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天下我做主-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远十分庆幸自己能够得到这样两员大将,可惜他并没有掌控朝廷,不然一定不吝赐爵,如今只能是赏赐金银锦布无数。

    “能为主公效力,此生已经无憾。”徐晃、于禁拜倒在地,异口同声的不要封赏,求高远转赏给有功的士兵和支援的百姓。

    赵云、张辽、周仓、司马懿对视一眼。亦是起身道:“能为主公效力,此生已经无憾。主公赏赐士兵、百姓即可。不用赏赐我等。”

    阎柔、田豫等人亦是如此。

    “你等立功,岂能不赏!”高远摇头道。

    司马懿笑道:“若是有一天,主公不赏,我们也会厚着脸皮要的。”

    高远一愣,随后连指司马懿而笑。他十分欣慰,便感到未来充满了希望。

    司马懿等人也是如此。他们跟着高远,希望有一天能够追随他称霸天下。而如今高远势力内还有许多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岂能要主公的赏赐。

    于是,高远率众出城。就在河内城外,百姓观礼之中,检阅获胜的军队,犒赏三军。

    这一次对袁绍的守备战,虽然他没有抓到降将,没有获得太多粮草物资,但是却多了三万兵马。这三万兵马,可是需要耗费无数钱粮才能够募得的。如今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由袁绍亲手“送”来了。

    在曹操,袁绍连续不断的进攻下,高远虽然艰难,但还是坚守下了并州以及河内。并且在曹操和袁绍极其不情愿的无私捐助下,最终是成长了起来。

    如今高远的兵力,已经从一万暴涨到了四万,曹操他们就不敢轻易窥伺他的地盘了。

    同一时间,邺城,袁绍府邸,后花园中。

    袁绍气的在花园亭中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他本说散散心,谁知越散心越窝火,四周下人大气都不敢出。忽然袁绍看到一只簸萁虫,他两步赶上前去,啪的一脚就踩中了,脚尖狠狠的碾压碾压,面目狰狞,“我踩死你,高孟严,我踩死你!”

    这真是诸侯也有凡人的一面。

    下人们浑身发抖,感同身受中,仿佛被踩到的是自己。

    “主公!”

    忽然有呼唤传来,袁绍回头一看,是沮授跟田丰来到了。他急忙转身整理一下衣裳,又将脚底蹭了蹭土,这边再次转身的时候,已经恢复了从容严谨的气派,道:“公与,元浩来了。元浩,徐州战事如何?”

    田丰特意从徐州前线赶来,只为进言改变袁军目前的对外战略,他拱手一礼道:“主公但请放心,刘玄德已经是风烛残年。若我主全力以赴争夺中原,年内就能高坐徐州城上。”

    “哦!”袁绍终于露出喜色,然而又马上露出忧色,“全力以赴,那么高孟严怎么办?”

    田丰笑道:“我已经与公与商议了一番,已有一计,管叫高孟严困死并州。待我主一统中原,举整个北方之地进攻一偶之地,便是高孟严三头六臂,也无法抵挡。”

    听到自己军师有计策,袁绍大喜过望,“计将安出?”(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七章 袁绍领导盖“炮楼”(四更求月票)

    沮授、田丰开始为袁绍分析当今的北方形势。

    抛开遥远的边陲西凉,北方被四位诸侯刮分。袁绍、曹操、刘备不用多说,新崛起的就是高远。

    袁绍势力最大,拥有幽州、冀州、衮州、青州,四州之地,他的势力将其他三人压缩到了北方的边缘地带。

    其次就是曹操,挟天子的曹操许都所在的豫州就不用说了,两汉旧都洛阳、长安的两个司隶部。几乎整个河南都在他的手中,当然,如今被高远夺取了黄河以北的河内三郡。曹操的地盘大,战略纵深不在袁绍之下,只不过八面皆是敌人,难以施展全力。

    再次就是刘备,关张之勇,三主徐州,坐拥大半山东,能力也不是吹出来的。

    最后就是异军突起的高远了。

    不过对于现在的袁绍来说,敌人的排位要调整一下了。由于高远屡次战胜袁绍和曹操,威胁度提升到了第一。曹操屡次战败,损兵折将,排名第二。刘备彻底被袁绍势力压制,排名垫底。

    众所周知,考试要先做容易做的题目,难题留到最后。诸侯争霸,无疑就是一次最最严格的考试。

    所以,在田丰和沮授看来,绝对不能在高远这边浪费太多的时间。那么一来,反而会给曹刘联盟喘息的时机。这两个人若是缓过劲来,比高远还要难对付的多。

    倒不如先放缓一下对高远的态势,全力以赴对付刘备,击穿曹刘联盟。一统中原,掌控朝廷后,消灭高远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袁绍一边听着,一边点头。然而却是问道:“高孟严兵力扩张迅速,他会安心在并州?又如何困死他在并州呢?”

    说到高远兵力扩张,袁绍脸色就难堪了起来。现在全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和袁绍就是给高远“送钱粮送兵”的,生生将一个几千人的小诸侯,“送”成了数万大军的小霸王。

    几千人硬生生“送”成了数万人。天下但凡能够想明白的,都失声惊叫,类似后世的“我咧个去”。天下人都想着,若是也这么“送”我多好,然而天下的高孟严只有一个。

    其实,天下也知道,是高远的能力,让这些老牌诸侯纷纷在他面前失蹄。

    田丰察言观色,绝口不提“送兵”这样的事情。道:“曹孟德也是在并州损失惨重,至于困守下邳、小沛的刘备,已经不值一提。”

    沮授跟着说道:“主公可在壶关口外,大规模建设堡垒、城塞、箭楼,此乃壁垒计划,封锁壶关口通往冀州的各处要道、要害。有了这些设施,就能够堵死高远唯一进入冀州的通道。高远必定不敢出兵,他若是出兵。未到我邺城,恐怕兵马就已经损失殆尽。”

    袁绍想了想。也是有道理的,交战之中守城一方会大占优势,而高远的优势是骑兵,野战机动是把好手,攻城拔寨不行。逐一攻破自己的壁垒,就会损失极大。四五万人根本不够填的。而若是不进攻,这些壁垒彼此呼应,不但能够限制高远的骑兵游击,也能够随时切断高远的粮道。

    所以,高远若是出兵。就必须要拔出这些壁垒,迫使他攻城蒙受损失,又能封锁各地限制骑兵机动,妙计呀!

    然而袁绍也发现了此计的缺陷,不由问道:“这势必需要运用大量的兵力,消耗大量的物资。”

    袁绍说的也是真的,守备战虽然有优势,但困在一处只有消耗没有产出也是必然的。

    然而这些事情沮授和田丰已经想到了,两人一笑,就有田丰道:“不用我军一兵一卒,就用各家士族的家兵。让他们在自家的土地上建设堡垒、箭楼,协防高远。这些人畏惧高远,我们兵力在南,他们一定会好好经营北部的。”

    沮授紧跟着笑道:“主公,并州逃亡来的士族,不是总吵着让您赐予土地吗?您就让他们用带来的钱购置土地,就将临近壶关口的土地给了他们,一举两得。”

    田丰又道:“高远受困并州,一定会谋求洛阳方向的发展,就会威胁曹孟德的关中地区,曹孟德因此一定会着重布置兵力在洛阳,更加有利于主公夺取徐州。”

    袁绍通透了,抚掌大笑,“妙计,妙计。公与、元浩,你们就是我的子房、萧何!”

    于是,袁绍听从沮授和田丰的建议,采取西北壁垒围困高远,官渡对峙曹操,全力猛攻徐州的军事策略。

    紧跟着,袁绍售卖西部土地给并州逃亡的士族。并宣讲高远威胁论,高远若是东进,第一个受害的就是冀州西部的士族。他就此鼓励在冀州西部的所有家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防御攻势。

    一开始,士族们没有当成事,因为有袁绍的大兵在。然而当袁绍的大部分军力全部调往徐州方向后,果然如同田丰、沮授所言,各家士族慌了神。就开始全力按照袁绍提供的计划,大规模建立堡垒,岗楼,箭楼。

    这些防御工事连成片,三五里就是一座,全部安置在要道、要害之地,扼守通往冀州内部的道路。直如同后世的鬼子炮楼封锁一般,封锁住了高远进入冀州的通道。

    中原大战还在继续,袁绍猛攻刘备。

    202年六月,河内郡。

    高远是士族的害群之马,天下第一大祸害,冀州士族轰轰烈烈开始“盖炮楼”运动了。这消息传来,高远只能表示“无所谓”了。毕竟这事情发生在别人“家里”,他想管也管不到。倒不如将有限的精力,用来发展自己的地盘上。

    另外,高远最近的确很忙,四周终于消停的他,必然要好好建设一下自己的根据地。

    而首要人物,就是科举,官员的提拔。

    这几天。河内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繁荣,这来自于各地寒门士子的不断到来。

    高远科举制度任命并州官员的檄文,早已经传遍天下。

    但士族不用考试就能当官,对远去并州考试的事情自然嗤之以鼻。

    而没有出仕之道的寒门士子得到这个消息后,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但有学识的他们很快冷静了下来,他们不由想到。突然崛起的高远,他能够在并州站稳脚跟吗?他能够抵挡住曹操和袁绍两大霸主的攻势吗?

    若是挡不住,前去并州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然而高远再一次战胜袁绍十万大军,并收纳三万降兵的消息传来后。寒门士子的热情彻底的燃了,他们便感到高远必将成为天下又一名霸主级诸侯,这时候正是投效他的最佳时机。

    因此,太多的寒门士子,通过各个渠道。前去河内郡赶考,规模直如同后世王朝秋闱赶考一样壮观。

    六月六日,河内郡,州牧府,议事厅。

    司马懿拿着花名册欣喜道:“主公,已经有四千五百八十七人报名了。”

    高远吓了一跳,“这么多人?”他的地盘各郡县职位并不多,心说这比例快赶上后世公务员考试了。不过人越多当然越好。他便琢磨着,考不中的也要想办法留下。毕竟在一千八百年前。遍地都是白丁的古代,找个文化人不容易呀。

    文武喜悦中,司马懿笑道:“大族把持权柄久矣,寒门士子很难得到出仕的机会。主公大胜袁绍,威名大振,霸业可期。这些人都来寻找机会,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也是我们的机会。”高远点头道。

    他便任命司马懿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陈琳、辛毗为副考官,负责实际主持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其实他这一次的科举已经是精简版了,不过这一次也不是帝王级的科举。精简版足够用了。

    高远畅想一番,起身郑重道:“一定要做好这一次的科举,未来有一天,全国的大考,一定会成为所有有学之士的晋身之道!”同时,这科举考试,就能够彻底打破士族对权柄的垄断,自然而然的,士族阶级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全国的大考!”这句话,让司马懿等人感受到了高远的雄心。众人一起拜道:“一定尽心竭力,辅佐主公完成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第二日,司马懿、陈琳、辛毗等人,就在郡中官署碰面,商议考试流程、规则,并制定考题。陈琳大文豪,辛毗亦是一等一的文化人,加上文韬武略的司马懿,制定相当一级的考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高远对于内政科举方面交给司马懿等人很放心,这一日,他又开始着手军事上的建设。他找来赵云、张辽。

    首先,高远吩咐赵云进行降兵和本方部队的整合。

    其次,根据并州的产能和之前袁绍、曹操“相送”,高远可以维持五万人的主力部队,因此,他责令张辽负责在各地选拔精锐,招募主力新军一万,加上之前的,共计五万主力部队。

    主力部队日夜强化训练。

    再次,选拔主力淘汰的兵源也不能轻易抛弃不用,从中再选拔优良的,责令阎柔,田豫负责组建各地的守备军。以郡为单位,每郡三千人的守备军,守备军不用日夜强化训练,有时间屯田,这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几乎不用消耗并州的产能,反而能够提高产能。

    最后,高远有感于应该加强对治下一切的掌控力,便打算成立一个秘密的情报组织,称为特情卫。任命族亲嫡系高雅为负责人,负责内外的情报工作。高远面授机宜,组织新立,对外以先前的细作为雏形,对内,安插忠实可靠的人员,进入各要员,大家族之中监控。这一切,皆要秘密进行。

    三日后。

    司马懿颇为疲惫的回到了家中,手里拿着一叠珍贵的洛阳纸,密密麻麻都是字迹,便是这次科举考试的试题。他做事仔细,便是回到家中,也在研究科举的事情。

    远处一人骂骂咧咧而来,“高孟严搞的这叫什么,平白拿我们士族的土地去养活平头老百姓。搞得老子钱也没了,还如何出去玩耍!”

    身边的侍从,战战兢兢跟着。

    此人看到了司马懿,呼道:“二哥!”

    司马懿闻声望去,便看到了自己的六弟司马进。他几个兄弟里,就这小子不上进,心说这小子这段时间不玩鹰遛狗了?

    司马进没有去玩耍,是因为没钱了,这眼珠子滴溜溜一转,就盯在了司马懿的手上,颇为兴奋道:“二哥,这就是试题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李建飞福利,鱼非起起落落打赏。

    明天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偃旗息鼓一天,暂定攻克两座城池(就是两更)。不过,好像咱们还没有打赢呢。主公们,全力支持末将每日攻打“四座城池”吧!

第一百一十八章 司马有败家

    司马懿回府遇到六弟司马进,考题往手袖口袋里一踹,“没你的事情。”

    司马进闻言顿时失去了兴致,牢骚满面。自从土地改革后,属于司马进的土地少了,收入也就少太多,奢侈生活一落千丈。而二哥司马懿却是政务的主持人,不由不满道:“高将军搞的这叫什么事,拿我们的财产去给老百姓!二哥你还帮他,不帮自己人!”

    司马懿一听,眼珠子一瞪,手就举起来了。

    司马进心惊胆战,急忙一个后跳,躲开数步,满脸却是张狂,“二哥还要打我不成!”

    司马懿七窍生烟中放下手,却是语重心长道:“你懂得什么,土地买卖自由,你只要虚心上进,学有所成,自然良田万顷。只是租金官方统一,不能再任意制定价格。”

    他又拿出试题,抖了抖道:“晋身之道十分容易,你若是有本事,凭我主的英明,我的位置你也能做。”

    司马懿的话中的意思很好理解,只要有真才实学,高官厚禄,家财万贯根本不是个事,这来自于高远新的执政理念。

    高远绝不会给自己未来称王称帝制造障碍,他的土地改革,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每个人都有地。第二,土地私有化后买卖自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租金官方统一,这就不可能出现地主剥削农民的情况出现。

    地主没有剥削的暴利来源,无法控制土地上的人,就成为不了士族了。并且,地主的定义也就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土豪劣绅的代名词。

    高远收了士族的地,但却给了士族应得的土地。并且也没有分士族的其他家产,同时也没有堵死士族的出仕之路。他只是引导士族向后世的开明绅士转变,只要你有学识,发迹发家是一定的。富不过三代的话,只能说没本事就接受现实吧。

    比如,游手好闲的。自然就败家了。败家的将地卖给了别人,高远自然不会去白白养活这些败家的。而通过勤劳、精打细算获得更多土地和财产的人,就是有了高远意义的新地主或是开明绅士。

    这些人在当今的生产力下,自然不可能一个人耕种太多的土地或是管理庞大的财产。就需要别人耕种和雇工,不管是雇人出工钱,还是直接租种,都有一个合理的范畴。

    自己没有地的,是因为你个人的原因失去了,你也不能有什么怨言。而有地的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去剥削失去土地的。这就消除了一定的矛盾。

    另一方面,合理的租金和人工标准,可以让失去土地的人获得一定的积蓄,只要接下来发愤图强,就能够重新拥有自己的土地。

    这是一套激励人奋发图强的制度。

    然而对于一些懒惰成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士族来说,这奋发才能够图强的制度简直是要人命。因为他们原本过的,就是蛀虫般的。不用奋发就能够享受的日子。

    “高孟严英明个屁,他一个泥腿子出身。就知道老百姓!还不如跟着曹公,袁公!”司马进叫道。

    “混账东西!你懂什么,争霸天下,胜负难料,我看主公更有机会!”他司马懿瞅着自己不长进的弟弟,又道:“主公施政。虽然削减了世家大族,但却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机会。主公因此会获得其他人不可能获得的力量,袁绍的战败,已经很好的证明了。”他扬了扬手中的考卷,“只要有才能。你就可以出仕。有才能,无论是经商还是其他,都可以发家致富。你自己不努力,怪谁?”

    司马懿已经彻底了解了高远的执政理念,根基就是土地,重点就是租金的官方统一。官员,大家族就无法剥削百姓。而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样能够高官显贵,良田万顷,只不过不能剥削百姓了而已。剥削百姓这样的事情,有为之人才不屑去做。

    同时,真正为官者,绝不可能想要得到百姓的畏惧,而是想要得到百姓的敬重。

    这是一个整合了新的权贵阶级,又激励百姓勤奋的新的治国理念,能够想出这样治国理念的人,将来会没有成就?司马懿绝对不信,他反而相信,高远一定会有超越秦皇汉武的大成就。更何况,现在的高远兵强马壮,已经突破了前期的困境,飞龙在天,指日可待。

    从龙立功,谁不想?择主而事,就看谁有眼光了。

    司马懿有这个眼光,而司马进是没有的。

    “哼~。”孺子不可教,司马懿甩袖子走了。

    “哼~。”司马进学着他哥的样子,也是甩袖子向另一个方向走了。然而走了没两步就停了下来,突然转身,眼睛就盯在了司马懿手中的考试卷上。

    作为司马进,这个士族环境下长大的公子哥,才不会去考虑什么发愤图强。他被司马懿教训了一顿,心生忿怒,心说外面都在讨论这次考试会出什么题,太多人想要考中,我若是偷出来,卖了,一定能够买一个好价钱。

    你还别说,司马进还是有经济头脑的。

    时夜一更天,司马懿放下手中的试卷,揉了揉眼睛,就说更衣睡觉的时候,就听到自己庭院外面,传来一嗓子,“二哥,老爹心疼病犯了!”

    司马懿顿时慌了神,分快打开房门,狂奔而去。

    不一会,当他来到老爹房中的时候,果然看到司马防捂着胸口,三五个丫头服侍着顺气。“爹,您感觉怎么样了?”

    司马防缓了过来,苍老道:“无妨,老毛病了,死不了!”

    司马懿这才四周查看,没有看到老六司马进的身影,道:“我六弟呢?”

    司马防想起这个逆子就生气,叫道:“他巴不得我死,会来看我,还是仲达孝顺。”

    司马懿在外,那是一派风范,在家里,就是个孝子的模样,道:“爹不要这么说,您老犯病,还是六弟通知的我。”

    “他通知的你?这兔崽子。”司马防虽然大骂了一顿,但却是颇为欣慰的模样。

    司马懿回去的路上,就在花雕的宽大走廊里,遇到了司马进,他顿时不满道:“你小子去那里了?咦,你慌什么?”

    司马进惊慌失措,却是灵机一动,叫道:“我拉肚子!如厕!闪开,闪开!”他撞开司马懿的时候,手袖里掉出一摞纸。

    司马懿见到后,眉头一皱。

    司马进更加惊慌,却是更加大声的叫道:“拉肚子!”跐溜,他就窜没影了。

    “竟然用上等的洛阳纸,败家子!”司马懿十分气愤,一甩袖子走了。

    第二日,司马懿小心收拢好带回来的试卷,这东西可不能独自放在家中,以免被人看到泄露出去。

    他带着试卷前脚离开,后脚司马进就趾高气扬的冒出了司马府。

    话说这一日六月初十,艳阳高照,城外那就是风吹稻花香,小河水流淌。城门,人流进出不断,客商极多。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街道繁荣,竟然有了长安、许都这些大城的气象。

    这得力于高远的富民政策后,百姓有了自己的地,就有了余钱,自然就会消费改善生活,自然这商业就发达了。

    中午,主街,一处好一些的酒馆里,来客满座。店老板乐开了花,逢人就说,高将军的政策好,若是朝廷也像这样治理地方,岂不是处处繁荣!

    客商们立刻呼应,“以前北方最有钱的是河南、河北地区,看这里的气象,将来最有钱的必然是高将军治下的山西地区了。”

    商人逐利,听说山西人有了钱,大批商人就全来到。如今这些商人,看山西人,那就是一叠移动的铜钱。

    话说这酒馆里,有两人各自独席。其中一人眉清目秀,面带好强之色,与店家搭话时一口荆州口音。另一人相貌堂堂,仪表不凡,斯文之中腰悬佩剑难掩英武之气,颍川口音。

    如今,这斯斯文文的外地人,身边又没有伴当,多是到来赶考的寒门士子。

    两人就看着街上的行人,他们曾走千山万水,只有这里的百姓,带着真正的笑容。又听着百姓称颂高远的话,便十分向往能够见到高远。

    好强者,顿露敬重,自语道:“我来到这里,无论能否考中,只是见到这盛世初显的模样,就已经不虚此行了。”

    相貌堂堂者,自语道:“高远将军必定为天下带来改变。”他是个侠义的人,曾为友杀人,浪迹江湖遍观世人疾苦,从而追寻勤学治世之术,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内心深处,高远这样的诸侯,才是值得他一生追随的人。

    这时候,有四个人进了酒馆,就坐在了两人之间的空席上。

    四人十分兴奋,不一会就有了酒意,其中一人道:“有了这些考题,高中当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小声一些!”同伴急忙提醒道。

    然而这话却是被先前两人听到,二人同时一惊,“科举舞弊!”这句话同时划过两人的脑海。(未完待续。。)

    ps:  感谢:大气污染、少年之欢打赏。

    感谢:海投出月票。

第一百一十九章 科举舞弊

    酒馆里,有人不慎说出有考题出现的言语。

    各桌热闹说话,唯有各自独席的两人身边清净,听到了这句话。

    佩剑者眉头一皱,“竟然泄露了?”

    好强者颇为不满,“司马仲达竟然如此不慎,这岂不是要坏了明公大事。”

    此二人很看好高远的科举制度。这为寒门提供了唯一顺利出仕的机会。

    同时,他们也有司马懿同样的看法。如今高远已经彻底稳定下来,成为天下又一名强势的诸侯。他的开明,必定会让他获得更多的力量,从而在争霸天下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似天下有志之士,谁不想跟随明君开创盛世,从而青史留名,万世流芳。

    好强者便感到,自己一定要了解考题外泄的事情,绝对不能让人破坏了这史无前例,能够改变天下的科举制度。此人侧耳倾听,但刚才那一桌已经不在说考题的事情,只是再说一定高中,飞黄腾达后怎么当官享福。

    此人听到是这些人中有荆州口音,便主动走了过去。

    佩剑者见到后,原本打算过去的他,也就不动声色安坐了下来。

    “竟然能够遇到同乡,这一桌我请!”好强者走过去后,急忙招呼店家道。

    千里之外遇到同乡之人,那真是格外亲切,又听老乡请客,就越发亲切了。

    荆州人一礼道:“在下襄阳人王陆,不知这位同乡,籍贯何地?”

    好强者急忙还礼,道:“在下新野人邓芝字伯苗!”

    王陆立刻敬重起来,小心问道:“可是云台二十八将之后的邓禹后人的那位邓伯苗!”

    邓芝闻言,想起先祖的功绩。终于有了惭愧之色,道:“正是不才。”

    “哎呀!”王陆这一桌人更加敬重起来,王陆对同伴道:“邓芝先生高才之士,名声显与荆襄大地,求见而不得,没想到在这里相遇了。不知邓芝先生来到这里。所谓何事?”

    邓芝道:“高将军首开科举,必定是一位能够改变天下的人。邓芝此来,是来应试的。”

    王陆急忙道:“对对,高将军必定能够改变天下,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来到了这里。”

    邓芝暗地里嗤之以鼻,心说你们偷买考题参加考试,真是有辱斯文,丢尽了儒家的脸面。不过他明面上十分忧愁。道:“看有数千学子来到,恐难以考中。”

    王陆四人对视一眼,露出得意的笑容,心说我们可不怕。

    王陆不禁想到,将来若是在并州官场有一位同乡,就能够互相招抚了。于是,王陆小声道:“邓芝先生,不必过分担忧。只要有足够的钱,考中不难。”

    邓芝见他上道。大喜过望,却是忍住急切,疑惑道:“此话怎讲……。”

    佩剑者一直听着,但到了此处,就渐不可闻。但他看出邓芝是别有目的的,心道:“此人原来就是邓芝。既然有他去管此事,一定能够成功。既如此,我就在暗中静观其变。”

    午后,邓芝跟着王陆,九曲十八弯后。在河内郡城西北角一处不起眼的小院子里,花了全部的积蓄,买到了一份考题。

    “王陆兄,我这就回去钻研,咱们考完后,再见。”邓芝得到这份证据后,立刻借口离去。

    王陆笑道:“邓芝兄说错了,是高中后,再见。”

    “再见。”随着王陆的离去,邓芝的脸色冷了下来,他是个严谨、正直的人,最是厌恶这些投机取巧的。

    对于邓芝来说,如今最紧要的,就是将事情告知高远,于是他一路疾行,望河内州牧府而去。

    很快,他就来到了高远府邸。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门吏告知,高远去城外军营了。

    那就等吧,邓芝只好等待。

    城外,军营,操练场。

    高远高坐观台之上,身边张辽、徐晃、于禁等人侍立两侧,周仓扛着方天画戟。台前,赵云手中令旗挥舞。

    台下,万人结成大阵,踢正步。一时间,啪啪的脚步震天。那四方块,严丝合缝,给人一种雄壮。

    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