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花醉-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文广却没敢再多言,他虽为辽州节度使,可大宋朝的节度使多如牛毛,更多的就是个职称,并无实权,有实权的也只有赵小郡王这个定**节度使了。手中无兵,说再多话也没用。
正如齐文广所想,赵小郡王果然怒了,他一拍桌子,指着张俊破口大骂起来,“张伯英,你放什么臭狗屁,你说本王不行,本王偏打给你看看。”
赵小郡王那张本来帅的一塌糊涂的脸变得狰狞了起来,要不是隔着几个人,真怕他一口唾沫直接喷张俊脸上。张俊怎么说也是左路军实际上的指挥者。如此被人破口大骂。脸色自然也好不了的。他沉眉冷哼道,“殿下,军中无戏言,你要是十日内打不下武州,又该如何?”
“这。。。。十日太短,一个月如何?”
“一月太长,大军开拔,北伐战事紧要。顶多能许殿下半个月时间。”
“半个月?”赵小郡王低下头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好一会儿才抬头怒道,“半月就半月,本王就打一打这武州城了。”
“可敢立军令状?”张俊趁热打铁,赵小郡王也是浑然未觉,随口答道,“立就立,怕个屁!”
一纸军令状转眼间就已经拟好,赵小郡王很干脆的签了大名,这下厅中诸人可都惊得大气不敢出了。大家都觉得赵小郡王死定了,现在赵小郡王可是打武州城也会被耶律沙搞死。不打武州城因为军令状的原因,也会被张统制砍掉脑袋。所有人都盯着军令状琢磨,他们哪里想得到赵小郡王心中咋想的,半个月的时间,够了,总之这个半个月时间,他赵某人啥也不干,别人也别来啰嗦就行,之所以弄份军令状,也就是想让蔡攸和张俊安心罢了,有军令状在,这俩狗东西应该不会整日里琢磨他赵某人了吧?
会议最后,决定赵小郡王领定**本部人马进驻岢岚军岚谷,于莱领同州府兵进驻洪家寨以作后军,两者配合夺下武州城。
军事会议结束后,赵有恭怀揣军令状刚一离开太原府衙,老好人齐文广就追了上来,他拉着赵有恭的袖子,甚是气恼的说道,“殿下。。。你怎么。。。哎,齐某之前不是已经提醒过殿下了么,那武州城是什么地方,就是十万大军都啃不下来的硬骨头,殿下你。。。你。。。。这好好的性命如此丢掉。。。”
张俊越说越是语塞,难道告诉赵小郡王是张统制故意要害人么,这话如何说得出口?
赵小郡王歪歪脑袋,心中虽然感激齐文广一片好心,但面上还是甚不在意的笑道,“齐节度好意,本王心领了,本王就看不得张伯英那副嘴脸,再说了,就算本王打不下武州又如何,张伯英和蔡大郎还真敢把本王砍了?”
“。。。。”齐文广差点没背过气去,这位小殿下到底是啥玩意脱成的?知道什么叫军令状么,立了军令状,还有能反悔的?
不过赵小郡王那声齐节度还是让齐文广顺心不少的,大宋武人地位低,再加上节度使多如牛毛,多为虚职,实际上连个县里的都头都不如,所以节度使之名也就听上去好听,哪里还有唐时的威风。
回到驻地,将事情一说,木女侠乐不可支的笑道,“那些人还真想用一个破军令状杀了你?咯咯,不过倒有点纳闷呢,你为什么一定要半个月?”
“这还不简单,只要本王手里握有军令状,那些人就不会来烦本王,所以这世间当然是越长越好了,本来还想要一个月时间的,张俊那老小子滑头的很,惯会还价,奶奶个熊的,一个月砍成半个月,张伯英不去经商简直是屈才了。”
赵小郡王一席话,弄得阿朱双眼直翻,张伯英滑头,那赵殿下不就成鬼头了?哎,还没打仗呢,就互相算计,就这样,大宋要是能打赢了,那就见鬼了。
太原府里,张俊和蔡攸坐在一起喝着茶,蔡攸神色还算好,只是张俊却一直皱着个眉头,蔡攸倍感好奇,张口问道,“张统制,你这是怎么了?”
“还能担心什么?蔡枢密,你说小殿下要是真把武州打下来怎么办?”张俊语气担忧,蔡攸闻言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张统制,你怎么能有这种担心?小殿下要是能把武州城打下来,蔡某人就能把头缩裤裆里去。”
这辈子,蔡攸还是第一次说这种粗俗话,之所以敢说,是因为他百分之一千的确定赵小郡王打不下武州,他也不用把头缩裤裆里去。
张俊可不像蔡攸那般乐观,这年头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万一天上掉馅饼砸中了赵小郡王呢?
蔡攸和张俊有什么计较,赵有恭自然不会关心,第二日一早,他便领着麾下万余人马去了岚谷,哦,准确的说是几千可战之士,至于那些老弱病残应该排除在外的。
岚谷,地处岢岚军西部,南临岢岚河,北部草城川,东面是岢岚山,西面则是保德军,过保德军往西就是府州,而府州南北则是麟州和丰州。由东面岢岚山向东北就是武州城,所以岚谷,端的是地处要害,当然这也是对于他赵某人来说,如果不取麟州、府州和丰州,那岚谷也没那么重要了。
宣和三年春,比之历史上,大宋提前一年伐辽,此次兴兵可谓是大兵压境,足有两路大军加起来足有二十四万有余。四月初三,检校太尉、两河宣抚使、右路统帅童贯到达高阳关,童贯领兵多年,却犯了个重要的错误,他还没整顿诸军兵马,竟然先跑到霸州一带视察了一下,名曰考察民情,看看辽国汉民是否一心归宋。童贯之所以如此做,也实属无奈,谁让他之前曾上书赵佶发榜文了呢?
其实四月初三末时,各处就已经张贴了榜文,榜文内容洋洋洒洒,大概为此,“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 比(同彼)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新君纂攘。 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奉辞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 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军兵百姓,虽未命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 惟在勉力,同心背虏,归汉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价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一通榜文,数百字,其实大概意思就是说幽燕旧民大都心向大宋,只需天朝兵马一到,一说收复故土,不需动用一兵一卒,当年汉家子民定会纷纷南逃,重归大宋怀抱。童贯想得很美,可到了霸州附近一查探,他整颗心就沉到了谷底。
历经两百余年,辽人心慕汉家文明,长久时间,大多辽人也放马南山,失了野性,适应了农耕文明,再加上辽国的安民之策,实际上辽人和汉人早已没了太大区别。尤其是两国边境上,辽国百姓比大宋百姓过得还好,有地种,有饭吃,生活美满,相反南边大宋子民还闹乱子呢,就一个大盗田虎就搞得民不聊生的,就这种情况下,大辽的汉家子孙哪还会想着回归故土?老百姓,求的是什么,无非是简简单单的生活,至于什么国家大义,他们不懂。所以说现在童贯所谓的榜文之说,简直是异想天开,犹如做梦。
自打同霸州回来,童贯也老实了,这下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打下幽燕之地,想靠故国百姓帮忙是没戏了,是肯定要比谁更能打了,此时他才想到整顿各路兵马,可这一整顿,又出了事。
时至宣和三年,河北道除了大名府还算好外,其他各处简直是民怨沸腾,尤其是沧州和深州一带,大盗田虎领着一竿子猎户占山为王,搞得各处乌烟瘴气,朝廷大军北伐,想的不仅仅是如何打辽人,还得想想怎么安民。你要不安民,老百姓在后边闹腾,你前边怎么打仗?后方不稳,仗必败,掌兵近二十年,童贯这个道理还是知道的。
安民需要粮食,占用军粮肯定不行的,那粮食从何处来,只能找官家要。(未完待续。。)
第334章 官家的猪脑子
大宋攻辽伊始,就碰到了莫大的难题,其艰难情况比之曾经历史上的伐辽还要艰难。童贯正准备上书找官家要粮的,没想到官家的旨意倒先到了,官家赵佶显然相信了童贯皇榜所言,着令边军不可杀害辽国汉家百姓,最好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依强大的威势,招辽国百姓来降。若北国辽兵放弃抵抗,不可伤害,此战当以仁义为先,不可先动刀兵,要尽力节制驻军,等待北地军民以服王化。
徽宗赵佶这个命令,可当真让童贯有苦说不出了,当初皇榜折子是他递上去的,徽宗这个命令完全是依着他童贯的折子想的辙,现在谕令下达,难道再上道折子,告诉官家之前所言全都是假的?若是那样做了,他童贯在官家眼中成什么东西了?否定自己的事童贯是做不出来的,无奈之下,只能召集诸将把赵佶的命令下发下去,此令一出,从种师道开始,所有将领全都泛起了糊涂。官家脑袋被驴踢了么?十几万大军北上伐辽,又不让主动挑衅,和平招降,那还伐辽做什么?辽人大都凶恶,无视大宋兵卒,又岂会主动投降?连主动挑衅都不让,那更别提主动进攻了,不让进攻,放着十几万大军在高阳一带空耗粮草么?
没人搞得懂赵佶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甚至很多人都觉得官家办了件蠢事,可是这话谁也不敢说,也只有都统制种师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童枢密,若遇辽人挑衅袭击如何?若有百姓来降。辽兵击杀又该如何?”
一连几个如何。当真问的童贯哑口无言。领兵多年,童贯带兵打仗的能力并不差,行军打仗,不让挑衅,当兵之人,大都是血气方刚的汉子,如此束缚,还是打仗么?这一条不可挑衅。算是给自己上了道枷锁了,仗未打,先伤士气。种师道问到了点上,童贯竟不知如何作答,看出童贯为难,这时坐于左手第二位的宣抚都统制刘延庆抚须笑言道,“种经略,官家的意思不是很明显么?尽可约束好各部人马便是了,大军隔着白沟河,只要我方不过河挑衅。料想辽人也不会蠢到惹怒咱们。”
刘延庆一席话,听得种师道直皱眉头。刘延庆还真把大宋兵马看得太高了,自大宋立国以来,还未听说辽兵忌惮过大宋的,自己不挑衅,辽兵就不会挑衅了,简直是想当然了。不过这刘延庆在军中也是老资格了,又是西京宣抚使刘光世的父亲,所以种师道总要给他些面子的,皱了皱眉头,颇有些不悦的说道,“刘统制,你此言差矣,如今十几万大军布防高阳四周,每日耗费无法估算,就如此和辽人对峙下去,其损失可耗费得起?再者说,万一辽兵主动挑衅呢?我大宋将士要不要还击?”
种师道言毕,副统制和诜也接口道,“种老将军所言不假,此次出兵,便是伐辽收复故土的,十几万大军都杵在高阳附近,算怎么回事,与其如此,倒不如罢兵休整。”
和诜言辞爽直,倒是赢得了军中大多数将领的认同,大多武将考虑的更多的是这场仗该怎么打,根本没去想官家的心思。
刘光世闻言大皱眉头,撇嘴苦笑道,“和将军此言差矣,《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能不废一刀一枪便可收复故地,又何必妄动刀兵,那岂不成莽夫了?”
“刘平叔,你放的什么屁,你说谁是莽夫?说得好听,你倒是不废刀枪,去北边招降啊,你要是光靠一张嘴就能说服辽人来降,老子以后出了宗族跟你姓!”
和诜一直都是直爽脾气,前边刘延庆老资格,童贯又是主帅,他敢怒不敢言,但碰上刘光世,可就不会那么客气了。和诜语出粗俗,刘光世脸色自然好不了,一拍桌子,阴着脸冷哼道,“和斌子,管好你那张嘴。”
“怎么,自己放屁,别人还说不得了?”和诜站起身,手指刘光世,毫不客气的指责道,“刘平叔,和某人这张嘴是不干净,但总比过某些阴毒之人强,为了升官发财,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和诜所说,自然是定**的事情,当年大宋第一皇室禁军定**是怎么垮掉的?还不是刘光世所为,这事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些,但没人敢明言,因为事涉皇权,一个不好,就要丢脑袋的,和诜现在很生气,可已经在气头上了,他依旧不敢明着说,他和诜是直爽一些,但还不是傻蛋。
刘光世这辈子最不愿提起的就是当年在定**的所作所为了,如今睡觉时,有时还会被吓醒,如今被和诜暗地里揭伤疤,他再也忍受不住,一拍桌子起身怒道,“和斌子,你说谁阴毒,你有本事把话说明白了?”
刘光世此言可谓是阴险至极,和诜若明着回答,搅出定**的事,依着官家的性子,绝不会留着和诜的。刘光世暗地里挖陷阱,和诜却没有上当,他眉头一锁,颇为鄙夷的笑道,“自己做过的事不明白么?当年刘仲武老将军是怎么死的?说刘仲武老将军临阵脱逃,你他娘的也敢说,当年和某人跟随刘老将军打西夏人的时候,你还不知道躲在哪个楼子里享乐呢,你长了一张好嘴啊,因为你几句话,把刘老将军活活气死了。”
“你。。。。你。。。。和斌子,你休要血口喷人,刘老将军是死于旧疾,跟刘某有什么关系?再说,当年刘仲武老将军私自后撤乃是事实,何来污蔑之说?”
“血口喷人?你也是领兵多年的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你不懂么?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哪能事事都来得及通传。刘老将军因何撤退。你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到现在刘老将军还躺在地里。饱受不白之冤呢,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不亏得慌么?老子要是你,直接跪死在刘老将军坟前了。”
被和诜说破心事,刘光世双目赤红,几欲滴血,右拳握起,大吼道,“和斌子。你欺人太甚。”
“要打架?老子还怕你不成?”和诜撸着袖子要上去开打,这下大厅中诸将全都傻了眼,这算怎么回事儿?事情还没商议出个头绪呢,自己人先开打,说出去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么?
和诜乃是种师道心腹爱将,又岂不知当堂打架的罪名,尤其是刚才和诜所言,已经是暗指官家做事不地道了,可着实不能让和诜由着性子来了。未等开打,种师道站起身。扯过和诜,啪啪就是两巴掌。随后对右排诸将喊道,“来人,还不把这浑蛋拉下去,把他丢水缸里,让他好好清醒清醒。”
话音未落,种师中、杨惟忠赶紧起身,合力才把和诜拖出议事厅。刘延庆一直阴沉着脸坐在位上,刚刚和诜说了那么多话,可实实在在的在打他刘延庆的脸啊,事实上,刘延庆并不觉得儿子刘光世做错了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千古至理。当年简王殿下已死,定**名义上已经归属官家了,官家要怎么调理定**,别人管得了么?为人臣子,不听官家的,那怎么行?偏偏有那么多愚蠢的莽夫,非要念叨什么恩德,忠义的。
刘光世和和诜都被请了出去,童贯那张脸阴沉沉的,下巴几根胡须飘忽不定,大口的喘着气,看着两旁诸将,他过了许久才冷声道,“诸将尽力约束各部,勿起争端,若出了事,再行商议,好了,现在都各自回去守好防地吧。”
刚刚发生那么一出闹剧,会议肯定是无法开下去的,这一点众人心中清楚,所以都起身拱手言道,“喏,谨遵大帅吩咐。”
童贯觉得今天自己很倒霉,官家那给安排了个苦差事,会议上又出那么场闹剧,刚回到住处,亲兵又来报,说是日前大盗田虎西出盐山,攻下了南皮和长芦,现正对河间府进行袭扰,沧州、河间府、安陵、清州等地百姓纷纷北逃,以期朝廷大军庇佑。
听到这个消息,饶是童贯身为太监,嘴上也忍不住骂出了句脏话,“田虎恶贼,童某干你老母。。。”
童贯真是气急眼了,田虎竟然找这个节骨眼上捣乱,如今沧州、河间府几十万难民朝高阳附近涌来,该怎么办?朝廷要是不管这些难民,这些难民转身就会投靠田虎变成新的乱民,可要管呢,拿什么管?童贯被田虎之事搞得焦头烂额的,明知现在十几万大军要面临北边辽人,可还是无奈的分兵分粮送到了博野和莫州。如此做,倒不是童贯心系百姓,剿匪多年,他深知乱民是怎么产生的,只要给难民一口饭吃,他们能活着,就不会行那谋反之事,可要是没吃的,活不下去了,百姓哪还管你什么国家大义,必然会想办法去抢。
近四万石粮食转眼间运走,童贯心疼的滴血,只能着令人前去大名府和汴梁催粮。
白沟以南清州,军帐之内,种师道面色不善的走来走去,种师中、和诜、杨惟忠坐在屋中大气不敢喘。这几人大都是种师道亲信之人,所以深知种师道的脾气,这位经略相公要是破口大骂,那倒不是真气,骂过也就结了,可要是一字不骂,闭口不言,那八成是杀人的心思都有了。种师道来回踱着步子,还一会儿后,才停下身看着和诜冷笑道,“和斌子,你真是越来越出息了,老子觉得刘平叔没说错,你早晚得死在这张嘴上,你记住,以后再敢胡言乱语的,不用别人,老子先把你这颗头拧下来。”
听种师道的话,和诜多少有点不服的,犹自低着头嘟哝道,“老将军,你莫说了,末将知错了,只是刘仲武老将军。。。。他。。。。”
“别说了,斌子,老夫今日倚老卖老,与你说点话,这话啊,你们都听着些,咱们就是一群武夫,管好打仗这点事就行了,其他事不要管,咱们也管不了。”
种师道有些语重心长的说着,三人全都颓败的耷拉下了脑袋,确实如种老将军所言,他们这群武夫除了按令打仗外,什么都做不了。今日官家手谕明显愚蠢至极,可童枢密还是依令而行,就这一条不可挑衅的命令,要害死多少大宋儿郎,明知道是错的,却阻挡不了。这个大宋,早让人看不明白了,所有人都知道大宋论行军打仗当属种家兄弟、还有孟州呼延庆,可偏偏左右两路真正主事者却是童贯和蔡攸,童贯多少还知兵事,那蔡攸就是个靠着媚上爬上来的小人,满脑子的阴谋诡计,论真才实学比起其老子蔡京也多有不如,就这样的人领着近十万大军,不带进火坑中就算不错了。
就在高阳附近的右路大军得到赵佶亲笔手谕的时候,左路各部也得到了这条命令。这两天赵有恭一直领人窝在岚谷的,自打接到赵佶手谕后,他竟有点想哭了,想他赵有恭怎么会有这么个奇葩的皇伯父?因为这一条命令,大宋要平白死去多少好男儿?不战而屈人之兵,赵佶是不是当皇帝把脑子当坏掉了?真以为如今的大宋还是汉唐尚武豪迈之时么,倒是辽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还差不多。还有这个蔡攸,一点兵事不懂,还瞎指挥,这不,随着手谕还有一道军令,着令赵小郡王尽快依着官家手谕行事,出草城川在武州以西进行招降。
招降?看到这条军令,赵小郡王气的一把将书信排在案上,操着地地道道的汴梁官话骂道,“蔡大郎,本王招你家婆娘,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狗东西。”
赵小郡王的骂声太大了,这些年虽然他不着调,可还很少这么骂人的,阿朱就坐在一旁摆弄盔甲的,见赵有恭这般生气,犹豫了一下,伸手将案上的书信捏了过来,只看了两眼,她那张小嘴就打起了哆嗦,面露苦笑,随手将书信递给了高宠等人。还一会儿后,高宠都哆嗦着嘴没说出话来。刘錡到底是年轻一些,他皱着眉头冷笑道,“咱们这位官家还真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啊,人家那边过得好好的,有吃有喝,咱们这民乱四起,哀鸿遍野的,跑人家那招降,这什么样的脑袋才能想出这么一手?更可气的是,还要节制各部,不得主动挑衅,这是来打仗的呢,还是来演戏的呢?”(未完待续。。)
第335章 我们去招降
高宠一直对所谓的官家没啥印象的,他撇撇嘴,嘿嘿笑道,“什么脑袋?猪脑袋呗,还是灌了粪汤的猪脑袋。”
高宠如此侮辱赵佶,帐中只有一人皱了下眉头,他便是年纪最小的岳飞。岳飞与高宠等人不同,他离家之时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的,从小到大,娘亲也一直教导他要忠君爱国,做个千古名臣,可现在他所作所为离着忠君爱国可是越差越远了。
刘錡心思活络,很快留意到了岳飞的神色有点异常,他转过脸看了看岳飞,饱含深意的笑道,“鹏举,你觉得咱们都是乱臣贼子是么?你呀,就是犯浑,殿下乃哲宗唯一嫡亲骨血,这皇位本就该是他的,倒是被那混账东西夺了去。退一步说,你要忠君,也要看看这上边做的是什么人吧,上边坐着的要是个傻子,难道你也要忠。更何况咱们那位比傻子还不如,至少傻子不会残害大宋,搞得民不聊生。”
刘錡还待说下去,赵有恭伸手做了个下压的手势,“信叔,不必多言了。时至今日,本王有些话也不想再藏着掖着的,实话说,本王对那个劳什子的皇位一点兴趣都没有,图的是什么,就是想为我哲宗一脉正名罢了,只是不想看着我大宋还这般任人宰割下去,更不想看着大好河山尽落夷狄之手。如今,本王干的确实是谋反的事,忠君,可是半点谈不上,但本王敢对天发誓,本王不忠君,但爱国。还有。鹏举。你还小。有些事你可能想不明白,本王不勉强你,你若真要走,亦不会拦着,但你若是要与本王作对,那本王绝不会留你。”
赵有恭话语之中可谓是软硬兼施,异常真诚,岳飞到底是有些事情没想明白。不过他还是站起身躬身拱了拱手,“殿下,你莫说了,都是小的不是,殿下为我大宋甘愿背负骂名,小的还在乎那些虚名作甚?”
岳飞说完,一旁的于莱哈哈大笑道,“你这个岳鹏举,总算没浪费殿下一番苦心,你要是走了。殿下让韩将军教导你这般久,岂不是白费了?”
于莱多少有点嫉妒岳飞的。小小年纪师从韩良臣,又有殿下时常提点,由此可见殿下可是非常重视这个小子的,只要是聪明人,都看得出此子将来成就绝不下于杨再兴。杨再兴是什么人?那可是大贤章士平的弟子,将来杨再兴肯定要顶替韩良臣成为一方大帅的,而岳鹏举比之杨再兴一点不差,天资聪颖,又有韩良臣、赵殿下指点,将来成就能差得了?
岳飞撇去心结,赵有恭也安心不少,他点点头示意众人安静下来后,慢条斯理的问道,“这军令和官家手谕都到了,无论如何,咱们都得做点事的,否则要落人把柄了。”
高宠一愣,不解道,“殿下,咱们还真要出草城川,去辽境招降?”
“还能有假?去吧,也好绝了别人乱说,正好也能看看武州西边的情况,就当为以后打武州做个准备了。”
赵小郡王此言,可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杨再兴诧异道,“殿下,听你话中的意思,咱们还真的要打武州城?”
“呵呵,当然要打,武州乃西北第一要塞,地理位置重要,如果没有武州,守得住麟州和府州?为了以后做打算,武州是必须要打的,只不过时间得往后推一推。”
“真打?”高宠算得上艺高人胆大,天不怕地不怕的了,可这次也被震到了,凭着现在同州近两万精锐,就是都放到武州附近,也拿不下武州城啊,更何况能用到丰州、武州一线的也只有万余人,虽说还有三千精锐骑兵,可这些骑兵放到武州城下又有什么用?高宠真不晓得殿下到底是打着什么主意,他到底哪来的信心敢说打下武州城?
众将全都不信,就连阿朱和三娘也都翻白眼,唯一还算支持赵小郡王就只剩下那个不知兵事的木女侠了,木女侠手持长剑,盘腿坐着,扫视一周,见众人都是一副狐疑的神情,她冷哼一声,没好气道,“这都是什么表情?殿下说能打下来,就一定能打下来,一帮大男人,还没我一个女人豪气。”
对于木女侠的无知无畏,高宠等人只能报以苦笑,又不敢反驳,赵殿下晃着脑袋,一摸额头,很是痛心的啧啧道,“还是婉儿好啊,你们,还真不如婉儿,不就是个武州城么,本王一定能拿下来。你们这些人,就是不会转弯,打仗就必须硬来么?多动动脑子,听说过一句话么?‘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听上去很有道理,可具体怎么攻?高宠和刘錡对视一眼,顿时一阵抓瞎,这会儿也别琢磨了,等到打武州城的时候殿下自然会展露手段的。
皇帝手谕下达各部,赵小郡王这边气的骂娘,远在雁门山一线的姚固也是气的跳脚大骂,官家也是乱来,知道如今边境百姓是什么情况么?还招降,招罪还差不多,按照姚固的性子,直接无视这个手谕的,但部将康索劝解道,“将军,此时不可意气用事,这可是官家手谕,咱们就是再不认可,也不能违逆的,倒不如象征性的派几十人去北边吆喝几声,如此也算给官家和蔡枢密一个交待了,也让他们说不出什么。”
“嗯,如此,你去吩咐吧,本将懒得管这些破事。”
姚固一直都是这个性子,碰上不爽之事便要说,驻扎宁化的洪元培却不是这般想的,他琢磨许久,最后还是讨好官家的心思占了上风,当日,就有上千人带着吩咐去了宁武以南。
宣和三年四月十一,也就是宋军抵达边境一带第四天,各部突然发起了招降运动。谨遵朝廷号令,赵小郡王也领着人出草城川来到武州西部。武州在朔州西南,虽然只是朔州制下第二城,但其重要程度却远远要高于朔州。 武州城墙坚固,西北之民成为北地神武城,加之武州东面就是长城,谁要是夺了武州,不仅有城坚之力,倚为后盾,还可占据东面长城做屏障,至于朔州,更是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连带着西京云中府也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因为武州之重要,所以耶律大石才会派手下第一大将耶律沙前来守护。
武州城西面地域广阔,唯一一个镇甸就是宁远镇了,而赵小郡王的目标就是宁远镇,在宁远镇附近招降,出了变故还能跑,要真去了武州附近招降,很有可能被人包饺子的。
这次来宁远镇附近,诸将可是各个盔甲在身,眼看着一个村落近在眼前,赵小郡王大手一挥,十几个士兵呼啦啦的跑了上去,两个士兵拿着厚纸卷起的大喇叭高声呐喊,剩下的士兵则负责敲锣打鼓。
“我汉家子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