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绣大明-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城里军中不少人都知道梁思都才是这些人敢如此妄为的靠山,但在其多年积累下来的威势下,以及杨震又没有做任何的表态,结果此事只在私底下传了没多久就彻底没人再提了。
随后,杨震更是召集宣府的所有将士进行了一番训话,在把那十多名将领全部枭首示众之后,就算是给了朝廷一个交代。
虽然这么做未必能真正根治如今边军中的不正之风,但这已足够震慑那些贪婪之人了。就是梁思都,在看到之前自己委以重任的部将首级被高高悬挂于辕门之上时,也着实感到了一丝寒意。
而后,杨震又趁热打铁,让宣府也抽调出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跟大同军一般地杀入草原,去做最大的破坏。对此,无论是梁思都这样的将领,还是底下的将士都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并迅速照计而行。
而这对本就人心惶惶,饱受摧残的蒙人诸部来说,则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和大同的那些圣人学徒一般,宣府的官员在听了杨震那等蛊惑人心,宣扬残杀蒙人,无论妇孺老幼的决定时,依然为之侧目,也很快就写具了一封封书信或是奏疏送去了北京城。
对此,杨震并不当回事儿。随着宣府派出五千人马深入草原之后,他也没有继续在此逗留太久,便又再度启程,赶往了下一个边镇。
就这样,在万历十二年的整个上半年里,杨震一直来往于大明蓟辽宣大等九边重镇,一面处置了不少贪污军饷,强占军田的将领或官员,一面则不断向草原派遣精兵,直把整个蒙古草原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据后世相关史书记载,这一场大乱下来,只半年时间,对草原各部的伤害就远比当初成祖朱棣几度北伐时伤亡更大。而与之相比,当初成祖的自身损伤和投入则更是此番之事的数十倍。
面对这些不断增多,且手段狠辣,一旦攻击就会把整个部族夷为平地,鸡犬不留的敌人,蒙人诸部终于彻底的崩溃了。
原来的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去侵犯中原,把中原百姓视作牲畜猎物,对他们来说杀人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但现在,当这一切真正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才知道这种被人宰割灭族的感觉是有多么的恐怖。
而更可怕的是,因为各部之间距离太远,连相互间的照应都很难做到,他们只有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直到某天成为突然杀到的汉人刀下的亡魂。
在这等情况下,各部蒙人终于再也忍受不了,纷纷开始迁徙,往着草原深处而去。最后,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他们更是宁可在放牧上捉襟见肘,也不敢单独一个部落独处在空旷的草原上了。
而作为草原各部中实力最强的存在,盖乞部更成了诸多大小部族心中的保护神。等到入夏之后,已经有不下二十个大小部族托庇于盖乞部周围,形成了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众星拱月的场面。
但如此一来,这些部族,包括盖乞部在生活上都有些陷入了困难。即便是夏天这个水草丰美的季节里,牧民们也很难在附近找到理想的草场让牛羊马匹吃草,这让许多的牲畜就此倒毙。
而在这等炎热的天气里,各种瘟病都是最容易流行的。因为一个不及时的处置,瘟病就在这些部族间散播了开来,这使得大批的牲畜彻底倒下,就连人都有不少感染生病的。
对草原各部来说,牛羊牲畜就是他们的财富,现在出现接连不断的病死,对牧民的伤害自然是极大的。其他各部,因为需要受到来自盖乞部的庇护倒也还能坚持,但盖乞部的人却受不了了。
很快地,盖乞部的人就与投奔而来的各部之人发生了不断的摩擦,双方还很是打了几场,造成了几十人的伤亡。随后不久,部中人等更是不断去跟木图诉苦,请求他赶紧把这些家伙驱赶离开。
面对如此汹涌的民意,木图也不知该如何处置了。他当然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他更清楚各部现在面对的情况,若这时候将他们驱赶,只怕自己这些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威信就要彻底丧失了。而且,说不定还会结下无数的冤仇,到时一旦有人登高一呼,自己这个才刚坐没多久的可汗之位就要换人了。
面对如此难题,木图只能召来身边亲信进行磋商。而这些人也早已受够了如今的局面,当即提出要还击明国的意思。
对此,木图却很干脆地表示了反对:“如今草原各部人心惶惶,而且大家的损失又这么大,根本组不了太强大的队伍去报仇。而且去年时,我们出兵攻打宣府和大同也没能得到什么好处,反倒折损了不少人马,其他各部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人了。”
这是事实,虽然如今盖乞部在草原上声势浩大,木图更被人称为新的可汗,但其实论起号召力来他依然不是太足。毕竟只有几年工夫而已,他的威名是无法和当初的成吉思汗相比的。
如今的草原各部就是一盘散沙,倘若有利可图,大家或许还能团结在木图与盖乞部的周围,出兵去和明国交战。可像现在这样注定只是赔本的买卖,那就没人肯陪着他们一起送死了。
对此,木图也很是无奈,但这就是草原上的事实,不是他一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或许,要是能给他几十年时间,再有个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将来的草原各部真能像当初的大元帝国般再次对中原,甚至是整个世界构成巨大威胁。但至少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无法达成的妄想。
“我以为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帮着大家度过眼前的困局。尤其是要把那些侵入我草原的明军给挖出来歼灭了。”这时,一直没怎么作声的图塔突然道。
虽然之前他吃了败仗让众人好一阵的埋怨,但这一回他所言确实在理,便也有人点头表示赞同。当然,也有提出其他看法的:“你说的简单,可我们连他们在哪儿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这就需要我们花些精力去办了,比如派出小股人马散到四处去找寻他们的踪迹。这儿毕竟是我们的地盘,他们总会留下些线索的。”图塔目光闪烁地道:“而且我们还可以趁机从各部抽调些人马来,或许以后这些人能彻底为我们盖乞部所用。”
这话倒是深合木图的心思,当即点头道:“如此倒也是个办法,图塔,此事就交给你来办了。”
盖乞部既然提出了这么个想法,那些需要它保护的部族自然不敢不从,只能从有限的人手里抽调一部分来应付。而盖乞部自身,也调动了近半人马,开始主动出击,四处寻找那些明军的蛛丝马迹。
而就在这个时候,已重新赶回大同的杨震却再次出动,带着两千锦衣卫的精锐,挺进了蒙古草原。他要一劳永逸地将这些祸患彻底铲除!
第九百七十六章 众矢之的
北京城,杨府。
夏夜的星空下,虫鸣啾啾,颇有几分的诗意。
但杨晨对此却并没有太多的感触,看着手中摘抄来的各种弹劾杨震的奏疏,他的脸上满是苦笑:“这个二郎,即便去了边地也一样不叫人省心哪。”
如今的杨晨在朝中已有了不低的地位,作为工部侍郎,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再加上他又是杨震这个皇帝亲信,锦衣卫都督的兄长,更是有不少不便于投靠到杨都督手下的人过来示好。
对此,杨晨自然不会拒绝,自他当上工部侍郎的一年时间里,已渐渐发展成了朝中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正因如此,朝中但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能在短时间里获悉。这次有人串联欲要弹劾杨震在边地的种种不妥行径,也很快就为其所知。
但对此,杨晨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应对。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比自己兄弟更彻底地融入这个时代,连思想意识都完全和圣人门生没有什么两样的读书人,在得知杨震对蒙人的种种作为后,也觉着有些不妥。
汉人一直以来都讲究个以德服人,讲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那些外族,哪怕是再强大的时候,也会留有余地,而不是赶尽杀绝。而现在,杨震所做的,就是想要把草原上的各部全部连根拔起哪。不,他不是想这么做,而是已经完全在着手杀戮了,对此,杨晨也是无法认同。
但自己兄弟所做的决定,他这个做兄长的又怎么好不支持呢?尤其是两人在朝中还是二位一体的互生关系,倘若杨震真因此事而被朝廷所怪罪,他这个兄长接下来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了。
可让杨晨去为兄弟说话,他又觉着有些为难。且不说是不是昧着良心,光是要找出一些理据来就不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他甚至有些期盼杨震能够在这个时候赶回京城,以其能言善辩的能力,或许在朝堂上可以把这些家伙辩驳得无力反抗,但自己显然没这方面的本事哪。
“哎,你好端端地只管处理边军中的弊端即可,何必去自寻麻烦地去参与军事呢?现在好了,被别个拿住把柄了吧……”想到这儿,杨晨不禁又是一叹息。
就在这时,府上的管家突然小心地来到杨晨的书房门前,恭敬地道:“老爷,有镇抚司的人前来求见,说是有什么要事。”
“哦?请他进来说话。”杨晨略有些奇怪,他虽然是杨震的兄长,但与镇抚司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往,毕竟他身为朝臣还是要注意一下自己形象的。但既然人都找上来了,显然是有什么要紧事,说不定是杨震安排的,他自然要见一见了。
片刻之后,一名书生打扮的男子就被领到了杨晨的面前。一番寒暄之后,他才知道此人乃是镇抚司里颇有些实权的沈言,是杨震倚为心腹的幕僚,于是便又比刚才还客气了不少:“不知沈兄前来所为何事哪?”
对着自家都督的兄长,沈言也无意兜什么圈子,一面把随身的一封书信推到了杨晨面前,一面道:“想必朝中最近对杨都督的种种非议,杨侍郎已有所耳闻了吧?”
听他说起此事,杨晨的眉头又轻轻地簇了起来,但还是点头道:“没错,我对此也深感头疼哪。你家都督也是的,怎么就没考虑会有这等结果呢?”说着,拿过了书信,随意翻看了起来。
“其实我家都督岂会不知朝中官员的心思?这封信便是他命人从大同送过来的。他的意思,是可以借此事扭转朝中的这股风气,为我大明今后对敌的策略做出改变。”沈言很是坦然地说道。
而对面的杨晨,在听了他的话,又看了书信内容后,神色便是一变。之前的忧心和不解这时变作了惊讶,下意识地道了一声:“他居然连这一层都考虑到了?”
“都督和那些朝臣打交道也不是一两日了,如何会猜不到他们的心思呢?所以针对此点,他已有了一番布置,也叫下官一并送来交给侍郎大人。”沈言说着,又从怀里取出一本书册,交到了杨晨手中。
杨晨展开那书册,脸色就再次一变:“这个二郎,看来他确实是早有准备了,这个若真有其事,可是要花费颇多工夫的哪。”
“这个自然作不得假。”
杨晨愣了一愣,随即就把这两件东西都收了起来:“既然他都做了这么多了,我这个当兄长的自当全力助他。只要有人在朝堂上发难,我必会与之一争到底。”
“如此,一切就全赖杨侍郎了。”沈言得到保证后大感欢喜,赶紧拱手致谢。
对此,杨晨心下又是一阵感慨。自己的兄弟还真是得手下人心哪,连找自己这个亲兄长相助,这些人居然都要如此感谢。但口中却道:“沈兄客气了,既是二郎的事情,我这个做兄长无论如何都是要相帮一二。”
事实上,杨震在朝中受到的非议可要比杨晨所想的还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当一些从草原来的消息传回来后,更是惹得人人侧目。
据某些人所说,如今的蒙人草原到处都是被人屠杀后的惨烈现场,无数的妇孺老人被人杀人抛尸,其惨状不亚于修罗地狱。
虽然大多数人对此只是听闻,也不知这些传说到底从何而来,但这一切依然让百官对杨震的这一决定更加的鄙夷。我们大明虽然与蒙人世代为仇,但也不能干出此等丧尽天良的事情来哪。如此做法,却和那些鞑子贼寇有什么区别了?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杨震,若非他定下如此策略,草原何至于变成如此光景?这与我大明一向所提倡标榜的仁德之说可是背道而驰,着实令人不齿!而且这等事情一旦传出去,那些外邦藩国又会如何看待我们?
这一系列的说法,让朝臣对杨震是越发不满,更多的批判声甚嚣尘上。同时,许多人还将之付诸于行动,一份份声讨弹劾杨震穷兵黩武,灭绝人性的弹章如雪片般通过通政司,直达内阁和天子跟前。
而叫群臣更感愤怒的是,面对如此汹汹之民意,无论内阁还是天子都是默不作声,只把他们的弹章全数留中,连句回音都没有。这不明摆着是在偏袒杨震么?天子如此不公,这更是惹来了群臣的反感,之后几日里,弹劾杨震的奏疏不减反增。
而在发现天子是铁了心要维护杨震,一直都不作回音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开始在背地里里进行了串联,决定在朝会上同时弹劾,集体发难。
其实一般来说,大明朝的早朝只是个走过场的形式而已。所有的大小政事,那都是在廷议或是由内阁与天子商议之后就定下来。至于朝会上的君臣奏对,不过是把这些早已决定了的事情重新再公开说一遍,好让朝中臣子都有个了解,也好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但朝会毕竟是国内规格最高的廷议,一些人还是会在这上面突然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想着靠会上的声势来逼迫天子答应自己的请求。而这种事情,历朝历代也所在多有,就是当今万历朝,也已发生过数起相似的情况了。
现在,这些对杨震深感不满的朝臣,终于因为天子的袒护而再次爆发,决定在六月十一这天的大朝会上一齐发难,誓要把种种罪名定到杨震的头上。
其实在经过之前的几番较量后,群臣对杨震已是颇为忌惮。这家伙不但手段了得,而且深得天子信重,又能言善辩,不按常理出牌,总是让与之为敌的官员吃足苦头。
所以一般来说,朝中官员还真不想招惹他,与之为敌。但这次的事情明显已触犯了这些人的底线,而且杨震如今又远在北疆,根本不可能在他们发难的时候出现在朝堂上与自己打擂台,这就大大增加了官员们的信心。
背地里,甚至有人还说,倘若连这样都不能把杨震入罪扳倒,那么今后这大明朝堂就再没有人是这位的对手了。当然,对此大家还是不认为有可能发生的,哪怕天子再维护这个宠臣,在群臣的一致攻讦之下,也不可能固执己见。
于是当时间来到六月十一这一天,所有人都做足了准备,一场针对杨震的弹劾批判大会便已悄然拉开。
对此,或许身在九重宫阙之内的天子并不是太清楚,但同为朝臣之一的杨晨却早已有所耳闻。这让他心里更感到沉甸甸的,知道今日的朝会一定是一场唇枪舌剑,血雨腥风了。而自己,却显然是要站在群臣的对立面,去与这些人好一番交战了。
随着钟鼓声响起,紫禁城宫门次第而开,群臣按着身份排着整齐的队伍缓步踏进宫,并迅速汇聚到了太和门前,今日是逢一三五的大朝会,京城五品及以上的官员都会齐聚一堂。
当看到那些同僚那杀气腾腾的模样时,杨晨不觉拿手按了按胸口,那儿正是用来应对这些人的终极武器!
感谢书友喜欢望着你百度的打赏月票支持。。。。。。
第九百七十七章 声讨杨震
国人,尤其是当官的,似乎一直都对开会什么的很是看重,无论古今,他们总有开不完的会,而早朝,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朝会上所商议的事情都是早在之前就定下来的,大清早地赶去皇宫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但千百年来,依然有无数人对此趋之若鹜,兴致勃勃,甚至将是否参与和召开朝会当成评断一个天子是否称职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方面,大明的诸多天子显然是吃了大亏的,不提历史上后来深居后宫近三十年的万历以及他的孙子木匠皇帝天启,光是他的祖先中,就有不少逃避早朝为人诟病的存在。
比如和他一样几十年不早朝的祖父嘉靖,比如同样以宅男身份为后世所笑的成化帝,以及留下了无数传说故事,被人黑得体无完肤的顽童天子正德……在史书上,大明朝的历代天子都是那么的不靠谱,连早朝都在不断想法荒废。
但事实上,早朝的作用真那么大么?一个过场似的聚会,就真能让国家昌盛,体现一个君王是否合格了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不然后面那个一向以勤政自诩的辫子朝也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虽然如今当了十多年天子,也不停参与了十多年早朝的万历已对此很有些看法,但规矩终究是规矩,即便他是皇帝也不敢随着自己性子来,只能强自忍耐。
今日万历的心情与往日早朝时也没有什么两样,有些恹恹地听着下面的臣子说着那些他早就知道,甚至是早已做出决定的提议,演戏似地跟群臣做着互动,以表现大明如今的君臣相得。但他的心,早就飞到了另一件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上去了。
朝中最近对杨震的批判弹劾万历自然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对此,他是相当不屑的。这不光是因为他对杨震的信任,相信他所做的这一切一定都是为了大明朝廷和边地的安全,更因为年轻气盛的天子本来就对一直犯大明边境的蒙人怀有深深的敌意,现在能有人在草原纵横杀戮,自然是一件很解气的事情。
不过这种话他身为天子却也不便说出口。作为一国之君,自当有泱泱之风,仁恕之心,岂能把对无辜百姓的杀戮当成一件乐事呢,如此他与历史上的暴君还有何区别——虽然那些被杀的并非其治下之民,但上天终有好生之德!
对此,万历也很是无奈。他无法为杨震说话,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大事化小,压下群臣的弹章。想到这个,他就不觉感到有些憋屈,虽然张居正早被自己赶走,但身为天子的自己依然无法真正放开手脚,种种规矩依然如大山般沉沉地压在他的身上,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当又是一名官员把该陈奏的事情讲完,万历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是熬到头了,今日的朝会也该终结了吧。可就在他跟身边的孙海打了个眼色,欲要后者宣布退朝时,突然就发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变故。
“臣兵部郎中张文显有本奏!”说话的同时,一名中年官员迈步走了出来。因为今日是大朝会,是在空旷的太和门前举行的,所以此人开口必须大声说话,才能叫周围众人都听清其声音,这让他的模样显得有些急切了。
万历见此却不觉来了些兴趣与精神。他记得很清楚,今日朝会并没有兵部的什么事,难道是有什么突发情况么?这总比每天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要强些吧。
可是很快地,万历却笑不出来了,而且眉头也随之皱了起来。因为这位张郎中所提到的,赫然是他最不希望听到的事情——弹劾杨震在北地的决策以及滥杀无辜。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杨震身为钦差,在九边各镇整肃军纪,处死了不少相关将领与官员,对此一点臣倒无甚异议。虽然这其中也难免会有所偏颇,但在事情查明之前,臣不敢妄下评断。可他越俎代庖,指派边军兵出草原,对那里的百姓展开屠戮,就实在叫人难以接受了。
“兵马调动,一向权在朝廷,可这一回,我们兵部却连半点消息都没有收到,如此擅作主张,杨大人之心不得不叫人感到不安哪。”这位张郎中显然是做足了准备的,开始的弹劾还拉扯上了这么条很有些敏感的罪名。
确实,自大明立国之后,就对军权看得很紧,哪怕是再得宠的将领,其实也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这调兵权,一直都在朝廷,在兵部手中,所以任何一次的主动出击,那都是要得到天子内阁及六部的首肯的,不然就是有图谋不轨的可能。
听他上来就往杨震头上扣了这么大一项罪名,这让杨晨心中不觉一阵紧张。这可不是说笑的,一旦真让天子起了什么不好的想法,自己兄弟可是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二郎哪二郎,你还是太过急切了些,也小看了这些朝臣罗织罪名的能力了……”
万历也明显有些发怔,但很快地,他就笑了起来:“张卿此言实在太也言重了些,不过是几千人马的调动,杨震乃是奉旨钦差,朕也许了他便宜行事之权,这算不得有错。”
“陛下,纵然是钦差,但他也没有调兵的权力,如此乃是对朝廷法度的破坏,倘若今后其他人争相效仿,只怕会酿成大难哪。”张文显却不依不饶地道。
这下,万历还真不好为杨震辩护了,毕竟对方已经把话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身为天子,他自然是不希望其他臣子也如杨震般自行其是的。但很快地,万历又道:“其实杨卿他也不能算是私自调兵,在此之前,他早已派人送了奏疏给朕,是朕准许他这么做的。”
“这……”不但是张文显,其他想看杨震好戏的官员都是一愣,谁也没想到皇帝会如此为杨震背书,这也让不少人心里对杨震更生出了嫉妒之意来。
看到张文显愣怔的模样,万历总算是松了口气,当即以进为退地道:“怎么,张卿你不信朕的话?是否要让朕把杨卿的奏疏给你取来一观哪?”
“臣不敢。既然调兵一事是出于陛下圣意,臣自然不敢再以此罪弹劾杨震。”张文显说着深吸了一口气:“不过,杨震在北地之种种作为,却还是让臣,以及朝中诸多大人所不能忍。他居然明目张胆地号令那些兵卒去草原抢掠屠杀无辜的蒙人牧民,如此行径,实在非我泱泱大明所该做的。”
“臣以为张郎中所言甚是。”他话音才刚一落,就又有官员踏出一步,附和了起来。万历扫目一看,正是兵部的侍郎崔钧,只见他朝自己一拜之后,继续道:“我大明与蒙人虽多有争端摩擦,然这不过是两国之间的战事而已,与寻常百姓何干?而杨震他却把报复的手段全数落到那些蒙人牧民身上,如此做法,着实让人不齿,也与我大明一贯以来的仁义之行大相径庭。”
“崔大人说的是,古语有云,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百姓就更不该随意屠戮,不然与那山寇贼匪又有何区别?陛下,若此事一旦传了出去,我大明底下的藩国会如何看待?恐怕在他们看来,我大明与那些只知杀戮的蛮夷之国没什么两样了……”
“我大明向以仁孝治天下,孔孟之道,更讲究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岂能因为蒙人与我有隙而残杀那些无辜的百姓呢?更别提这其中还有许多的妇孺老弱了。杨震此行,几欲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一下子,群臣就被点燃了,就跟约好了一般,纷纷站出来,大讲什么仁义道德,同时把杨震给批判成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魔鬼,是该被天下人所唾弃的对象。
面对如此汹汹而来的弹劾,万历顿时就有些傻眼了。倘若只是张文显那么几个人针对杨震进行弹劾,他或许还会帮着说几句话,但现在,除了内阁成员和六部九卿等重臣自恃身份外,其他官员全都一个个站出来大说杨震的不是了,这让天子都不知道该怎么维护杨震才好了。
倘若他们只是上奏疏弹章弹劾,万历可以用留中应对,来个冷处理。但现在,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在如此大朝会上,这么多人同时攻讦杨震,这就让他很难再不作声表态了。
下面的群臣显然是看出了天子此刻的虚弱,顿时便有无数官员再次上前:“陛下,臣等请陛下以我大明将来计,以天下臣民计,速定杨震之罪!”
这是在挟众人之力逼宫了!
万历感受到了这一点,心里便是一阵恼怒。可这气,他一时间却又撒不出来,即便他是皇帝,在面对如此汹汹的民意时,也是无法与之对着干的。可让他就这么妥协,并给杨震定罪,年轻的万历又实在做不出来,这让他顿时就陷入了纠结之中,只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与这些人辩驳一番,以解自己之围……
第九百七十八章 何以报怨仇(上)
太和门广场上,站在群臣位列之中的杨晨见到这许多官员一个接着一个,源源不断地弹劾数说着杨震的罪过,让他的心里也是一阵跟着一阵的发紧,生怕天子真个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就这么当众给定罪了呢。
杨晨当然知道自己兄弟与天子的关系,更清楚天子一向对杨震有多么信重。但眼前的一切的杀伤力却实在太大,毕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此多人有备而来的攻讦,势必会让天子无可回避,那他真会为了一个臣子而宁愿开罪这许多的朝中官员么?
这一抉择,万历心里确实感到很是犹豫。他的内心里自然是不想被群臣左右,真个定杨震之罪的,但在如此汹涌的民意之下,他也实在坚持不了太久了。唯一指望的,只有有人站出来与这些臣子辩驳一番,有理无理都好,至少能化解一下眼前的难题。
但这满朝文武,当真会有人肯为了杨震站出来说话么?这可是一举得罪上百名,甚至更多同僚的事情哪,对于那些官场老油条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
这也正是这些官员敢于在今日突然出手的原因所在了,没有人会冒着成为众矢之的的风险来为杨震分辩,而他自己也不可能在此时出现在现场,如此集体围攻一个连还口能力都没有的人,他们若还不能成功,那就不用在朝堂上立足了。
当这站出来的官员齐声向皇帝再次点出要严惩杨震时,万历的心里更是咯噔一下,他知道,若再没有人为自己解围,今天就真要如这些家伙之愿了。虽然他对此很是愤怒,却也无可奈何。
带着复杂的神情,万历的目光从面前的群臣脸上一扫而过,但他们的表现却再次让他失望了。那些六部主官,以及内阁成员一个个都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但其实他也清楚,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不断跳出来,一定是有这些人在背后指使和撑腰的,可即便知道了内情又如何呢?
就在他心灰意懒,决定遂了这些家伙之意,待杨震归来后再徐图反击时,一人却在这个时候施施然地走了出来,弯腰拜见道:“臣工部侍郎杨晨有话启奏!”
“对啊,朕怎么把他给忘了,他可是杨卿的兄长哪,岂肯坐视自己的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