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风月-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甫随着其他人一起循声望去;就只见那边几个婢女提着灯笼;簇拥着一个少妇往这边而来。虽则是灯光昏暗;可他依旧能够看清楚;那少妇赫然是一身素服;若是独身出来;兴许还会吓人一跳。等到人渐渐近了;他看到杜士仪上前与其笑语了几句;这才知道那便是杜士仪的妻子;长安大贾王元宝之女。想当年杜士仪三头及第仕途正好;谁都没想到他竟然会因天子赐婚;迎娶一介商家女;就连他听到传言也总觉得可惜。可是;现在看到那夫妻两人对立说话的时候;他那种惋惜的念头就无影无踪了。

    只看仪容举止;那真的是一对璧人

    “既是这么晚有客;这位杜郎君今晚也在家中留宿一晚吧;免得不尽兴。”虽然自己才刚刚回来;却不能和丈夫团聚太久;但王容深知;杜士仪此去无论是真的能够放外任;还是会继续回来留任中书舍人;迟早都是还能团聚的;因而今夜虽有不速之客搅局;她也不至于露出任何勉强之色。见那面目陌生的年轻人赶紧揖礼谢过;她笑着颔首回礼后;又嘱咐了几句留下两个侍婢;随即就转身走了。

    直到书斋前头;听到动静的宇文审迎了出来;杜士仪方才为彼此都引见过了。等到在主位坐下;他便看着杜甫问道:“子美虽是初见;但既是和我同姓同宗;我也就不理会什么交浅言深了。明日我就要启程前往鄯州;太白也好;浩然和少伯也好;都有意和我同游;此外还有宇文大郎;以及我的小师弟清臣。子美若是在长安无有要务;又有意游历增广阅历;不妨同行如何?”

    杜甫今日在酒肆中因诗文赌斗而被李白邀约入席;听到三人报名后立时大生敬仰;等到再听说他们要随杜士仪前往鄯州;他那种心底蠢蠢欲动的远游**就更不用提了。须知他之前才游过山东;本打算在长安转一圈后便南下吴越;可现如今杜士仪出口相邀;他不禁想都不想便站起身长揖答道:“承蒙中书邀约;我正恨不能一睹河陇风光;固所愿也”

    “哦哦;君礼这次带的人会不会太多了?”这是王之涣和孟浩然咬耳朵时说的话。

    而宇文审则是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暗想老师对于同宗同姓的族人还真是照应;今日第一次相见就肯提挈带人远行河陇。

    至于李白;他习惯性地喝了一口随身那个小酒葫芦中的酒;目光灿若晨星:“君礼此次河陇之行;一定会很有意思”

    同一时间;原本云集长安的选人在经过团甲奏授后;先后拿到了自己的告身;自然也就陆陆续续准备离开京城走马上任了。多年守选;再从铨试到注拟;辛辛苦苦这几年;就是为了这一纸薄薄的告身;要说艰辛自不足为外人道。其中官职好的也就罢了;官职不好怀不满的;却还是不得不垂头丧气前往上任。这其中;不用再辛辛苦苦奔赴任所;业已拿到了户部度支主事告身的方渐;自是百感交集。

    这么多年了;他还是第一次在铨选时遇到那样好说话的主司;直到现在;他还不明白杜士仪为何简拔了自己

    尽管已经很晚了;可方渐依旧没有半点睡意;尤其是听说杜士仪明日就要启程前往鄯州;他想想自己甚至都没去道一声谢;总有些过意不去。他可不是那些崖岸高峻的名士;名不见经传的他对于遇到那样一位伯乐;心里要多感激有多感激。此时此刻;他索性披衣出了赁居的房间;站在檐下仰头看着星星;突然迸出了一个念头。

    要么;他明日去给杜士仪送个行……可是;这会不会被人误解为杜士仪这个主司交通选人?还是算了;别感激不成却给人添麻烦……

    想着想着;他最终叹了一口气转身回到了房间里;突然瞥见一旁的柜子上还堆着一些礼物。在数目庞大的选人之中;他所得的官职算得上极好;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有什么路子;故而竟是给他送了各种各样的贺礼;而他只有一个仆人;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想到眼下完全睡不着;他索性上前去把各式各样的盒子都搬了下来;一个个动手拆开。

    能送得起礼的选人;家境大多富庶殷实;一连拆了三个盒子;只见有的是包装精美的茶饼;有的是价值不菲的石砚;也有的是鎏银的器皿;当他拆到第六个盒子;发现里头竟然是一个看上去寻寻常常毫不起眼的算盘时;终于愣住了。他本能地拿起算盘;见下头还遗落了一张纸笺;便将其拿了出来;可不看还好;一看之后;他险些一个拿不稳直接把算盘给摔了。

    “是杜中书……竟然是杜中书;怎么可能”

    竟然是杜士仪送的他算盘

    难以置信的他看了一遍那张纸笺;紧跟着又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等完全确认自己并不是在做梦;他方才呆呆坐了下来。他就知道;他这样一个不起眼籍籍无名之辈;怎会让杜士仪另眼看待;原来;原来是当年奉旨巡行天下;主管括田括户事的宇文融;是宇文融向杜士仪举荐过自己;而杜士仪果然在亲自面见考察过之后;就立刻拔擢了他他一直以为当年尽忠职守做的那点事;宇文融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没想到竟然会有今天

    “宇文户部……还有杜中书……知遇之恩;他日必报”

    同样的礼物;杜士仪送出去四份。在注拟时提拔了这四个人之前;他已经让赤毕仔仔细细打听过了四人的秉性和经历;因此很笃定在为他们注拟了相对不错的官职后;再在所谓的门下省过官榜变故消停后;送上一样对四人来说表面价值平平实际价值不同的礼物;足可加深这一次铨选的经历。至于要再拔擢重用这些人;那就要等今后了;他眼下的权力还不够。

    此时此刻夜已经深沉;他看着枕边安眠的王容;突然伸手把玩着那一缕垂下来的头发;最后又轻轻摩挲了一下她的脸颊。

    十余年岁月;虽不曾斗转星移;却也已经物是人非;那些曾经照拂过他提携过他的长辈;一个个或垂垂老矣;或撒手人寰;而他已经成长起来了;就连儿子也已经可以满地乱走了。而与此同时;现在他的敌人也比从前的敌人更加强大

    突然;一只手轻轻抓住了他的手。他微微一愕;就只见枕边人已然睁开了眼睛。

    “大晚上总是不老实;该睡了;明日你可就要启程赶路了”

    “好”杜士仪突然凑过去;在王容的红唇上轻轻一啄;随即才坏笑道;“养精蓄锐;等来日你带着孩子们和我聚首的时候;咱们再大战三百回合”

    “战什么战;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王容一时嗔怒;用被子死死把杜士仪给裹紧了;只露出个脑袋;这才脸色绯红地翻身折向了里头。足足好一会儿;她才再次翻身面对着杜士仪轻声说道:“不要逞强;凡事多加小心”

    “嗯;你放心。”

第一卷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七百二十七章 家世之分,郡望之别

    该辞行的人;杜士仪在此次出发之前;已经一一或登门或致信辞行了;岳父王元宝那儿也再次承诺了;来日帮忙请人教导其两个嫡孙。因此这一天他临行之际;出长安城送者不过寥寥几人。其中;嗣赵国公崔承训丨作为姻亲;代表母亲和阿姊前来相送;姜度这个嗣楚国公竟是也到了场。两人都是袭爵而又没有尚公主的公卿子弟;虽则性子不同;但还说得上话;各自尽了情分就一同回去了。可让杜士仪没想到的是;裴宁竟然再次亲自来了。

    “三师兄;今天可还有朝会……”

    “你以为我会莽撞到缺席朝会来送你?自是有萧相国和韩相国允准的。”裴宁一言既出;见杜士仪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他就轻声说道;“大师兄昨日刚刚来信;他说;代州耆老虽说尽力挽留;但那位新任使君是个小心眼的;所以他已经请辞了经学博士;代州裴氏延请他在代州建私学;任山长;就是扣着他不放回来;他想着你在代州花费了不少心血;最后就半推半就答应了。”

    杜士仪知道自己在云州也好;代州也罢;政绩军功暂且不谈;只论在当地军民心目中的声望;后来者要追上确实难度十足;正因为如此;新任长史容不得州学中还扎着一根钉子也并不奇怪。只是;代州裴氏如今的话事人裴明亚能够留住卢望之;甚至还为此开立私学;想来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他那位大师兄竟然能够答应;两边一拍即合;显然正如裴宁所说;是因为他的因素更多些

    “回头我会亲自写信;多谢大师兄这苦心。”

    裴宁微微一笑;看了一眼杜士仪那庞大的随员队伍;因笑道:“听说杜审言的孙子杜甫杜子美;昨夜被你身边那李太白三位强拉到你家里去了;今早就随你一道前往鄯州?”

    “三师兄这耳报神未免也太快了吧”杜士仪凛然大惊。

    “当时他们三个在酒肆中闹得很不小;不但我知道;恐怕其他很多人也都知道了。别的我不想多说;你如今隐隐为京兆杜氏这一辈最有话事权的人;行事小心些。襄阳杜氏虽追根溯源;和京兆杜氏源出一脉;郡望却远远不及;杜子美在外称杜预之后;樊川南杜北杜;多有杜氏族人心怀鄙薄。虽为同姓;同出一源却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家大族之中多了。便好比我和兄长以及裴京兆;人称南来吴裴;甚至连本来的寿阳裴氏之称都罕有人知;还不是因为当年从河东南迁之故?”

    这些当年旧事;裴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谈不上有多刻骨铭心;此刻提醒与其说是感同身受;还不如说是防患未然。因见杜士仪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到郑重其事;他便露出了一丝罕有的笑容:“时候不早了;启程吧。我既然回了长安;必然不会让你一番心血白费;该照拂的人我会留意;尤其是那张名单上的人。”

    “那一切就拜托三师兄了”

    杜士仪深深一揖后;这才转身大步走到坐骑前;翻身上马后再看一眼那已然策马疾驰回了长安城的人影;他一时又想起了在嵩山卢氏草堂求学的那短短数年。

    那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岁月;他不但学了很多东西;而且得了最令人敬服的师长;最珍贵的知己

    杜士仪自动请缨前往鄯州监赤岭立碑事;与他同行的;还有左金吾卫将军李俭。至于其余的随员;那就更加庞大了;侍御史苗晋卿和左拾遗唐明;两个门下录事;再加上杜士仪自己捎带上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之涣、颜真卿、宇文审、张兴、鲜于仲通;竟是有三百多号人。当然;这其中最多的就是金吾卫将卒;一路上那些驿站往往全都腾出来也不够居住;李俭只能让士卒轮流入驿站歇息;其余的在外头扎下帐篷暂居。

    从长安西行;经武功、虢县、陈仓;便进入了陇右道秦州的地界。尽管风土人情并未有显著不同;但自此再往西北;就是那一条狭长的河西走廊;故而河陇之地素来是大唐和吐蕃长年拉锯战的焦点;就连驿站也往往为大军提供补给;倒是能够容纳他们这一行人了。李俭虽为武将;但颇通经史;而杜士仪对于武人素来礼敬;两人一文一武;一路上逐渐熟络;倒是颇为相得。而投宿驿站或旅舍的时候;李俭从来都将最好的房间腾给杜士仪;杜士仪拗不过他;也只能领受了。

    这一日傍晚;众人照例投宿在了渭州襄武城内的旅舍;随行兵卒则留在了城外驿站。如今已经过了立夏;白日渐长;眼见天还没黑;李白等人呼朋唤友自去襄武县城中逛了;杜士仪本在整理随身书囊;突然听到外间从者通报苗晋卿求见;他连忙放下手中书卷迎了出去。一出门;他就看到苗晋卿站在那儿;当下笑道:“别人都去了县城中一观渭州风光;元辅兄怎么留下了?”

    “我都已经年近五旬了;和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俊杰厮混在一起;越发让我觉得自己老了。”话一出口;苗晋卿便忍不住自嘲地笑了一声;“当然;站在杜中书面前;我就更觉得两鬓苍苍人已老朽了。”

    “当年和元辅兄在贵主别业初见;到如今一晃已经十五年;元辅兄正当壮年;何来一个老字?再说如今又不是在官署议事之所;元辅兄一口一个杜中书;难道就不觉得见外?”杜士仪说着就将苗晋卿请了进屋;等到其落座之后;他方才说道;“一路西行辛苦;元辅兄若是有什么不便;还请尽管明言告我。

    苗晋卿性子谦柔;就因为裴光庭同为河东郡望;他又文采卓著之故;有过推荐他为中书舍人的意思;没想到事情都没成功就碍了萧嵩的眼;以至于曾有消息言说;他要转迁洪州司马;可结果到头来却是随杜士仪西行;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很庆幸了。此刻见杜士仪虚怀若谷;他不禁暗自赞叹。

    怪不得当年在玉真公主别馆;王泠然还曾经和杜士仪相争;可不数年之后;王泠然竟是甘愿在云州为杜士仪下属;至今未归;果然令人折服

    “哪有什么不便;那位李将军凡事让着你;你又凡事都让着我们;不但唐拾遗;就连那两位门下主事;也对此心怀感恩。”

    “官场沉浮本是常事;贤者因人受过就太冤枉了。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事;元辅兄此行还挂着巡边的名头;至于各位届时能否回朝;我却不好担保。”

    “河陇至不济;终究距离长安不到千里;功过自有人禀告圣人;我等已经很知足了。今天来也是因为瞅到了一个空处;所以他们都让我来谢一声你。君礼;上党苗氏耆老年初也曾经写信给我;对你不计较昔日恩怨;于十一叔二子的提携称颂备至。十一叔年前迁卫州刺史;如今心绪比从前好多了。”

    所谓的十一叔;便是苗延嗣。当年苗延嗣为张嘉贞谋主;因为次子苗含液和杜士仪争状头不成;一度给他使了无数绊子;直到张嘉贞倒台;他这个中书舍人也同样左迁;这一跤跌下去就没爬起来过;现如今虽是一州刺史;可比起当年的风光自是相差极远了。至于苗含泽和苗含液兄弟全都先后在杜士仪麾下为官;他还对他们照拂备至;这也难怪上党苗氏耆老要赞叹备至;要知道;这可谓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了。

    尽管杜士仪自己觉得他只是把父与子的界限划得很清楚罢了。苗延嗣可恶那是他自己的事;苗含泽是正人君子;苗含液傲气而又不失正直;所以对苗晋卿的溢美之词;他打了个哈哈谦逊推辞;留着人坐了一阵子就将其送了出去。他很清楚;这次随员中固然有苗晋卿一个;但无论是苗晋卿的年纪也好;资历官阶也罢;乃至于才能人望;即便人性子再谦柔;他一时半会都是很难驾驭的;这样的人;结个人情也就行了。

    所以;苗晋卿是陪绑;他更在意的是其他三个

    苗晋卿前脚刚走不一会儿;外头就再次传来了一声通报:“中书;杜郎君求见。”

    杜郎君三个字;每次听人这么说;杜士仪就有一种穿梭时空回到当年的错觉。等到他应了一声;见杜甫进了门来;他就完全恢复了过来。尽管最初见面时;杜甫仿佛有些腼腆;但同行的这些天里;他没见杜甫展现诗才;可却看到此子和李白一块显露了一手百步穿杨的箭法;甚至还看到李白拉着人私下里练剑据极富八卦精神的王之涣背后透露;杜甫的叔父当年便曾经在祖父杜审言被冤之际手刃仇人;一时传为美谈;故而杜家人兼修文武乃是家风。

    “子美;坐下说话。”

    杜士仪虽如此说;可杜甫进门后面上青一阵白一阵;挣扎良久方才突然一躬到地道:“请杜中书恕我欺瞒之罪。”

    “嗯?”杜士仪这下子愣住了。难不成这个杜甫杜子美是假的?

    偷眼瞥见杜士仪分明一脸的错愕;杜甫便咬了咬牙道:“我素来对外自称杜预之后;然则家祖追根溯源;其实是襄阳杜氏;我……”

    他说着说着;已经是惭愧得无地自容。

    士人攀附世家望族;以郡望抬高自己;这是时下屡见不鲜的;可他竟然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人拉着见了出自京兆杜氏的杜士仪;又被杜士仪邀约同行;他一时抗拒不了那诱惑答应了。可要是回头再被谁在杜士仪面前戳穿他的出身;他就没脸见人了;还不如这时候主动承认

第一卷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七百二十八章 劝君惜取少年时

    盯着杜甫看了好一会儿;杜士仪突然大笑了起来;随即伸出一双手托住了仍然维持着一躬到地姿势的杜甫。

    “世人冒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多如牛毛;更何况追根溯源;襄阳杜氏确是晋时京兆杜氏当阳县侯之后;说什么欺瞒。”杜士仪扶起了杜甫之后;就把人拉到一边按着坐下了;这才闲适自如地在杜甫对面盘膝趺坐道;“我也不瞒你说;我家中一脉;在京兆杜氏也不算是正儿八经的直系;早已算是旁支的旁支了;若非京兆公素来照拂提携;也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对于郡望之分;我素来并不看重;子美无需记挂在心。”

    虽是号称襄阳杜氏;然而;早在隋唐初年;襄阳杜氏便已经逐渐北迁;自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开始就定居河洛;所以杜甫在外人面前;最忌讳的就是提到襄阳二字。可是;即便他在外人面前自称杜预之后;但自从到长安;樊川京兆杜氏的那些豪门甲第;他根本连门都进不去;更不要提叙昭穆宗谱。直到这时候他方才明白;当年张说为中书令时器重张九龄;与其叙昭穆联宗;那是因为无论张说还是张九龄;全都出自寒门而又执文坛牛耳;换做他就不一样了。

    所以;他怎么都没想到;杜士仪竟然如此宽容;此刻坐在那儿心怀激荡;竟是讷讷难言。

    “贞观时洹水杜氏杜正伦为相的时候;因与南杜叙昭穆不成;于是怀恨在心;在南杜兴修水利;破南杜地脉;一时两边水火不容;最后还是得太宗陛下允准方才落葬京兆。其实这等意气之争;如今想来实在是滑稽得很。”杜士仪想起寒微时的遭遇;不禁哂然一笑;继而方才淡淡地说道;“子美可知道;就算是在京兆杜氏;族谱上也是先于官取高;然后处昭穆取尊;族谱上记得最详尽的;便是尊官清职;至于余下的;纵使辈分再尊;血缘再纯;不过面上一句敬称而已。”

    这种**裸的宗族关系;杜士仪当着杜甫的面一挑破;就只见对方一时面色发白。

    良久;他方才继续说道:“你祖父杜公当年进士及第;原是意气风发;而后一夕遭贬;被奸人陷害;又有你叔父身怀利刃替父鸣冤报仇;因此声名直达天后;一度获重用;虽在中宗陛下年间因交通张氏兄弟一度被贬;但终究还是召回了朝中。可是;当初和你祖父齐名的那几位;如今宋之问之弟宋之悌宋公;正当任用;崔融之子崔禹锡;正执掌御史台;而李峤之子;也曾经官至虔州刺史;沈俭期苏味道也一样有子孙承门荫为官;相形之下;几人之中;就属你祖父杜公的子孙官路最为艰难。你可知道;是何缘由?”

    杜甫没想到杜士仪竟然会说起当年旧事;甚至于入木三分;他不禁迟疑了好一会儿;这才反问道:“莫非杜中书知道是何缘由?”

    “你那祖父恃才傲物;得罪人太多;以至于中宗陛下后来将当年追贬之人一一起复召回京城的时候;你父亲虽被召回;可官职最低;而他去世的时候;你父亲也没能承袭到多少门荫;多年宦途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候选;我没说错吧?”

    如果是别人这么评判祖父和父亲;杜甫必定要不服与之相争;可杜士仪说得公允;再加上有头里那一段话作为铺垫;杜甫竟是辩无可辩。

    杜士仪知道即便日后当杜甫颠沛流离受尽各种苦难的时候;骨子里都还是一个有些率直到冒失的人;否则也不至于上书为房绾鸣冤;现如今这年纪就更不用提什么官场权术了;他也没教导这一点的兴致。所以;既然该说的都说了;他就含笑说道:“真正要振兴家名;靠的是不单单是科场题名;还有接下来的稳扎稳打;再有就是历练。你也看到了;我那小师弟清臣和鲜于仲通分明已经进士及第;守选期间却不愿留在长安于谒公卿;而是随我出外历练。”

    这些年官场沉浮;杜士仪的嘴皮子算是彻底练出来了。就连不明所以的萧嵩都曾经被他忽悠得入了彀中;别说杜甫仍是个青涩小子。故而杜甫才有些不服气地说了一句;自己两年前才游历过山东;可紧跟着就被杜士仪几句话轰得面红耳赤作声不得。

    “你看过山东风土人情;民生民计;那你知道州县官署;各曹分理何职;需要通晓什么;需要如何用人?你知道州县学校之中;哪些能够维持;哪些早已名存实亡;而各州除却闻名的文人雅士之外;可还有隐于山野之间;只有一技之长的隐者?你知道治水疏河;应该于何时开工;如何调派民夫;如何筹措所需银钱?”

    见杜甫有些茫然;杜士仪便站起身;到他身边轻轻按了按他的肩膀;轻声说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固然是正理;但看遍了生民疾苦之后;思索自己能够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自己能够辅弼圣人济世安民;连一县一州都尚未治理过;还谈什么其他的大志向?子美;你好好想想吧

    也许是因为同姓;也许是因为所谓的祖上同出一源;杜士仪忍不住对杜甫多说了不少话;甚至比对李白孟浩然王之涣说的都多。直到带着赤毕出了官驿;他方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不乐意杜甫把大把时间都耗费在了没有太多意义的游历——其实就是游山玩水上。固然这些游历兴许能够增广见识;让这些文人墨客写出更多奇绝一时的诗篇来;可最终浪费了最青壮的岁月;晚年勉强入仕;又弄到生活困窘衣食无着甚至饿死小儿子这种事;实在是太过倒霉了

    尽管先后见了苗晋卿和杜甫;但此刻时辰还早;作为第一次来到陇右道的杜士仪来说;他索性也在官驿所在的里坊附近转了一大圈。待到闭门鼓声四下响起;坊门也逐渐关闭;他方才往回走。到了旅舍门前时;他正好和刚刚回来的左金吾将军李俭撞了个正着。他还没来得及打个招呼;李俭便笑着迎了上前

    “杜中书也出去逛了?我还是二三十年前来过一次渭州;如今再来;却是景象大变了。虽说襄武不是渭州州治;可现在的人口少说也有数万;较之当年吐蕃屡屡东侵之时;不可同日而语……”

    李俭已经五十出头;论年纪当杜士仪的父亲都绰绰有余;此刻他说起当年旧事时;那种沧桑感自然更加浓烈。直到他发现自己这是占着旅舍前与人说话;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一时故地重游;有些忘情了。过了襄武;前头就是兰州;这一程路上只有官驿;再无州县城镇;恐怕要比现如今辛苦不少;杜中书还是早点休息;也让其他各位郎君早点休息;还剩下三分之一的路呢

    杜士仪知道;李白等人性情虽各不相同;但才华横溢之外;外向自负是免不了的;这一次是因为李俭宽厚慈和;换一个人来说不定早就闹矛盾了。然而;他自己最初也没想到此行竟然会多上这样一队庞大的名士队伍;别说只是主持赤岭立界碑事;就是跑到吐蕃来一次文化交流都满够格了。所以;当这一日晚上鲜于仲通和张兴回来之后;他便把自己视作记室的这两位召到了面前。

    “明日开始;你们设法提醒一下太白等诸位;不日就要进入鄯州地界;鄯州乃是陇右节度使所治;一切行军法;他们如今大多乃是白身;我此行乃奉旨监立碑事;不要节外生枝。河陇多骄兵悍将;凡事先由我出面处置。”

    张兴在河东道河北道均定居数年;对于边镇的军将习惯自然了若指掌;而鲜于仲通虽则没有过在军镇幕府为官的经历;可他在成都以及江南历练数年;和同样年纪的前进士相比;实际经验要丰富得多。故而杜士仪这一提醒;二人同时凛然受命。

    接下来一程无话;等到了兰州;西行不过几十里;便进入了鄯州地界。如今的陇右节度大使乃是李隆基第六子荣王李遥领;真正执掌军政大权的是陇右节度副使。前任鄯州都督张忠亮功勋彪炳;在任上过世之后;继任的陇右节度副使知陇右节度事兼鄯州刺史范承佳乃是出身河内范氏;却是当年杜士仪的老上司;益州长史范承明的堂兄。

    因杜士仪和李俭乃是奉旨而来;他竟周到务无比地亲自带着人到边境相迎;谈笑之间;杜士仪便察觉到了此人性情似乎较为谦弱;不如范承明谦柔表面下的强势;而且;他隐约还感觉到;对方对他仿佛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忌惮。

    当他这一行人在范承佳的引领下;终于进了鄯州州治湟水城之际;他就只见不远处烟尘乍起;紧跟着;竟是一队兵马疾驰而来。见此情景;李俭顿时大吃一惊;正要喝令麾下兵马结阵防守;范承佳便慌忙一把抓住了李俭的缰绳;连声解释道:“李将军;误会;来人没有敌意;是我麾下兵马使郭英又前来迎候”

    话音刚落;烟尘滚滚之中;已经有一骑白马小将排众而出;到了众人跟前只十几步远处滚鞍下马;行了一个漂亮的军礼;这才笑吟吟地说道:“范大帅;听说朝中杜中书和李将军已经到了;我特意整顿兵马前来相迎”

第一卷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七百二十九章 笑入胡姬酒肆中

    郭英又;这个名字杜士仪还是第一次听到;但一个郭字;再加上此人来时气势极盛;自视亦高;显见是名门之后。而纵观这些年;以军功著称的郭姓武将;前有郭虔攉;后有郭知运——当然;在二十多年后还有个更加威名赫赫的郭子仪;但现如今这个年轻人;从年纪秉性来看;应该和郭子仪扯不上关系。而发现范承佳对于这个年约二十七八岁的麾下兵马使竟是满脸堆笑;他自然更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郭虔攉曾任河西节度使;郭知运曾任陇右节度使;来人必然是这两位昔日名将的家中子弟了;否则不会让范承佳这个鄯州刺史知陇右节度事如此忌惮

    左金吾将军李俭曾经来过陇右;对于来者;显然就比杜士仪熟悉多了。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来人;继而便含笑说道:“原来是已故太原郡公郭大帅之子;早就听闻郭大帅家中郎君武艺超绝;名震河陇;今日一见;果然是将门虎子;名不虚传。”

    郭英又特意挑了这个时候将兵前来耀武扬威;正是为了在杜士仪和李俭面前凸显自己的武艺和治军之能。因此;李俭这一夸奖;他顿时心花怒放;随即言不由衷地谦逊了两句;这才看向了杜士仪。既是初见;作为正经上官的范承佳都对其维护得很;杜士仪自然也不会做那恶人;少不得妙“口”生花地颂扬了一番当年郭知运的赫赫战功。这时候;郭英又方才心满意足;仪态恭敬地亲自作为引导;带着众人前往鄯州都督府;也就是如今的陇右节度使官署所在。

    范承佳既然只是鄯州刺史知陇右节度事;较之挂都督衔为节度使的前任张忠亮;无论在资历人望军功上都差了一大截。而郭知运尽管已经身故;可其当年为陇右节度使时;镇守鄯州数年;军功彪炳;麾下还有不少军将都在此地扎根;因此;即便郭英又骄横;他对其非但不能制;而且还得百般安抚照拂;今次郭英又分明是自作主张来这一套;他也不得不硬生生忍了。

    这会儿他亲自安顿好了杜士仪和李俭;约好了晚上接风洗尘;等回到自己的书斋门口时;他的一个心腹从者就终于忍不住了。

    “那郭英又如此无礼;大帅缘何还要为他说话开脱?让杜中书和李将军看看其骄横无状的样子;说不定回京之后陈情;这颗钉子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