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主宰江山-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只是说暂时的,暂时的不过来而已,又不是说接下来不来,或者是未来不来?
是吧?人皇帝错了吗?
江浙的官民再翘首以盼,也只能等着南京城的消息。
陈汉跟之前的满清可不一样,放到过去,皇帝行在停在了南京,那江浙的总督巡抚,八旗驻防将军、都统等统统上折子请安求见。可是这已经不是大清朝了。
过去的一套统统不再流行,江浙的一干人等只能眼巴巴的等候着。
……
洪州府,原忠清南道,浅水湾一带。
战争曾经完全摧毁了这里的一切,几年时间过去了,和平的到来也远远没有抚平这里的创伤。
据说满清曾经在这里大开杀戒,因为浅水湾一带海域中错综复杂的海岛和海岸线,是不少义军的藏身之地。为了摧毁义军的补给基础,满清在这里烧杀抢掠,几乎将这一代夷为了平地。
而现在这片土地上多出了一个个建筑样式别致的村落,也多出了一个个移民而来的新村子。
这里面的移民有早有晚,早期的移民村落已经开辟了农田,建起了自己的房屋;晚到的移民则刚刚上岸来。
对于移民,陈汉有着一整套的优待和安置措施。至少移民们是不用为自己的口粮发愁的。
暹罗的早籼米早就堆满了济州岛的粮仓,这种米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加工时易破碎,质量较差,没有营养。可是用来填饱肚子却是可以的。
而移民补充粮食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就地进行土地开发。
浅水湾不同于济州岛,后者的土壤层比较薄,并非一个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方。在朝鲜史上济州一直是作为牧场和渔港存在的,农业生产很薄弱。
而浅水湾这里的土地就自然条件较好,适合作为农业生产用地。就算一时半会儿的种不了水稻,也可以种土豆啊,土豆的生长期不长,产量又大土豆富含维生素,又能当主食又能当蔬菜,能有效的补充移民的食品。
当然,红薯也行的。只是现在才上岸的移民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了。
红薯的生长周期较长,而且比较喜温厌寒,而这个时代的南朝鲜冬季来的却要早一些,也更冷一些。
此事夜色已经笼罩了大地。
而某处海边的新建村落刚刚结束了劳动,一大群移民,还有专门来打工的朝鲜人。是的,朝鲜人来打工了。有工钱,有吃的,当然能吸引来不少朝鲜平民。
本来人迹罕至的浅水湾这几个月里已经涌入了不少这种打工的朝鲜平民,至于为什么这些朝鲜原住民能够知道,那当然是因为有了宣传啊。
进入朝鲜之后,陈汉政府一样组织了宣传队,还有乡官的普及,在原先的县衙门变成了乡公署之后,这消息普及还是很容易的。
而且这些朝鲜的底层人被剥削了那么狠,稍微的有点好处就能让他们蜂拥而至。
而陈鸣也考虑到尽快的消化掉乐浪安东,所以增加了财政拨出,以发工钱和包吃的形式招工,沟通朝鲜的普通贫民,加快移民点的建设,加快田地的复耕。还有就是增加原住民与移民的互通和了解。
“排好队,排好队,都排好队……”
“把手洗干净再排队,不洗手的人不准吃饭……”
移民点的官方人员维持着持续,只是这个移民点刚刚开工还不到十天,很多朝鲜原住民都是刚到没几天,一个个活似饿死鬼投胎,看到吃的就两眼放精光,非要用棍子抽着才记起饭前要洗手。
而来到朝鲜之前已经在烟台港口区的集中营集中生活一段时日的移民们,却已经习惯了这些古里古怪的要求。
不让留长发,饭前洗手,大小便后也要洗手,不准喝生水……(未完待续。。)
第七百二十三章 治国之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杭州运河码头上,黑压压的一片江浙官员、富商、百姓跪倒在地上,除了少量直接担负警戒任务的警察、士兵之外,所有的军人也全都下跪。
几个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夹在人群中,犹豫了少许,也顺服的跪了下来。
“平身……”张大永一摇怀里的浮尘,尖着嗓子高叫着。
陈鸣脸上都是严肃,而没有露出什么笑意。
从下龙舟到上岸,从码头到西湖边的行宫,乃至很快就召见的官员和工商代表,以及随后就举行的江浙工商大会,还有在行宫举行的宴会上,陈鸣自始至终都表现着如此一副颜面。
西湖边的行宫,这是整个江浙最最关注的地方,杭州人更恨不得把眼睛都贴在行宫的外墙上。那是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瞬间传遍整个城市的。
“大皇帝不高兴吗?杭州各界都那么恭敬的迎奉他,欢迎仪式那么盛大?”怎么就一直板着脸呢?
库比埃高声的叫着,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杭州人,江浙人,用自己最大的恭敬和盛大的场面欢迎着中国大皇帝的驾到,可中国的大皇帝却一直都在板着一张脸,这是在对杭州和江浙人表达不满吗?
“这真的太过分了。”作为孟德斯鸠的信徒,库比埃对这种属于权利的‘霸道’很不满。
上海的高等院校已经放假了,这个暑假,库比埃、格奥尔格、埃克达尔和埃克达尔的弟弟伦德贝里四个家庭,没有始终待在上海悠闲,而是选择了外出游玩。整个中国有太多太多可玩的地方了。
何况四个家庭的收入都很不错,就算是社会地位最低的‘钟表匠’伦德贝里也能算是高技术人才,每个月能赚到的钱也超过二百块。现在的中国,钟表这玩意儿是越来越多,可修理钟表的钟表匠这一行业却并没有随之繁荣。
而其他三人的收入就更高了。以达克达尔为例,他最初时候的工资就达到了一百五十元,纯粹的工资收入,还不算各种补贴和物资福利。而现在达克达尔纯粹的工资收入已经超过了三百元。因为他不仅渡过了汉语特等考试,而且工资也会随着教龄不断地赠高,这可真是一个天使般美丽的规定。对于达克达尔来说,现在他们的家人完全不需要为生存担忧。
后者的孩子们已经全部进入了学校。
“中国的大皇帝当然要不高兴。不要光看着眼前的表面,库比埃,你要想一想中国的皇帝陛下为什么要来杭州?”格奥尔格可不认同库比埃的观点,中国大皇帝来杭州的原因早就被报纸影射,很多人都知道此行中国皇帝的目的就是安慰一下宁波乃至整个中国的商人。
在刚刚举行的工商发展大会上,皇帝陛下亲口说要加强工商法度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保护正当经济秩序的发展。虽然说得这话似乎与宁波发生的事儿,但明白其中内有的人都知道,皇帝这是在给工商体施加以保护啊。
“任何一个权力者被人逼迫着的时候,那脸上都不会有笑容。”在格奥尔格眼中,陈鸣来杭州就是处于被逼迫。可是这股压力并不重大,对于中国的皇帝来说根本不用去在乎它。
格奥尔格很认同一些报纸上的言论。他跟库比埃的观点差异很大,近乎相反。
“我倒是很奇怪,权利那么巨大的中国皇帝陛下为什么要对商人低头?中国可不是欧洲,在这里皇帝执掌着一切。他完全不需要这么做的。”中国的皇帝只需要下一道命令,一切就成了规定,他完全不用亲自来到杭州。和格奥尔格一样,伦德贝里也非常的不解。
作为一个钟表匠,伦德贝里在斯德哥尔摩的时候还是一个能填饱肚皮的小人物时,他就很清楚权势的厉害和威严;等他乘坐船只千辛万苦的来到了中国,由着哥哥埃克达尔帮忙安顿了家庭,那时候对中国已经了解甚深的达克达尔给弟弟好好的说了一通中国的规矩。接下来的生活中,伦德贝里虽然没有遭受过权势的欺压打击,却也让他对达克达尔的那番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所以他很能感觉到中国皇权的至高无上。那么他就很不解了,为什么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的皇帝陛下要对一群商人‘低头’?
低头,是的,低头。在不少人看来,陈鸣南下杭州,专门去抚慰一群商贾,那就是在给宁波商人,给天下工商低头。
难道中国皇帝陛下要冒着自己尊严受损,皇权根基受到侵蚀的风险,来更一步抬高工商的地位吗?
所有在中国的欧洲人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商业’的蔑视。
他们不能理解这一点,可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
而现在至高无上的大皇帝却对商业‘低头’了,这是多么的惊人?
……
“每一个帝王心中都有自己的治国之道。”
“陛下布衣出身,少年征战天下,举兵十年,定海内,山河光复,汉室再兴,五年而天下大治,率天下于仁寿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也。秦皇汉武不能与之比武功,唐宗宋祖也难与之比文治。如此之神武英明之主,胸中自藏有天下经纬法度。”王锡琛背靠在床头,对着身边的夫人长息感叹。
他是杭州的地主,这几日一直都在行宫,面对着一个脸色严肃、不带半点笑意的皇帝,王锡琛亚山大啊。
“你是说皇帝心里有自己的想法……,那还是拔高商贾了?”王氏也不是狗屁不懂的妇人,丈夫都做到省城知府的位置上了,她怎么可能对政事一丁点也不懂呢?
王锡琛没有立刻回答夫人的话,而是眼睛看着帐子顶儿,半响感慨道:“人都说李世民从善纳谏,言路广开,宽宏大度,千载可称一人。当今陛下的肚量也不逊于其啊。”
“陛下此来杭州,一连数日面色不渝,所之为何不言而喻。”
“但陛下再气,也能强忍按捺,而不是舞着刀枪对着宁波,对着全天下的工商,气量何其之大?”
在王锡琛的眼中,这就是陈鸣为了自己心中的‘治国之道’而付出的牺牲。
在他眼中,陈鸣心胸里的‘治国之道’必然有工商的一席之地,所以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抬高工商阶级的地位,并且在这件事上宁肯自己丢颜面,折损威严,也不把工商阶层的‘冒犯’打压下去,反而继续给工商阶层作势。
这样的心怀、坚持真的可以说让人敬佩的。你先甭管王锡琛赞不赞同陈鸣的‘治国之道’。
这种看法必然不止会是王锡琛一人。所以21世纪的那句话真的很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人哈姆雷特。你的三观,你的眼界,你的社会地位的不同,看待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结论。
陈鸣自己是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只是纯粹的一次抚慰宁波、江浙商界的行为,会被下面的臣子解释成眼下的模样。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对工商‘低头’了,而天见可怜,陈鸣自己是真的没那想法。他甚至都把他们当成肥羊而自己操起了刀子了……
这只能说陈鸣纵然穿越了十几年,与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比较,也还是有着迥异的。这在陈鸣眼中只是一次善意的释放,涉及到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远远不算尊严折辱。
一开始他的打算都是笑容满面,春风化雨的走过整个‘旅程’。要不是后来众大臣陆陆续续的上表,让陈鸣意识到了内中的不同,王锡琛现在就是另一个感受了。
陈鸣在新安江呆了一个半月,才打道回府,时间已经走到七月份了。
暹罗郑信上表,缅甸的雨季即将结束,战事就要再度拉开了。他需要军火、物质和钱财的一切支援。
安南三家也纷纷送到进展顺利的奏表,以南阮为例,这几个月他们已经敲定了一座军工厂、一座钢铁厂,一座纺纱厂和一座织布厂的协定了。还用贷款大肆购进了一批军火,聘请中国教官团,一时间倒也搞得生气勃发。
可安南在陈鸣眼中就是一堆**的肉,时间之下,他们只会越来越臭。
朝鲜依旧是乱嗡嗡,南明州、马来、吕宋的移民点建设顺利,现在南明州那里还是冬天。而北美则出现了新情况,墨西哥地区的西班牙人确实在集结陆军兵力,但是整个远征军上下信心十足,毫无畏惧。
如今中国在北美的移民已经沿着北美西海岸那漫长的海岸线,建立起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移民点,就仿佛一条细细的珍珠链,点缀着北美西海岸那荒芜的阔野。
还有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税务税收情况,文教部的教化工作,对贫穷困难山区的开发进度,各地的国道、铁道建设情况,还有大草原上的军马育种和长毛羊育种情况……
等等,等等。有好有坏,喜大于悲。
最后就是今年的外贸了。
法国人的商船一只没有,瑞典、荷兰、丹麦、葡萄牙的商船数量大大降低,比如瑞典,今年迄今为止只到了两艘船,这已经下挫到了当初满清还在时候的水准了。
所以,英国人的商船虽然还不见减少,甚至比去年还有所增加,可整个东西方贸易热度是下降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今年上半季的外贸额度就降低了。
虽然东西之间的贸易是下降了,可是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额度却在迅速增加。
中南半岛上的所有国家,除了暹罗、安南之外,金边、万象、琅勃拉邦几个小国也都能贡献力量的,同时中国的各类货物、产品在吕宋和马来的销售额也急速增高,就像二鸦之后英法洋货在中国销售额的迅勐增长一样。在薄弱的‘自主权’,那也是一层坚固的外壳。现在的马来和吕宋就是丢掉了这层外壳,它们也就迅速的被中国货给攻略了。
日本、朝鲜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不敢再有反抗,另一个直接被吞吃了。
朝鲜的下场至少能让日本人老实一阵子,中国能吞了朝鲜,在日本的想象中,那一样是能吞吃了日本的。中国人在虾夷地本身就存在着移民和武力据点,在南面的琉球也驻扎着军舰……
当一个国家的‘自主性’消褪的时候,那个国家经济市场的大门也就彻底被打开了。而敞开了大门的东方国度,面对现在的中国,他们会是多么的悲催啊。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就跟一个一丝不挂的绝世美人掉进了色鬼的床上。
何况中国现在还多了一个印度作为贸易对象,迈索尔跟英国人打了起来,可印度不是只有一个迈索尔王国,还有大大小小的无数土着王公,这些人全都是中国的贸易对象,尤其是临近海边的。
最后还有天方世界,除了波斯,中国不怎么招唿外,其他的天方国家、联盟、部落,那都已经跟中国产生了贸易,虽然有的是很少很少。比如北非,在埃及以西的区域。
但这些相加起来的贸易额度也远超过西方贸易减少的份额了。
所以陈鸣最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西方爆发的战争虽然影响到了中国的经贸,但是他一直着手的其他区域的经贸开发,而且很顺利的拿下了马来和吕宋,吞并了朝鲜,跟天方世界和印度都产生了联系,综合起来的贸易额完全弥补了东西方贸易的缺额。
而对中国的经济流通、发展有着极重要影响的海外经贸额度不下挫,这在陈鸣的思想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盘就能保持得住。
这应该有他前世旧有观念留下的影响力在,所有形成了这么一个比较奇葩的理念。
似乎海外贸易一下挫,国内经济发展就要大乱了。而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时代与陈鸣上个时空21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是不相同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国内的自我所需和消耗才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近百十年里,中国的海外贸易额似乎挺高的,每年都有几百万两的银子哗啦啦的流出来,但是这些经济额度真正的跟中国自身的经济总量作比较,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这还是上辈子中国发展外贸的出口经济对他的影响作用。在这个时空,也被他自然而然的归入了自己的治国之道里面。
到了皇帝要离开杭州的时候,闷闷不乐的王贞仪脸上突然多出了一个笑脸,王锡琛被升官了,而且是进南京内阁秘书处,这对她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父母要去南京了。
王贞仪不用跟自己的父母分开,一个人在南京上学,一个学期才能见到自己父母一回了。
只是王锡琛要比家人离开杭州的更早,连跟杭州的亲朋旧友正式告别的时间都没有,随着陈鸣离开杭州,他就直接被打包带回南京了。
王锡琛并不知道自己突然鸿运当头,那乃是得了自己闺女的福。
陈鸣也是无意中凑到了王锡琛的家庭档案,看到他女儿的名字叫王贞仪,这才恍然,眼前的杭州知府难不成还是史上着名的女算学家、天文学家王贞仪的老爹?
当然这不排除重名的原因。可这也值得让陈鸣出手了。而且据查王锡琛那给满清当过几十年官的老爹,官职不大,但学问确实不错,还喜爱藏书。王锡琛本人也医术高超……
这也很符合陈鸣记忆中的印象。(未完待续。。)
第七百二十四章 帝王的无奈
陈鸣不会对个**感性趣,玩什么养成计划;也不会因为见到了史名人而激动,他早就见到和干掉过太多的史名人了。何况那王贞仪在后世也并不怎么出名,也不是绝色大美女,要不是看的一些清穿小说中有这个女人的名字出现,陈鸣可能都不知道她是谁。
但是他地位不一样了么。
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在陈鸣的记忆中,王贞仪是一个很用功也很有毅力钻研数学、天文的女人。在史上那个满清时代的舒服下她都能取得不俗的成就,如果给她换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她又会爆发出怎么样的能量呢?
陈鸣还专门让人调查了一下王贞仪。年纪不大的王贞仪在西湖女校素来有才女之称,个性强势,活泼,身为女孩子却喜欢骑马射箭,还非常喜爱看书。这说明生活环境虽然改变了,可王贞仪没有长歪。
陈鸣一直在提倡女子入学的,但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死死地压在头上,让女子教学的国内的推广十分的不方便。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英雄出现,有一个杰出的,在某些领域上超乎、比肩男人的女人出现,这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很大的影响力,也能给全天下的女子带来很大很大的动力。
那么还有谁比王贞仪更合适的呢?
陈鸣有信心亲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人,可他不认为自己想培养出一个女科学家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科学家。或者那需要太多太大的财富和精力的投入,还要担负着很大很大的失败的风险。
而计划一旦失败,那就会影响到陈鸣的预定策略,就会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变革都产生不好的影响。后者带来的损失对于陈鸣来说更大。
而王贞仪,那就是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弱到最低底线的存在。至少陈鸣心底里对她更有信心。因为在史上,在更坏更恶劣的环境之下,她成功了。陈鸣当然会选择她。
就好比到了北宋末年,培养李清照;到了道光晚年去找傅善祥;这女子成才的几率绝对更大。
谁也不会放着手下一个叫华罗庚的小孩不管不顾,而去对一个叫张三的小屁孩大加培养,是不是?
而王贞仪这个时候对陈鸣的感官也从最初的讨厌随便变成了中心的敬爱。
原来的讨厌是因为陈鸣下杭州忙癫了王锡琛,让王贞仪期颐依旧的十二岁生日也不了了之了;而现在的喜爱是因为,陈鸣把她老爹调入南京了。今后上学期间,她不用跟自己的家人分离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别提王贞仪是多么的高兴了,原本在渡过一半愉快的假期之后,她就开始担心起日后的离别了,结果听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头真的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且不说她欢喜又伤感的写帖子给自己在杭州的小姐妹们‘离别’,就说她爹王锡琛来不及跟杭州的亲朋同事告别,赶紧收拾了几件衣服并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就随着圣驾赶去南京了。
王锡琛在杭州为官两年多,置下的一些产业也就全由王氏来负责处理了。
店铺、田庄,主要是这两款。
还要命人拿着帖子到王家在杭州的远近交情处送上赔礼,事出有因,请大家多担待担待。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
没过几天,王家的几处产业还没有完全脱手,南京就有好消息传来,王锡琛没有进内阁秘书处,而是到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监,虽然品级还是正四品,但这跟区区一个杭州知府的份量是天壤之别的。
就好比兔子这里,一个普通的市级干部,在地方上当然牛逼哄哄,可是在帝都,哪里有中央办公厅的处长有面子啊?
转眼间王家面临的局势就不一样了。
变成铺天盖地的人跑来送礼的,还美其名程仪。虽然没人敢送金银财宝,但是杭州、江浙的土特产,王家可收到了好几马车。这就是区别啊。这几日连王家的仆人都一脸的与有荣焉。
可是这几日李小妹却是不舒服了。借着小李氏来看她的机会,李小妹吩咐道:“让兄长多探探王家的底细。”
“皇上这几日长说起那个小丫头,说的我这心里慌慌的。”
“那小丫头比鼎儿小了三四岁,等她能成婚的时候,鼎儿都二十了!”
说话中李小妹额眉头的皱纹能夹死一只蚊子。
骤然听闻了一个惊天大消息的小李氏,正目瞪口呆的说不出话来,“皇后娘娘快别说了。这不是咒咱家太子爷的么。多晦气啊……”那一刻她真的是被吓得有点六神无主了,一个四品官的儿女。皇帝在搞嘛么?
回到家里小李氏也有些心慌意乱。她对自己婆婆说:“您说这皇帝怎么想起来一处是一处呢?南京城那么多名门贵女,他非给选一个四品小官的闺女……”
婆媳俩是对着唉声叹息。谁也想不明白皇帝是怎么想的。难道要学朱明?皇后、太子妃只从民间小门小户人家选?
可看皇帝对皇子公主们的培养,早早的把一大堆人混在一块,多少联系挂不上啊。也不像是打那个想法啊?
婆媳俩完全煳涂了。但她们又不能不细细的想,细细的思索。因为他家的孩子也到了成婚的时候了。这皇帝心里头的打算,一定程度上也关乎着李皓的婚事。李皓比之陈鼎可还要大三两岁呢。现在眼看着就能成亲了。
当然了,记挂此事的还不止李家一家,陈岗家的小黄氏也在为自己孩子的婚事操着心。
可是偏偏陈岗去了安南,而且把儿子也带过去了。
这婚事就托给了小黄氏一个人在南京处理,但小黄氏害怕了,就算陈岗说的有点道理,她也没全信,在陈岗去安南之后,她就闭门谢客,轻易不出门。
现在这就更难了。
堂屋里的西洋大座钟,刚刚中午11点,钟的鸣时早让仆人给掐了,这东西看时间是好使,就是个头太大,报时的时候声音太大。
书房里除了站在书桌前抄经的小黄氏外,一侧还守着两个大丫鬟和一个嬷嬷。
小黄氏年纪也不小了,都快四十了,眉宇间很是平和,不像一般愁苦的女人眉头总带着有一抹刻薄。穿着一身深红色的常服,身形毫无起伏曲线,头上没带金的银的,但鬓边也抿得油光水滑,不见有一丝的乱发。
她面容很严肃,对着丫鬟仆人冷冷的看过去一眼,能把人冻死。
此刻她就端着腰背在那里抄写着经书,写完这章放下笔转身坐在榻上,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这才吐出了一口气来。
抄经文是给长辈祈福的,是要带着孝意的。不能有半点的随意和不恭敬的姿态。小黄氏就是想要转腰扭腰,都要先离开了座椅,走出桌案。
小黄氏没有大的本事,可她笨人有笨法,她知道该怎么显示自己的孝心。抄经是很老套,可只要管用就行。
放下茶盏继续回去抄经,等抄完这一卷才长出一口气。
皇宫里的老太太,还有回京已经几个月的太上皇和皇太后,这都是她要死死巴结的。不求皇宫里能下旨给她自己的孩子赐一门好婚事,陈汉已经不兴这个了,小黄氏只求能得到一个明白话。
小黄氏上午的计划完成了,时间都已经到11点半了。这时屋里的丫鬟这才动起来,一个大丫鬟出去喊小丫头打热水进来给小黄氏洗手净面,屋里的嬷嬷扶着小黄氏小心翼翼的在榻上坐下,剩下的大丫鬟则跪在榻上给小黄氏轻轻的揉着肩膀。
小黄氏闭目休息了会儿,嬷嬷一直关心的看着她,等她睁开眼才上前问道:“夫人是这会儿就起来,还是再歇歇?”
“起来吧,让厨房传膳,吃完了我还要再抄一卷。”小黄氏用热手巾洗了把脸,打起精神后让大丫鬟去传膳。
嬷嬷心疼道:“夫人用完膳后还是先小睡一下吧。”小黄氏端着身子抄经文,腰背和肩膀最受累了,一天两卷经抄下来,到晚上胳膊恨不得都肿了。
小黄氏不同意的摇摇头,“这是我的孝心,怎么能嚷累呢?何况,我这样就累了,那还有更虔诚的怎么说呢?”抄经文也有不同的方法和姿态,血书就不用说了,比如那跪着抄经。其建难度瞬间秒杀眼下的小黄氏。
在不管是眼下时代,还是在未来的中国,在国人的大脑里,都会顺理成章的将抄经书的难度与抄经人对长辈的诚意划上等号。
很扯的一个定义,但它就牢牢的存在在中国人的脑子里。
小黄氏也不是不能跪着抄,可她怕人说她以孝显名。皇宫里也有人在抄经文呢,不管是妃子还是公主皇子,很多人都在抄。大伙儿都是坐着抄写,只有她跪着抄写,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
抄经文这法子在满清时期的皇宫大内中非常流行,而这个法子也延传到了陈汉朝,只是抄写的本子不在局限于佛经,《道德经》、《四书五经》、各种文集文选,都在其中。
当然,皇宫里的老太太、太皇太后都信奉佛祖,抄佛经还带着为人祈福的意义,让其比之别的更为流行了一些。
这也是一些后妃们打发时间的法子,也是一些皇子公主们准备礼物的法子。
一会儿厨房就长龙一样送来了午餐,杯盘碟碗摆了一张桌子。小黄氏自己用膳也不让支大桌子,她坐在榻上,面前的小炕桌上摆的是她爱吃的,榻下的桌子上也摆的满满的,只是她几乎连一筷子都不会动。孩子没有过来,别人生的自然是跟着亲娘一起吃,她生的都已经大了,自己用饭。这是她男人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