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主宰江山-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节骨眼上退兵,军中士气怕只会更见低靡。”这不是怕了清兵么。而且陈鸣跟自己老爹说的好好的,信誓旦旦的要在淮安与清军一决雌雄,却临战而退兵,这让陈鸣面子也觉得很挂不住。
“但是大都督,咱们也真的不能跟清军僵持啊……”刘武道。
四五万复汉军,三万余集中在了江北,包括了绝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而偌大的江南控制区里,常熟、无锡、金坛、常州等等全丢了,只剩下沿江的江阴、镇江到南京一条长溜儿。
陈鸣就没有跟清军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战定胜负,然后迅速回师江南。
他是准备着来年打回湖广,但复汉军撤离江南绝不是被清军打的立不住脚了才撤退的,而一定是要自己主动撤退的。
现在的陈鸣也尝到了困兽的滋味,这种抉择的煎熬让人真的痛苦到极致。
……
秋的早晨是美丽的,空气新鲜,薄雾缭缭,有着一丝夏天所没有的凉凉的惬意。黄澄澄的太阳从东方含羞地露出头,它终于跳出了地平线,光线穿过如纱的薄雾,将晨曦撒向大地。不知不觉中,烟雾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远处的运河清晰地露出来银鳞色的波光,近处树木还留有最后一丝苍翠,仿佛少女的眼眸,闪烁着留恋。
“哔哔,哔哔……”
尖锐的哨声中,一支支复汉军士兵从淮安城里开出来,他们顺着运河向着南方而去。就在满清的朝廷大军南下逼近黄河之际,陈鸣终于做出了绝对——撤退。
这是一个大胆的抉择,也是一个让复汉军全体上下惊诧的抉择。没有人会想到大都督临战而退,不少营官接到军令的时候都觉得这是有人在矫令,甚至以为陈鸣遇到了什么不测。还是陈鸣亲自走出来,巡视全军,直言军无战心,斗志不坚,不宜决战,大军返回扬州。
南下的复汉军队伍很沉默,陈鸣的话不多,却像一柄尖刀剥开了复汉军表面的强大,刺入了复汉军柔弱的心脏。很多士兵对陈鸣的‘直言相告’表示不服,可他们又清楚自己内心真的有些厌战。
军队的士气有了一截低落,陈鸣看在眼中,保持着沉没。大部队如果到了高邮、扬州了,军队还不能恢复士气——陈鸣觉得这种‘打脸’一样的行为或许能激励起士兵的不甘和斗志,他真的会撤回江南的。大军先在江南清军身上找一找士气,然后再对付江北清军!
反正复汉军手中握着水师营,清军即使推到长江边,他们也过不了长江。
“驾驾……”一支骑马从第九营队列边上穿过。这是一支百人马队,是骑兵营一个队的建制。马队的速度并不快,不是在战场上,战马很少有全速疾驰的时候,行进时更多是慢走。
骑兵营是复汉军队列中最傲气的队伍,也就炮兵能与之对比,步兵队列里只有坦克营可以不逊它分毫的跟他们并肩而立。但是今天骑兵营表现的似乎太过高傲了一点,第九步兵营作为一个老营头明明向他们表示了敬意——致礼,骑兵营却大茹茹的扬鞭而过,对第九步兵营视而不见,这就跟大海上两支舰队碰面,一支舰队首先鸣礼炮,另外一支舰队却晒也不晒对方。
惊怒交加的第九步兵营营官大声呵斥着骑兵营马队,结果马队丝毫不见停下,只有一个挂着下士军衔的排长,一脸高傲的蔑视着第九步兵营的营官:“怯敌之兵,无勇之夫,也配让我们骑兵营还礼?”言罢趾高气扬的走了。留下第九步兵营四五百脸色怒到嘭红的官兵们。
“这群王八蛋欺人太甚!”
“****的的骑兵营,不是个东西……”
“谁他娘的怯敌怯战了,鞑子来了,看老子打他十个……”(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章 这才叫真知兵
第九步兵营、第八步兵营、第六步兵营、第四步兵营……
一个又一个主力老营被骑兵营、侦察部队、狙击部队、炮兵等轮番的羞辱,一股股不可抑制的怒火在步兵队伍中爆发,陈鸣能够看到队伍的士气如浇泼了十吨汽油一般蹭蹭的上涨着,但这太虚了。
“大都督的激将之策果然有效……”柳德昭兴奋地说道。自从那夜大醉以后,柳德昭就在侍从室单纯的副主任位置上有了新变动,秘书处被划给了他负责,柳德昭兼任秘书处处长。
“太虚了。都是一时激愤。一场决战不是这点力量就能打赢的。继续南下。清军不敢走高邮州的,咱们在泰州等着他们!”如果到时候的复汉军能恢复起士气来。
大运河边上,马背上的陈鸣目光看着运河岸边滚滚南下的部队,眼光冰冷。他的激将计确实起效果了,但这效果太小太小。如今的复汉军就好比一个大泡沫,士气看似如荼似火,实际上一捅就要破。
“让暗营严密监视清军,尤其是清军马队。”
“传消息给混元教的人,这是他们的大好机会。冬天就要到了,问他们的粮食够不够吃。”
一旁刘武道:“山东清军随军南下了一两万人,混元教却还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大山里,这些人……,不是善辈!”
“哼!”陈鸣鼻孔了发出一声冷哼,复汉军只是权力下乡,就跟士绅地主阶级搞得不两立,混元教直接搞出了孔老夫子的p图,这不次于太平军砸孔庙吧?即使这东西是他陈鸣指示的,但有证据吗?儒家士子,天下读书人只会恨死混元教。
当复汉军真的势大难敌的时候,士绅会跪舔,士林会弯腰。可混元教呢,他们已经真真的将士林得罪到了死,稍微还有一点品性的读书人都不会跟混元教搞到一块。而且混元教行的是李自成那一套赤果果的吃大户,他们与士绅地主阶层是绝对意义上的天敌,混元教的立足之地还是山东这块圣人之地,这些人注定前景无光。
这个时候耍小聪明,只能说混元教的三巨头眼光也就那样了。
……
李小妹带着宝贝儿子现在依旧住在将军府内,小陈鼎已经两岁了,走路已经挺溜了。被他娘养的是白白胖胖,才两岁的娃娃就足足有三十斤。
作为陈鸣的嫡妻,李小妹的尊贵不需要多说,但这个时的她却在流泪满面。一旁的侍女怎么劝说都不能止住李小妹的悲伤。
复汉军暗营经过多方查探,在湖南岳阳找到了李家人停留的踪迹,但是再往下查,就一点线索也找不到了。受命的陈成知在湖南转悠了小一个月,实在无有头绪,只得一封信报到李小妹这里来了。
陈成知是哭丧着脸写的这封奏报,复汉军眼下的前景越来越光明,将军府的份量、尊贵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就像乡间的土财主与县令、知府、巡抚。
陈氏最早是窝在大山里,那时的陈氏就是一个土财主,李小妹在他们那一亩三分地里贵是贵了些,也不会超出太多,因为陈家的天花板太低了。等到复汉军一步步强大,陈家从土财主变成了县令、知府乃至现在的巡抚,那哪里还能依旧一样啊。
李氏一门是大都督的妻族。陈家嫡系的第三代现在只有小公子陈鼎一个人,陈鸣在外征战一年了,也听说纳了女人,但是没孩子,连个怀孕的消息都没有传出,再多的女人也是白搭。这只会把李氏和小公子衬托的更加高贵。
陈成知受命追查李氏一门的下落,这是一个大好的差事,只要办妥了,李家那大大的人情就赚到了。多好的差事!
现在却变成了徒劳无功。陈成知只能祈祷大都督夫人看在他奔走湖广多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千万别记恨于他。
这封奏报被传到鲁山,被传到李小妹的手中,这对李小妹的打击很大很大。与丈夫分离快一年的痛苦都没有让李小妹当着外人面落过一次泪,可看了这封信后的李小妹就是在忍不住了。
离开岳阳后的李家会遭到怎样的命运呢?如今的南方一片兵荒马乱,李小妹这胸口就跟一块大石头堵住了一样,眼泪哗哗的往外流,止都止不住。
“哎呀,这孩子……”
老夫人跟高氏都被惊动了,看着手里攥着信报泪流满面的李小妹,两张脸上全是无奈。
“老夫人、夫人,小公子醒了后就一直闹着找少夫人,可少夫人这……,奴婢不敢带小公子来啊。您二老快劝一劝少夫人吧。少夫人已经哭半个时辰了,奴婢们没用,实在劝不下……”
将军府里的这一幕对于大势无有半点影响,因为复汉军的权势一分一毫也没有握在女人的手中。她们就像这个时期的女人一样,只是男人的附属物。
自从根据地分出一支兵力南下,开封、归德的清军随着满清南下大军的临近也渐渐回归到了原来的位置。陈鸣的大军显然要应对北面的来敌,对豫东的威胁大减。所以根据地南下的队伍伴随着东线战场清军的回归,也迅速的被将军府收了回来,连带着从郧阳府拉回了三四万难民。
从去年复汉军打郧阳府撤离,后者……,因为粮食紧缺真真遭了大难,很多乡村城镇都是人去屋空,十人还有一半留在原地已经是人烟稠密了,大山中的窝棚更是连片的废弃。复汉军要不是时间短暂,从郧阳府便是捞回个十万八万也全不在话下。眼下的三四万难民虽然少了一点,却也能为复汉军提供三五千新兵。
陈惠这个时候也收到了暗营飞鸽传来的陈鸣密信,本来对淮安决战信心十足的他略微的皱了皱眉,依旧对这场决战充满信心。
“鸣儿这一退,才叫真知兵。古人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什么叫知己知彼?这就是知己知彼。军中士无斗心战意,还强求与敌决战,那是最最无能的蠢材笨蛋。我对淮安一战本就信心十足,现在就更放心了。”陈惠对外如此说道,他可不是故作镇定,以安人心的,而是真正就这么想,这么认为的。
将军府的一般高层品了品陈惠的这番话,不得不承认,陈惠这话说的有道理。陈鸣的举动绝对配得上‘知己知彼’,所以他也能‘百战不殆’!就但愿如此了。
……
而在大运河上,一支看不到首尾的船队正在行进着,这些都是天津一带的漕船。船上装载的全部是粮秣军需物质,运河两边的陆地上,长龙一样的陆勇马队往来不绝。清军五万人呢,近乎实打实的五万人,在满清时代,这可是一支绝对的大军。
乾隆与缅甸掐架,也只是动用了两万来人,这里头的绿营还要把空缺兵额都算上。也就是说当初明瑞带领的清军,所谓的两万六千人只是纸面上的两万六千人,扣除了空额,再扣除了老弱残兵,能有两万人他就谢天谢地了。
而现在打北京城南下的‘五万’清军真正的变成五万清军了,虽然他们对外号称十万天兵。
陈鸣不在乎这一点,清军现在吹嘘的泡沫越大,将来战败后引发的震动就越大。五万人吹嘘成二十万、三十万,陈鸣更高兴。
红日初升,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大运河上,鳞光闪闪,秋风夹杂着湿冷的水汽扑面而来,映衬着河道两边还有些绿意的数目,端的是江山如画!
丰升额不仅是八旗新军都统,还是领侍卫内大臣,署兵部尚书、镶蓝旗蒙古都统。也只有这种身份他才能统御万名八旗步骑,统帅五万满汉大军。
立在船头,丰升额穿着常服,上身一件黄马褂,脸面被秋风催的冰凉。在接到复汉军从淮安撤兵的消息后,他曾经欢喜若狂,但但现在的他冷静了下来,秋风吹凉了他的脸,也冷静了他狂热的心。
真就像海兰察说的那样,这个年纪不过双十的贼酋,用兵之老道,如同沙场上的百战老将。大军从北而下,正是士气膨胀兵锋锐利之时,陈逆‘退避三舍’,看似示弱,实则有利无害啊。
船舱里的小火炉烧着,温酒煮着,咕嘟嘟冒着梅花香气。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大军出京,过了山东,转眼就到了黄河,决战……,就要来了。丰升额面对着东天初生的朝阳,脸色犹疑、彷徨、苍白、恐惧,无数种神色不停地转换,最后停留在坚毅,无比的坚毅!
临战钱的犹疑不定,重压下的彷徨恐惧,丰升额也是人,他知道自己担负的重任,因此他不能不恐惧,他承担着整个满清的希望,直面的又是一个百战不败的常胜将军,他怎么可能一副蔑视的姿态?但丰升额也正是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他才下定了决死一战的决心。
这一战,他钮祜禄·丰升额,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拼死一战也。
北京城中的乾隆皇帝眼睛炯炯的盯着苏北。苏北之战关乎全局,至关重要。这支军队是他能打出的最强牌面,如果丰升额也不能一举建功,将陈逆打出江南——是的,乾隆皇帝也不信丰升额能一战将陈鸣打的全军覆没,更生擒活捉了陈鸣这个让他咬牙切齿痛恨至极的贼酋——那陈逆就真的不能治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一章 皇帝与反贼
雨后的紫禁城多了两份清新,琉璃瓦沿儿滴答滴答的水滴在寂静的皇宫大内显得无比清晰。乾隆站在养心殿的台前,昂首南望。大军到黄河的消息已经送到五天了,算算日子,丰升额大军抵到黄河也有小十日了,那么苏北之战是不是也已经结束了呢?
夜色中的紫禁城黑压压的宫墙高高耸立,角楼在宫灯的照明下发出暖色的红光,长长的阴影投到地面上。这座大清王朝的心脏,夜色是也是很美丽的。
乾隆根本睡不着。福建传来快报,天地会乱党已经打破了泉州府城,彻底占据漳州、泉州、兴化、龙岩、永春等州府,半个福建被乱党匪军握在了手中,其兵锋真正的逼近闽江了。之前在金门岛大胜了福建洋匪的吴必达,也未能趁胜追击,彻底歼灭福建洋匪。广东的水陆大军也没什么大的进展,云霄厅和郑氏海寇至今未能拿下……
乾隆对福建的战局进展很失望,很愤怒。可他真的无力增援福建,现在够得着福建的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浙江不需多说了,全力以赴的反扑南京;江西的全部兵力也在猛攻九江湖口;而广东的人马,现在甘国宝所统帅的军队已经是所能抽调的最大兵力了。困守台湾府的孙孝喻、邹应元等已经屡屡向北京发信求援,乾隆却也只能看着天地会席卷南北全台,将满清王朝的官兵逼的退守府城和淡水两地,他真真的感到了一种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富有天下的皇帝,尤其是满清这个全天下都是奴才的王朝,乾隆曾经以为自己无所而不能,他掌控着全天下人的命运。他可以让富察家变得无比显赫,区区二十郎当的年轻人就能迈入军机处这个大清朝最高最有权力之处的门槛;他可以抬举高家,让高氏从一卑微的奴婢变成他的侧福晋,继而是贵妃、皇贵妃,他可以将高氏母家从包衣佐领下拨归满洲镶黄旗,让高家成为整个大清都赫赫有名的豪门望族,督抚大吏层出不穷,比之眼下的魏佳氏更加盛宠。他以为他的太平盛世就会永远下去,他可以成为比肩康麻子的千古明君……
乾隆曾经以为的很多,渐渐地以为都要变成‘天经地义’了,陈家与复汉军的出现恍如当头一棒,打晕了他,也打醒了他。现在的他不这么认为了……
他是皇帝,他也是一个人;他只以为太平盛世的大清国也不过如此,就如强壮的野牛被饿狼一口口的撕咬,当精血与气力慢慢的流逝的时候,再强盛的王朝也会变成末世。
乾隆知道自己、好大喜功,还贪图享受,贪爱玩乐,对于国政处理也远不如他老子雍正用心用力。但这些他都可以改,只要大清能扑灭各地乱党,那过去的一切‘不好’,他都可以改。
对着一颗星星都没有的天空,乾隆突然跪在了湿漉的地面上,汉白玉铺盖的地面冰凉冰凉。“万岁爷,地下凉……”身边的吴书来活像被踩了尾巴的兔子,蹦起来就要去搀扶乾隆,但刚走两步吴书来就停下了脚步,然后噗通一声跪倒地上。
“列祖列宗保佑,保佑弘历,保佑我大清江山,保佑丰升额一战败敌……”
“……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帑匮绌而征调不已,闾阎凋攰而加派难停。中夜思惟,业已不胜愧愤……所为狂悖,侈靡成风,使天下愁苦,追思己过,悔之何及!孰能踏平叛逆,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不肖子孙爱新觉罗·弘历,永思厥咎,自今为始,敬于宫中默告祖宗,修省戴罪视事,务期平寇以赎罪戾,悔悟至极,拜叩列祖列宗……”
一年都跪不了三五次的乾隆皇帝【他还有老娘,还要跪天跪地】很用力的在冰凉的汉白玉地板上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红肿了。可见他祈祷真的很虔诚很虔诚。吴书来等养心殿的太监宫女还有御前侍卫,已经全趴在地上,不敢抬头了。虽然这种祈祷乾隆似乎更应该在奉先殿里说。
乾隆吧啦吧啦的说了一大堆话,还狠狠地磕了三个响头,起身的时候就觉得头晕眼昏,而且膝盖发软,他毕竟是要六十的人了。吴书来一个箭步上前搀扶住了他,“万岁爷,您小心……”
“还不快去传太医……”御前总管太监尖厉的声音刺穿了紫禁城的夜空。
“狗奴才,朕还站得住……”乾隆中气十足又带着三分气急败坏的吼声接着传出来。这一年接连到来的苦难没有让步入老年的乾隆颓废低靡,也没有太过的折损乾隆的健康。
时间已经进入了晚秋,还有一个月,北方的冬天就又来临了。可是大军平定复汉军的时日,还遥遥无期。
……
此时此刻的四海升平茶馆后院里。
余则成【高竟成】正跟手下四个小组长商议着这段时间的工作,满清组织了粘杆处,对于他们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妨碍和威胁。
“大人,河南会馆的老焦最近频频到一家山西面馆去吃面。那山西面馆是五年前开的,可最近换了东家。”
余则成脸色肃冷,北京城里的粘杆处那就是个越来越大的麻烦。“既然粘杆处盯上了会馆。你那一组的人,就转入潜伏,不是极其重大之消息,万勿行动。”
“是。”
房间里气氛很寂静,余则成轻易不将他们全部召集,这样的聚会一年顶多三两次。而每一次不是年终总结就是有重大之任务。
“副座传来大都督指令,要我们在北京城里点一把火。”
“首先。”孔老夫子的p图出现在四个小组助长的眼前。这个东西要尽快出现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抨击讽刺读书人的谣言也要漫天飞过北京城。
四个组长的严肃的脸色没有丝毫放松,这绝对只是开胃小菜。值得余则成召集所有人开会的任务才不是这等小儿科呢。
“其次。鞑子的皇太后,乾隆的生母,她的生辰就要到了。”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皇帝的老娘是九月二十七的寿辰,至今一个不到一个月了。乾隆皇帝对他老娘很孝顺,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大操大办,比之千秋万寿令节也不逊色。今年满清虽然吃紧,可乾隆依旧孝顺。
“大都督有令,趁着这个机会,全力袭杀满清权贵。”不久前的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万寿节,那本该是一次更好的机会,但满清的守备真真的森严,滴水不漏,且在京的暗营也无有经验,所以白白错过了那大好机会。现在皇太后的诞辰也到了,又一个机会来临,陈鸣自然要死死地抓住。
满清的王公勋贵,搞死几个是几个啊。而且算着时间,九月二十七的时候苏北之战也差不多有个结果了,陈鸣要给满清一个祸不单行。
余则成话音一落,四个组长的严肃的脸色更加的绷紧。就说么,会是大事,头儿兴师动众的是要谋大事,现在可不就是大事。
“大都督让我们把目标放在满清八旗权贵身上,但是汉人里的一些老不休,能除掉也顺手除掉去。刘统勋那个狗汉奸,死心塌地的为满清卖命,其子刘墉任山东团练大臣,现在随行鞑子南下的大军进入苏北,这狗贼死不足惜。”
作为乾隆朝汉人中最拔尖的人物,刘统勋似乎要被抬旗了。北京城里早就有这样的消息在流传,皇帝要将一批汉人抬入八旗,以示恩宠与皇恩浩荡。其中个别人家甚至要直接抬入满军旗,那刘统勋一门就是最被看好的家。
这样的人物,能除掉一定要除掉。陈鸣给暗营下的命令中都着重点出了刘统勋,这个人深的乾隆的信任,在士林、在山东、在整个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名声似乎太好了一些了。
“最后就是对鞑子炮厂的渗透,要抓紧时间。”余则成带着怒火的眼睛看着第三组组长,“这一次鞑子大军带了过百门大炮南下,其中有多少是炮厂新铸之炮我们竟一丝儿消息都没有探到,实在可恼可恨。我给你说,如果年底时候还没有进展,你第三组组长的位置也甭做了。老子被上头挪位置之前,先把你撸了。”
余则成作为暗营北京站的负责人,手下直属的四个组各有分工,第三组的任务就是渗透到炮厂渗透到武备院去,结果这都小一年时间了,他还毛进展都没有。
余则成是暗营在京的第一人不假,但他也清楚暗营放在京城的人绝不仅仅他一个,当初落脚的时候,他的‘辖区’范围仅仅是东城区,那么南城区、北城区和西城区呢?暗营在北京的棋子绝不是进他们这一支,至少他知道陈亮和陈光这两位大爷在北京埋的都有人手。所以暗营要挪动他的位置也不过一句话的事情,北京站的大位有的是人手接替。
四个组长的神色全都一凛。
这已经走过了大半的一年,复汉军在飞速壮大着,暗营也在全国各地落点再落点,不停地扩大再扩大,其内部的竞争也变得激烈了许多许多。当初n多的陈黄高三姓子弟始一进入暗营,个个就都是一地负责人。而现在么,三姓子弟再进入暗营也顶多搂到一个组长的位置,这还是亲近或有关系的。而且暗营工作很重要很残酷,优胜劣汰的速度比之军队要快很多,这才大半年的时间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三姓子弟黯然离职……
如果说去年秋冬暗营刚刚确立的时候,他们的主力就是陈黄高三姓子弟,那么现在整个暗营早已不是三姓子弟的天下了。暗营比之去年扩大了十倍、百倍,陈黄高三姓子弟的‘位置’就被越来越多涌入的外姓人给顶替和觊觎中。
尤其是现下全国大乱,满清不停地失血,却无回返之势,复汉军的前景被很多人看好。暗营的位置也就显得更加珍贵。(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预谋【求订阅】
【感谢书友‘书友150316003513326’500币打赏】
成功‘收复’淮安的南下清军,留下一部驻守淮安城,大部队由南下转为东向。随行的船队在淮安通过涧河进入射阳湖,清军马步兵靠着射阳湖北岸行军,水陆大军绕过了射阳湖的北头,再沿着射阳湖向东的水道往盐城进发。那里的运盐河才是清军可以依靠的运输线——躲开了高邮湖这个大杀器。
盐城的复汉军爽快的退出了城池,手中存留的小万石粮食也散给了当地的百姓。**月里越来越多的苏北流民难民往盐城聚集,现在盐城的粥棚区开到了三十五个,城外难民至少有十五万人。这个大包袱让复汉军每日在盐城耗去的粮食接近千石,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现在这个‘大包袱’就扔给满清背去好了。
负责盐城殿后任务的是唐文灿营,经过当初的无锡一战后,他算进入了陈鸣的眼睛。如今固然还是一营官,却是复汉军值得信赖的自己人。
站在他身前的人叫肖长春,看面相是三十来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脸上、手上的皮肤都很粗糙,很像是长年在地里干活的老农,手指粗大,指甲缝里夹着污垢。他的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好像好几夜没有睡上安稳觉一样。
与肖长春并肩站着的那位也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可却是一个彪形大汉,至少有一米八的大个,在这个时代是绝对的长人。穿着一身短装劲裤,腰间扎着一条很宽的牛皮带;深秋时节了,天气已经挺凉的了,他还只是单衣,上身发达的肌肉在肩膀和两臂棱棱地突起,透着衣服也都能看的清楚;眉梢上有着一道中指长的疤痕,红色的肉痕曲曲连连,仿佛是一条肉色的蜈蚣,却更增可了他那强悍的气魄。
粗大的辫子盘在脖子上,这人不是长发,他与肖长春都没有绞辫子。国字方正脸,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的眼睛,目光犀利。
“唐营官,这次咱们合作愉快。日后山水有相逢,咱们后会有期。”暗营与军队已经不算是一体的了,但是唐文灿这个营官与眼前两位暗营中人将来的岁月里是不是还有共事的时候,就谁也说不准了。
唐文灿面前这个看起来一副老农模样的肖长春乃是暗营设立在盐城站的站长,而旁边这个彪形大汉,姓魏,魏长空,是萧剑的副手,江南特科的二号人物。姓名中与肖长春到很巧合的都有一个‘长’字。他俩出现在唐文灿这个殿后部队指挥官的面前,很明显盐城里暗营已经为清军准备了一场大餐。
“二位,后会有期,你们多多保重!”清军的兵锋已经进入盐城境内了,考验暗营的时候就要到了。唐文灿营冒险在盐城多逗留了一日,吸引着清军的注意力,给肖长春和魏长空分担了不少的压力——他可是冒着被满清马队缀上攻杀的危险的。
一天的时间看似不多,对于暗营也弥足珍贵。因为这次行动是临时决定的,在丰升额点山东练勇做先锋之后才敲定下来的。肖长春和魏长空多出了一天得布置时间等于准备时期延长了两三成,两人当然感激唐文灿。唐文灿在历经了无锡之战后身上被牢牢的打上了值得信任的标签,现在前途比原先光明了许多,但也称不上什么远大,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转业让路了。多条朋友多条路啊!
看着唐文灿营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肖长春双眼变得尖锐又犀利。“魏兄弟,接下来盐城就看咱们的了。”
“我一定会宰了那个老东西。”魏长空面上浮现的全是杀气。
“行刺之事,我盐城站无力相助,但我一定帮你把清兵搞乱。”
两个暗营人物说着并不遮遮掩掩的话。他们的战场在黑暗中,真正动手的时间也在黑夜。
在他们说话的期间,冈冂镇的清军依旧在大步向盐城推进。清军的先头部队以一千绿营马队开道,然后是五千余人的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