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兵临天下-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玠就在曹仁身后,曹仁却没有问他,这让毛玠心中着实羞愧,这次他谨慎又谨慎,还是上了恶当,他也想进一言,但心中的羞愧使他忍住了。

    乐进想了想道:“不如派一名斥候去新野,假如新野未失,可命李能放弃新野去宛城,如果新野已失,那也没有办法了,属下的意思是说,不要管新野了,直接撤往宛城。”

    方案虽然不错,但曹仁还是有些犹豫,他在担心曹洪和李典,万一他们突围而出,逃去新野,却没有人接应,被二次伏击,恐怕性命就难保了。

    正犹豫时,前面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发生什么事了?”曹仁怒喝道。

    一名亲兵上前禀报,“大将军,李能派来了报信兵,失血过多,快不行了。”

    曹仁精神一振,连忙催马上前,只见一名士兵趴在马背上,身上全是鲜血,背上还插着两支箭,已经晕死过去。

    一名亲兵将一只军符和一封沾满血的信递上,“这是在他怀中找到的。”

    曹仁接过看了看,军符正是他给李能的半只雄鸡军符,信也是李能所写,曹仁打开信凑近火把看了一遍,是李能的求救信,两千江夏骑兵冒充曹军诈城被识破,现在攻城正急,恳求曹仁火速救援。”

    这时,军医已经将送信人救醒,他声音低微道:“新野兵力不足,求大将军速救!”

    说完,他又一次晕死过去,旁边毛玠终于忍不住道:“大将军,万一江夏军攻打新野是诱兵之计,却在那边设了埋伏,我军就危险了,毕竟今晚樊城之军还未出现,属下很担心。”

    乐进也劝道:“大将军,骑兵训练不易,极其宝贵,这三千骑兵已是整个骑兵的一半,若被袭击,损失惨重,那可是一百个李能也换不来,大将军还是放弃新野回宛城吧!让李能自己突围。”

    曹仁左右为难,作为一员大将,乐进立场并没有错,但作为主帅却不行,不到万不得已,他曹仁不能放弃任何一支军队,既然李能已经派人求援,他不能因为害怕被伏击而丢弃部下不救,那样,他也无法向丞相交代。”

    曹仁最终叹了口气,“不能丢下新野!”

    乐进沉默片刻抱拳道:“既然如此,属下率本部骑兵去救新野,请大将军带骑兵主力回宛城。”

    曹仁见他态度坚决,想到自己对他的重责,曹仁心中有些歉然,拍了拍乐进肩膀道:“尽力而为便可,我不会责怪你,自己保重。”

    乐进紧咬嘴唇,调转马头对自己的曲部一挥手,“跟我来!”

    五百骑兵跟着乐进向新野方向疾奔而去,曹仁望着他的队伍走远,低低叹息道:“但愿他平安无事。”

    曹仁振奋起精神,用靴刺一夹战马,催马向北奔跑,两千五百骑兵从南阳大道奔宛城而去从河口镇到新野城并不远,只有三十里,尽管官道上泥泞遍布,行路艰难,但乐进还是在天亮前赶到了新野城。

    离新野城还有五里,已经可以远远看见县城黑黝黝的城墙,曹军骑兵缓缓停下,乐进下令士兵就地休息,又命几名探子前去打探消息。

    从昨晚中午出发,到晚上埋伏,又经过一夜的奔逃,曹军骑兵早已筋疲力尽,尽管两边草地上十分潮湿,到处是积水,疲惫不堪的士兵们还是纷纷躺下。

    有人一躺下便酣然入睡,有的人在吃干粮,战马也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在积水洼中饮水。

    乐进吃了一点东西,他心中有些不安,便跳到一块大石上向四周张望,这里正好是一处平缓的凹地,两边是低缓的山坡,遍布浓密的树林,最近的一片树林离他们不到七十步。

    虽然官道上没有军队走过的痕迹,但乐进还是很担心敌军从小路包抄过来,他心里很清楚,这里的平静中蕴藏着极大的危险。

    乐进心中焦急起来,又调头向新野城方向望去,他只希望几名探子赶紧回来,如果真在攻城,他也只能看情况援助,必须保证所有骑兵的安全,如果县城已沦陷,他将立即南撤。

    就在这时,左边树林内忽然一片惊鸟飞腾,乐进猛地回头,盯着树林,他的探子禀报,树林没有伏兵,也没有人迹,怎么会宿鸟惊飞?

    天还没有完全亮,树林笼罩在一片灰麻麻的薄雾之中,乐进似乎看见了树林里有人影闪动,他大惊失色,急声大喊:“快起来,离开这里!”

    曹军士兵吓得纷纷跳起,就在这时,两边树林里传来一阵梆子声,密集的箭矢铺天盖地射来,曹军士兵躲闪不及,惨叫着被射倒大片,战马也纷纷中箭倒地,曹军骑兵一阵大乱。

    乐进侥幸逃过第一轮箭雨,他飞身上马,也顾不上再等其他士兵,大喊一声,“跟我走!”

    他猛抽一鞭战马,向南逃进,百余名士兵跟着他疾奔,就在这时,树林里杀出了数千伏兵,喊杀声震天,前面官道上也迎面杀来两千骑兵,长矛挥舞,杀气腾腾,截断了曹军南逃之路。

    乐进惊得勒住战马,又调头向北奔逃,这时一员身材魁梧的江夏军大将已从树林中骑马冲出,此大将银盔铁甲,马上横挎双戟,正是甘宁,他手执弓箭,找到了为首敌将。

    甘宁从肩后抽出一支箭,张弓搭箭,盯住了正在奔逃的乐进,猛地拉开了弓,弓如满月,弦一松,一支狼牙箭闪电般地射向乐进,乐进刚奔出二十步,这支箭瞬间便射到,箭力异常强劲。

    这时,乐进忽然听到身后风声,他急闪身,但已经晚了,‘噗!’一箭射穿了他的后颈,箭尖从咽喉透出,乐进闷叫一声,伸手捂住咽喉,眼前一黑,翻身落马。

    。。。。。。。。。

    在刘表病逝数日后,一场偷袭与反偷袭的战争在汉水以北爆发,曹军一万军队偷袭邓塞堡,最终落入江夏军和文聘军队的陷阱,遭遇了樊城战役打响以来的第二次惨败。

    这次战役不仅被俘六千余人,新野城失守,更重要是,曹洪和李典两名重量级大将被俘,曹操的心腹爱将乐进也死在甘宁箭下。

    这对曹军而言,是一次极其沉重打击,而对江夏军乃至整个荆州,都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大捷。

    天刚亮,数名报信骑兵飞奔进了襄阳城,一路高喊:“江北大捷,曹军被击溃,璟公子活捉曹洪李典!”

    樊城大捷的消息仿佛长了翅膀一般,在半个时辰内便传遍了襄阳城,襄阳城沸腾了。

    尽管此时还是在州牧去世的服丧期间,但人们按耐不住内心的狂喜,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燃烧爆竹欢庆胜利,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欢庆的民众,连守城的士兵们也欢呼起来,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州衙内,蔡瑁、蒯越、邓义、庞季、李圭以及刚刚接任别驾之职的韩嵩等十几名高官在紧急商议对策。

    尽管刘琮是继任州牧,但他没有出席这次高官聚会,也没有人希望他出现,蔡瑁等人自然把他视为傀儡,就连邓义、庞季等非蔡瑁派系也极为厌恶这个无用的阉人,眼不见为净。

    “大家说说怎么办吧!”

    蔡瑁有些无精打采地问道,他刚刚接到刘璟和文聘派人送来的文书,要求拜祭州牧灵柩,按照汉制,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今天是第四日,对方要求明天拜祭。

    蔡瑁在考虑要不要让他们进城,这次樊城大捷,刘璟的威望无以复加的提高,使蔡瑁也不敢有趁机加害他的念头,他只想着如何拒绝刘璟进城。

    这时,蒯越接口道:“璟公子毕竟是先州牧之侄,不准他拜祭灵柩,有碍人伦,会引起襄阳军民不满,不如让他们拜祭灵柩,若军师不放心,可以限制他的军队入城。”

    蒯越的提议得到了众人一致赞同,事实上,蔡瑁召集这次商议,他也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拒绝刘璟拜祭刘表灵柩,不过他考虑的是,是否让刘璟和文聘一并参拜新任荆州牧。

    想到这,蔡瑁又缓缓道:“既然大家都同意他拜祭先州牧灵柩,我也只能赞同,但作为荆州之臣,我认为他应该一并拜见新州牧,以尽臣属之义,希望大家能支持我的建议。”

    蔡瑁又看了一眼邓义,冷冷问道:“邓治中以为呢?”

第277章 民心所向

    虽然蔡瑁并不知邓义已经暗中效忠了刘璟,但从派系划分,邓义显然不是效忠于他,也不是蒯越那种联盟关系,邓义的态度不明,蔡瑁便推断他要么是效忠刘琦,要么就是偏向刘璟。

    正是这样,蔡瑁对邓义也自然有一种不满,甚至是敌视,也幸亏邓义不知道那个秘密,否则他也会和刘先一个下场,此时他问邓义,其实也是一种试探,蔡瑁想知道,邓义到底是不是刘璟之人。

    对于蔡瑁的冷淡,邓义早已习以为常,他微微笑道:“参拜新任太守,只要大家都赞成,我也不会反对,不过我觉得一些细节需要考虑,比如允许刘璟带多少军队入城?几时入城?这些细节都要定下来,我们才能从容安排。”

    邓义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却让蔡瑁狐疑不定,他根本无法从提议中揣摸邓义的态度偏向,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明确下来。

    蔡瑁沉吟片刻道:“我们可以给刘璟和文聘一个安全保证,但不能超过五百人入城,时间就定在明日上午辰时正。”

    。。。。。。。。。

    会议散去,在离商议处不远的一个小客堂内,蔡瑁和他的几名心腹在继续商议一些细节问题,包括李圭和蔡和、蔡中、张允。

    李圭微微叹息道:“其实我本想提议让刘璟今晚入城,也不会拜见州牧,直接拜祭先主后便可以离去,这样不会有什么影响,军师可曾考虑到民众的欢迎?”

    李圭是襄阳太守,比较多地考虑**,其实他猜到刘璟进城拜祭刘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但已经定下来,他就不敢多说,只能含糊地提醒蔡瑁。

    蔡瑁一怔,这才有点反应过来,刘璟明天上午进城,必然会受到民众的空前欢迎,他不由狠狠瞪了李圭一眼,意思是刚才为何不说,这时,蔡和在一旁道:“其实晚上进城反而危险,我们要防备刘璟趁机夺取襄阳,所以晚上进城绝对不行,军师提出白天进城,是明智之举,至于担心李太守担心民众拥戴,其实很简单,我们以安全为由禁止民众上街,这样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蔡瑁点了点头,这个蔡和确实比蔡中聪明,至少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不像蔡中那般鲁莽而凶残,尽给自己闯祸。

    “就这么决定!”

    蔡瑁对蔡和道:“你可率一万军在全城戒严,不准民众上街欢迎。”

    “军师放心,我必将全力以赴!”

    。。。。。。。。

    就在蔡瑁极其党羽商议次日对策之时,在襄阳城北的邓府内,邓义将几名心腹家人叫到他的书房,对几人交代道:“明日上午辰时,璟公子将要进城拜祭先主,你们几人可分头在城中各处宣扬,让家家户户都知晓明日璟公子入城之事。”

    一名老家人道:“老爷,这种事情城内专门有人在做,可以委托给他们宣传,效果会更好。”

    邓义点点头,“这件事你们几个商量一下吧!需要多少钱尽管去账房支取,另外要做得隐秘一点,不能让对方知道是我邓义所为。”

    “老爷放心吧!我们会考虑周全。”

    “去吧!现在就开始了。”

    几名家人行一礼,分别退了下去,邓义沉思片刻,随即又写了一封信,命人出城给刘璟送去。

    。。。。。。。。

    樊城也同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城内不时传来爆竹的炸响声,很多因为丧事而关闭的酒馆也纷纷开张卖酒,让民众们喝酒庆祝胜利。

    码头上,准备过江的民众人山人海,排成长队,江中一艘艘渡船如过江之鲫,往来穿梭,从曹军手中缴获的二百余艘渡船又重新投入使用,渡船还给了它们的原主人,被焚毁的船只也由江夏军一并偿付。

    江边,刘璟正在视察渡口的情况,战争结束,樊城和新野自然由江夏军控制,不会再还给襄阳,不过徐庶却另有想法。

    “太守,其实樊城和新野也并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曹军南下,樊城和新野首当其冲,我们实际上是在给襄阳当守门人,但它们但对襄阳却很重要,我觉得倒不如把这两座城还给襄阳,换取一些更有用的军资。”

    刘璟看了徐庶一眼,笑问道:“我现在的军资可不少,元直觉得襄阳还有什么老底?”

    徐庶微微一笑道:“我听说在襄阳外仓库内储藏有一批造船的木料,都是经过多年风干而成,粗壮的木头足有十几万根,用它们可以造出上千艘战船,如果用江北之地把这些木头换走,那么襄阳在三年内无法造出大型战船,就算曹军南下,也没有了渡江之船,太守以为呢?”

    刘璟点点头,他知道造大船不能用新木头,木料至少要风干三年,否则容易变形,徐庶的提醒确实有必要,这些木头留在襄阳,最后都是资助曹军。

    至于徐庶提出把江北的樊城和新野还给襄阳,其实刘璟也考虑过,襄阳只有三万军队,一旦他们得了江北之地,必然会分兵驻守,这样会减少对江夏的防御之军,倒不是坏事。

    刘璟沉吟一下笑道:“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你可去找蒯越,虽然他已不支持我,但毕竟情意还在,相信他会尽力促成此事,另外,我还可以答应一年之内不进攻襄阳。”

    徐庶明白刘璟的意思,曹军铁骑必将南下,现在攻打襄阳确实没有意义,便点了点头,“这件事属下会办好。”

    就在这时,刘璟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在叫他,一回头,去见是文聘骑马飞奔而至,在他身旁跟着一人,头戴峨冠,身着宽大儒袍,皮肤白净,年约四十余岁。

    徐庶认识此人,对刘璟小声道:“此人就是韩嵩。”

    刘璟心中暗忖,‘原来是他!’韩嵩最早官任荆州从事中郎将,是荆州权臣之一,在建安五年出使曹操后转为亲曹派,触怒了刘表,将他罢官下狱,一年后,蔡瑁替他求情才得以放出,一直赋闲在家,刘表死后,韩嵩在蔡瑁的推荐下再次复出,现接任刘先的别驾之职。

    韩嵩属于亲曹派,不过他不是蔡瑁党羽,而是和蒯越一样,和蔡瑁结盟,今天众人商议后,一致推选他来和刘璟交涉拜祭刘表之事。

    韩嵩和刘璟不熟,不过他和文聘的私交极好,他先找到了文聘,不料文聘坦率地告诉他,主公临终之言是让刘璟继位,别人不承认,但他文聘却承认,他已决定效忠刘璟,这让韩嵩既吃惊,但又无可奈何。

    文聘说的很清楚,他只是陪同刘璟入城,至于具体入城细节和他没有关系,只能找刘璟商议。

    战马奔至眼前,韩嵩翻身下马,呵呵笑着施礼道:“久闻璟公子大名,今天初次相见,公子果真是一表人才,名不虚传。

    刘璟也笑着拱手回一礼,“韩公过谦了,我也久闻韩公贤名,今日得见,刘璟三生有幸。”

    两人寒暄几句,韩嵩又和徐庶见了礼,刘璟一指不远处一艘大船笑道:“那是我的军船,我们不妨船上细谈。”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一行人快步向大船走去,上了船,众人在一间宽敞的船舱里坐下,又有士兵给他们上了茶,韩嵩捋须笑眯眯道:“璟公子在樊城大捷,让襄阳父老欢欣雀跃,让荆州军民扬眉吐气,消息传来,州衙上下也为之沸腾,韩嵩代表州牧和蔡军师向璟公子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说完,他挺直身体,向刘璟深深地行了一拜礼。

    “这是我份内之事,韩公不必多礼。”

    刘璟不提胜仗,淡淡一笑道:“韩公还是说一说明日之事吧!怎么安排?我想知道细节。”

    韩嵩又坐直身体道:“明日上午辰时正,璟公子随从不可超过五百人,我们将保证璟公子和文聘将军安全,另外州牧想见一见璟公子。”

    刘璟沉默片刻道:“见州牧之事明天再说吧!现在我还不能给你们明确的答复,至于拜祭伯父的安排,我可以同意!”

    。。。。。。。

    次日天渐渐大亮,时间已快到辰时,一百余艘江夏战船早已停在了襄阳城外的江面上,战船上满载着一万余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刀矛锋利,剑拔弩张,已完全做好了随时进攻的准备。

    在城门外列队站着五百精锐骑兵,所有骑兵都披甲戴盔,手执长矛,杀气腾腾,他们将陪同刘璟入城拜祭。

    蔡和站在城头上远远注视着汉水中的战船,又望向城下列队整齐的五百骑兵,他心中不由敲起小鼓,江夏军的这个架势让他感到紧张。

    虽然他能理解是为了保护刘璟的安全,但如果刘璟有心夺下襄阳城,这五百骑兵的战斗力必将十分惊人,城门一千守军绝不是他们的对手,再加上城外江中有上万江夏士兵接应,襄阳城将很难保住。

    蔡和沉思良久,取出了自己军牌,回头递给一名心腹道:“速去禀报军师,就说我还需要调四千弓弩手在北城防御,情况紧急,立刻就去。”

    士兵接过军牌,答应一声,立刻飞奔而去,就在这时,有军官低声喊道:“蔡将军,时辰到了!”

第278章 何以为州牧

    蔡和连忙向城外望去,只见从大船上下来三名骑马之人,为首之人正是刘璟,旁边是一早赶去陪同刘璟的别驾韩嵩,后面还跟着一人,却是文聘。

    众人缓缓上前,韩嵩奔到城门前高声喊道:“蔡将军,时辰已到,开城门吧!”

    蔡和一挥手,“开门!”

    襄阳北城门内外两座大门皆同时开启,吊桥放下,刘璟在五百骑兵的严密护卫下,缓缓向城内而去。

    襄阳城已经戒严,各个街头巷尾都有士兵把守,但随着刘璟率骑兵进入襄阳城,还是有无数民众从大街小巷奔了出来,拥挤在襄阳大道两侧。

    “璟公子来了!”

    有人指着远远而来的骑兵队大喊,两侧的民众顿时欢呼起来,欢声雷动,响彻全城。

    襄阳大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主道,中间是主道,一条宽三丈的平坦官道,两旁种有大树,而两边是侧道,又叫做民道,是普通民众的行走道路,而官道只能是士族及官员行走,连地位较低的小吏也不能在官道上行走,等级森严。

    刘璟在五百骑兵的护卫下,沿着官道缓缓而行,他面带笑容,不时两侧民众招手致意,在一片片欢呼声中,从各条街巷里跑出来的民众越来越多。

    汉末之民彪悍之风犹存,不太理会官家规矩,而且法不责众,有人冲出去了,后面就会有更多人冲过戒严士兵的阻拦,使蔡瑁颁发的戒严令压根没有什么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跑出家门,赶来襄阳大道迎接刘璟入城,最后连上万名戒严的士兵也跟着民众一起,跑上民道,一起欢呼雀跃。

    刘璟的骑兵只走到官道一半时,两侧民道上便挤满了前来欢迎的民众,密密麻麻,延绵十里,足足有二十余万人。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和激动,他们的感情最为淳朴,刘璟击溃了曹军,让他们免除家破人亡之灾,不会再像河口镇那样被曹军杀戮抢掠,他们从内心里感激刘璟。

    城内到处是敲锣打鼓,鼓声震天,锣声响亮,一群群孩子钻进了官道,跟着骑兵队伍奔跑,当刘璟从一片片人群身旁经过,立刻掀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欢迎璟公子回家!”

    “我们拥戴璟公子为荆州牧,让阉人滚下去!”

    “璟公子,留在襄阳吧!”

    。。。。。。。

    各种大喊声表达他们内心的期待、激动和兴奋,很多人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当刘璟队伍来到两条大道的交叉处,数十名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在地上,将荆州之土奉献给。

    刘璟心中激动万分,他翻身下马,上前扶起老者,接过他们手中的土罐。

    他随即登上一辆马车,对周围民众大喊:“各位乡亲父老,无论何时何地,我刘璟绝不会抛弃荆州的父老,愿率将士力保荆州平安!”

    刘璟的话语引来一片暴雨般的掌声,四周数万民众的情绪激动达到顶点。

    “州牧万岁!”

    几名大汉跳上大石,引导着四周民众振臂高呼,“万岁!”

    在所有人心中,他们的州牧就是璟公子,所有人都他们大喊起来,数万人的吼声响彻襄阳城,“州牧万岁!”

    “璟公子万岁!”

    此时所有人都忘记了,现在刘璟并不是荆州牧,他们也忘记了,此时还是刘表的服丧期间。

    。。。。。。。

    刘表的灵棚搭在州衙正堂之前,供军民和各地官员拜祭,四周插满了白幡和伞盖,铺天盖地,极为壮观。

    而灵柩就停在后面一座专门的帐篷里,已到初夏,天气渐热,帐篷里放满了从冰窖中取来的巨大冰块。

    尽管汉末佛教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但在上层社会已经有不少信佛之人,在刘表的灵棚内,便有二十名宝灵寺僧人替他超度。

    刘璟和文聘被迎进灵棚内拜祭,刘璟跪在刘表灵柩和灵位前磕头跪拜,心中默默念道:“虽然我们无伯侄之实,却有伯侄之缘,愿伯父上天之灵安息,愿伯父之灵护佑侄儿永保荆州。”

    一旁刘琮神情复杂地注视着刘璟,从前他因为蔡少妤而和刘璟为仇,但此时蔡少妤不过是沾在他衣襟上的一颗饭粒,他早已不放在心上,蔡家对他的操纵才是他心中之恨。

    他的内心深处甚至渴望刘璟能杀回襄阳,将蔡氏家族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他宁可不当这个傀儡州牧,而更愿意做一个养尊处优的琮公子。

    这时,刘璟三拜而起,对刘琮道:“伯父去世,望二哥能通报大哥前来拜祭,以尽父子人伦。”

    刘琮苦笑一声,他身不由己,哪有权力邀请长兄来襄阳,刘琮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刘璟看出了他的犹豫,又问道:“二哥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刘琮叹了口气,“父亲没有看错你,确实只有你才能保住荆州,我让父亲失望了。”

    这时,旁边文聘上前问道:“在州牧灵前,请琮公子说实话,州牧临终前可是让璟公子继承荆州牧?”

    刘琮神情羞惭万分,低下了头,他看了一眼父亲的灵位,默默地点了点头,文聘眼睛一瞪,刚要质问刘琮,刘璟却拍了拍文聘的肩膀,低声道:“今天什么都不要再说,让州牧安息吧!”

    文聘神情黯然,心中不由长长叹了口气。

    。。。。。。。。。。。。。。。

    在灵棚外,蔡瑁、蒯越、邓义等十几名高官正在耐心地等刘璟拜祭出来。

    按照他们的事先安排,下一个仪式应该是刘璟和文聘参拜新州牧,但这一点事先没有约定,还需要再和刘璟协商。

    此时蔡瑁的表情阴沉,他万万没有想到,襄城数十万军民竟然不顾他的戒严令跑来迎接刘璟,这无疑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更让他恼火的是,那一声声‘州牧万岁’,简直要让他恼羞成怒,他已经意识到刘璟进城的真正目的,他并不是要来拜祭什么伯父,分明就是借大胜的机会进襄阳来博取民心,增加他的声望。

    想到数十万民众对刘璟的拥戴,蔡瑁心中就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愤恨,同时也有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刘璟会不会真的有一天成为荆州之主?

    “军师,他出来了!”李圭在身后小声地打断了蔡瑁的思路。

    只见刘璟在刘琮的陪同下从灵棚出来,两人眼睛都是红红的,显然哭过,穿着也一样,穿着白色粗麻孝服,发髻上结有长带状的首绖,腰间也结着腰绖,他们不是长子,腰绖上只打一个结,若是长子,须打双结,可惜刘琦没有来。

    文聘没有出来,灵棚里还隐隐听见他的哭声。

    蔡瑁按耐住心中的恼火,脸上挂着悲伤之色,上前施礼,劝刘璟道:“人死不能复生,请璟公子节哀顺变。”

    刘璟点点头,叹了一口气,对蔡瑁和众人道:“辛苦蔡军师,也辛苦各位了,我还要去部署军队,防止曹军乘虚再杀入,伯父的出殡我就不能参加了,但我会在江夏设灵棚,为伯父守灵,也让江夏军民祭拜。”

    这时,蒯越走上来,目光复杂望着刘璟道:“公子事务繁多,襄阳之事就不用再管了,先主的后事我们会安排好,公子有什么军务就去吧!”

    蔡瑁脸色一变,事先商议好之事还没有做,怎么能让刘璟走,这个蒯越竟然在后面给自己捅刀子,他迅速瞥了一眼李圭,给了使个眼色。

    李圭会意,上前施礼道:“国不可一日无主,对荆州也是一样,璟公子或许还不知道,我们已经拥戴琮公子为新荆州牧,作为荆州臣子,璟公子为何不利用这次机会参拜新州牧,以定下主公名分呢?”

    刘璟淡淡道:“推选出新的州牧,作为臣下,我自然会参拜,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我和琮兄已经商定,等他正式即州牧位,我一定会来参拜。”

    蔡瑁愕然,有些沉不住气道:“什么叫正式即州牧位?我不太明白,我们已经正式拥戴琮公子继位,还有什么问题吗?”

    “不!不!不!”

    刘璟连连摆手,一本正经道:“现在还不是名正言顺,我们都是汉臣,荆州也是汉土,州牧的继承人自然应由天子决定,授予代天子牧州之符节,现在天子尚无诏书,我们这些下属哪有权力决定州牧归属?”

    停一下,刘璟又道:“蔡军师、李太守,我明白大家的急切,但国有国法,朝廷自有礼制,我们切不可行僭越之事,让先主蒙受不臣之骂名,我建议诸位立即上书朝廷,恳请天子封琮公子为州牧!”

    蔡瑁和所有官员都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这时,文聘从灵棚里走出来,跟在刘璟身后,刘璟对众人一拱手,“各位,我还要去拜祭刘别驾,就先走一步,希望不久将来我们再见!”

    他转身上了马车,在五百骑兵的护卫下扬长而去,众人面面相觑,所有人才意识到,他们竟然忘记了一件极重要之事。

    。。。。。。。。。

    在和曹军没有达成停战协议之前,江夏军还暂时不能撤离樊城,但作为江夏之主,刘璟却要返回江夏处理军政事务,在离开前,他做了周密的部署。

    刘璟首先委托文聘率本部一万军镇守新野,从正面防御曹军,又命甘宁率一万江夏水军守樊城,廖化率六千步兵和两千骑兵驻扎在河口镇。三军形成犄角之势,刘璟同时将徐庶也留在樊城,命他负责和襄阳官府谈判江北的归属。

    一切安排妥当,当天晚上,刘璟便悄然离开了樊城,率领五百士兵乘坐二十余艘战船启程向江夏驶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