宁怀疑古代学子读书的时候摇头晃脑是不是就从他这里学去的。

    但是该说不说,这几本书被苏宁整理了一下交给孔颖达,孔颖达又在苏宁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整合,然后整理出完整的五本蒙学教材上报李二陛下,李二陛下大喜过望,连忙招苏宁入宫说话,苏宁一到,李二陛下就着急的询问苏宁这是如何编纂出来的,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实在是飘香奇文。

    苏宁也不好厚着脸皮说这是自己编纂的,就说这是幼年师尊教他识字的时候随口编纂的一些朗朗上口的词句,他的记忆力相当好,所以就记下来了,等到他发现汉语拼音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目前的大唐的时候,就开始打起了主意,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唐扫盲做出贡献,于是整合了前人的智慧,将这五本蒙学教材整理了出来,希望对天下人读书识字有些用处。

    何止是有些用处,在没有拼音注音的时代,靠着韵律和上口来识字,就是不二良方了,李二陛下大喜过望,又赏赐了苏宁很多精美的食材……

    五本教材到手,李二陛下即刻下令印刷作坊立刻印刷这五本教材,能印多少印多少,趁着这段时间,苏宁把四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弄到了手,同时李二陛下对剩下的三大家族施以强大的压力,逼迫他们也交出了一部分视为弃子的旁支子弟,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那些被抛弃的旁支子弟自然也是心中怨恨不已,得到教书老师的同时削弱了三大家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孔颖达按照苏宁的想法办设了启蒙老师教育学堂,亲自为他们授课,讲解五本指定蒙学教材的精髓所在,这五本飘香奇文也让这些世家子弟读得如痴如醉,反正都被抛弃了,现在有些用处,何乐而不为,有点头脑的都明白,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冲击影响之下,他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弘文馆每到没有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传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的读书声,朗朗上口,让经过的人不由得驻足不前。

    三个月之后,第一批训练完成的启蒙老师一千人训练完毕,李二陛下在目前大唐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华的关中地区划了一个圈,表示这里就是第一批建设蒙学,开始扫盲任务的地区,每一个乡都有好几百户人家可以教化,所以每一个乡派去一名启蒙老师,就可以覆盖一千个乡。

    选好的地区已经派去了相关的官员,也对当地政府打好了招呼,只要愿意学习的,就可以去官府报名,然后领取课本,识字读书的蒙学教堂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愿意学习,有时间学习,就可以报名学习,中午用餐时间管一顿饭。

    为了教育普及,李二陛下可以说下了大本钱,因为目前大唐的农户还是比较穷困的,十几岁的孩子也要下地劳作,一般而言没什么时间读书,虽然家长们都表示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是肚子饿得难受,谈何学习?于是李二陛下一狠心,把从北边贸易里得来的一成钱财用在了教育普及地区的午餐费用上,虽然只是稀粥和馒头,却让不少人大大松了一口气。

    劳作很辛苦,几岁的孩子就算了,要是成年人的话,一天不去劳作,田里面就不像样子,虽然很想读书,但是活命更重要,所以两相权衡之下,他们很容易就会放弃自己识字读书,而全心全意让孩子去读书,可是苏宁希望全民都能识字,大人不去读书也就算了,识字还是可以的,只是这个劳作问题很是麻烦。

    幸好李二陛下为了贞观革新的大业不惜血本,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消息下达各地,群众欢欣鼓舞,教育改革计划也就此顺利展开。(未完待续。。)

五百七十九 侯君集的追求

    大唐选择了一千个乡作为普及教育的第一批实验地,这让不少未被选中的地区大发牢骚,这感觉就和劳动改造轮不到他们一样,山东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政府官员为此相当不满,劳动改造咱们沾不上边儿也就算了,开发江南和山东复兴计划提出没多久,而李二陛下也在扬州荆州和山东各地选择了一些地方提前搞劳动改造以平息这些地区的不满,但是这一次教育普及却还没有轮到他们,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都是大唐的领土,他们强烈要求公平对待!

    这些地区不满意,作为大唐立国之本的关中地区同样也有些地方不满意,毕竟只有一千个乡,对于人口较为稠密的关中地区而言还算是少的,所以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轮到,虽然劳动改造已经普及了,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这下子教育普及没有轮到他们,他们当然不爽!

    相对于劳动改造没有普及的地区,人们还负担这一部分徭役,所以时间不够充分,可是他们是最早一批摆脱徭役的,现在的生活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也是全大唐最富裕的,最舒适的,他们自然产生了向上的追求,对于朝廷弄出来的教育普及相当感兴趣,便因为此而强烈要求朝廷快速普及。

    他们当教书育人是砍瓜切菜吗?李二陛下哭笑不得,只能下达诏书安抚他们,告诉他们普及教育是个大工程。殊为不易,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普及,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太过苛求朝廷,朝廷对此已经是尽心尽力,皇帝都好几个晚上没有睡觉了。

    关中地区的抗议偃旗息鼓了,但是其他地区的抗议声潮却是一波接着一波,尤其是那些劳动改造和教育普及都没轮到的地区,那里的县令和州刺史的上书那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哭诉。都在恳求李二陛下可怜可怜他们。不仅仅地方民众对朝廷重关中而轻视各地感到不满,就算是官员们也颇有微词,对于朝廷的做法相当不满意,几次三番集体上书要求长官上书朝廷。但是。这如何使得?

    本来还好。但是教育普及法令一经颁布,天下震动,万民盼之如久旱之盼甘霖。结果没有轮到他们,两次都没有,心中是何其的郁闷和不满?这下子他们就怒了,百姓给基层官员施加压力,地方上基层官员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只能给朝廷施加压力,李二陛下无可奈何,只好把留着准备明年运送粮草到边关的战俘奴隶先送往那些抗议声潮最严重的地区,缓解民怨。

    至于朝廷所需要的,就从蜀中抓捕到的那些僚人里面抽取吧,公奴司主官又来哭穷,说已经没有可以调用的战俘了,在这样下去,他的公奴司直接就关门大吉吧!李二陛下相当烦恼,同时意识到,这段时间里面埋头发展,忘记对外扩张了,这些奴隶没了来源,自然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这种意识支配了李二陛下的思想,于是李二陛下不得已下发了一道指令给参谋总部,让他们试着在大唐周边寻找一些可以发动战争的地方,大唐如今有十万之巨的奴隶缺口,看看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个数量或者更多的奴隶。

    没办法,这是民心所向啊,经历了售书事件之后,李二陛下深刻的意识到民意不可违逆,尤其是这个时期,贞观革新最重要的开拓时期,正是需要这些民心的时候,所以顺应民意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做法,李二陛下也得到了不少支持,不少贞观革新的相关法案都会事先在长安城里面布告百姓,让百姓知晓,然后得到赞同。

    所以对于各地民意的要求,李二陛下高度重视,官员不被逼到无可奈何是不会上书朝廷向朝廷哭诉的,据说有一个地方就是在徭役期间来了一批外地探亲的百姓,看到亲戚们正在服徭役,大惊失色,忙问没有劳动改造?没有奴隶承担这些事情?同时还炫耀自己已经不用再服徭役了,于是闹得当地百姓大为不满,官府无奈,只好向朝廷哭诉,请求加快劳动改造的普及。

    其实劳动改造到如今已经普及了相当一大部分地区,关中基本普及完毕,蜀中借着僚人叛乱的时机普及完毕,山东普及了十分之一左右,江南只普及了荆州和扬州,但是饶是如此,已经用掉了四十万奴隶的数量,还有十万奴隶是朝廷常备的一旦发生天灾**的救火队,不能轻动,这一次为了平息民怨,已经用掉了七万,只剩下三万,朝廷自己都不够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