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淘宝大唐-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离开了太极殿,太子李承乾埋怨道:“六弟,今后像种植基地这样的事情,你提前告诉我一声,免得我不知所措。”

    李说道:“太子哥哥,以后一定会提前告诉你的,这次的事情,确实是怪臣弟,请你原谅。”

    李承乾感激他还来不及呢,没有真的怪他的意思。他再次要求他到东宫做客。

    李觉得太显眼了,说道:“你那里不好玩,到鸿德楼去吧。”

    李承乾明白,他那里实在是太扎眼了。于是说道:“好吧,你们先去,我随后就到。”

    鸿德楼酒店二楼。

    太子亲随卫队长樊雄和梁王府典军杨康,站在一间包间的门口,亲自警卫,附近还散落着许多便衣卫士。

    包间里,太子李承乾兴高采烈,话明显多了许多。也难怪,他最近连连获胜,风头正盛,得意是难免的。

    李凝儿更是高兴,她学着李恪死党御史周锦的摸样说道:“李县主,臣冒犯了您,请您原谅。”

    接着,她笑道:“我才不原谅他呢!”

    几个人正说得高兴,长孙冲和安宁公主来了。

    原来,长孙冲接到了太子李承乾的通知以后,就去接安宁公主,来晚了一些。

    他们一进门,李承乾就说到:“你们来晚了,要罚你们一杯酒。”

    两人喝了罚酒以后,李承乾说道:“这样还不行,你们还得向我们敬酒才行。”

    安宁公主刚才在出门时,被她的母亲贤妃数落了几句,有些情绪不高,她说道:“太子哥哥,我今天有些不舒服,能不能就不喝了。”

    李承乾笑道:“这酒你要是不敬的话,我就不告诉你好消息,你可别后悔?”

第六十八章 香饽饽

    安宁料想就是有好消息,也和她没有直接关系。她仍然提不起情绪来。

    李凑趣地说道:“长孙兄、皇姐(安宁公主),你们是得单独敬太子哥哥一杯酒,你们知道吗,他今天可是用自己的功劳,向父皇求情,将皇姐许配给长孙兄,父皇已经答应了。”

    “什么?真的吗?”长孙冲和安宁异口同声地问道。

    李承乾点点头,笑道:“父皇已经答应了,六弟可以作证。你们说,该不该敬酒啊?”

    安宁给李承乾倒上了酒,拉着长孙冲一起向李承乾跪下,说道:“谢太子哥哥成全!”

    说着二人流出了惊喜的眼泪。

    李承乾将他们扶起,说道:“祝贺你们!”

    众人一起向他们表示祝贺。

    李承乾由衷地说道:“其实,你们最应该感谢的是六弟,还有咱们,都应该感谢六弟。”

    李笑道:“谢什么,自家人,客气什么,喝酒吧。今天,就一个题目,恭喜长孙兄和皇姐心想事成。”

    八人团伙情绪高涨,热闹非凡。

    李十分享受这种气氛。

    第二天早上,梁王府。

    采纱伺候李吃完早饭,帮助他准备好出门的衣服和其它要带的东西,呆在他的身边,欲言又止,最后摇摇头,咬着嘴唇,转身要走。

    这一切,被正在照镜子的李看个正着。他叫住了采纱,问道:“等一下,采纱,你有话要说?”

    采纱脸红了,嗫喏着说道:“您先上班去吧,等您回来再说吧?”

    李说道:“你有话就说,别让我惦记。”

    采纱说道:“王爷,奴婢说了,您可不要生气。”

    “我不会生气的,你就说吧。”李笑着说道。

    采纱忽然跪在了地上,说道:“王爷,奴婢想上学。您放心,奴婢不会耽误伺候您的。”

    “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李上前握住她温软白皙的小手,将她拉了起来。

    他说道:“好呀,想上学,好事儿呀。这样吧,从今天起,你就跟着我去学校,先跟着在学校里帮忙,接触一下学业。这一期你是跟不上了,等下一期招生,就跟着上吧。”

    采纱激动地说道:“王爷,是真的吗?”她说着,眼圈都红了。

    采纱是奴隶出身,自小卖身到梁王府里的。她是贱籍,没有任何地位,主人就是打杀了她,官府罚点钱就可以免除处罚。上学绝对是一种奢望,采纱是因为跟着李时间长了,感情亲厚,才试探着提了一句。

    采纱十分激动,不仅眼圈红了,小脸也红了起来。

    李有些诧异,心道:“采纱被王爷我感动了,眼圈红了,很正常。可是,脸红是怎么回事儿?”

    他正在纳闷,采纱红着脸微微嗔道:“王爷。”接着小手微微抽动了一下。李这才发现,采纱的小手,还握在自己的手里。

    他心中一乐,故意微微用力握了一下,才放开了她的手。这下采纱的脖子都红了。她低下了头,说道:“王爷,您该出门了。奴婢去叫人备车。”说着,匆匆地走了出去。

    李哈哈一笑,心情愉悦,就唱了起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门外的典军杨康,听到了王爷唱歌,就知道他心情很好,他也跟着高兴。

    自从去年王爷被罚跪在皇宫门口,昏过去以后,王爷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得。从一个祸害一下子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小郎君。

    王爷不仅英明神武,干出来的大事,令梁王府里的人扬眉吐气,倍感荣耀。而且,王爷对待府里的官员和下人,都十分亲切和关照。府里待遇提高了很多,其他勋贵府上的官员和下人,都很羡慕他们。

    杨康原来是正八品武官,在他这个位置上,这就是最高的品级了。李给他安排了一个研究所卫队副官的头衔,品级就提升到了正七品。

    李来到了研究所,刚下马车,就看见门口停着好几辆马车,一看标志,就知道是勋贵们的马车。他有些纳闷,不知道是哪些大人物光临他这个小庙来了。

    自从种植基地的事情公开化了以后,黄琪就没有必要到种植基地去了,他开始真正履行起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的职责了。得到了李到来的消息,他就迎了出来,告诉了李事情的原委。

    原来,经过了新品种粮食的事件,研究所从人们的怀疑中,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很多人开始盼着可以进入研究所工作了。今天来的大员们,都是为自己的子孙或亲戚来说情的。

    李走进研究所的会客厅,里面的几位大臣都站了起来,向他行礼。

    来人都是朝廷重臣,第一位是申国公高士廉,这位爷是长孙无忌的舅舅,李世民的核心心腹之一,现任太子太傅。他是替自己的一个孙子,一个外孙来说情的。

    第二位是褒国公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他是替自己的小儿子来说情的。

    第三位是李渊之婿、平阳公主的驸马谯国公柴绍。他是替自己的外甥来说情的。

    这三位都是李世民的铁杆心腹,都是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的老臣。而且都是凌烟阁功臣榜排名靠前的人物。

    凌烟阁是原本是大唐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阁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从此,登凌烟阁成为封侯拜将的同义词。

    这三位国公爷是结伴来的,他们事先已经通过高士廉,找过了太子李承乾。李承乾让他们直接找李报名。

    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答应了他们推荐的人,参加第二期工业学校的学习。

    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接待了大批勋贵官员,接受的报名人数多达230人之多。

    这些人的报名有着各种目的,有些人是要借机巴结太子的,有些人是为自己子女找出路的。学习工业,虽然说起来地位不高,但是,按照目前工业城发展的趋势,未来必定会扩大,工业学校的学生安排个实际的官职,应该没有问题。

    安排好这些学生,这些学生的家长大部分都会对太子表示感谢,从而成为太子的支持者。

    太子李承乾十分高兴。然而,有人就不高兴了。

第六十九章 尿不到一个壶里

    蜀王李恪终于发现,自己的三害弟弟越发的厉害,在他的辅佐下,太子李承乾的势力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工业城和工业学校的发展,会给李承乾培养出大批的支持者。

    中书侍郎岑文本多次提醒过他,要搞好和李的关系。可是,他就是拗不过劲儿来。他从小都瞧不起他这位弟弟,虽然觉得他现在进步了,可是骨子里仍然鄙视他。

    然而,就是这位在他眼中不堪的弟弟,一次次挫败了他针对太子的攻击,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太子的声望。

    蜀王府长史、小诸葛权万纪深深了解自己的这位主子,他用一句话打动了李恪。他说道:“殿下,成大事不拘小节,帝王胸怀可包容天下万物。梁王是您的亲弟弟,他要是帮助别人,会让人产生误解,有损您的威望。”

    他的话,前面的是在拍马屁,后面的话是在暗示:您的弟弟都不支持您,会让别人看笑话的。

    李恪愤怒不已,他认为自己是帝王种子,所有人都应该对他崇敬。李的行为就是在打他的脸,他第一感觉就不是如何得到李的帮助,而是报复李和他作对的行为。

    岑文本和杨妃探讨了半天,决定安排李恪和李单独谈一次话,谈话之前,杨妃再三叮嘱李恪,要善待李,好好说话,争取得到他的支持。

    这天,李接到杨妃的召见,来到了她居住的承晖殿。在她的寝殿里,杨妃娘娘把哥两个叫到了一起,说道:“恪儿,儿,你们是亲哥俩,要互相帮助,你们好好谈谈。”

    说着,走进了寝殿的里间,和早已经在里面的岑文本一起,偷听他们的谈话。

    兄弟两个互相都看着不顺眼,一时间无话可说。

    过了一会儿,李恪想起今天的目的,打破了沉默,他说道:“二弟。”

    李嬉笑着问道:“怎么,有事儿吗?”

    李恪看到他那副嬉皮笑脸的样子,火就不打一处来。他强忍住火气,说道:“二弟,母妃让咱们谈谈,说咱们是亲兄弟,要互相扶持,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和我作对?”

    他这句话一说,杨妃和岑文本对视一眼,心道:“完了。”不禁同时摇了摇头。

    果然,李不屑地说道:“你要脸不要,我哪一次针对你了,不都是你找我的碴儿?!你找御史一次次弹劾我,你以为我不知道,那几个御史都是你养的狗!”

    李恪也火了,他说道:“你明明知道我和李承乾不对付,为什么一次次帮助他?你就是在和我做对。”

    李说道:“我乐意,你管的着吗?我就是要帮助太子,怎么啦?谁反对太子,我就跟他没完!”

    “你”,李恪被激怒了,站了起来,他手指着李说道:“你要和我为敌吗?”

    李也站了起来,瞪着李恪说道:“把你的爪子拿开,想打架,咱们出去。不把你打趴下,我就白叫三害了!”

    杨妃一看,只好出来了,她呵斥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这像是亲兄弟吗?”

    李恪说道:“母妃,您都听见了,他执意要和儿臣作对。”

    李说道:“和你作对,你也配?!”

    “你,咱们出去。”李恪怒道。

    “出去就出去,我还怕你不成!”李说道。

    杨妃也怒了,她呵斥道:“都给我闭嘴!恪儿,你先走吧。”

    李恪向杨妃行了个礼,说道:“儿臣告退。”然后,瞪了李一眼,走了出去。

    杨妃心里难过,忽然哭了起来,她说道:“你们兄弟就不能让我省心吗?”

    李不知道说什么好,就默默地陪着她。

    过了一会儿,杨妃止住了哭泣,接过李递来的手帕,擦干了眼泪,说道:“儿,你干嘛要跟你哥哥作对呢?”

    李说道:“母妃,儿臣有些话,要跟您好好说说。”说到这里,他站起来到门口看看,吩咐道:“所有的人,都远离这里,违者格杀勿论!”

    在附近的侍女和太监们都吓得远远离开了。

    等他回来坐下,杨妃好奇地问道:“儿,你这是做什么?”

    李正经地说道:“母妃,儿臣要和您好好谈谈。”

    杨妃说道:“你说吧。”

    李说道:“母妃,儿臣明白您的心思,在这个皇宫里,咱们一家人是最亲近的,这个儿臣很明白。不是儿臣在和李恪作对,而是在帮助他。”

    杨妃不满地说道:“有你这样帮他的吗?”

    李说道:“您听儿臣慢慢说。李恪虽然聪明,却心胸狭窄,不是能够成大事的人。他想做的事,只能把咱们一家拖进深渊。”

    杨妃惊异地问道:“他要做什么事,你别胡说?”

    李说道:“他要做的事情,就差写在脸上了。全大唐人都看出来了,您说,他能够成事吗?

    不是我说他,从小,您都不知道,他在外面和别人打架,都是我帮助他。我要是受了欺负,他可是一次都没有帮助我。这就是我和李旦、杜荷结伙的原因。我们三个互相扶持,比起李恪来说,要亲近的多。”

    杨妃听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的小儿子很可怜,他经历了那么多事儿,都是靠着他自己和他的小伙伴应付的。她一阵心疼,说道:“儿,委屈你了。”

    李心里一阵委屈,一阵感动,他哭了。

    杨妃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勾起了她很多往事,她想起了宠爱她的父皇(隋炀帝杨广),想起了慈爱的母后,想起了她在宫中所受的种种委屈。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起来。

    母子俩抱头痛哭,哭了个稀里哗啦。

    躲在里间的岑文本从小就暗恋杨妃,听到心目中的女神这样伤心,也是一阵难过。

    良久,母子二人才止住了哭泣。

    李说道:“母妃,您是我最亲近的人,为了您,我什么都愿意去做,哪怕是去死,儿臣也心甘情愿。

    可是,李恪心胸狭窄,不适合争位。他要是上去了,恐怕连儿臣也容不下。朝堂上必定血流成河。

    而且,他的个性,现在就有很多人反对,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与他为敌。

    儿臣反对他的最重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个。”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望着杨妃。接下来的话,有些伤人,他考虑是否继续往下说。

第七十章 岑文本的主意

    杨妃说道:“你接着说。”

    李说道:“母妃,儿臣没有冒犯您的意思。李恪最大的障碍,就是您高贵的血统。我外公是前隋朝的皇帝,大唐是在推翻前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李恪要想上位,必然会遭到大部分大臣们的反对,尤其是那些武将们,他们都是踩着前隋朝官员、将士的尸骸爬上来的,他们会让李恪上位吗?”

    杨妃有些惊呆了,她想不到,自己的整天胡闹的儿子,竟然有如此的眼光。

    躲在里间的中书侍郎岑文本也很吃惊,他开始专注地听下去。

    李接着说道:“父皇是次子,他夺得了天下,死了多少人?李恪要是能够上位,李泰、李治、李佑、还有众多皇子,他们怎么想?他们也会认为,老三能够上位,那么他们也能。

    即使他们没有想法,他们身边的人也会推着他们往前走,大唐又会死多少人?

    就算是儿臣不是圣人,不在乎百姓和百官的死活,可是这么争斗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谁又敢保证,李恪就一定能够上位,上位后又一定能够站住脚?到时候,您的安全谁来保障?”

    李的每一句问话,都令杨妃和在里间偷听的岑文本心惊肉跳!

    李继续说道:“母妃,太子李承乾和李恪比起来,他的才干、气魄、智谋都不如,但是,他是长子,他有法定的继承权。他要是顺利即位,其他皇子也就没有了争斗的理由,也没有了不平衡的心理,就会减少很多纷争。

    父皇是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一定会创造一个安定繁荣的大唐,他的继位者不需要太多的才智,只要能够守成就行了。

    李承乾虽然才智不足,然而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仁孝,心地善良,从安宁皇姐的事情,儿臣就看出来了。李承乾要是能够顺利上位,对于其他所有皇子,他都能够包容,大唐权利的交替,就可以顺利平稳的进行,您和儿臣都能够有个安稳的日子。”

    李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有点口渴,就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咕咚”一声咽了下去。

    杨妃望着眼前这个14岁的儿子,越发地感到惊异。这番话,要是岑文本说出来,她还能够接受,可是,如此透彻的分析,竟然是一个毛孩子说出来的。

    她脸色变幻不定,心中在寻思着什么,半天不说话。

    岑文本听到这里,心中的惊骇不下于杨妃。他在想,究竟李的师父是谁?竟然能够教出这样的弟子。看来,李恪的争夺皇储的道路上,又多了一块坚硬的绊脚石。

    杨妃想了半天,问道:“你哥哥争夺储君的位置,李承乾一定知道,他要是最后上去了,你哥哥怎么办?”

    李自信地说道:“母妃,哥哥只要是不公开谋反,儿臣定会保全哥哥的。请您放心。”

    杨妃说道:“好吧,儿,你先回去吧,容母妃想想。”

    李告辞走后,岑文本走了出来。杨妃问道:“岑大人,你怎么看?”

    岑文本说道:“梁王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要是按照他的说法,太子李承乾顺利上位,的确可以减少不少的朝廷纷争。

    不过,蜀王即使不再争位,魏王和其他的皇子也会争位的,太子未必就能够顺利即位。

    臣的意见,蜀王继续争取,梁王愿意去保太子,就让他去,这样,无论是蜀王获胜,还是太子获胜,他们都会保全您的地位。这也不失为一个双保险的办法。”

    杨妃点头说道:“还是你考虑得对,不过,你要设法不让他们兄弟争斗得太过了,一定要保证他们兄弟的安全。”

    “娘娘放心,臣一定会尽力的。”岑文本说道。

    李从母妃那里出来,因为吐露了心事,觉得很畅快。他觉得母妃一定会采纳他的意见,阻止李恪继续冒险。

    他还是太年轻了,他不曾想到,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

    回到了研究所里,李一面继续给学生们讲课。一面布置李旦,在工业城的东面,修建新的学校,为扩大招生规模做准备。

    从六月上旬开始,由吏部牵头,各道、州、县,都派出了大批的主管农业的官员,到粮食种植基地学习新的种植经验,领取粮食种子。

    研究所农业上的事情,现在主要是黄琪来负责的,杜荷配合他的工作。李偶尔也会前去指导一下。

    六月下旬,关中地区的雨水也多了起来。这天,李从种植基地回来,天上下着中雨,马车时走时停。他探出头去,向外望望。这才发现,发现官道泥泞不堪。

    他坐在马车里还好,杨康等人骑着马,在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别提多狼狈了。

    马车进了长安城,李特地从马车上下来,发现长安城里的路面也是肮脏不堪,到处积水。他早就有改善道路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来。这回,他下决心研制出水泥来。

    李跟太子李承乾请了假,准备到骊山去看看,找一处建造水泥厂的地方。

    听说李要出门了,李凝儿也要跟着去,李旦和杜荷也想去,可惜,他们一个管工业城,一个管种植基地,身负重任,走不开。

    最后,李决定带着程处默、李凝儿、采纱和杨康等人,工部将作监也派出了一位少卿(从四品下)王挺,和工部的几位八、九品的小官,一起前往骊山。

    这天早上8点半,天气晴朗。

    梁王府大门口,停着一溜马车。

    最前面的是李的马车,这辆马车十分宽大,里面完全是按照现代房车的布局设计的,真皮沙发、茶几、折叠床,储物柜子,还有自制的冰箱等等,舒服,奢华。

    这辆马车由三匹马拉着,车轮是大唐独一无二的橡胶轮胎。这副轮胎的外皮是李淘宝来的,轮毂是让工部的工匠做的。就连李世民听说了都很羡慕。

    原本李想多淘宝来一些轮胎,后来他发现,这事儿容易得罪人。给皇上弄了吧,皇后有意见,给了皇后,嫔妃和太子有意见,给了谁,都会有人有意见,干脆他就只给自己弄了一副,那叫一个舒服。

    李凝儿坐过他的马车,这次出门,她就不坐自己的马车,钻进了李的车厢,赖着不下来。好在里面足够宽敞,有个小丫头做个伴,也不寂寞,李也就由着他。

    典军杨康在前面开路,车队出发了。

    就在这时,传来了一阵马蹄声,有人高声喊道:“梁王殿下,皇上有旨,宣你进宫。”

第七十一章 燃眉之急

    李平时不用上朝,这是他用功劳换来的恩典。他听到喊声,就知道朝廷上发生了紧急事件,不然,不会叫他这个未成年的王爷的。他钻出了马车。

    来人是中书省(办公厅)的一位给事中(5品文官),他说道:“殿下,皇上宣您马上参加朝会。”

    李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给事中说道:“朝廷没有粮食了。”

    李不解地问道:“夏粮不是刚刚下来吗?怎么就没有了粮食?”

    给事中说道:“去年粮食欠收,关中一带粮食紧缺,今年的粮食下来了,要补充当地各县的基本储备,收上来的粮食很少,户部库房里存粮基本上要从河东和扬州调运。

    十六卫军、禁军等京城驻军的粮食已经发放下去了。户部的仓库空了。

    陇右道、关内道驻军已经派人来到了长安,等着运粮。偏偏这个时候,永通渠大面积崩塌,水位上不来,粮食运不过来。陆路运输至少15天运不过来。

    皇上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商量对策,特地提到要您参加。”

    李问道:“一共缺多少粮食?”

    给事中说道:“50万石(担)。”

    李问道:“好吧,你先回去,我一会儿就到。”

    李叫上杨康,回到府里,从他卧室里面取出了一些东西,装在一共箱子里,让杨康抱着,来到了马车旁边。他说道:“你们先散了吧,什么时候出发,本王再通知你们。”

    说完,上了马车离开了。

    李凝儿十分扫兴,撅着小嘴也回家去了。

    太仓(户部粮仓)门口,一群顶盔掼甲的边防军运粮官兵,围着太仓的仓曹吵吵嚷嚷的,闻讯赶来的户部侍郎方斌一辆无奈,低声下气地陪着笑脸。

    一个将军说道:“他娘的,你们在后方吃香的喝辣的,老子们在前线拼死拼活的,饭都不让吃饱。知不知道,大通军已经饿死了上百人了。告诉你,今天再不给我们粮食,老子就砸了你们这狗窝!”

    “对,砸了它!”一群官兵们鼓噪着。

    户部侍郎方斌一面继续陪着笑脸应付,一面示意手下赶紧去报信。

    太极殿朝堂上。

    军方将领们吵吵嚷嚷的,文官们议论纷纷,乱作一团。李世民皱着眉头在想办法。

    李世民很头疼,他是将军出身,能够体谅军方的苦处。尤其是北方边境不稳,军心稳定是第一位的。尽管今年粮食丰收了,新品种粮食也开始推广了,可是,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眼前的近渴!

    其实,长安附近并不是没有粮食,商人巨贾手里有,长安附近有封地的勋贵们手里有。问题是,那是人家的,你不能硬抢吧?

    李世民已经下令户部,高价购买粮食,然而,这些家伙大部分都是为富不仁的货色,看到市面上粮食紧缺,就更不向外抛售了,等着卖个更高的价钱。

    户部目前资金倒是不紧张,可是购买粮食的价格,也不能提得很高,那样的话,长安城百万百姓也得按照这个价格购买,那就天下大乱了。

    李世民已经私下里做了工作,希望勋贵们带头低价售粮,可是没有人愿意响应。

    这是件得罪人的事情,谁先带头捐粮,或者低价售粮,都会得罪其他的大户。没有人傻到了去做既赔钱,又得罪人的事情。

    李世民望着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魏王李泰,希望他们能够为他分忧,结果,这三个家伙,眼观鼻鼻观心,没人出头。

    魏征是个不怕死的,他说道:“朝廷面临危局,豪强、商贾手中有粮,他们平时受到朝廷庇护,现在朝廷有难,他们却不思报效国家。臣建议,强行摊派。”

    李世民不能这么干,这些豪强商贾,和大殿上这些大臣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很多人,就站在这个大殿上。

    魏征的建议是个应急之法,然而于理不合。人家有粮,是人家自己的,凭什么要捐献或者低价出售呢?朝廷要是这么干,今后就没有人跟你玩儿了。这些人要是有意见,闹将起来,比起边防军还要厉害。

    李世民想了想,只好又玩老一套,自己大出血,然后,让群臣感动,共度难关。

    他说道:“边防军的将士们很苦,朕即使吃糠咽菜,也不能让他们饿肚子,这样吧,内务府把皇宫的粮食捐出一半,送到太仓,让边关的将士们运走。”

    “皇上。”大殿上跪倒了一大片,大家又被感动哭了。

    可是,大家感动归感动,却没有人带头认捐。这也怪不得大家,这件事不是别的军国大事,让他们上阵拼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这件事不同,这可是从别人的腰包里往外掏钱!谁先带头支持李世民,固然可以得到皇上的赏识,但是却会得罪大部分人。皇上不可能天天照拂着你,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就在这时,户部派人来了。仓曹哭喊着说道:“皇上,陇右道和关内道的边军将领们,因为领不到粮食,正在太仓闹事儿呢!他们说,边防军已经饿死了上百人了,再领不到粮食,他们就把太仓给拆了!”

    右卫大将军侯君集喝道:“还反了他们了,这些兔崽子!皇上,让臣去太仓吧,看我不抽死他们。”他说这话,表面上看来是在斥责闹事官兵,实际上是在保全他们。在太仓闹事,朝廷追究起来,罪过就大了。

    长孙无忌急忙说道:“侯将军,不可。此时不宜将矛盾激化。”

    太子李承乾脑子一热,站了出来。

    蜀王李恪、魏王李泰等人心里一阵高兴,他们都是人精,绝不会和太子李承乾抢这个功劳。他们知道,李承乾能够解决粮食的事情,可是,他会把勋贵大员们得罪光了的。

    李承乾看到父皇难受,心中不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