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知道,再过几个月自己一定会以苏联援华航空队指挥员的身份前往中国参加战斗——这个职位谁都别想从他手里夺走,如果有谁胆敢这么做,他一定会让亚历山大灭了他!但林俊不知道的是: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回到苏联。

    他要和自己的亲人度过一段温馨的时光,免得留下什么遗憾。

    。。。

第九十章 战争前的最后“消遣”1

    “科京同志,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见面。这次只是来例行公事,呆两天就走。”

    林俊说的是实话,他最多就在列宁格勒呆两天,因为已经有一帮子人出发先去了索契。

    列宁格勒早在沙皇时期就是俄国的重工业基地,而二十年代以后,苏维埃又把这里建设成了苏联最重要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研究和生产基地。在1937年,列宁格勒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研究和生产有三个厂,个厂是伏罗希洛夫工厂,即174;布尔什维克工厂,即100;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即185,而三个工厂原有的设计团体也进行了组合,只留下一个总设计局负责监督3厂的生产。在三个工厂中,以185厂最有势,而该厂现在的厂长是萨尔茨曼,三个厂的总设计师就是林俊眼前的这个科京。

    50年代以前出生的朋友应该都听过基洛夫工厂的名字,联,被命名为“基洛夫”的工厂有很多,就是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的真正“意思”是一个企业联合体,下属有多家分厂,在30代就已经拥有上万名工人。

    历史上的“基洛夫工厂”曾被冠以“怪物工厂”的“美名”,因为就是这个科京带着手下的两组设计人员,‘弄’了几个“威力巨大而脱离实际”的重型坦克方案,最重的设计超过了120。而且有些设计还制造出了样车,结果可想而知,每种设计的机动‘性’都能和t…35有的一拼”。斯大林在看了这些大家伙的‘性’能测试后,曾经不无诙谐的说它们是“百货店的坦克,有炮弹随时都可以打”!——历史上斯大林说这话是在1939年9月,而这句话也宣告了苏联坦克工业“多炮塔时代“的终结。

    林俊的出现,让这个“百货商店“一般的时期整整提前两年结束,而科京接手列宁格勒方面的坦克设计时,他的前任也已经有了个比较完整的重型坦克设计方案,这刚好可以被科京“借鉴”。对于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而言,目前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就等着哈尔科夫方面的b~

    这次林俊“出差”已经不像上次一般“孤家寡人”一个,费科奇诺夫、斯诺尔尼克和兰德斯科奇就一直在边上——他目前的身份已经完全不同。

    当天下午林俊就视察参观了“基洛夫“工厂,现在这里生产的除了各种拖拉机和野战火炮外,生产的坦克就是t…26s1937型由于有哈尔科夫方面也在生产同一型号的坦克,这边的生产能力没有满负荷运行,一切都在为还未“出世”的重型坦克做准备。当然富余的生产能力也没有被‘浪’费,都被用在了拖拉机的生产上。

    在苏联,一家能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就能生产坦克,反之将坦克制造厂将生产线用于拖拉机配套产品的生产更是“小菜一叠”,对此参观的林俊不得不佩服这些工厂的建造规划者和生产者——这才是最有效的军工生产企业。而且让林俊更加“佩服”的是:“基洛夫”产品的主要配件基本不需要从外厂调运,它内部的各家工厂就是它的“配件供应商”,它已经建立起基本**的生产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时列宁格勒在被围困的两年多时间里,还有源源不断的坦克直接从工厂的车间开往前线的原因!虽然这和列宁格勒人的坚强意志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整体配套的生产能力,也不会有那些还未上漆的t…34接从生产线上驶往火线参加战斗。俊对于几十年后的一种观点不屑一顾,那就是海湾战

    克无用论”。是的,相比西方国家的那些坦克,苏&8坦克显得粗糙,甚至是“原始”;但它的优点也是西方的那些“先进”坦克无法比拟的:简单、可靠、‘操’作培训容易、易于大量生产。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在冷战的最高峰,“红‘色’帝国”的装甲洪流冲向西欧,北约的将军们可能除了手中的核武器还能有些作用外,就找不到其它的办法来对付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的苏联坦克,因为北约的将军们手头没有、也根本得不到足够数量能与苏军装甲集团相抗衡的坦克——他们的坦克更像‘精’密的仪器,而不是“武器”。

    二战中的苏军将领和坦克设计师明白一个道理:他们需要的是简单可靠的武器,必须能够大量生产,也必须能让坦克成员在短时间内熟悉手中的武器。因为他们有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坦克在前线所承受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有无数战损的坦克和实战战例供他们研究。苏联的领导人比谁都清楚:战争中坦克的生命力非常短暂,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制造“仪器”,根本就承受不起巨大的消耗——德国人在机械制造方面“病态”一般的追求完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他们的“虎”、“豹”虽然先进,但却无法大规模生产,因为它实在太“‘精’密”了,‘精’密到故障百出的地步:为了一样机械的“完美”,德国人会修改任何他们认为“不足”的地方,最后的结果就是常常制造出一些“怪物”。德国人的坦克相比苏联的对手往往能在实战中“以一敌三”,但很可惜德军坦克手们常常面对的是十倍于自己的苏军坦克。

    苏联对坦克工业的要求是建立在“打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当年真的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对西方而言就是“灾难”——他们的武器经不起消耗、‘操’作的技术军人来不及培训、‘精’密的坦克工厂更禁不起打击。

    前世林俊和战友讨论过海湾战争中苏式坦克惨败的原因,当时林俊的观点就是:它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需要的是两个大国间的较量,这么不对称的战争,傻瓜都知道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战斗意志、指挥能力、战争潜力、战略纵深地形地貌和武器装备,这是战争的较量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当年“多国部队”的对手是一个因素也不具备,不输才怪。而且苏式坦克不仅能“适应”大规模战争,“小打小闹”也是一把好手——因为它简单、皮实、廉价,绝对是“第三世界”的最爱:要让一帮“小学都没毕业”的“黑哥们”去‘操’作m…1也实在有些不现实,而且“穷兄弟们”也没那么多美元。

    苏式坦克永远是林俊的“最爱”,而苏式坦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有点,林俊就能在“基洛夫工厂”这样的坦克研究制造企业里找到答案。

    这趟“视察”林俊的时间“不够用”,第二天一早又赶往189厂,看了那里正在船台上建造的“俄罗斯”号。现在整个189厂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外面的“闲杂人员”是不可能进去的,就是对一般的红军高级将领也是“谢绝参观”;里面的工作人员出厂也需要进过多道审批,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密。当然,对于林俊永远是“欢迎参观”——这不仅因为他的军事委员的身份,一个能把斯大林同志的办公室当“自家后院”一般“随意”进出的人,在苏联也许除了“男士免进”的场所外,还真找不出几个林俊进不去的地方。

    看着船台上已经快成型的巨大舰体,林俊“感慨万千”——也许再过两三年,自己就可以驾机在上面起降了,那会是怎么样的感觉?!由于红海军有自己的航空兵学院,一直呆在茹科夫的林俊并不清楚舰载航空兵培养的方式和进度,只能靠着前世看过的和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猜测”,但有一点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在“俄罗斯”号上“爽”一把,那就得“老老实实”的再做一会“学员”。

    奥尔洛夫告诉过他,由于目前为航母设计制造的舰载机还没有到位,试航训练的“白俄罗斯”号装备的是伊15战斗机,而且:轰炸机和鱼雷机,只能用临时加装了瞄准具的双座教练机“顶替”。而“白俄罗斯”号上的飞行员都是在海军航空兵中“‘精’挑细选”的老鸟,他们将是苏联舰载航空兵的“探路者”。

    。。。

第九十一章 战争前最后的消遣2

    。而这个时候的苏联在工业化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装甲汽车部队的建设已经不用受别国的制约,因为苏联早期装甲汽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美国技术。

    随着一系列新车型的涌现,苏联在装甲汽车领域走在了世界前面,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上乘,特别是它的火力是全面压倒其它国家同类产品的。在卫国战争前的几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中,红军的装甲汽车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在诺‘门’坎—哈勒欣河之战中,红军的装甲汽车群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对日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到四十年代后,装甲汽车已不再适应战场的需求。但不管怎样,这些红星标志的车辆曾伴随苏联庞大的坦克军团,在二战史上轧出了深深的车辙。

    苏联的装甲汽车的等级划分和其它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是按车重来划分装甲汽车的轻重型号。而是按照火力划分等级。轻型地仅装备机枪,重型的装备3745毫米的火炮,最有特的是:重型装甲汽车装备的就是坦克炮塔。这里的优点显而易见:不仅火力强大,而且后勤维护方便。

    现在林俊面前这几辆六轮的ba…6装备的就安装了t…26炮塔,它不光能满足侦查地要求,还具备了与敌方轻型坦克战斗的能力,而60的备弹量又能满足火力支援的任务:在诺‘门’坎—哈勒欣河的战斗里,一个有48辆装甲汽车的侦察营。曾在一次战斗中集中火力对日军地集结地发动炮击,打得没有足够掩体的日军鬼哭狼嚎。

    布尔什维克工厂是苏联重型装甲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和研究基地,目前他们正在对ba…6进行全面改进,到时候这款装甲汽车将拥有最完全的技术和最出众的‘性’能。其实就是不改进,目前的ba…6已经在世界上找不到能与其抗衡的装甲汽车。

    装甲汽车最让人诟病的缺点就是机动‘性’不足,但是苏联的六轮重型装甲汽车几乎都可以在车轮上加装轻型履带变身为轮/履两用装甲车。大大提高了在不良路段的通行能力。l'履带平时就后挡泥板之上,车组成员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换装”。

    “科京同志,目前我们每个月地产量有多少?”林俊指着眼前的ba6。

    “现在每个月产量大概在20辆左右,以后要逐渐减少,经有了更好地替代设计,马上就要投入量产,而且生产计划已经从装备部批下来了,我们把它命名为ba…10,总体型。”

    林俊敲了敲装甲车地车体,说:“作为红军装甲部队的辅助装备。这车可是好东西。”

    、、、、、、

    68日,林俊一行就告别了列宁格勒。两天后。乘坐的旅游列车抵达了索契。

    温暖的阳光让林俊感觉非常舒适,而在他“预定”的那幢度假别墅里。已经有一帮子人在两天前到达:由于是难得度假,他干脆把有空的“兄弟姐妹们”全叫了来,而且这也不是“滥用职权”,他(她)们也是该疗养休假,只不过一般人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而已。

    武金斯卡娅和儿子,阿尔希‘波’夫和他妻子加丽娜…特奥菲洛夫娜、诺娃…伊凡诺夫娜和小卡佳,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拉科夫都在,索契不是谁都有机会来度假的。这次让大家好好放松放松,反正别墅里地房间多的是。

    “同志们、孩子们。今天开始我们好好休假一个月,没有工作没有打扰,只有阳光和海水,好好享受吧!”林俊一到别墅就发表“演讲”,说明假期“指导方针”。一说完,他就换上泳‘裤’下海去了。

    前来索契度假地人都发现,现在这里又来了一帮“大人物”,而领头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安德烈。到这里来度假的人不乏莫斯科的一些高层,但只要是林俊去的地方,就看不到这些人。林俊也乐得逍遥,每天和家人、朋友和随从随意游玩,不是海滩就是俱乐部,晚上还去听听音乐会,甚至还开车去了一趟北高加索——大海看“烦”了就去看山。

    621日,度假别墅来了一批意想不到的人。那天林俊、阿尔希‘波’夫、费科奇诺夫、斯诺尔尼克、兰德斯科奇和小卡佳,六个男人刚从附近的山区“游览”回别墅,车子刚到别墅大‘门’口,林俊就看到一个穿着师级指挥员服装的熟悉人影。

    他飞快的跳下车,和那人紧紧的拥抱:“兄弟,你终于回来了!”

    出现在别墅里的人是安德卢普夫。和安德烈分开后,安德卢普夫一把抱起了紧跟在后面的小卡佳,把儿子的脸亲了个遍。

    安慰了已经快一年没见的儿子,安德卢普夫又和阿尔希‘波’夫一个熊抱,再和尼古拉紧紧地握手,“尼古拉,身体好了吗?”

    “都好了,队长。就是院长和大队长不让我飞,现在我感觉自己已经恢复到可以驾驶战斗机的状态,可他们就是不让我驾机。”

    尼古拉是一见自己的副大队长就“告状”,他实在太热爱飞行:这半年多的时间,他一直在为再次升空做着准备,每天坚持锻炼,为的就是锻炼自己肺部功能,没有好的肺部功能做保障,再次驾驶战斗机就是个梦幻。

    “兄弟,简直就是个奇迹,医生说尼古拉的肺部功能已经差不多恢复到普通人的水平,可能再过段时间就又可以驾驶飞机,当然不能参加|

    “大队长,您批准我飞了?!”尼古拉欣喜若狂。

    林俊也知道小伙子一直在为重返蓝天做着努力,只要他的身体能够承受,作为队长当然会让他复飞。

    “回去就复飞,但一开始只能飞简单的科目,一切都要从你的身体实际出发。”边上的阿尔希‘波’夫说。

    一看两个队长都没意见,尼古拉连忙说:“谢谢院长,谢谢院长!”高兴的就像是个孩子。在茹科夫,阿尔希‘波’夫不光是院党委主席,还有个院长的头衔,而学院里的人习惯称呼他为院长,因为这样显得亲切些。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从别墅里走过来,林俊连忙迎了上去。

    “瓦西里军士长!”虽然今天林俊是一身休闲装扮,但还是向这位老军士长一个敬礼。

    “大队长!”军士长用剩下的那只右手向林俊回礼。

    一群人都到别墅的大客厅后,林俊给大家做了介绍,因为大家还有些人互相不认识。这时林俊才知道,安德卢普夫和瓦西里都是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坐船回国的,昨天才抵达塞瓦斯托‘波’尔。一同回来的还有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格里采韦茨和来后,在西班牙的苏联战斗机最高指挥官是科别茨,这位未来的将军已经在西班牙崭‘露’头角。船到塞瓦斯托‘波’尔后。其他人已经先回莫斯科述职,而接待地人通知安德卢普夫先到索契“报到”——斯大林知道安德烈一定想在第一时间见到这个人,而军士长也被安德卢普夫给拖了来:瓦西里军士长不需要述职,只需要到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报到,现在院长同志都在索契,军士长先到这”报到”也说的过去。

    一阵高兴过后,安德卢普夫的脸‘色’有些黯淡下来,边上的林俊知道一定是有什么不好的消息。

    “安德烈。***同志牺牲了。”

    林俊感觉自己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刚想问是怎么牺牲的,安德卢普夫已经起身走到客厅的一边,那里有一个长布包。

    “***同志是在和弗朗哥叛军地战斗中受了重伤,虽然送到了医院,可是没抢救过来。这是他在临终前要我们转‘交’给你的。他说你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兄弟。”

    安德卢普夫手中的是***的那把家传宝刀,林俊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痒,又一位好同志就这么走了。

    “***所有地家人都死在法西斯的大轰炸里,后来我们按照你的意思,对秃鹰的几个基地进行了报复‘性’轰炸。***一直在说你是位好同志、好朋友,在弥留时还一直在说一定要把家传的宝刀给你,真是个好兄弟!”

    林俊‘抽’出这把曾经痛饮法西斯献血的宝刀,亲亲抚‘摸’闪烁着寒光的刀面,“兄弟,走好!”

    紧握着手中刀。林俊感觉自己有些烦躁,对着屋里的人说:“这是我一个好兄弟的刀。他叫***来自中国,是名坚定的***主义战士!”

    “兰德斯科奇。见过什么是真正地宝刀吗?!这就是!走,我让你看看什么才是最好的刀法!”

    说完林俊就提着宝刀往屋外走。

    “安德烈怎么了?!”武金斯卡娅有些担心,因为丈夫地表现有些奇怪,就问安德鲁普夫。

    “没事,让他发泄一些也好。”

    当所有人都走出房间时,林俊已经在草坪上舞刀。

    在所有人的注视中,林俊倘若无人般地舞动着腰刀,一套已经很久没练的刀法被淋漓尽致的施展开来。这是***教他的刀法,林俊从没有像今天一般投入到刀法的意境中。

    “如果当时***是用这套刀法和这把刀和我过招。我一定输的一败涂地!”人群中的兰德斯科奇不无感慨的说。

    突然,大家听到舞刀地林俊口中冒出一段话,但却是所有人都听不懂的,其中有几人感觉安德烈是在说汉语,而且他说地应该是首诗。虽然听不懂,但大家都能感觉语句中的无限气势!

    还没等所有人从那诗句的意境中恢复过来,草坪之上的林俊已经收到而立。他念的是什么?——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活?

    、、、、、、

    当天晚上,几个男人一直‘交’谈到很晚。安德卢普夫向林俊说了西班牙最新的一些战况和形式,而林俊告诉了他莫斯科现在的情况。

    安德卢普夫他们还不知道林俊在莫斯科的“名头”,一听之下,安德卢普夫说:“你真是走了步险棋,太危险了,幸好没事。”

    “没办法,形式所‘逼’,有时候只能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现在亚历山大已经是内务人命委员,自己人,回去后你也要和他多接触接触,他人不错,是个好兄弟。”

    安德卢普夫也能够理解,以前的不愉快也是因为形式,并不是个人恩怨,“放心安德烈,这个我知道。”

    “对了,什么时候成师级指挥员的?”

    “就在回来前,当时我刚担任在西班牙战斗机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可没想到刚上任半个月就回来了。还好,接任的科别茨虽然年轻,但这大半年的战斗经历已经让他成熟了,有他在西班牙指挥还是放心的。”

    “科别茨有这个能力,它是我们大队里出来的飞行员里最有指挥能力的一个。”林俊一直看中这个未来的将军。

    “这次回来,上面的调令里有没有提到具体的安排?”

    “有可能会留在莫斯科担任航空部队指挥员,我看得出来,把我们调回来是当你的御林军的,要不你在空军都要成没有部队的孤家寡人了。“

    “兄弟,过段时间我可能要再次出国作战。”

    “你去哪我就去哪,咱们兄弟是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蚱蜢,这辈子是拴死了。”

    。。。

第九十二章 战争前夜

    。但身边的人都发现了一点特别的地方:以前林俊总喜欢睡会懒觉,但自从安德卢普夫回来后,他每天都会早起,独自在草坪上练一趟刀法。

    贴身警卫员兰德斯科奇一直注意着***的举动,“安德卢普夫同志,***的刀法越来越娴熟,而且我能看出***已经融入到某种意境之中。”他告诉安德卢普夫。

    兰德斯科奇知道这位师级指挥员同志是***最好的兄弟,而别人又看不出林俊身上发生的变化——人随刀走、刀随心动。

    “我感觉一定会有重大的事会发生,***在为这件事做准备。”

    “兰德斯科奇,你能从安德烈每天的举动里看出来?”安德卢普夫能预感到些什么,但这是在安德烈告诉了他将可能出国作战的前提下,而这位警卫员是不知道的。

    “我只有在***练刀时才感觉的到,***已经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如果不是为某件大事做准备,***是不会这么做的。”

    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这是林俊的一贯作风,他身边的人都知道。

    虽然原定的度假时间是两个月,但一个斯大林亲自打给林俊的电话打断了他的度假行程。当费科奇诺夫告诉林俊有克里姆林宫的电话找他时,林俊问了个在旁人看来很“无厘头”的问题:“今天几号?”

    “***,今天25号。”

    “7月25?”

    “是的,7月25。”机要秘书被林俊问的脑袋发胀。

    “也该来了。”林俊自言自语般的说了一句,说完就进屋去接电话。

    10分钟后林俊走出了别墅,对‘花’园里正在打牌的人说:一下,阿尔希‘波’夫、安德鲁普夫、瓦西里、费科奇诺夫、斯诺尔尼克和兰德斯科奇中饭后就和我一同乘飞机返回莫斯科,其他人坐明天的火车回莫斯科。”

    “安德烈,有什么重要情况?”

    这次所有人都完全贯彻了林俊度假的“指导方针”:不听广播不看报纸,只顾自己消遣,力求完全放松——这曾让刚从西班牙回来的安德卢普夫非常不适应。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为什么突发事件担心,如果真有什么重大情况,莫斯科的亚历山大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通知林俊。

    “东边的日本人对中国动手了,也许我们很快就会去中国。”

    、、、、、、

    七七事变准时发生,和林俊所知的历史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因为自己在英国时与孔祥熙的接触,那个蒋委员长比历史中更早的想到向苏维埃求援。而斯大林在接到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的报告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安德烈的几次谈话:避免两线开战的唯一选择就是让中国拖住日本。

    斯大林立刻就要把安德烈从索契招回莫斯科,因为这个小安德烈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敏锐观察力:日本很快就会对中国动手——这是林俊曾告诉斯大林的话。

    自从七七事变开始,斯大林已经在关注中国的战局,只不过当时他还没想把安德烈招回来,但这次中国正式的发出外‘交’方面的照会,斯大林知道:锻炼安德烈的机会到了。

    前来接林俊的是一架改装后的db…3莫斯科中央机场。林俊抵达莫斯科时天已全黑,他马不停蹄的就赶往克里姆林宫。

    “安德烈,中国希望我们在经济和军事上向他们提供援助,我想听听你的看法。”见面后斯大林问林俊。

    “斯大林同志,我还是原来的那些意见:决不能让日本占领中国,这样我们将会面临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

    对于中国提出的要求,斯大林有着清楚的认识:苏联有本身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因素,在中国问题上,苏联与南京国民政fu的合作是复杂而又矛盾的。苏联透过“西安事变”,苦心撮合的第二次国共合作顺利实现。在政治上维持与国民政fu的关系;但同时也利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环境,保存了**的实力。

    在国际关系上,从苏联的立场来说,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可以牵制日本,大大减轻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的压力,而且中国的抗战局势越好、对保障苏联的自身安全就越有利;所以苏联公开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不过,苏联的战略目的是让中国拖住日本,使日本“南进”而不要“北攻”,以保自身东部边境安全;苏联则避免与日本开战,以免陷于对德日“两线作战”的处境。

    同时,中苏关系的改善也促使中国在抗战初期接近苏联,而不是倾向亲英美。而在目前,英美为了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对日本采取姑息态度——这对苏联在中苏关系上有利的。

    现在蒋介石已经确定了“联苏抗日”的政策,国民政fu急需争取苏联的军需物资援助,还想争取苏联出兵参战——对于这个问题,斯大林有自己的决定:决对不派地面部队参战,但可以提供军事援助,还可以派遣志愿空军参展。

    “今天我们和中国刚刚签订了

    互不侵犯条约》,我已经决定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i往中国南京,担任驻中国的军事总顾问。”

    虽然现在淞沪抗战还没有开始,但蒋介石已经向苏联提出了空军方面的援助计划,因为现在这位委员长已经知道手里的空中力量少得可怜——这是林俊在出发前,在电话里从亚历山大那里了解到的。

    “斯大林同志,我想担任援华空军的指挥官,外‘交’方面我不怎么在行,而且其它军种的作战我也不怎么懂。”

    “就知道你有这个想法,还想着去拼刺刀?!这次没得商量,空军总指挥我已经有人选了。你去中国是个锻炼的机会,我估计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将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你去那里正好可以历练一下。你也不用怕不熟悉其它军种的战斗,我会给你找一个懂地面战的人做你的副手,不会让你出笑话。而且这次的空军总指挥也是你的人,就是那个安德卢普夫。飞行员的人选我已经和阿尔克斯尼斯(二级集团军级,工农红军空军部部长兼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委员会委员)说过了,让他亲自选人,当然是秘密的。这次你带几个人先出发去中国南京,和那边接洽一下。记住,你是做顾问去的,不是上一线,明白没有?!”

    “是,斯大林同志!”林俊可不管去中国干嘛,到了中国就是“将在外”了。

    “还有一点你要给我记住,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除过一种情况,你任何时候都要和他们的中央政fu在一起,要不我会立刻把你从中国调回来再把你扔回你的楚科齐老家去!”

    “是,斯大林同志,我一定服从命令。”

    还没等林俊问是什么情况,斯大林又开口了,“你到了中国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去趟**的所在地。和他们接触一下。”

    “有什么特殊的使命吗?”

    “暂时没有,就当是友好的访问好了。”

    “还有一点,这次你去中国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你可以把妻子也一同带去,有卡娅在你边上看着,我也能省点心,到时候我会发个正式任命。其他的飞行员将会是轮换制,正好可以锻炼一下部队,又不会损失太多的优秀飞行员。”

    斯大林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