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淘宝大唐-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写得清清楚楚的,必须服从朝廷的法令。
一年前朝廷收缴武器的阵势,可不是说着玩的。
姚高平十分兴奋,有了刘权柄带头,其余涉及到的2480亩地的主人,都是没有什么势力的小户,工作就好做多了。
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工部尚书皇甫睿带着矿业司的官员正在向李世民汇报。
这次矿业司在长安附近的4个县,共找到11个矿,有铜、铁、石墨、石灰石、大理石等8个品种,为朝廷回收土地19000余亩。其中属于氏族大户的就有13000余亩。
同时还为朝廷收取了除了以土地入股以外的入股资金34万贯。这些矿产开发出来,能够安置不少于2万员工,产值初步估算可以达到年800万贯以上。
李世民听得十分兴奋,他赞扬了工部的工作,给予了矿业司更大的权利,让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
原来,这就是梁王李给李世民出的注意。
那天,李给李世民分析了当前的土地现状。
朝廷经过了收缴武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世家的实力。替换了大批的官员,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大力兴办教育,打破了门阀世家对文化的垄断,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得他们在经济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了。
至今为止,李世民的措施是一步步堂而皇之进行的,是阳谋,门阀世家也不能认为这些措施是专门针对他们的。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去在一点点地缩小着。
云州的土地收归国有的成功,进一步刺激了李世民铲除门阀世家的雄心。他现在想要加快这一步伐。
李说道:“父皇,在内地全面实行土改,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儿臣认为还是要缓步进行。
儿臣有一个计划,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矿产资源普查。朝廷颁布的矿产资源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这次普查能够从门阀世家的土地中划出不低于一成的土地。
他们不会为了这少量的土地对抗朝廷的。同时,这些矿产资源,允许他没参与经营,朝廷可以利用他们的资金开发这些矿产资源,这不仅为朝廷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改造和瓦解了他们的反抗意识。
消除门阀世家的影响,不是要从**上消灭他们,而是要消除他们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力。
朝廷就这样通过一项项措施,一点点地削弱他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亡在大唐新的社会秩序中,成为促进大唐发展的积极力量。”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好办法,就这么办吧。”
不久,朝廷颁发了矿产资源普查通知,规定了朝廷赎买矿产资源所在地的土地的标准,以及原土地所有人可以优先参股的一系列政策。
大唐这几年来,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令很多门阀世家看到了新型经济模式的优势,对于有机会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他们还是欢迎的。
于是,就有了工部矿业司的上述行动。
随着朝廷对门阀氏族的浅削,门阀氏族的实力一点点被削弱,皇权一点点在加强着。
李世民感到自己权威日重,朝廷的办事效率也逐步的提高了。总之,李世民的心情是越来越好了。
可是,他一想到他的儿子们,心情立马就灰暗了起来。
就在今天早上,马宣良向他汇报了关于魏王李泰遇刺事件的调查结果,果然如梁王李猜测的那样,不是太子李成乾所为,种种迹象表明,魏王李泰的嫌疑最大了。
马宣良不敢再继续往下调查,就来请示了李世民。李世民现在用脚后跟都能够猜到事情的真相了。他下令停止调查,并要求马宣良绝对保密。
李世民心情灰暗,一阵头晕,跌坐在沙发上。
第二百六十九章 马周来访
魏征担任了中书舍人以后,接替他担任监察御史的是马周。
说起马周就得先提到常何。
玄武门之变之前,常何担任玄武门守将,关键时刻,他关闭了玄武门,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关在门外,使得李世民顺利地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常何有拥立之功,现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
马周原本是常何家的门客,631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
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
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
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
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
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
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历史上他接替岑文本,担任了中书令(宰相)。
魏征升迁后,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李世民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今年36岁,身材瘦高,为人正派,行事冷静,略显清高。他的行事特点和魏征有得一拼,不过比魏征相对灵活。
对于梁王李,在马周眼里,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平素很少服人,对于这位梁王殿下却十分的敬佩。
马周出身贫寒,少年时饱受门阀世家的欺凌,入朝为官之前,也饱受他们的排挤,不得已才投奔了常何当了门客。对于门阀世家有着天然的憎恶。
马周平时没有机会和梁王殿下来往,唯一和他能够扯上关系的,就是看到弹劾梁王的奏章。不过,对于弹劾梁王的事情,马周一次也没有参与。
梁王和皇上针对门阀世家的计划,大唐唯一看清楚的就是马周了。他发现,皇上采取的一系列手段,看似互不相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却实实在在地打在了门阀世家的身上。逐步地削弱这他们的势力。
不过,他心中怀着一个疑问,总觉得不痛快,于是他终于忍不住了,就来求见梁王殿下。
梁王府。
来到这个时代,对于当代的大人物,李通过百度,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都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加上来到这个时代后,刻意地对照资料的观察,对他们的为人已经十分熟悉了。
对于马周,梁王认为他是一个忠于大唐,人品正直的可以信赖的人物,原本就有交往的打算,只是没有机会罢了。现在送上门来了,李自然要好好把握机会了。
“马大人,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串门来了?”李
笑着问道。
梁王府接待客人,有一招十分厉害。
古代接待客人十分讲究礼数,客厅里的布置,一般官员和平常人家,现在都是在面对大门的方向放置着一张桌子,桌子两边摆放着两把椅子,侧面还有几把椅子。
古人以左为尊。来了地位相当的客人,就请他坐在正面的右手位置,主人坐在左手位置。如果客人的地位高,两个人的位置就会互换一下。
如果客人地位与主人相差较大,客人就会坐在下手的侧面的座位。
梁王府不同,这里的客厅里,是放着一张茶几,对面是两把长沙发。客人来了,就与梁王对面坐着,不分高低贵贱。更厉害的是,梁王和客人聊天,会有一位美丽的王妃在旁边亲自为客人沏茶。客人们会感到十分的温馨和享受。
马周现在就是这个待遇,今天是海棠在一旁陪同着。马周顿时就心生好感。
马周说道:“殿下,臣今天冒昧来访,是有事情向殿下请教。”
李说道:“马大人,请教的话不必说,有什么事情,咱们可以一起探讨。你今天能够来看我,我很高兴,你知道我是怎么看待你的吗?”
马周一听来了精神,他很想知道梁王殿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李说道:“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馀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於人心。岂无僻王,赖前然哲以免尔!自魏、晋已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
这是马大人为父皇的谏言,一共1230字,字字珠玑。”
马周十分感动,他想不到,自己给皇上的谏言,梁王殿下竟然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下来,甚至连多少个字都知道。他顿生知己之感。
马周感动地说道:“殿下,您竟然将臣的粗鄙文章都背下来了,实在是令臣汗颜。”
其实,李对于马周的谏言,一点都不知道,他是照着百度上的文章念下来的。
李说道:“父皇曾经说过,‘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我看父皇的评价是中肯的。”
第二百七十章 又耍无赖了
这段话是后世太祖他老人家对马周的评价,李给安在了李世民头上。
马周无比感动,他说道:“感谢皇上和殿下对臣的谬赞,臣实在是不敢当。”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李的一番话,彻底拉近了和马周的距离,赢得了马周的好感。马周也表示了对梁王殿下的钦佩之情。
闲话过后,马周说道:“臣的奏疏中,有两个要点,其一是消除门阀制度的影响,其二是反对分封制,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李说道:“这两点我都是认同的。其实这两点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能够在大唐形成存在于朝廷之外的门派或者党派势力。这些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夺,将极大地损害朝廷是利益,最终导致朝廷的分裂,甚至导致朝廷的倾覆。”
马周说道:“殿下,您能够这么想就好了,臣实在是想不到,您竟然有如此的眼光。臣观察了您很久了,如果臣所料不错的话,您和皇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打击门阀氏族的势力。”
李笑道:“很好,在大唐,你是看穿我和父皇意图为数不多的能人了。”
马周问道:“反对分封制,首先就涉及了您自己的利益,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李说道:“历史已经证明了,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的毒瘤之一。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得到了一些封地和权利,然后面对战乱,有什么意义?”
马周说道:“我已经向皇上谏言了,可是为什么皇上还要继续推行分封制呢?”
“饭要一口口的吃,事情要一点点的解决。你想想看,朝廷的天下是功臣们打下来的,以前一直都在实行分封制,现在一下子取消,将涉及多少人的利益?恐怕天下立刻就会大乱了。
做任何事情,必须要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才能够过逐步进行。”
李给马周介绍了云州土改的经验,然后向他讲述了皇上的长远的战略意图。马周听得频频点头。
最后,马周激动地说道:“殿下,感谢您对臣的信任,臣愿意为实现皇上的战略意图而奋斗。”
“很好,现在就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去做。”李说道。
“请殿下吩咐。”马周郑重地说道。
李说道:“工部矿业司这次探查矿产资源,涉及到土地补偿的问题,这里面很容易舞弊,不仅会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还会因为不公正引起社会矛盾。
这件事情,需要进行监察,你组织人手,派他们到各个勘探队里,全程进行监察,堵住其中的漏洞。”
马周说道:“臣明白了,回去后,臣马上就办。”
随后,梁王李邀请马周一起吃了晚饭。
从此,梁王李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
第二天,李把他和马周的谈话告诉了李世民,并且向李世民推荐了马周,李世民同意了他的意见,让马周也加入了计划的核心组织。
李世民提议让李以后上朝,参与朝政。
李说道:“父皇,儿臣被人关注,今后很多事情就不好办了。”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也好,有什么事情,随时过来找我吧。”
李说道:“父皇,儿臣有一件赚钱的买卖,您参股吗?”
“什么东西,能赚多少钱?”李世民笑道。
“赚不了多少,您参上一股吧。”李说道。
“行,需要多少钱,你找王德去要吧。”李世民拿起奏章,示意送客了。
李说道:“皇上,那儿臣就告辞了。”说完,行礼后向外走去。
李走出了书房,“嘿嘿”,偷笑,嘴里哼着那两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不等他把后半句唱完,就听到李世民的声音:“李,回来。”
李的脸瞬间变成了苦瓜样子。
“父皇,您不是要看奏章吗,儿臣就不打搅您了。”李陪着笑脸说道。
“不对呀,你还没有说是什么生意呢?详细跟我说说,不准隐瞒,否则治你欺君之罪。”李世民笑着说道。
李不敢隐瞒,因为这件事情,迟早是瞒不住的,他只好一五一十地对李世民交代了。
“什么?这么多呀?”李世民吃惊地说道。
“没问题,成本就这么小,利润抵得上整个大唐赋税的一成不止。”李肯定地说道。
李世民忧虑地说道:“可是,这么大的价格,百姓们怎么承受得了呢?会不会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啊?”
“父皇,这就是儿臣想要向您汇报的,咱们这样……”李低声说道。
“好主意。就这么干吧!”李世民兴奋地说道。接着,他说道:“不对呀,我要出资入股,至少占5成。”
李说道:“那不行。您最多占两成。”
李世民说道:“我让一步,占4成行了吧?”
“不行,您看看。儿臣出技术,出资金,得占两成吧,我那些岳父们,还有李旦、杜荷他们得分一点吧,这么多人,大家每人都占不到一成,您两成就够意思了。”李说道。
“这样吧,我出4成的股本,就占三成,行了吧?皇宫这么大,开销也大。再说了,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这是圣旨,就这么定了。”李世民严厉地说道。
李对皇帝老爹的无赖无语了,他无奈地说道:“儿臣遵旨。儿臣告辞了。”说完,急忙跑了。
李走后,李世民十分得意,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不久以后,长安城西面京畿道户县境内,秦岭脚下白马河畔,一队官兵监视着大批的工匠,用高达一丈的围墙,围起来了数千亩土地。
围墙圈好了以后,里面开始建设工厂。
负责看守的,不仅有武警一个大队,里面还有飞虎军的一个中队,大院的围墙上有很多岗楼,戒备森严。
京畿道和户县的官员们都不知道里面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来人是拿着皇上的圣旨来的。
梁王殿下也亲自在里面住过一阵子,也没有和京畿道官员见面。很神秘的样子,有人好奇,想打听一下,可是看到守卫的官兵凶神恶煞的样子,还是算了吧。
梁王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第二百七十一章 巨变之东宫密谋
这天,魏征接到了梁王的书札,看完以后,对信使说道:“你回去告诉殿下,就说我会在早朝上提出来的,请他放心。”
第二天,早朝,太极殿。
魏征请求发言,他说道:“皇上,我朝目前四海平定,外无战争威胁,内无天灾战乱,已经进入了贞观盛世。
近年来,大唐国力发展飞速,人口的数量远远与大唐广大的疆域不适应了。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臣建议,朝廷应该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多生。每一个妇女,凡是第三胎以上者,朝廷负责承担抚养费至15岁。教育免费,医疗费用减半。
鼓励通婚,凡是汉族与外族通婚者,每一位妇女的第二胎以上者,朝廷按照上述规定办理。
另外,按照朝廷的法治,对于女子超过25岁不结婚,超过30岁未生育者,如果是主观原因,应该给与惩罚。”
太子李成乾终于上朝了,他事先已经得到了李传来的消息,于是他马上站出来说道:“这是件大好事,儿臣十分赞同。”
李成乾说完后,等着他的支持者们附和。不料,他此时的威望大不如从前了。只有寥寥十几人发声支持,其余的人都在观望。
长孙无忌看不过去了,他站出来说道:“皇上,太子殿下和魏大人的提议很有道理。此等利国利民之善举,臣大力支持。”
这件事对于所有人都没有什么妨碍,而且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利益,对大家都有好处。看到长孙无忌出面了,朝堂上基本上是一致表示支持。
不过,这件事对太子李成乾打击不小,他发现自己的实力正在进一步衰弱了。他不禁一阵灰心。
李世民说道:“户部,财政上能够支持得起吗?”
户部尚书高静明出来说道:“皇上,臣已经仔细测算过了,目前国库充盈,完全承担得起的。”
李世民说道:“好,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由太子、魏征和户部具体负责实施。”
“臣等遵旨。”李成乾、魏征和高静明说道。
这是太子被解除禁足后,负责的第一件事情。
东宫。
这天下午,梁州都督汉王李元昌来拜访太子李成乾。
李元昌是唐高宗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深受李渊的喜爱。他很有才能,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善于画马和鹰,《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画后品》、《宣和画谱》都有记载。
李世民对他很是关照,可是李元昌却从心里憎恨李世民。李世民却一无所知。
原来,原反王窦建德有一个妃子,名叫乔媚儿,是李元昌的青梅竹马和初恋情人,战乱时被窦建德抢走。平灭窦建德时,他已经向李世民提前说过,要保护乔媚儿。
不料,在诛杀窦建德的时候,尉迟恭一把火烧了窦建德的后宫,将乔媚儿烧死了。从此他就恨上了李世民。
他曾经秘密参与了隐太子李建成等人,对李世民的谋害。并且,没少在李渊面前给李世民上眼药。不过,这一切李世民一无所知。
李世民掌权后,李渊抑郁而终,加剧了他对李世民的憎恨之情。去年秋天,他在华州当刺史的时候,纵马打猎,毁坏了百姓的庄稼,被人弹劾。
李世民写了一封手书,斥责了李元昌。为了维护李元昌,将他调到了梁州任都督。
这次,他是以探望母亲孙嫔的名义,回到长安城的。
李元昌在李成乾小时候教过他书画,两人关系很好。
“叔王,好久不见,你母嫔她好吧?”李成乾问道。
李元昌说道:“她老人家的身体一直就那样,老毛病了,现在年纪大了,发病比起以前频繁了,不过还好,这几天好多了。”
李成乾说道:“叔王,你来看我,我很高兴,今天咱们要好好喝上几杯,晚上就别走了,咱们彻夜闲谈。”
李元昌笑道:“好啊,我正有此意。”
李成乾吩咐摆上酒宴,两人就喝了起来。
所谓酒后吐真言,在李元昌“无意”的询问下,李成乾谈起了称心的事情,哭了起来。他向李元昌哭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苦闷。
李元昌想起了初恋情人乔媚儿,也不禁痛哭流涕。叔侄两人同病相怜,越谈越投机。
夜深了,两个人换到了李成乾的卧室,接着喝酒。
李元昌说道:“成乾,我现在十分为你担心,这次有人害你,虽然事情已经查明了不是你做的,可是你现在的处境很危险啊。”
李成乾说道:“是啊,李泰对我步步紧逼,李恪也在背后暗算我,这回,要不是六弟,我就真的完了。”
李元昌说道:“我看得很明白了,你现在在皇上的心里,已经不行了。他只是看在你母后的面子上,才保全了你太子的位置。
虽然他现在还让你出来做事,可是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废黜你太子之位的想法,你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已经形成,有李泰和李恪随时给你出难题,一旦你再有过失,恐怕就再也保不住太子的位置了。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一旦你失去太子的位置,皇上再升仙了(死了),无论是李泰或者李恪登基了,你还有活路吗?”
李成乾说道:“我知道,李泰他们一定不会放过我的,现在他们就想要我的命,将来我必死无疑。可是,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李元昌说道:“怎么就没有办法?你忘了,皇上的位置是怎么得来的?”
“叔王,你难道……”李成乾吓得脸色煞白,吃惊地说道。
“他能够做初一,你就能做十五。你想想看,隐太子和齐王他们的下场,你要是完了,你的儿子们会是个什么下场?你的王妃们和她们的家人怎么办?”李元昌说道。
李成乾脸色苍白,半晌没有说话。
这件事太大了,李成乾以前从来没与想过,就是在他最难过的时候,他也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他嗫嚅着说道:“要是这样,我母后怎么办?”
无拘无束、泡妞无术、书友120406104941888、书友160430142822575和所有订阅书友。
第二百七十二章 造反了
李元昌说道:“你要是当上了皇帝,尊奉你的母后不就行了。你想想看,要是你被别人整死了,你母后怎么办?只有你当上了皇帝,才能够保护你的母后啊。”
李成乾点点头说道:“你说得有道理,可是……”
李元昌说道:“你担心事情做成后,大臣们不会支持你吧?这你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都是墙头草,你成功了,他们都会抢着想向你效忠的。
再说了,你成功了,也要换上自己的人,这点完全不必担心的。
另外,你担心现在没有人支持你吗?”
说到这里,李元昌打量了一下卧室,站起来走到墙跟前,从墙上取下了宝剑,拔出来,将剑鞘扔到了地上,他走过来,用左手握住剑刃,向上一拉,一道鲜血就流了出来。
“叔王,你这是……?”李成乾吓了一跳,问道。
李元昌的脸因为仇恨和疼痛而扭曲了,呈现出狰狞的样子。他朝着李成乾跪下来,坚定地说道:“殿下,臣李元昌愿意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成乾心中的火焰被点燃了。他扶起了李元昌,说道:“叔王,咱们慢慢商量。”
这一夜,东宫正殿中灯光一直亮着。从外面望去,整个宫殿就像一张黑黝黝的脸庞,两扇窗户就像一双眼睛,闪着诡异的光芒。
三天以后,汉王李元昌、东宫侍卫长贺兰楚石、武警长安总队长李安俨、黄门侍郎高彬、开化公赵节(其母是李世民的姐姐广平公主)、太子卫队副队长师进,刺客张师政、乾干承基等人,在东宫秘密聚会。
太子李成乾说道:“诸位,我不是非要走到这一步,而是因为李恪尤其是李泰,对我步步紧逼。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今天,我在这里发誓,我如果当上了皇帝,除了铲除李泰和李恪以外,不会株连他人。(对于梁王,他还真是没有打算对付,他认为自己即位以后,梁王还是会支持自己的。)
至于诸位,你们都将是开国功臣,我永远感激你们,我将和你们共享大唐江山。”
说着,他拿起了匕首,一咬牙一闭眼,在手心划开了一道血口,将鲜血滴进了桌子上的碗里。
李元昌等人依次接过匕首,照着李成乾的样子做了。然后,他们依次端起酒碗喝下了血酒。
李成乾谋反集团正式成立了。
李成乾骨子里流着李世民的血,同样有着果决的一面。自从他下定了决心以后,便显得格外镇定。他每天和魏征等人商议建立生育优抚的相关制度,表现得十分积极。
这天,他在中书省,见到长孙无忌后说道。
“舅舅,前一阵子,我让您和母后担心了。我决定从现在振作起来,好好努力。”李成乾说道。
长孙无忌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十分欣慰,他说道:“好,好,这样好。你放心,臣一定会大力支持你的。我这就去告诉你的母后,让她也高兴高兴。”
长孙皇后听说后,真的很高兴。李世民听说后,心情好了一点点,但是他要看看太子接下来的表现。
长安城人口百万,各色人等十分混杂。在这些人里,悄悄地多出了100多名精壮的武士,他们从外地悄悄地进入长安,逐渐向着东宫汇聚。
太子李成乾准备动手了,他正在等待一个时机。
李成乾等人的计划是,这些天由李成乾好好表现,放松李世民对他的警觉。然后,他找一个阴雨天,生一场“大病”,趁着李世民前来探望他的时机,在东宫将他扣下,逼着他让位给自己。
现在是639年六月,关中地区的雨季就要到来了。就等着一场大雨了。
李世民对此一无所知,梁王李也没有察觉到危险。
6月27号,从上午开始,天气闷热,到了中午,天色转暗,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就要到来了。
下午2点,李成乾特地来到太极殿,去找魏征商讨事情。他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他冒雨出去,然后就病了。
真是奇怪了。天色越来越阴沉,可是,就是不下雨。甚至远方响起了几声闷雷,可是仍然滴雨未落。
李成乾聊了一会儿,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就离开魏征的办公室。他来到走廊上,看看老天,嘴里咒骂了几句。
就在他郁闷的时候,老天开始帮忙了。
“轰隆,咔嚓”,电闪雷鸣。大雨下了起来,他故意冒雨跑过了一段走廊,被大雨淋湿后,来到了户部。
”哎呀,殿下,您这是怎么了。快换身衣服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