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步兵做配合,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不是容易的事!

    在要塞重修时,大部分重装备配属部队将在附近驻扎训练,按照重修的进度可以逐步进驻要塞。要塞原本的规模就是按照可以储存一万两千人守备部队必要的粮食和***物资建设,这次扩建林俊是要把要塞扩建成一个能驻守一个守备步兵师加上配合部队的庞大堡垒体系,中大口径火炮将配属200以上,还有大量的机关炮和高‘射’机枪,这里面还不算两个要塞高炮营的家伙。

    要塞的特殊地形能够让守卫部队居高临下给于进攻者重大杀伤而不惧对方一般武器的为威胁,德军的小口径反坦克炮和机枪对厚达塞砖墙基本不构成威胁,大口径火炮要抵近了要塞防御圈才能发挥作用。

    不说要塞的大炮不是吃干饭的,一旦有敌军大炮推到近距离位置,它们将面对的是来自要塞堡垒和防御墙上掩体里‘射’出的铺天盖地的防御火力打击——林俊在乌拉尔“订购”了数量惊人的双联装14枪、23毫米机关炮和37毫米高‘射’炮。将来这些密布要塞防御圈工事墙掩体内的高‘射’火力平时可以拉到防御墙上对付空中的目标,必要时平‘射’对付德国人的地面进攻。

    最顽强的部队能够抵挡住轻重机枪的直‘射’,但一旦遭到的是狂风暴雨般的大口径联装机枪和高‘射’炮直‘射’,能挡得住就有鬼了!历史上的战争已经多次说明了这点,就是对于林俊非常敬佩的志愿军而言,当年美国人的四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都是无比头疼的麻烦。

    127毫米小意思,林俊给德国人准备的是口径更大、火力更猛、还有坚固工事做依托的玩样,在设计图里那些顶置速‘射’火力点不仅有砖头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做防御,还清一‘色’加了层20毫米厚的钢板,: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林俊可以尽情的在堡垒里添砖加瓦。除非是德军7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直接命中,它们将是坚不可摧的。

    对于那些大口径的重炮,林俊让设计师们临时设计了轨道移动系统,可以在各堡垒之间快速移动,万一主要阵地被德军发现或摧毁,可以做快速转移。

    不得不感谢沙皇们的要塞设计工程师,他们给林俊的庞大改建计划提供了个很好的基础,改建需要的人员和物资也还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等到它完工,15000以上的防守兵力、强大而合理的火力配备、卓越而可靠的指挥体系、自给自足的的后勤供给,如果先进攻的是德军一方,如果他们只是用历史上的那些兵力和装备,三个月内别想占领不列斯特要塞,要塞就是坚守半年也不是妄想说大话。

    能够坚持3月,对付苏维埃和林俊来说就足够了。

    。。。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的征程

    林俊暂时算是没辙了。只能给明斯克打电话,让那边尽快派一支钻机打机井的钻探队来,用“洋玩样”解决眼前地问题。

    扎夫里洛夫问要打多少水井,“尽量多,无法打井的地域要设立蓄水池,不是只能用电取水的那种。要人力也能取水,这点非常重要!记住,要按照敌人已经进入要塞,守备部队被分割包围下仍然能喝到水的要求配备供水系统。这里虽然四面环水,但一旦被包围,我们将会被渴死!”

    林俊的要求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塞内每幢建筑物都要有自己水源,成为一个个能够短时间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型堡垒”。

    林俊这样级别地指挥员能把这里的建设情况分析的如此周到。下面的人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认真执行就是。扎夫里洛夫现在也明白***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要塞——苏维埃与德国之战在所难免,他要做的是尽可能的为开战那一天做好准备。

    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自己,但有一点他能够肯定,如果大战爆发。他和他的部队必须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人在要塞在!

    林俊没有急于离开布列斯特。在附近视察了两天。布列斯特要塞筑垒地域不仅仅只是这四个环形要塞,还有两侧多处筑垒地域,而这些地方几十年前建造的工事都已经基本荒废,需要进行重建。

    林俊知道历史上苏军筑垒地域部队管理地一些弊端,比如装备长期存放不舍得用而导致要用时问题不断,随着一道道的命令下去,这种情况将会改变。

    “装备是拿来合理使用的,而不是宝贝式的藏着积灰生锈,那些‘精’密设备还会受‘潮’,需要良好地保养,要常拿出来‘操’练‘操’练。()”

    林俊的话将是部队新地条列。

    827,基辅发来电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国第8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华沙陷落。

    随着华沙的陷落,‘波’兰土地上只剩下零星的战斗,德国人算是圆满的解决了‘波’兰问题。

    电报里一同来的消息是按照林俊在莫斯科时就定下的方案,苏德双方的边界地域设立了几处通关口,解决滞留在边界两侧‘波’兰难民的问题。

    难民不仅仅有往东跑的,也有往西跑的,就看个人的政治观点和民族如何。恐惧法西斯政权的当然会想办法离开‘波’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向着苏维埃的方向跑,更不用说那些家本来就在这边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族家庭。有些老家在‘波’兰或对苏维埃、对***主义抱有敌视的人选择一般都是离开苏维埃。

    几个月前林俊就告诉大家:“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挡都挡不住!他们想自己离开最好,留下来反而是不稳定因素。如果有难民是因为逃避德国的统治到我们这,我们欢迎,”

    林俊的说法还是很有

    的,人口是战争的基础(当然敌人除外),德国人也虑。虽然放过去的人对双方而言将来都可能是个威胁,但如果大家都不放行,那谁也没好处,所以在谈判时就难民问题达成过协议,难民互通最晚的期限被初步定在了战争停止后一个月,而现在给出的正式最后期限是10月1日。

    因为要塞不方便成为难民通道,所以在布列斯特南方20里处就设立有一个正式的关口,林俊在离开白俄罗斯前想去那里视察。

    洛西克已经率领部队返回明斯克,林俊视察关口的决定让扎夫里洛夫忙得晕头转向,死活给林俊增派了警卫部队,从后续抵达的要塞部队里调出一个战斗力最强的机械化步兵连,还加上了几辆ba…6装甲汽车。

    林俊一开始并不想搞这么大的排场,他的36人卫队足够:安全,在说关口那还有苏军守卫。但在要塞司令地再三坚持下也就同意了。对于一般红军指挥员而言。自己实在太重要,不容有任何闪失。

    、、、、、、

    “那是什么地方?”

    半路上林俊指着一处有部队守卫的区域问随行人员。

    “那里是暂时关押‘波’兰战俘的临时战俘营,安德烈同志。按您地命令。‘波’兰士兵已经全部释放,关押在里面的都是‘波’兰军官,基本都是原来驻守西白俄罗斯的‘波’军,还有少量从维什库夫集群溃退下来的‘波’军战俘。”古谢夫很好的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将***驻地附近地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去那。”

    林俊的出现引起了战俘营的‘骚’动,不仅仅对付战俘营守备部队如此。对于战俘们更如同一枚重磅炸弹。

    管理这里的指挥员是名内务部直属部队上尉,林俊的抵达让他‘激’动了老半天,连忙组织部队迎接和加强警卫。一时间战俘营的气氛紧张起来,正在铁丝网内自由活动的‘波’兰军官们紧张的看着一队明显是苏联内务部地军官和士兵走了过来。‘波’兰军官们不是新手,他们能看出这些人明显与那些守卫不同,散发着一股***的气势,全副武装,武器基本还是自己没有见过的型号。

    这样一队内务部人员来这里。很多战俘认为一直以来都在留传的谣言将要变成现实,这些人将带来死亡。苏联内务部在他们大部分人地眼里就魔鬼,而且苏联没有加入“日内瓦条约”,‘波’兰人担心这些人就是来“处理”他们的。

    当‘波’兰人看清这队人是一个奇怪地防守队形。而保护的尽然是名年轻的苏联高级军官时,有些了解苏联的‘波’兰军官变的绝望!

    “中尉。看来我们今天要死在这里了。”一个中年骑兵少校对身边年轻的步兵中尉说。

    “为什么?因为他们?”

    年轻的中尉并不畏惧死亡。

    “你看中间的那个年轻军官,就是那队人中间领章上有四个菱形标记的那个。”少校指给中尉看,“我在报纸里看到过这个人,他和你一样大,苏联最高荣誉获得者,第一个两次苏联英雄,他们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军衔相当于我们的上将。”

    “是他!我听说过,屠夫二世,看来我们真的是要死在这了。”

    林俊不知那两个‘波’兰军官件正在谈论他,他正边看着这些战俘边听战俘营主管的汇报。

    “有个‘波’兰将军?”

    “是的,总指挥,一个‘波’兰少将,从德战区跑过来的,我已经进行了审问。”

    战俘营已经把所有356名‘波’兰军官的背景‘摸’得清清楚楚,详细的汇报让林俊很满意。

    “集合俘虏。”

    “是,总指挥。”

    随着“集合”的‘波’兰语响起,战俘们很快就按照军衔高底整队完毕。

    “素质不错,还有当俘虏的意识,就是打仗不怎么样。”林俊看着眼前的这些俘虏心里想。

    一声‘波’兰语想起,发话的是领头的那个60来岁的‘波’兰少兰战俘齐齐的向林俊敬礼。林俊没有失风度,回了个苏维埃军礼。

    “看来你们的指挥官知道我是谁,你们将国际惯例执行的很好。可能还有些先生不知道我的身份,会认为这个礼敬的有些冤,现在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安德烈…尼古拉耶夫。”

    翻译大声的将林俊的话翻译成‘波’兰语,其实很多‘波’兰军官是懂俄语的。林俊说完扫视了一下眼前这些‘波’兰人,在他的身后,卫队成员和四周的警卫一直一级戒备,一旦‘波’兰人有任何出格行为,眼前很快就会是356具尸体。

    “现在听我命令,重新分队,家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军官站中间,不是‘波’兰族

    站左边,其他人站右边。”

    听到林俊的命令,刚才谈论他的年轻中尉昂首‘挺’‘胸’的走到右边队列,这个命令在‘波’兰军官看来只有一个意思:右边的人将会被“处理”掉。

    左边只有3,林俊看重新分队完毕,走到三人前。

    “你们是哪里人。哪个民族?”

    “我们都是布列斯特人。白俄罗斯族。”领头的一个上尉说。

    “家人还在布列斯特?”

    “是的。”

    林俊看到边上地战俘营指挥官点了下头,看来他们没有说谎,指挥官还示意边上人拿来三个档案袋。里面有三名战俘地资料。。

    “现在布列斯特解放了,想回家吗?”林俊看的出来,这三个人是真的想回家。

    “是地,将军阁下。”

    “给他们三个‘弄’释放手续,让他们回家,把他们的材料地‘交’给布列斯特临时管委会。”

    “我让你们回家。但你们从思想上还需要改造,要学会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苏维埃公民。”

    林俊翻看了眼前上尉的资料:“你是个中学数学教师,该在课堂上为苏维埃服务,而不是同苏维埃为敌。机会只有一次,回家后好好接受当地政fu的教育、好好改造。”

    “给当地部‘门’打个招呼,等这三个人改造好了就安排他们干原来的行当,就说是我说地。”

    “是,总指挥。”

    一个教师两个公路建筑师。‘波’兰军队里真的是什么人才都有。

    林俊的一句话就把三个战俘给放了,别人根本不敢有任何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林俊代表的就是斯大林。

    走到中间这帮人前,林俊看着有个**十人。

    “你们也被释放了。边境开放到10月1号,想去西边的抓紧时间。想留下的就回家。但你们记住,选择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以后还做敌视苏维埃的事,那留给你们的只有死亡一条路。”

    没多废话,走到最后一批人前面:“你们也被释放了,想回家地赶快,留下的我们欢迎。有些东西我不多说,你们知道后果。”

    战俘队伍里一时没了刚才的镇静,他们没想到就这样被释放了!

    那个‘波’兰少将走到林俊面前,敬了个非常标准的‘波’兰军礼:“您是一位非常有风度地军官,对于您的人道主义决定,我代表我自己和我地部下向您表示感谢!”

    “将军,听我一句忠告,德国人对你们是占领,对‘波’兰只会是剥削和压榨。”

    林俊说完转头就走。

    “古谢夫,战俘的问题这里是特例,下面的事你知道怎么做,这里面是可以做做文章。”

    “是,***。我想留在这里一天,把后续工作做完,搞几个声明,这对我们在国际上有利。”

    林俊笑笑,自己的机要秘书能很好的意会自己的意思:“不要忘了回顾一下19年前他们是怎么对待我们20华沙城下的先烈的!

    对于这些战俘的释放林俊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直以来就有这个想法,今天不过是凑巧撞上,堵堵某些国家的嘴。

    “我们做事是很人道的!呵呵。”

    林俊记得“德国要士兵苏联要军官”,现在也差不多,但林俊不会把所有‘波’兰军官都关上大半年。他们中间很多都厌烦了战争,如果战俘营里聚在一起久了,会受到那些死硬的敌视苏维埃份子的影响,不敌视苏维埃才怪。

    把他们关到白海?林俊没这么蠢,那是‘逼’着自己给他们每人一枪。甄别过后给放了,按照原来的计划安排,放些军官回德占区,对苏维埃一点坏处也没。

    那些家在德占区的军官大部分会回去,林俊不担心他们会成为敌视苏维埃的主力骨干:德国人是剥削‘波’兰,而苏维埃是收复自己的领土,将来是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压榨剥削。回德占区的‘波’兰军官将会更加敌视德国法西斯,回去了能活几个还不一定,有些可能还会成为反德国统治武装的骨干。更加远的将来,等‘波’兰也变成红‘色’时如果这些知识份子还敌视***主义,那根本就不需要林俊来解决他们。

    斯大林担心这些‘波’兰军官会成为‘波’兰资产阶级统治复辟的基石,林俊不担心,也已经让斯大林不担心:德国人会在‘波’兰干什么呢?释放的‘波’兰军官绝大部分将是法西斯屠刀下的冤魂,留下的不可能成什么气候。

    林俊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攻于心计,少了以前的开朗,甚至变得‘阴’险,这只能说自己在政治这条路上变得越来越成熟。

    在边境关口林俊接到了传令兵送来的电报,斯大林招他回莫斯科,电报里的暗号让林俊知道自己新的战场将是北方。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顶点

    天生劳碌命的人总是没得闲,赶往克里姆林宫地第一件事就是向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地委员们汇报此次进军的总结和“德‘波’战争”里体现出来的世界新军事动向。

    “同志们。我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总结在不到一个月内德国速胜、‘波’兰溃败地原因:

    第一。德国在总体战准备、综合国力、军事力量上远远超过‘波’兰。

    第二,德国整体作战能力、战略指导思想先进,空地配合。穿‘插’、包围、迂回地运动,以攻为守战术运用的恰到好处,军队建制、单兵素质明显优于‘波’军。德***人能吃苦、守纪、训练到位,这同德国在近六年来集中发展军事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闪击战首开世界战争历的先河,以进攻代替防御,立体作战的方式都是全新的。战争中的德军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地威力。这将是世界战争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波’兰不重视国防建设,缺乏有效的防御力量和新式武器;长久推行绥靖政策,政fu长期坚持反苏亲德的外‘交’政策,政治上软弱无能,对社会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力量涣散。没有领导核心。

    第四,防御策略上的失误导致了‘波’兰的迅速灭亡。置上是明显失误的,而且兵力以步兵为主攻。‘波’兰战略思想也已经落伍。在现代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情况下,轻视飞机和坦克联合作战地作用。在战术上。绝大部分兵力采用环形一线平均配置的方式,不放弃一城一池,使辽阔地‘波’兰平原成为德军机械化部队畅通无阻的进攻通道,成为德军机械化快速突击机群进行分割包围作战的最佳试验田。攻方向上的进攻,没有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无法起到重点地区筑垒地域迟滞敌军、拖延时间的作用。

    第五,‘波’兰的政策失误。在进行防御时没有发动群众,只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没有形成全民作战的态势。过分相信英法的诺言,缺乏对德国的战争意图、进攻方向,战争进程的了解,指挥部战略部署不当,指挥部远离一线,无法进行有效的总体指挥。

    第六点,英法背信弃义没有能够在西线配合‘波’兰作战,从而使德国法西斯能够专心进攻‘波’兰。”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在认真的听取林俊一气呵成的六大原因,但林俊还没说完。

    “‘波’兰正确的防御方式应该是重点地域的重点机动防御,梯次延缓德军的推进速度,使每一个防御战役争取时间,坚持到西线英法联军进攻的那一刻,而不是平均式的兵力部署,这样至少能让德军损失更大些,还能赢得时间。只不过这些都是空话,因为英法靠不住、‘波’兰政fu的脑子都长在***上了,换成同志们去指挥‘波’兰军队‘波’兰也得完蛋。”

    林俊的话引

    的一阵哄笑,选错了盟友只能是这个结果。

    “德军的闪击战在‘波’兰平原得到了很好的演示,在平原有效的新战术我们也能看出它的缺点,比如在山地地形的情况下此种战术将受到很大制约。我要引起重视的是,从莫斯科到西部边界基本是平原地形,少数的起伏地区也不过是缓丘陵,如果德国将来也对我们使用这一战术,我们该如何去防御和***?”

    在场的所有人都能了解闪击战的威力,这和图哈切夫斯基创立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如出一则,辽阔的东欧平原就是最理想的施展空间。

    “我估计德国下一个目标就是西部的低地国家和法国,我们很快将能看到闪电战的再一次演示。西线现在还是静坐战争的形式,但英德双方已经在争夺北海和北大西洋的出入权。鉴于一战时期德国公海舰队被英国封锁在‘波’罗的海的教训,德国海军一直把下一次大战中控制北海和大西洋的海岸线作为最优先考虑的战略目标。所以德军有可能会进攻中立国挪威,时间甚至会比进攻法国的时间还要提前一段。”

    “你认为德军会同时在向北和向西两条战线同时开战?”听到林俊的话斯大林问。

    “是的,斯大林同志。对于德国来说夺取出海口非常非常重要,希特勒会急于控制丹麦和挪威。而挪威的军事力量对德国来说不值一提,而可能会援助挪威的英法军队只要西线进攻一发动就会撤退,法国人最多顶上两个月,那时英法联军就是自顾不暇,管不了挪威死活。”

    法国是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林俊说的“顶不了两个月“的杀伤力不小,有些同志的眼神表明他们似乎有些不相信。这也难怪,想想一战的情形就知道法国佬当时有多难对付。

    “两个月可能还有些保守了,有可能一个半月内就能解决问题。”

    消灭‘波’兰‘花’了26天,法国只坚持一个半月不算夸张。斯大林了解林俊“如何突破法国防线”的那套理论,同意林俊的意思:“同志们不用急,我们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准备,就等从德军进攻法国的战役中吸收些能量,考虑考虑换成我们该如何面对。”

    老爷子发话了,别人还发表什么意见?林俊继续往下说:“当某一天我们同德国正面‘交’手,还很难确定先进攻的一方是谁,这要由具体的世界局势来决定。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有个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这个指的就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它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我们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和德国人的闪击战有些地方是相同的,尽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所以这点也是我们需要做思考的。”

    林俊走到墙上的欧洲地图边:“我们有宽大的纵深,而德国在占领了‘波’兰后也有。”用指示杆指了指南部欧洲部分,“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很有可能会加入德意集团,更不用说德国必将占领的法国等地,这样德国的战略宽度也将及其宽大。”

    “一个小小的‘波’兰能够一鼓作气拿下,但如果对方的战略纵深足够、先期防御得当,因为闪击战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够一鼓作气彻底解决问题,那么,同志们,后果就严重了考虑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充分的准备。”

    德国进攻苏联,那就是要面对小半个欧亚大陆;苏联进攻德国,那就是对付半个欧洲。无论是谁等到要真开打的那一刻,条约就是废纸,但要考虑其中的将是无比庞大因素,有些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战略原因。

    为什么历史上在柏林战役时,还有那么多的红军指战员不顾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奋不顾身勇敢向前,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生命?而德国在防御阶段为何有些部队士气涣散?

    用林俊自己对自己唠叨的话就是:“***!难道一定要等着挨打?!”

    。。。

第二百二十四章 打倒库西宁!

    。我们的航空兵虽然直接归属各集团军,但空地联络方面的效率还不及德国人,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斯大林大概地看了一下就‘交’给了伏罗希诺夫,后者同总参谋长凑在一块看。

    “这次进军是我们大纵深作战理论地一次很好的练兵。反映出来的硬伤也有很多。比如在后勤方面。:我们并没有受到‘波’兰人多少实质‘性’地抵抗,但有些部队因为推进速度过开,导致后勤上的脱节。有些机械化部队甚至出现坐等加油的情况。我做为进军总指挥也要为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负责任,但也体现出来我们在军队后勤方面的不足。”

    “我设想能否在国防委员会内设立一个新的部‘门’,专负责部队一切后勤事务地总后勤部,而自上往下的后勤体系也做系统的配置,比如营一级设立后勤管理员、团一级有后勤处、师以上单位有专‘门’的后勤la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

    对于他的提议,会议室里的人都表示建议值得进行详细论证——就是最平庸的指挥员也知道后勤的重要。

    “对于装备方面这次进军也反映出我们地一些不足。比如步兵部队同坦克部队协同快速推进上的困难。”

    对于这个建议,林俊是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深思之后提出来的。

    “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道路状况有很多区域都不理想,由于‘波’兰人的破坏更是糟糕。进军中我们配合快速推进地坦克部队的机械化步兵基本靠普通载重卡车机动,专用越野车数量极少。但就是越野车在路面状况糟糕地区也不可能跟得上坦克的行军速度,导致了坦克等步兵或坦克部队单独冒险推进的情况出现,不得以有些部队步兵搭乘坦克进军。”

    “同志们,如果我们的对手是德军一样的部队,无论情况是哪一种。非常可能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据我了解,德国人为了解决坦克师中机械化步兵团跟进的问题,已经列装了大量的半履带式运兵装甲车,但还是不能做到步坦推进速度的一致。我们现有全世界第一的装甲汽车部队。但所有的装甲汽车都是作为单独的作战个体设计,并没有搭载步兵的能力。”

    林俊这是要将步兵作战的方式往前推进20年。“坦克直接搭载步兵可以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如果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我提议设计一种采用履带式行走装置、具有一定装甲和火力、具有坦克相同机动能力的运兵车。基于成本和工时考虑,运兵车可以分为加装机关炮炮塔和只安装机枪两种,前一种可以命名为步兵战车,后一种可以命名为步兵输送车。”

    这时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发话了:“协同坦克作战的步兵是用来对坦克造成的突破口进行渗透,如果有一定防护力的装甲车进行输送,作战效率和把握战机的效率将大大提前。只不过从实际设计生产装备上是否行得通?”

    “困难不会很大,沙‘波’什尼科夫同志。目前我们需要的新式装甲车需要的只是简单可靠,可以在现有的轻型坦克的地盘基础上进行研制,而且装备的只是那些拥有重

    击力量的部队,不会影响到坦克的生产和备战。而目车虽然在哈拉哈河冲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从综合分析它已经渐渐不适合新式战争的需要。”

    日本人在哈拉哈河是用一战的方式和自己‘交’手,战术和装备也不在一个档次。相对于成本和作战效果之比,执行差不多功能的坦克拥有绝对优势。

    “我们可以减少重型装甲汽车的研制投入,甚至停止这方面的研究,并在新式履带式装甲车投产时降低装甲汽车的制造量,将资源和人力转移到履带式装甲车和坦克的制造上,这样并不会减低部队装备的更新能力。当然,‘性’能合适的轻型装甲汽车我们还需要一部分,侦查部队还需要它们。”

    装甲汽车具有强有力的老牌铁杆支持者,装甲汽车在国内战争时期可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对于他们的一片反对声,林俊自有办法。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解决北方的问题,我仔细研究过那里的地形。”林俊示意工作人员换上自己带来的芬兰地图,再取出了亚历山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