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我当皇帝-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抢下豫州,就会对袁术造成致命打击。

    即便抢不下豫州,也可以给孙坚造成大麻烦。

    田丰看到赵风迟迟没有给出后续答复。

    从怀里拿出一份文书,双手呈上:“这是醉仙楼管事,送来醉仙楼夏季的收支情况。”

    虽然现在是八月,立秋都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但醉仙楼也不只是在一个县城开设。

    各地收支数据,汇报到晋阳醉仙楼徐福处,就需要花费半个月时间。

    徐福还要把各地醉仙楼的数据,另外统计一遍,然后在交给赵风查阅,时间上也就差不多了。

    别说现在还是汉代,数术方面本就不怎么便利。

    就算是后世,计算一个季度的财务报表,也需要个把星期的。

第五百零七章 夏季收支

    熊大走到田丰身前,接过文书,然后转交给赵风。

    赵风接过文书后,直接打开,仔细阅读了起来。

    四月份,各地醉仙楼全部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其中中山国亏损粮食五万余石。

    常山郡亏损粮食六万余石。

    太原郡亏损粮食四万五千余石。

    光四月这短短的时间,就亏了粮食十五万余石。

    相当于之前中山国醉仙楼的半年利润。

    简直亏到了姥姥家。

    不过赵风也可以理解,毕竟是自己下达了不许涨价的政令,才导致的亏损。

    怪不得徐福等人。

    自从董卓更铸小钱后,钱币体系已经奔溃,基本都是以粮食来计价。

    否则几个亿,几十个亿的铜钱,想要数清楚,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

    五月份,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中山国亏损粮食九千余石。

    常山国亏损粮食一万余石。

    太原郡亏损粮食八千余石。

    河西郡、上党郡,亏损五千余石。

    这时候,赵风刚刚更改政令,醉仙楼除了馒头依然保持一枚五铢钱一个,其余的东西,全部跟着市场一起涨价。

    看到这份数据,赵风暗暗自得。

    还好政令改的早。

    不然,亏的赵风又会十分心疼。

    如果是帮助普通百姓,忍忍也就算了。

    问题是,价值越高的物品,一般都是世家、豪强、士族之人,消费掉的。

    这就不能忍了,这简直是在割赵风的肉。

    六月份的数据,差不多把五月亏损的,都盈利了回来。

    其中还新增了赵国的各地数据。

    统计后为盈利两千余石粮食。

    看到这份数据。

    赵风心里好受了一点。

    虽然只是维持在盈亏之间,但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馒头导致的。

    而馒头的售卖,等于是在维护并州的稳定。

    起码并州地界内,没有出现太多的本地流民。

    相比于并州意外的各郡,那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赵风在无偿的付出。

    别看一个馒头一钱,好像亏损的不多。

    但是量大啊。

    中山国、常山郡、太原郡、上党郡、河西郡、赵国,几地人口加起来,稳稳的超过了两百万人。

    只要有一半人,每天购买一个馒头,就够赵风亏的了。

    巨鹿郡虽然也开设了醉仙楼,不过实际掌控权,却是在张燕的手上。

    所以巨鹿郡收支数据,是不会汇报到徐福手中的。

    赵风看完这份文书,提给田丰道:“元皓兄,你也看看。”

    熊大又从赵风手中,把文书转交给了田丰。

    田丰看完文书后,笑道:“醉仙楼维持并州稳定,功不可没。”

    “徐福应当赏赐!”

    赵风点了点头:“确实该赏。”

    “不过不是现在。”

    “先把功劳记下来。”

    “等以后物价恢复正常,在按功行赏不迟。”

    田丰笑道:“应该的。”

    “对了,徐福在后面问的问题。”

    “如何解决?”

    赵风沉吟了一下:“其实很好解决,就是限制馒头的供应量。”

    “这样馒头卖的少了,自然亏的也就少了。”

    “不过目前是以稳定并州为主。”

    “醉仙楼不赚钱,就不赚钱吧。”

    “反正我们从匈奴人那边,收购了大量的青铜器、青铜矿,来更铸小钱,去其他外郡收购粮食回来弥补。”

    “所以,我暂时还不想去处理这个问题。”

    田丰行了一揖:“丰观察了一下,市场价格的情况。”

    “最近两个月来,价值已经基本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只要董卓那边没有大量的小钱,流入出来。”

    “以后物品价格,涨也不会涨到哪里去。”

    “秋收过后,百姓有了粮食,主公可以恢复馒头的定价了。”

    “对于粮食,我们永远也不嫌多!”

    赵风想了一下:“我们不能保证,董卓那边肯定没有小钱,继续流入市场了。”

    “你这恢复馒头价格的方法,还不如我的限购方案来的好。”

    “万一秋收过后,各地有了大量的粮食,董卓继续放出大量的小钱。”

    “市场价格,又会剧烈上涨了!”

    秦始皇的十二金人,董卓到底熔炼了几个金人(铜人),谁也不清楚。

    至于流入多少小钱到市场上,就更没人清楚了。

    估计连董卓自己都不太清楚。

    因为量太大了。

    田丰点了点头:“那就限购吧。”

    “就当让百姓继续休养生息好了。”

    “如果明年收购冬麦以后,价格依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就可以恢复馒头的定价了。”

    “不能让一枚五铢钱一个馒头的情况,成为常态。”

    “否则日后还出现这种类似的问题,主公就不好办了!”

    赵风知道,田丰说的类似问题。

    并不是说钱币市场的问题。

    而是各种灾害来了后的赈济问题。

    至于常态就很好理解了。

    现在是特殊时期,价格特殊一点,大家也可以理解。

    但如果在一切稳定以后,价格还是这样特殊,那以后如果在涨价,就可能出现新的问题。

    本来明明是好事,到头来反而会变成了坏事。

    那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后世。

    某些特殊物品,一直维持低价,是因为国家在补助。

    一旦国家停止了补助,物品价格上涨。

    百姓不会考虑之前国家补助了多少。

    只会抱怨某某东西又涨价了。

    这就是形成了常态。

    要说对错,其实谁都没有对错。

    国家为了维持某样价格的稳定,动用补助是应该的。

    因为一旦起了乱子,不但费钱,还要费力。

    百姓享受到了低价,是身为国民的福利。

    之后东西涨价后抱怨,也是正常的。

    这就是形成常态后的危害。

    赵风沉吟了一下:“那你稍后拟一份文书,交给徐福。”

    “让他通知各地醉仙楼,贴出告示。”

    “现在物价已经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原定政策是,官府补贴馒头价格,到秋收后正式结束。”

    “不过,我念及各地物价,日后还会有所反复,故而馒头销量,只是减半销售。”

    田丰听完,笑道:“主公这个说法非常不错。”

    “简直是一举数得。”

第五百零八章 离开袁绍

    田丰接着解释道:“一来,让百姓知道,馒头维持在低价,是因为物价涨的太快,官府为了保证百姓能活下去,或者活的更好,才特意颁布的特例。”

    “以后就算馒头涨回原价,百姓也不会有所怨言。”

    “二来,主公又收拢了一波民心。”

    “尤其是非并州诸郡的民心!”

    “只要这些地方的民心向着主公。”

    “以后主公收复、收回各郡时,都能起到奇效!”

    “真应该早点让醉仙楼开设到雁门郡去的。”

    “可惜了。”

    赵风摇头笑道:“你我二人,就无须互相奉承了。”

    “雁门郡情况特殊。”

    “不处理好王家之事,暂时不宜行动。”

    “而只要处理好了王家之事。”

    “不但雁门郡,就连幽州代郡,醉仙楼也可以,一并开设过去。”

    田丰笑道:“那何时处理王家之事比较妥当?”

    赵风神秘一笑:“我心中早就有了计较。”

    “元皓兄还记得,我早先说过吧。”

    “让晋阳王家和祁县王家保持一点距离。”

    田丰点了点头:“主公是说过这事。”

    “还提点过治中从事王机。”

    “可惜他们两家,祖上本就是一脉。”

    “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赵风摇了摇头:“不是他们不把我的话放在心上。”

    “而是祁县王家出了一个司徒王允!”

    “王允不死,他们岂会把我看在眼里?”

    田丰诧异道:“莫非主公已经知道,王司徒命不久矣?”

    赵风虽然不知道,王允具体是什么时候会死。

    但想来也快了。

    最多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

    赵风依稀记得,董卓死后不久,王允也死了。

    不但王允死了。

    王允在长安的一家人,都跟着死了。

    至于晋阳王家有没有受到牵连,赵风就不太清楚了。

    不过,那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们的支柱王允垮了。

    而且赵风还在很早以前,就提醒过晋阳王家。

    这就会让赵风,给他们造成一种未卜先知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虽然大家都听过一、二。

    但听归听,不一定真的会相信。

    但真要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不得不信了。

    而且这种未卜先知的神秘感,只要埋到他们心里。

    他们以后就是有谋反的念头,也必须要打压下去。

    因为他们心里会担心,他们的谋反,也会被赵风未卜先知!

    赵风没有回答田丰的话,一挥手:“好了,下去办事吧。”

    田丰看到赵风不说,也不好多问,行了一揖:“喏!”

    说完,就退出了议事厅。

    冀州、邺县、辛府。

    跪坐在主位上之人,笑道:“在座的诸位,都是颍川阳翟的同乡。”

    “又都在袁公账下效力。”

    “我们平时应该多亲近亲近!”

    “我和郭图,郭公则,你们二人都认识。”

    “就不多做介绍了。”

    “我来介绍一下你们二位。”

    说完,伸手指向身穿褐色华服之人:“这位是我们颍川旺族,荀家之人。”

    “荀,表字文优。”

    “袁公待文优,可是待之为上宾!”

    “文优四兄,就是前些日子,凭一张口舌,就助袁公夺下冀州的荀谌,荀友若。”

    说到这里,然后有伸手指向旁边身穿蓝色帛服之人:“这位是颍川阳翟,郭家之人。”

    “郭嘉,表字奉孝。”

    “刚来不久,前几日还见过袁公一面,相谈甚欢。”

    “与公则兄是远亲关系。”

    郭嘉对荀行了一揖:“见过文优兄!”

    荀则对郭嘉回了一揖:“奉孝有礼了。”

    介绍是从年龄大的先介绍,这是表示对年长之人的尊重。

    这些人都是颍川人士。

    对于几人的年龄,自然都比较清楚。

    而行礼,需要年龄小的向年长的先行礼,这时年长的只要回一礼就可以了。

    等郭嘉和荀互相行完礼。

    跪坐在主坐上的,笑道:“大家难得共聚一堂。”

    说完,端起酒杯:“这可是并州弄来的醉仙酿。”

    “稀有的很!”

    “来,满饮此杯。”

    说完,就一饮而尽。

    这么说,也是在暗示郭嘉、荀、郭图三人,他是把大家当成知心好友的。

    不然也不会拿出这么贵重的酒,来招待众人。

    郭图大笑一声,直接端起酒杯,一口干了。

    郭嘉端起酒杯,闻了一下:“好浓郁的酒香。”

    “一闻就是好酒!”

    说完,一口饮尽。

    喝完后,感叹道:“好酒!”

    “醉仙酿名果然不虚传。”

    “以前只闻其名,今天总算尝到滋味了!”

    荀端起酒杯笑道:“确实是好酒!”

    “我也就偶尔喝那么一点。”

    “还是托四兄的福。”

    说完,也一口饮尽。

    几人酒过三巡。

    郭图放下酒杯,笑道:“我们都是颍川俊杰。”

    “诸位以为。”

    “这天下,会归于谁之手?”

    跪坐在主位上之人笑道:“袁公有我等辅佐。”

    “这天下,自然要归于袁公了!”

    说完,发现荀和郭嘉并没有接话,问道:“文若以为如何?”

    荀沉吟了一下:“如今天下大乱。”

    “暂且看不清大势。”

    “就不胡乱揣测了。”

    郭图笑道:“文若就别谦虚了。”

    “你可是被南阳名士何,称之为王佐之才的大才子!”

    “我们这些俗人,看不清大势也就罢了。”

    “你文若要说也看不清大势,我第一个不信!”

    荀依旧闭口不言。

    跪坐在主位之人,和郭图对视一眼,沉声问道:“这里都是相交的好友。”

    “文若有话,但说无妨!”

    荀站起身来,走到大厅中央:“其实今天过来。”

    “一是,要与诸位辞行的。”

    说完,看向郭嘉:“二是,看看我们颍川出的新俊杰!”

    众人纷纷起身,走到荀的身边。

    郭图率先开口道:“文若,你这是要去哪里?”

    “为袁公效力,有什么不好吗?”

    荀摇了摇头:“随处看看吧。”

    “或许逛完一圈,最后还会回到袁公身边,也不一定。”

    说完,就往大厅外走去。

    荀没有把话说死。

    因为这些人,虽然都是同郡好友。

    但他们毕竟还是袁绍的谋士。

    如果知道自己一去不返,说不定会徒增意外。

第五百零九章 郭嘉离开(三更!求订阅!!!)

    主家之人,快速拉住荀的衣袖:“文若。”

    “我们都是同郡好友。”

    “有些话,绝对不会传出去。”

    “另外,你四兄又刚刚替袁公立了大功!”

    “我们即便把某些话,传了出去。”

    “你也不会有事的!”

    荀沉吟了一下:“也罢!”

    “却认为,袁公最终不能成大事。”

    说完,就离开了大厅。

    荀其实后面还有半句话,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因为我会成为袁绍的敌人。

    这句话不说出来,这些人还会联想到其他方面。

    要是说了出来,荀就妥妥的走不掉了。

    这次没人阻拦荀离开。

    等荀离开后。

    郭图感叹道:“王佐之才,就这样离袁公而去了。”

    “真是可惜!”

    主家之人,罢了罢手:“王佐之才罢了。”

    “袁公的目标,可不单单是王……”

    说到这里,就打住了。

    有些话,暗示过一次,就可以了。

    郭嘉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对主家和郭图行了一揖:“借此机会。”

    “嘉也向二位辞行!”

    郭图皱眉道:“奉孝这是何意?”

    “莫非因为主公没有任你为别驾从事,从而心生怨气?”

    郭嘉罢了罢手:“哪里,哪里!”

    “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

    “嘉只是觉得文若兄说的很对。”

    “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郭图冷哼一声:“休得胡言!”

    然后一摆衣袖,转过背去:“看在远亲的份上。”

    “你走吧!”

    郭嘉行了一揖:“告辞!”

    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等郭嘉走后。

    郭图对主家行了一揖:“奉孝年轻,口无遮拦。”

    “勿怪,勿怪!”

    主家摇了摇头:“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了便走了吧。”

    “对了,公则以为,荀会去投奔何人?”

    郭图沉吟了一下:“目前已经完全表态没有异心的。”

    “就是幽州牧刘虞。”

    “另外并州赵风……”

    “算了,暂时不太好猜测。”

    主家摇了摇头:“想必用不了多久,我们自然会知道,他们去投效何人。”

    “算了,这两人真是扫兴,不提也罢。”

    “我们回去,继续喝酒!”

    太原郡、晋阳、刺史府。

    田丰走进议事厅,行了一揖:“启禀主公!”

    “冀州方面,传来消息。”

    “颍川荀家,举族迁徙到冀州。”

    赵风吃惊道:“荀家?是荀的家族吗?”

    田丰笑道:“主公也听过王佐之才的大名?”

    “正是那个荀家!”

    赵风的知道,和田丰所谓的知道,显然不是一个意思。

    不过赵风也没打算去解释,好奇道:“荀什么时候被称为王佐之才了?”

    田丰也没去计较,赵风为什么不知道这个典故,解释道:“南阳名士何,见到少年时的荀,大为惊异,说这是王佐才啊!”

    “故而荀名声大噪!”

    赵风听后皱眉道:“他怎么举家迁徙到冀州去了?”

    赵风知道荀投靠的是曹操。

    按理说,应该把家族迁徙到曹操的治地东郡,或者迁徙到曹操老家沛国谯县。

    田丰行了一揖:“前些日子替袁绍游说韩馥,让出冀州之人。”

    “正是荀的四兄荀谌。”

    “袁绍十分倚重荀谌,荀举家迁徙到冀州,有何不可?”

    赵风沉吟良久:“都迁徙到冀州了吗?”

    田丰点了点头:“都迁徙到了。”

    “主公是不是,十分在意荀?”

    赵风觉得也没什么好回避的,笑道:“确实很在意。”

    “王佐之才啊!”

    “能不在意吗?”

    “这要是成为我们的敌人,想想就觉得可怕!”

    田丰沉吟了一下:“那就可怕了。”

    “荀现在投靠了袁绍。”

    “而我们迟早都会和袁绍交战起来。”

    “不过战争从来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胜负的。”

    “主公也无需太过担心!”

    赵风看向田丰,打量了一下,笑道:“元皓兄,你和荀相比,孰强孰弱?”

    田丰摇了摇头:“没交过手,不清楚。”

    “不过盛名之下无虚士。”

    “荀此人,应该确有一些本事!”

    赵风听后,沉吟了起来。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田丰这么说倒也没错。

    而且赵风映象中记得,袁绍这边,田丰、荀谌、许攸,都是谋主一级。

    想来荀,应该也是谋主一级。

    两人能力上,就算有差距,也应该差不太多。

    至少不会是吊打的那种。

    田丰看赵风半天没说话,行了一揖:“荀之事,以后可以慢慢在商议。”

    “根据派往河西郡,收购匈奴人青铜器和青铜矿,的游商来报。”

    “目前匈奴人那边,已经收不到什么青铜物品了。”

    “没有青铜物品,我们的铸钱工坊,也只能暂时停止了。”

    赵风点了点头:“目前一共收购回多少物资了?”

    田丰笑道:“粮食三百二十万余石。”

    “食盐三十万余石。”

    “各种布匹、金饼、银饼、珠宝等物,若干,这些东西数量不大。”

    “光粮食,就够今年的粮饷开支。”

    普通百姓,一天吃两顿饭,一人一个月要吃半石粮食。

    驻守士兵,一天吃三顿饭,每天出操,一人一个月要吃一石粮食。

    士兵行军时,一天吃三顿,因为体能消耗巨大,吃的自然也要多一些,一人一个月一石半到两石。

    具体就要看人来了。

    但大部分都在一点八石的样子。

    今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地驻军,只有很短的时间在行军。

    预计今年的粮食消耗为一百一十六万石。

    这些士兵,按照当时赵风定的军饷规则,士兵平均都是两百来钱。

    现在钱没用了,就只能用一石粮食来支付。

    八万大军,也要发放九十六万石粮食的军饷。

    一共就是二百一十二万余石粮食。

    在算上战马的豆类消耗,各级官员的品轶,各郡乡勇的消耗,三万民夫的消耗,那些游商的工钱。

    一年三百万石粮食的开支,是肯定要的。

第五百一十章 秋收时节

    一年三百万石的粮食开支,已经十分巨大了。

    要知道,春分时,收割冬麦的赋税。

    常山郡一共征缴赋税一百一十六万余石。

    太原郡一共征缴赋税八十七万余石。

    加一起也才二百零三万石。

    秋天收割栗米、黎米后,征缴的赋税,也差不多就是两百来万石。

    当然,秋天赋税收上来后,各地还会把一些商铺的赋税,送到赵风这里。

    但目前根本不重视商业,商业赋税,自然不是大头。

    一年加起来也就三、四十万石。

    而且今年被董卓更铸小钱,来了这么一下,情况非常特殊。

    到底有多少赋税,还真不好说。

    也就是说,赵风一年收入大约四百五十万石粮食。

    支出大约三百万石粮食。

    盈余一百五十万石粮食。

    这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还需要打造兵器、衣甲、弓、箭失等辎重。

    收购战马、牛、羊、猪等畜牧。

    反正余存不下多少。

    如果遇到个灾年,没有醉仙楼的话,赵风根本就玩不转。

    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裁军。

    不过目前并州情况特殊。

    太原郡已经安置满了,常山郡也安置不了多少。

    所以,如果是其他诸侯来到并州,是养不活这么多兵马的。

    别看河西郡、上党郡、雁门郡,等地,还没收复回来。

    这几个郡地,也就上党郡还有十二万人口,雁门郡二十五万人口,另外的诸郡,根本没什么人口了。

    这还是黄巾起义以前的人口数据。

    目前具体保留下了多少人口,还真不好说。

    但肯定只会更少!

    所以说,赵风学董卓更铸小钱,等于是额外赚了一年的军费。

    相当于赵风有了一年的存粮。

    这对日后开启战端,有了最起码的粮食保障。

    暗自计算完。

    赵风摇了摇头:“总感觉我们亏大了。”

    “如果没有更铸小钱这事。”

    “以我们醉仙楼赚钱的能力。”

    “中山国、常山郡、太原郡、上党郡几地加起来,少说也有一百来万石粮食。”

    “这还是稳定收入。”

    “这事弄的,我们醉仙楼今年还会亏损!”

    田丰摇了摇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明年或许就会有所好转。”

    赵风感叹道:“希望如此。”

    然后一挥手:“你去处理政务吧。”

    田丰行了一揖:“喏!”

    说完,就退出了议事厅。

    田丰刚走。

    熊大走到议事厅中间,一拱手:“启禀主公。”

    “根据冀州地下组织送回的消息。”

    “荀已经离开了邺县。”

    “同时离去的,还有一名青年才俊,具体名字不清楚,只知道也是颍川人士。”

    “跟荀、郭图、辛评人等,都同郡之人!”

    赵风虽然不知道,荀是什么时候离开袁绍的。

    但知道荀迟早都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至于同郡的年轻俊杰。

    因为颍川人才太多,不说个具体名字出来,赵风根本不认识。

    所以赵风听后,没什么太大的表情变化。

    当然,这里的主要原因是,郭嘉暂时不是特别出名。

    如果郭嘉名声在大上一点。

    也不需要大太多,只需要大到让地下组织成员,知道的地步就可以了。

    那现在就会把郭嘉的相关消息传回来。

    赵风如果知道离去的青年才俊是郭嘉,肯定就不会是现在这个表情了。

    五天后。

    田丰走进议事厅,对赵风行了一揖:“启禀主公。”

    “现在并州各郡,即将进入收割时节。”

    “主公如果还想像往年一样,派兵前去协助百姓,收割和播种粮食。”

    “现在就要开始下达命令了。”

    赵风沉吟了一下:“收割季节总算到了。”

    “这真是既让我开心,又让我忧虑!”

    田丰行了一揖:“主公忧虑什么?”

    赵风吐了一口浊气:“还能忧虑什么?”

    “当然是匈奴人!”

    “每年这个时节,也是他们虐夺过冬物资的时候了。”

    田丰沉吟了一下:“今年不同往日。”

    “我们今年换取匈奴人的青铜器物,就耗费了八十万石粮食。”

    “这些粮食,不但够他们过冬的,还能吃到明年夏天。”

    “再说,主公与南单于于夫罗交好。”

    “其他一些商业交易,他们也获得了其他的好处。”

    “想来今年不会对并州发起劫掠了。”

    赵风点了点头:“说是这么说。”

    “但我们也无法保证不是?”

    田丰行了一揖:“即便匈奴人的信誉不值得信任。”

    “但南单于于夫罗,今年刚刚继任单于位。”

    “在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他也肯定不希望发生战争!”

    “再说,无需调动驻防大军。”

    “只需召集一万新兵,八千摇篮书院的学生,还有剩余的老兵就可以了。”

    “这样做好处也很大。”

    “我们提前把靠近河西郡附近的粮食收割走。”

    “即便匈奴南下劫掠,我们也已经把粮食运走了。”

    “除非他们继续南下。”

    “但那样的话,就会和我们在腹地直接交战,我们便占据了地利优势。”

    赵风点了点头:“那就这样办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