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德卢普夫接下了腰间的枪套给林俊,又问司机要了几个备用弹夹。

    “你倒是大方,连自己的枪都送人,却到我这来抢劫!”

    “我送毕加索同志了,他送了我一把真正的好枪,总要礼尚往来嘛。”林俊说着趴着身子从副驾驶座的位置拿出装着大木盒子的皮箱,打开后拿出了那把精美的有些过分的毛瑟冲锋手枪。

    “好枪呀!就是有些大。”安德卢普夫看的是两眼放光,虽然没见过这个型号的毛瑟手枪,但他一看就知道这绝对是把好枪。“怎么还有字?”

    “上面嵌的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毕加索同志的全名。”林俊把毕加索送他画和枪的事都说给了安德卢普夫听。

    两人还在交谈的时候,汽车已经到了火车站,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发车。车站里有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正在等他们。

    “他就是伊博斯。”

    一行人只是在火车站的咖啡室里小坐了一会,安德卢普夫就把林俊送上了火车。

    告别时林俊紧紧拥抱了兄弟:“你一定要给我活着回莫斯科!”

    、、、、、、

    这是趟老式的列车,它将沿着地中海的边缘一路到法国的南部城市马赛,再北上去巴黎。伊博斯中等个子,长得一脸的老实像,就像个最正宗的翻译或文书。

    两个人坐的是个包厢,有自己的卫生设施,就像老电影里出现的那种,上下铺,平时上铺紧贴着隔板,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放下来。

    由于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伊博斯对林俊说出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他不仅是大使馆的二等秘书和翻译,还是“契卡”的成员,这次还是林俊的保镖。

    “呵呵,伊博斯同志,我就知道你不简单,上头可不会派个普通人送我会莫斯科的,要知道在欧洲我可是睁眼瞎,一个不留神就会迷路,呵呵。”

    伊博斯也被林俊逗笑了,他是“契卡”里的精英,这次是直接接到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叶诺夫同志的命令,要自己安全的把这位安德烈同志护送回莫斯科。对于这个安德烈,他是比较了解的:克里姆林宫的新贵、苏联英雄、著名的战斗英雄,外加红军首长们眼里的“超人”。

    这次任务对伊博斯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要是任务圆满的完成,他就会得到晋升,但要这个安德烈出了什么意外,那他也就不需要回莫斯科,直接就可以抹脖子了事。

    伊博斯给林俊几套换的衣物,林俊现在穿的军装太碍眼了。还从座位下拖出了一个大箱子,把林俊的行李都放了进去。

    一番打扮后,两个人就完全成了外出公干的外交官,就连从安德卢普夫那要来的托卡列夫33型手枪也放在了林俊身上穿的西服内侧的枪套里,套上大衣后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

    火车到达巴塞罗那时,伊博斯出人意料的要林俊下车,两个人换乘一辆早以等在火车站的汽车前往马赛。

    “伊博斯同志,你可真够狡猾!”500来公里路汽车要开10多个小时,林俊是腰酸背痛,但不得不佩服伊博斯的安排,因为这样安全的多。

    但刚才过边检站时,西班牙共和国的哨兵都在向自己敬礼,嘴里还说:“向马德里的捍卫者敬礼!”

    “安德烈同志,看来我们的屁股是白颠了!。”

    “没办法,谁会想到这也有人认识我。”

    林俊在西班牙实在是太有名了,这都是马德里的那些记者“害”的,共和国一方的人现在基本都知道这位安德烈同志,很多人还在报纸上见过他的照片。

    在马赛又登上了前往巴黎的火车,而车站的安检人员对这两位外交官是一路放行,有这个身份做掩护就是好。

    巴黎,这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名字,林俊也是很想去看看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凯旋门,可惜连车站都没出就又上了前往柏林的列车。

    “伊博斯,你知道我现在想干嘛吗?”林俊看着车窗外闪过的巴黎风光,对坐在对面铺位上的伊博斯说。

    “你想杀了我,然后炸了火车,再跑到香榭丽舍大街去喝咖啡。”伊博斯正眼都没瞧林俊一下。

    “算你狠!”

    “呵呵,说实话我也想炸了火车,但为了早点回莫斯科,我们也只能坚持一下。”伊博斯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我的腰也酸,路还远着哪。”

    说实话,林俊是挺佩服这位“老契卡”,能把整个行程安排的这么周密,换成自己一定做不到这么严谨。

    火车一到德国边界的检查站,就上来了很多身穿德国警察制服的人,他们是来进行安全检查的。这让林俊想到了描写二战的电影里那些列车安全检查必不可少的镜头:凶神恶煞般的德国警察和穿着风衣、一脸阴沉的盖世太保。

    但这次检查好像并不严格,对于有外交豁免权的外交官的包厢根本就是看一眼就走,就是对一般的旅客也是简简单单的检查了一下,完全没有那种电影里的恐怖气氛。

    “这是进入德国的列车,而且这几节车厢都是些有身份的人乘坐的包厢,所以检查会简单些。要是离开德国的列车的安全检查就严格的多。”伊博斯看出了林俊的疑惑。

    有时候政治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在西班牙大家打得不可开交,而在德国和苏联,双方对另一边的人还是客客气气,至少是在表面上。

    “我们要在柏林待一天,到时我们可以出去看看,在他们的首都里我们是绝对安全的。”伊博斯说。

    “好,到时候就参观一下柏林,我还从没到过德国。”林俊也想看看这个第三帝国的中心,看看那些被希特勒蛊惑的有些狂热的德国人,也想看看那些老纪录片里满天飘扬的万字旗是不是真的那样震撼人心!

    “或许这次不看看柏林,下次看到它就是红军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林俊想着。

    。。。

四十九章 柏林的圣诞节

    林俊问过伊博斯为什么要在柏林住一天,是没车吗?

    “对,他们的圣诞节时柏林没有发往其它国家的列车。”

    还好伊博斯回答的时候是在下铺躺着,看不到林俊的样子,因为林俊的表情有些奇怪。他虽然记得日期,但对这个西方的节日一项是可有可无,根本就没注意西欧的圣诞节就要到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后天就是圣诞节了。”林俊想。

    为什么说是“他们”的圣诞节?因为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族人的圣诞节是1月7号。

    1936年12月24日入夜,列车缓缓驶入了柏林火车站。

    出了火车站的林俊看到了波斯坦广场,广场上人很少,有一辆苏联驻德国大使馆的车在车站门口等他们。

    苏联驻德国大使弗…杰卡诺佐夫和大使馆的其他人都在等着他们,一到大使馆的林俊受到了全体使馆人员的欢迎。

    在欢迎英雄的聚餐上,工作人员不断的向这位“苏联英雄”敬酒,这让林俊没多久就倒下了,被抬回了房间。

    照理说这位“武官”的身份是应该保密的,但在大使馆内就没这个必要,再说也没法保密,因为林俊的知名度太高,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所以杰卡诺佐夫压根就没打算在大使馆里进行保密处理。

    第二天早晨,林俊的脑袋还有宿醉引起的头疼,但继续睡觉是别想了,因为弗…杰卡诺佐夫大使和伊博斯已经在等他,大使同志要亲自带他参观柏林。

    “杰卡诺佐夫同志,这样合适吗?”对于由大使陪着游览柏林,林俊感觉有些怪怪的。

    “呵呵,安德烈同志,我想德国的情报部门应该早已得知你的身份和动向,所以我们干脆就大张旗鼓的游览柏林,下午再到他们的外交部去拜访一下他们的外交部长纽赖特(里宾特洛甫的前任),这样就可以保证你在德国的安全。”

    姜就是老的辣!

    说实话,这的所有人都体会不到林俊对于德国的感觉,因为他是用看那个“第三帝国”的视角在看德国,而其他人基本都没有意识到它真正的威胁与力量。

    林俊对于“第三帝国”的理解来自哪里?纪录片、二战电影、二战档案等等,这里面有的大多都是未来战争的杀戮和纳粹的残暴,林俊就像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心里的感觉当然不一样,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也看得有些极端,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意识形态。

    在昨天晚上来大使馆的路上,林俊已经看到过街道两边一些政府部门门口的万字旗,但在暮色中没怎么看清楚。现在汽车正沿着菩提树下大街前行,两边的建筑上有很多都挂着那万字旗,这让他的心里有一种震撼:这是个坚强的民族,也是会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民族!因为它已经被煽动起来,而德意志一旦动员以来,它的力量是巨大的!

    虽然你知道“万字旗”的力量和未来的危险,可也只能冷眼旁观。因为你的力量太渺小,历史的*不是你能撼动的。

    要是有人问柏林的哪条街道最有名,那最多的答案一定是林俊现在经过的菩提树下大街,它是柏林最著名的街道,也是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可以和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相提并论。街两边4行挺拔的菩提树,像翠绿的长廊,笔直地伸向勃兰登堡门。

    菩提树下大街始建于1647年,最初街道两侧即种满菩提树和核桃树。后因街道扩建,树木多被砍伐,1680年又重新种上菩提树。到腓特烈大帝在位时,它已成为柏林的一条交通要道。在大街东头的大桥桥墩上,耸立着8座大理石雕像。这些雕像是19世纪中叶的杰作,刻画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各位女神形象,她们体态婀娜,栩栩如生。只不过到了1942年,为了这几位“女神”免遭战火破坏,雕像被拆下来保存在西柏林,要到1984年,它们才重新出现被放回原来的位置。

    100多年前,德国诗人海涅曾在菩提树下大街24号住过。当时他站在大桥上俯瞰这条大街,他曾说:“右侧是巍峨壮观的兵器馆、崭新的卫戍大厅、大学和学院;左侧是皇宫、歌剧院和皇家图书馆”。

    林俊倒是在想其它的事,到1945年四月底五月初,这里将会进行德国法西斯灭亡前的最后血战,菩提树下大街将成为一片废墟。那将是一场真正的血战,那是一个民族和一种信仰的最后战斗,血战到底、不死不休。(德国投降后在奥地利还有大规模的战役,但一般都是说柏林最后的保卫战是最后一战,因为它的残酷、它所代表的意义,对于双方都是。)

    在菩提树下大街的街心花园前端,有腓特烈大帝铜像。他戎装跃马,手执利剑,英姿勃发,汽车再往前就是勃兰登堡门了。

    林俊、杰卡诺佐夫和伊博斯站在勃兰登堡门下,杰卡诺佐夫向林俊介绍着它的历史。

    仰头看着这座由26米高的建筑,林君想到的了那张著名的照片:1945年,苏联红军在勃兰登堡门上撑起红旗。而德国士兵为了摧毁红旗,他们向心中的胜利之门开炮,勃兰登堡门将会变得千疮百孔

    “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是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设计者是普鲁士建筑师朗汉斯。这12根支撑着平顶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有15米高、底部直径有175米,是依照爱奥尼柱式雕刻。前后立柱之间的墙把整个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这个略宽些的通道原来是为皇家成员通行设计的。大门内侧墙面的这些浮雕刻画的是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还有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的那尊铜制雕塑高有5米,她是胜利女神,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尼刻,罗马神话中的维多利亚,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右手手持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鹰鹫,鹰鹫戴着普鲁士的皇冠。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雕塑是普鲁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应该说当年的设计师很好的把德国和胜利结合到了一块,呵呵。”杰卡诺佐夫看来不光光是一位大使、外交专家,他还应该是德国历史的专家,对于勃兰登堡门十分的了解,这也让林俊从他知道了这座城门的历史。

    勃兰登堡门原来就是城门,只是目前柏林也就留下这么一个城门,其它的城门都随着城墙在19世纪60年代拆完了。

    今天是圣诞节,大街上倒是有很多柏林的市民经过,这让林俊真正可以和二战前的德国人民近距离接触,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和自豪的神情,这和苏联的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分别,他们也是在生活,享受着圣诞节的快乐。

    没有看到纪录片中德**队在勃兰登堡门下阅兵通过的震撼场景,林君感觉有些可惜,上辈子每次看到那些古罗马式的阅兵式总会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这倒不是说林俊有亲纳粹的倾向,只是喜欢感觉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因为这种给旁人的震撼是极端疯狂的信仰才能“生”出来的。

    有人说:如果是一只军队只用阅兵就能让它的对手感觉震撼,那它一定是只具有可怕战斗力的军队。

    午餐是在选帝侯大街的高级餐厅吃的,十分的丰盛,绝对是地道的德国大餐。

    前世和林俊关系最好的一位表哥曾长时间在欧洲工作,他对林峻说过:中国菜世界第一,德国菜勉强可以排欧洲第一。所以他对于德国的美食还是抱有一丝的好奇。

    今天吃的倒没有让林俊失望,但也只是没有失望而已:冷盘是鱼冻和蒜烤猪里脊加上一份鸡蛋沙拉。第一道菜是个浓汤,看着大概是鸡汤,可杰卡诺佐夫说这是野鸭汤。第二道菜是肉饼炸猪排,第三道菜是香肠配熬白菜。甜食上的是小甜饼,味道不错。最后喝的是杯苦的要命的黑咖啡。

    吃过中餐后,杰卡诺佐夫大使陪着林俊来到德国外交部,拜访了当时的德国外交部长纽赖特。对于这个纽赖特,林俊是一点映像也没,他只知道过不了多久,德国的外交部长就将是那个臭名昭著的里宾特洛甫、一个有外交天赋却完全没有政治预见性的家伙。

    会面完全就像是例行公事,双方就是东南西北的聊了一会,杰卡诺佐夫就是为了让林俊在这里露个脸而已,而那位纽赖特也是有事没事的哈哈一通。

    纽赖特非常清楚眼前的这个“苏联驻法国武官”安德烈是谁:昨天苏联大使馆送来约见的文书时,盖世太保的人就告诉他,这个安德烈可能也会一同来,但外交的规则让他还是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就像是第一次听说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普伦雅科夫的名字。

    30分钟的扯淡后林俊和杰卡诺佐夫离开了德国外交部,返回苏联大使馆。林俊将在使馆里呆到明天早晨。

    晚餐后,林俊与杰卡诺佐夫进行了一段谈话。

    “杰卡诺佐夫同志,你认为德国会对我们造成威胁吗?”

    “那是一定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会是在什么时候。”

    、、、、、、

    杰卡诺佐夫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曾经有给苏联提供预警准备的机会,可惜上层却错过了,但不能否认,这个小个子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

第五十章 抵达波兰

    12月26日一早,杰卡诺佐夫大使亲自送林俊和伊博斯到柏林火车站。上午9点30分,柏林至华沙的列车准时发车。

    德国的原野一片洁白,铁路旁分布着一个又一个农庄和小镇,田园风光中根本看不出一点紧张的气氛。

    窗外是一片祥和,但列车内就有些不同了,包厢外的过道上基本就看不到人,乘客们大多不想抛头露面。

    午餐的时候,林俊和伊博斯到了餐车,两个人只是简单的吃了点烤牛排。回到包厢后,伊博斯打开了双层的车窗玻璃,对林俊说:“有人进过包厢。”

    “老契卡”就是厉害,在出门前已经在包厢了做了暗记,德国秘密警察的那些伎俩还是逃不出他的眼睛的。

    简单的检查了一下,伊博斯告诉林俊东西都被动过,但没少什么,估计这些德国人只是想知道他们是不是携带了什么机密的东西。

    “这都快成例行公事了,每次他们都会来,看一下就走。”

    “呵呵,谁会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没人看守的包厢里等着他们来找。”林俊也觉得这种“例行公事”有点意思。

    “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大家都一样,谁知道万一会发现点什么。说实话德国的情报机关也是十分厉害的,我们隔壁的两间包厢都应该是他们的人,估计还在窃听我们的谈话。”

    林俊也知道伊博斯为什么要在大冷天开窗,就是为了让包厢里的噪声大些。德国人不会蠢到在林俊他们的包厢里安装窃听器,这样就显得太幼稚了,而这些包厢的隔板都用的是木头材料,用个听诊器就可以达到目的

    林俊原来就感觉住在左边那间包厢的那个大块头德国商人有些奇怪,自己在走廊上透气的时候基本看不到其他人,而这位仁兄倒是常常来和自己搭讪,不是借火就是像个英国佬式的聊天气,难得他那一口流利的俄语了。而右边那间包厢的人林俊只在上车的时候见过一次,是对中年夫妇,说的是是波兰语,就像最普通的波兰有钱人,没什么特别之处。

    “这是德国人典型的监视方式,一明一暗。和那个胖子聊天没什么,反而可以增加些感情,呵呵。”伊博斯说着关上了车窗,实在是有些冷。

    半个小时后列车到达了德波边界的检查站,而这个时候林俊还在过道上和那个大块头闲聊,他看到一群气势汹汹的德国警察上了列车。

    走过来的德国警察看了林俊的外交证件后就过去了,对于在包厢里的伊博斯也只是稍问了几句,而他们的行李也在外交豁免权的保护范围内,也就没查看。但对那对“波兰”夫妇就没这么客气了,几个德国警察在包厢里里里外外的翻了个底朝天,好像还没收了几样“违禁品”。

    那个胖子德国商人倒是摆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在那些警察检查了他的证件后是随便他们翻查自己的包厢,还在一个劲的发牢骚,内容也就是强调自己这个本分的商人有什么好查的,还对林俊说:还是你们这些外交官好,什么都不用查。林俊干脆就和他打哈哈。

    检查持续了足足半个多小时,透过车窗林俊看到有些乘客被粗暴的带离了列车,还有人在站台上遭到德国警察的殴打。这个时候伊博斯走出了包厢,也没理会边上的那个胖子,和林俊说:“这些应该是德国的犹太人,想着离开德国到波兰去。”

    “恩,可怜的民族。”林俊转过头对边上的那个胖子说:“海德里希先生,你作为一名真正的雅利安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

    这可把这位自称是棉布经销商海德里希的胖子给问住了,他还从未遇到过在执行任务时被监视对象问这种问题的情况。虽然他所受的培训里对这样的情况有多种应对方法,可面对这个“对手”还真是难回答。

    “劣等民族,但也有些倒霉,他们连个自己的国家都没有。而且在10几年前犹太人也太过于贪婪,就像是残忍的吸血鬼一样榨干了我们雅利安人的每一点劳动果实。”他选择了“温和同情式”。

    这时列车已经缓缓开动,一会就进入了波兰境内,还是例行公事般的检查,只不过来的是波兰的安检人员。林俊是和那位海德里希先生继续聊天,大谈人种论——一个危险的话题。

    林俊当然不会去讨论人种的“优劣”,而是在大谈人种的分别:比如斯拉夫人与雅利安人到底谁的肌肉更强壮一些——这是希特勒最喜欢的“游戏”:他常常在会见杰卡诺佐夫时,让两个大块头的卫兵护卫瘦弱的大使离开,用鲜明的对比来显示雅利安人的强壮和“优秀”。

    两个人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下,最后在林俊露出了胳膊上的强壮肌肉后,海德里希先生不得不承认某些斯拉夫人还是非常强壮的。

    回到包厢的林俊看到伊博斯正对着他笑:“肌肉不错!”

    “当然,练出来的!哈哈!”林俊边笑边做了个健美的动作,这下伊博斯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我说安德烈同志,那位海德里希先生一定非常的不爽,回去后可能会去苦练肌肉也说不准。”

    、、、、、、

    海德里希先生执行完任务后会不会去健身林俊就不知道了,现在他只关心着回莫斯科后怎么见斯大林才会让自己好受些。在柏林时杰卡诺佐夫告诉他一到莫斯科就会有车直接接他去克里姆林宫觐见斯大林,从这点可见斯大林是非常迫切的想见到自己。但为什么这么急?有可能是急着想教训自己,也可能是有其它什么事。但要是有其它事,那会是什么呢?因为只为呵斥自己是绝对不需要这么急的,那到底会是什么?

    林俊脑子里的答案有很多,但又一一被否决,因为它们都没那么重要:有些是非常的重要,但还轮不到林俊去解决的。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林俊。但既然想不出来那就不去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林俊的作风之一,乐得逍遥,还是想想妻子和儿子来的实在。

    波兰首都华沙,也是波兰的第一大城市,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位于波兰中部平原,坐落在维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1920年人口即超过百万,为当时欧洲大城市之一。

    银波粼粼的维斯瓦河,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华沙的腰际,雄伟的华沙古城屹立在河岸上,欧洲中世纪式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鳞次栉比。横跨维斯瓦河的铁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条条热闹的大街两侧,房屋高耸,绿树成行,草坪连片,伸向远方,整座城市犹如一艘停泊在绿色海洋之中的*。

    当时的苏联人对于波兰是有些复杂情绪的,因为根据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的《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也就是《里加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而这个条约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历史上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

    林俊从伊博斯对于波兰话题的谈论中就可以感觉到他对于波兰的敌意,这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表现的友好就奇怪了。

    12月27日下午,柏林始发的列车开进了华沙车站。

    仍然是大使馆的车来接人,还有武装人员保护,因为波兰人对苏联外交官可不怎么友好,当然谈不上会有人袭击林俊他们。而到明天上午才有发往莫斯科的列车,大使馆的人已经帮林俊他们定好包厢。

    林俊透过车窗看着白雪映衬下的华沙,在不久的未来它将经历一次浩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将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而对它最大的破坏不是德军的入侵,而是1944年8月1日波兰流亡政府所属国家军领导人b…科莫罗夫斯基将军在苏、波军队逼近华沙之际,为抢先在苏军到达前占据华沙,仓促发动了代号为“风暴”的武装起义。华沙的人民是英勇的,有数十万华沙居民积极投入战斗,并得到波兰工人党党员和波兰人民军部队的支持。8月5日,起义军攻占了华沙大部分地区,面对敌人优势兵力,华沙军民筑起路障和街垒,用简陋的武器甚至用汽油瓶、砖头、石块同敌人搏斗。壮年男子参加战斗,妇女和儿童救护伤员、传递文件、输送食品和弹药。但是德军不断增援,从空中和地面进行连续63天的狂轰滥炸。而起义军孤立无援,被迫于10月2日签署投降协定。在起义失败后希特勒下达了一个疯狂的命令:将华沙从地图上抹掉!

    有的西方人士曾经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

    和在柏林一样,林俊在使馆受到了苏联驻波兰大使达符捷扬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欢迎,少不了的就是丰盛的晚宴。由于没有游览华沙的计划,晚餐是标准的波兰大餐。

    明天上午。林俊就将坐上回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

第五十一章 回到莫斯科

    苏联的冬季非常冷,而大量的积雪更是会时常阻碍列车的通行。林俊、伊博斯和列车上的其他乘客是在列车上迎接1937年新年的到来,当时火车正被困在白俄罗斯的荒原上,林俊和伊博斯还用一瓶达符捷扬赠送的红酒庆祝了一下。大使同志已经预见到行程的“艰难”,所以特意给两人准备了很多路上的生活用品。

    在列车刚进入苏联境内时,就有等在边境检查站的苏军军官给林俊送来全套的苏军校官冬装,甚至连新的配枪也准备了。因为有人认为“苏联英雄”同志可能不会携带武器回国。

    “哈哈,我不光携带了武器,而且还是冷热兵器都有!”林俊和伊博斯开玩笑说。

    其实这也不是玩笑,是事实情况:两只手枪、大马士革钢刀六把。

    这段行程就不像前几段那么无聊空闲了,这是趟属于苏联的列车,因为常被积雪挡住去路,所以列车上的同志们都会响应车长的号召下车铲除积雪开辟通路,林俊这位中校军官更是要站在劳动大军的前面。虽然每次下车他都冻的够呛,但看着其他人积极的行动和“中校同志好样的!”的喊声,林俊感觉值,甚至还感觉到温暖!。

    “社会主义劳动人民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他是边干活边想。

    直到1937年元月3日下午,列车才抵达莫斯科火车站。克里姆林宫的专车已经等在站台上,前来接人的工作人员直接把林俊送到了克里姆林宫。

    林俊为觐见斯大林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胸前佩戴了在西班牙获得的“共和国捍卫者”金质勋章和银质“英勇”奖章。在登记处林俊解下了自己的配枪,但他要工作人员先向斯大林汇报:他有一件缴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