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概是图…2”心里想。

    公路边的矮树林里部署有高炮阵地,高高扬起的85毫米高‘射’炮炮管指向天空,多个这样的高炮阵地保卫着这片地区。

    林俊的两个孩子都在茹科夫,‘交’给阿尔希‘波’夫一家人照看,而安德卢普夫的老婆和‘女’儿也在学院的家里,这样几个小孩能一块照顾,方便也安全。

    这里虽然是军事重地,但生活区和工作区还是分开很远的,就是万一遭到德军轰炸机的远程奔袭轰炸,也比在莫斯科城里安全。

    路上有固定岗哨,远远看到三辆汽车驶来,哨兵示意停车,路边碉堡里的机枪直指着汽车。

    林俊不会因为这个而生气,军事重地就是要这样:就是看到自己坐车挡泥板上显眼的“苏联元帅旗”也要照章办事!这里对车辆的管理检查比克里姆林宫还要严格,因为在克里姆林宫就是斯大林的车队进出都是有统计的,别人甭想冒名顶替。自己的车在克里姆林宫可以直接驶入,但今天在茹科夫自己的车因为没有出入的对照,就得老老实实接受检查说是接受检查,当然还不用林俊出示自己的证件,前车的列昂诺夫一亮证件哨兵就移开了拒马,三辆车顺利通过:林俊在车里向自己坐车敬礼的哨兵回了个军礼。

    到大‘门’口岗哨的时候,大‘门’已经敞开,显然前一道岗哨的值班军官已经给这里通过电话。车队拐了个弯,林俊看到一***原本长有矮灌木的平地已经被清理,成了个简易机场,显然茹科夫原本就具有的机场已经不够用。

    几架战斗机正停在雪地里,林俊没见过这个型号的“实机”,只看过它的设计图。

    “速度够快的。”心里想,“阿廖沙,把车先开到飞机边上。”

    下车的林俊清楚了这是雅克系列,中轴机炮是一‘门’巨大的3毫米机炮,而两翼上各有一‘门’2毫米航炮!

    。。。

第四百八十三章 极致2——偶得利器!

    。初速865米/秒:当曳光杀伤燃烧弹击中1…15毫米厚地硬铝‘蒙’皮时,形成入口直径046米,出口078米的大‘洞’!

    曳光穿甲燃烧弹弹丸重770克。初速810米/秒。曳光穿甲燃烧弹在200米距离上可击穿50毫米厚的装甲,而带45度角时能击穿30毫米厚地装甲;在400米距离能击穿45毫米厚的装甲,而带30度角时能击穿40毫米厚的装甲。

    只要命中一发,战斗机基本报销,如果是像容克88那样的轰炸机,两三发也基本玩完了。

    林俊宁可用它去对付轰炸机,而苏式机炮思维将来也正适合同西方世界的庞大四发轰炸机编队对抗思维,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如果用美式的“标准12毫米机枪”配置对付b29、b17、b24机群。效果一定好不到哪里去,更不用说巨大的b52!

    这会林俊有点奇怪,因为这里实在太安静了:外面两道哨卡防卫严密,但这座新建地简易机场虽然并不大,但还是有完整的机库、修理所、营房,但林俊这会只看到停机坪边上的两个哨兵,简易塔台上还有一个。::

    大概机库和营房里还会有人,但这样一个虽然有些冷,不过是大晴天的日子,这不符合任何一个军用机场的正常显现。

    “哨兵!”林俊对着远处正在巡逻的哨兵喊了一声。

    值班哨兵立刻快步跑过来。距离林俊两米时立正敬礼。

    “怎么回事,其他人呢?”

    年轻的哨兵立刻明白元帅为什么这么问,“报告元帅同志,技术员和这里的警卫人员大部分按照学院命令到一号机场去了。就是原来的机场,这里是二号机场。具体什么原因没有向我们留下的人‘交’代。”

    “恩,回去吧。”

    “大概阿尔希‘波’夫那里又有什么机密新装备,走,去看看。”林俊转了个身,对妻子说:“要不你先回家,我去那边先看看。”

    “恩。”武金斯卡娅上了三号车。司机先送她回别墅。

    另外两辆车驶往三公里外地二号机场,接近机场时看到有哨兵在树林里巡逻,显然学院内也是戒备森严(大家可能发现茹科夫学院占地面积巨大:它是非常大,不然也安不下两座机场。这就像我们个别占地面积巨大的大学据说个别大学大到学校里要开通公‘交’车。)。

    一穿过树林。巨大的一号机场就展现在眼前,这里不仅仅有***现在覆盖在积雪下可作飞机起降的草坪,还有一条长度达到2200米、宽达35米的钢筋‘混’泥土主跑道和一条与其用衔接道相连、长度1200米的滑行道,而滑行道也就是二号跑道。

    单从机场硬件来说,茹科夫学院的这座战前新翻建的机场设施一流,纵观世界各国的大型机场,它的条件也属于一流配备!

    这会林俊看到跑道另一头边地机库外面聚集了很多人和车辆,而武装巡逻的士兵分散在机场各处。

    当汽车驶近。林俊看到了一个怪物!

    “我的老天!”

    林俊不自觉的叫了一声。因为他看到地那个被人群包围的物体是一架“缩小版b…2隐形轰炸机”!

    一下车,都没看人。快步直奔那架无尾翼飞行器它翼展大概在16至18米之间,长度大概有8米,高度三米不到,就像一只展开了翅膀的超级大蝙蝠!

    一架飞翼、一架显然是喷气式动力的飞翼、一架跨时代的喷气式隐形飞机出现在41年末的苏联莫斯科茹科夫学院,林俊脑子里甚至出现是不是有哪位几十年后飞机设计师像自己一样“穿越”,或是“飞机穿越”!

    随员们看到***完全没有和其他人打招呼的打算,快速跟上,一下子把其他人都挤到了一遍。

    敲了敲翼面,再低头看了一眼起落架,看到机头位置放着梯子,两部就登上舷梯:“出来!”对着单人座舱里的一个机械师衣着地人说。

    那个上尉被林俊吓了一跳。因为他正低头在检查,突然听到一句语气极其严厉地话,一抬头看到是副统帅。

    连忙爬出座舱。搭着梯子一角落到地面。

    林俊把脑袋探到座舱里,东看看西看看,忽然他后面的兰德斯科奇似乎听到他在自言自语:“哪个天才搞出来地?这都行!”

    林俊已经确定这不是什么“穿越飞机”,因为机翼是木质结构,应该是胶合板做的,而起落架和机舱内部仪表、‘操’纵设施都是现在的技术。不过,想出这个外形的人一定是个天才………林俊知道二战中德国的雷玛…霍顿和瓦尔特…霍顿兄弟设计建造过无尾翼飞翼式样的o…229的),但从来没有听说这会的苏联也有无尾翼飞翼机。

    机舱里地那些仪表都是俄文标识。这也说明不是说你纳粹提前研制出ho…229战斗轰炸机而被己方缴获,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俊显然是被这架超越时代的飞翼震惊了一下,这会才想到问问机场里的人这飞机哪个天才设计的?哪家制造厂造的?为什么空军没向自己报告?

    “元帅。”

    林俊还没从梯子上转身,就听到身后有熟人招呼。一转头:“‘波’里卡尔‘波’夫,阿尔希‘波’夫,怎么回事?”

    林俊是劈头盖脑就问,几步下了梯子:“谁设计的?我怎么不知道?”

    大哥阿尔希‘波’夫一指身边的老牌设计师,“他。”

    “苏维埃战斗机设计之王”设计出飞翼,这太有点匪夷所思!

    “他不是在设计喷气式战斗机吗?”林俊一直在注意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进度,但苏维埃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似乎并没这么容易诞生采用活塞式发动机的原型试验机(主要用来测试气动‘性’能。发动机装在预留给机炮空间的机头。)已经进行试飞,但还需要大概地修改,连安装喷气式发动机的原型机都还没出来。

    ‘波’里卡尔‘波’夫设计的喷气式战斗机外形经过修改后同梅塞斯米特262半斤对八两,这点林俊从不断送来的报告里清清楚楚,不然他都要怀疑身边的这架就是“喷气式战斗机”?!

    喷气式战斗机问世这急不来,全新的课题,就是有了发动机也不行,更不用说这dp…1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还在不断修改之中,力图增加可靠‘性’。

    看到副统帅急于了解情况,‘波’里卡尔‘波’夫连忙解释:“这架飞机并没有影响新动力战斗机的研制进程。是我的设计组利用剩余材料制造的。”谁的构思?”

    “这倒是我,但内部结构是几个刚从设计院毕业调到我那地年轻人一起设计的。半年前我在高尔基看到有个父亲在机场工作的中学生,在家属生活区用硬板纸糊了个飞翼在玩,从三楼扔下平稳滑行了一大段。就想到如果飞机机身、尾翼取消。只保留翼身融合的主翼,这样有可能减少飞机在空中遇到地空气阻力,还有可能提高速度。”

    “因为任务紧,我就让几个并不负责主要研制工作的年轻人去琢磨,结果小伙子们很快就用我问那个中学生借来的模型做了一整套研究,还用废旧材料造了架全尺寸无动力飞翼。”

    设计师同志一口气说了一大段,林俊听的一愣一愣:“这都行?!真是就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波’里卡尔‘波’夫为了设计喷气式战斗机工作的保密。把设计组都搬到了高尔基市。这飞翼的构思竟然出自一个脑子灵活、甚至有点另类,爱好航空模型的7年纪学生!

    谁能想到呢?一个小小的‘诱’因。加上几个敢于大胆创新、没有负担又有导师支持地年轻人,这破时代地飞翼原型就那样诞生了!

    刚从设计院毕业的年轻人自己敲敲打打,加上几位钣金师傅和木匠师傅地业余时间帮忙,短时间内把无动力全比例飞翼都造了出来这没装发动机的无动力飞机竟然还内置了起落架和具有完整的机舱,都是从废品场里淘出来的,小伙子们为了尽量缩短时间,一步到位:不过起落架被固定在机体内,座舱离的‘操’纵系统倒是能控制各个气动翼面。

    接下来用一架旧的sb…2轰炸机做了拖曳试验,一个胆大包天的设计师背着降落伞钻进机舱,在草坪上滑行被拖着升空一架手工制造、只用了7个各种尺寸模型模拟验证、全部由废品原材料组装的飞翼竟然飞行品质完全满足飞行要求!

    接下来发生的更神奇!这事小小轰动了‘波’里卡尔‘波’夫的设计组,结果年轻人们不仅仅没有因为自己的冒险而受到呵斥(试飞是瞒着‘波’里卡尔‘波’夫进行的),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

    这下小伙子们可以不用再到废品堆里去淘宝,几个木匠、钳工、钣金工和电器技术员正式派给他们这个**研究小组,被容许使用一批宝贵的原材料制造一架安装动力设备的试验机。

    敲敲打打,边制造边改动,在‘波’里卡尔‘波’夫的指导下,把原本支撑用的钢梁结构换成了宝贵的大强度铝合金支撑管,用成品厚度17毫米航空用杉木压制多层胶合板做主要‘蒙’皮,在居中、靠前的座舱两侧各安装了一台dp……2型喷气式发动机。

    小伙子们没有使用铝合金为主要的‘蒙’皮材料,这是因为配给部‘门’说调配困难,加上因为谁都没底,不能背上“‘浪’费国家资源”罪名的风险,就用数量充足的胶合板代替,这样就不需要上报,‘波’里卡尔‘波’夫设计组自己就有小数量调配的权利。

    但就是材料似乎并不完美,小伙子们还是给飞机装了增压座舱,用的是彼…2的技术;因为机身扁平,没有地方安装大型油箱,结果油箱给设计到了整架飞翼的承力结构里,载油量容积系数无意间创造历史新高!

    第一次试飞,还是那个胆大包天的年轻人担任飞行员试飞员们显然对它没信心,设计师自己上:自己参与设计的飞机自己最清楚。

    滑跑距离超长,让人看着胆颤心惊,但飞行品质平稳。因为是第一次试飞,兜了两个***就降落降落滑跑距离近的多。

    第二天继续试飞,飞行员灵感一来,飞行高度越来越高,最后最高标记12000米的高度表到顶飞行员再不敢爬升!

    速度呢?

    800公里!机舱里的设计师简直难以执行!油‘门’推杆还没到底!

    第二次试飞就发生在前天,这才将这架计划外的“怪物”上报,林俊才会不知道。

    为什么来茹科夫?因为要是想继续做试验,非在茹科夫不行,这里有高尔基研究基地所没有的东西。

    。。。

第四百八十四章 极致3——细节

    前天,现场观看了飞翼试飞的中央飞机设计局首席试飞员伊留申科在检查飞机之后,同发动机专家确定它还能立刻再次升空,换下设计师亲自驾机升空。

    首席试飞员没有像年轻设计师那样冒险,而是进行了中规中矩的中低速20分钟飞行,回到地面后做出了专业‘性’的评价飞行品质还算平稳,但相比常规飞机,飞行员必须在飞行中保持更高的注意力,横风等因素对它的影响要稍大于常规飞机。

    而且伊留申科认为这样的飞翼根本做不了大角度的俯冲或幅度过大的机动动作,‘操’作必须柔和。不然很容易出危险、进入不可逆转地姿态殊。

    但不管有怎样的缺点,速度、高度这两个恐怖的指标加上足够地航程就足够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波’里卡尔‘波’夫决定向空军委员会报告,将飞机转场茹科夫。

    伊留申科担任转场试飞员。结果普普通通的一个转场就创造了500公里闭合航线的速度世界纪录!

    当然,这个纪录不会公开,绝密!

    因为他还要担任新式喷气式战斗机的试飞员,茹科夫学院选出两名具有试飞经验的飞行员接收飞翼试飞工作,首席试飞员什亚诺夫,两人都接触过高尔基研究基地的喷气式发动机,符合试飞条件。

    现在代号“伊……20”的喷气式战斗机研究项目正处于发动机上机阶段,‘波’里卡尔‘波’夫和伊留申科不可能在茹科夫呆太长时间。也无法两头搞研究,干脆把参与研究飞翼地30来号人全部‘交’给茹科夫航空学院研究室,让阿尔希‘波’夫手下的科研人员协同接手这就是苏维埃制度下的战时航空体制,当然没有像‘波’里卡尔‘波’夫这样开明的总设计师,也不可能这样干。

    茹科夫容有很好的条件,具有喷气式发动机的维修保养技术力量,高尔基方面为了飞翼的试飞,也派出一批技术人员支援。

    那最终为什么要选在茹科夫?原因主要有三个:

    1;这里有足够长的钢筋‘混’泥土跑道。前几次试飞,根本就没把飞翼的油箱加满,但就是那样。滑跑距离已经快达到高尔基研究基地机场跑道的长度三分之二,达到一公里!根据初步测算,如果满负荷起飞,滑跑距离可能会接近1800米,甚至有可能需要两公里长度地跑道!

    这会的螺旋桨飞机起飞滑跑距离还没需要超过1公里的,就是轰炸机一般都在600至800米之间,这喷气式发动机的飞行器选择机场就是斤斤计较,让设计师头疼!但这也给‘波’里卡尔‘波’夫等人提了个醒必须在天气回暖后加长高尔基研究基地机场的钢筋‘混’泥土跑道长度!

    修跑道最好是日夜不停工的修建,最佳的跑道就是整一条都没有一条纵向接缝!不过这不停工的一气呵成这会似乎不怎么可能,还要考虑到热胀冷缩。办法就是尽量减小接缝的尺寸,使用特殊的接缝胶填补缝隙。

    总不能让将来满载荷起飞地新式战斗机因为跑道长度不足而冲出跑道出事故!

    2;茹科夫学院的研究所有能标高达到18000米的高度表,根据气压计算设计的产品,虽然从来没有用过。因为飞翼地飞行高度远远超出设计人员的预计。虽然这会苏联的座舱增压技术趋于成熟,但根据彼…2增压座舱技术做成的座舱,在那样的高度之上还是加压不足,必须加一道保障。

    这个保障茹科夫有,那就是研制的高空增压飞行服:在林俊看来它虽然很原始,但同加压座舱相配合,应该能够保障18000米之下飞行的飞行员生命安全。

    3;茹科夫有全苏最完善的雷达监控系统,这也是莫斯科防空体系中地一环。是高尔基不具备地。

    名叫尼古拉…特里特尔耶维奇…盖达尔的年轻设计师把手中地一个大讲义夹‘交’给了林俊。里面是一套飞翼的简单图纸,可以了解其内部结构。

    林俊的记忆中苏联没有哪个有点名气的飞机设计师能同眼前这个盖达尔和他的“年轻小组”中的其他人对上号。看来一个‘诱’因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世界航空设计师的名单上会多出几个人的名字。

    “怎么,你们还想给它加上机炮?”

    其中一张图纸上标注它还将在紧挨着发动机外缘两侧共安装六‘门’23毫米机炮,林俊才有此一问。而在飞翼腹部,炸弹舱的位置表明的很清楚,就是这家原型试验机都有完整的投弹系统:按照标注,弹仓内能挂载两枚一吨重的重磅炸弹,但这样载油量将减少很多。标准载弹量是两枚500公斤级航弹。

    “元帅。这是原来地设想,但试飞后,我们同‘波’里卡尔‘波’夫总设计师。还有伊留申科同志都认为它无法成为战斗机,不可能做高于5个g的剧烈机动,机炮设计将被取消。节约重量,加大载油量,它应该只能当轰炸机用,当然也可以改装成高空侦察机。”

    “飞翼特殊的气动结构不可能成为高机动‘性’地战斗机,除非有能自动跟踪攻击的火箭武器。你们的想法很对,不要在试图增加它空中格斗机动‘性’的工作上‘浪’费时间。只要努力保证它的飞行稳定‘性’能。”林俊的语气带些赞赏,但也非常严肃贪多不烂,不然会陷入死胡同!

    飞翼,苏联航空设计师所了解的早期飞翼研究就有不少,比如美国约翰…诺斯罗普在1928设计制造的飞翼实验机x…218和霍顿兄弟制造地飞翼滑翔机,那些都在航空杂志上出现过,只是以前苏联没有‘花’多大心思去研究。

    对于飞翼研究,林俊知道,最执着的探索者应该算是约翰…努森…诺斯罗普和他创立的诺斯罗普公司。诺斯罗普穷毕生之力,执着于飞翼飞行器的研制和探索。只是一次又一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都黯然收场………从林俊前世所知道的那些最终***的原因看,并不完全是因为诺斯罗普的设计在技术上不过关,反而是其它外部原因决定了诺斯罗普的失意。

    从理论上说,由于飞翼的气动外形有助于将阻力减到最小,因此它在速度、航程和飞行经济‘性’上相对于传统结构地飞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就是在林俊飞苏27那会,传统气动外形飞行器的飞行阻力仍然是飞翼的2…4倍!

    在图纸上,飞翼完全配得上“飞行器的未来”的称号:但理论和实际总是存在差异的,飞翼设计实际上是将座舱、发动机和外挂设备舱一股脑都塞进了一对大翅膀里,这样的结果是飞机的控制面数量减少,在没有线传飞控系统的时代似乎是一个难以克服地困难。

    早期的飞翼探索者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受阻于飞行器不稳定、控制困难的问题。技术瓶颈加上动‘荡’地外界环境使得大多数早期飞翼的探索者们或早或晚的在航空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历史上只有诺斯罗普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设计出一架又一架的飞翼飞行器,不断向实用‘性’方向前进。

    即使在他去世以后,诺斯罗普公司也没有放弃这种看似无望的探索。依然引领着飞翼飞行器的发展‘潮’流。

    这会诺斯罗普大概和他地3人小组正在公开展示他们地n…1飞翼机,而美***方也将意识到飞翼的价值,会把它列为高度机保密项目,诺斯罗普地飞翼在美国将很长时间里隐没在黑暗之中。

    而接下来,xb…35轰炸机项目会让诺斯罗普惨不堪言:从诺斯罗普公司建立直到研制xb…35前,诺斯罗普已经将12种无尾布局飞机送上了天。诺斯罗普的工程师们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飞翼设计的经验并做过数以百计的风‘洞’实验。

    xb…35轰炸机项目是历史上飞翼第一次成为军事航空领域轰炸机设计的一个可能的选择。

    在担当轰炸机这个角‘色’方面飞翼设计有5大优势:1飞翼设计的低升阻比意味着实际使用中的xb…35在同等载荷下能飞的更远、更快、更经济;

    2飞翼简单的构造降低了技术风险,建造成本也更低;

    3重量分配更优越合理,横向的间隔设计使载弹重量和飞机自身重量更均衡地分配在翼面上。

    4装卸货物更加方便。因为飞翼飞机的载荷都被放置在横跨整个机翼的隔舱里。因此装卸起来更加方便;

    5xb…35无论在进攻还是在防御战中其目标都比传统外形轰炸机更小在同样的动力和载荷下,xb…35的速度比常规轰炸机快百分之二十。

    不过xb…35那不可靠的动力系统加上最终可能赶不上战争。失败是注定了地结局。

    接下去就是yb…49。它在接近成熟时被空军看做一种中型轰炸机而不是原计划的重型轰炸机:结果它不得不在这个领域同同时期的xb…46、xb…47和xb…48项目竞争,陷于速度更快地b…4同温层喷气和航程更远的b…36洲际轰炸机的预算夹缝中!

    政治因素也在yb…49飞翼轰炸机项目最终失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48…1952年间,来自诺斯罗普公司竞争对手的人成为杜鲁‘门’政fu的国防部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空军选择了b…36而不是b…49。诺斯罗普被告知,他的yb…49飞翼轰炸机将会得到空军地订单,但是,飞机必须由康维尔公司生产,否则空军就不会买他的飞翼轰炸机。

    也就是说:诺斯罗普公司要么被康维尔公司吞并后生产b…49,要么取消订单。

    诺斯罗普拒绝吞并:他和他的员工们建立了诺斯罗普公司并为之奋斗多年,他欠他的员工们一份情。如果b…49要进行批量生产就必须在诺斯罗普公司霍索恩工厂进行,由他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负责。除此别无第二条路。

    但因为他的公司还得依赖空军的其它合同生存下去,诺斯罗普只好咽下b…49生产合同被取消的苦果。

    也许飞翼在四五十年代并不成熟,但说它是因为控制系统不成熟、线传飞控系统出现之前不可能成功也是片面的,就像ho…229战斗轰炸机,如果红军推进速度再慢些(最终占领其研究基地的是美军第九装甲师,但所有人都明白,欧洲战场地决定‘性’因素靠的是红军的强大突击,不然英美联军还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看风景呢。),它就能像梅塞斯米特262那样震惊世界!

    ho…229战斗轰炸机飞行品质可以接受,但历史没给它机会!

    xb…35陷在了动力系统的死结上。它的‘性’能也比其它采用活塞式发动机的常规布局轰炸机没什么优势,远距离奔袭‘精’度还比不上b…17,加上紧接着随着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注定是个失败的项目。

    而yb…49,在喷气式动力已经在轰炸机领域普及,加上美国航空工业的体制,最终也只能黯然收场,虽然美国政fu已经决定接收它但开出的条件显然是诺斯罗普和他忠实地员工所难以接受的。

    yb…49不是失败在了技术上,而是不负责任的维护、恶意破坏(就是在确定合同要被取消后,它还创造了历史速度纪录。在美国国内飞了个来回,震惊了航空界,但最后发动机着火机场地面人员没给它的发动机加满润滑油!显然是故意地,因为不是在公司控制的机场。)和托拉斯大鳄的利齿之下!

    如果在45年之前就有一种采用可靠的喷气式发动机、飞行品质达到ho…229级别的飞翼式中程轰炸机出现。飞翼机的发展会如何?

    不用说,它会成为第二个梅塞斯米特262,甚至比它更让对手头疼!

    不过原型机就是原型机,比如伊留申科就建议:如果要作为中程轰炸机使用,最好采用双人机组飞行员加副驾驶,要有两套飞行‘操’纵机构。

    就是按照平均时速700公里计算,5个小时的来回满载荷飞行都将会严重消耗飞行员的体能,几乎可以同单人驾驶常规飞机10个小时相比!

    飞行员要保持更高地注意力。副驾驶可以在途中减轻飞行员地压力。同时兼任导航和投弹的工作。

    要设计成双人驾驶不难,增加地重量也不是问题取消自卫武器让这一切都成为可能。不过驾驶舱的空间可能不会怎么宽敞:正副驾驶配置,那就得是横列,比不得常规轰炸机那样舒服,更像把两个战斗机座舱并列到了一块。

    盖达尔他们还打算给飞翼加挂两个大型副油箱做远距离奔袭时使用按照初步试飞耗油和载油量计算,这样在挂载一吨炸弹出击的情况下,航程应该在3800至4000公里之间:载油机器!

    dp…1…2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可是不折不扣的油老虎!

    还是动力,在设计师看来,怎样保证这些好不容易把第一次大修时间提高至120小时的dp…12正常运转是个难题如果长途飞行,5个小时里飞行员们都得胆颤心惊,指望两边那两台声音惊天动地的发动机别出问题!

    梅塞斯米特262使用的发动机空中寿命平均17个小时,加上几倍的地面运转时间,dp…1…2已经算不错了至少林俊还算满意。

    对于发动机满意的还有‘波’里卡尔‘波’夫对他设计的“伊…20”而言,dp…1…2显然还算凑合。

    。。。

第四百八十五章 极致4——空中幽灵!

    。像伊留申科,根本就不在乎所要冒地风险。

    还好前两年苏维埃的喷气式动力设计走了个很好的发展轨迹:先完善动力,再去考虑它的载机,而不是倒过来。^^这让d…1完善了不少,至少不会隔三差五的出问题,达到一个最低技术要求指标。

    就像眼前这架飞翼,按照年轻设计师的理解,大概全寿命也就是进行30至40次大航程出击。加上训练时间和地面试车,全寿命使用期间将换一套发动机………也就是说一架飞翼在寿终正寝时刚好把第二套装上飞机的两台发动机大修后的使用寿命用完。

    30至40次出击,两套180小时发动机地使用寿命,这在几十年后是很难想象的,简直就是‘浪’费资源!但在这会看来很正常,连一线战斗机的平均使用寿命都到不了200小时,本来就是消耗品。

    二战中能完成40次轰炸任务的远程轰炸机是幸运的,连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机组只要完成25次出击任务就要感谢上帝(可以回国了,记得是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