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分钟后谢多伊变得有的愣:“安德烈同志,这是哪位同志做的词?应该说您已经完成了这首曲子,再没有比这个曲调更能体现它的韵味了!”“哈哈,是我。”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沙皇的将军

    由于以前会议上和‘私’下里林俊多次提到过原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波’军战俘和居民的处理问题。那一万多‘波’兰军官地命运是亚历山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内务人民委员出马,一个顶俩!”看完关于战俘处置的两份文件林俊不由感叹。

    为什么同个问题会有两份文件?因为其中一份是要作为内部文件的,而另一份是只限于极少数人能够了解的绝密文件。

    亚历山大这几年的内务人民委员不是白当的,自有内务部第一***办事自有他的魄力和手段。斯大林也曾对亚历山大面授机宜,担心这些‘波’兰人成为将来地麻烦,他们目前对苏联来说也是负担。

    如何抛掉这个包袱。亚历山大的处理方式说白了也很简单,都是按照中央原定的处理意见:搬的搬、放地放、留下的留下、杀地杀!

    全部释放那是不可能的,就是林俊不记后果、大发慈悲不顾所有实际问题把‘波’兰人都放了,亚历山大这个好兄弟也一定会全力阻止自己。

    内务人民委员要杀人,林俊不会去阻止,亚历山大不会向历史上那样来个程序化***的,杀几个铁杆敌视***主义的家伙没什么,林俊也乐得不去理会。知道亚历山大会把事情做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也是自己风格。

    现在这样至少不会出现‘波’兰军官集体失踪的事,在国际上也不会过于被动。目前‘波’兰都没了那些西方国家还在唧唧歪歪,林俊看这方面的汇报都有些烦了!

    基辅传来的还有德国在占领区的情报:纳粹在占领区正四处整顿。到处搜捕犹太人,整个占领区充斥着恐怖的气息。纳粹不仅仅要占领‘波’兰。显然还要摧毁‘波’兰人的文化和‘精’神,从一份特殊报告里就能看出些名堂:德国党卫军在占领‘波’兰南部重镇克拉科夫后的第三天,就关闭了位于当地的‘波’兰最古老的雅盖隆大学,并以开会的名义集中大学全体教师后将他们逮捕。

    林俊知道雅盖隆大学的‘波’兰‘精’英们的命运:位于柏林附近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将是他们的最终归宿,雅盖隆大学所有教师不会活着走出那座集中营了。相比那些可怜的犹太人,教师们的家属还能得到邮寄回家的亲人骨灰,一个个薄木板做的小盒子里装着‘波’兰的文化‘精’英,这就是纳粹难得的仁慈!

    总参情报部也有公文

    西边德国与法国的战线一片静悄悄,如果不是那些一几声的炮击和常常出现的宣传弹,上帝还会以为这里一切如常、它的辖区还是一片繁荣和平的景象。

    这时古谢夫敲了敲‘门’后走了进来,笔‘挺’的站在办公桌前向林俊汇报:“***,总参谋部送来了一批关于芬兰方面的文件。”

    接过文件夹,翻开第一页是一个芬兰将军的个人资料,上面贴着他的标准照,下面还不仅附有这个人的文字介绍,还有他的一些历史资料照片。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埃米尔…曼纳海姆),沙皇的:怎么个传奇法!”

    对于林俊的话还没走的古谢夫心里稍有奇怪,但一点也没表现出来:“元帅?芬兰现在有元帅吗?弼马温?应该是个中国汉语里面的词,什么意思?看***的神态应该对他是嗤之以鼻。”

    林俊专注的看着手中的文件,坐在椅子上并没有抬头。感觉古谢夫应该就在前面,边看文件便问:“对这个曼纳林了解多少?”

    “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反动的芬兰国务活动家和军事家,反动的沙皇时期将军,敌视***主义制度的死硬份子。”

    林俊已经大体看完曼纳林的资料,把文件提给秘书:“你说的是概况,已经算比较了解。”

    站起身走到沙发那坐下,示意古谢夫也坐下。

    “这个人不像履历里的那样简单。从履历上看他根本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他确确实实是个战略家,不然一个让芬兰士官生团开除、靠着身材和长相才进入沙皇尼古拉骑兵学校的家伙也当不上芬兰的国防委员会主席。这次我们不仅仅要摧毁他的防线,我们还要把他的名声扫进北冰洋的海水里!一个老弼马温!”

    “他的防线”,当然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曼纳林防线”。现在古谢夫可以透出自己对林俊话中那个单词的好奇:因为林俊的原因,身边的人对东方中国的语言都有了很强的好奇心,具那些语言学家说:副国防人民委员同志的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专家级,甚至在任何一个俄罗斯东方语言学家之上!

    对于古谢夫的疑问林俊哈哈大笑,“弼马温,传说中给主管东方天庭的帝王养马的不入流的小官,关于这个还有个很神奇的东方神话故事,以后有机会你可以去问问你嫂子。”

    古谢夫对于神话不怎么感兴趣,但***把芬兰国防委员主席比作养马小官的话也把他逗乐了。

    “说他是养马的也没冤枉他,他当过尼古拉二世的皇家马厩副总管。”

    古谢夫更乐了,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外表,按照林俊调侃的语气,原来这个弼马温还是个“副”的,***能笑他可不能在副国防人民委员面前因为这个而大笑。

    “芬兰人很奇怪,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让一个一天也没有在芬兰军队里呆过的人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芬兰人的思维有时候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靠名声吗?应该不单单因为这个。

    “这个人有种特别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很难说,这大概和他那些所谓的探险经历有点关系。”

    古谢夫也在看关于曼纳林的介绍:丈人是个沙皇将军,他本人在沙皇时期的最高军衔是中将,一战时同德奥军队做过战。

    由于长期担任沙皇俄国的军官,甚至有段时间是尼古拉二世的贴身‘侍’卫,这个曼纳林对沙皇俄国怀有深沉执着的热爱,同时对***主义极度敌视!1918年国内战争时期他返回芬|战,这样做并不是他对俄国还有仇恨,纯粹是他讨厌***主义及其代表的一切。

    在林俊看来现在芬兰政fu还是有点***的,他不会因为自己要带领军队去和芬兰人打仗而否定芬兰的一切。但那个曼纳林就另类了,他甚至讨厌自己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这个国家的***、讨厌议会政fu、不接受议会政fu、拒绝加入政党。

    如果是曼纳林来领导芬兰,他只会是绝对的个***威,因为他有顽固的个人主义。

    “他的偶像是沙皇!”林俊只能这样来解释曼纳林的特‘色’。

    。。。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个人恩怨

    曼纳林出生在一个讲瑞典语的贵族家庭,家族史上来说根本不是芬兰地主流体系,当然他地祖先到底是什么时候到芬兰的林俊就没兴趣去调查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在五十岁之间根本就不会说芬兰语!年青时代俄语倒是和他地母语瑞典语一样流利。现在已经年过70的曼纳林说芬兰语也带有严重的瑞典语和俄语口音。一般人芬兰人甚至听懂都需要点能耐。

    1918年那会当他带领白卫军进攻红的那些军官,因为他不会说芬兰语,所有命令要通过翻译下达。

    芬兰人民都认为他们的国防委员会主席是伟大的军事英雄。他高大魁梧、聪明能干,年过七十依然风度翩翩,在芬兰代表团结、胜利以及一切强大而善良地事物。连芬兰的小学生都能详细的讲述曼纳林在芬兰归属沙俄时期他在沙皇军队中服务的事,而且还说得津津乐道。

    在面临战争前曼纳林甚至瞧不起芬兰军队,因为芬兰平时只有3多的常备陆军,所以真正的芬兰陆军的主力是那10万能够快速预备役部队。而他甚至不高兴检阅这些预备役部队。原因很简单:很多预备役部队官兵穿地根本是老百姓的衣服,这对于习惯了沙皇皇家贴身‘侍’卫豪华军服的曼纳林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对他来说,芬兰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大多数地后备役军人还要靠帽子和腰带来辨别是不是自己人,走起队列步伐凌‘乱’,连向左转、向右转都会‘弄’错。最令曼纳林不能忍受和厌恶的是一般地后备役士兵对军官常常直呼其名,在战斗时也是这样,只有在表示友好和亲近的时候才敬礼。

    曼纳林骨子里有那股子欧洲贵族的优越感。个人主义至上,正由于这个原因他是骨子里瞧不起一般的老百姓的,而农民是他最瞧不起的群体,因为在他眼里农民永远只配做贵族的附庸和奴仆!

    芬兰老百姓崇敬这个老贵族倒也不奇怪。至少林俊能明白这是为什么,不仅仅是书本和历史的分析。在伦敦那会他切实的感受过——欧洲很多平民们骨子里崇敬贵族,或者可以认为是上千年下来对贵族身份和那优雅高贵气质的向往。

    贵族,在欧洲就基本是上流社会的代名词!

    对于欧洲人的这种观念林俊实在不敢芶同,甚至非常厌恶,厌恶那种旧世界寄生虫的“高贵”!

    那林俊为什么会和从未‘蒙’面的曼纳林有个人恩怨呢?因为林俊骨子里不仅仅是军人,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更是农民的子孙!前世在部队里林俊也算做事有些特立独行,有些同志有些瞧不起机场边上劳作的农民,一次一同到城里休假时中队里有人善意的开了一下窗外正在地里劳作、脸对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玩笑,林俊当时就火了:“你们哪个往上数三代不是农民?!现在飞战斗机牛了?!有种不吃饭试试!”

    当时林俊就取消了休假,命令全中队全体跑步回机场,为此时候团长都找了林俊谈话。原因简单,那些飞行员顶着三十七八

    太阳10公里公路长跑后,半个月都别想飞。

    曼纳林是瞧不起全世界所有的平民,而对于信仰***主义的人更是厌恶,在他这个老贵族看来,***主义军队里的军官根本不是军官,不管是什么军衔、将军还是元帅都永远是农民,他们的一切战果都来自农民暴力的天‘性’!

    这个老贵族、老保皇党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瞧不起农民,对信仰***主义的军人更是大加污蔑。林俊爷爷一辈的人在参加***前也都是农民,自己虽然算是军人世家出生,但极度敌视那些看不起农民、自以为是的人,特别是这些欧洲的老贵族!

    “没有农民,你们这帮蛀虫早他妈饿死了!瞧不起农民?!老子跟你没完!”

    不管你个老弼马温是只厌恶蔑视欧洲农民还是农民这个群体,林俊算是和他卯上了!更不用说曼纳林蔑视一切比他这个贵族“低贱”的人,所以不管是出于政治利益、阶级立场还是个人恩怨,林俊非把这个老贵族打得满地找牙!

    当然林俊也没让个人恩怨凌驾于政治利益和阶级立场之上,不然他一定会举双手赞成伏洛希诺夫占领芬兰全境的计划,最好还能活捉那个老弼马温,然后看看西伯利亚战俘营里的老贵族能有多少贵族气质风度!

    如果林俊同伏洛希诺夫联手,按照现在苏维埃的实力占领芬兰全境也不是没有可能,最多也就是历史上苏芬战争那样的损失。但林俊知道这样对苏维埃弊大于利,所以把个人恩怨暂时放一放,先打败老弼马温,至于要活捉这个老贵族保皇派,以后时机成熟了自然有机会。

    当林俊把自己对曼纳林的看法告诉古谢夫时,秘书还是有些惊奇的:林俊不会将自己那些粗俗的语言老挂在嘴上,但古谢夫还是能够清楚的感觉到林俊对那个芬兰人的极度厌恶,连带着自己也极度厌恶和仇视这个曼纳林,甚至可以用苦大仇深来形容。

    古谢夫和大部分的苏维埃人一样,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农民家庭,他还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家中的艰难日子。他们家是俄罗斯贵族的佃农,那些贵族税务官的蛮狠形象在他五六岁时就刻下了深深地烙印。对于贵族的厌恶是与生俱来的,自从到了内务部后古谢夫处理过几起和遗留旧贵族有关的案件,一直稳重的古谢夫一办这些案件就会变成疯狗一般,他压根就没想过给那些人留活路!

    对于贵族问题,大概唯一的例外就是古谢夫对***妻子的态度,在他看来武金斯卡娅完全就是一个完美的***主义战士,对她一直从心底里保持着作为同志的热情和对***夫人的尊重。

    目前自己身边这些随员中古谢夫是最让林俊看中的,就如同当初自己对安德卢普夫和亚历山大一样,古谢夫属于可以协商问题的那类人,而不是只会执行自己命令的那种。

    对战略上的事这个中校秘书有些自己的见地,不是一味的盲从林俊的意见,就像现在古谢夫同林俊讨论的话题一样:“***,从个人观点看这个曼纳林很能审时度势。”

    他的看法来自文件里附带的芬兰边界线附近的地图和资料。

    “您看,根据情报他甚至‘插’手芬兰‘交’通网络的建设,如果不是他的干预,同我们现有边界不远的地区就该建造优良的铁路,公路条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他是以芬兰部分地区的经济作为代价来防备将要发生的战争。”

    地图上很清楚,芬兰同苏联‘交’界地区的公路稀稀拉拉,很多居民点甚至连简易公路也同,而铁路更是了无踪迹。一旦红军进攻,只要一跨过现有边界就找不到铁路了,只有抵达芬兰腹地才有火车坐。

    “所以,古谢夫,芬兰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想方设法阻止我们抵达那些状态良好的公路和铁路,而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到达这些区域,免得陷在这些地区。出于我们的战略利益我才会决定重点突破,强攻曼纳林防线,一旦占领维堡芬兰政fu就是回天乏力。那个老家伙一定希望我们从芬兰中部的狭窄区域进攻,我才没那么笨去森林里和他捉‘迷’藏。”

    。。。

第二百八十九章 俄式思维惹得祸

    芬兰拉普兰地区的军事司令官非沃尔纽斯少将莫属,他在曾经在拉普兰地区同红军作战,对那个区域非常熟悉。驻拉普兰的芬军实力不足。装备更是低劣,在北方荒野地带沃尔纽斯只能指望这支重火力基本没有,但滑雪能力出众地小部队能当住苏军的进攻。

    目前驻防利克萨至塔拉瓦的四百四十公里长区域的是芬兰第四军,指挥官是黑斯卡宁少将。

    除了芬兰国防部长尤霍…尼乌卡宁和林德,芬兰陆军”的也没几个有能耐的,但沃尔德马…海格德隆少将隆也是出自亚格营。是国内战争中战功卓著地白卫军军官,他十分熟悉拉多加湖以北的地形,是个壮实、长着一头黑发,深受下属官兵爱戴的军官。()

    芬兰军队中还有四个只有上校军衔的军官也引起了红军总参谋部的注意:帕沃…塔尔韦拉、亚尔马…西拉斯武奥、埃克霍尔姆和奥里…帕亚里。

    四十一岁的帕沃…塔尔韦拉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亚格营里接受训练,一年之后就当上了芬兰白卫军地营长,后来担任芬兰边防军的团长,而他的真正职业目前是名商人。是索米电影公司副经理和国家酒类公司副经理。

    四十七岁的亚尔马…西拉斯武奥也是亚格营里出来:拉一样曾经是芬兰白卫军的营长。他是报纸编辑地儿子,学过法律,在教育部担任过公职。后来还担任了几年动员局局长。这个人身材短小体格健壮、金发碧眼,意志力十分坚强。是个‘精’明强干、足智多谋的指挥官。

    红军总参谋部的情报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不仅仅对芬兰指挥层的情况基本熟悉,连那些军官的特点也了解的清清楚楚,而曼纳林更是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情报的获得和进入与潜伏在芬兰境内的情报员的贡献分不开,特别是在芬兰北部少数地区,由于情报员们的努力,当地的芬兰人中已经有很多开始偏向***主义,这和目前芬兰其它区域的情形有很大不同。

    对于曼纳林的侦查是最多的,总参谋部知道他熟悉手下的那些高级军官,更知道曼纳林了解红军。由于他多年的沙皇军队生涯,他几乎能够猜测到俄罗斯人的想法和苏联的战略,也熟悉红军前几年已经实施、目前仍在公开实施的军事条令,因为他曾经仔细的研究过这些条令多年。

    总参情报局相信:曼纳林自己认为他正处在一种幸运又奇妙的位置。

    “他应该了解芬兰军队的特点,也自认为了解我们。分军的主力是那些后备役军人,这些军人在白卫军时期获得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战争,因为当时他们是沿着公路、村庄和建筑物同我们作战,如果这次芬兰人还这么干会死的很难看,我想这点他们很清楚。”

    林俊侃侃而谈,芬军到39年都还没有制定出基本的军事水平也低;军官们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受到沙皇俄国、瑞典和德国的战术影响都很深,这从曼纳林手下的那些军官们的军事生涯履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出来。而沙皇

    瑞典和德国的战术基本都要求大兵团和重火力,而这芬兰都不具备。

    芬军甚至连专‘门’的游击战都没有进行过训练,也没有为芬兰独特的地形制定出可行的军事条例,官兵们只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和芬军相比,红军继承了俄国几百年的战争经验,即使是1904年遭到惨重损失的日俄战争中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并在一战中运用了这些经验。对与曼纳林还说,他认为能够值得庆幸的是红军在国内战争后并没有很好的运用这些经验,而且“肃反”清洗了大批红军军官,加上红军鄙视任何陈旧的东西,他认为红军初级军官和军士的军士素质很低!

    曼纳林认为红军无论如何坚持说自己已经抛弃了老的那一套,但只使用于国内战争时期的那些陈旧条令是他们进行指挥的基础,并且认为那些“农民”不管是什么军衔,战场上不过是凭着那股暴力天‘性’和每个人背后政治委员的枪口顶着才一路向前。

    老贵族终于失算了,如果没有林俊,39年时红军缺乏有的情况会是事实,有些指挥师级部队的主官竟然是大尉军衔的年青军官。“肃反”虽然破坏力巨大,但现在远没有芬兰人听说的那样厉害。

    每个人背后政治委员的枪口顶着?——这是老贵族错的最厉害的地方,自以为是的高傲可能是他唯一的弱点,他看不起任何布尔什维克人,当然也就不自觉的把所有信仰***主义的人想象成了一无是处的低等人。红军的指战员是为信仰而战,而不是因为后面抵着枪口!(这点能从《兵临城下》、也叫《决战中的较量》这部西方电影中的部分场景体现出来,西方对于***主义制度的惧怕和敌视污蔑——导演让瓦西里的身后是督战队的机枪。)

    曼纳林认为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芬军在除过“曼纳林防线”以外地区把军队做分散布置,“滑雪家”们将带着他们的必需品穿过荒野做大范围的机动,从侧翼和后方攻击困于荒原的红军。

    能否在森林里建立防御要看可供利用的时间有多少,最好能在森林深处建立一道主要防线,并砍到树木阻挡公路、为大炮扫清‘射’界。如果有做够的时间和人力,曼纳林还想在离第一道防线不太远的地方建立第二道防线,甚至在适当时机建立第三道防线。

    林俊估计曼纳林会按着他自己的想法去备战,而这也是林俊从情报和记忆里总结出来的观点,更不用说这本来就是曼纳林唯一能够选择的战争方式。估计这会老贵族还不知道自己的方法能不能行得通——有几个人会相信芬兰的杂牌军能够挡得住强大的苏联红军?

    如果红军按着伏洛希诺夫的建议进行部署,林俊会信。

    国防人民委员同志的建议明显出于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思维,而这种思维正是曼纳林所熟知的,他这是在用俄式思维猜测苏联——苏联将占领芬兰。对付苏联的这个理所当然的战略目标老贵族的布置毫无缺点,还好,林俊的思维不是俄式的,而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思维。

    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战争和政治经验不是西方人能够明白和学得会的,就是那些所谓的中国通也不会真正了解!曼纳林知道苏联有个快速崛起的副国防人民委员,但他只不过认为那个26岁、:的家伙不过同沙皇时期的那么几个宠臣一路货‘色’,全靠着斯大林的溺爱才获得高位,不会有什么真才实学,也就是个一无是处的草包。

    分散式的流动作战?那就让芬军自己在森林里捉‘迷’藏吧!

    曼纳林对付“俄罗斯式战略”的部署正好能让林俊的计划变得更加可行,因为这样芬军在林俊制定的红军主攻方向上的力量必定不会是芬军的全力——用己方全力攻打熟悉进攻方式能够克服的防御地区就会变成公牛和绵羊之间的斗力,而不是大象和野兔之间的捉秘藏。

    和古谢夫一直讨论到中饭时间,正准备一同去食堂,在桌子上文件堆的最下层看到了一份自己没来得及翻阅的文件,草草看了下后林俊忍不住笑了。

    文件是古谢夫整理的,他当然知道里面的内容,忽然听到林俊冒出一句:“希特勒个疯子,神话看多了,脑子有问题。”

    。。。

第二百三十章 希特勒的妄想

    。原本边上的随员们还想保持自己严肃地表情,但***都已经笑地前俯后仰自己还有什么好不好意思的。结果一群人难得的肆无忌惮一次。引来地时同志们惊异的目光。

    “像戈培尔一样高、像戈林一样健美、像元首一样金发碧眼?!”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结合体会是怎样一位老兄!

    同志们已经发现这群有失风度的家伙都是副国防委员的随员,等走近了看见还没有控制住自己情绪地林俊,很自觉的都当这帮人不存在。自顾自闪人。

    “同志们,哈哈笑话到此为止,传出去可不好,德国人会抗议的。”林俊总算擦干净流出来的眼泪水,“还有你,绝不能把这个笑话传出去。不然你的麻烦就大了!我们知道就行了。哈哈!”

    “哦。”大块头很委屈:要不是林俊问他才不会说,这可是他在内务部训练时听到的、属于“绝密”一级的经典笑话。

    、、、、、、

    为什么一份文件就让林俊突然问及军政高层一般都不去谈及的人种话题,因为那份文件地情报来自潜伏在德国党卫军内部:希姆莱于上月热烈欢迎了从中国***考察回国的探险队。

    在欧洲长期流传着一个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在传说中,亚特兰蒂斯大陆无比富有,那里的人是具有超凡能力地神族。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文字描述,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50撰写地《对话录》里。柏拉图这样描述:“一万两千年前,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大陆。它被无数黄金与白银装饰着,出产一种闪闪发光的金属………山铜。它有设备完好的港口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的势力远及非洲大陆,在一次大地震后这块大陆沉入海底。一些亚特兰蒂斯人乘船逃离,最后在中国***和印度落脚。这些亚特兰蒂斯人的后代曾在中亚创建过灿烂文la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向西北和南方迁移,分别成为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十九世纪,很多人认为欧洲北部和西部的日耳曼民族优越于南部的拉丁民族和东部的斯拉夫民族,而日耳曼民族的特点是拥有金发碧眼。那时候,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和诗人都鼓吹金发碧眼的优越‘性’,有些人干脆在封闭的殖民地进行试验,力图培育出纯正的金发日耳曼人,疯狂的积极分子中就有哲学家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20纪,一些纳粹专家宣称亚特兰蒂斯文明确实存在,并认为雅利安人只是因为后来与凡人结合才失去了祖先的神力。

    希姆莱对这个神话传说深信不疑,他相信一旦证明雅利安人的祖先是神,只要借助选择‘性’繁殖等种族净化手段便能创造出具有超常能力的、所向无敌的雅利安神族部队。

    希特勒可以说是个种族狂人,极力鼓吹“日耳曼种族优越论”,而纳粹的“理论家”们也不遗余力地为之摇旗呐喊,加上希姆莱的坚定“信念”,他们编造了这样一个说法:古代的雅利安人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神族,在地球万物被洪水淹没前这个神族的一批祭司躲过劫难来到***(大概

    原够高),后来远涉北欧成了日耳曼人。可见,日就是神族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的祖先就在***的喜马拉雅山脉。

    海因里希…希姆莱作为纳粹党的第三号人物,是“:论”的坚定信徒,为了寻找所谓的科学证据,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为了寻访先祖遗民,1938年希姆莱奉命派遣;塞弗尔和人类学家布鲁诺…贝尔格为首的“德国党卫军塞弗尔考察队r队伍的其他成员还包括植物学家、昆虫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显然纳粹的“科学考察”得到了老蒋的同意或默认,经过半年多的考察,上个月这支队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德国人的举动虽然属于绝密任务,但在前几年他们也在欧洲进行过类似的“科学考察”,因为要动用大批不属于军队范畴的力量,苏维埃的潜伏人员比较容易地获得了该项“科学考察”地大体内容。

    探险队的队长是思斯特…沙费尔。一位博物学家。才26岁,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其他4名成员:斯特…克劳泽。一位植物学家和昆虫学家,同时也是官方地摄影家;卡尔…维内特,一位地球物理学者;埃德‘蒙’…格尔,探险队的管理者。

    1939年1月,这支探险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沙费尔绞尽脑汁拉拢当地权贵。

    贝格尔,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借助一系列工具对***人的相貌进行伪科学测试,他测量被测对象的脸颊尺寸和头盖骨尺寸,检查头发颜‘色’同自带地染‘色’纤维玻璃是否匹配,运用所谓“种族差异的数学”来比较和对照两个种族的体貌特征;同时,还借助眼睛颜‘色’的图表和头发的标本来确定被测对象种族的纯净程度。他还用生石膏、水和消毒剂来制作***人的面部模型。在此期间,他一共记录了376个人的测量数据。制作了17个人地头部、脸部、手和耳朵的模型,另外采集了350人的指纹和手印。维内特带走了4套西r||化,包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